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彩色bl漫画纯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特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30:46
[摘要]
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把握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特点、开辟有效实施途径。本文对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开辟职校德育工作新途径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开展了职校德育工作实施途径的新探索,并提出决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特点;途径创新;决策建议
在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正反方面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基础上,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面前,也呈现出内容时代感不强、方式方法滞后、针对性、实效性差等新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职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如环境、任务、内容、途径、对象待方面正在和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和研究,工作方法、实施途径缺乏创新。因而,我们必须着眼于新的实际、新的情况,形成抓好职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求取新成效。这关系到我们向新世纪输送什么样人才的大问题。为此,从2001年1月始,我们对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特点与实施途径展开深化研究,从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呈现的新特点,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开辟新途径需处理的若干关系作了分析,并积极地进行了实践探索。课题先后被列入河北省“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计划”和被批准为2001年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近两年的工作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调查报告、论文近十篇,其中核心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特点与实施途径》还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评为2000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这在河北省众多参评成果中是唯一的。
1.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1.1做好职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刻分析新时期对职校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客观环境及其使职校德育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1.1.1我国社会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使职校德育工作呈现复杂性
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质量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各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培育“四有”跨世纪新人的需要。严峻而复杂的社会现实,使职校德育工作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如何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主旋律,有效开展育人工作;如何面对职校生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精神需求丰富多彩的实际,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如何在职校办学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下,深化德育工作向社会的延伸,以营构覆盖全社会的育人网络等等,都需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思索。
1.1.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职校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样是职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加强和改进职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职业道德教育则是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21世纪不仅需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而且也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中初等人才。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广大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他们的高素质就需职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培养。为此,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央、国务院《决定》的意见中要求:职业学校要适应就业和岗位需求,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培训,使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为种种能力造就与培养所进行的教育过程中,无不潜藏着德育因素与资源亟待我们去发掘。
1.1.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使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紧迫性
1995年以来,尽管中等职业教育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但其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却出现徘徊不前,甚至滑坡的情况,特别是1999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绝对数量上出现了改期开放以业的首次减少。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02%降低到1999年的56.47%,2000年继续下滑为50.99%,但同时,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得却很快,据《河北日报》报道,仅2001年河北省就要新建普通高中20所以上,使当年普高招生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和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就业难”的双重挤压,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心。高校扩招及高职的兴办意味着未来社会高学历者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学历较低的中职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就处于相对劣势,一定程度地削弱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从而不被社会上本来就鄙薄职业教育的人和一部分“望子成龙”的家长所认同,这也使那些怀着受挫心理入校的职校生倍感雪上加霜,种种思想道德问题、心理问题就出现,给德育工作带来压力。而从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看,为使其走出困境,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措施以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各省市也相继按照教育部指示,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这项改革为职校生构筑多种成长、成长之路,也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弹性学制”给职校带来的是学业及学习形式的灵活、生源的多样、条件的宽松、学生差异性的满足;学分制则给职校生提供了限选与必选课程的自主、扬长补短的驱动、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选择。这种可自主发展的机制是职业学校实现“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重要标志(邢晖:《“弹性学制”与“学分制”请走好!》《中国教育报》2000.6.19)。
1.1.4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必须提高职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从而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大讨论。200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联系起来》。1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德育工作的意见》。这一切,都为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俞家庆认为: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事业,作为培养人的崇高事业。在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以德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就是要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就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所培养的初中级人才很快就可以服务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以衡水市为例,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贡献回报率是较高的。由于种种原因,考入重点普通高校的本地生源学生立志回乡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和行动并不是很强烈和明显。在工农业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绝大部分是接受过中等培训的人才,作为主力军,他们理所当然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能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提高对在校生实施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教育对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抓好职校德育工作,开辟和发现新的德育途径,首先要作好对教育对象的研究,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职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与此同时往相比,存在着三个显著变化:
1.2.1入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逐年上升
相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讲,一般情况下,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要好一些,在子女接受教育上也舍得投资。当子女失去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后,家长普遍保持了对其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子女通过就读职校掌握生存发展的本领,跳出农门或进入理想的高职院校。作为独生子女,这部分职校生活独立生活能力不高、对未来人生缺乏认真考虑、心理承受力弱,当因为中考落榜遇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冷言冷语时,易形成焦燥情绪,自卑心理,即便身入职校门,但心未定,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环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目前职校与家长沟通渠道的不畅,也使育人不能形成合力。
1.2.2职校生素质结构发生变化
……?
