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理财投资:抗战时期国共将士几封家书对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58:09
抗战时期国共将士几封家书对比 
烽火连天,国军抗日将士的家书极难保存;49年之后,他们都成了“反革命”,他们的家书更难寻觅。本人从网上寻得几篇,供大家一阅,并希望有心人能完善它,哪怕是吉光片羽。
历史是不能遗忘的。
一,胡琏家书(片段) 大战在即,胡琏写下5封诀别信,然后沐浴更衣,做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这5封信里,1封是给父亲的:“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也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给妻子的信::“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自择之。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
 这两封信,给父亲的还多少留些希望,而给妻子的则根本就是遗书了,60年后读来,依旧使人血脉贲张。
二,丁寿康家书(全文)
“ 叔父:
这些日子来,只要天气好,敌机还是继续大举来袭,可是敌机自以为大编队组成的防御火网足以阻挡我们少数飞机攻击的夸大迷梦被我们"六一○"、"六一一"、"六一二"、“六一三"几次光荣的胜利打破后,夸大狂妄一变而为卑怯畏缩,十七那天,马上就改为黄昏进入,继以夜间,对我机场大肆轰炸,可见其对我空军仇恨之深。天气是这么热,我们生活得紧张辛苦,是自入队后所仅有。重庆虽叠遭轰炸,但因为防空洞设备周全,疏散消防得力,故损失甚微,有一次我在空中见敌机投弹后, 仅冒几翧E烟尘,给风一刮,不一会儿就烟消云散了。市区情形较过去好得多了。警报响了,人员从容趋避,解除了,照常工作活动,中国人民确已在轰炸中坚强老练起来了。
  侄 寿康 谨上
  七月十六日”
  这是1940年第4大队21中队少尉飞行员丁寿康写给住在泰国的叔父的一封信。这封信墨迹未干,他就接到命令升空迎战日军轰炸机。战斗中,他的И-15座机不幸被击中,他的腿部也中弹,被迫弃机跳伞,后因失血过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 Z 
  他的战友洪奇伟发现了这封家书,代亡友寄往泰国。丁寿康的叔父接到遗书哀痛不已,为纪念侄儿又将原信翻拍一张寄回中国。
  这或许是当年中日空战的最真实纪录之一。
三, 方学苏绝笔信 (全文)
  68年前的今天,中国全面抗战的枪声在卢沟桥打响。数以千万计的爱国志士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告别父母妻儿,毅然奔赴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战火在这头,亲情在那头。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舍弃小家,甘愿献出生命!昨天,记者在淞沪抗战纪念馆读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它是一位抗日将领在为国捐躯前写下的绝笔信。
 “ 满弟:
  近未得你信,甚念想。身体好。我旅现已编为十一预备师,师长为前旅长。我已调充第一旅第一团少校团副,我连已改编为十一预备师第一旅一团一营一连,连长职交易排长接替。
  十一月一日即开上海参战,吾素志已达。此去当与敌一争高下,试看倭奴凶焰到几时!吾兄弟或将从此永别,此无丝毫悲虑,为国家民族争生存,真大荣幸!家事弟当负以后完全责任,吾无积蓄,妻儿生活当有累于汝等者,此余恨事耳。
  到沪后当有信告,吾体近转健,毋为虑。手此,顺叩
  安好 
  兄学苏手启十月廿八日”
  写信人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的一名副团长,名叫方学苏。1937年11月1日,他的部队奉命从湖南出发,开赴上海,阻击在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就在写完这封信的一个多星期后,该团在枫泾与日军正面交火,方学苏在激战中中弹牺牲,那年他才30岁。
  信开头所称的“满弟”,是方学苏的弟弟方强,湖南当地话中常把最小的弟弟叫做“满弟”。1998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千里迢迢赶赴湖南常德,从已是80高龄的方强老人家里找到了这封信。“信虽简短,但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抗日决心和民族气节,让人动容。在写信时,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所以连后事都交待好了,托付其弟照顾妻儿。”沈建中说。 
  方强老人已在3年前过世,记者昨天联系到方学苏的儿子方亚龙。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1岁多,那时候母亲正身怀六甲,妹妹是在父亲牺牲一个多月后出生的。”如今已年近古稀的方亚龙说,母亲非常不易,强忍着丧夫之痛,独自将2个年幼的孩子抚养成人。“提起父亲,母亲总是很伤感,我也不敢多问。父亲的事迹是叔叔慢慢告诉我的。”方亚龙说。
