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之春色无边女儿国:洪洞大槐树移民志 张清 主编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29:54

洪洞大槐树移民志 张清 主编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复制链接]

q_cl q_cl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91 小时
已使用积分
6
宗亲论坛积分
1738
帖子
482
精华
0
积分
2272
UID
2893
IP卡 狗仔卡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22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8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 发表于 2009-7-5 10:40: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本帖最后由 q_cl 于 2009-7-6 15:45 编辑

  

  刘毓庆

   张青先生拿着一本不薄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清样,嘱我写篇序。这是一本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专书,由此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1986年初夏,我到南京图书馆查资料,住在了一个不大的旅馆里。旅馆守门的一位约60岁左右的老头儿,操着一口山西晋南靈州方言.回答我的问话。我以为遇上了老乡,于是亲热地问老人家什么地方人。回答是:“南京人。”我再叮问:“老人家您老家是哪儿的?”“老家就南京的。”这使我非常吃惊。第二天我到一家商店买村衫,当售货员将衬衫递给我时,脱口谠了一句:“你说话很像南京人。”同时我发现南京城内及市郊早餐摊点大多是绿豆粥、馍馍、饼子之类,这与山西的习惯也很相似。这件事引起了我久久的思索。
我想起了唐人张籍《永嘉行》诗中的一司话:“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里的这个“晋”字,很多人以为是“西晋’的“晋”,但我更倾向于指山西的“晋”。南京居民的祖先,应当当有相当多的一批都来自于山西或与山西为邻的陕西。否则,南京、山西相距数千里,其方言何得相似如此?

   移民,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历史学家们曾不止一次地说:“山西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我相信这一点.但我更倾向于“中国文明起源于山西”。我们知道.食物是人类文明发生的支撑点,只有食物问题相对获得解决,礼仪文明才有可能发生。中国文明发生的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其早期最主要的食物是小米,而山西是盛严小米的地方。在山西晋南、晋东南一带,自然气候自古以来就是很适宜小米
生长,因而中国历史的第一篇——《尧典》,便从这里开始写起; 中国文明扉页的第一件大事——冶理洪水,也从这里开始(见《禹贡》)!传说中中国国文明始点上的三个圣王尧、舜、禹都建都在这里。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根在山西。
然而如果没有移民,这里的文明靠什么向外传播呢?据早期的记载,尧都平阳,即今山西的临汾。可是《帝王世纪》又说:“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河北唐县)。”《元和郡县志》又说:“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同样关于舜,也有生于诸冯(山东菏泽)、都于蒲坂、卒于鸣条或九嶷之说;禹有建都平阳、安邑、阳城等地之说。其实这种种岐说,都与移民有关。对于上古移民情况,因书阙有间.我们不好随意猜说,此地可以《汉书一扬雄传》大文豪扬雄自叙的谱牒作一例证:

   扬雄,宇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杨(即大槐之故乡洪洞境内),因氏焉……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杨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候逃于楚巫山(今湖北境内),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先谦补注:江州今重庆巴县西)。而杨季官至庐江太守(庐江在安徽)。汉元鼎问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四川郫县)

