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三生 帝师txt:中国地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42:31
   中国地名的由来    东北篇           辽宁省▲

  简称辽。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辽河流域。秦置辽东、辽西等郡。故历代都用“辽”字作为政区名。至清康熙初,因辽河流域为它的发样地,取奉天承运之意,乃改辽东将军为奉天将军。1928年,又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
  吉林省▲

  简称吉。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地。康熙时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意为“松花江沿岸”。简称吉林。吉林将军因驻此城而得名。光绪时建吉林省。

  黑龙江省▲

  简称黑。在我国东北地区北部。古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及夫余地。黑龙江,因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康熙初在黑龙江沿岸筑城,即取名黑龙江城(今瑷珲旧城)。后设黑龙江将军,亦因驻在黑龙江城而得名,管辖松花江口以上的黑龙江流域。清光绪时建省。

  鞍山市▲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为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1937年置鞍山市。“鞍山”一名源于明代建立的鞍山驿堡。因南郊的两座山峰东西对峙,中间相距二里许,遥望如马鞍,故以为名。

  海城市▲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浑河,太子河下游东岸千山丘陵西侧。辽置海州,清置海城县,1985年改市。因海州得名。

  台安县

  位于辽宁省辽河下游西岸。1913年由辽中、镇安两县析置台安县。建县时取驻地八角台的“台”字和镇安县的“安”字,合称台安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北部。金置秀岩县,清置蚰岩厅,后改岫岩州,1913年改为岫岩县。岫岩源于秀岩,取境内雄伟秀丽的山峦岩石而得名。据金代王寂《鸭江行部志》载:“发龙岩,山前数十里,北望大山,连延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谓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恶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竞秀岩。”秀岩县以此得名。后取与秀同音的岫为名。1985年改为今名。

  白城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靖安县,1914年改洮安县,1938年改白城县,后履有改置。白城,因朝阳升起,夕辉将尽之际,远望此城辉映在一片银白色之中而得名。又据《东三省古迹遗闻续编》:“洮安县,原名白城子。因该地旧有城基,其城墙均以白土墁之,故蒙古人名之曰白城子。”1958年设市。

  洮南市( )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西接内蒙古自治区。1913年设洮南县,1958年改洮安县,取洮儿河流域安宁之意。1987年改为洮南市,因县治在洮儿河之南而得名。

  大安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北部,嫩江之畔,北邻黑龙江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安广县,1913年另置大赉县,1946年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1988年设市。

  镇赉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邻接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镇东县,1949年改今名。因该县由镇东、赉北二县合并所置,故名镇赉县。

  通榆县▲

  位于吉林省西部,邻接内蒙古自治区。1914年设开通、开化二县,1917年开化县改为瞻榆县,1958年开通、瞻榆二县合并,取二县尾字得名。

  扶余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北部,北邻黑龙江省。清雍正五年(1787年)置长宁县,乾隆三年(1737年)设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新城府,1913年改设新城县,1914年改为扶余县,因古代抚余国而得名,扶余又为古代民族名称。1987年设市,后撤市并入松源市,为扶余区。1995年设县。

  乾安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西北。1927年设乾安设治局,1933年改县。此地原属乾方,取乾方安宁之意。

  长岭县▲

  位于吉林省西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唐为长岭府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长岭县,因长岭而得名。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西北,松花江畔。1956年设今县,因清代为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之地而得名。郭尔罗斯,系蒙古族部落名。

  白山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临江县,1960年改为浑江市。因地处浑江之畔而得名。1994年改名白山市,因长白山得名。

  靖宇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清光绪年间设蒙江州,1913年设蒙江县。蒙江,系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产珍珠而得名。1946年改为靖宇县,因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而得名。

  抚松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北麓。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抚松县。取安抚松花江流域的人们之意。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东南,邻接朝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长白府,1913年改县,1958年改今名。县因地处长白山南麓而得名。

  本溪市 本溪满族自治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隔浑江为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置本溪县,因县治在本溪湖附近而得名。本溪湖原名“杯溪湖”,因此湖极小,宛如一杯水,湖底下窄上宽,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态命名。后设县时取其谐音写为“本溪”。1949年设本溪市。1989年本溪县改为本溪满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桓仁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浑江中下游,东邻吉林省。清光绪三年(1877年)始设怀仁县,后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遂于1914年改称桓仁县。据《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该县地古为渤海恒州”,故名。按:汉徙乌植于辽东,桓州因乌桓为名。1989年改为今县名。

  长春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为吉林省省会。清嘉庆五年(1800年)置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为府,1913年置长春县,1947年设长春市。据《辽史·地理志》谓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熙八年置”。辽之长春州,当以该地为“春猎之地”而得名。王国维《观堂集林》:“鸭子河即今松花江,鸭子河泊即今松花江西之科尔布罕泊,其西南三十五里即辽长春州、金长春县之所在。”一说长春厅因当地盛开的长春花而得名,长春花乃蔷薇科野生月季花的别名。一说取名于附近的长春堡。长春,寓意吉祥。

  九台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饮马河东岸。1932年设九台县。当时吉林境内沿边墙共设四边门,二十八边台。九台县因从北数第九边台而得名。1988年设市。

  农安县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辽置黄龙府,金设隆安州和隆安府,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农安县。农安乃隆安的音转。据民国《吉林地志》:“县治旁古塔,建于辽圣宗时,相称龙安塔,音讹又似农安,遂为县名。”

  榆树市▲

  位于吉林省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置榆树厅,宣统元年(1909年)改置榆树直隶厅,1913年改榆树县。县城南有一古老参天的孤榆树,村名有孤榆树屯,县因此得名。1990年设市。

  德惠市▲

  位于吉林省中北部,饮马河西岸。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德惠县。县名取休德、怀惠二乡尾字而得名。1994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朝阳市、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大凌河畔,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清乾隆年间置朝阳县。1959年设市。因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一说取凤鸣朝阳之义,定名朝阳。凤鸣朝阳源于《诗经·大雅》“风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凌源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1914年置凌源县。因地处大凌河上源而得名。1991年设市。

 建平市▲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置建平县,因此地旧属建昌和平泉两县辖境,取二县首字得名。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金置喀喇沁左翼旗,1940年设喀喇沁左翼旗。1958年改今名。“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保卫”、“看守”。

  北票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游,邻接内蒙古自治区。1946年置北票县。清光绪年间发现境内有四处地方地下藏煤,官府发下龙票(即窑照),许可开采。因这四处皆在朝阳北,故名北四票,简称北票。1985年设市。

  大连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临渤海。“大连”一名源于达连湾,此称始于清光绪年间,因自然地理形态而得名。据《南金乡土志》载:“大连湾为辽东半岛之东岸第一大澳,……湾首分三小澳,南曰得胜澳,西曰华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可停泊,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1905年称大连,1950年置旅大市。1981年改称大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瓦房店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西部,西濒渤海辽东湾。1913年设复县,1948年设瓦房店市,后撤。1985年复置。瓦房店,因清代有人在此建瓦房开旅店而得名。

  普兰店市▲

  位于辽宁半岛的中南部,东南濒黄海。1945年置新金县,取金县首字并附新意而得名。1959年迁治昔兰店镇。1991年设普兰店市。普兰,满语意为“荆刺”。据《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捕拉,棘刺也。”

  庄河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东部,南濒黄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庄河厅,1913年设庄河县。因境内大庄河而得名。据民国《庄河县志》:庄河,“初名红崖子,以自城北五里许天秤山南下一带土冈赤色,旭日东升望之如一片丹霞故名”。后“以庄河水经流其下”,故名庄河。

  1992年设市。

  长海县▲

  位于辽宁东半岛东南部,是黄海北部的岛屿县。1949年设长山县。1953改为长海县。取长山群岛首字,又因深居黄海之中而得名。

  大庆市▲

  位于东经125.0°,北纬46.6°,在黑龙江省西部。1959年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喷油了。这时正是我国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前夕,为纪念这个大喜大庆的日子,给这个油田取名为大庆。1979年由安达市改今名,以油田名命名。

  林甸县▲
 位于东经124.8°,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相传城北三十余里,昔有林姓开店,称作林家店。又四周多草甸,故称林家甸。清议设县时,遂拟名林甸。1917年置县。

  肇州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5.2°,北纬45.7°,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部。1913年设县。因此地为金国祖先肇兴之地,故名。

  肇源县▲

  位于东经125.1°,北纬45.5°,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侧。1956年设县。以金太祖完颜旻在此破辽,肇基王绩得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24.4°,北纬46.8°,在黑龙江省西部。1966年置县。杜尔伯特为蒙古科尔沁十旗之一部。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丹东市▲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丹东市原名“安东市”,“安东”一名源于唐代的安东都护府。清光绪二年(1876年)置安东县。1934年置安东市。1965年将安东改为丹东,意为红色东方。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东港市▲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临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南濒黄海。清光绪二年(1876年)设安东县,1965年因县治附近有大东沟而改今名。据《安东县志》:大东沟“鸭绿江之一港。旧时东边百货咸集于此,盖安东西南水路要冲也”。1993年改为东港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宽甸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南部,鸭绿江中下游,东北与吉林省交界。清光绪二年(1876年)于六甸之中的宽甸置县,因宽甸为名。因此地于坦广阔,宜于耕种,故名宽甸。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凤城市▲

  位于辽宁省东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凤凰城巡检司,1913年置凤凰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凤凰县重名,改为凤城县。县因凤凰城堡得名,堡因筑在凤凰山上而得名。1985年改为凤城满族自治县。1994年改为凤城市。

  抚顺市、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东与吉林省接壤,素有“煤都”之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抚顺县,1937年置抚顺市。“抚顺”—名源于抚顺城,取“抚绥边疆,顺导夷民(女真)”之意,反映了明朝对元残余势力纳哈出“抚顺持重”的政策。

  清原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地区,东邻吉林省。1925年设清源县,取“大地清平”之意。后因和山西省清源县重名,遂于1925年改为清原县。1989年改为今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东邻吉林省。清初称兴京,1928年置新宾县,县名取自新兵堡。民国年间因此地“人事日繁,商辏有四方来宾之象”,遂名新宾堡。1985年改为今县名。

  阜新市▲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县。1940年改阜新市。据《尔雅》:“大陆曰阜。”李巡注:“无石曰阜。”可见“阜”是指土山。县境多土丘,故名。

  彰武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饶阳河东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县。彰武县得自彰武台门。该门为清代在柳条边栅修建的边门。彰武,取表彰武功之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县。取“山阜日新”之意。

  哈尔滨市▲

  位于东经126.6°,北纬45.7°,在黑龙江省西部。1905年置滨江厅。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意。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意。1913年改滨江县。1932年设哈尔滨市。

  阿城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6.9°,北纬45。 6°,在黑龙江省西部,哈尔滨南部。1909年设县。阿城,是满语阿勒楚喀城的简称,意为黄金。县名因城东阿勒楚喀河(阿什河)而得名。1987年设市。

  尚志市▲

  位于东经127.9°,北纬45.2°,在黑龙江省南部。1946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抗联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烈士,改珠河县为尚志县。1988年设市。

  双城市▲

  位于东经126.3°,北纬45.3°,在黑龙江省西缘。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双城厅,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双城府,1913年设县。因县境东南有两座金代古城而得名。1988年设市。

  五常市▲

  位于东经127.2°,北纬44.9°,在黑龙江省南部,1913年设县。得名于清同治年间的五常堡,固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城门,故名五常。1993年设市。

  呼兰县▲

  位于东经124.8°,北纬48.4°,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3年设县,因境内呼兰河而得名。呼兰,系满语,意为烟筒。

  依兰县▲

  位于东经129.5°,北纬46.3°,在黑龙江省中部。1913年设县。依兰,源自依兰哈喇,系满语,意为三姓。因赫哲族的葛依克勒、胡什哈里、卢业勒三姓居此,故名。

  巴彦县▲

  位于东经127.4°,北纬46.0°,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9年设县,旧名巴彦苏苏,有巴彦河。巴彦,系满语,意为富,苏苏,意为高梁。

  通河县▲

  位于东经128.7°,北纬45.9°,在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年间置大通县,因大通河为名。1914年因与甘肃省大通县重名,故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宾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7.5°,北纬45.7°,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3年置县。以故宾州为名。

  方正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8.8°,北纬45.8°,在黑龙江省中部。清末设县。有湖名方正泡,其形方正故名。

  木兰县▲

  位于东经128.0°,北纬45。 9°,在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县。以木兰达河为名。木兰,系满语,意为围场。

  延寿县▲

  位于东经128.3°,北纬45.4°,在黑龙江省中部。1902年在长寿山地方置长寿县。1914年因与四川省长寿县同名,改名同宾县,后以县内有著名的蚂蜒河(“蚂蜒”系满语,意为“肘子”),因而取长寿山和蚂蜒河各一字,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鹤冈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30.3°,北纬47.3°,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08年设鹤冈县,因县治在鹤丘岗,故名。1946年置兴山市,1949年改今名。

  萝北县▲

  位于东经130.8°,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15年设县。因位于托罗山之北,故名。《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托啰,桃也。”

  绥滨县▲

  位于东经131.8°,北纬47.3°,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29年设县,因县治在绥滨镇,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黑河市▲

  位于东经127.5°,北纬50.2°,在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畔。1980年设市。因临黑龙江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北安市

  位于东经126.5°,北纬48.2°,在黑龙江省中北部。1938年设北安县,因北安镇得名。取“北方平安”之意。1947年设市。后撤,1982年复设市。

  五大边池市▲
  位于东经126.3°,北纬48.7°,在黑龙江省中北部。1983年设市。因湖而得名。因湖自南向北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衔接如串珠状,故名。

  逊克县▲

  位于东经128.4°,北纬49.5°,在黑龙江省北部。1932年设逊河县,因逊必拉河而得名。1929年设奇克县,旧奇克特,系鄂伦春语新屋之意。1949年逊河县和奇克县合并,各取一字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嫩江县▲

  位于东经125.2°,北纬49.1°,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1913年设县,因水得名。嫩,系蒙古语,意为碧绿。一说系满语,意为妹妹。

  孙吴县▲
  位于东经127.3°,北纬49.4°,在黑龙江省北部。1947年设县。有孙、吴二姓居此,以孙、吴两家地营子而得名。

  呼玛县▲

  位于东经126.6°,北纬51。 7°,在黑龙江省西北。1913年设县。因境内有呼玛尔河而得名。呼玛尔,系满语“烟囱”之意。一说系蒙古语“行围前引之人”的意思。

 塔河县▲
  位于东经124.7°,北纬52.3°,在黑龙江省北部。1980年设县。县治设在塔河,因名。塔河,一作塔哈,系蒙古语铁掌之意。

  漠河县▲

  位于东经122.4°,北纬53.0°,在黑龙江省北端。1918年设县。县治设在西林吉,因原有漠河镇,故名。据《呼玛县志》:“漠河,又名墨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流入黑龙江。河水黑如墨色,故名墨河。”

  葫芦岛市▲

  位于辽宁省辽西走廊中部,南濒渤海辽东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锦西抚民厅,因地处锦县西部而得名。1913年置锦西县。1956年曾析锦西县设葫芦岛市,1997年撤。1994年改为葫芦岛市,因境内葫芦岛为名。葫芦岛因岛状如葫芦,故名。

  兴城市▲

  位于辽宁省辽西走廊中部,东南濒渤海。辽设兴城县,清设宁远州,因与甘肃、新疆,湖南、山西省宁远县同名,1914年复用旧称,改为兴城县,1986年改市。

  建昌县▲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下游,西邻河北省。1937年置建昌县,因北魏时县境曾为建德、昌黎二郡所辖,故取二郡首字为名。

  鸡西市▲

  位于东经130.9°,北纬45.3°,在黑龙江省东南部。1942年设鸡宁县,1949年改鸡西县,因处鸡冠山西而得名。一说鸡西为满语“带毛鹿皮”之意。另一说鸡西与集贤为同词异译,意为“穿鹿皮衣的人”。1950年改市。

  密山市▲

  位于东经131。 8°,北纬45.5°,在黑龙江省东部,与俄罗斯为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俗称局子街。光绪三十四年设密山府。1913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蜂蜜山而得名。1988年设市。

春 鸡东县▲

  位于东经131.0°,北纬45.3°,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市东,邻接俄罗斯。1984年设县。因位于鸡冠山之东(一说为鸡西市东)而得名。

  虎林市▲

  位于东经132.9°,北纬45,8°,在黑龙江省东部。1913年置县。县因境内的七虎林河而得名。又有七虎林山。“七虎林”系满语“沙鸥”之意。1996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吉林市▲

  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松花江畔。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吉林乌拉城,乾隆十二年(1747年)置吉林厅,1936年设吉林市。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桦甸市▲

  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置桦甸县设治局,1933年设县。县因县北桦皮甸子而得名。198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永吉县▲

  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永吉州,永吉州源自吉林乌拉,1929年改为永吉县,旧名另附新意,取永远吉祥之意。

  蛟河市▲

  位于吉林省北部。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额穆县,1939年设蛟河县。县因蚊河得名。蚊河,又作角哈河或觉哈河,是满语同音译。蚊河,满语意为叫花子。1989年设市。

