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绑定淘宝安全吗: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3:46:17

中国农业长期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农业发展条件评价。

1.自然条件:

1.东西部差异大,农业精华区少。中国国土960万km2,占世界6.4%,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是世界第三面积大国,第一人口大国。地跨北纬4015’~ 53o31’,包括了世界上从寒温带到南热带,但以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为主。我国从西到东,分为三级阶梯,形成山多平地少,全部国土中山地占46.5%,丘陵占19.9%,平地占33.6%。海拔500米以下占27.1%,3000m以上占25.9%。降雨量差别巨大,南部多雨,从南向北减少,东部多雨向西递减,从大兴安岭经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这条从东北向西南的400mm等量雨线将中国分为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也是农牧区的分界线,东部占46.7%,西部占53.35%。而东部从太行山经巫山到雪峰一线以西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山地,而此线以东是我国平原和江河三角洲集中分布区,是中国的农业精华区。即国土面积虽然大,但农业精华区域狭小。从东北到华北、华南面积为256.2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6.70%。

    2.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3位,耕地占世界7%,居第4位,草地占世界9.5%,居第3位,林地占3.8%,居世界第8位,但我国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3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34人/ km2的4倍,我国人均耕地0.08hm2,(已是测量0.128hm2,土壤普查为0.18hm2)低于世界人均耕地0.29hm2,居世界第113位。我国人均有林地0.12hm2只有世界平均数的1/8,居118位,人均草地0.26 hm2,远低于世界平均0.79 hm2,但人为占地的问题严重,平均年减少耕地107万hm2,即1605万亩,仅2003年就减少235.2万公顷,而减少的耕地中约有4%的上等肥田。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净减耕地1052万公顷,人均耕地下降为0.07公顷,2030年下降为0.067公顷,

   3.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比较普遍。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农业历史悠久,带来土地负荷时间长,水土流失面积492万km2,年损失土壤50亿T,直接经济损失40-60亿元。全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已达0.4亿hm2,每年流失耕地土壤10亿T,年流失N、P、K4000万T,超过我国化肥一年的施用量。土地沙化面积153万km2,占国土16%,1/3的国土受到沙漠化危害,年经济损失45亿元。而且沙漠化在进一步扩展,从50年代的每年扩大156 km2发展到近年的2100 km2,目前有400万hm2农田处于沙漠化威胁之中,北京亦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华北土壤的盐渍化已达到0.09亿hm3,占耕地的15%,东部盐渍化土壤达到33%,耕地肥力减退,耕地污染日益严重,使1000万公顷耕地受到重金属、农药污染。不仅耕地退化,有13亿亩草原退化,每年以2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产草量下降56-60%,河流湖泊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

   4.北方水资源缺乏,南方季节性干旱,气候异常造成水旱灾害加重。

我国降水总量是6万亿m3,占全球的1/5,居全球第5位,年平均降雨量628mm,较全球平均800mm少21%,比亚洲平均降水740mm少15%,人均占有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88位,且水土资源配置错位,南方拥有82%的水资源却只有38%的耕地,但由于季节分配不当,常形成季节性干旱。北方只有18%的水资源却有62%的耕地。其中黄淮海平原干旱面积占全国6.7%,人口、耕地占全国1/4以上,却只有全国水资源的4%,是农业用水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华北由于强度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般下降至20-30米,严重的下降到60-70米,西北缺水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是季风气候区,水旱灾频繁,一般2-3年或4-5年即有一次旱灾或水灾,常常北旱南涝,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波动。

