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下雨征兆:黄炎培与毛泽东 历史性的对话改变“中国之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4:35
1、胡锦涛“七一”讲话体会:“一切为了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会

  作者:鲁鹏飞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文1.4万多字,其中“人民”一词用了136次,平均每104个字里就有一个,可见“人民”在党心中的分量。讲话全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对全党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历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个宗旨——“为人民服务”,始终恪守着一个崇高原则——“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本色,使我们党始终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详细)

  2、李瑞环教你如何运用哲学指导工作

  ——读《学哲学 用哲学》有感

  作者:强爱武

  《学哲学用哲学》所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既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完美结合,又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自成风格;既有鲜明的立场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又有对解决重大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让人读了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李瑞环同志学习哲学,不仅学得深入,而且用得精彩。如今重读《学哲学用哲学》,又为作者的“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而深有感触。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让我们都来学哲学用哲学,让自己在工作中更明白,更智慧,更清醒。希望大家也来读一读《学哲学用哲学》,学点哲学,绝对终身有益。(详细)

  3、毛泽东以史为鉴的军事谋略及文学感悟

  ——读《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有感有感

  作者:石志刚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就是在于他不仅能够指挥全党全军打胜仗,而且还能够将作战经验和计划通过系统的抽象的理论语言来概括,结构成篇,成为广大指战员检验自身作战能力的军事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的形成,就在于毛泽东同志能够从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国历史中汲取养料。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哲学家,就在于他不仅能够掌握一切反映客观实践的哲学方法,还能够将此种哲学方法与古代历史典故结合,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精深见解。

  毛泽东同志又是伟大的文学家。他能够用一种“境界颇大”的胸怀,领略祖国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还能够将自己的感悟写出,随这些文化遗产一道,流传下来。(详细)

  4、毛泽东“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

  ——读《军事统帅毛泽东》有感

  作者:黄昌盛

  一本《军事统帅毛泽东》的书,让我看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精巧布局,以梭镖、大刀加汉阳造打击敌人的飞机,大炮加重兵的几次大围剿;不说他指挥八路军渡黄河直指太行山牵制大批日军不敢肆无忌惮的智慧;不说他打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果断;不说他胜券在握,组织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概。单说他在长征途中可称之为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不能不叫世界顶尖级军事家都为之赞叹。

  刚刚在遵义会议上选为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在摆脱国民党企图用40多万重兵围剿红军的转移途中,发现土城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而侦查情报表明,后面只有4个团6000多川军在追击,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此打伏击,消灭孤军深入的郭勋棋模范师。得到朱德、周恩来的支持。可由于情报有误,敌人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战斗打了几个小时,却无法取得预期胜利,而各路追敌正奔集而来,可谓灭顶之灾几乎就在眼前。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西进,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详细)

  5、黄炎培与毛泽东 历史性的对话改变“中国之命运”

  ——重读“红色经典篇章”有感

  作者:王荣

  好的文章是替时代立言,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艺术和思想的升华,是他追求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抒发,是他生命的写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影响了包括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华儿女的“红色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中的精彩一页。我们学生时代就已读过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可爱的中国》、《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一篇篇“经典之作”和“政治美文”,今天再读,依旧是“文字激扬”,让人心潮澎湃。

  好的文章,是匕首,是标枪,是“燎原”的火种,是革命的利器;好的文章,能拨开迷雾,能点燃希望,能荡涤灵魂,如黑夜之中引航的明灯;好的文章,是用激情、用信念、用热血、用生命谱写的,虽经岁月的冲刷却依旧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芒,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