福玛特扫地机器人售后:谁家周刊最给力(二)??二月目标:《凤凰周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55:20

谁家周刊最给力(二)


本期目标:《凤凰周刊》

 

 

何来“惮精竭虑”

◎陈关春  屠林明

    2010年第28期第10页刊载的《国民党当心骨牌效应》一文说:“上面那一段子贡谈话当然不是在帮商朝纣王讲话,而是藉着商纣在讲一个道理,那就是统治者从坐上位子的第一天起,就要惮精竭虑为民服务……”其中的“惮”字应为“殚”。

    “殚”读作dān,尽、竭尽的意思;“殚精”,拿出全部的精力。在语法结构上, “殚精”与“竭虑”都是动宾式,“殚精竭虑”是一个并列式的联合短语,意思是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我们在说到一个人对工作与事业十分专注、高度投入时,往往描述他是“殚精竭虑”,这便是对他的一种肯定与称誉。鲁迅《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着眼在经济上,当然可以说是进了一步,但这‘殚精竭虑用苦工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

    “惮”和“殚”形似音近,读作dàn,怕、畏惧的意思,说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比如,“不惮”就是不惧怕;“肆无忌惮”就是任意妄为,毫无顾忌。“惮精竭虑”,无论在意思上还是结构上都是讲不通的。

 

“中澳两地”提法大不妥

◎黄典荣

    澳门特别行政区直属中央人民政府管辖。屈指算来,其成立至今已有11年。但是在一些媒体的文字表述上,仍然出现“中澳”的说法,把“中国”与“澳门”并提。《凤凰周刊》在其2010年第28期刊载的《何、霍共治“澳博”幕后》一文中,竟两次出现“中澳两地”的措辞:

    ① 摆在霍家眼前的,是如何稳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不影响中澳两地的公益事业。

    ② 据悉,霍英东为其慈善事业打下千秋万世基础,希望细水长流,造福中澳两地。

    上述两句话中的“中澳”,显然是指“中国”和“澳门”。这无疑是一种在政治上很不得体的提法。

    众所周知,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三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陆续侵占澳门。1987年,两国政府签署《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约定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具体日期。1999年12月20日,澳门如期回归祖国大家庭的怀抱。权威机构对新闻报道中的有关用语曾作出明确规定。2006年公布的《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说:“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台’‘中港’‘中澳’等。”《凤凰周刊》在华人社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大问题上,应特别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征订”与“订阅”

◎李荣先

    第28期《凤凰周刊》刊有一幅发行广告(第59页)。广告中说:“《凤凰周刊》征订的读者可享受……”,“凡180元征订本刊的用户……”。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到底是谁在搞“征订”?分明是期刊社在向读者“征订”,怎么能说“征订本刊的用户”?上述广告中的两个“征订”,均应改为“订阅”。

    “征订”与“订阅”都是动词,词义有别,主要是行为主体不一样。

    所谓“征订”,就是征求订阅。其行为主体是出版发行单位。在报刊图书的征订活动中,出版发行单位是主动者,是施事一方,而潜在的读者则是受事一方。

    所谓“订阅”,则是预先付款订购将要出版的报纸、期刊等。其行为主体是广大订户。比如, “订阅各种报纸,关心时局动向”。

    上述《凤凰周刊》的广告,是在邀请读者预订其出版物。但由于误用了“征订”一词,就把施事与受事搞颠倒了。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在第95页还有一则该刊的发行广告,广告中说“欢迎订阅2011《凤凰周刊》”。其中的“订阅”用得就十分准确。

 

 给“历任总统”送表?

◎裘简洁

    第28期《凤凰周刊》封底,在介绍了REVUE THOMMEN表厂出品的“总统表”名称的由来后,先说1947年杜鲁门总统对此表产生兴趣并购买了一枚;接着又说,“自此,每位美国总统上任时,瑞士驻美国大使都会代表REVUE THOMMEN表厂赠送一枚机械响闹表予历任总统”。这话大有问题。试问,谁人有能力给美国“历任总统”送表?

    “历”,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历任”,过去每一任。按照上述广告语的字面意思,从第33任总统杜鲁门开始,每当新的一任美国总统上任时,其他“历任总统”都会跟着沾光,获赠一枚机械响闹表。这就闹了笑话——在“总统表”问世的1947年,杜鲁门之前的美国总统大都已不在人世,瑞士驻美国大使又怎么去给他们送表呢?

    事实上,我们揣摩文意不难明白,广告是想说自杜鲁门开始直至奥巴马的12任总统,每位在上任时都获赠了一枚REVUE THOMMEN表厂出品的机械响闹表,如此而已。可是,笼而统之地来一个“历任总统”,就把话说得无法收场了。

 

是“弟子”,但非“私淑弟子”

◎李景祥

    《凤凰周刊》登载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篇书评,其中讲到了书的作者赵越胜的一段交游经历:“赵越胜年轻时,因偶然的机缘结识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周辅成先生……听课、赠书、通信、喝茶聊天、漫步未名湖畔的精神游荡、学理上的循循善诱,让年轻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赵越胜,一步步地趋近西方哲学传统中最精义的核心……周先生对古典音乐的爱好……影响着他这个私淑弟子的精神成长。”这里的“私淑弟子”用得不妥。

    “私淑弟子”语本《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赵岐注:“淑,善也。我私善于贤人耳。盖恨不得学于大圣人也。”后来用“私淑”表示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并尊之为师。“私淑弟子”,就是未亲身受业的弟子。比如,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从未见过革命导师列宁,曾自称是“列宁私淑弟子”,还刻有一方“私淑列宁”的闲章。朱自清《燕知草序》一文中也用过这个词:“所奇者,他的文笔,竟和(俞)平伯一样,别是他的私淑弟子罢。”要言之,凡谓甲是乙的“私淑弟子”,则表明甲与乙并没有学业上的直接接触。

    根据上述文章的内容,赵越胜与周教授结缘三十余年,两人已不是泛泛之交。赵直接聆听过周的课,两人之间还有“赠书、通信、喝茶聊天”等亲密交往。既是如此,又怎能说赵是周的“私淑弟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