5.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高等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三位,从南到北有各种热量带的植物分布,森林草地面积较大,农用生物种类多,品种多,引种成功率高,为我国农业调整结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野生植物、动物、渔类、菌类等资源,中药材资源丰富,为我国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建立新的生物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1.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5年的建设,国民经济取得了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人均GDP跨过了1000美元,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2万亿元,按现行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占14.60%,第二产业占52.20 %,第三产业占33.20 %,已初步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中国人的营养每天热量值2003年为3029大卡,接近韩国(3093大卡)和香港(3120大卡),高于印度(2428大卡)和日本(2762大卡),蛋白脂肪也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水涨船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获得了新的支撑。如197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60元,1989年达到602元,10年的时间增加了442元,年递增率为13.25%,从1989-1999的十年间,由602元上升到2160元,净增加了1558元,年递增率为12.78%。2003年达到2622元,比1999年增加462元,年递增率4.8%。贵州同时期递增率分别为11.89%和11.31%,约低1-2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如1979年时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水平的81.87%,1998年时则下降为61.78%,2003年则只有全国的59.69%,居全国末位。

         表4-1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元) 按当年价

 

1979

1980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全国

160

191

270

311

355

3968

424

463

545

602

贵州

131

131

208.8

223.4

262.8

302.1

303.6

341.8

397.7

430.34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全国

686

709

738.99

921.62

1220.98

1577.74

贵州

435.14

165.53

506.13

 

579.67

786.84

1086.0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全国

192600

209013

2160

2210.34

2253.00

2366.40

2475.63

2622.00

贵州

1276.67

1298.564

1334.46

1363.07

1374.16

1412

1489.91

1565.00

 

2.农业物质装备有较大进步。

A.首先是水利建设有长足进步,截至199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30万hm2,比20世纪50年代初的533万hm2 增长了2.3倍,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800万 hm2,易涝面积治理了2000万hm2,占易涝面积的8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300万hm2

    B.化肥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化肥使用量达到3980万吨,比1978年增加3.5倍,国产化肥2853万吨,增加2.5倍,进口化肥902万吨,增加5倍。中国N肥用量居世界首位。磷肥用量居第二位,钾肥用量居第四位,但我国钾矿资源比力少,年产量仅4万吨(1998),年进口112.9万吨,农业用肥已能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C.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1998年比195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增长了370倍,拖拉机增了800倍,农用车增长200倍。东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水平较高,部分农场全套引进美国大型农机设备,其劳动生产率达到美国水平。华北地区基本实现小麦机耕、播种机械化,南方水田机械化进展较慢,稻田耕整机、小型插秧机、小型收割机正在扩大中,但农业物资运输机械、抽水机械、粉碎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普及较快。目前,农业劳动已有40%由机械承担,1998年机耕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6%,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5%。

3农业市场经济框架进本形成。农民有生产自主权,采用技术、产品销售决策权,农产品市场除烟草、棉花外,全部开放,粮食市场则是半放开,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调控能力淡出,市场调控农产品价格的作用逐渐居主导地位。目前的粮食、肉类、副食品涨价,就是市场起的作用,是对农产品价格过低造成农产品紧平衡引起的,是对农产品价格往往低于生产成本的纠正,也会使农民在农产品涨价中受益。中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已成为农产品出超国,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使中国在贸易中受益。

4.农业科技与农业技术推广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耕作制度改革方面,黄淮海平原区由棉花一熟改为麦棉套作两熟,由旱地一年一熟改水浇地小麦玉米,小麦甘薯一年两熟,南方双季稻的推广,西南地区二熟制的普及,使我国复种指数比50年代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矮秆多抗小麦,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与普及,正在研究中的超级稻产量已大面积突破每亩800kg,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超级稻预期产量。水稻、玉米、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电脑农业指导技术(即农业专家系统),三元杂交猪,良种禽、奶牛、肉牛的引进与推广,复合饲料的普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进步,保健食品、有机食品技术日趋完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使中国由食品缺乏经济年代转向食品丰盛和即将成为世界食品出口大国起了重要作用。

    5.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正在引起高层重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会逐步到来。政府通过加强乡村道路、水利、人畜饮水、电话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立,农村小学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草的农业特产税,限制村提留的额度,各项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农业部的各种项目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和2004年开始的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县购置补贴等。今后补贴的种类和力度还会随着国家财力增强扩大。政府注意到农业是孤立发展不起来的,已在改革方面强调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农民可以自由进城打工,到今后可以自由迁移定居,农民可以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任何产业,为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今后会与时俱进,会出台更多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的政策,没有农村、农民的小康,全中国的小康社会的建成是不可能的。