  磐石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中部。清光绪八年(1882年)置磨盘巡检,二十八年(1908年)设盘石县。县因境北磨盘山顶有一形如磨盘的巨石而得名。1995年设市。

  舒兰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北部,邻接黑龙江省。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舒兰县。舒兰,系满语,意为“果实”,因此地是采集进贡山果之地而得名。1992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佳木斯市▲

  位于东经130.3°,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畔。1930年设市。佳本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其东郊敖其一带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佳木斯”系满语“驿丞”之意。

  同江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32.5°,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19年设临江县,因与吉林省临江县同名,1914年改设同江县。1987年设市。

  富锦市▲

  位于东经132.0°,北纬47.2°,在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畔。1909年设县。富锦,源自富克锦,系赫哲语,意为“岗”。一说为满语“小市场”。1988年设市。

  桦川县▲

  位于东经130.7°,北纬47.0°,在黑龙江省东部。1909年设县。因县治在桦皮川,故名。

  抚远县▲

  位于东经134.3°,北纬48.3°,在黑龙江省东北隅。1913年设绥远县,1930年因与山西绥远县重名,遂改今名。取“安抚边远”之意。一说因抚远山而得名。

  桦南县

  位于东经130.5°,北纬46.2°,在黑龙江省中东部。1946年由桦川县南部划出置县,故名。

  汤原县▲

  位于东经129.8°,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中东部。1907年设县。汤原,因汤旺河而得名。汤旺河,金代为土温水或陶温水,元代为桃温水,明代称吞河,清代始称汤旺。据《钦定盛京通志》“国语(满语),屯,海岛也。”“汤旺、土温、桃温、吞河皆一音之转”,为满语“岛”之意。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锦州市▲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处辽西走廊,西邻河北省。辽代置锦州,清置锦州府。“锦州”一名源于辽代,起源于小凌河,此河以其回旋如锦而名锦川。锦川在锦州西,州以水名。据《饮定盛京通志》:“按锦川,即小凌河。此河从西北绕城西而南,复折而北,经城之东,又转南流,回旋如锦,故名。”1945年置锦州市。

  凌海市▲

  位于辽宁省西南,辽西走廊东部,南濒渤海。清设锦县,因小凌河而得名,因该河回旋如锦,又名锦川而得名。1993年改为凌海市,因濒渤海,故名。

  北宁市▲

  位于辽宁省中西部,辽河平原西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置广宁县,因与湖南省广宁县重名,于1913年改为北镇县。北镇因医巫闾山为古称五座镇山中的北方镇山而得名。1989年改为今名。1995年设市,取北镇安宁之意命名。

  黑山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饶阳河下游。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镇安县。1914年因与陕西县镇安县同名,改称黑山县。县因县治东北隅的小黑山而得名。

  义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辽宁省西郊,辽西走廊东北。辽置宜州,金改义州,1913年置义县。义州乃唐代“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时侨迁之地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绥中县▲

  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西走廊南端,西邻河北省山海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绥中县。“绥’字意为安定,“中”取境内中后所首字并取中后所永久安定之意。

  辽阳市、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太子河畔。为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辽置辽阳府,元置辽阳路,清置辽阳县,1949年置辽阳市。“辽阳”始于汉代,因当时地处小辽水之北,故名。

  灯塔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东岸,太子河北岸。灯塔县源于辽阳市的灯塔区,灯塔区来自1954年成立的灯塔农业初级社。当时根据附近的送电高压线铁支架,状若一座雄伟壮观的塔,故名灯塔1980年撤区设县。1996年设市。

  辽源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西安县,1952年改辽源县。因辽源州得名。辽源,因地处辽河之源而得名。

  东辽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1956年由西安县改名。后撤,复设。县因东辽河而得名。

  东丰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邻接辽宁省西丰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东平县,1914年因与山东省东平县重,改东丰县,与西丰相对而命名,寓丰收之意。

  牡丹江市▲

  位于东经129.6°,北纬44.5°,在黑龙江省东南部。1937年设市。牡丹江系满语,意为弯曲的江。牡丹江婉蜒曲折流行于老虎岭的群山之中,故名。市因河得名。

  绥芬河市▲

  位于东经131.2°,北纬44.4°,在黑龙江省东南角,东邻俄罗斯。1975年设市。因位于绥芬河上游,故名。绥芬,系满语,意为锥子。

  林口县k▲

  位于东经130.0°,北纬45.2°,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东北部。1939年设县。因县位于老虎岭和完达山的交接口的林门镇,故名。

  东宁县▲

  位于东经131.1°北纬44.0°,在黑龙江省东南隅。邻接俄罗斯。1909年设东宁厅,1913年改县。因位于宁安之东,故名。

  海林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9.3°,北纬44.5°,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西侧。从宁安县析置县。海林因海浪河面得名,“海浪”,一作海兰,系满语,意为“榆树”。1998年设市。

  穆棱市▲

  位于东经130.5°,北纬44。 9°,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宣统元年(1909年)设县。穆棱,系满语,意为马。1995年设市。

  宁安市

  位于东经129.4°,北纬44.3°,在黑龙江省南部,与吉林省为邻。1913年设县。宁安源于“宁古塔”,系满语“六个”之意,“安”,平安之意。1993年设市。

  盘锦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河下游,西濒渤海。清光绪年间置盘山厅,1913年改置盘山县,1986年设盘锦市。“盘锦”一名取盘山县和锦州市的首字而得名。

  大洼县▲

  位于辽宁省辽河下游三角洲,西南濒临渤海。1970年设锦州市大洼区。1975年改县。因大洼镇而得名。镇因地势低洼而得名。

  盘山县▲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双台子河两岸,辽河下游,西濒渤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盘山厅,1913年改县。县因盘山驿站得名。驿站因附近有十八盘山而得名。

  七台河市▲

  位于东经130.8°,北纬45。 8°,在黑龙江省东部。1970年设市。因县有七台河而得名。

  勃利县▲

  位于东经130.5°,北纬45.7°,在黑龙江省东部。1918年设县因伯利河为名。勃利,系满族剖阿里部名,意为“弓”一说意为“碗豆”。

  铁力市▲

  位于东经128.0°,北纬45.9°,在黑龙江省中部。1931年置铁骊市,1956年改今名。铁力县因古代铁骊部而得名。1988年设市。

  齐齐哈尔(市▲

  位于东经123.9°,北纬133.9°,在黑龙江省西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黑水厅,后升龙江府,1913年改龙江县。1936年设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系蒙古语,意为“边地”。

  富裕县▲

  位于东经124.4°,北纬47.8°,在黑龙江省西部。1931年置县。县名得自富裕尔河名。富裕尔河又名乌裕尔河,系满语,意为“低洼地”。

  拜泉县▲

  位于东经126.0°,北纬47.6°,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06年设县。县名得自巴拜泉。巴拜,系蒙古语,意为“宝贝”,“贵重”。

  甘南县▲

  位于东经123.4°,北纬47.9°,在黑龙江省西部。1930年置县。“甘”指放荒丈地的甘字段,“南”指位于海拉尔之南。另据《今县释名》:因“在甘河之南”,故名。

  讷河市▲

  位于东经124.8°,北纬48.4°,在黑龙江省西部,西邻内蒙古自治区。清初属布特哈旗。1913年设县。县因水得名,源自讷木尔河。据《盛京通志》:“国语(满语)讷默尔,嫩也。”1992年设市。

  依安县

  位于东经125.3°,北纬47.9°,在黑龙江省西部。1923年设依安设治局。1929年设县。依安,来源于依克明安部,建县时取其首尾二字为名。

  克山县▲

  位于东经125.8°,北纬48.0°,在黑龙江省西部,1915年设县。喀尔喀勒图山,省作二克山,县以山得名。据《钦定盛京通志》:“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也。”

  泰来县▲

  位于东经123.4°,北纬46.4°,在黑龙江省西部,与吉林省为邻。1916年置县。清为札赉特旗地,土名泰来气屯。“泰来气”系蒙古语,意为“种豆者”。又据《泰来设治局志书》:泰来“俗名泰来气(蒙语转音)为蒙古人栽种之意。盖其初有一栽豆喇嘛在此斩棘披荆,建室居住,故地以人名也”。

  克东县▲

  位于东经126.2°,北纬48.0°,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30年设县。原属克山县,后从克山县东境划出析置,故名。

  龙江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3.2°,北纬47.3°,在黑龙江省西部。清初以濒黑龙江之瑷珲为都会,因以黑龙江名省,1913年改县。县因水名。

  沈阳市▲

  位于辽宁省中部,浑河河畔。为东北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辽金置沈州,元置沈阳路,明置沈阳卫,后称盛京。1929年置沈阳市。“沈阳”一名源于沈阳路。园地处小沈水(今浑河)之北,故名。据《钦定盛京通志》: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日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按《春秋·毂粱传》:水北曰阳,故名沈阳。”

  新民市▲
  位于辽宁省中部偏北,辽河中游平原地区。县名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置新民厅,1912年设新民县。1993年设市。

  辽中县▲

  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和浑河中游地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辽中县,因地处辽河中游而得名。

  法库县▲

  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右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法库直隶厅,1913年置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系满语,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康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辽宁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怡区。清光绪六年(1880年)置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置县时,取康乐太平之义。

  双鸭山市▲

  位于东经131.2°,北纬46.6°,在黑龙江省东部。1956年设市。因境内有两山,形如双鸭,故名。

  集贤县▲

  位于东经131.1°,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东部。1946年建县。因县治在集贤镇而得名。“集贤”系满语“穿鹿皮衣的人”之意。1956年驻地移于福利屯。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友谊县▲

  位于东经131.8°,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东部。1960年设县。后撤。1984年复置。

  饶河县▲

  位于东经134.0°,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畔。1910年设县,因河得名。又名饶力河。饶力河明代称诺雷河。“诺雷”、“饶力”均为满语“河床流荡不定”之意。因为饶力河主要流经三江低地,河床摆动较大,故名。

  宝清县▲

  位于东经132.0°,北纬46.3°,在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市南面。1916年设县。因宝清河而得名,宝清,系满语,意为猴子。

  四平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辽宁省。1937年设四平街市,1947年设四平市。因附近村名四平街得名。据清《昌图府志》:四平街“东通吉林半拉山门,北至奉化县(今梨树县),西达八面城,南抵□鹭村,其道里距离皆相若,为四达之衢,故以为名”。

  公主岭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西南。1984年设公主岭市。原名公主陵,因在市西北有一公主陵墓而得名。据《概观满洲地志》:“公主岭地名因市街北五公里分水岭上的公主陵而得名。”所葬公主据《现满洲》认为是“清太宗的皇女下嫁蒙古达尔罕王,自帝都前来途中,病死于此地”。而《满洲地志研究》则说是“清仁宗的侄女响龄公主的坟墓”。
  梨树县▲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辽宁省。清光绪四年(1878年)设奉化县,后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故于1914年改称梨树县。传说此地遍植梨树而得名。此说不确。据《梨树县志》:“此地原属高句丽,以苏姓得名。故地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号。此地本名列苏城,一说城在苏河之里,故曰苏里,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所言梨树者,盖转音耳,斯说较为近是。”

  双辽市▲

  位于吉林省西南,邻接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清光绪年间置双山安垦局,后置双山县,1913年设辽源县,1940年双山、辽原两县合并,取二县首字得名。1996年设市。

  伊通满族自治县▲

  位于吉林省西南。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光绪八年(1882年)设伊通州,宣统元年(1909年)改置伊通直隶州,1913年设县。县因伊通河得名。伊通,满语意为“半翅鸟”。1988年改今名。

  绥化县▲
  位于东经126.9°,北纬46.6°,在黑龙江省中部。1913年设县,1982年设市。绥化因县东北绥棱额山(今绥棱县境)而得名。

  安达市▲

  位于东经125.3°,北纬46.4°,在黑龙江省中西部。1913年设县,1984年设市。安达,系蒙古语,意为朋友。一说为蒙古官名。

  肇东市▲

  位于东经125.9°,北纬46.0°,在黑龙江省中南部。1914年设县。因处肇州东,故名。

  绥棱县▲

  位于东经127.1°,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1917年设县。因境北有绥楞山而得名。一说有绥额楞山。绥棱,系满语“马蜂”之意。

  兰西县▲

  位于东经126.3°,北纬46.2°,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西北。1905年设县。因县城位于呼兰河西而得名。

  明水县▲

  位于东经125.9°,北纬47.2°,在黑龙江省西部。1929年设县,因县城东南有明水泉子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海伦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6.9°,北纬47.4°,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北。1912年设县。海伦,系满语,意为水獭.1989年设海伦市。

  青冈县▲

  位于东经126.1°,北纬46.7°,在黑龙江省中部。1905年设县。旧名石人岗。石人为金代贵族墓前所置的石翁仲.又名柞树岗,春暖花开时,岗上柞树吐青,故名青岗。“岗”同“冈”。县以此名。

  庆安县

  位于东经126.5°,北纬46.8°,在黑龙江省中部。1919年设县。望奎,取北望卜奎(今齐齐哈尔)之意。卜奎,系满语,似为“摔跤手”之意。

  铁岭市、县▲

  位于辽宁省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明置铁岭卫,清置铁岭县,新中国成立后曾设置铁岭专区、地区等,1979年设市。市因山产铁矿,故名。

  开原市▲

  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中游。元置开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路治所移入咸平府(今开原老城),因避太祖宗朱元璋讳,改开元为开原。据《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恤品,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开原县。1988年设市。
  昌图县▲

  位于辽宁省北端,辽河东侧,邻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设昌图厅,1945年改昌图县。昌图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前二字音。“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西丰县▲

  位于辽宁省东北部,东邻吉林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西丰县。西丰与吉林省东丰县相对,取此地物产丰盛之意。又据《西丰乡土志》:“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奏请弛禁招垦,本境隶分水岭之西,因称为围场西流水,二十八年秋设县治,名其县曰西丰。”

  通化市、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邻接辽宁省。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通化县,1942年设通化市。据《满语地名考》:“以通沟之通(通沟原属通化县,后分置辑安县即今集安市)与已归王化的化,取名通化。”

  梅河口市k▲

  位于吉林省南部。梅河口市原名海龙,系满语“水獭”之意,清光绪六年(1880年)置海龙厅,1913年设海龙县。1985年改为梅河口市,市因镇而得名。梅河口指地处梅河入柳河之口。
  集安市

  位于吉林省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8年)设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辑、集为同音相转得名。1988年设市。

  辉南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辉发河北岸。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辉南直隶厅,民国初年改为县。辉南,因旧城址位于辉发河南岸而得名。

  柳河县▲

  位于吉林省南部,西邻辽宁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8年)置柳河县。因县东有柳树河子而得名。

  延吉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东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延吉厅,1913年改县,1945年改市。传说当地盛产黄烟,秋获后,集市出售,故称“烟集”。延吉是烟集的音转。一说“延吉”系满语,意为“石羊”。

  龙井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北岸。1913年设延吉县,1983年因市县同名而改今名。相传早年此地缺水,后来自天上掉下一条龙,掉落之处出现一眼水井,井水甘甜,故名龙井。一说早年有人迁此垦荒,发现一口井,为便于提水,便架起吊桥,朝鲜族称为龙吊井,简称龙井。198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珲春市▲

  位于吉林省东南,与俄罗斯,朝鲜接壤。明置珲春卫,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置珲春协领,宣统二年设珲春厅,1914年改县。据《明史》:“珲春”,系女真语,意为“边陬边地”之意,另译“尾巴”之意。一说为满语“雪橇”之意。1988年设市。

  图们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1965年设图们市,因邻图们江而得名。“图们”系满语“图们色禽”的简称。“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

  敦化市▲

  位于吉林省东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敦化县。敦化,土名敖东,阿克敦,系满语“风口”之意。据《满洲地名考》称:敦化,典出《中庸》“大德敦化”一语。1985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安图县▲

  位于吉林省东部。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设安图县。因此地位于长白府东,图们江渊源之地,“盖存有保安图们江之意”,故名安图。

  汪清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东部,北邻黑龙江省。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江汪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堡垒。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和龙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和龙县,因和龙峪得名。“和龙峪”,系满语,意为“山谷”。因地处群山谷地之中而得名。1993年设市。

  伊春市▲

  位于东经128.9°,北纬47.7°,在黑龙江省东北部。1952年设伊春县。一说伊春,来自金代的宜春县名。“伊春”系满语“出衣料皮子的地方”。一说意为“一年之伊始”。1958年改市。

  嘉荫县▲

  位于东经130.4°,北纬48.8°,在黑龙江省北部。1955年置县。境内有嘉荫河,又名佳金河,以产优质的黄金著称,讹称嘉荫。

  营口市、县▲
  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湾东北岸,大凌河下游。清设营口海防厅、直隶厅。1913年置营口县。1937年析置营口市。原在辽河口左岸有一大苇塘,由于辽河泄下的大量泥沙渐淤积成陆地,清道光年间形成小渔村,初名“设沟营”,简称“营子”,后因其地处辽河入海口,1830年因改营口。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盖州市▲

