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空港土地规划:蔡襄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0:51
蔡襄书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蔡襄《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纡问帖》1052年 纸本 26.7cm×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行楷书《持书帖》纸本 纵27.2cm×57.4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系蔡襄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因知是其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作者时年四十五岁。

  钤有“知颐印记”、“颐”,安歧诸朱文印记。

  释文: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感! 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襄上,宾客七兄执事。八月二十四日。谨空。

蔡襄楷书《颜真卿告身帖跋》纸本 1055年作 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蔡襄《澄心堂纸帖》尺牍 纸本 1063年作 行楷书 24.7cm×2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蔡襄《大研帖》(致彦猷尺牍) 1064 纸本 25.6cm×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蔡襄《远蒙帖》尺牍 1061 纸本 28.6cm×2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襄上,彦猷侍读阁下。谨空。

蔡襄《山堂诗帖》 1066 纸本 24.8cm×2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丙午三月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金尊,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花园。”《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十五日山堂书。

蔡襄《京居帖》 1062年 纸本 27.2cm×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去德于今,盖已*(氵存)岁。京居鲜暇,无因致书,第增驰系。州校远来,特承手牍兼贻楮幅,感戢之极!海濒多暑,秋气未清,君侯动靖若何?眠食自重,以慰遐想。使还,专此为谢,不一一。襄顿首。知郡中舍足下。谨空。九月八日。

蔡襄楷书《荔枝谱》:

蔡襄《谢郎帖》尺牍 1060 纸本 26.5cm×2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蔡襄《安道帖》尺牍 1055年 纸本 26.8cm×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蔡襄《郊燔帖》尺牍 1053年 纸本 27.2cm×4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郊燔帖》为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释文:十一月廿八日,襄顿首。别已经年,每疏驰问,但极瞻跂之怀。人至承书,窥揽辞意,岂胜感著?夏闻郡事清闲,总适神情,自有高趣,仰羡仰羡!郊燔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爱摄,副此远想,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门足下。

蔡襄《谢宋丈诗帖》(拓本) 1056年作

  释文:《谢宋丈诗》至和丙申六月望日,伏蒙评事宋丈分贶家园丹荔。世传此树已三百年,黄巢兵过,欲伐之。时王氏主其树,其媪拥树,愿并戮,巢兵为主不伐。今虽老矣,实益繁滋,味益香滑,真佳树也。因成短章,用*(酬)厚意。“斋馆从容接宴申,每临嘉树走觥巡。兵锋却后知神物,年寿高来况主人。并赏昔闻思故友,分甘今喜奉慈亲。岂惟特祝公难老,兼欲灵株比大椿。”襄顿首。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馀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蒙惠帖》尺牍 1052年 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蒙惠帖》为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蔡襄《思咏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纵29.7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屯田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蔡襄《贫贤帖》 纸本 高31.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昔之贫贤寒俊,偶有流落失职者,其为文章,多所怨诽,不得其正。又况久处乐而行患难,乃能克意文翰,而无前所累者,非胸中泰定,有以处之,非数数能也。故人之弟以示余,故书。襄。

《门屏帖》尺牍 纸本 27.8cm×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九月日,襄上谒。

《虚堂诗帖》1048年 纸本 22.6cm×16cm 藏处不详

释文:虚堂永昼来风长,石枕竹簟生清光。文园肺渴厌烦热,更要夫君在侧傍。

《入春帖》1051年 纸本 30cm×4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海隅帖》1045年作 纸本 28.8cm×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襄海隅陇亩之人,不通当世之务,唯是信书,备官谏列,无所裨补。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实公大赐。自闻明公解枢宥之重,出临藩宣,不得通名。下史齐生来郡,伏蒙教勒,拜赐已还,感愧无极。扬州天下之冲,赖公镇之,然使客盈前,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瞻望门阑,卑情无任感激倾依之至。襄上,资政谏议明公阁下。谨空。

《脚气帖》尺牍 约1060年 纸本行书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脚气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蔡襄《扈从帖》(又称公谨帖) 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驰去也。襄上公谨太尉阁下。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此即“谢赐御书诗表卷”。从总体上说,所书笔笔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张纸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

    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襄还将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而与蔡襄同时代的被称为宫廷书画鉴定家的书家米芾在当时也未见及此作真迹,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因此,在四十年后见到真迹时,米芾将兴奋喜悦的心情倾注于跋语中。

    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为中村不折(1866—1943)从文求堂购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2006年3月来华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另有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下图),疑伪。

蔡襄手书《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

蔡襄手书《茶录》清嘉庆年间刻本

蔡襄手书《茶录》宋蝉翅拓本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蔡襄《暑热帖》(致公谨尺牍)1052 纸本 23cm×2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纡问帖》1052年 纸本 26.7cm×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行楷书《持书帖》纸本 纵27.2cm×57.4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系蔡襄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因知是其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作者时年四十五岁。

  钤有“知颐印记”、“颐”,安歧诸朱文印记。

  释文:襄启:数日前遣使持书棨戟之下,辄邀行舸光临弊境,计已通达当直,未审尊怀如何?惠然一来,殊为佳事。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凋适耳。蒙书并海物,多感多感! 谨奉手启上闻。不宣。襄上,宾客七兄执事。八月二十四日。谨空。

