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被骗开光视频:中国服装买手探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10:22
 社会上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拿着20万、30万元的高薪,游走在米兰、巴黎等各个时尚潮流地的秀场,逛最有名的fashion shop、听音乐会、看艺术展、像个星探一样到处去跟拍路人,他们既可以和企业的CEO相比,也可以和创造时尚潮流的大牌设计师相比,而且还可以比他们的生活更有品质。这批人便被叫做“时尚买手”。


    然而,这个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服装人视线的买手模式,在实际的商业行为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商业环境和文化都会对这种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那么,中国的服装买手真的如上描述的那么光鲜亮丽吗?在他们浮华的背后,是否有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这个职业的兴起,又将对中国服装业产生什么影响?

    买手,穿梭在时尚发布秀场和各种服装专业展会的人,是顶级秀场第一排座位的观众,发布会成功与否的真正决定者,决定设计师行业地位的人群。然而,这一忙碌于国外时尚圈的人群在我国鲜见踪迹。这是由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的,还是因为这个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难于着地?
    买手的前世今生
    在欧洲,买手是一个拥有50多年历史的成熟职业,并不鲜见,买手也被称为“时尚猎人”。这些“时尚猎人”经常坐飞机穿梭于巴黎、伦敦、米兰等地的时尚时装发布会或购物中心,把相机镜头对准欧洲顶级品牌的流行时尚,然后把它们拿回去为自己所用。

    目前,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买手指的是往返于世界各地,时时关注最新流行信息,手中掌握着大量订单,不停地与供应商联系,组织商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人。他们必须站在时尚潮流最前端,了解行业规范,具备货品鉴别能力,在适当时机敏锐出手,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认为适合的商品,然后加价出售赚取利润。

    上世纪90年代买手作为一种职业渐渐被国人所熟悉,并被七匹狼、波司登、美特斯邦威等服装企业嫁接入企业商业体系中。同时,随着ZARA、IT等国际买手店的进入和“教化”,以及个性化潮流兴起,消费者开始对专卖店和百货公司大众化审美不满,国内出现了一些专为小众和品位鲜明的消费者服务的买手店铺,这些买手店品牌庞杂,但审美品位专一,他们针对相对固定消费群进行商品采购,贩卖的便是买手的品鉴力。不过,中国服装业究竟有多少买手,数据无从考证。

    在我国,目前存在两种类型的职业买手:品牌买手和店铺买手。其中品牌买手是专为一个品牌服务,他们的部分工作性质有点类似于采购员,但与传统意义上“老板让买什么就尽量去找便宜的买”的采购员所不同的是,买手靠的主要是个人品位和眼光,背后承载着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而店铺买手负责为百货零售商购买不同品牌货品。由于经营方式分为直营店和代理商,买手又被进一步细分,直营店买手大多由品牌经理或店长兼任,代理商买手则多由买下代理权的老板兼任。

    说起来,买手作为一种职业进入公众的视线,时尚巨头ZARA功不可没。ZARA拥有近400名买手型设计师,他们经常坐飞机穿梭于各种时装发布会之间或者出入各种时尚场所。通常,一些顶级品牌的最新设计刚摆上柜台,ZARA就会迅速发布和这些设计非常相似的时装。这样的设计方式能保证ZARA紧跟时尚潮流。据了解,在欧洲,每年 ZARA都要向那些顶级品牌支付几千万欧元的侵权罚款。ZARA并没有因此放弃这种设计模式,显然从中赚取的利润要比被罚款的数额高得多。

    但是,媒体对ZARA这种“抄板型”买手模式的大肆报道,也使得很多人对买手的理解产生了误读,以为买手就是去全世界抄板的。

    买手这个职业看起来光鲜,但实际是个很有挑战性并且有强大压力的工作。经常出差,365天都在路上,是对买手工作状态的真实描述。比如前一天晚上买手们还在秀场上雍容华贵地欣赏着款款美丽的服装,而转天选货开始后,大家都已经顾不上精心打扮,蓬头垢面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了。

    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代买手,如今都成了“资深”,他们往往都被企业当做宝贝邀请,有些则干脆自己做起了培训师,比如被很多人称为“国内服装品牌买手理论的重要创始人和实践者之一”的王士如等人。 