  “高中的时候,叔叔就开始给我讲父亲,还把父亲的绝笔信寄给我。虽然我的记忆中没有父亲的音容笑貌,但从信中,我逐渐认识了父亲,我为父亲感到自豪、骄傲,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很了不起。”
  方家经过多方查找,寻到了方学苏牺牲时的详细史料。1937年11月8日,方学苏所率部队与日军浴血搏斗,方学苏负伤,团长劝他退下,他坚决不肯,说:“枫泾为我战略要地,枫泾失,浙西非我有矣,岂可因伤而退?”方学苏从容包扎好伤口,誓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2天后牺牲。1990年方学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今,方亚龙也给子女讲述爷爷英勇抗日的故事。今年清明,他还特地带儿子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告慰父辈们的在天之灵:每个中国人都将永远记得,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们!(钱滢瓅)
四,曹克人家书(片段)
  湖南省湘阴县城郊有一座不大的山,名义山,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纪念塔,素称白骨塔,塔前的石牌坊上刻着一副对联: 
  丹心悬日月 白骨镇山河
  这是湘阴人民对1941年10月4日在此为国捐躯的曹克人少校和他数百名部下永远的怀念。
  曹克人,湖南省桂阳县清河乡长乐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牺牲时系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5团1营少校营长。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期,日军在湘北战场遭到中国军队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溃逃时,欲夺取湘阴作为转运伤兵的港口。
  1941年9月24日,年仅30岁的曹克人奉命率全营驻守湘阴县城。28日,日军1000多名在飞机的掩护下向湘阴县城发动猛攻,曹克人集合全营向陷入敌手的坞塘阵地发起反击,使立足未稳的日军溃不成军,仓皇败逃。
  10月2日,更多批次的日机轮番在湘阴县城轰炸、扫射,同时日军步兵也开始发起猖狂进攻。曹克人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部队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全营也伤亡惨重。由于日军海军陆战队在我方阵地侧后的箭毛嘴、漕汐港偷渡成功,第一道防线受到夹击,曹克人不得已率部收缩到第二道防线。
  10月3日,曹又率领全营官兵孤军苦战一天。
  4日晨,阵地东北方向突然枪声大作,原来是日军趁夜增兵800多人,绕道从阵地右翼包抄上来,与正面日军一起向第二道阵地猛攻。激战数小时,阵地依然屹立不动。战至上午10时,日军在阵地后方空降伞兵,对曹营形成三面攻击态势,形势越发危急,曹克人指挥部队边打边撤,一直退到东湖四甲堤上,准备从文星桥上过河,再凭和狙击日军,不料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破坏,过河已不可能,而日军紧追不舍,他们已陷入背腹受敌的绝境。曹克人操起一枝步枪,大声喊道:“弟兄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上刺刀!”一场惊天动地的白刃战在狭窄的河堤上展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曹克人和十几名士兵弹尽受伤被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曹营400多名官兵竟将数千日军阻挡了5、6天,打得日军尸横遍野,令日军恼羞成怒,他们将被俘的17名中国官兵和伤员绑住,分别用鞭打、刀剐处死。
  这时,被缚在树上的曹克人怒不可遏,丝毫没有被敌人的残酷暴行吓倒,张口大骂:“你们这些没有人性的东西,还是父母所生吗?!”
  禽兽不如的日军先是用刀割下曹克人的舌头,割烂嘴唇,然后削掉鼻子,挖去双眼,最后斩断两手,用刺刀挖开胸膛,将曹克人的躯体钉在墙上……
  几天后,日军败走,数千名中国百姓涌向曹克人少校蒙难处。
  人们默默无语地缓缓走过,瞻仰这位为国惨遭杀害的年轻营长,看着那已变得紫红的斑斑血迹,人们无不悲痛万分,声泪俱下。
 曹克人烈士早在日军进攻湘阴之前就作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上写道:
  “……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值此国家兴亡之秋,匹夫尚且有责,我为军人,怎能临阵退缩?尚望双亲体谅时艰,善自颐养天年……我誓死抗日到底,此意已决……!”