    3.我国农业发展国际环境评价

    1.中国处于比较稳定的世界环境和周边环境中,离世界不安定地区中东、西亚、非洲动乱较多的地区较远,国内社会环境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农业、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强,如我国人均耕地资源较少,人均水资源也并不富裕,对大宗的资源性农产品,如粮食、油料,在基本自给达到90%以上,适当进口粮食、油料,对促进国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较多的增加我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猪肉、牛肉、海产养殖,中国特色农产品等,逐渐形成世界食品出口大国,其意义不亚于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品制造大国,这一趋势随着中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逐步熟悉和改进提高我国农产的品质,突破国际的卫生安全技术壁垒,其前景是良好的。

3.农产品进出口的“大国效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影响巨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我国认真应对。例如1996~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占世界1/4的份额,人均占有粮食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年出口粮食1000万余吨,国际市场粮食回落,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减产,国际粮价迅速上升,凡是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上涨较少,如玉米涨价少、猪肉价格下跌,由06/99的59349元/吨下降到9/04的51615元/吨,下降了13%。凡是我国进口量大的商品涨价就多,如大豆从06/99的1300元/吨上涨到05/04的3087元/吨,菜油由06/99的3216元/吨上涨到05/04的5846元/吨,上涨了81.77%。许多农产品,如大蒜、大葱、生姜等,往往在某国市场上的份额增大时,很容易受到制裁,如中国入世前中日之间因蔬菜在日本市场上曾多次发生摩擦,引起日本的限制,中国又通过反限制日本工业品进入中国市场,使问题最后获得解决,今后这类问题会更频繁发生。

         表4-2    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品种的价格趋势   (人民币/元)

品名

06/99

06/00

12/00

08/01

03/02

11/02

01/03

03/03

01/04

04/04

05/04

小麦现货

846

967

1151

1112

1125

1563

1317

1269

1233

1362

1387

小麦期货

782

783

873

824

896

1136

965

988

1082

1109

1157

玉米现货

676

690

664

739

745

902

873

897

863

1062

1104

玉米期货

645

612

622

638

673

984

778

797

738

982

1006

大米现货

1856

1572

1359

1326

1451

1476

1588

1478

1496

1863

1935

大豆现货

1300

1628

1588

1527

1418

1860

1865

1916

2015

2924

3087

猪肉现货

59349

47547

61259

59349

44769

48520

47725

43043

51615

 

 

牛肉现货

36203

32942

29747

36003

34958

40342

42737

41643

47129

 

 

菜油现货

3216

2659

2725

3216

3412

4925

5149

5225

4676

5926

5846

 

4.与周边国家的互补性大,如泰国、缅甸、越南是大米产国,日本是世界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中国香港、澳门、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是猪肉净进口国家或地区、蔬菜进口大户,香港、新加坡是蛋禽进口大户。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1.经济目标。

1.全面小康目标 中国的GDP总量2000年为9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达到36万亿人民币,约折合4.5亿美元。如2020年人口控制在15亿内,人均GDP为3000美元。如按国际购买力评价(PPP)计算,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的PPP是计算的GDP的3.7倍,这一数值偏高,参照中等收入、国家高出1.9倍计算,2020年时,中国人均PPP可达到5900美元,约相当于日本1973年、韩国1987年的水平。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应达到50%,非农业人口应达到80%,城市人口应达到60%,而我国那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能达到39%,非农业人比重可以达到70%,城市比重可达到56%,全国约有2.5亿人进入中等收入人群,其年收入在5-8万元人民币,个人金融资产应在30万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000元,城市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5%,农村人均纯收入6860元,说大数为7000元,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3%下降到35%,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系数)由2002年的0.458下降到0.40,达到世界认为贫富差距最低要求的程度。农业人口降至30%,按2020年全国15亿人口计,为4.5亿农业人口。