    内地第一代时装买手——陈芃

    终于看完了米兰和伦敦两大时装周上她心仪的秀,一下飞机,时装买手陈芃就接到了闺蜜的邀请,电话里“死缠烂打”要她一起去逛三里屯Village。下午两人在星巴克喝咖啡,正天南地北地聊着,陈芃突然被过往人群中穿着特别的人所吸引,赶紧拿出相机去追拍。

    这是被称为内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时装买手生活状态的写真。打飞机就像打的、经常成为世界各大时装周的座上宾,甚至像个猎人一样在繁华的街头“跟踪”那些衣着独特的过往路人,把他们的搭配摄入自己的镜头,这些人们想象中的时装买手的生活,都可以在陈芃的身上找到印记。了解她,或许我们能了解第一代中国买手的成长轨迹。

    买手生涯“无意识”起步

    带着浅浅的微笑,一头染过的棕色卷发,说话细声细气,这是时装买手陈芃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和国外那些出身正规买手专业的学院派买手不同,陈芃的买手生涯是从另一个相关行业转型而来的。在日本和英国生活了十几年后,2002年陈芃回到了中国,开始为艺人做整体形象包装。国外的生活经历养成了她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时尚眼光,她在中国的第一份事业给她带来了较高的圈内知名度,像赵薇、朴树等这些知名艺人,都曾经被她亲手打造过。如果沿着这条轨迹发展,她也许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造型师。但在经营这个事业的过程中,陈芃发现真正适合中国艺人的时装品牌太少,她不得不去各个国家寻找,这也许让她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商机。因为在当时,尽管欧洲的时装买手已经非常成熟,但中国几乎还是“沙漠”,“别问我为什么选择那个行业,是一种感觉,我们比别人看得远。”一向自信的陈芃对自己在八年前的选择回答得很有个性。2003年,她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买手店,一心想着把国外漂亮的衣服带回北京来。此后,随着事业的发展,她开了自己的公司,不再零售,而成为了带点买手性质的公关公司,负责从全球各地引进国外品牌,通过自己的包装宣传后,再把它们“卖”给中国代理商。

    陈芃也许没有想到,她的这种“无意识”转行,一不小心就让她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代时装买手。

    孤独的前行者

    从2003年开始,陈芃的生活全部被米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全球五大时装周这样流光溢彩的场合所塞满,她会从这些T台秀里发现当季流行的元素,或者她认为可能会在中国热卖的款式和品牌,然后她就会和那些品牌拥有者去谈判,如果谈判成功,她就会把那个品牌带回中国。

    更多的时候,她喜欢穿梭于各种Show Room,因为那里能发现真正的“宝贝”。Show Room是给一些不能够在时装周上做时装秀的品牌设立的,它们大都资历不够或资金不足,但有很多非常好的品牌。买手在这里挑选他们认为这个季会流行的东西,直接订货下单。在那里,她经常会碰到来自欧洲、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买手,偶尔也会遇到来自香港的,但她从来都没有发现有买手来自内地,这让她常常有一种“孤独”感。

    让她更“孤独”的是,七年前内地的消费者消费理念并不成熟,那时候大家能知道的几个国际牌子就是Gucci、LV等这样的大牌,当看到她的买手店里卖“从没听过的品牌”,便会质疑“为什么价格会跟Gucci一样贵”,尽管他们喜欢买手店的东西好看,但还是会因为没听说过这个品牌就买觉得不值得。

    不过,内地消费者的成长速度很快让陈芃摆脱了苦恼。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内地消费者见识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品牌,他们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好品牌,和Gucci、LV一样昂贵。加上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渐成潮流,由一味崇尚大牌到更注重服饰单品搭配,内地消费者对陈芃精心挑选回来的服饰越来越认同。

    这种转变,其实也是I.T、ZARA后来能慢慢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凭眼光和经验吃饭