  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西北,西濒渤海辽东湾。汉设平郭县,金置盖州。清置盖平县,取盖州、平郭首字得名。1965年改为盖县。1992年改为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元初置盖州路。          华北篇 
北京市▲

  北京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9°,在华北平原北端。为我国首都。古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地。秦为上谷郡地。汉为广阳郡,隋唐为幽州治所。辽置南京,也称燕京。宋为燕山府。金为中都。元为大都。明改北平府。北京一名,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据《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顺天府下云:“永乐元年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仍称北京。1928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故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复改北京市。据《尔雅》:“绝高为京。”据《公羊传》:“京者何?大也。”由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最高领导层所在地,故称京,又因地处北方,与南京相对而北京。

  天津市▲

  天津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39.1°,在华北平原东北,北屏燕山,东临渤海。明永乐年间,镇守北京的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争夺皇位,在海津渡过大运河南下。后来朱棣作了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名为天津。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河北省▲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河北省▲

  简称冀。在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春秋时属燕、晋等国,唐为河北道,辖境包括黄河口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河北始为大行政区名。元属中书省。明建北平行省。清置直隶省,1928年改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名。

  山西省▲

  山西省▲

  简称晋。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唐为河东道,元属中书省,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置山西省。以在太行山西得名。因省境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内蒙古自治区▲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简称内蒙古。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清代习惯上有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河套以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左旗▲

  位于东经108.7°,北纬38.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甘肃。1961年设旗。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金黄色的马之意。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东为左。
  阿拉善右旗▲
  位于东经101.7°,北纬39.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共和国。1961年设旗.含义参见阿拉善左旗。蒙古语称西为右。

  额济纳旗▲

  位于东经101.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邻蒙古。1950年设旗。得自元代路名。额济纳,似为蒙古语“主人”之意。据《宁夏纪要》:“‘额济纳’蒙古语为‘幽隐与沙漠’之意,其语源一说为‘亦集乃’之音转,以该旗境内有大海,汉人称为居延海或居延泽;故元代以前,史册均称居延海或居延泽;所置县郡,亦以‘居延’名之。”

  包头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包头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9.8°,北纬40.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26年设包头县,1938年改市。包头,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有鹿。相传古时,此地有鹿群栖息。一说得名于附近的小河名——博托河。一说系源自汉语的“泊头”。1817年包头是当时紧靠黄河的水运码头,故名。

  土默特右旗▲

  位于东经11.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黄河北岸。1965年由原土默特旗西部地区置土默特右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古语称酉为右。

  固阳县▲

  位于东经110.0°,北纬41.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19年设固阳设治局,1926年改县。今县系取汉代稒阳县为名。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位于东经110.4°,北纬41.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1952年达尔罕和茂明安二旗合并,置今旗。达尔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

  保定市▲

  保定市▲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8°,在河北省中部。宋代建隆元年(960年)始于今保定市区设置保塞军,因此时地处宋辽交界之地,置保塞军和保州,故取保卫边塞之意为名。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升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元代于此置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改名为保定路,直接取永保安定之意为名。1948年设保定市。

  满城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汉置北平县,东魏改为永乐县。据《元和郡县志》所载“天宝元年改为蒲城县,以县北故蒲城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为满城县。”不提曾改为蒲城。据清代赵一清作《水经注解》时,以《元和郡县志》、《旧唐书》为据,认为“满”系“蒲”之讹。另据《弘治保定郡志》:“高帝以张苍为常山守,从军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孙满邑,因以为名。

  清苑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唐河流经县境。据《太平寰宇记》载;“因县界清苑河为名。”北魏称清苑县。1961年复置。

  涿州市▲

  位于东经115.9°,北纬39.5°,在河北省中部,邻北京。秦代置涿县,西汉设涿郡,后又称涿州。均以境内有涿水流经而得名。1986年设市。

  定州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8.5°,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定县古称卢奴、安喜、今县名盖沿袭古定州之名。北魏始皇二年(397年)于卢奴置定州,天兴三年改名定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安定天下为名也。”1986年定县改为定州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安国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3°,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汉高帝时(公元前200-公元前195年)封王陵于此为侯邑,取安国宁邦之意,命名为安国,至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沿用古邑名。1991年改设安国市。

  高碑店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8°,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拒马河流域。唐大和六年(832年)析范阳县(自涿县)地置新城县,县治在今新城县之新城(原为县治,现为自然镇)。因系新置之县,且治所又为新建之城,故取名新城县。后因县驻地高碑店镇而改为高碑店市。

  涞水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9.4°,在河北省中北部,拒马河流域,北邻北京。隋开皇十年置永阳县,因与永州之永阳县重名,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涞水县。以境内有涞水(今拒马河)流经而得名。

  阜平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8°,在河北省西部,与山西省接壤。金置北镇,明昌四年以北镇并曲阳县西北境置阜平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云:“境内多山,治所适当平坦,县或以此名”,此地宋代曾设寨,金又置镇,向为军事要地,阜为“兴旺昌盛”之意。

  徐水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9.0°,在河北省中部。西汉置县,先后有北新城、新昌、遂城、安肃等名称。1914年因安肃县与甘肃省安肃县重名,遵改名徐水县,以境内有徐水流经而得名。

  定兴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9.2°,在河北省中部。秦代设范阳县,隋代称?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置定兴县。定兴之名,系以金代年号大定之“定”字加“兴”字组成,为大定兴盛之义。

  唐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8.7°,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南。西汉始置唐县,因古为唐侯国,又有唐邑,故名唐县。又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此。”县以唐尧取名。

  高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7°,北纬38.6°,在河北省中部,潴龙河流域。战国时为燕之高阳邑,至汉始于此置县,以邑名县,故称高阳.据应劭注《汉书》云:“在高河之阳”,即水之北为阳。

  容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9.0°,在河北省中部,拒马河流域。西汉置容城县。县以城名。据《河北通志稿》:“容城故城在容城县西北十五里城子村。”

  涞源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9.3°,在河北省西部,保定西北部,邻山西省。汉称广昌县,隋改飞狐县,明初复名广昌县,因与江西省之县重名,1914年改涞源县。以境内为涞水之发源地而得名(涞水,即今拒马河,源于涞源县城西南)。

  安新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沿岸。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安州,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设新安县。1913年安州降为安县,1914年改名安新县。系以安县与新县合并之义,取两县首字合称而得名。

  易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保定以北。据《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自今遂城(今徐水县)所理英雄城移南营州居燕之侯台,乃改名易州。取州南易水为名。”开皇十六年(596年)又置易县,仍沿用州名为县名。

  望都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1°,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保定西南。战国为庆都邑,至西汉始置望都县。据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其后至宋未改,金复名庆都,清代又改名望都。

  蠡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潴龙河流经县境。蠡县系沿用蠡州之名。唐初始置蠡州,盖取古蠡吾县之首字为名,因古时这里地近瀛海,为沼甸卑湿之地,污下多虫,故称之为蠡。然而古蠡吾县不在今蠡县。今县地前汉为陆成县,后汉为博陵县,北魏置博野县,明降蠡州为县。

  曲阳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8.6°,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据《水经注》释为:“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此山指古代北岳恒山,可见,曲阳因古时建城于恒山弯曲之阳而得名。汉代因钜鹿郡有下曲阳,故此称为上曲阳,至北齐时下曲阳废,故此复名曲阳,隋初又改为恒阳,“以在恒山之南,因以为名”,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穆宗李恒名讳,复名曲阳,沿用至今。

  博野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保定南部。东汉为博陵,魏称博陆,北魏改名博野县。据《太干寰宇记》载:“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但古博野县不在今博野地,而在今蠡县地,北齐时并入博野县,明代博野县治徙治于今地。

  雄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8.9°,在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中游,白洋淀北。据《读史方舆纪要》:“契丹入寇瓦桥关,遣将屯戍。周显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桥关,契丹守将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以雄州为名,系取威烈之义,以彰武功,震慑北辽。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为雄县。

  顺平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8.8°,在河北省西部。曾称曲逆、蒲阴、北平、徇忠、永平。金贞枯二年(1214年)永平县升为完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完州为县,沿袭旧州之名,故名完县。又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完县“以山川完固而名。”1993年改名顺平县。取顺利安平之意。

  沧州市▲

  沧州市▲

  位于东经115.8°,北纬38.3°,在河北省东部,京杭运河畔。旧称浮阳,北魏置沧州。据《北史·魏辽西公意烈传》载,玄孙洪超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当时沧州辖域较广,北含今天津之大半,东南远及山东利津县,东面则濒邻渤海,故取“沧海之义”为名。1913年降沧州为沧县。1958年和1961年两次设市,仍以沦州为市名。

  泊头市▲

  位于东经116.5°,北纬38.0°,在河北省中南部,南运河和滏阳河间。据《读史方舆纪要》称:“泊头镇,县东五十里,卫河(即今南运河)西岸,商贾凑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桥驿,俗名泊头驿。”泊头,即停船的码头。以滨运河,故有泊头镇之名。金置交河县,1983年置泊头市。市以镇名。

  任丘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38.7°,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东南,据《北周地理志》载,汉元始二年(2年),有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姓名为城名。到北齐时,在任丘古城置县,即以城为县名。1986年设市。

  黄骅市▲

  位于东经117.3°,北纬38.3°,在河北省东缘,天津市南,邻渤海湾处。黄骅县,原名新海县,后一度改称新青县。1943年6月30日,我山东省冀鲁边区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同志,为抗击日寇不幸在境内大赵村壮烈牺牲。为寄托哀思,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将新青县改名黄骅县。1989年设市。

  河间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38.4°,在河北省中部。汉高帝时置河间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武垣县改置河间县。郡、县均以河间为名,盖因其境处于两河之间而得。据《读史方舆纪要》称:“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1990年设市。

  青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8°,北纬38.5°,在河北省东部,南运河畔。据《河北省县名考原》载:“宋乾宁军在今青县地,大观二年升为清州。宣和遗事载,大观二年,黄河清。诏曰:国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应。”明洪武八年(1375年),降清州为县,因城南决口,为永避水患,并取四季常青之意,改“清”为“青”。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东光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7.8°,在河北省东南边缘,与山东省相邻。据《东光县志》,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东光县。因此地原为东阳侯之封地,遂取“东阳”之义,名为东光;又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汉陈留郡有东昏(县),东昏、东光,相对为名。”

  海兴县▲

  位于东经117.50,北纬38.1’,在河北省东部,邻山东省,濒渤海。由于盐山县辖域增大,东北境远阔,不便管理,于1965年析出其东北境置海兴县。因海兴县地处渤海之滨,即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义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盐山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2°,北纬38.0°,在河北省东部,宣惠河畔,邻山东处。汉置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盐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东南八十里处之盐山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肃宁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8.4°,在河北省中南部,沧州西北。金置肃宁县。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宋雍熙中,于河间县西境置平虏砦。当时河间县域过广,治理为难,故置砦以守之。景德二年改为肃宁城,命名盖取宁靖地方之义。金置为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南皮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8.0°,在河北省东部,南运河畔。据《太平寰宇记》载:齐桓公遂北伐山戎,至今南皮县,因缮修皮革而筑城。其时,章武有北皮亭,故称此城为南皮。据《河北通志稿》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吴桥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3°,北纬37.6°,在河北省东南部,南运河东岸北宋置吴桥镇。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吴桥镇置县,以治所得名吴桥县。据《吴桥县志》载;“吴桥名镇,在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旧有桥,传为吴桥”。一说“燕吴王慕容垂尝引兵经过桥,故名吴桥。”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献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8.1°,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滹沱河畔.汉为乐城县,隋改乐寿县。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以其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明洪武八年(1375年)献州降为献县,即以州名为县名。

  孟村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8.0°,在河北省东南部。据《明史》载,燕王夺取皇位并迁都北京后,即多次强令山西及南部各地迁民河北诸郡。明永乐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此(盂村)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1955年成立盂村回族自治县。

  昌平县▲

  昌平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40.2°,在北京市西北。汉置昌平县。治所屡徙。明景泰三年(1488年)徙今昌平县治。据《清一统志》:“昌平城南有南沙河,此河又名昌平水,故县以水得名。”

  密云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40.3°,在北京市东北部。后魏时置密云郡,并置密云县,因县南有密云山而得名。据《名胜志》:“山藏云雾,县取名。”即山藏云雾中,得名密云山,县以山为名。也有人认为此说不确。

  通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9.8°,在北京市东部。西汉置路县,东汉改潞县。金设通州。据《元史·地理志》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俗称北通州,以别于江苏省之南通。1914年改为通县。

  延庆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40.4°,在北京市西北部。元置龙庆州,《明一统志》卷五:“以仁宗生于此,升为龙庆州。”永乐三年(1405年)改置隆庆卫。明永乐十一年改隆庆州,明隆庆年因避隆庆年号,改延庆州。1913年改延庆县。因州得名。

  顺义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40。1°,在北京市东北部。据《古今图书集成》:春秋属燕,汉分属狐奴、安乐二县地。南北朝齐始置归德郡。隋改为顺州,唐初为燕州,天宝初改为归德郡,乾元初复为顺州。宋置顺兴军。辽初为归宁军,后改归化军。金复为归州。明改为顺义县。据《新唐书》:“贞观四年平突厥,以其部置顺州”,取“归顺”之意命名。

  大兴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9.7°,在北京市南。金贞元年(1153年)改析津府为永安府,定都于此,次年改为大兴府,改县名为大兴县。取“大金兴旺’之意命名。

  怀柔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40.3°,在北京市北部。唐置怀柔县,因安置契丹部落于此而得名。怀,意为来,柔,意为安。取笼络契丹,使之归附之意。故治在今顺义县城。明洪武年间析昌平、密云二县置怀柔县。据《日下旧闻考》:“虽取古名,实非旧地。”

  平谷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40.1°,在北京市东北。秦置平峪县。西汉改平谷县。北魏废。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于大王镇置平谷县,即今平谷县治。平谷县设在四山高耸、中间宽平的谷地中,因而就叫平谷。

  长治市、县

  长治市、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6.2°,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与太岳两山之间,有上党之称。嘉庆七年(1528年)设长治县,1945年设长治市。长治县取义长治久安。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长子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1°,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西侧。尧封长子丹朱于此,故名“长子”。西汉置长子县。

  平顺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6.2°,在山西省东南部。明置平顺县。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

  襄垣县▲

  位于东经113.0°,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侧。古代属赵国,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置襄垣县。

  沁源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汉置古远县,后魏改称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屯留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3°,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西侧。春秋时赤狄邑,谓之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为晋所灭,称为纯留。战国时称屯留。屯或为纯之讹。西汉置屯留县。

  黎城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6.5°,在山西省东南部,晋东南地区东北部。商时为黎国,隋开皇十八年(698年)置黎城县。故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古县村。因古黎国故城,故名黎城县。

  潞城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36.3°,在山西省东南部,长治盆地东北部。汉置潞县,因古潞(一作潞子)国为名。据《水经注》:“(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县,因故治在今潞城东北四十里古城村,故名。1994年设市。

  沁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36.7°,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山西、太岳山东侧。西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隋代改属沁州,后改,五代又属沁州。金、元为沁州治。明洪武初铜鞮县废入沁州。清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县因州名。

  壶关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6.1°,在山西省东南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南省为邻。汉置壶关县。晋末废县。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于羊肠坂羊头山之扼置壶关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武乡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6.8°,在山西省中部偏南,太行、太岳两山脉之间。据《水经注》,武乡县,以城濒武乡水得名。晋置武乡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承德市、县

  承德市、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40.9°,在河北省东北部,滦河之北。古有滦阳之称,又有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河”。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康熙皇帝八十诞辰之际,雍正帝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州,寓继承康熙帝的德政之意。1913年置承德县。1945年设承德市。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41.9°,在河北省北端,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清康熙年音曾设为清帝“行围狩措”的木兰围场。光绪二年(1876年)设围场厅,1913年始建围场县,厅、县均因木兰围场得名。1989年改为自治县。

  兴隆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40.4°,在河北省东北部,西邻北京市明长城北侧。清顺治二年(1645年)划兴隆方圆800平方公里为马兰东陵后龙风水禁地,封禁270余年。1915年开禁后,北京、天津等地客商争相来此开设林木采植局及店铺,一时商贾云集,买卖兴隆,形成集镇。又因四周环山,故被时人称为兴隆山。1925年设兴隆县,因山为名。据《热河省县旗事情》:兴隆山在兴隆街后山,恰如屏风,为清皇陵后龙地。以兴隆为名,取“龙依此而兴”之意。

  平泉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41.0°,在河北省东北隅,瀑河流域,邻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清雍正年间设八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设平泉州;1913年改平泉州为平泉县。平泉城内有平地涌泉,名曰平泉,终年不冻,县因以为名。

  滦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3°,北纬40.9°,在河北省北部,滦河上游,西南邻北京。乾隆七年(1742年)设喀喇河屯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相传因喀喇河屯濒临滦河,取“滦河无患,人民得平安”之意。

  宽城满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40.6°,在河北省东北部,瀑河下游,邻辽宁省。宽城原名宽河城,因位于宽河(今名瀑河)南岸而得名。宽河城后演变为宽城。1963年设宽城县。1989年改为自治县。