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其不能像普通高中一样锁起大门来实施封闭办学,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十七、八岁的职校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能很快接受新事物的年龄,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且职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未能有效的开展,使得一部分职校生或放松了学习或无所事事、寻求刺激。比如,限于资金和条件,一些职校校园网未建成或未开放,使得对网络充满新奇感的职校生将课余时间全都投入到泡网吧上。利益驱动使一些网吧业主纷纷在校园附近开辟营业点。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大量呈现在学生眼前,资料显示,占网上信息总量不到1%的中文站点中仅黄色网站就有5万余个,“法轮功”邪教宣传主页多达四千多个。由于鉴别力差,有的职校生甚至将个别恶意的政治笑话抄下来在班里传阅。这些都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职校生带来负面影响。
1.3做好职校德育工作,还要深入把握新时期职校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并认清职校生这一特定教育对象在道德素质状况方面存在的个性问题。
1.3.1共性问题
1.3.1.1道德主体意识增加,但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较弱
现在的职校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从其思想行为看,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相一致的观念已经初步形成,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日趋强化,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他们在人生价值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集体生活中愿做红花,不愿做绿叶,认为重复性、服务性工作是在耽误自己、埋没自己,小看了自己的才华。很多对我国青少年道德素质状况的研究表明,面对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道德观念,由于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道德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无章可循,因而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没有常常处于举棋不定、矛盾、茫然、无所适从状态中。
1.3.1.2道德功利趋向明显,社会责任感较弱
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所列的“当今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中第一位就是“一切向钱看”。座谈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职校生以“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信条,在交友、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择业等方面过多的考虑会兴地给自己带来利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意识十分淡薄。在学校接受的道德“知”的教育,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减弱,在社会生活的“行”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旦在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强调个人利益、维护小团体利益,却不关心国家利益的得失。
1.3.1.3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至使道德心理矛盾加剧
有关研究表明,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道德价值呈多元化态势,使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愿意献身社会,另一方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不解、疑惑;一方面,积极、主动接受许多正面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对某些腐败消极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无计可施,从而形成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心理冲突。在参加社会实践及日常生活中,职校生对看到听到的权利交易、色权交易、裙带关系的现象或传闻表示不可理解,向老师提出“是不是不那样就办不成事情”的疑问。
1.3.2个性问题
1.3.2.1心理状况不佳
2000年3月22日,省教科所公布了河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区域性调查报告。调查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比例占23.3%,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占8.6%。专家认为,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以及过重的学业压力等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职业学校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主体,他们会把一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带入其职校生活。在被排挤出“出类拔萃”的行列后,受挫心理十分明显,大学梦破灭带来的自责,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矛盾。许多学生入校很长一段时间仍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因而奋斗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进心较弱。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并轨,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分配,需要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使得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面对社会上的选才用能的不正之风,感到成才无门,心中充满苦闷和无奈,一旦遇到挫折就情绪低落。
1.3.2.2家庭教育缺失
17、18岁的青少年大多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家庭一直以他们为中心,因而不少职校生有任性、不爱关心他人的习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自我,而集体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纪律意识及艰苦创业意识差。抽查发现,相对于同龄高中生家庭,职校生家庭中缺损家庭,个体经营者家庭比例较高。一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文化程度、处世态度、生活观念、教育方式上的主客观缺陷,得不到来日家庭的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的指引。部分家庭对孩子上职校期望不高,只要求能管住、别出事,毕业后能帮忙做事就行了。
1.3.2.3女生问题凸显