    2.中等发达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季德水认为,中国以7-8%的高速保持近半个世纪的增长是可能的。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1年时,如这30年仍按每10年经济翻一番计算,保持年递增7%,2050年人均GDP达到24000美元,是有可能达到的,但比较困难,比较有把握的,按翻两番计12000美元,其递增率为4.62%。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按30年翻三番计为54880元,按翻两番计27440元,这个目标看起来是很宏伟,但在世界上并不高,我国台湾目前人均GDP为15000美元。

2.农业发展目标

1.粮食安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1984年达到418kg,高于世界占有水平,已经连续18年下降,2003年已降至330kg,全年粮食供需缺口达到400亿公斤,引起粮价普遍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国人广泛注意。2002年粮食总产量4570.6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7kg。据高旺盛的研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2010年应达到5500亿公斤,2020年达到6200亿公斤。2010年粮食安全目标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中认定为5700亿公斤,佟屏亚认为按人均400kg计2010年为5.5亿吨,2030年为6.4亿吨。据笔者研究认为应在不同年代采取变化的指标,使人均占有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占有量应逐步增加,

表4-3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需求              亿kg

 

2002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人口

13亿

14亿

15亿

16亿

15.5亿

15亿

按人均400kg

4570.6

5600

6000

6400

6200

6000

按人均450kg

 

6750

6750

7200

6975

6750

按人均500kg

 

7000

7500

8000

7750

7500

按照平衡标准380kg

 

5320

5700

6080

5890

5700

取向值

 

5320

6000

6400

6975

7500

按进口5000万吨需国内生产量

 

 

5500

5900

6475

7000

表4-4      保障未来20年我国粮食安全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增长

                                (高旺盛 2004)

年份

总产(亿吨)

单产kg/公顷

单产年增长率%

1990

4.46

3933

0.93

2003

4.31

4332

2.3

2006

5.00

4636

2.30

2010

5.5

5238

3.1

2020

6.2

6058

1.9

考虑到目前粮食总产量已比较低,2010年取人均380kg值,为5320亿公斤,均低于其他研究。2020-2030取400kg水平,分别为6000亿公斤和6400亿公斤,与佟屏亚的一致,2040年取450kg,应达到6975亿公斤,2050年取500kg标准,应达到7500亿公斤。参照世界先进国家相应的人民生活的标准,那时这样的消费水平是需要的。如果把粮食进口粮控在5000万吨的水平,则国内生产粮食可以相应下降。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我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9387亿公斤。其设计为我国15亿亩耕地,灌溉面积扩大到10亿亩,粮食作物稳定在21亿亩,水稻6亿亩,单产442.5kg/亩,小麦5.72亿亩,单产403kg/亩,玉米3.89亿亩,单产540kg/亩,其他粮食作物5.53亿亩,单产284.14kg/亩。与此对比,现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此有较大的缩小,复种指数有较大幅度下降,遭致粮食总产量下降,应引起重视。

2.食物营养安全。从人均食物供应量看,2000年中国肉类占有量为49.8kg,中国香港为114.6kg,世界平均水平为38.1kg,马来西亚51.1 kg,法国99.9 kg,美国122 kg,日本43.8 kg,看来肉类统计数字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赶上发达国家,尚需增加1倍,植物油、水果、动物脂肪、奶类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奶的供应量差额巨大,中国为9.3 kg,世界平均水平78.3 kg,荷兰为368.3 kg,美国259.5 kg,印度66 kg,日本67.8 kg。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必须把畜牧业作为振兴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既能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进一步赶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营养水平的需要,又是出口创汇的需要,也是发展有机农业,生产进入世界农产品市场通行无阻的有机植物食品生产的需要。

3.食品卫生安全。要求植物性农产品,动物产品,微生物食品及其加工品,要无重金属残留,无化学农药残留,无激素、抗生素残留,无有害有机化合物残留。使其无污染或污染在无公害食品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允许的范围之内,保障人民的健康,中央农业部要求在5年内要在全国普及无公害食品生产,避免发生环境及农药的急性中毒事件,并逐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促进农产品出口事业的发展。