   扬雄家仅是上古从山西迁徙出来的无数移民中的一支.在不到四百年的时间里,就辗转五个省市,迁徙路线少数也有七八千甚至上万里。在古代因逃避灾难、谋求生存,像这样不断迁徙的家族何至千百!而发祥于山西的古代文明,正是通过这样成百上千的移民。在成千上万里的迁徒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传向四方的。因此可以说.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山西移民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不过我们要知道,山西及山西移民,并不只是在中华文明的扉页上有过辉煌,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其一定的地位。山西古名晋,《释名》说:“晋,进也。其地在北,有事于中国则进而南也。”言外之意,中原诸国诸侯向北犯于此却是十分不易的。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
大漠、雁门之蔽,使此地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安全岛”。关中王朝都城所在,故为兵家必争之地;河南、河北、山东则是战场所在,同时也是黄河洪水恒灾之区。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原地区一次次地遭受到周期性的社会大功荡与黄河太泛滥的冲击、摧毁.而山西赖有大山、大河作屏障,却获得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机会。而且在每次黄河泛滥或中原逐鹿大战中,大批中原难民便流向山西。山西地虽贫瘠,但可以养人.只要在山丘沟壑中找上一片荒地,即可安居为生。大难过后,一部分流民再返回家园。这佯山西就像一个调节器,在灾难频发的古代中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如汉末社会大动乱,洛阳“城内扫地殆尽”,“关中无复人迹”,山东富室强族“还相吞灭”,关东诸州“民人死者且半”,“州郡萧条,悉心为丘墟”,而山西却因有高山大河之阻,破坏较小。曹魏统一北方之后。这里便成了大后方,为曹魏政权及西晋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象卫觊(曾为曹魏尚书,为魏之大手笔,著有《魏官仪》、《孝经固》、《卫觊集》)、毋丘俭(曾为魏幽州刺史,封案邑侯,有集二卷)、王昶(魏骠骑将军,著有《治论》、《兵书》、《家诫》等)、王沈(王昶之侄,曾为征虏将军,著有《魏书》四十八卷,有集五卷)、王浑(王沈之弟,曾为征东大将军,有集五卷)、王济(王浑之子,曾为骁骑将军,有集二卷)、王浚(壬沈之子.曾为骠骑将军)、裴徽(魏冀州刺史)、裴楷(裴徽之子,曾任晋散骑常恃,河内太守等)、裴秀(曾为魏司空,著有《禹贡地域图》、《易论》等)、裴顾(裴秀之子,哲学家,当时御史中丞周弼谓其‘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孙资(魏骧骑将军)、孙宏(晋南阳太守)。以及‘天才英博’的孙楚及孙盛、孙绰、孙统等.书法家卫恒等.主持编撰《晋令》的贡充允及才女季婉等,还有温峤、郭
璞等。故杜佑《通典》说:“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于程法。“这一大批才士.作为一种特殊的移民,将山西文化带到了全国各地。

   山西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不仅使山西在大乱中多次获得平稳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保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晋问》中即曰:“三河,古帝王之更都焉。而平阳,尧之所理也。有茅茨采椽士型之度,故其人至于今俭啬;有温恭克让之德,故其人至于今善让;有师锡金日畴咨之道.故其人至于今好谋而深;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恶;有昌言儆戒之训。故其人至于今恢思而畏祸;有无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于今恬以愉。此尧之遗风也。“朱熹在《诗集传》中言及《魏风》时说:“魏.国名,本舜禹故都,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其地挟隘.而民贫俗俭,盖有圣贤之遗风焉。”于《唐风》言:“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思深远,有尧之遗风。’《大明一统志》亦日:“尧之遗风,忧思深远;虞夏治迹,俗崇礼让,人多勇敢,其民勤俭,其性朴实,民淳事简。”在中原各地遭受到灾难性的大破坏时。礼仪文明自然也遭到了大冲击.而山西却将传统保存了下来。仅目前所知,山西古建筑遗址就达一万五千余处之多,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古建筑的大量保存。是一种文化传统得以持续的旁证。山西迁徙于各地的移民,不仅对于其时代的经衍建设、对于中国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保持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

   对于移民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可以说是门外汉。但在我的印象中,大槐移民.是近古由官方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移民,移民分布共18个省498个县市,这恐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其对于中田历史及文化发展意义之巨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张青等同志为此汗搜邱**,整理有关家谱史乘,而成此帙,这对于研究历史、方言、民俗及文化传播等,部是极有价值的。为此,我在庆贺之余,谨识数言.以示对其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2000年五一于山西大学
1

查看全部评分

  • 神州隐侠

古籍, 洪洞, 山西, 移民, 张清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分享0 收藏0 支持0 反对0

相关帖子

  • • 转贴:湖广填四川”及移民文化
  • • 转贴:湖、广与四川的渊源及四川移民文化
  • • 湖北邱氏----江西移民
  • • 瓦屑坝---湖北邱氏移民地
  • • 瓦屑坝---湖北邱氏移民地
  • •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川移民之转运站
  • • 转帖:著名的瓦屑坝移民
  • • 祝贺邱德福宗亲荣获“感动山西的人大代表”殊荣
  • • 广东移民到浙江的,谁知道能告诉我吗?
  • • 徐福东渡真正目的:将日本纳入秦版图,促成的一次大移民!