职校女生所占比例高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生理上的差异,一些女生初中成绩欠稳定,担心考上高中也升不上学,因而报考了职业学校。也有一部分家长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在普通教育消费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舍不得再为女孩子“投资”,认为“女孩子出息不会太大,能上职校学门技术就挺好”。受来自自身、家庭、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职校女生存在学习缺乏严谨态度,在竞争前缺乏自信及对安全渡过青春期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
2、新时期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新情况新特点给职校德育工作进入新世纪带来了挑战。要迎接挑战,在挑战中取得德育工作的新突破,职校德育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的面对。
2.1全社会支持参与重视职校德育工作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诚然,对职校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是职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德育空间来看,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替代不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虽然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呼声较高,也做了一番积极地努力,取得了一定收效,但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氛围,雷声多,过场多。具体表现在:伴随“普高热”升温,教育行政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到普通学校方面,对职校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对职校德育工作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缺乏针对性指导和调控;用工单位过多地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录用技能水平高的职校毕业生,虽也提出某些方面“德”的要求,但对职校德育工作确切达到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买方市场”的用工状况,使得他们不热心职校德育工作,不关注职校德育活动,很少参与职校德育工作策略的制订;社区教育在选择教育对象上重成人、职工,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与职校德育结合不够;面对大中专招生并轨,毕业生不再由国家安置就业,在一部分家长中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其消极作用和家庭教育与职校德育的疏于配合,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盲区。
2.2职校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突出
首先,这种现象的存在,与职业学校目前面临的“两难”即招生难、就业难脱不开。为摆脱困境,吸引生源,职业学校使尽了浑身解数,成立组织,派出人员,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招生发动工作,学生还未入学就给预订好了工作岗位,如何搞好德育工作却没有提前考虑。
其次,为使学生达到用人合同中规定的技能水平,部分职业学校突出了专业教学和培训。为使学生步入社会能很快为工作单位创造经济收益,学校压缩或删并了一些基础文化课程,以便节省出时间进实验室、进实习工场。
第三,部分职校领导存在对德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刻的问题,认为“抓好招生就业关系学校存亡,德育工作好抓歹抓也没明显不同”。尤其认识不到德育工作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的重要意义,意识不到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壮大的潜在推动作用。
第四,从学生自身看,也缺乏对加强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体会不到接受德育教育在人生发展、理想实现、社会生存过程中的深远意义。
2.3职校德育工作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现在的职校德育工作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型,即别人怎么做,自己怎么做,照葫芦画瓢,跟在别人后面跑。二是任务型,上边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职校自身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德育工作缺乏长远打算和统筹安排,盲目应对。三是集体型,经常是以集体活动、集体会议、集体讲座牵头,内容统一,形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共性问题,不注重学生道德认识与觉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做不到学生心坎上。
2.4职校师德师风状况欠佳
教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程度、思想觉悟、水平及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局面,使职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表现在,个别职校教育工作者放松了思想政治学习,理想信念淡漠,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较差,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有的信奉封建迷信,甚至参与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纯洁;其次,一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校目前遇到的困难,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只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第二职业上。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甚至迎合学生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大肆宣扬社会阴暗面,和学生扯哥们义气,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有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借给学生找工作之名,吃、拿学生,造成不好社会影响。第三,由于社会发展的加速、师“代沟”“代差”的加大,一部分教师的道德立场、道德观念受自身生活空间限制,德育观念停在过去、不能深入学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如在德育课程教学中,不能引导学生把理论当成行动的指南,而是指导它当作教条,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会考试,其他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只是把德育渗透卡一填,交到教学管理部门,甚至讲不讲,是不是在教学中渗透,却是另外一回事。
2.5职校德育运行机制不健全
一是工作机制。虽然大部分职校都设立了学生处或类似专门负责抓好学生德育工作的机构,但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绝非一个处室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才能收到效果,特别是实习学生的跟踪管理与教育更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岗位教师的责任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处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操作如何进行,现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二是保障机制。职校招生滑坡引发的经费紧张使得德育工作面临活动经费缺乏,活动设施缺乏的难题,德育活动基地除了烈士陵园,敬老院等少数几个外,别无所有,一些社会场所鉴于经济原因也不愿向学生免费开放。