蔡襄楷书《颜真卿告身帖跋》纸本 1055年作 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蔡襄《澄心堂纸帖》尺牍 纸本 1063年作 行楷书 24.7cm×2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蔡襄《大研帖》(致彦猷尺牍) 1064 纸本 25.6cm×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蔡襄《远蒙帖》尺牍 1061 纸本 28.6cm×2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远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约,感戢之至。彦范或闻已过南都,旦夕当见。青社虽号名藩,然交游殊思君侯之还。近丽正之拜,禁林有嫌冯当世独以金华召,亦不须玉堂唯此之望。霜风薄寒,伏惟爱重,不宣。襄上,彦猷侍读阁下。谨空。

蔡襄《山堂诗帖》 1066 纸本 24.8cm×2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丙午三月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金尊,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花园。”《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十五日山堂书。

蔡襄《京居帖》 1062年 纸本 27.2cm×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襄启:去德于今,盖已*(氵存)岁。京居鲜暇,无因致书,第增驰系。州校远来,特承手牍兼贻楮幅,感戢之极!海濒多暑,秋气未清,君侯动靖若何?眠食自重,以慰遐想。使还,专此为谢,不一一。襄顿首。知郡中舍足下。谨空。九月八日。

蔡襄楷书《荔枝谱》:

蔡襄《谢郎帖》尺牍 1060 纸本 26.5cm×2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蔡襄《安道帖》尺牍 1055年 纸本 26.8cm×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中间辱书,颇知动靖。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蔡襄《郊燔帖》尺牍 1053年 纸本 27.2cm×4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郊燔帖》为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 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 草书风格。

  释文:十一月廿八日,襄顿首。别已经年,每疏驰问,但极瞻跂之怀。人至承书,窥揽辞意,岂胜感著?夏闻郡事清闲,总适神情,自有高趣,仰羡仰羡!郊燔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爱摄,副此远想,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门足下。

蔡襄《谢宋丈诗帖》(拓本) 1056年作

  释文:《谢宋丈诗》至和丙申六月望日,伏蒙评事宋丈分贶家园丹荔。世传此树已三百年,黄巢兵过,欲伐之。时王氏主其树,其媪拥树,愿并戮,巢兵为主不伐。今虽老矣,实益繁滋,味益香滑,真佳树也。因成短章,用*(酬)厚意。“斋馆从容接宴申,每临嘉树走觥巡。兵锋却后知神物,年寿高来况主人。并赏昔闻思故友,分甘今喜奉慈亲。岂惟特祝公难老,兼欲灵株比大椿。”襄顿首。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启:近曾明仲及陈襄处奉手教两通,伏审动静安康,门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馀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即无水,便就驿道,至都乃有期耳。闽吴大屏皆新除,想当磐留少时。久处京尘,无乃有倦游之意耶?路中诚可防虞,民饥鲜食,流移东方,然在处州县,须假卫送,老幼并平善。秋凉,伏惟爱重,不宣。襄顿首。郎中尊兄足下。谨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虹县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行楷书 31.3×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蒙惠帖》尺牍 1052年 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蒙惠帖》为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释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气暄和,体履佳安。襄上,公谨太尉左右。

蔡襄《思咏帖》尺牍 1051年 纸本 纵29.7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屯田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蔡襄《贫贤帖》 纸本 高31.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昔之贫贤寒俊,偶有流落失职者,其为文章,多所怨诽,不得其正。又况久处乐而行患难,乃能克意文翰,而无前所累者,非胸中泰定,有以处之,非数数能也。故人之弟以示余,故书。襄。

《门屏帖》尺牍 纸本 27.8cm×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九月日,襄上谒。

《虚堂诗帖》1048年 纸本 22.6cm×16cm 藏处不详

释文:虚堂永昼来风长,石枕竹簟生清光。文园肺渴厌烦热,更要夫君在侧傍。

《入春帖》1051年 纸本 30cm×4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海隅帖》1045年作 纸本 28.8cm×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再拜。襄海隅陇亩之人,不通当世之务,唯是信书,备官谏列,无所裨补。得请乡邦,以奉二亲,天恩之厚,私门之幸,实公大赐。自闻明公解枢宥之重,出临藩宣,不得通名。下史齐生来郡,伏蒙教勒,拜赐已还,感愧无极。扬州天下之冲,赖公镇之,然使客盈前,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瞻望门阑,卑情无任感激倾依之至。襄上,资政谏议明公阁下。谨空。

《脚气帖》尺牍 约1060年 纸本行书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脚气帖》《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蔡襄书法大多正楷,此帖别开生面,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为蔡襄行草书佳作。

  释文: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

蔡襄《扈从帖》(又称公谨帖) 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释文: 襄拜:今日扈从迳归,风寒侵人,偃卧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带胯数日前见数条,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驰去也。襄上公谨太尉阁下。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此即“谢赐御书诗表卷”。从总体上说,所书笔笔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张纸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

    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襄还将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而与蔡襄同时代的被称为宫廷书画鉴定家的书家米芾在当时也未见及此作真迹,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因此,在四十年后见到真迹时,米芾将兴奋喜悦的心情倾注于跋语中。

    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为中村不折(1866—1943)从文求堂购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2006年3月来华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另有一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下图),疑伪。

蔡襄手书《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本

蔡襄手书《茶录》清嘉庆年间刻本

蔡襄手书《茶录》宋蝉翅拓本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①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