使用道具 举报

q_cl q_cl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91 小时
已使用积分
6
宗亲论坛积分
1738
帖子
482
精华
0
积分
2272
UID
2893
IP卡 狗仔卡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22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8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 发表于 2009-7-6 15:57: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_cl 于 2009-7-6 16:01 编辑


作者简介

     张青,笔名张凡,生于1956l0月。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1年任洪洞县县志办主任至今。发表有《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考略》、《苏三监狱史话》、《广胜寺古庙会》等论文及文章;编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林中园台著有《洪洞古大槐树志》、《寻根在洪洞》;编著有《历史名人咏洪洞》,编辑有《洪洞名胜与传说》,编纂有《苏三监狱志》;点校有《洪洞县志》{民国版)、《赵城县志》(道光版)、《洪洞县水利志补》(民国)、《增广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版)等书。



责任编辑:宁志荣   助理编辑:李新  装帧设计:言戈

使用道具 举报

q_cl q_cl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91 小时
已使用积分
6
宗亲论坛积分
1738
帖子
482
精华
0
积分
2272
UID
2893
IP卡 狗仔卡

金牌会员

金牌会员, 积分 22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728 积分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3# 发表于 2009-7-6 16:09: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_cl 于 2009-7-7 10:07 编辑

目    录

序…………………………………………………………刘毓庆(1)
第一章 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1)
    第一节  洪洞县历史沿革…………………………………(2)
    第二节  洪洞大槐树祭祖图………………………………(4)
    第三节  大槐树寻榧桀租节………………………………(9)
    第四节  大槐树祭祖园规划……………………………(10)
    第五节  祭祖因匾额、楹联………………………………(13)
    第六节  大槐树祭—祖园碑记……………………………(17)
    附:祭祖堂古槐移民先祖姓氏……………………(28)
    洪洞县姓氏人口教……………………………(29)
第二章 洪洞大槐树移民事略………………………………(36)
    第一节  移民的历史背景………………………………(37)
    第二节  移民的史实考证………………………………(46)
    第三节  移民的地理分布………………………………(55)
    第四节  移民的历史地住………………………………(88)
第三章  大槐树移民家乘提要………………………………(96)
    001(寿阳)王氏家谱………………………………………(96)
    002(清源)北营村王氏家谱………………………………(97)
    003(寿阳)乌首村王氏家谱……………………………(97)
    004(长垣)王氏家谱………………………………………(97)
    005(菏泽)王氏家谱………………………………………(97)
    006(温县)王氏家谱………………………………………(98)
   007(民权)太原王氏家谱…………………………………(98)

008(沾化)王氏族谱………………………………………(98)
009(曹县)王氏家谱………………………………………(99)
010(营县)大马王王氏台谱……………………………~(99)
011(焦作)王氏家谱……………………………………(100)
012(茄园]王氏族谔……………………………………(100)
013(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100)
014(萧县)王氏族谱…………………………….(101)
015(洪洞)董氏族谱……………………………………(101)
016(寿阳)祁氏世谱……………………………………(t眈)
017(高平)祁氏先世遗迹及目录………………………(102)
018(洪酒)刘氏宗谱八卷首~卷末一卷………………(103)
019(洪洞)刘氏宗谱……………………………………(103)
020(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103)
021(洪洞)刘氏宗谱………………………………(103)
022(洪洞)刘氏宗谱……………………………………(103)
023(洪洞)刘氏宗谱……………………………………(104)
024(洪洞)刘氏宗谱……………………………………(104)
025(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104)
026[营县)长刘庄魏刘氏台谱………………………一(104)
027(汜水)刘氏宗谱……………………………………(105)
028(焦作)阎河刘氏宗谱………………………………(106)
029(丰县)刘氏族谱……………………………………(106)
030(徐沟)乔氏家谱……………………………………(107)
031(徐沟)同戈站杜氏家谱…………………………~(107)
032(平定]李氏族谱六卷……………………………~(108)
033(临清)李氏族谱……………………………………(108)
034(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109)