三是激励机制。重专业和技能教育使得职校把哪班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哪班学生获得专业等级证书多少作为评定教师成绩的标准。奖金荣誉都偏向了一线教师,而德育工作者是在“后方”,成绩难以评定,因而评职、晋级只能靠后,负激励机制,使他们倍感冷遇,工作积极性降低。
四是评价机制。现在,普遍的对德育工作的评价是听一听、看一看,这样做出的评价随意性大、主观色彩浓,既不利于职校德育工作走上规范化之路,也影响了工作实效性。
3、开辟职校德育工作新途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途径的选择和开辟关系德育工作以否顺利完成,关系德育目标能否圆满实现,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讲究实际效果,搞形式主义,势必要削弱职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因而创新德育途径,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3.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职校德育工作有了很大改进,已婚形成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方法途径等在内的基本模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形势变化,职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环境、任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内容上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说教式的教育方法需要改革,单一简单的教育途径更需要新的拓展和开辟。因此,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实践、新探索。要从实际出发,处处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内容上,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要结合职业学校实际,综合社会就业难的实际,注重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在方法途径上,要有时代特色,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实际,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关心与尊重相结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校园网、电教设施等。这就对职校德育工作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才能保持政治的清醒,抓住育人的关键点。二是要提高师德修养;必须在职业教育面临重要改革的时候,正视挑战,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更加忠于职守,热爱教育事业;三是要更新知识结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职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思想过硬,道德水准高,心理素质好,具有科学素养,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有扎实的德育理论素养和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更要熟练运用因特网等高科技占领新的教育阵地。
3.2言教与身教的关系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言教是一种教育途径,身教更是一种教育途径。受教育者不只是单纯的从教育者的有声言语中获得信息,特别是职校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不仅要听教师怎么说,更要看教师怎么做,对学生实施教育,要靠教师的人格力量,以其高尚的政治品质,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所产生的影响力、号召力,带动学生正常人格的塑造。可以说,学生对德育的不听、不信、不服与某些德育工作者表里不一、身歪影斜有很大关系。因此,德育工作者既要把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观念渗透到授业、解惑中,又要身体力行,以德修己,以自身行动模范地实践之,务实才有说服力。
3.3他教与自教的关系
所谓“他教”就是德育工作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高尚的品德去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相对于职校来说,职业道德教育更为突出。“他教”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必然途径。在“他教”中,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着德育的实效,但起决定性的还是“自教”即自我教育。外界教育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诱导因素,受教育者只有通过自身思考、消化、吸收并付诸实践才能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这种消化和吸收、实践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受传统德育影响,职校德育工作中偏重了“他教”的要求和示范,而忽略了学生即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致使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将“他教”、“自教”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高度重视“他教”对学生道德能力的重大影响,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加强疏通引导,结合职校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启迪“自爱、自尊、自强、自省、自律、自警”意识,通过自身感悟与选择,使“他教”的价值观念、做人的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3.4独力与合力的关系
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上,江总书记强调:“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全力支持,全力配合,共同进行。任何一方的缺少都使其不全面、不完善。职校德育工作以往“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此。学校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它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理想教育为主题,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但一部分职校德育工作者存在以学校德育这个“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认为家庭教育是“实惠教育”,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躲犹不及,怎能放心让学生自主地接触社会呢?这种倾向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减少,而毕业踏上社会后,在校接受的理想化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有的毕业生禁不住种种诱惑。所以职校德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独力与合力的关系,在抓好学校德育同时,吸引家庭、社会支持。
4、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途径的新探索