4.生态安全。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保持全国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达到30%以上,丘陵区要达到50%以上,山区应达到70%以上。防止草原退化,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石化,防止耕地盐渍化、次生潜育化、粗化、薄化和肥力的降低,保持基本农田在19亿亩以内,保持水资源的区域平衡,提高工程蓄水的总量,增加1-2倍,治理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加大污水净化处理和循环用水的力度,使中国东南半壁河山山清水秀,西北半壁河山风沙危害减轻,使古老的河山逐渐恢复生机,使绿洲灌区全面变成北国江南。

三、理想农业下农民致富的设想

1.种植业、养殖业在全面小康和中等发达时所需规模设想。

1.水稻种植:亩产700kg水平按70%出米率为490kg,按目前花溪市场价每kg3元计,为1470元,按稻田物化生产成本40%计(在普定2003年统计中为36.92%),农民纯收入为882元,按小康标准计,一个农民需种田8.18亩。以4口之家计,需种田32.72亩,按205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再比2020年翻两番的27440元计,一个农民平均需种水稻32.74亩,4口人之家需要种水稻130.96亩。

2.蔬菜种植:按国家计委200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提供的数据,平均亩产2610.5kg,产值2328.39元,每亩物质费用527.10元,每亩净产值1801.29元,减去营销成本10%计,在免税条件下,每亩纯收入为1621.16元,以一年两主作蔬菜区为例,每亩年纯收入3242.32元,以全面小康标准下,一个农民需蔬菜地2.11亩,4口之家需8.46亩。2050年中等发达水平下一个农民需菜地8.46亩,4口之家需菜地33.8亩。如把蔬菜经营集约度提高1倍,少占一半的菜地,2020年分别为1.05与4.2亩,2050年为4.23与16.9亩。

3.养猪:以出栏肥猪90 kg计,以目前市场综合平均价每kg16元计,每头猪可售1440元,每生产一公斤猪肉以消费4 kg饲料计,需饲料360 kg,按饲料每kg1.6元计,需饲料成本576元,小猪成本在300元左右,防疫、卫生、水、电、运输等以300元计,物化成本在1176元,每头猪净收入为264元,销售成本以10%计,每头猪农民纯收入237.6元,以全面小康标准计,每人需养猪28.8头,4口之家需养猪115.2头,以2050年中等发达时,一个农民需养115.5头,4口之家需养猪462头。

4.养奶牛。以贵州目前农民养一头奶牛可获得4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全面小康水平时1人需养1.71头,4口之家需养6.8头,2050年中等发达时,一个农民需养6.86头,4口之家需养27.44头。按每头奶牛需专业草地2亩计算,每户需集约化专业草地55亩。

一户农民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单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难以致富的。我国人均耕地1.5亩,我省人均耕地0.7亩,一些地区只有0.5亩以下,是难以致富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农业人口要下降到占总人口的25%以下,农业规模效益才能显示出来。

2.实现农民致富的途径。

1.实行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乡村人口向城市,包括省会大城市、地级中等城市、县级小城市和农村建制镇转移。尤其要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大村集中,使我国农业人口逐步降到30%、20%,非农业人口达到70%和80%,最终把农业人口降到10%以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是中国农民走出贫困的唯一途径,它需要工业、服务业制造出能让农民就业的岗位,需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据研究转移一个农村人口需要2.5万元左右成本,它的转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经济规律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伴随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进行,转移出去的农村人口才有去处。对我国城市化规模发展,2020年可以设想为3个1、2个2、1个3的模式,即向京津、长三角、珠三角转移10%,向省城集中10%,地州集中10%。县城20%,建制镇20%,农业人口30%,省际间转移作为互换不计入转移结果,县以上占50%,村镇50%。按2020年中国人口15亿,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将吸纳1.5亿人。如以贵州2020年人口4549万计,省会贵阳市的城市人口将扩展为455万,8个地级市、每市平均为56.88万人,81个县级单位,减去市区的县级单位12个,剩下69个,平均每县城规模为13.18万人,以贵州比全国步伐晚10年,2030年需实现省城469万,地级城市平均60万,县级城市平均14万,由此观之,我国城市化非农产业化的任务很重,贵州就更艰巨。