  隆化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41.3°,在河北省北部,逊河畔,东邻辽宁省,原名博洛和屯。乾隆元年(1736年)设博洛和屯巡检,宣统二年(1910年)以博洛和屯、郭家屯、张三营巡检地设隆化县。据传,隆化是承蒙皇恩盛德的感化,使这里日益繁荣昌盛起来的意思。

  丰宁满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41.2°,在河北省北部,潮河上游,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北京。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置丰宁县。据《满洲地名考》:丰宁县取“丰阜康宁”之义。1986年改为自治县。

  赤峰市▲

  赤峰市▲

  位于东经118.9°,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赤峰县,得名于市东北的褐色孤峰,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赤峰”。1958年设市。

  宁城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河北省。元置大宁路。明设大宁卫。1947年设县。县城西有大明城,有辽中京遗址,故曰宁城。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林西县▲

  位于东经118.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清设县。因在巴林西部,故名。

  喀喇沁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6°,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保卫”、“看守”。清设喀喇沁左、中、右、翼三旗。1950年由喀喇沁右翼旗改今名。

  巴林左旗▲

  位于东经119.3°,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置巴林左旗。巴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蒙古语称东为左。

  敖汉旗▲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9°,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1948年新惠县改设敖汉旗。敖汉,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老大。

  阿鲁科尔沁旗▲

  位于东经120.0°,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清顺治年间设旗。科尔沁,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阿鲁,意为山阴,因该部曾驻牧杭爱山之北,故名。

  翁牛特旗▲

  位于东经119.0°,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置翁牛特左、右二旗,1956年改今名。翁牛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克什克腾旗▲

  位于东经117.5°,北纬43.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清初设旗。克什克,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据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三:“克什克腾,华言半个也。山甚陡峻,远望如坡,故名。”

  巴林右旗▲

  位于东经118.7°,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清初设巴林右旗。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军寨。蒙古语称西为右。

  大同市、县

  大同市、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40.0°,在山西省北部,京包铁路线上。辽置大同县,据《寰宇通志》:大同府“以在大同川,故名”。据《大同县志》,因五大唐大同军,军取义大同川。大同川当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之名遂侨徙今治。1949年设市。

  天镇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0°,北纬40.4°,在山西省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与河北省为邻。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县,隋置玉泉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天成卫兼镇虏卫,取二卫首字,因名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天镇县,因卫得名。

  灵丘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9.4°,在山西省雁北地区东南端,京原铁路线上,与河北省相邻。西汉置灵邱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解放后,邱简写为丘。

  阳高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7°,北纬40.3°,在山西省东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古称白登县,清雍正三年改称阳高县。清初并阳和,高山二卫置阳高卫,后改县。各取首字命名。

  左云县▲

  位于东经112.7°,北纬40.0°,在山西省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明并大同左卫,云川右卫,置左云川卫。清置左云县。县因卫得名。“左云”为左云川卫的省称,由大同左卫与云川卫合并取名。

  广灵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39.7°,在山西省东北边缘,与河北省接壤。汉置平舒县,五代后唐设广陵县,金代易广陵为广灵。

  浑源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9.6°,在山西省东北部。唐代设浑源县。据《浑源州志》载,以当地浑源川之源得名。

  东胜市▲

  东胜市▲

  位于东经110.0°,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包头市南。1912年设县,1983年改市。取辽代东胜州为名。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趋河东,固置东胜州于河东。(即今鄂尔多斯,天津四注)

  准格尔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8°,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陕西省。清顺治年间设准格尔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意为左臂、左翼。以地处鄂尔多斯东部,蒙古族称东为左。准格尔,意为左。一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把从新疆带来的部分准格尔部落人安置于此而得名。

  乌审旗▲

  位于东经108.9°,北纬38.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东邻陕西。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为名。其含义一说由蒙古语乌格西(捕捉禽兽的网套)一词而来。一说为乌孙后裔形成的部落。

  伊金霍洛旗▲

  位于东经109,7°,北纬39.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包头市西南。1958年设旗。伊金霍洛,系蒙古语,意为圣主陵园,以境内成吉思汗陵园命名。

  鄂托克旗▲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0°,北纬39.0°,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清顺治年间置旗。鄂托克,系蒙古语,意为营、部,是元明两代蒙古“万户”下设的行政建制名称,即千户。

  鄂托克前旗▲

  位于东经107.5°,北纬38.2°,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1980年析置。以地处鄂托克旗前部而得名。

  杭锦旗▲

  位于东经108.7°,北纬39.8°,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西南。清顺治年间设旗。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变而来,意即车子。它原是突厥族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杭锦旗以部落为名。

  达拉特旗▲

  位于东经110.0°,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南。清顺治年间设旗,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一说意为七十之部。另一说意为肩胛骨之部。因该部有祭祀胛骨的习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二连浩特市▲

  二连浩特市▲

  位于东经112.0°,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锡林浩特市西部,北邻蒙古。1966年设市。市名得自境内额仁淖尔盐地,“二连”系“额仁”的不同译音,意为有花纹的,“浩特”,意为城市。

  锡林浩特市▲

  位于东经116.1°,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83年改阿巴哈纳尔旗为今名。锡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山丘”或“草原”。锡林浩特意为“草原之意”或’山城”。

  多伦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省。县名源于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因曾有七水泊(现已干涸)而得名。

  阿巴嘎旗▲

  位于东经115.0°,北纬44.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1959年设旗。因部落名而命名,系蒙古语“叔叔”之意。

  西乌珠穆沁旗▲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6°,北纬44.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1950年设东西乌珠穆沁东浩济特联合旗,1956年分为东西两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东乌珠穆沁旗▲

  位于东经117.0°,北纬45.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邻蒙古。1956年由东部联合旗改设今旗。乌珠穆沁,系蒙古族部落名。

  苏尼特左旗▲

  位于东经113.7°,北纬43.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北邻蒙古。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东为左。

  苏尼特右旗▲

  位于东经112.7°,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集宁市北。清初设旗。苏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语称西为右。

  太仆寺旗▲

  位于东经115.3°,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河北。清置大仆寺左、右两旗,1956年改今名。太仆寺系蒙古族古代养马官名。

  正镶白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0°,北纬42.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浩特市西南。1950年右翼镶白旗和左翼正白旗合并改设正镶白联合旗,1956年改今名。系由满族八旗名称演变而来。

  正蓝旗▲

  位于东经116.0°,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河北,1950年由察哈尔左翼正蓝旗改名。正蓝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镶黄旗▲

  位于东经113.8°,北纬42.2°,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东北。1960年设旗。系满族八旗名之一。

  海拉尔市▲

  海拉尔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49.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湖东部。1940年设市,因海拉尔河得名。海拉尔,似为蒙古语,意为“流下的水”,一说为“野韭菜”之意。

 牙克石市k▲

  位于东经120.7°,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市东。1950年设喜桂图旗,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牙克石,似系满语,意为“要塞”、“城堡”。一说意为“河滩”。一说系蒙古语,意为森林,因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而得名。

  满州里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49.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俄罗斯。1908设胪滨县,1943年改满洲里市。以满洲民族故里而得名。
.cqzg.cn
  扎兰屯市▲

  位于东经122.9°,北纬48.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1983年改布特哈旗为扎兰屯市。“扎兰”系满语,意为“参领”,为清代官职名。

  陈巴尔虎旗▲

  位于东经119.4°,北纬49.3°,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西邻俄罗斯。清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

  额尔古纳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50.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1934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西为右。1993年设市。

  根河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5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黑龙江省。1934年设旗,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额尔古纳系蒙古语,意为呈递、奉献。蒙古语称东为左。1994年改为根河市,因境内根河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阿荣旗▲

  位于东经123.5°,北纬48.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东部。1934年设旗。因境内阿伦河而得名。阿伦与阿荣为同词异译,系达斡尔语,意为“干净”、“清洁”,因此河水洁净,故名。

  新巴尔虎左旗▲

  位于东经118.3°,北纬48.2°,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之一部落名,因该旗的巴尔虎人比陈巴虎旗的巴尔虎人进驻呼伦贝尔的时间迟两年,故名新巴尔虎。蒙古语称东为左。

  新巴尔虎右旗▲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8°,北纬48.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北邻俄罗斯。清乾隆年间置旗。参见新巴尔虎左旗条。

  鄂伦春自治旗▲

  位于东经123.6°,北纬50.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1951年设旗。因民族名得名。鄂伦春,系鄂伦春语,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位于东经124.5°,北纬48.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东邻黑龙江省。1934年设莫力达瓦旗,莫力达瓦,系达斡尔语,意为“马形岭”。

  鄂温克族自治旗k▲

  位于东经119.7°,北纬49.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海拉尔南部。 1934年设索伦旗,1956年改为今名。因民族名而得名,鄂温克语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

  邯郸市、县

  邯郸市、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5°,北纬36.6°,在河北省南部。秦置邯郸郡,隋置邯郸县,1958年并入永年县,1962年恢复邯郸县。因甘山至此而尽(单,尽之意)得名,后建城廓从邑,故为邯郸(详见邯郸市条)。1952年设市,1956年与峰峰市合并,仍称邯郸市。

  武安市

  位于东经114.1°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武安县以武安邑为名。据《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为武安君”,其食邑即此地,邑因封号而名武安。据《史记·正义》载,秦名将白起“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性安集,故号武安”。1988年设武安市。

 馆陶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36.5°,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为邻。西汉置馆陶县。据《元和郡县志》载:馆陶县“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邱在县西北七里”,《尔雅》曰:“再成为陶邱,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大名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2°,在河北省东南端,与山东、河南接壤。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置魏博节度使,节度使田悦拒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五代置大名县。“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赐毕万于魏(今山西省南部),掌卜大夫郭偃曾有“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魏,大名也”之预言(《史记·晋世家》)。“大名”一词以后常被引申为兴旺发达之意,田悦则兼合往事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为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

  邱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6.8°,在河北省东南部,邯郸地区东北隅。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治东有平丘山,乃小丘也,县因此为名。”清雍正年间因避孔子名丘之讳,改丘为邱。

  临漳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与河南省接壤,在漳河平原上,临漳县古称邺县,至西晋建兴二年(314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名讳,而改临漳,因当时临县城北之漳水为名。

  永年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秦置广年县。据《元和郡县志》: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皇太子杨广之名讳,改名永年县。

  魏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与河南接壤。战国时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40年)始得齐桓公所封之邺地,故魏城。西汉时置魏县。县以战国时曾为魏国别都而得名。

  涉县▲

  位于东经113.6度,北纬36.5°,在河北省西南端,邻山西省。涉县原称沙县,东汉末年改名涉县。据《水经注》载,漳水在东汉时流入县境,泛滥横溢,人民涉水迁徒,故改沙县为涉县。又据《读史方舆纪要》云:“漳水流经县境,……亦曰涉河,县以此名。”又据《水经注》载:“漳水于此有涉之称,因地变也”,可见涉县非因涉水而名,却是漳水因经涉县,才有涉水之称。

  广平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4°,在河北省南部。一说“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据《嘉靖广平府志》载,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今广平县是金代大定七年(1167年)析魏县地新设置的,该名当是遥袭汉至隋古广平县之名。

  磁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6.3°,在河北省最南部,漳河北岸。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滏阳县西九十里有石慈山,出石慈石,因取为名”,“以河东为慈州,故此加石旁也”。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石慈州为磁州,即今“磁”名之始也,直到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县名沿用州名。

  曲周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36.7°,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汉置曲周县。据《嘉靖广平府志》载:因“邑在河曲,水旋而周,故曰曲周”。后县时置时废,1962年复置曲周县。

  成安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6.4°,在河北省南部。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古时成安一带多为“白壤”,“地多斥卤”,而人们冀希改造为沃壤,转斥而为沃,这样才能“治成而民安”。

  鸡泽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6.9°,在河北省南部,滏阳河西岸。春秋时,这一带地势低洼,“井丘联比,可以盈泽”,家家畜养鸡鸭,故“鸡以氏泽,泽曰鸡泽”(见《嘉靖广平府志》),隋代始置鸡泽县,盖以古鸡泽为名。

  肥乡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36.5°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肥乡原名肥邑。赵惠王时(公元前298-公元前266年),为嘉许相国肥义之烈,曾将今县地作为其封地,所筑城邑以其姓氏命名为肥邑,其后曾为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始置肥乡县,县并乡为名。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志云:肥乡其土壤沃饶,四野干坦,故名。”

  衡水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衡水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7°,北纬37.7°,在河北省中南部。隋置衡水县。“衡水”为市名始于1947年,1948年撤销,1981年复置衡水市。据《元和郡县志》载:“衡水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又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以地近衡漳水而名。”郑玄释曰;“衡漳者,漳水横流入河。”

  冀州市▲

  位于东经115.5°,北纬37.5°,在河北省中南部。古称冀州,1913年改冀县。《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尔雅》李注:“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又据《释名·释州国》言:“冀州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西汉始置冀州刺史部,其后历代均置有冀州,但其辖境愈后愈狭小,治所也时有迁徙。1993年改市。

  深州市▲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0°,在河北省中南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深州。1913年降深州为深县,沿用古州之名。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州西故深城为名。”又据明《探州八景记》曰:“隋始置深州,取州西故深池为名,”1994年设市。

  饶阳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滹沱河两岸。《史记·赵世家》载:“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封长安君以饶。”《史记正义》注此饶“即饶阳也。”饶河为滹沱河之流。汉置饶阳县,应劭注云:因“在饶河之阳”故名。

  故城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7.3°,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接壤。“故城”原为镇名,元初始置故城县,沿用旧镇名。《大清一统志》引旧志云:“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废长河县置故城县。”金时于故长河县置县因名故城县。

  阜城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7.8°,在河北省东南部。西汉置阜城县。《尔雅》:“大陆曰阜。”《说文》称:“阜”为“山无石者”。刘熙《释名》:“土山曰阜。”县境坡阜较高,河患较轻,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定名“阜成”。后改为阜城。

  安平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8.2°,在河北省中南部。战国时为赵安平邑。汉置安平县。据《安平县志》载:“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故名。据《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即此。

  景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7.6°,在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接壤处。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景州。1913年置景县,景县沿用景州之名。据《河北省县名考源》云:“汉有景成县,后汉省,景州李景成为名。”

  武强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8.0°,在河北省中部,滏阳河畔。晋置武强县。据《太平寰宇记》载;“武疆汉为侯国,西晋于其城置武疆县,因古城以名之。”《明史·地理志)始改作武强。又所据《畿辅通志》:“武强山一名弓形山,晋名县取此。”武强山今无考。

  枣强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7.5°,在河北省东南部。据《畿辅通志》,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早在战国时此地就以蒸煮枣油闻名于世,并有因此得名的煮枣城。据《元和郡县志》载:到西汉置县时,这里更是“枣木强盛”,所以命名为枣强。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枣疆”,直到《明史·地理志》始改作“强”字。

  武邑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7.8°,在河北省中南部。汉置武邑县。据史藉引世本云:“武,夏武罗国、冀都之武邑。”因武罗国为名。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1.7°,北纬40.8°,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911年设绥远县,1912年并为归化县,1913年改为归绥县,1948年改市。1954年改为今名。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土默特左旗▲

  位于东经111.1°,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西部。1965年以土默特旗东部置旗。土默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数万。蒙语称东为左。

  托克托县k▲

  位东经111.2°,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呼和浩特市南。1912年设县。托克托,系蒙古族人名,意为“保住”,“传宗接代”。

  清水河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9.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南邻山西省。1912年设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

  武川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部。1912年设县。因武川水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和林格尔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呼和浩特市南。清康熙年间置站,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即二十家子之意。1912年设县。

  集宁市▲

  集宁市▲

  位于东经113.1°,北纬43.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东部。1951年因平泉县与承德平泉县同名,改为集宁县。因在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发现《集宁文宣王庙学碑》上有“集宁”二字,遂用古名。1956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兴和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邻接山西、河北省。1912年设县。县因元代路名而得名。

  卓资县▲

  位于东经112.6°,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呼和浩特市东。1952年由东胜县改名。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

  商都县▲

  位于东经113.6°,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东邻河北省,1918年设县。本元之上都地,有上都河,即古濡水。清为上都牧场,后讹为“商都”。“商都”系满语,意为旋流。因为从北部流来的“布动河”(意为“粗大的河流”)清流湍急,在这里拐弯,然后逶迤向东注入浩瀚的察汗淖尔湖。因河水在拐弯处有旋涡,故名。

  丰镇市▲

  位于东经113.2°,北纬40.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清雍正十二年,置丰川卫、镇宁所,光绪十年改丰镇厅,以故卫所首字为名,1912年置县。1990年设市。

  凉城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40.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南邻山西省。1912年设宁远县,1914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而改为凉城县,取北魏凉城郡名。

  化德县▲

  位于东经114.0°,北纬41.9°,在内蒙古自治中南部,南邻河北省。1934年置化德设置局,1949年设新民县,1950年改今名。
  察哈尔右翼后旗▲

  位于东经113.2°,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1954年设旗。察哈尔,为蒙古部落名,意为接近长城。

