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之出入桃源洞: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08:52
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心似狂澜 提交日期:2006-11-28 21:40:00 | 分类: | 访问量:2310
  
  
  
  
  [内容摘要] 借鉴工作压力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成因。从社会、政府管理、职业特点、个人专业素质等方面加以分析阐述,寻求有效的对策来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减压”,使教师能够从容的从事教育工作。分析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成因和缓解对策,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教师职业压力 成因 对策
  
  
  
  
  
  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职业的工作压力愈发明显,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特别是中小学青年教师。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分析中小学青年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和克服中小学青年教师压力的对策,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理论研究
  
  压力是个体基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工作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并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有机体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从而使智力活动效率提高。研究还发现,过大的工作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导致有机体内活动失衡,从而带来一系列动作紊乱现象,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因而活动效率降低,甚至导致活动失败。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会引起人们持续的情绪紧张,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2003年1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在对该市城区和郊区300名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发现: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将会考虑调换工作”。由此可见,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心身健康。许多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群体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烦燥不安、记忆力减退、焦虑、恐怖、头痛等,这与工作压力过重有直接关系。
  
  
  
  二、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首先,由于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孩子在学校时有一些偶发事件,家长常常直接向教师问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要归罪于教师;而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吃点偏饭,例如在排座位等方面受点照顾等,也成了让老师困扰的事情。同时,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缺乏明确的分工意识,往往把教育中的问题与责任归咎于教师,而忽视其广泛性和社会性。教师承担的责任远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其次,教师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也使得教师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1996年,据全国各行各业平均工资统计情况,教育行业的平均工资居倒数第三位。“教师的收入不仅少,而且还拖欠严重,以至于事关教育振兴大计的《教师法》(1993年)竟然列入不能拖欠教师工资这一条 (第38条),不能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
  
  (二)职业因素
  
   根据青年教师朱从书、申继亮等人的研究表明[2],学生因素、工作负荷和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压力有显著影响。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很明显地表现为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影响。
  
   1、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教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堂外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在当今个性化的时代,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个性的个别化教学、创新性教学。“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3]因而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使教师工作更具复杂性。一项调查发现,在100名教师对“你热爱学生吗?”问题的答卷中,90%以上的回答“是”。再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教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为什么学生的看法竟然会与教师的期望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教师们感到困惑、费解、寒心,认为是学生对自己满腔热情的亵渎,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不尊重,一种莫名的苦涩、悲哀和失望由衷而发。他们疾呼:“为什么我们的一片真情和爱心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理解”,“为什么我们越教,却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隔阂正逐日拉大。这对教师的压力虽然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
  
   3、考试压力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一个重要压力因素
  
   考试一直是我国教育评价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在现实社会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甚至与工资、奖金挂钩。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一方面考试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状况、岗位、工资、福利等;另一方面,考试结果还关系到他们的荣誉,而荣誉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态,导致教师产生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可见如果教师人际关系失调,不仅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且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心理疾病。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加剧,如评优、晋级,排序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教师之间不能互通有无,敞开心扉。
  
   5、角色冲突也是与工作压力紧密相连的一个因素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多重、微妙的角色。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又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美国学者威尔逊(Wilson.B.R.)曾提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4]当教师在工作中同时扮演多个富有挑战性的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多种工作时就会发生角色冲突。
  
  (三)管理因素
  
   1、教学管理制度落后,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
  
  如将备课项目,要求搞得很烦琐,应付检查多,无实质性进展的重复培训多等等,使教师疲于应付。重负下的中小学教师无法“充电”,无法得到专业发展。。在一些中小学,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压力。教师管理过份强调制度管理。学校领导喜欢维持现状,并且形成较为稳定的常规模式,多年不变。并且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规章加以约束。据调查统计,中小学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具体表现为常规项目多,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辅导、教案详略、听课笔记等都要“循规蹈距”,教师管理过份追求量化,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扼杀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
  
   2、不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评价标准单一
  
  无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片面、简单。许多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来衡量教师业绩,实行末位淘汰制,这种做法极不科学。职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晋升职称对教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晋升职称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再加上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许多不正之风(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及指标紧缺等,致使教师晋升职称难上加难。另外,奖金分配、评优、晋升等也未采取公平竞争的形式,使得教师们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烦闷和消极情绪,内心痛苦不堪,工作热情降低。
  
   (四)个体因素
  
   作为独立的个体,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的阅历与经验,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教师个体的压力息息相关。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他或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1、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格”是一个具有宽泛意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戴维和瑞德(David &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5]。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由于其性格内向,好静,忧郁,难以适应环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
  
   2、教师自身的不正确的认知也是导致产生压力的因素之一
  
  现代大量研究发现,教师个体的认知方式能影响其对压力的敏感性。首先,对教师“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自身压力过大。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形象已成为完美化身,如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性格温和,人格完美等等。一些教师将理想中的教师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合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能力扮演着社会期望的完美的教师形象。这必然给其身心带来超负荷运转,以至于自身压力偏重。其次,教师压力的产生也与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与认识有关。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空前的超越。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颇有“跟不上形势之感”。
  
  
  
  三、缓解和克服中小学教师压力的对策
  
   教师压力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解决教师压力问题必然也要求多方面的努力。
  
   (一)寻求社会的支持,争取社会为教师“减压”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不应求全责备;不应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社会应承担的应有的责任。
  
   1、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合情合理
  
   教师是真实的人,并非是全能的“圣人”,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社会各界、学校和家长等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切合实际,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工作环境,使教师从完美形象的期望中摆脱出来,成为现实中的人,能正视自身弱点的人。
  
  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必须更加努力支持教师在困难境况中所表现的积极性。为了挽留优秀教师继续任教,应向他们提供令人满意的工作条件和与其他要求同等教育水平的职业类别相同的报酬。对在边远地区和条件较差地区工作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优惠,这对鼓励他们留下来,不致使因合格教师的缺乏而更差是非常必要的。”[6]应及时兑现政策报酬,在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加以肯定。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使教师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减压”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应树立“以人为本”,应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管理,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1、改进学校的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个性。学校应由强调整齐划一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有较高智慧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其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中小学管理的主要模式。”[7]为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首先是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人尽其才,使每位教师都能适得其所,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其次,要满足教师的合理、正当的需要。如住房,子女就业、夫妻分居、学习进修、个人发展等问题。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学校领导应尽可能给予关心和帮助;再次,在当代教育思想观念迅速发展,教育改革风行的情况下,学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要讲究实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建立健全各种学习、进修、奖励等制度,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
  
  良好的学校民主氛围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研究表明,教师在民主友善的气氛中,容易发挥积极性。反之,在专制气氛下容易产生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为此,学校可以制定计划,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增加教师交际的机会;定期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减少其孤独倾向;成立教师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等具体措施。
  
  3、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解决教师压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8]它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定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三)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自己给自己“减压”
  
  来自社会与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但只是外因,而外因毕竟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此,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自我调节。
  
  首先,应培养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丰富完善。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人格锻炼,是减少心理挫折和压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应直面社会现实,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平稳的健康心态去主动接受现实并适应现实;只有教师自身执著地追求,努力拼搏,使自己充满力量和智慧,才能具备独特人格魅力。
  
  其次,应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感。学校制度的完整性、工作中所获得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风气、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等六类学校因素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9]。
  
  再次,要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师应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望。研究表明,了解自己的教师比不了解自己的教师更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在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的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此外,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在工作中,生活上与同事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己的真诚,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也是缓解自身压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