    但是,寻找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有时候看了几百个品牌后却发现没有一个品牌能让陈芃满意。而全球“打飞”的费用是昂贵的。幸亏有了网络,国际时装周所有的秀几乎都能同步直播,如果不能到现场,陈芃就整天整天地守在电脑前,看T台秀场的视频。Y-3就是这样被她一眼相中的。这是一个由日本时尚设计大师山本耀司和阿迪达斯合作打造的休闲类的奢侈品牌,颜色以黑白为主。陈芃看到它后凭直觉认为,这个品牌一定会受到中国北方人的喜爱。“当时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北方人,比较喜欢显眼的东西。尤其希望别人能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有多大价值。这是跟国外非常不一样的地方。”Y-3恰恰有很大的品牌LOGO,陈芃很快就把它引入了中国,第一家店开在北京国贸。后来的事实证明,陈芃的眼光很准,Y-3在内地做得很成功。

    另一个日本牛仔品牌Caqu的引进,是三年前陈芃在一个展会上发现的,目前这个牌子的牛仔被称为“牛仔中的爱马仕”,牛仔布是18世纪最古老的织布机织成,它是目前全球价值最高的红耳Vintage牛仔,每一条牛仔的水洗工艺纯粹手工制作,价位在三千五到五千之间。当时陈芃有了把它引进中国的打算,但她又认为时机还不完全成熟。此后,她一直与那个品牌的设计师保持联系,直到去年,她才正式把Caqu引进中国。

    “一个品牌是否有市场,在十分钟内必须作出判断,这是对买手眼光的基本要求。”陈芃说。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陈芃引进一个品牌后,并不会急于把它卖出去,而是先做一到两年的前期宣传和推广,等到这个品牌有了知名度后,才招代理商。于是,很多人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个品牌已经在各个时尚媒体做了大量广告了,可是一打电话去询问,原来内地还没有实体店呢。 

    服装买手中国式生存

    陈芃的“遭遇”或许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暗示。十几年前才进入中国服装圈的买手模式,正日益渗透到服装企业管理体系中,买手这个职业,也逐渐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但是,买手在中国,真的能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买手概念比岗位更“流行”

    姚晓云八年前从英国伦敦时装学院主修完买手专业后,在当地一家服装企业做了一年的买手,之后回到中国发展,却发现国内服装企业对这个新“玩意”还普遍处于观望状态中,让她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于是她在家里闲了一年,闷头写点关于买手的思考性文章发表在媒体上,没想到竟然引起雅戈尔高层的注意,向她发出邀请去给公司做培训,此后便顺理成章地留在了雅戈尔,现在做到了雅戈尔北方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我现在的工作其实也带点买手味道,但雅戈尔并没有明确这个岗位。我在这里工作的几年,也有一些公司与我接触,有引进买手的念头,但雷声大雨点小的多。”姚晓云说她也感到很迷惑,国内这几年到底有没有企业真正用过买手。

    “买手概念近些年确实在服装业很流行,很多老板看到ZARA买手模式的成功,都想拿过来用用,国内服装快销品牌的陆续冒头,都或多或少受过ZARA的‘蛊惑’。”猫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劭强介绍,由于业务的拓展,他们从去年开始引进了买手。

    何劭强对买手的作用持很肯定的态度,猫人的业务目前已由内衣延伸到了服装类的多个领域,如何快速找到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单纯靠传统的设计体系或许比较难达到要求,而“一个优秀的买手时尚触觉很灵敏,他们能根据市场导向而不是生产为导向来下单”。

    尽管买手的“能量”被服装老板所赞赏,但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服装企业设置买手岗位的并不太多,波司登、七匹狼、美特斯邦威、阿依莲和鞋企百丽等部分企业引进了这一模式,而更多的企业仍处于“观望”之中。“买手这一职位的成本比较高,买手需要一年四季在外面出差,出差费用往往是他个人工资的好几倍。”何劭强认为除了一些老板对买手知之不多以及理念上的原因外,成本因素也是目前买手岗位并不被企业普遍设置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过,何劭强也直言现在要找到一个优秀的买手真的很难,几个招聘信息打出去,应征者寥寥。据了解,现在对于优秀买手的要求,必须同时具备采购能力、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数据统计能力,任何其中一种能力突出的人才好找,而要四者具备,恐怕要打着灯笼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