 察哈尔右翼中旗▲

  于东经112.6°,北纬41.3°,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集宁市北部。1950年设镶蓝镶红联合旗,1954年改今名。察哈尔,为蒙古族部落名。

  察哈尔右翼前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2°,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邻集宁市。1954年设旗。察哈尔,系蒙古族部落名。

 四子王旗▲

  位于东经111.7°,北纬41.5°,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北。清初设旗。据《蒙古游牧记》:“元太祖牙哈布图哈萨尔十世孙诺延泰有四子,分牧而处,后遂名四子王旗。”

  晋城市▲

  晋城市▲

  位于东经112.8°,北纬35.5°,在山西省东南部。汉置高都县。隋称丹川,唐武德三年(621年)改置晋城县。因赵韩魏三家分晋地,封晋郡于此,故名。贞观元年(627年)徙治于今县城。取晋城为名。1983年改县为市。

  高平市▲

  位于东经112.9°,北纬35.8°,在山西省东南部,太焦铁路线上。古称长平,泫氏县。北魏改称高平县。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故名。1993年设市。

  陵川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5.7°,在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为邻。汉代为泫氏县地,北魏为高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陵川县,以县有陵阳水故名陵川。又据《读史方舆纪要》:陵川县“以县多陵阜而名”。

  阳城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35.5°,在山西省南部。汉置濩泽县,因濩泽得名。唐置阳城县。县治原为濩泽县阳陵驿,因以名县。

  沁水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5.6°,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与太行山之间。西汉置端氏县,北魏置东永安县,隋改为沁水县,因境内沁水得名。

  榆次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7.6°,在山西省中部。榆次之名始于战国。据《汉书·地理志》吴卓信补注说,榆次因与榆社“地次相接”,故名。汉置榆次县。1954年改为榆次市。

  昔阳县▲

  位于东经113.7°,北纬37.6°,在山西省东部,东与河北省为邻。据《元和郡县志》载,昔阳城一名“夕阳城”。按《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这样看来,昔阳原是因为它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做“夕阳”。东汉置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

  灵石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6.8°,在山西省中部。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因文帝巡幸,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灵石县。

  祁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春秋时为晋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为名,后贾辛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县以邑名。

  左权县▲

  位于东经113.3°,北纬37.1°,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主峰西侧。古称辽州,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县。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

  寿阳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据《寿阳县志·序》,寿阳县,以城南临寿水得名。因水北曰阳、晋置寿阳县。

  介休市▲

  位于东经111.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介休因介山而得名。介山即绵山。春秋时,介子推隐居此山,后人嘉美他的行谊,称绵山为介山。秦因置介休县。休是美的意思,表示对介子推的景仰。1992年设市。

  太谷县▲

  位于东经112.5°,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建县于商。秦汉称阳邑,隋朝改太谷县,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太谷即今之团柏谷,现属祁县)。

  和顺县▲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侧。北齐置粱榆县。隋改和顺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和顺县,因县东北有石勒所筑和顺城为名。

  平遥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

  榆社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7.0°,在山西省中部。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杜。”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廊坊市▲

  廊坊市▲

 位于东经116.6°,北纬39.5°,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廊坊原系一个自然村。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形成村落,原名琅珐村,以村中之琅珐寺得名,后因用字生僻取谐音改为廊坊。1948年置安次县,1983年改为廊坊市。

  霸州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1°,在河北省中部,东邻天津杨柳青镇。汉称益昌县,唐称益津县,五代至清末称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另据《大明一统志》:后周始立霸州,“留其将韩令坤守之,以示雄霸之义”。县名沿袭州名。1990年改设霸州市。

  三河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9°,在河北省中北部,西北邻北京,东邻天津。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以县城濒临泃水得名。开元四年(716年)复置,改称三河县。据《大清一统志》载:“以地近泃、洳、鲍邱之水而名。”1993年设市。

  固安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9.4°,在河北省中部,北邻北京市。固安县汉代为方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固安县。据《河北省县名考源》载:“汉有故安县,北魏改为固(古时“故”可通“固”),……隋于方城故地复置固安县。盖用旧县名而易其地也。”固安一名可释为“城郭坚固,永得安宁”之意。

  永清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9.3°,在河北省中部,永定河流域。隋为通泽县,唐代又先后称武隆县和会昌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永清县。据《大清一统志》载:“取边境水清之意。”又据《永清县志》:“因永定河(原称桑乾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垚上请改会昌为永清,“取沙漠(即河中泥沙)永清之意”。

  香河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7°,在河北省中北部,西邻北京,东邻天津。据《香河县志》: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香河县,“县东南滨水,多栽芰(茭)荷,夏秋之间,其香馥郁,因名香河”。香河县以河为名。

  大城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8.6°,在河北省中东部,子牙河下游。汉称东平舒县。后晋时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收复,改名大城县。据考,大城旨在取威烈之义,义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

  文安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8.8°,在河北省中部,地处大清河下游,东邻天津静海县。西汉置文安县。文安一名,当地传为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义而得名。又据《郡县释名》:“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

  大厂回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9.8°,在河北省中北部,潮白河上游.邻北京市。据传,明嘉靖年间,海氏先祖海南悉由沧州迁居此地立村。因当地为明代较大牧马场,俗称大场,遂以此为村名;后大场又演变为大厂。1952年设大厂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县。

  离石市▲

  离石市▲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5°,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为赵离石邑,秦始置离石县。据《山西通志》:“离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坚岭也。山前有离石水。古设离石郡、离石县,胥以山名。”1996年设市。

  文水县▲

  位于东经112.0°,北纬37.4°,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部。西汉为大陵县,王莽改名大宁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为文水县,因县境有文谷水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阳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7.3°,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战国时为赵国中阳邑,汉置中阳县。金改为宁乡县。1914年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复改中阳县。据《孝义县志》,中阳县,以“汾水之阳,是邑中处”得名。

  兴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1.1°,北纬38.4°,在山西省西部,吕粱地区西北部,黄河东岸。唐称合河县,金置兴县,似取兴金朝所置之义。又据《名胜志》:“兴县以近新兴郡而名也。”

  汾阳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37.2°,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部。西汉置兹氏县,王莽改名兹同。晋置隰城县。唐改西河县。明置汾阳县。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1996年设市。

  临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7.9°,在山西省中部西侧,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北周置乌突县,隋开皇元年(981年)改为太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又据光绪《山西通志》,临县,以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为名。

  方山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偏西。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607年)移治方山镇,遂改名方山县。据《元和郡县志》方山县。以城在方山之下,故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孝义市▲

  位于东经111.8°,北纬37.1°,在山西省中部,吕粱地区东南部。三国魏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唐改孝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名,敕赐县名曰孝义。1992年设市。

  柳林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7.4°,在山西省西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1971年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设柳林县,县治驻柳林镇,因名。

  岚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8.2°,在山西省西北部,吕粱地区东北部。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大业八年(612年)置岚城县。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据《元和郡县志》,岚城县,因岢岚山得名。

  交口县k▲

  位于东经111.1°,北纬36.9°,在山西省中部西侧。1971年由中阳、灵石两县析置交口县。县以原交口公社为县治得名。

  交城县▲

  位于东经112.1°,北纬37.5°,在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侧。汉代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

  石楼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7.0°,在山西省西部,西邻黄河与陕西相邻。汉置土军县。北魏改名吐京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石楼县。据《元和郡县志》,县因县东南有石楼山得名。

  临汾市、县

  临汾市、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6.1°,在山西省南部,汾河两岸。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开皇三年改名临汾县。1971年设市。1983年临汾县并入。因原为临汾县城,因名临汾市,因濒临汾河为名。

  侯马市▲

  位于东经111.3°,北纬35.6°,在山西省临汾盆地南部,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绛县,东汉为绛邑县。清设巡司。1958年设侯马市,以原侯马镇为名。

  汾西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6.6°,在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地区北部。西汉置彘县,东汉为永安县。北齐置临汾县,兼置汾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据《元和郡县志》,汾西县,取义城当汾水西岸。

  吉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36.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吉昌县,五代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吉乡县。明为吉州。宋置吉乡军,元称吉州。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1912年改为吉县。

  霍州市▲

  位于东经111.7°,北纬36.5°,在山西省中南部,同蒲铁路线上。周初为霍国,据嘉庚《一统志》,以县东霍山为名。金称霍州。1912年改为霍县。1989年设市。

  安泽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6.1°,在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东北部,太岳山东南麓。1914年定名安泽县。据民国《重修岳阳县志》。初治当今古县治,以地当安吉岭和泽泉间得名。

  大宁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6.4°,在山西省西南,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置大宁县,取义大吉大宁。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浮山县▲

  位于东经111。 8°,北纬35.9°,在山西省南部。汉为襄陵县地,北魏置葛城县,北齐并入禽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于今古县村置浮山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浮山为名。

  古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36.3°,在山西省西南部。1971年由安泽、浮山两县析置古县。古县,因原古县镇为县治故名。

  隰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6.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汉置蒲子县。隋改隰川县。唐称隰州。据《太平寰宇记》载:以县南有龙泉,地湿,因名隰。1912年改为隰县。

  襄汾县▲

  位于东经111.4°,北纬35.8°,在山西省汾河中下游。1954年由襄陵、汾城合并置县。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襄汾,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

  翼城县▲

  位于东经111.7°,北纬35.7°,在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东汉为绛邑县之翼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

  永和县▲

  位于东经110.6°,北纬36.7°,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邻接陕西省。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

  乡宁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5.9°,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侧,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北魏延兴四年(474年)置昌宁县,唐改乡宁县。据嘉庆《一统志》,后唐避李国昌讳改昌宁为乡宁。又据《郡县释名》:“乡宁县,盖合吕乡、昌宁之名为名也。”

  曲沃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1.4°,北纬35.6°,在山西省南部,西与侯马市相邻。汉为绛县地,后魏始置曲沃县。据《读修曲沃县志》,因古曲沃城为名,古曲沃得名于境有沃水并萦回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洪洞县▲

  位于东经111.6°,北纬36.2°,在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北部,汉置扬县,东魏初置洪洞镇。隋置洪洞县。一说洪洞,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涛澎湃。又据《旧唐书·地理志》,取义县北之洪洞岭。又据《山西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

  蒲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6.4°,在山西省西南部。古称蒲子国,因唐武帝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名。隋代称蒲县。一说,似当以盛产蒲草为名。

  临河市▲

  临河市▲

  位于东经107.4°,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29年设临河县,因临黄河,故名。1984年设市。

  五原县▲

  位于东经108.2°,北纬41.1°,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12年设县。因汉代五原郡得名。五原郡因地有原五所,即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而得名。

  磴口县k▲

  位于东经107.0°,北纬40.3°,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南邻宁夏。1929年设县,因磴口镇得名。

 杭锦后旗▲

  位于东经107.1°,北纬40.9°,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临河市西北。1942年设米仓县,1953年改今名,因蒙古族部落而得名。

  乌拉特中旗▲
  位于东经108.4°,北纬41.6°,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共和国。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81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前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6°,北纬40.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北岸。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析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乌拉特后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7.0°,北纬41.4°,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北邻蒙古。1952年设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70年设潮格旗,1981年改今名。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匠人”。

  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9.9°,在河北省东部,邻渤海湾与辽宁省接壤。清代为临榆县地,1949年2月始建秦皇岛市。据《山海关志·山川》写道:“秦皇岛,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秦皇岛由此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昌黎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9.7°,在河北省东缘,东临渤海。汉称盘县,唐名石城,辽为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旧郡名“昌黎”为县名。实际与昌黎旧郡无关。据传,昌黎为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

  卢龙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青龙河下游。隋置卢龙县。卢龙,因其西北部依傍古之滦河(今青龙河)而得名。据《卢龙县志》载:“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以其城郭邻于漆河之义也。”又据《明一统志》载;“今府西一百九十里有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卢龙塞云。”按此说,卢龙又因山而得名。

  抚宁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9.8°,在河北省东端,与辽宁接壤,东南临渤海。唐武德二年(619年)析卢龙县始置抚宁县。据《抚宁县志》载:抚宁,乃取“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

  青龙满族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40.4°,在河北省东北隅,邻接辽宁省。1930年析抚宁、临榆、迁安三县长城以北地区置都山没治局,1933年改为为青龙县,因境内青龙河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石家庄市▲

  石家庄市▲

  位于东经114.4°,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1902年随京汉、石德、石太铁路的建设在此设站。1938年成立石门市。此地原为获鹿县一小村,名为石家庄,因石姓人家最先在此居住建庄,故名。一说以最先是由十户人家于此建村,故名十家庄。另一说此地地近山区,早先聚居众多石匠,故名石匠庄,后来演变为今名。

  辛集市▲

  位于东经115.2°,北纬37.9°,在河北省中部。束鹿县名,原为鹿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十五年三月改鹿城县为束鹿县,取束缚捆绑安禄山之意(鹿与禄谐音)。1986年设辛集市,以驻地辛集镇得名。辛集以姓氏为名。

  藁城市▲

  位于东经114.8°.北纬28.0°,在河北省中西部。藁城县,原为藳,下从禾,音缟▲.亦作稿,禾秆也。另有下从木之字,亦作槁,音考,枯木也。春秋时曾称宜安、肥子、肥垒等名,西汉置藳城县。1989年改设藁城市。

  晋州市▲

  位于东经115.0°,北纬38.0°,在河北省中部偏西。历史上曾称下曲阳、曲阳、昔阳等名,元改晋州,1913年改晋县,因古晋国得名。据《大明一统名胜志·直隶名胜志》:“自晋伐鲜虞围鼓,其君乌鞮卒归于晋,乃知兹地属晋已久,州名盖取诸此。”1991年改为市。

  新乐市▲

  位于东经114.6°,北纬38.3°,在河北省中西部。新乐原为西乐。据《元和郡县志》,汉成帝时中山孝王的母亲冯昭仪,随王就国,建王宫于乐里,在西乡,所以叫西乐城,年长日久,语音不同,呼西乐为新乐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以新乐城置新乐县。1992年设市。

  鹿泉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隋置鹿泉县,唐天宝初安禄山节度使驻节于此。安史之变后,改为获鹿县,寓捕获安禄山之意(鹿为禄之谐音)。1990年设市。

  井陉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0°,在河北省西南部。秦置井陉县。1958年将获鹿县并入,1962年复分。因南有井陉山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其山“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又据《太平衰宇记》:“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曰井陉。”

  栾城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8°,在河北省中西部。栾城一名,始自春秋。相传这里在春秋时为晋大夫栾宾的儿子栾书之封邑,故名栾邑。东汉始置栾城县,因古栾邑得名。又据《栾城县志》卷一:“栾城以栾武子肇封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正定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5°,北纬38.1°,在河北省中西部。正定,原名真定。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反,豨将赵利守东垣。十一年,高帝亲自率师攻下东垣,于是改东垣为真定,寓戡定之意。清雍正元年(1729年)因避世宗(胤祯)名讳,始改真定为正定。

  平山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1°,北纬38.2°,在河北省西部,邻山西省。平山县原名房山县(以境内房山为名)。唐天宝十五年(742年)始改今名。据《旧唐书·本纪》:“天宝十五载三月,改常山郡为平山郡,房山县为平山县,鹿泉县为获鹿县,鹿城县为束鹿县。”可见平山与获鹿,束鹿二县同时改名,更名原因相同,即干山盖取平息安禄山之意为名。

  高邑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6°,在河北省西南部。春秋时为晋国地,有高阝邑。西汉置房子县,后改高阝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从蓟还至高阝,设坛场于高阝南千秋亭五成陌,即帝位。于是改高阝为高邑。

  深泽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8.1°,在河北省中西部。西汉置深泽县。据《太平寰宇记》载:“以界内水泽深广名之。”因此地地势低凹,每到雨季,三水横溢,久蓄不涸,几成水国,故名深泽。

  元氏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7°,在河北省西南部。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为赵公于元的封邑,故称元氏县。西汉以元氏邑置元氏县。后改。1962年复置。

  行唐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8.4°,在河北省中西部。行唐县名,以方位得之。尧到平阳即帝位,南行,经历此地。因唐县在北,此邑故称行唐。汉置南行唐县,北魏去“南”字称行唐县。后称滋阳、章武、永昌,宋又复置。

  赵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37.7°,在河北省中南部。赵县,战国时属赵国。北魏置赵郡,隋改赵郡为赵州。1913年改赵州为赵县,郡、州、县均因赵国得名。

  灵寿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38.3°,在河北省西部偏南。战国有灵寿邑,西汉置灵寿县,据《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称:“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今县以古灵寿为名。1958年并入正定县,1961年复置灵寿县。

  赞皇县▲

  位于东经114.3度,北纬37.6度,在河北省西南部,与山西省接壤。县因赞皇山得名。山在今县城西南。山名原为山赞,相传是周穆王伐大戎战胜于此,即封此山为赞皇山,为房子国地。隋置赞皇县。

