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轻轨规划:古代瓷制哨具的收藏与辨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19:38
古代瓷制哨具的收藏与辨伪其形各异 其音悠悠 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编辑: 李晓梅 日期: 11-04-11


瓷哨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音乐首先起源于对自身声音的认知,它标志着文明进化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通过对动物骨胳的贯通打孔,制成骨笛,让吹出的空气在回环曲转中,发出不同音高的悠扬鸣响,通过长短快慢的节奏变化,让情感融入到音符之中,形成了音乐。
  
      中国古人在《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则进一步讲明了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即便是一般百姓,同样都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这其中,不管是雅音还是俗曲,都离不开乐器。因此,各种材质和形式的乐器,在华夏的音乐王国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它们共同奏出了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华丽篇章。在这些乐器中,就有陶土制成的埙、笛、哨等,而埙应是其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乐器。
  
      当我们如果能有幸亲手触摸它们时,那不啻是听到了历史的声音。
  
      由于弹拔乐器和多种吹奏乐器的出现与发展,埙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而随着各地古代窑场不断地发展,制瓷材料和水平的提高,社会风俗和需求的转变等因素,原来仅烧制少量陶埙的窑场,也逐渐演化成专供烧制古代儿童游戏的瓷哨。在每件不足几厘米大的瓷哨上,不同窑口烧制的不同器型,不同图案的瓷哨,或精细或粗犷,向我们演绎着古代社会中儿童游乐的市井风情。
  
      常见的瓷哨多为宋、金、元时期的各个窑口烧制,分模制和手工捏制两类,表面饰刻划、模印彩绘图案,哨部中空,旁置一孔,充分利用了哨端含于口中时吹出的空气在哨身空襄中急速回转发出鸣响的简单原理,另一端多贯穿一孔,供玩耍者系绳悬挂。
  
     瓷哨由早期的乐器——埙,在发展中逐渐变小,向儿童玩具演变,原来埙的多孔、体大已演化成了小型、单孔的玩具,乐器的功能减化,而器型和纹饰更加丰富、生动。
  
      器型中有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人面纹也由隋唐时期的肃穆威严,演变成了金元时期的亲和随意,各式花鸟纹更是成为哨具表面的常见纹饰。烧制瓷哨的窑口有定窑、当阳峪窑、磁州窑、吉州窑等南北窑场,其胎、釉、纹饰图案、烧制工艺等特征与相同窑口同时烧制的瓷器十分相符,有些瓷哨利用特殊的器型,辅以精细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系列哨具。
  
      定窑是宋金时期北方的著名大型窑场,烧制的瓷器遍布大江南北,主导了北方白瓷的发展方向,既烧制有专供宋、金宫庭御用的高档瓷器,又大量烧制了满足社会各阶层民众需要的中低档瓷器,其中也包括了儿童玩具瓷哨。
  
      定窑白釉人面饰瓷哨,高不过4厘米,胎质细白、施牙黄色半釉,系湿瓷泥用模具制成立体人面饰,颈至头部中空,颈背置两孔,一孔用于系挂,一孔使吹入空气在急速回转中发出音响。人面模印纹比较随意,面目和善。为金代曲阳定窑烧制。
  
      另一例金代定窑烧制人面饰瓷哨,高在3厘米左右,器型细瘦,模印人面上加戴高冠,胎质灰白,施釉白中带黑褐,非人为点染,应系白釉中铁原素在高温下自然析出,人物面目庄严,服饰的时代特征明显,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酱釉人面饰哨,高3厘米,胎质灰白,哨表施酱黄色釉,釉色透明感强,釉中含铁量较多,釉的流动使釉厚处呈色酱黑,釉薄处呈色棕黄,哨表模印人面纹,纹饰特征与定窑白釉人面纹哨十分相似,哨背两孔,一系一吹,应为金代定窑系窑场烧制。
  
      酱釉戴冠胡人面饰哨,高4厘米,胎质棕褐,釉层硬亮,高温烧成,哨表模印胡人像,圆眼隆鼻,头戴异族风情的帽饰,哨背置两孔,应为金代河南地区窑场烧制。
  
      绿釉人面饰哨,高5厘米,胎质较细,胎色浅棕红,表面施绿色透明釉,釉下模印的人物头像纹结合了动物的特征,使其显得凶猛,颈部至头部中空,颈背处置两孔,一孔穿绳系挂,一孔吹鸣,应为金代河南地区窑场烧制。
  
      酱釉胡人面饰哨,高4厘米,胎制裁较细,胎色深灰,釉色酱黄闪绿,哨表模印胡人面饰,圆眼隆鼻,面带笑意,头发饰花式,为胡人少女特征,哨背置两孔,应为元代北方地区窑场烧制。
  