4.1 管理优化,系统育人,求取德育实效
职校德育工作管理,即依据党和国家有关实施德育的方针、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职校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协调、控制德育的正确实施与评价,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最优化的过程。
系统育人即指职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德育工作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且要发动、争取学生德育系统外部客体——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配合、参与,形成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格局。
我们认为,通过优化管理实现系统育人,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途径。
管理是否优化,我们认为其重要体现是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调查、决策、实施、评价等)是否按目标要求实现有序推进、关系协调的有效运作。关键是实施主体的优化。必须解决好目前部分职校领导认识不清、思路不明和职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理论素质低、教育能力差、人格形象不佳等总是从而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研究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总是找出症结和解决办法,从而确定德育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年度、学期规划,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要求、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在制度建设、激励手段、效果评价方面军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次,还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优化,即使职校生自学加强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在受激励姿态中体现出来,实现基于其内在需要基础上的自我管理。得德育工作从校内“小德育”向家庭、社会参与的“大德育”的延伸仅靠学校管理是力不能及的。因此,要充分运用社会有关部门、单位的力量通过单位教育、社会舆论、社会性风气、社会活动途径来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更具社会基础。这属于德育宏观管理的范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统筹解决和直辖市。另据调查表明,66.2%的青少年认为在成长阶段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因而家庭德育的作用更不可忽视,它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感情关系基础上,通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作风习惯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功能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联合办学基础上,对与社会、家庭共同育人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我们与当地政法、公安等部门联合实施法制宣传教育和警校共建活动,既增强了学生法制意识,又安定了校园秩序;与宣传、文化部门、团委通过学生业余文艺宣传队等形式,在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推广科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亲自感受改革带来的城乡新变化;与团委、青年志愿都有协会在组织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使学生在用专业知识搞好社会服务同时,增强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教育主管理部门、妇联共同组织学生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吸引其参与学校管理,强化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等等,储了学校德育社会化,一定程序上克服了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脱胎换骨节的弊端。
4.2 活动激励,强化实践开辟德育新径
爱因斯坦认为:“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是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课堂教育侧重德育知识和思想的传授与渗透,而要实现德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军面,都有是课内教育的延伸。我们在实践中对职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原则、管理及类型进行了专题考察,并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这里仅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如何实施“活动激励、强化实践”谈谈做法。
所谓活动激励,就是将德育内容分解为若干活动目标,通过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满足其道德实践需求的同时,能起到自我教育、相互启迪、陶冶情感、坚定信念的作用。
我们将活动激励贯穿学生在校及实习的各个环节,分阶段、有重点地抓好养成教育。所谓“分阶段”指明确学生在校及实习的不同时期限,我们将之分为新生入学、日常学习及生活、毕业实习等几个阶段。所谓“有重点”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选择德育内容进行施教,如入学阶段和一年级主要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二年级上半年主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二年级下半年和学生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德育道教育。
在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时,我们推出了“基础文明工程”,针对新生入学后在新环境中思想波动较多的实际,为帮助学生塑造和树立新形象适应新生活,抓好军训、普法周、校园参观等活动,以磨练意志,增强组织纪律性和爱校意识。在进入正常学习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举办升旗、歌唱革命歌曲、瞻仰烈士墓等活动,在进行礼仪常规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树立伟大理想打基础抓启蒙。步入二年级后,我们把重点放在树理想、强信念上,加强了理论教育。主要活动形式为业余党校的开设,在搞好经常性基本知识和理论培训过程中,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使重点培养对象积极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观念。我们还组织党史国情知识竞赛,“雷锋就在我身边”演讲,“我们需要会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专题讲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水平。二年级下半年到毕业实习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引导学生把实现远大理想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修养中。我们将这期间的职业道教育分为几个小阶段;课堂融会阶段、技能训练阶段指校内实习,到实验室、实习工场接受技能技巧训练,这一阶段教师要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感染学生。实践岗位阶段,我们重点加强学生对工作感性认识,一是请校友来校谈创业经历,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二是出门搞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三是尝试用知识为社会服务,强化跟踪阶段,学生实习后,由校方向用人单位发联系卡,定期限反馈工作情况。政治表现,在学校展览室展出,既激励在校学生学赶先进,又促进这些准毕业生搞好自我鞭策,同时协助用人单位搞好再教育。