2.扩大农户、农场、农企业经营规模。以中国人口高峰值16亿计,农业人口占30%时,仍有4.8亿,以中国耕地19亿亩计,农民人均耕地3.95亩,4口之家15.8亩,只有一公顷多一点耕地,以农口人口下降到20%计,农民仍有3.2亿,每个农民占有耕地5.93亩,4口之家为23.75亩。假设农民中有一半从事养殖业,则每个种植业经营户的规模可以达到31.6亩和47.5亩。

3.进一步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有限,即是农业人口下降20%时,每个农户平均拥有资源量仍然不多,农户要增加收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附加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食品、深加工品增值,通过国内、国际贸易在市场流转中增值。

4.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在非农产业上增加收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郊区,非农收入已占到70-80%。全国农村致富点型江苏江阴县华西村,包括贵州首富村金关村,都是靠发展农村工业化等非农产业发展起来的。

5.完善农业市场经济体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全面放开农产品价格,对影响国民生动的重点品种实施保护体制或直接补贴制,逐步完善各种类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包括农产品期货市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农产品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超市。加强金融、价格、信息、服务,政府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仓库、冷库、气调库、运输装置和全国性统一的绿色通道建设,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经营管理服务、科技服务、供销服务、农机、化肥、种子、农药服务,疫病防治服务、农水服务、金融信贷保险服务等。

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是用经营现代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包括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为主,如我国烟草公司就是烟草种植业的龙头企业,全国著名的肉制品加工厂、奶制品加工厂、麦面粉厂、味精厂、糖厂、淀粉厂等。也有农产品贸易性的龙头企业,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通过农协、农业中介组织、农业贸易企业、农业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统一销售,统一返还共享利润分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和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致富。

四、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责任。

1.政治责任:农业、农民、农村是三个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我国的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和发达国家行列,是本世纪中国现代化和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而农业、农民和农村是这个过程中的难点,没有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会失去活力,没有农民的致富水平提高,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成为空话,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全国的小康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仅有城市的小康,从全国来说,农村仍然落后,可以说这样的小康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或是一种假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现阶段农民这个社会群体就是最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弱势群体,带领全中国人民,包括农村、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党和政府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是庄严的政治责任。

2.领导责任。包括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能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当成一句空话或是政治口号,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宏观决策,中长期发展纲要规划等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也要保证农民生存安全,引导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制定适合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体制,包括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为发展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并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3.农民自身解决不了而需要政府服务的事业。

1.生态建设。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江大河的治理,大中小型蓄水、引水、排洪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高质量基本农田建设与中低产地区改造等。

2.新型农业物质装备新型。农业物料的生产、供应与价格等,农民无法掌握,需要政府调控。

3.农业新技术。新农业物种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研发、推广,农业信息服务,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等。

4.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现在提出普及初中教育,进一步普及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中大专毕业生的比重等。

5.农村交通、卫生、通信、文化条件的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改善。

6.农村社会治安水平的提高。

7.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组织成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进步的核心力量。

8.农村扶贫、农业救济、扶持农村的弱势群众,如孤寡老人、流浪儿、无力治病的重病者,国家正在实施免费治疗农村的艾滋病、结核病等。

9.贮粮备荒。按国际标准,国家贮备粮应达到粮食总产量的15%,以应对灾荒、战争等突发事件的需要。

4.依法治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依法治农,完善与农业有关的法律体系,如现有的农业法、土地法、森林法、水资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水土保持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种子法等。

5.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一直是比较少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执行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需的,也是农民为国家的兴旺不得不承受的压力。在进入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新时期内,工业转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应是时候了。政府今后会应逐步增加对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大支农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同时要动员社会资金,招商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农村特色资源开发业,使农业资本积累能力增强,农业发展才会真正具有活力。