      白釉黑彩绘鸟纹哨。长近5厘米,胎色褐黄,胎质较粗,哨体用手简单捏塑而成,鸟头前伸,尾梢后翘,虽未塑展开之翅,但飞起之势呼之欲出,鸟体上半部施白化妆土,后施釉,用黑彩点染鸟的头、眼、纹饰。鸟尾处置两孔与鸟身中空处贯通。吹时手持鸟头,尾入嘴中,哨声自然流出,应为金代磁州窑系烧制。
  
      白釉黑彩绘鸟纹哨,高4厘米,胎色灰黄,胎质较粗,哨体塑成一立鸟,双足塑成圆台状,鸟头略偏,尾稍下垂,上半身施白色化妆土后罩透明釉,用黑彩点染出鸟嘴,眼及背羽,虽用笔不多,但形象生动自然,两孔置于鸟尾,类似的瓷哨还有一枚器形、纹饰有异,同为元代晚期磁州窑系烧制。
  
       酱釉鱼形哨,长3厘米,胎质较粗,胎色棕黄,哨体模制成鱼状,用刀具刻划上鱼眼和鱼鳞纹,尾置两孔,鱼体中空,通体施透明釉,由于长时间的挂戴,表面釉层有一定靡损,应为元代北方窑场烧制。
  
      酱黄釉茧形哨,哨长3厘米,胎质较细,胎色灰白,通体塑成两端略尖,中部略鼓的器型上饰小系便于穿绳,一端开孔。外施黄釉,釉屋透明,釉厚处呈褐黑色,应为金代北方窑场烧制。
  
      白釉椭圆型素纹哨,长3厘米,胎质细密,胎色雪白,哨体双面模制后施半釉,一端置小孔系挂,一端哨体中空处置孔略大,空气吹入后,发出鸣响,应为金代河南地区当阳峪窑烧制。此类哨体由于窑口的不同而产生了形制的变化。但总体的烧制年代和地区是相同的。可以看出各个窑场之间相互的影响的痕迹。
  
      白釉椭圆型模印花卉纹哨,长3厘米,胎质细密,胎色雪白,双面模制花卉,禽鸟等纹饰后施半釉,一端置小孔便于系挂,一端哨体中空处置孔略大,空气吹入后,发出鸣响,亦为金代河南地区当阳峪窑场烧制,此类哨体虽小,但部分瓷哨模印纹饰在施釉后显得十分精细、晶莹。尤其是模印纹饰处面积不到2厘米见方,模印的纹饰细密并富有层次,小中见大,堪称精品。右侧胎黄者应为金代定窑刻划花卉纹哨,表面无釉。
  
       椭圆型无釉模印纹哨,哨长4至5厘米,胎质较细,胎色呈灰白和黄白两种,双面模印花卉纹,哨体较厚,表面施白色化妆土后入窑烧制,哨体一端小孔可用于系挂,哨体中空处大孔用于吹鸣。此类瓷哨比上种瓷哨体型工艺略粗,窑口也不尽同,应为金代的磁州窑系和定窑系窑场烧制。
  
      由于古代瓷哨特殊的器型和用途,决定了其有着特殊的存在方式,尤让人们忽略对它的收藏。

  
      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被叠压在各地城市地下的古代遗物被人们逐渐发现和认知。数量不多的古代瓷哨也正在走进收藏者的视野中。

 

     目前见到的瓷哨器型较小,最大者不过5厘米,多数在3厘米左右。而现代城市建设多为大型机械施工。加之地下哨具遗存稀少,故被收藏者发现的很少。而收藏者的追逐往往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推高了流通的价格,刺激了赝品的大量出现。

      目前瓷哨赝品主要是自2005年始由河南地区窑场烧制。比照金代当阳峪窑白釉模印花纹椭圆型瓷哨仿制,真伪两者相比,仿品过于规矩,胎质略灰,釉色不如真品白润。但对于没有接触过真品者而言,仍有一定的蒙骗性,少量由磁州窑系仿制的瓷哨则比较容易辨识。
  
     从实际状况来看,淮河以北地区遗存的古代瓷哨让我们能见到的不多,其中比较常见者为金代河南当阳峪窑烧制的白釉模印花卉纹瓷哨和白釉素面瓷哨,及金代磁州窑烧制的模印花卉纹无釉瓷哨,定窑烧制的白釉人面纹瓷哨仅见一品。其他窑场烧制的各类瓷哨零星可见。现在市场中能够见到的瓷哨经实地勘考,无论多少,仿品极多,真品不及百之一、二。收藏投资尤为火爆,这真是让当年天真儿童手中的寻常之物,吹出了不少的世俗功利之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思绪随物飞翔。
  
    当我们手摸着这些器型精巧、好玩的寻常古物,轻轻吹响时,仿佛悠悠的哨声带着我们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金元时期天真欢乐的儿童们,带着各式各样的瓷哨穿跑于街巷、花草、树木之间,让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