035(清徐)东高白张氏家谱……………………………(109)
036(平定)张氏世谱……………………………………(109)
037(长垣]张氏家谱……………………………………(110)
038(临清)张氏族谱………,…………………………·t(110)
039(临清)增修张氏族谱………………………………(111)
040(兖州)张氏家谱……………………………………(111)
041[定陶)湾子张张氏家谱……………………………(111)
042(忻州)陈氏族谱……………………………+…….-(112)
043(平定)陆氏家谱……………………………………(112)
044[清源)长头村孟氏家谱……………………………(113)
045(代县)柳氏族谔………………………………一..(114)
046[河津)柴氏族谱……………………………………(114)
047[平定)郭氏家谱……………………………………(114)
048(营县)郭砦郭氏家谱………………………………(115)
049(郑州)郭氏族谱……………………………………(115)
050(清源)贾府家谱九卷………………………………(116)
05I(徐沟)温李青温氏家谱……………………………(116)
052(洪洞)韩氏家谱……………………………………(116)
053(洪洞)韩氏家谱三卷………………………………(117)
0s4(洪洞]韩氏家谱……………………………………(117)
055(洪洞)韩氏家谱……………………………(117)
056(洪洞)韩氏家谱……………………………..(117)
057(洪洞)韩氏家谱…………………………一(117)
058(洪洞)韩氏家谱……………………………………(118)
059(洪洞)韩氏家谱…………………………………..(118)
060(洪洞)韩氏家谱……………………………………(118)
061(洪洞)韩氏重修家谱二卷………………………,.(119)
062(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119)
063(偃师)滑氏族谱…………………………………~(120)
064(偃师)牛庄牛氏家谱………………………………(120)
065(温氏)牛氏家谱……………………………………(120)
066(偃师)赵氏族谱……………………………………(121)
067(长垣)赵氏家谱…………………………………一(t22)
068(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赵氏家谱………………+,(122)
069(巩义)芝田镇芝田村赵氏族谱……………………(123)
070(巩义)回郭镇赵氏家谱……………………………(123)
071(巩义)回郭镇中宫底村赵氏家谱…………………<123)
0'72(蒙阴)赵氏支谱……………………………………(124)
073(孟县)赵氏家谱…………………………………(125)
074(辉县)穆氏宗谱…………………………………(126)
075(民权)段氏族谱…………………………………一.(126)
076(洪洞)冯张段氏家谱………………………………(126)
077(菏泽)袁氏家谱……………………………………(126)
078(邯郸)田氏族谱…………………………………..n27)
079(安庆)阎族茼史……………………………………n27')
080(曹县)吕楼吕氏家谱……………………………(128)
081(曹县)武氏家谱……………………………………n28)
082(兰考)蔡城子蔡氏家谱……………………………(12ls)
083(隆尧)大庄头宋氏族谔……………………………n293
084[东明)西关高氏族谱………………………………(129)
085(沁阳)东紫陵任氏家谱……………………………(129)
086(密县)陈沟村陈氏族谱………………………+,(130)
087[新郑)弓氏家谱………………………………一(130)
088(南和)高氏族谔……………………………………(130)
089(曹县)魏湾镇扈氏族谱…………………………(130)
090(丰县)东华尹氏家谱………………………………(131)
  091(河阳]党氏族谱…………………………………(131)
  092(东鲁]秦氏族谱…………………………………‘(132)
  093(山东)崔氏族谱……………………………………(132)
  094(唐河]惠氏族谱…………………………………<132)
  095(槐源)胡氏宗谱………………………………-+(134)
  096(浙川)麻氏祖谱…………………………………(134)
  097(巩义]西村镇贺氏家谱……………………………(135)
  098(洪洞)樊氏宗谱……………………………………(135)
  099(凤台)樊氏宗谱……………………………………(136)
  100[山西)曹氏宗谱……………………………………(136)
  101(新密)郑氏家谱……………………………………(137)
  102(丰县)孙氏族谱………………………………,,(137)
  103(沈阳)师姓氏族家史考………………………一(138)
  104(嘉祥)马氏族谱……………………………………(139)
  105(定陶)游氏家谱……………………………(139)
  106(裕西)康氏族谱…………………………………~(139)
  107(中国)古氏渊源暨分支……………….…………..(140)
  108(东明)卢寨卢氏族谱……………………………一(150)
  109(沙河)焦氏宗谱………………………………….(151)
  110(满城)边家史话………………………………,(151)
第四章大槐树移民人物、事件……………………………(153)