五、农业经营者的主力军作用

1.农民。是农业经营者的主体力量,大致沿着以下轨迹运行:1.最基本的追求就是一家人的温饱与生存,进一步提高家庭致富程度,进一步发展成专业户,再进一步发展成专业大户,参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再进一步成为农民企业家。2.由外出打工,或小本经商,或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初步资本积累,返回农村或租赁承包荒山、耕地、塘库,发展成农业企业家。3.专业从事本地农产品贸易,进一步发展成农产品贸易经纪人,进一步发展成为农产品外销专业户,进一步发展成农产品贸易型企业,并进一步发展成农产品贸易龙头企业,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4.从经营农产品家庭加工,发展到小工业加工作坊,再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到城市、非农产业就业。

2.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技术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是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市场,集农工贸为一体的经济组织,是农企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它多为农产品加工型企业,或农产品外向型贸易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和统一品种技术、产品标准、包装标准等,把农民分散经营变成有集成规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品牌农产品,名优农产品。如各地兴起的优质大米、专用小麦、有机茶、有机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3.农业物资经营性服务企业。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业机械装备,新的农业物料、农业能源、农用优良作物品种,种苗,优良禽畜品种、优质肥料、各种类型的配合饲料,农药、兽药、疫苗,设施农业设备,灌溉设备等,其中许多行业是盈利企业,如希望饲料已成为中国最富的企业之一,目前作物良种经营公司在全国遍地开花,已有几家成为上市公司,贵州的德农、金龙和贵大神农成为省内三家较大型的种业公司。这类公司,政府应从政策导向上使其把为农民服务摆在首位,让利于农民,靠规模经营扩大利润额。

4.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做好适应农民需要,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包括从国外引进、省外引进、本省自主开发、集成的农畜新品种、新的高效节本耕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某种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技术,中药材的GAP生产技术等,使广大农民真正学会运用新技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5.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功能扩展。农产品要进入消费者手中需要通过市场,农民把农产品变成现金而获得利润,也只能是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如像杜仲叶,能卖出去是金银财宝,如卖不出去就是落叶淤泥。许多农产品是少了喊多了砍,农民跟风发展,往往遭致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受供求关系的制约,尤其是本地小范围的供求制约,农产品往往很难卖,要把农产品卖到外地、外国去,农产品的规模才能作大作强。例如,一户农民种菜挑在街上去卖,或在公路边卖能卖出的量很少,成规模后收购商就到产地区收购,卖出的量增大,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如罗甸的早果蔬销往贵阳,销量就很大,山东寿光县形成全国著名的蔬菜县,产品销往全国和日本、港、澳、欧盟等地。市场是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引擎。过去我们只讲科教兴农,现在应加上贸易兴农这一条,没有这一环节活起来,农业与农村经济是很难活起来。小小的荷兰,4.15万km2,1600万人口,166.4万农业人口,2002年出口农产品277.77亿美元,居世界农产额的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它的农产品进口额也高达169.78亿美元,通过大进大出创造出农业净出口117.98亿美元,每农业人口净创外汇4528美元,人均出口16896美元。

6.消费导向。消费者是上帝,全国人民,尤其是城市人民对农产品消费观念的导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很大,农业就是要跟上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占领市场。但消费者的观念也需要政府倡导,科技部门、医疗卫生部门、营养学家、卫生保健专家、报刊、电视、广播媒体的宣传舆论导向。如近年掀起的减肥热、预防心脑血管病热、回归大自然热等,引起城市消费向瘦肉、禽肉、鱼肉、蔬菜、水果、粗粮等方向变化,使农产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国内消费正在酝酿中,会随着世界的绿色食品热、有机食品热逐渐成熟起来,农业经营者,要有超前意识去开发和占领这个市场。

六、结论

总起来说,农业的发展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现在这三靠仍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可以加上一条,靠市场。即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与补贴,四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