结合职校特点,还有许多活动形式,如社会团活,兴趣小级、选修课程、专业竞赛等。我们利用校刊育人的做法也取得成功。抓好活动激励、推动学生实践,必须注意要把经常性活动激励与阶段性活动激励相结合、管理性活动气势磅礴与自主性活动激励相结合、集中性活动激励与分散性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激励与校外活动激励相结合。
4.3 后勤改革,育人为魂,推动德育创新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围绕等量齐观创新,我们对在职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实施等量齐观,从意义、契机和具体实施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职校后勤改革的现实在意义,我们认为:它是职校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在生源市场竞争激烈、社会对职校提出能否生存疑问的紧要关头必须解决好后勤尾大不掉的问题;它是职校优化管理体制的必然措施。可以使职校领导班子从纷繁复杂的后勤事务处理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集中财力,采取正确的决策,抓好教学质量提高,抓好职校内部管理,储招生、就业;它是职校强化后勤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当前的突破口是学生生活服务、学生住宿条件及管理改善和校园环境美化,而蕴含其中一条红线就是服务育人。
后勤改革为德育创新提供了三方面契机:一是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社会性,使职校后勤工作队竞争、质量、效率、效益意识增强,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真正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在改革过程上抓德育,有利于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作用,体现德育过程的民主性。
在改革过程中推动德育创新,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育人机制创新。包括领导机制、组织保障机制、考证机制等创新,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建设一支业务精良、富有敬业精神、服务育人意识强的后勤工作者队伍,并从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法制纪律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三方面队伍建设。
德育内容创新。结合职校后勤工作特点,通过认真摸索,我们认为应突出以下方面教育: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意识教育,正当竞争、开拓创业意识教育,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劳动品质、健康消费观念教育。
方法途径创新。我们总结并实践了“三重育人法”收到较好的育效果。“三重”为重熏陶、重诱导、重管理。重熏陶即环境育人。有硬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指校园清洁卫生、建设整洁有序、服务设施完善、绿化送货硬化好;软环境即包括校园人文装饰富有教育意义,标语宣传新颖别致、有针对性、催人奋进,又包括后勤工作服务态度的优劣。重诱导,即活动育人,结合后勤工作特点设计一些教育活动,如勤工俭学、义务劳动、兴趣小组等,有目的的在活动中搞好德育渗透,通过启发、诱导、磨练实现育人目标。重管理,即制度育人,一是借助各项后勤管理制度的制订完善、实现后勤工作服务育人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二是抓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自我生活服务,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在途径创新上,我们抓了三点:(1)在抓好学生活服务中做文章;如食堂除办好基本伙食外,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求推出特色服务项目,如生日餐、病号餐、中秋节为学生做月饼等,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方便学生餐,更新专用桌椅,实现售饭微机化。(2)在加强学生住宿管理上下工夫。实行严谨的宿舍管理、营造高雅的宿舍文化,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意识。(3)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时来提高。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在组织劳动实践过程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如组织学生开展餐厅服务,成立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加强食堂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校办产业中开辟学生勤工俭学渠道,使贫困生得到扶助的同时,激励起自主自强奋发有为勇气。
4.4 契合身心,有的放矢,抓好女生工作
职校女生比例增高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深入了解掌握女生思想道德状况,加强女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以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是抓好职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力途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4.4.1 展开调查
我们以问卷的形式,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政治态度、社会实践、就业准备、青春期认识及异性交往、消费观念八方面,对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女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发出问卷262份,收回247份,有效问卷227份,占92%。为能使学生反映真实情况,设计问卷时我们略去了“姓名”一栏。调查结果表明,职校女生思想道德善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学习目的较明确,学习态度较端正,能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想象,认识到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希望在竞争中实现
自已的人生价值。但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女生在学习上缺乏严谨的态度,政治热情不高,科学精神欠缺,对安全度过青春期心理准备不足,缺乏艰苦奋斗意识等。
4.4.2分析原因
我们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4.4.2.1
“普高热”冲击给予职校带来发展上的困难;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职教发展形势,一些职校领导对学生特别是对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给予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德育工作“一锅煮”“一刀切”,缺乏教育针对性。更有甚者,有的职校领导办学指导思想不对头,遇到困难消极悲观,使学校陷入能否继续生存的窘境,对搞德育更是无力顾及。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高。
