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你,一个坏的:【实用白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7:23:13
实用白平衡

    现在所有数码相机都有“白平衡”选项。通常有自动、白炽灯、荧光灯、直射阳光。阴天阴影等程序档和手动档。看似复杂的选项其实都与一个概念“色温”有关。

    “色温”是“光源色温”和“色温度”的简称。我们日常见到的七彩色光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等量成分的红、绿、蓝组合成白光,这样红绿蓝三等分的白光照亮的空间色温为标准色温5500K。然而,从清晨到夜晚,我们随处可见的可见光中红绿蓝的成分并不是三等分的!比如普通灯泡光源中的红色成分多,色温为2800K,高原雪山上的蓝天蓝色的成分巨多,色温可达20000K。色温的高低是以单位K的多少定义的,红光成分多色温低,蓝光成分多色温高,用“炉火纯青”这句成语帮助理解记忆最为方便:刚点燃的炉火温度低,是红色。温度最高火最旺的时候便发青蓝了。许多影友常常理解反了。重要的是:色温所表述的概念是色光光谱中红绿蓝成分的多少,红光比例占多时色温趋向定义成“低”,蓝光比例占多时色温趋向定义成“高”。

     前面提到的标准白光是指色光红绿蓝三等分,并没有给出三等分的具体量值,PS时,取红绿蓝256色阶中任意等量值表现的都是白。生活中的可见光可用变化无穷形容,并且是相对的和肉眼不易察觉的!

     比如一座山丘向阳面红光成分多,色温[   ]。背阴面蓝光成分多,色温[   ]。(1)

     白炽灯红色成分[   ],色温低,日光灯蓝色成分[   ],色温高。(2)

     日出前,日落后色温[   ],日出后,日落前色温[   ]。(3) 

     (1)  低    高

     (2)  多    多

     (3)  高    低     您理解对了吗?

     我们使用的数码相机的CCD,是由三层分别感受红绿蓝的光敏元件组成,调整白平衡的实际意义是调整红绿蓝的输出量。当我们选择白平衡“自动”时,相机会自动侦测色光中红绿蓝成分进行自动调整输出量,选择“白炽灯”时相机会按设定的程序减少红增加蓝输出,反之,选择“阴影”时会增加红减少蓝输出。其它白平衡程序档位不过是红蓝比例搭配的区别。比如阴天时的色温比阴影低,两者相比,前者增加的红少一点,蓝减的少一点,大的趋势都是加红减蓝。

     与色温做游戏,是摄影中的一大乐趣,尤其是清晨和傍晚色温变化多端,因此好一点的单反机设计了手动调整白平衡。调出夸张的色彩也是一种玩法。从前的胶片除了选择合适的光源类型胶片外,色温调整是靠一大堆滤镜实现的,现在方便多了。

    在评论绘画和摄影作品的色调时常常用到冷暖的概念,偏黄红的色调形容成暖色调,偏绿蓝的色调形容成冷色调,与色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个是视觉感受,一个是光学概念。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暖色调是一天当中色温最低的时候,日落后的色温骤然升高,以至天色最暗时拍出的片子天空是湛蓝色。一般酒店大堂为了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多把照明设计成暖色调而采用红黄成分多的光源,此时的白平衡应选“白炽灯”减红加蓝才不致拍出红呼呼一片,而在高原、海滩飞机上应选“阴影”减蓝加红才不致蓝呼呼一片。

    日常拍摄中,细心的影友会发现,看上去一样的蓝天,有的片子天空特别蓝,有的却发白,甚至一半发蓝一半发白[P3],这也是色温的变化在作怪,通常,顺光、侧顺光,色温高。逆光、侧逆光色温低。由于景物的颜色是变化的,色温的变化在景物上往往不易察觉,天空的颜色是单一的,肉眼看片子较容易观察到。尤其是太阳完全落下后拍摄夜景时,虽然都看不到太阳了,顺光能把天空拍成湛蓝色,逆光却拍成灰黑色。这些微小的变化虽然在实际拍摄中意义不大,但有助于影友对色温的认识。

     P1是尼康D90白平衡自动,清晨拍的,未作任何色阶调整的原片,花瓣上可清晰地分辨出色温的界限,直接受光面处发黄,背光花瓣处发蓝。P2是调整色偏去掉了部分蓝色,但仍有去不掉的残留。数码机白平衡自动挡普遍偏蓝,这一点不同于胶片,胶片的感光涂层是一样的,有统一标准。而数码机的感光材料不全一样,软件不全一样。所以要因机治宜,选择合适的白平衡档位。

        P1   花瓣上的蓝肉眼是看不到的,拍出的片子却如此不堪入目,这也印证了清晨的色温是变化多端的。

 

        P2

 

        P3  肉眼观察天空的蓝是一样的,拍出的片子却自左至右渐渐发白。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