  第一节人物…………………………………………(153)
    韩山童 韩林儿………………………………….(153)
    刘福通 芝麻李……………………………………(154、
    彭大 赵均用 毛贵………………………………(155)
    关先生 破头潘 郭子兴………………………..(156)
    张天祐  王权  孟海马  徐寿辉………………(157)
    彭莹玉 陈友谅……………………………………(158)
    欧普祥  明玉珍  张士诚…………………………(159)
    方国珍  元顺帝……………………………………(160)
    贾鲁 脱脱  察罕贴木儿·………………………’(161)
    王保保  李思齐…………………………………‘(162)
    朱元璋……………………………………………(163)
    朱允炆  朱棣……………………………………(164)
    徐达   常遇春  汤和..-.……………………………(165)
    胡大海   傅友德  刘九皋…………………………(166)
    苏琦   齐泰   黄子澄……………………………·。,(167)
    方孝孺  铁铉   姚广孝  冯胜……………--:……(1鹋)
    朱棡  朱荣  宋讷……………………………一(169)
    杨茂  石隐  张之洞………………………………(170)
    阎锡  山………………………………………………(171)
  第二节事件…………………………………………(171)
    元末农民战争………………………………………(171)
    红巾军………………………………………………(173)
    靖难之役……………………………………………(173)
第五章大槐树祭先祖文、序文……………………………(176】
  第一节  祭先祖文………………………………………(176)
  第二节  序文…………………………………………(194)
第六章 洪洞大槐树移民文辑………………………………(208)
  洪洞古槐与明代移民……………………………李广洁(208)
  关于‘洪洞大槐树”………………………………王宝库(214)
  明代迁民根在洪洞……………………………张广祥(216)
  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王兴亚(223)
  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叶涛(237)
  论宁化石壁与客家方言的整合统一…………·崔灿(250)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温明荣(255)
  客家的界定及其分布……………………………丘衩政(257)
  千里寻根到洪洞…………………………………刘岔忠(2∞)
  浚县明清碑刻中的明初迁民资料………………王署亚(275)
  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一郝秀王(284)
  郓城县移民调查…………………………………潘永修(292)
  莫让老鸹夺了老鹳窝……………………………刘椰瑞(299)
  何处是故乡………………………………………边小燕(304)
  般阳孙氏由山西带来琉璃技艺考………………孙发全(306)
第七章   咏大槐树移民诗歌辑………………………………(312)
第八章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340l
  洪洞大槐树下是咱老家………………………………-一(340)
  御箭射雁…………………………………………………(343)
  三冼怀庆府………………………………………………(344)
  燕王扫碑………………………………………………..(345)
  折槐技与供神树…………………………………………(346)
  解手、背手的来历………………………………………(348)
  脚趾甲复形的传说………………………………………(349)
  安阳市洪洞移民的传说…………………………………(351)
  先祖传言……………………………………………一…(352)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353)
  修葺大槐树迁民古迹…………………………………--(355)
  七庹零一媳妇…………………………………………..(356)
  李厂清嵩山遇仙女……………………………………,(356)
  鱼上树、牛上房…………………………………………(359)
  永乐年间六移民…………………………………………(360)
  先到大槐树底下的不去…………………………………(361)
  移民路上………………………………………………..(362)
  王海迁徙分两庄……………………………………….-(364)

  一姓分四姓………………………………………………(364)
  张三老迁徙遇表兄………………………………………(365)
  打锅牛的传说……………………………………………(365)
  五百年前是一家…………………………………………(366)
第九章洪洞大槐树移民大事记……………………………{367)
    附:元代纪年表…………………………………………(387)
    明代纪年表…………………………………………(388)
    明代行政区划表……………………………………(389)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