4.4.2.2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女生心理压力加大。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随着职校办学开放化程度加深,职校女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感受到社会变迁的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社会大环境下的某些消极现象的确良客观存在,使一部分女生心理压力加大,使得她们缺乏自信,认为个人力量太渺小,没有权力、没有关系的参与,竞争也只能是无效竞争。一旦在学习上或对理想的追求上遭遇挫折,便不能正确对待,进而祈求“神鬼”保佑。
4.4.2.3
青春期教育在职校是“空白点”。职校女生的年龄集中在16至18岁,从生理学角度上看,是性成熟的后期,客观上存在着性冲动、性梦幻等性生理、心理现象,有的开始初恋。虽然她们在初中的接触过《生理卫生》课程,对性知识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女生特有的“害羞”心理限制了她们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升入职校后,开更多的专业课,文化课也仅是语文、数学、英语,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仅仅是小说杂志,朋友谈论,存在有许多误解,对本身成长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性意识的产生表现为困惑,恐惧、压抑,缺乏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系统教育。有的女生甚至对与异性交往产生心理障碍,如极个别女生在与异性交往中失身。许多职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规范行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女生来说针对性并不是很强,使女生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如就业后很快面临恋爱结婚生养孩子问题,使得用人单位不愿要,而去作“模特”“宾馆服务员”吃青春饭吧,真正的“漂亮女生”又太少,再者这些职业也不长久,导致不少女生对未来择业持悲观态度。
4.4.3采取措施
结合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加大以下方面工作力度:
4.4.3.1
重视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一是职校领导要重视女生工作,成立女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二是要科学规划德育内容,开展好对女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三是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素质,使其在工作实践中,注重针对男女生心理、重量差异开展教育。
4.4.3.2
加强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开设课程,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卫生的知识,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常见的疾病、早恋的危害、如何与异性交往等开设专题,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第三,要开展有益的活动,让男女同学自然接触,在团结互助中促进认识与了解,建立正常的异性友谊。
4.4.3.3
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女生自尊自信、自立、自爱、自强的意识和品质。陈慕华曾经说过:“作为女性,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找到自已的位置。”在目前激烈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新奇的、陈旧的、时髦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心理上还很幼稚的职校女生。对新鲜事物,她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模仿心,染发、抹口红、涂红指甲、戴耳环、戴项链成为校园“时尚”;有的女生陷入早恋泥坑,甚至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这些情况任其发展下去是秀危险的。因此,教育者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她们的正面教育外,还应鼓励她们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陶冶美的情操。要利用职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多的特点,多让女生参与,让她们在女能手、女企业家、女劳模的接触中认识到社会的不断进步正为女性在事业有腾飞创设着天地,从而树立自信心。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搞好二十一世纪的职校德育工作还有许多新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如进一步加强对全方位系统育人德育新模式的深入探索,抓好职校德育工作的超前研究与时间等等。作为职校德育工作者,除了必须适应新世纪育人需要,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去开掘更多更有效的职校德育新途径外,更有责任和义务从服务“以德治国”大局出发,积极为推进和改善职校德育工作、改变其目前存在的“薄弱”和“不适应”状况提出对策性建议和意见。
5.1积极践行江泽民总书记“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大社会、学校、家庭在育人的结合力度,为包括职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最近,李岚清副总理在谈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时也指出: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因而,我们认为,与“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一样,也应喊响“以德治省”以德治市“的口号。建议各级党政机关设立“以德治省”“以德治市”专门机构,全省、全市一盘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当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育评价标准,定期(一年或两年)评比表彰一批“三德”标兵,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设立当地“以德治省(市)网站”大力宣传和褒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要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旗帜鲜明地打击和遏制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现象,对各个行业中那些严重违反道德规范且触犯刑律的人,要用法律武器予以重击,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论伪装的多隐蔽也要坚决予以取缔,不使有生存的土壤。对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以德治省”“以德治市”机构要牵头抓好统一协调,如建立教委主抓学校德育工作、关工委和妇联负责家庭、文明办负责社会(社区)予以配合的工作机制,既可以吸引家长参与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在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的新时期社会
