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 理财投资教程:金属与金属矿物说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58:40

金属与金属矿物说课

(2009-12-15 12:15:28)转载 标签:

杂谈

第五章《集体备课金属与金属矿物》

扬中市西来桥学校化学组  杨勇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在前面的四章中,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如何利用石灰石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二、本章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如何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得到锻炼 

第二节:重点——铁的冶炼、合金

 难点——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及操作过程 

第三节:重点——钢铁的锈蚀条件、防锈方法、变废金属为宝 

难点——铁生锈的条件及其探究

第四节:重点——石灰石主要成分的检验、生石灰与熟石灰的转变

 难点——石灰石、生石灰与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2课时 

第二节 铁的冶炼 合金 2课时 

第三节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1课时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3课时 

本章整理和归纳 1课时 

本章练习或测试 1课时

四、教学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1、建议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实验时又没有严重的危险。教师尽管大胆、放心的让学生去做。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探究过的实验入手,“镁带的性质”、“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告诉学生,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物质中的一大家族——金属与金属矿物。 “金属”、“金属矿物”是人类赖以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讲述一些“化学元素漫话”,再一次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铁栏杆上涂的“银粉”——铝;热水瓶内胆壁的金属——银;

温度计里银白色液体——汞;最重要金属——铁;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铝;电器工业的“主角”——铜;

蓄电池的“主角”——铅;白铁皮的“外套”——锌;照明弹中金属——镁;  最难熔的金属——钨;最硬的金属——铬;最轻的金属——锂;

食盐里的金属——钠;原子弹的“主角”——铀等。 

3、介绍镇江地区的金属矿物 ,镇江市矿产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种类不多,金属矿物资源非常贫缺,但也有具优势的矿种资源,如岩盐、硅灰石、方解石等。

 

第二节   铁的冶炼 合金 

1、做好“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此让学生来掌握这方面的完整知识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本节教学中,务必将此实验的“反应原理、操作步骤及证明反应已发生,实验装置详细的告诉学生。

2、工业生产设备的介绍——高炉 ,不要过多的介绍炼铁高炉的结构及原理,可以侧重介绍炼铁的原料,还可以利用“江苏铁本事件”对学生进行炼钢炼铁与环境污染方面的专题教育。

3、介绍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钢铁工业飞速发展情况,特别强调1996年后,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及时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第三节   金属的防护和回收

1、建议将书上第127页的图5—14的“活动与探究”改为“家庭实验”。最好提前让学生回去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随天数的增多现象有什么不同,作好适当的记录,讲该节内容时,请他们介绍具体的做法,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最后寻找出防锈的方法。

2、由于金属易受腐蚀,造成了金属的浪费。钢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特别是潮湿的空气中锈蚀更为严重。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回收废旧金属呢?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1、对CO32-的检验,建议让学生带些家庭实物,如贝壳、小石子、鸡蛋壳等。

2、书上第134页的图5—24的演示实验可以让一个学生上来做。 

3、介绍石灰岩溶洞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水滴石穿”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