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言咒师的小说:工商古迹三腊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3:11:44

地处苏州古城西北隅的三乐湾地区,正在为石路步行街西扩华丽转身。三乐湾地区是个历史老街坊,旧时又名三腊湾、三六湾。三乐湾东临广济路,南达金门路,西至枫桥路,北到上塘街。区内共有三十一条街、巷、小弄,比较有名的是枫桥路、上塘街、醒狮路、金石街、踏布坊、夹剪弄、磨坊弄、义慈巷、宝莲寺巷、丁家巷等等。在这些街、巷、小弄中,曾经发生过许多与工商逸事相关的古迹。

湾里会馆多

会馆是同乡人聚集的地方,也是一种民间组织。同乡人在这里可以会商和办理本行业自己需要的事务、维护权益、公断纠纷是非、找到临时的食宿、开展娱乐活动、救助有困难的同乡人……

明清时期,苏州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繁荣,商业兴旺,吸引了大量外来商人,各种会馆应运而生。因阊门、三乐湾一带,是明清苏州商业的繁华区,历史记载有三十多座会馆。在三乐湾及其周边建立的有:三乐湾2号武陵公所旧址的东越会馆、上津桥石排巷口的武林会馆、义慈巷15号的潮州会馆、上塘街285号的汀州会馆、上塘街22号的新安会馆……

“东越会馆” 是清道光二年,由浙江绍兴在苏的百余家蜡烛铺商人集资公建的,又名蜡烛公所。《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中记有:“……吾行烛业,谊皆同乡,自道光元年十月整理旧规,各相恪守。所嫌择地维艰,卜居匪易。爰先集金兰会,租公所于金阊南桐子门外,为朝夕商酌地。究系赁居,终非善策。适三腊湾武陵公所旧宅,因颓废出售,赖吾行姜公殿芳,乐绍玉成……三年秋,修葺工竣……夫浙绍,古城也,又号东越,名曰:东越会馆”。

清嘉庆后,浙绍帮兴起,苏州烛铺早期皆由徽商经营。道光六年(1826)城乡共有100余家,乃建东越会馆,供奉关圣帝君。民国后,改为烛商同业公会,即现苏州第四光学仪器厂房。19851月苏州市日用杂品公司为修志需要,曾在该处发现碑刻5块,3块记载清道光、同治年间苏州烛业工人的斗争,余2块记载烛业牌号及修建会馆始末。现均由苏州碑刻博物馆收藏。
    东越会馆所属的各烛业店铺,垄断了长洲、元和、吴县三邑的烛业买卖。据相关记载,东越会馆里的绍兴烛业商人们,在三乐湾集体议订了中介契约:“为同业公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如遇不公不正等事,邀集董司诣会馆整理,议立条规,藉以约束。”与蜡烛业相关的是锡箔业。武林会馆又称武陵会馆。清康熙年间浙江杭州、绍兴箔商建。

潮州会馆原来由明代广东潮州所属七县商人集资始建于金陵,清初迁至阊门外北濠弄。康熙四十七年(1708)迁址上塘街。会馆头门北向,墙设三门,一大二小,中额“潮州会馆”,左额“河清”,右额“海晏”。外墙高约10米,面阔15米,北侧后台三间。入门为过道,上层即为朝南戏楼。整座戏楼与头门合为一体,平面呈凸字形,约6米见方,歇山顶,内部八角形藻井、垂莲柱、额枋镂雕精致。通体以磨细方砖斜角贴面,给人以秀雅与豪放兼具之感。惜正殿、戏台左右厢楼及其它建筑已不存。雍正四年(1726)增建楼阁,十一年增建关帝殿,又称潮州天后行宫。后经多次重修。

据《潮州会馆记》记,乾隆十六年和二十二年乾隆皇帝两次南巡,途经苏州上塘街,潮州会馆设立香案,“跪接”圣驾于会馆门外。乾隆皇帝对潮商格外施恩,“天颜温霁,赏赐彩缎二十匹。”潮商“感沐鸿恩异数,舆情鼓舞。式廓日增。 ”潮商两度参加迎接乾隆皇帝的活动,大大提升了潮商在苏州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商机。

1982年,潮州会馆被列为市文保单位。由于年久失修,长期漏雨,潮州会馆满身伤痕,三分之一后台坍塌、八字形照壁整体向北开裂倾斜。2002年,苏州市政府拨出专款又一次修复。经过半年多紧张施工,终于使它恢复了昔日的生机。

据《吴县志》载,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上杭纸业旅苏客商创建汀州会馆。咸丰时毁,光绪时重建。占地面积约十余亩。门外有铁栏杆、一对大石狮和旗杆石。门墙大方砖贴面。内有三进殿宇及戏台,还有许多石碑。头门、戏台已毁。现存两进三开间殿宇。

汀州商人经营的土特产品以纸、茶叶、烟草、蓝靛等为主,他们纷纷远赴繁华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镇江、扬州等商业重镇,销售皮丝烟,深得四方宾客的青睐,也因此致富。汀州会馆内供天妃娘娘,旁边有二个丫鬟,还塑有顺风耳、千里眼。据说他们是天妃的耳目,是辅佐天妃拯救海难、驱恶扬善、保佑众生的。汀州会馆属苏州市区控制保护古建筑,根据文物法规定的保持原状、修旧如旧的原则,2003年被移建至山塘街新民桥东,现作为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每年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为天妃娘娘生日,馆内举行祭祀仪式。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石路附近布庄就有十多家,其中有顺昌、慎兴、汪氏等知名布庄。清乾隆年间徽州歙县布商建新安会馆,道光十二年重建;楚南公所在上津桥下塘,其界碑砌在原动力厂西围墙上。

会馆见证了三乐湾曾经的繁华,至今仍然是同乡或者同行人士的聚集场所。一些居住在三乐湾的新苏州人和从事同一工作的人认为,对历史上这些会馆的保护,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而且可以作为现代生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