  无极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9度,北纬38.1度,在河北省中部。无极县名,原为毋极。据考夏商时有极国。甲骨文作芍(勺中无点,注)方。据丁山《商周史料考证》说:“芍方之芍,非羌非狗,本是苟字,音则读若殛或极。”无极县因极方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无极山在无极县西南三十里,县以此得名。”此说恐误。唐设无极县。又据《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大夫毋骇帅兵侵占极邑,极侯出奔燕,燕即封极侯于此地(今无极县境),遂又称此地为极邑。”公元前721年,大夫毋骇又帅兵北侵灭极,更名为毋极,取其灭极之意。

  朔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朔州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9.3°,在山西省雁北地区西南部,同蒲铁中线上。秦置马邑县,北齐改朔州。据《元和郡县志》,朔州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侨徙今治。1988年设朔州市。

  山阴县▲

  位于东经112.8°,北纬39.5°,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辽置河阴县,以在桑干河之阴,水南曰阴,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因与郑州属县同名,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应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1°,北纬39.5°,在山西省北部。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1912年建县。

  右玉县▲

  位于东经112.4°,北纬40.4°,在山西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唐天宝年间置静边军于右玉城。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治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治玉林卫,称右玉林卫。清初称右玉卫,雍正三年置右玉县。县名为右玉林卫的省称,由大同右卫和玉林卫而得名。

  怀仁县▲

  位于东经113.1°,北纬39.8°,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辽置怀仁县。据《怀仁县志》载,辽时“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

  太原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太原市▲

  位于东经112.5°,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同蒲和石太铁路交汇线上。据《广稚》:“大卤,太原也。”据《谷梁传》:“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太卤.”据《尚书》:“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秦置太原郡。隋置太原县。元置太原路。明、清置太原府。1912年废府,存曲阳县。1927年设太原市。

  古交市▲

  在太原市西部山区。隋开皇二年置交城县,唐移治今交城县城,历代为交城、阳曲二县地。1958年设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88年设立古交市。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

  阳曲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6°,北纬38.0°,在山西省中部,同蒲铁路线上。汉置阳曲县。据《汉书·地理志》载:“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此城在牧马河北边,故名。此说有误。清道光《阳曲县志》曰:“阳曲乃汾曲之阳。”

  清徐县▲

  位于东经112.3°,北纬37.6°,在山西省中部。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以县有清源水故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并入徐沟县。1952年清源县和徐沟县合并,称清徐县,取二县首字命名。

  娄烦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8.0°,在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北。娄烦古称楼烦,本部族名。据《项羽本记》:“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始置楼烦县,故治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无关。今娄烦县本唐楼烦监地,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后废为镇。1971年复设娄烦县。据《元和郡县志》,娄烦县,取义古为北狄娄烦王所居。

  唐山市▲

  唐山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6°,在河北省东北部。本滦州地,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在此建立乔屯镇。后因镇北有唐山,改为唐山镇。1928年改为唐山市。据《滦州志》载:“相传后唐李嗣原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

  迁西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3°,北纬40.1°,在河北省东部,滦河流域。迁西县原为迁西县辖区,1946年因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于迁安县西部地区设迁西县(县佐),并于次年正式建立迁西县,因位于迁安县之西而得名。

  迁安市

  位于东经118.6°,北纬40.0°,在河北省东部。迁安县原为卢龙县辖区,辽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安喜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移泊于今城关镇,改安喜县为迁安县。据传,县名取“迁移安喜俘户入境定居”之意。1996年改市。

  滦南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9.4°,在河北省东部,滦河以西。滦南县原为滦县辖区,1942年析滦县南部地区置县,因位于滦县之南,故名滦南县。

  丰润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南邻唐山市。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以永济务置永济县,大安元年(1209年),金卫绍王讳永济,改为丰润县。相传,因此地“负山带水,涌地成泉,疏流导河,随取而定”而得名。又有“县产盐场,故名丰润”之说(见《丰润县志》)。又据《今县释名》:“按屯政考,夹史家河五十余里,皆可屯之区。又自水道沽关黑岩子墩,至诸家营处,东西百余里,南北百八十里,皆濒海,平旷可耕,故以丰润名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玉田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39.8°,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更无终县为玉田县。据《元和郡县补志》载:“邑内有地一顷,名曰玉田,杨伯雍种石产璧之所也。”又《读史方舆纪要》曰:“种玉山在县北十里,县以此名。”

 唐海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9.2°,在河北省东部,南临渤海。唐海县是1982年由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改建的。因其地处唐山以南,又濒临渤海,故称唐海县。

  遵化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40.1°,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蓟县。唐为玉田县地,天宝元年设买马监,后唐始置遵化县。据传,遵化乃寓意“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又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五代粱时属燕,后入后唐置县。因新附,故以遵化名。”1992年设市。

 乐亭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39.4°,在河北省东部,东临渤海。北魏为海阳县地,当时境内有乐安亭(县城东北二里)。金大定末置乐亭县,因古乐安亭得名。

 滦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39.7°,在河北省东部,滦河西岸。据《辽史·地理志》载:“本古贡洛城。滦河环绕……”太祖以俘户置滦州(治今城关镇)。1913年改滦州为滦县,州、县均因滦河得名。

  丰南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1°,北纬39.5°,在河北省东部,西邻天津市。丰南县原为丰润县辖区,1945年析丰润县南部地区置县,因位于丰润县之南,故名丰南县。1994年设市。

  通辽市▲

  通辽市▲

  位于东经122.2°,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东北。1918年由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1951年设市。

  霍林郭勒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45.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霍林河上游。清初置扎鲁特左、右旗,1949年合并,1985年设市。因霍林河而得名,郭勒,蒙古语意为河。

  开鲁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43.6°,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1905年置县,取开发三鲁之意。清为东、西扎鲁特二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简称三鲁)共辖之地。

  科尔沁左翼中旗▲

  位于东经123.7°,北纬44.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为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库伦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1.8°,北纬42.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南邻辽宁省。清初属锡埒图库伦旗,1933年设库伦旗。库伦,系蒙古语,意为庭院。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科尔沁左翼后旗▲

  位于东经122.3°,北纬42.9°,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邻接辽宁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

  奈曼旗▲

  位于东经120.6°,北纬42.8°,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辽宁省。清初设旗。奈曼,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奈曼即《元史》所谓乃蛮。据《钦定金史语解》:奈曼“蒙古语八数也”。

  扎鲁特旗▲

  位于东经120.9°,北纬44.5°,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西北。清初设扎鲁特左、右两旗,1949年合并置今旗。扎鲁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乌海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乌海市▲

  位于东经106.8°,北纬39.7°,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西邻宁夏回族自治区。1975年合并乌达市和海勃湾市,置乌海市,取二市首字为名。

  乌兰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

  位于东经122.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南邻吉林省。1947年设市,后撤。1980年复置。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城。

  突泉县▲

  位于东经121.5°,北纬45.3°,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1910年设醴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重名改今名,因境内突泉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扎赉特旗▲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2.9°,北纬46.7°,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黑龙江省。清初设旗,因蒙古族部落得名。据《满洲地名考》:“扎赉”为洼地之意。

  科尔沁右翼前旗▲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2.0°,北纬46.0°,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北邻蒙古共和国。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科尔沁右翼中旗▲

  位于东经121.5°,北纬45.1°,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邻吉林省。清初设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西为右。

  武清县▲

  武清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9.3°,在天津市西北,北运河畔,西邻河北省。汉置雍奴县;唐改武清县。明初置武清县,县名因境内清水(河)得名。

  宁河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39.3°,在天津市东北。清置宁河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称;“蓟运河纵贯县境,时多水患,故县以宁河名。”

  宝坻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2°,北纬39.7°,在天津市北部,潮白河畔。金置宝坻县,属中都路。因境内产盐,盐为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意,故名。

  静海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8.9°,在天津市西南。金置靖海县,以地处海滨故名,明改静海县。此县东北滨海,为海道咽喉,有祈望风干浪静,以利运输之意。

  蓟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3°,北纬40.0°,在天津市北部。秦置渔阳郡,隋置渔阳县,唐置蓟州。明、清为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因蓟运河而得名。此河自蓟县以下称蓟运河。蓟运河旧称漕运河。因此河自北塘上达蓟县,故名。蓟,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该地多产蓟草而得名。一说因古蓟国而得名。另一说“取古蓟门关以名”。

  忻州市▲

  忻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同蒲铁路线上。隋置忻州。《清一统志》引《魏土地记》称:“汉高祖出于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按,忻、欣同义),故名。”又据《元和郡县志》,忻县,以要塞忻口为名。境内有忻口山。1912年置忻县。1983年改县为忻州市。

  代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9.0°,在山西省北部,京原铁路线上。西汉置广武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避太子讳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唐置代州。代,本古国名。明洪武三年(1373年)改代州为代县。县因州名。

  神池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1°,北纬39.0°,在山西省西北部。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因神池为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神池县。据明《文昌祠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祟岭叠嶂,乌道虬盘。踰岭而下,自巅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浤,生于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不生.名曰神池。”此神池水,实为地下泉水,故冬夏不涸。

  五寨县▲
  位于东经111.8°,北纬38.9°,在山西省西部。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五大牧寨屯牧于此,故名。清雍正三年(1785年)置五寨县。

  五台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8.7°,在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南省相邻。汉设虑□县,北魏改驴夷县,隋改五台县。据《元和郡县志》,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

  原平市▲

  位于东经112.7°,北纬38.7°,在山西省中部,京原、同蒲铁路线上。西汉置原平县,北魏置石城县,隋称平寇县,又改名崞县。1960年县治迁于原平镇,改为原平县。县因地形为原得名。1993年设市。

  偏关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9.4°,在山西省西北端,北依长城,西临黄河。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据《天下郡国利病书》:“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通黄河,与套虏仅隔一水,其地东仰西伏,故名。”据《偏关县志》,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

  静乐县▲

  位于东经111.9°,北纬38.3°,在山西省中部偏北,汾河上游。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岢岚县,后改汾源县。隋大业四年(608年)改为静乐县。以边境静乐为名。

  繁峙县▲

  位于东经113.2°,北纬39.2°,在山西省东部偏北,京原铁路线上。北魏侨置繁峙县于石城县境,繁峙县故治在原平县南板寺村。据《崞县志》称,故治在县南五十里之繁峙村。板寺即繁峙之讹。据《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

  宁武县▲

  位于东经112.2°,北纬39.0°,在山西省北部,同蒲铁路线上。唐末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清置宁武府,后改宁武县。

  保德县▲

  位于东经111.0°,北纬39.0°,在山西省西部偏北,西与陕西省相邻。唐为岚州地,金置保德州。据《保德州志》,保德,城濒黄河,扼山陕往还要冲,取义“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定襄县▲

  位于东经112.9°,北纬38.4°,在山西省中部偏北,忻县地区东南部。西汉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北,定襄郡下有定襄县,在今呼和浩特东南。据《史记正义》,按古代谥法,“辟地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尔一带名为定襄,表示这个新建制的地区安定了。据嘉庆《一统志》,后汉末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凉城间侨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今治置定襄县。

  河曲县▲

  位于东经111.1°,北纬39.3°,在山西省西北部,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与陕西毗连。金置河曲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城西濒黄河,恰当河之弯曲处,因名河曲。

  岢岚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8.7°,在山西省西北部。宁岢铁路终点。隋大业年间置岢岚镇。据《太平寰宇记》,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得名。

  邢台市、县

  邢台市、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邻山西省。秦置信都县。据《元和郡县志》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四子姬苴为邢侯,置邢侯国。公元前661年,强狄犯邢,邢迁都于夷仪(今邢台县西浆水村附近),邢侯在此建行台一座。《史记·赵世家》载:“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宋宣和二年(1120年),即以此地原为邢国辖境且筑有檀台(行台),遂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1945年设市。

  南宫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37.3°,在河北省南部,清凉江西岸。汉置南宫县。据《南宫县志》载,相传春秋时期有八士,其一名南宫适(音k),曾居于此。后人即以其姓(复姓南宫)为县名。1986年改为南宫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沙河市▲

 位于东经114.5°,北纬36.8°,在河北省南部,据《沙河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龙冈县南境置沙河县,以境内有沙河横流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称“以沙河在县南五里,因以为名”。1987年改县为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柏乡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5°,在河北省南部。柏乡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当时为侯国,即所谓“汉以此侯封,始有柏乡之名”(《赵州志》)。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高阝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此说似不确,汉及隋无柏乡县,应为侯国。据《太平寰宇记》载;“遥取汉柏乡之名。”

  任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1°,在河北省南部。任县,春秋时为晋地,晋于此筑有任邑。西汉时于故任邑置任县,因邑为名。

  清河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7.0°,在河北省东南缘,与山东接壤。汉代置清河郡,据《元和郡县志》:“汉代又分巨鹿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河水,故号清河。”隋置清河县。

  宁晋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9°,北纬37.6°,在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河中游。宁晋县历史上曾称杨氏县,廮(音)陶县、廮遥县、大陆县等名称。据《河北省县名考源》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宁晋县,以此为古晋地并取安宁之义为名。

  威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6.9°,在河北省东南部。金代天会七年(1129年)置威州。此时威州在今威县西北之百余里的井陉县威州村。威县当时称洺水县。元定宗二年(1247年)以洺水遥属威州,宪宗二年(1252年)威州始从井陉徙治于洺水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为威县。《封域志》:“井陉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威县因以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隆尧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7°,北纬37.3°,在河北省南部,滏阳河中游。1947年隆尧县因由隆平,尧山两县合置,各取首字合称而得名。

  临城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4°,在河北省南部。汉置房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始于此置临城县,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县西南十里有临城——因改名焉。”

  广宗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东汉时为径县地,隋为平乡县地,元代始析平乡县增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汉书·诸侯王表》载,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孙刘意为广宗王,盖取广宗“推广宗子之意”为名(《威县志》)。其含义有些含混,似为广宗有扩大宗族势力之意。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临西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6.8°,在河北省东南缘,卫运河西岸。为了便于卫运河的管理和利用,1965年将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共五个区)划归河北省管辖,并在此设县。因地处临清县西部,故名临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内丘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内丘县,汉称中丘县。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隋开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为内丘县(因“中”与“内”二字义通)。

  平乡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平乡县。平乡为乡名,后以乡为县,故名平乡县。

  巨鹿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37.2°,在河北省南部。巨鹿原作钜鹿,近代巨、钜混用,自1980年后只称巨鹿。隋大亚初置钜鹿县。巨鹿大陆泽为名,据《钜鹿县志》载;“许氏说文钜大也,古者鹿陆通用,则钜鹿大陆一也。”一说因古代其地多林木为名,据《汉书·地理志》注:“应邵曰‘鹿,林之大者也’。臣瓒曰‘山足曰鹿’。师古曰‘应说是’。”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新河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7.5°,在河北省中南部。汉称堂阳县,以地处堂水之阳(河北为阳)为名,后晋更名为蒲泽县,以地近漳滏,低湿产蒲而名;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升南宫县之新河镇为新河县,(因漳河几经更迭,俗有“新河”之称)。新河镇以濒临新河而得名。

  南和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37.0°,在河北省南部。西汉置南和县。据《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云:“北有和成县,故此云南。”即地处和城县之南而得名。

  阳泉市▲

 阳泉市▲

  位于东经113.5°,北纬37.8°,在山西省中部东侧,石太铁路中枢站。清末这里煤、铁、硫磺等工业逐渐兴起。相传古时人民在此凿石取煤,挖出了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阳泉因此得名。石太铁路通车后,发展为一城镇。1949年设阳泉市。

  平定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6°,北纬37.8°,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石太铁路线上。西汉置上艾县,北魏置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广阳县。宋太子兴国四年(979年)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

  盂县▲

  位于东经113.4°,北纬38.1°,在山西省东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毗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县,因有原仇山故名。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又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盂丙为盂大夫。”“盂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汉盂县故址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大孟镇。以春秋时为晋大夫盂丙之邑,故以为名。

  运城市▲

  运城市▲

  位于东经111.0°,北纬35.0°,在山西省西南部。元顺帝时称运城,当地自古盛产池盐,元代盐运大兴,设运司衙门,运司驻地路村遂称运城,1958年置运城县。1983年设市。

  闻喜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3°,在山西省南部,同蒲铁路线上。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行至此闻南粤大捷喜,因置闻喜县。

  新绛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汉置临汾县。明为绛州。1912年改称新绛县,以绛县相对命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垣曲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1.7°,北纬35.3°,在山西省南端。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汉置垣县。宋改为垣曲县。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

  河津市▲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省为邻。秦置皮氏县。北魏为龙门县。宋置河津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河津县,地当黄河、汾水汇流处,城当滨河要口,因名河津。1994年设市。

  永济市▲

  位于东经110.4°,北纬34.8°,在山西省西南部。西汉置蒲反县,东汉改为蒲坂县。隋置河东县。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永济县。以西北南三面濒黄河,为水陆要津,永济,寓意恒久通渡。1994年设市。

  芮城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4.6°,在山西省西南角,西南与陕西为邻,南与河南接壤。春秋时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芮伯万为其母所逐出奔魏,筑城居之,因名芮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名芮城县。县以城名。

  夏县▲

  位于东经111.2°,北纬35.1°,在山西省南端,中条山西麓。汉置安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北安邑县,另于今治置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万荣县▲