是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要途径的地位愈加明显。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情省情国情,更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思。因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学校要加强生产实习阶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结合现在全省全市展开的为期两年的“三个代表”干部下基层工作,让各级下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认识“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在发现农村基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同时,感受下基层干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思想想法设法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农民奔小康服务的吃住在村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下积存工作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从而激发起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去努力学习、有所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切实把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挂在心上,关心、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使其常抓常新,常抓不懈,如集中当地德育资源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积极为学校德育研究解决经费困难、执行好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每年至少到学校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做一次形势报告等。对于职校来讲,目前重点是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帮助职校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对职校周边网吧、书刊光盘出租经营单位进行一次清理,教育其经营者要守法经营、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负责。必要时,可组建由老干部、社科工作者、德育研究专家、基层学校德育骨干参加的学校德育工作专家顾问团,作为咨询服务组织。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5.2以德育科研为突破口,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增强推动职校德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求实效的内驱力。这是吸引、鼓励和发动职校教师全员参与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举措。
作为21世纪教师必备基本素质,德育科研能力更是德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缺乏德育科研素质的德育工作者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因为,科研与创新密切相关,二者是相通的。可以说,开展德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德育工作者学习、掌握、运用德育理论进行德育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
……?
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中“设区的地级市可设立市级教学成果奖”的规定,在适应的时机,市政府应出台《衡水市教学成果奖励粉法》,届时可以通过表彰使德育科研成果得以推广,从而在全市营造以科研为先导的氛围,使德育科研成为职校德育工作者常规化、普及化的行为。三是开展大定义的德育科研培训。所谓“大定义德育科研培训”,相对以往单纯在教育部门内部开展的德育科研培训而言的。以往的德育科研育培训,仅仅是传达上级的德育方针,开展单调的政治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考虑由党政部门牵头,汇集党政工团群等多部门“会诊”学校德育工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审视德育科研工作,让学校德育工作者跳出校园的小圈圈,从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层面思考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去接受更新的德育科研思想。
5.3 在继续正大力加强职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基础上,采取有效果措施,激发德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德育的能力。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职校师资队伍思想随之出现了波动,趋利意识、浮躁情绪以及负面影响,使这支队伍在师德建设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漠、政治觉悟水平不高、事业心不强、奉献精神差、道德人格魅力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育人的质量。2000年,结合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中共河北省委、衡水市委分别如开了全省、全市等量齐观工作仁义进行了有关工作部署,衡水市教委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并利用暑假对包括职校在内的各级学校教师进行了集中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可就的。在职校仍存在着教师师德素质参差不齐、育人能力不强、单向律生以身作则意识差的问题,特别是职校德育工作者素质结构僵化,影响着德育效果。(1)使职校德育机构规范化,制订其运转经费的保障机制。(2)鉴于德育工作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情感,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地信,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照顾,评职、评优、提拔上予以倾斜,并在读书看报读文件,外出培训等方面提供优先权;(3)发挥德育的导向激励动力作用,在职校年度工作考证中实行德育一票否决制。从而努力创造一个德育工作者队伍健康成长的氛围,营造优秀德育工作者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针对职校德育工作者普遍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信息网络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对来自网上的信息甄别处理能力较弱的状况,建议在全省、全市选拔抽调一批职校德育骨干进行一次网络知识技能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德育工作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职校德育工作者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以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应鼓励职业学校为德育工作者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报销上网费用,并在时间上给予保障。
上述建议和意见是在基层职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经过认真思索形成的,谨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时参考。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