  一位前清秀才含着泪水为曹克人写下挽联:
  率孤军以守孤城,湘水竟无情,波涛不尽英雄泪;
 
  摧敌锋而寒敌胆,楚疆今再捷,千古长留节烈名。
  当专程从家乡赶来的曹克人的哥哥曹奋人提出要将弟弟的遗骨移回老家桂阳安葬时,湘阴的父老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说:“曹营长是为保卫湘阴而死。一定要葬在湘阴,和我们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世代凭吊。”
  曹克人等官兵殉难一周年之际,由湘阴县各界集资,在掩埋烈士们的大墓地义山修建了一座纪念塔。
左权将军家书(左权将军是G产党的“抗日名将”)   人物背景:左权,1905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离开家乡,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先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回到中央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华北敌后抗战。1942年5月25号,在日军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在8年抗战中,左权将军是八路军中牺牲的最高级的将领。
  中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冯会玲) 1939年4月16号,左权将军由朱德总司令做媒,在八路军总部和刘志兰结婚。一年后的5月27号,他们的女儿出生。
在那些家书中,有11封是左权将军在送走左太北母女后的21个月里写下的,左太北说,就是在那11封信里,她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过那么醇浓的父爱。
  1940年12月23日晚 第二封信
  “延安的天气,想来一定很冷了。记得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的,在砖壁那几天下雨起风、天气较冷时,小家伙不就手也冰冷,鼻子不通、奶也不吃吗?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了一些,总该好些吧!希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左太北:我在托儿所长大的,延安的托儿所的叔叔阿姨对我们特别照顾,特别好,责任心嘛。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差,其实我们从来真是没挨过饿,没受过冻。我后来上小学,上中学都是住校,我就是个革命烈士子弟嘛,国家就按照革命烈士的待遇照顾我。我自己没有操心的事吧,让我上学我就上学,让我唱歌我就唱歌。我就跟人家讲,我从小就衣来伸手,从来没有要为哪顿饭饿过,也没有说冻着。
  记者:过的很无忧无虑啊
  太北:对,虽然那是低水平的G产主义了。
被送进托儿所的左太北还不懂得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缺少了什么,更不懂得父亲从前方托人捎回来的小花布衣服、糖果饼干里包含着怎样的一份惦记和思念。
  左太北:其实我父亲当时在前线给他的津贴就5块钱,我父亲好在当时给新华社投稿,稿子非常多,一个月能有二、三十块钱。后来 有了我回到延安以后,我父亲的信里就反映得很清楚了,又买点小花布。冬天买冬天的小花布,夏天有夏天的小花布,然后让老乡给做好,谁回延安给带去;或者是他缴获了人家一点饼干,或者给点糖,鱼肝油,他都让人给带回延安去,所以这十一封信的过程不止是带信,还带点吃的、穿的。等于他就把他那点薪金和稿费,而且想的很周到,孩子多大了,得穿多大的衣服,就让老乡给做好带到延安去,所以每封信都有这样的内容。 
  我父亲住的那个八路军总部的院子可以种点花,他特别喜欢种兰花什么的,他说他一看见那些花就想起兰花,因为我母亲叫刘志兰嘛,所以他就在花面前照了很多照片,这些都寄托他一种思念的心情。
  记者:这说明骨子里还很浪漫啊。
1941年5月20日晚 第三封信
  “这个小宝贝小天使我真是喜欢她。现在长得更大更强壮更活泼更漂亮,又能喊爸爸妈妈,又乖巧不顽皮,真是给我极多的思念与高兴。可惜天各一方不能看到她抱抱她。哪里会忘记呢?在工作之余总是想着你和她和我在一块,但今天的事实不是这样的,默念之余只得把眼睛盯到挂在我的书桌旁边的那张你抱着她照的相片上去,看了一阵后也就给我很大的安慰了。
  太北这样活泼可爱的宝贝不要打她,“打亦无济于事”,想来你爱她之心与我是一样的,或许打她一顿的话是向我发牢骚的,不是事实。希望这仅是发牢骚,不是事实,那太北就幸福了。”  
  远离妻子女儿的左权将军疼爱女儿,是骨血相融的那种爱。即便是身处战火纷飞的前方,即使每天都要紧张忙碌地工作,但稍有清闲时间,他都会想女儿,会希望女儿是幸福的,哪怕妻子只是在信里随口说了一句要打一下女儿,他都会心疼。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位烈士父亲,从托儿所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左太北一直都过着不愁吃穿、无忧无虑的生活。
  左权将军是在1942年5月25号牺牲的,就在他牺牲的前三天,他给妻子写了第十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起的话,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如此爱太北,但如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5月22日晚”
  听了左权将军家信中的几个片段,不知道朋友们在听过之后会想到些什么?我清楚地记得在灯下看完左太北阿姨送给我的《左权将军家书》,抱着书我沉默了许久,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我心里涌起的那份感动。写信的那个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只是个普通的父亲:他惦记女儿的一切,包括吃饭,包括穿衣;他格外想念妻子女儿,于是便设想着一家三口假如在一起,将会是怎样的其乐融融;可他又是个真正的将军,所以他选择了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编者有删节) 
  1940年--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为坚苦卓绝之时。此时,左权在敌后打了多少血仗、杀了多少日本鬼子呢?我们从他的十一封家书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的,两相比较,谁诀别父母妻儿、在前线血战日寇,谁躲在敌后卿卿我我、悠哉游哉;谁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谁是伸手摘桃之人,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