  位于东经110.8°,北纬35.4°,在山西省西南面,黄河东岸,1954年并万泉、荣河二县,设万荣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临猗县▲

  位于东经110.7°,北纬35.1°,在山西省西南部,西与陕西为邻。1954年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设临猗县。以两县首字命名。

  绛县▲

  位于东经111.5°.北纬35.5°,在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南麓。春秋时为晋国古都,汉时为绛侯周勃封邑。据《元和郡县志》,西魏置绛县,以县境内绛山为名。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稷山县▲

  位于东经110.9°,北纬35.6°,在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汾河下游。北魏置高梁县。据《元和郡县志》,隋改为稷山县,以县南稷山为名。

  张家口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张家口市k▲

  位于东经114.8°,北纬40.8°,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北岸。明始筑张家口堡,相传因其北七里有东太平山与太平山,两山相距数百步,对峙如门;又因该城堡为指挥张文所筑,故名。清置张家口厅。1947年置张家口市。

  宣化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曾称广宁县、文德县、宣德县,归化州、顺宁府等名。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宣化府,并改为宣化县。宣化乃寓意“宣扬朝廷德政,教化黎民百姓”。

  康保县▲

  位于东经114.6°,北纬41.8°,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以北,邻内蒙古自治区。1922年由张北,商都两县析置康保垦设治局,1925年改康保招垦设治局为康保县,因县城南有一淖,蒙古语称康巴诺尔,康保为康巴之谐音。

  张北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41.1°,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明长城北。清代属张家口理事同知厅;1914年废厅置县,因位于张家口以北,故名张北县。

  阳原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40.1°,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畔,邻山西省。西汉置阳原县,东汉废。清朝康熙年间为西宁县,因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故于1919年改西宁县为阳原县,袭用西汉县名。

  赤城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40.9°,在河北省西北部,白河上游。清置赤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山、堡(赤城堡)东五里,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赤城县因山为名。

  沽源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41.6°,在河北省西北隅,闪电河上游,邻内蒙古自治区。沽源县清代为独石口厅辖区,民国初属独石口县,1915年改独石口县为沽源县,因沽水(今名白河)发源于县南九龙泉而得名。

  怀安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40.6°,在河北省西北部,洋河上游,西邻山西省。汉名夷舆县,唐置怀安县。相传,怀安乃取“朝廷施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

  怀来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40.4°,在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曾称上谷郡、沮阳县、怀戎县。后周太祖广顺年间(951-953年)怀戎县更名怀来县。

  崇礼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40.9°,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东北明长城北侧、1934年由张北县析置祟礼设置局,1936年升为崇礼县。据传,崇礼乃取“祟尚礼义”之意。

  尚义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41.0°,在河北省西北隅,洋河上游,西邻内蒙古自治区。1934年由商都县析置尚义设治局,1936年改尚义设治局为尚义县。据传,尚义乃寓意为“提倡礼义廉耻”。

  蔚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39.8°,在河北省西北部,壶流河流域,邻接山西省。战国为代郡地,周宣帝时(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县,蔚县因蔚州为名。据《郡县释名》:“后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萝。州志曰:二字皆从草,土地易生之意。本草云:茺蔚子又云马先蒿。《诗》曰:‘匪莪伊蒿,皆易生者。至若萝字,有松萝、女萝之异,皆依附余木而生根,不著电,与菟丝相同.’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脉丰润,易生草木,犹蔚罗云。”

  涿鹿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在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独鹿山,涿水生焉,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可见县因山得名。

  万全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40.8°,在河北省西北部,长城内侧。汉代称宁县,唐属文德县,金,元属宣平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万全左、右卫。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万全右卫为万全县。据传,因这里“地势险要,屯兵甚多,防备周全,万无一失”而得名。         华东篇   上海市、县

  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1928年设特别市。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山东省▲

  简称鲁。在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古之所谓山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或指太行山以东。金设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之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
  安徽省▲

  简称皖。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江苏省▲

  简称苏。在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汉属徐、扬二州,唐属淮南、江南等道,元属河南及江浙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有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今苏州)的首字为名。

  福建省▲

  简称闽。在我国东南沿海。唐上元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因取五州的前二州字而得名。宋置福建路。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置福建省。福建古为闽越族居地,故简称“闽”。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江西省▲

  简称赣.在长江中下游南岸。唐开元时分设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二道,今江西省境属江南西道,故简称江西道。宋置江西路,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置江西省。又因赣江纵贯全境,故江西简称“赣’。

  浙江省▲

  简称浙。在我国东部沿海。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长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3°,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1947年设蚌埠市。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尚书·禹贡》‘淮夷□珠’□系蚌的别名,此蚌出珠,淮夷贡之。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蚌埠旧属凤阳县,称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怀远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元置县。

  固镇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3°,北纬33.3°,在安徽省北部。北魏太和中置固镇。金称西固镇。1964年设县。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

  五河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1°,在安徽省东北边缘。宋置县。以淮、浍、漴、潼、沱五河在此汇流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滨州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0°,北纬37.3°,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北岸。五代置滨州。据《太平寰宇记》:“滨州治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1913年设滨县。1982年设滨州市。

  邹平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36.8°,在山东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汉置邹平县。古为邹国地,至周为天子之田。汉初置梁邹县。又因粱邹平治,复设邹平。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沾化县▲

  位于东经118。 1°,北纬37.7°,在山东省北部,濒临渤海。金置沾化县。《齐乘》云:“金明昌四年,改招安县曰沽化,取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立名。”

  惠民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北岸。清置惠民县。因古惠民沟得名。此沟明景泰中凿。嘉靖十四年大水,佥事王煜,再加疏浚,民甚赖之,故名。

  博兴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1°,北纬37.1°,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岸。殷为薄姑国。汉置博昌县。钱坫曰:“县有薄姑城,古字薄博同声通用,加美名故曰博昌,非昌水之谓也。五代唐讳昌,改今名。”

  阳信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6°,在山东省西北部,徒骇河与马颊河之间。汉置阳信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河曲之中。”据《武定府志》:“信水之阳也,钩盤河,径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按古为信水之名,且汉阳信故城,在今无棣县境,并无今县治,似有误。据《清史稿》:“县西南钧盘自惠民县入,迳红庙庄,一曰信河,县氏焉。”

  无棣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7.7°,在山东省北部,邻接河北省。据《太平寰宇记》:“隋开皇六年置。取县南无棣沟为名。”

  常州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8°,在江苏苏省南部,长江南岸。隋开皇九年(6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1949年置常州市。
  武进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 8°,在江苏省南部,北邻长江。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析丹徒、曲阿(今丹阳)二县地另置武进县,即今武进县。“武进”之名始于丹徒,三国时吴帝孙权尚武,于嘉禾三年诏复丹徒为武进,以武而进,以武而昌。故有武进、武昌之名。1995年设市。

  溧阳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1.4°,在江苏省西南。秦置溧阳县,以在溧阳水之阳而得名。1990年设市。

  金坛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1.7°,在江苏省西南。隋置金山府,后置金山县。唐垂拱四年(688年)复设县,取“句曲之山(即茅山),金坛之陵”之义,命名金坛县。1993年设市。

  巢湖市▲

  位于东经117.8°,北纬31.5°,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置巢县。因古巢国为名。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含山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1.7°,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唐武德六年置含山县。据《清一统志》:含山“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食。唐因以名县。”

  和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1.7°,在安徽省东部,长江西岸。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明置和县。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

  无为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1.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宋淳化初年建无为军,熙宁三年(1070年)置无为县。据《太平寰宇记》:“无为军本庐州巢县之无为镇,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无为”。

  庐江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1.2°,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隋置庐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而名。”

  滁州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3°,北纬32.3°,在安徽省东部。隋开皇初置滁州。因滁水为名。1912年改县,1989年设市。

  明光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32.7°,在安徽省东北部。1932年置嘉山县。以境内有嘉山,故名。1994年改设明光市,寓意吉祥。
  来安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2.4°,在安徽省东北。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来安县.据《太平寰宇记》:“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岑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定远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32.5°,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北。南朝梁置定远县。据《太平寰宇记》:“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天长市▲

  位于东经118.9°,北纬32.6°,在安徽省东北缘。唐天宝七年(748年)置天长县。据《太平寰宇记》:“唐玄宗开元中以诞辰为长秋节,逐改为天长县。”《舆地纪胜》:“按《会稽志》云,玄宗初以诞节为千秋节,后改天长地久节。”天长县以天长节为名。1993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全椒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2.1°,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隋大业初置全椒县。据王逸《楚辞注》:“土高曰丘,四堕曰椒”。“山椒,山顶也。”据《清一统志》:覆釜山“在全椒县治北,形如覆釜,故名。城跨其上,为县治主山。”县治在山上,因名全椒。

  凤阳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2.8°,在安徽省东北部。明置风阳县,据《明一统志》:“以在风凰山之阳,故名”。

  德州市▲

  位于东经116.3°,北纬37.4°,在山东省西北部,西邻河北省。据《今县释名》:“汉平原郡,有安德县,隋因置德州。1913年改德县。1948年改今名。据《史记》:“汉高祖十二年封银侯刘广以德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

  乐陵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37.7°,在山东省西北部,北邻河北省,汉置乐陵县。据《元和郡县志》:“本燕将乐毅功齐所筑,汉以为县。”1988年设市。

  陵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缘,马颊河上游。汉置安德县。据《今县释名》:“盖乡亭名也,隋因置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改县。”

  宁津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37.6°,在山东省西北部,邻接河北省。金置宁津县。据《河北通志》:宁津县“因城圮于水,徙治改名,盖寓颂祷之意。”

  齐河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部,南邻黄河。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耿济镇,后汉建武五年,耿弇拨祝阿,遂渡济水,向历城,镇因以名。今有耿济渡口,在大清河上,宋改镇曰济河。金大定八年因置县。”据《史记正义》:“天济池,在青州临朐县东南十五里。”据《封禅书》:“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也。”该县原为古齐地,县南临黄河,故名济河。

  禹城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6°,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南岸。唐置禹城县。以县西有禹息故城而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庆云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37.7°,在山东省西北边缘,邻接河北省。明避成祖朱棣讳改无棣县为庆云县。

  平原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4°,北纬37.1°,在山东省西北部,西临马颊河。汉置县,据《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据

  《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

  夏津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6.9°,在山东省西部边缘。唐置夏津县。夏,大也;津,渡也。据《太平寰宇记》:“大河故渎,在城东三十六里。”又云:“与古夏津城相近,因以为名。盖夏津者,禹河之渡口也。”

  临邑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37.2°,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南朝宋置临邑县。系侨置汉旧县名。据《史记》:“汉元朔四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光以临乐国为食邑”,县以故国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武城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7.2°,在山东省西缘,南运河东岸。汉置东武城县。晋太康中去东字改武城县。据《临清直隶州志》:“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

  东营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4°,在山东省北部,东临渤海莱州湾。1982年设市。以驻地名东营村为名。

  垦利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37.6°,在山东省北部,东临勃海。1941年设县。因原为利津县地,似取开垦利津之意。一说因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

  广饶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7.0°,在山东省北部,东濒渤海。北近黄河。汉置广饶县。汉北海郡有饶县,此县在广县东北,取二县首字为名。广饶,据《广韵》:“广,阔也。”《玉篇》:“饶,丰也。”盖言其县地广阔,而物产丰饶。

  利津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7.5°,在山东省北部,地跨黄河南北。汉为利县地。唐为渤海县之水利镇,金明昌三年置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利津。”一说因水利镇、东津二名各一字得名。

 福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3°,北纬26.0°,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据《元和郡县志》:“因州西有福山,故名。”1946年设市。

  闽侯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26.1°,在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两岸。623年分别设闽县和侯官县,1912年并为一县,称闽侯县,取两县首字命名。

  连江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 2°,在福建省东部沿海。282年设温麻县,后井入闽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连江县,因县境有一独流入海的小江名连江,县因江名。

  平潭县▲

  位于东经119.7°,北纬25.5°,在福建省东部,四周靠海。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置平潭县。县在海坛岛上,据《读史方舆纪要》,“岛周围一百里,其山如坛,故名海坛。”县名由此而得。

  永泰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5.8°,在福建省东部,大樟溪中上游。唐代置永泰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其建于永泰二年因年号而得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避哲宗陵讳,改为永福县,1914年复名永泰县。
  闽清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26.2°,在福建省东部。911年定名闽清县。据《闽清县志》,五代时闽国由梅溪县改名,梅溪为闽江支流,据说流到县城处特别清澄,因此名为闽清。据《八闽通志》:闽清县“县溪与大江汇,江水浊而溪水清,故名。”

  罗源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4°,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据《罗源县志》,宋代置罗源县,因县境有一小水,名罗川,古称罗江,源出县西境,东南入海,县以此命名。

  福清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25.7°,在福建省东部沿海。699年置万安县,923年定名福清县。据《舆地广记》,因境内山来自永福里,水来自清源里,会于治所,故此得名。1990年设市。

  长乐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25。 9°,在福建省闽江口南岸。唐武德六年(623年)置长乐县。据《读史方舆纪要》,以境内长乐山为名。1994年设市。

  南汇县▲

  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

  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1726年置县。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

  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1912年置松江县。

  金山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1.1°,北纬30.9°,在上海市西南端。1726年置金山县,相传因东南海上有大、小金山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阜阳市、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2.8°,在安徽省西北部。清置阜阳县。1975年设市。小山为阜,县在山南,故曰阜阳。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毫州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33.8°,在安徽省西北。后周置毫州。据《续通典》,“遥取古南毫之名以名州”。1912年改县。据《后汉书》:“簿,汤所都”。杜豫曰:“蒙城西北有簿城,中有汤彖”。以古簿地而得名。“簿”与“毫”同音。1986年设市。

  界首市▲
  位于东经115.3°,北纬33。 2°,在安徽省西北部。1948年设界首市。1953年撤,并置界首县。因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所以名界首。县因界首集而得名。1989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利辛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2°,北纬33.1°,在安徽省西北部。1964年置利辛县。因县治在利辛集,故名。

  临泉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3.0°,在安徽省西北。1935年设临泉县。以临颍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

  涡阳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2°,北纬33.5°,在安徽省北部。北魏置涡阳县。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应名涡阴,取名“涡阳”名实不符。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颍上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2.6°,在安徽省西北。隋大业二年(606年)设颖上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地枕颖水上游为名。”

  蒙城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3.2°,在安徽省北部。唐天宝元年年)置蒙城县。据《太平寰宇记》:“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为之”。唐因以名县。

  阜南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2.6°,在安徽省西部。1950年由阜阳县南部地区析置阜南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

  太和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33.1°,在安徽省西北。金章宗泰和年间改陈留县为泰和县,以年号命名。元改为太和县。
  赣州市▲

  于东经114.9°,北纬25.8°,在江西省南部。汉置赣县。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1949年设赣州市。
  石城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26.3°,在江西省东南。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设石城场,因境内石山高峙,环绕如城,故名。五代南唐置石城县。

  安远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5.1°,在江西省南部。南朝梁置安远县。因境内有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赣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25.8°,在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

  宁都县▲

  位于东经115。 9°,北纬26.4°,在江西省东南部。三国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更名宁都县。

  寻乌县▲

  位于东经115.6°,北纬24.9°,在江西省东南部。1914年置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得名。又有寻邬堡。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寻乌县。

  南康市k▲

  位于东经114.7°,北纬25.6°,在江西省南部。三国吴置南安县,晋改安为康,置南康县,取安康之意。1995年设市。
  兴国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6.3°,在江西省中南部。三国吴置平阳县。晋改干固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赣县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定南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0°,北纬24.7°,在江西省南部,邻接广东省。明隆庆三年置定南县。据《今县释名》,以南下剿匪,故名。

  上犹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5.8°,在江西省西南缘。五代南庸置上犹县,因居犹江上游而得名。

  于都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5.9°,在江西省南部。汉置雩都县,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因字生僻,改为于都县。

  龙面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4。 9°,在江西省南缘。南唐置县。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崇义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6°,在江西省西南缘。明正德十四年,以上犹县之崇义里析置祟义县。

  瑞金市▲

  位于东经116.0°,北纬25。 8°,在江西省东南部。据《太平寰宇记》:“瑞金场,淘金之地也。”又据《瑞金县志》:“置(瑞金)监时,有航浮水面,色如黄金,人目为瑞”,故名。五代南唐设县。1994年设市。

  全南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4.7°,在江西省南缘。清置虔南厅,因唐虔南镇得名,此地为隋虔州之南陲,虔州又因虔化水为名。1912年设虔南县。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全南县。

  大余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3°,在江西省南缘,大庾峙北麓。唐置大庚县,以居大庾峙北麓为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大余县。

  会昌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25。 5°,在江西省东南。据《会昌县志》:“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信丰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5.3°,在江西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唐初置南安县,天宝元年,改县名相同者,采访使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遂奏改今名。以人信物丰为名。”

  贵池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长江南岸,五代置贵池县。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1988年设市。

  东至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30.0°,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地处长江南岸。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

  石台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30.1°,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梁大同二年置石棣县。据《元和郡县志》:“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据《太平寰宇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

  青阳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0.6°,在安徽省东南部。唐置青阳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在青山之阳为名”。

  杭州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1°,北纬30.2°,在浙江省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秦置钱塘县。隋开皇九年(589年)设杭州(州治在余杭县)。杭州得名于余杭县名,县名又得自余杭山名。据《郡县释名》:“禹巡会稽至此,舍航登陆,杭、航古字通用,故名杭。”又据《说文》:“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而陈桥驿在《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一文中认为“杭”是古代越语地名。

  萧山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0.1°,在浙江省钱塘江南岸。汉置余暨县,三国吴改名永兴县,唐天宝元年改名萧山县,以县西萧山得名。1987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余杭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0.4°,在杭州市北部。秦置余杭县。一航传说,余杭为夏禹治水舍杭登陆处,因而又有禹杭之称。此说似不确。余杭为古越语地名,余,意为盐,杭字待考。1994年设市。

  临安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30.2°,在浙江省西北部。后汉置临水县,晋改名临安县。据《郡县释名》:“邑有临安山,……县取此山为名。”1996年设市。

  淳安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29.6°,在浙江省西部,东汉时置新县,唐改名青溪,宋改为淳安县。据嘉靖《淳安县志》:“旧以淳而易安得名。”

  富阳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9°,北纬30.0°,在浙江省富春江下游。汉置富春县。据《郡县释名》:“富春江在邑南,即浙江之上游,邑以江名。”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因避简文帝母郑太后(名阿春)讳而改易的,因位于富春江之北而得名富阳。1994年设市。

  建德市▲

  位于东经119.2°,北纬29.4°,在浙江省西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汇合处。三国吴置建德县。据《郡县释名》:“吴孙权析置建德,封其子为建德侯。”一说,故建德县名是因建德侯名而来,其义则取建立功德之意。1992年设市。

  桐庐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9.8°,在浙江省西部,富春江上游。据《水经注》:“紫溪东南流,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籍溪之名以为县目,割春阳之地,立桐庐县。”一说据《方舆胜览》:“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桐庐。”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合肥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3°,北纬31。 8°,在安徽省中部。汉置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1949年设市。

  长丰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2.4°,在安徽省合肥市北。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31.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部。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1.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湖州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0.8°,在浙江省北部,太湖南缘。三国吴时为吴兴郡治,后置湖州,据万历《湖州府志》:“治在震泽西南崖,震泽又名太湖。”1949年设吴兴市,1950年改湖州市。

  德清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0°,北纬30.5°,在浙江省北部。唐置武源县,天宝元年改名德清县。据《湖州府志》:“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把人(孔愉)和溪(清溪)联系起来,人有德行如水之清,故称德清。又据《郡县释名》:“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安吉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30.6°,在浙江省西北部,始置于东汉,1958年孝丰县并入。据《吴兴记》:“光和米、张角乱,此乡守险阻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长兴县▲

  位于东经119.9°,北纬31.0°,在浙江省西北部,太湖西边。春秋时,吴王阖闾使弟夫概居此筑城,因城狭长。故名长城。粱开平四年(910年),吴越王钱镠为避朱温庙讳,改长城为长兴县。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2.6°,在安徽省中北部。1951年设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2.6°,在安徽省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据《风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

  淮阴市、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5°,在江苏省北部,西南邻洪泽湖。秦置淮阴县。因在淮河之南故名。1958年设淮阴市,后撤销,1987年复市。
  淮安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3.5°,在江苏省中部。汉置谢阳县。南宋初,金兵南侵,韩世忠屯兵八万于山阳县,如老熊当道,而淮东得以安寝,遂改山阳县为淮安县。1987年县改市。

  泗阳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南临洪泽湖。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阳县,在古泗水北岸,故名。

  涟水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汉置淮浦县。隋开皇三年废海安郡,五年(585年)设涟水县。以县境涟水命名。
  洪泽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3。 2°,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东岸。1956年置洪泽县,县因洪泽湖得名。

  盱眙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3.0°,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南岸。秦置县。许慎《说文》曰: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瞻远,故名。

  金湖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3.0°,在江苏省中部,高邮湖西岸。1960年置金湖县。因境内湖面宽广,水产丰富,好似取之不尽的金银之湖,故名。
  宿迁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33.9°,在江苏省北部,北邻骆马湖。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置宿预县。唐宝应元年(762年)避代宗讳改今名。以春秋时宿国人迁此,故名。1987年县改市。

  宿豫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3.3°,在江苏省北部。1996年设县。因从原宿迁市析置,故名。

  泗洪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3.4°,在江苏省西部,洪泽湖西岸。1949年置泗洪县,取泗水和洪泽湖首字命名。

  沭阳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34。 1°,在江苏省北部,沭河南岸。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以县治在沭水之阳,故名。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30.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天宝年间设太平县。1983年改黄山市,因在黄山之北,故名。1987年屯溪市并入,市府迁驻屯溪。据《方舆胜览》: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旧经:黄帝栖真之地。”

  休宁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9.7°,在安徽省合肥市南。东汉末置休阳县。晋改海宁县。隋改休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歙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秦置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祁门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祁门县。据《续文献通考》:唐永泰初,方清伪置阊门县,后因其垒置县,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
  黟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29。 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秦置黟县。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据《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吉安市、县

  位于东经114.1°,北纬26.5°,在江西省西南部。有一小溪(江)流入四面环山、形状似“井”的山坑中,故称此溪为“井江”,因村建在其山坑的平地上而得名“井江山村”,“江”当地读“岗”,后演变为井冈山村。1981年设县,1984年设市。

  永丰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3°,在江西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本吴阳城县,晋改阳丰,宋改今名,有永丰山。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县,有永丰溪。”

  永新县▲

  位于东经114.2°,北纬26.9°,在江西省西部。东汉建时置永新县,因境内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

  新干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秦置新淦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1957年,因字生僻,改新淦县为新干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泰和县▲

  位于东经114.8°,北纬26.7°,在江西省中部偏南。隋置泰和县,唐改太和县,明复改泰和县。因境内有禾山,一作和山,禾水所出。并赋吉祥之意。

  峡江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27.5°,在江西省中部。明置峡江县,以峡江处于赣江要冲,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急湍,故名峡江。

  遂川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6,3°,在江西省西南部。宋置泉江县,1914年改为遂川县。县治在遂川江之北,遂水又名龙泉江。

  安福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6°,北纬27.3°,在江西省西部。唐武德七年(624年)以安复县改为安福县,寓意吉祥。

  吉水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7.0°,在吉水县中部,吉安市东北。三国吴置吉阳县,南唐置吉水县,因境内吉水得名。另据《太平寰宇记》:“吉永水在县东北十里,源出永安乡,北会于赣水。”
  宁岗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6.7°,在江西省西南。元置永宁县,县治设在瓦冈。1914年从永宁和瓦冈各取一字为宁冈县。

  万安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6.4°,在江西省中南部。宋置万安县,以南唐万安镇得名。

  济南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6.6°,在山东省中西部。战国为齐历下邑。汉置历城县,1930年设济南市,因其地处济河南岸,故名。黄河即今大青河,原为济水故道。

  章丘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36.7°,在山东省中西部,黄河南岸。隋置章丘县。据《三齐记》:章亥妾溺死葬此,谓之章邱。一说是齐匡章子之墓。据《尔雅》:谓邱顶上平正者名章邱,章亦平也,1992年设市。

  长清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5°,在山东省中西部。汉置卢县,隋初为长清镇,隋改长清县,因境内清水河而得名。

  平阴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北临黄河。隋大业年间置干阴县。因春秋平阴邑而得名,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据《平阴县志》:“禹贡东原底干,而邑在东原之阴”,故名平阴。

  济阳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6.9°,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黄河。金置济阳县。因在济水之北,故名。

  商河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37.3°,在山东省西北部,南临徒骇河。隋置滳河县,宋改名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

  济宁市▲

  位于东经116.5°,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部,南阳湖北岸。宋置济州,明,清为济宁州,因临济水,取安宁之意。民国设县。1948年设市。1983年济宁县并入。

  曲阜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5.6°,在山东省西南部,泗河南岸。汉设鲁县,隋改曲阜县。据《史记正义》:“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因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1986年设市。

  兖州市▲
 位于东经116.8°,北纬35.5°,在山东省中部偏西南。宋置兖州,1961年设县。据《周礼》:“河东曰兖州。”春秋元命苞云:“五星流为兖州。兖,端也,信也。”又云,“盖取兖水以名焉。”汉武帝置十三州,以旧名为兖州,自此不改。1992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鱼台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5.0°,在山东省南部,南邻江苏省。唐置鱼台县。为鲁之棠邑,城北有鲁侯观鱼台。县以此名。

  金乡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 0°,在山东省南缘,邻接江苏省。汉置金乡县。据《晋地道记》:“县多山,治所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彖,深十余丈,隧长三十丈,傍却人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名金山。”因有金乡山,故名。

  邹城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南部,西北邻泗河。据《今县释名》:“秦置,故邾国,曹姓,颛顼之后,赵岐曰,鲁缪公改邾曰驺,六书故,邾邹同声,春秋时邾用夷,故谓之邾娄,合邹邾之音为邹,故邾改名邹也。”一说“鲁穆公改驺山从邑,故谓邹山。”县因山名。1992年改为邹城市。

  嘉祥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东邻京杭大运河。金置嘉样县。相传鲁哀公时获鳞处也,故云嘉样。

  微山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 8°,在山东省南部,南邻江苏省。1953年设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

  汶上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5.7°,在山东省西南部,西邻京杭运河。金置汶上县。据《汉书》注,应劭曰:诗云:“汶水汤之。”大汶河流贯,故县名汶上。

  泗水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5.6°,在山东省中南部,泗水上游。据《今县释名》:“泅水源出县东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导,故名泗。秦因置泗水郡,隋以名县。”

  梁山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5.8°,在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北省为邻。据《山东通志·疆域志》:“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得名。”1949年置梁山县。《水浒》中所说梁山,即此。

  嘉兴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0.7°,在浙江省北部,秦为由拳县。据《郡县释名》:“吴黄龙三年,嘉禾生于由拳,因改元为嘉禾,改县名为禾兴。”吴赤乌五年(242年)为避太子孙和名讳(和与禾同音),改禾兴为嘉兴。1949年设市。

  海宁市▲

  位于东经120。 7°,北纬30.5°,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出口北岸。三国吴置盐官,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宁郡,取“海洪宁静”之意。元为海宁州,1912年改州为县。1985年设市。

  嘉善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30.8°,在浙江东北部,历史上是嘉兴县的一部分,明代析置嘉善县。据《嘉善县志》,因旧有迁善六乡,故曰嘉善。

  平湖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1.0°,北纬30.7°,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最东北,东南濒杭州湾。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平湖县。据明代《平湖县志》:“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塕底干,故以平湖名也。”一说以县东当湖的泻湖而命名。1991年设市。

  海盐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30.5° ,在浙江省杭州湾北岸。海盐县始置于秦代,以地处沿海,斥卤为盐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海滨广斥,盐田相望。”

  桐乡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0.6°,在浙江省北部。明宣德五年,析崇德梧桐六乡置县,故名。1958年崇德县并入合为一县。1993年设市。

  金华市、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9.1°,在浙江中部偏西。汉置长山县,隋改名金华县。据《金华县志》,县北二十里有金华山,一名长山,县因山名。1949年析城区置金华市。1962年曾撤,1979年复设。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兰溪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29.2°,在浙江省中西部。据清光绪《兰溪县志》,因县城之西濒溪有兰阴山盛产兰花,故溪以兰为名,而县以溪名。唐咸亨五年(674年)设兰溪县。1949年设市,1950年撤销,1985年复设市。

  东阳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9,2°,在浙江省中部。汉置汉宁县,三国置吴宁县。据《今县释名》:“吴置郡,唐改县,有东阳溪,亦曰东阳江。1988年设市。

  义乌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29.3°,在浙江省中部。汉置乌伤县,据《水经注》,县名得自乌鸦帮助孝子衔土为坟,乌口皆伤。唐武德七年(684年)改乌伤为义乌。1988年设市。

  武义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28.9°,在浙江省中部。据《郡县释名》:“唐武后析(永康)县之西南置武义县,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又据《今县释名》:“唐置,县东有百义山。”

  永康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28.9°,在浙江省中部。三国孙吴赤乌八年(285年)置永康县。相传,孙权之母生前曾来上浦乡(本县前身)进香,祈求“永保安康”,于是建县之时遂以永康为县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地有永康溪为名。1992年设市。

  浦江县▲

  位于东经119.9°,北纬29.4°,在浙江省中部。据《郡县释名》:唐名浦阳,以县南有浦阳江也。因县在浦江北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磐安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29。 3°,在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宋景德年间以年号改景德镇,1950年设市。

  乐平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28.9°,在江西省东北部,居乐安河中游。唐设乐平县,因南有乐安河,北接平林而得名。1992年设市。

  浮梁县▲

  位于江西省北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开元四年置新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溪水时泛,民务伐木为梁而更名浮梁县。1960年撤销并入景德镇市。1988年复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九江市、县▲

  位于东经115。 9°,北纬29.7°,在江西省西北边境。秦为九江郡,汉为九江亭,隋复置九江郡,明为九江府,1914年设九江县。据应劭《汉书集解音义》:“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而得名九江。1949年析置市。

  星子县▲

  位于东经116。 0°,北纬29.4°,在江西省北部。据《今县释名》:“境内有落星石,《县志》,今名德星石,五代杨吴因置星子镇。宋改县,有落星湖,一名落星湾,在县南,鄱阳湖之随地异名者也。”

  武宁县▲

  位于东经115.0°,北纬29.2°,在江西省西北部。晋置豫宁县,唐避代宗讳,改豫宁为武宁县。

  彭泽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5°,北纬29.8°,在江西省北端,居长江下游南岸。汉置彭泽县,因县西有彭蠡泽,故名。

  永修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9.0°,在江西省北部,修水下游。南朝宋置建昌县。后因与四川省建昌道同名,改为永修县,因境内修水得名,含有“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意。

  修水县▲

  位于东经114.5°,北纬29.0°,在江西省西北隅,修水上游。1914年改义宁县为修水县,因修水得名。

  湖口县k▲

  位于东经116.2°,北纬29.7°,在江西省北缘,长江南岸。汉为彭蠡县地,五代南唐设湖口县。以地处鄱阳湖口而得名。

  德安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29.3°,在江西省北部。五代吴杨置德安县,取“德所绥安”之义。

  都昌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9.2°,在江西省西部,鄱阳湖畔。据《今县释名》:“唐置,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故名都昌。”

  瑞昌市▲

  位于东经115.6’,北纬29.60,在江西省北缘。据传,县西有赤乌镇,亦曰瑞昌镇。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瑞应武昌”。五代南唐置瑞昌县。1989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鄄城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5.5°,在山东省西南缘,北邻黄河。汉置鄄城县。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因古鄄邑为名。

  单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4。 8°,在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安微二省为邻。秦置单父县。因鲁单父邑得名。五代后唐改单州。明改单县。

  郓城县▲

  位于东经115.9°,北纬35.6°,在山东省西南缘,北临黄河。春秋为鲁国东郓地,隋置郓城县。《公羊传》曰“運”。郓城为古河所径,其为漫道所由之邑,因郓邑得名。

  曹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4.8°,在山东省西南,邻接河北省。据《史记》:“周武王封曹叔振铎于曹。”北齐因置曹州,明改曹县。因曹叔所封之地,故名。

  定陶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35.1°,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上游。秦置定陶县。《汉书·地理志》:“禹贡陶丘在县西南,有陶邱亭。”县名由此。据《说文解字》:“定,安也。”

  巨野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35.4°,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北岸。汉置巨野县。因巨野泽(一名大野泽)为名。据《元和郡县志》:“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齐乘》云“梁山泊也。”

  东明县▲

  位于东经115.1°,北纬35.3°,在山东省西南端,黄河南岸。汉置东昏县,王莽改东明县。其意相对。

  成武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4.9°,在山东省西南部,万福河南岸。秦置成武县。明改城武县。据《城武县志》:“汉高祖过鲁,祀孔子。以武功告成,改楚邱为成武。”又云;“明初尚宝铸印,误加土为城。”1958年又复改成武县。

  莱芜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36.2°,在山东省中南部,大汶河上游。汉置莱鞠县。县西有莱芜谷。旧说昔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芜没,故曰莱芜。1983年设市。
  新泰市▲

  位于东经117.7°,北纬35.9°,在山东省中南部,鲁山南麓。据《今县释名》:“县西北有宫山,旧名小泰山,即古新甫,盖以此名。”据《旧唐书·地理志》:“汉东新泰县,晋去东字,盖误也。”1983年设市。

  丽水市▲

  位东经119.9°,北纬28.4°,在浙江省中南部。隋设括苍县,唐改丽水县,县北有丽阳山,山下有丽阳水。据《元和郡县志》:丽水本名恶溪,隋改为丽水,因为县名。1986年设市。

  青田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3°,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据《今县释名》:“唐置,县治北有青田山,叶法善栖此学道,田产青芝,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缙云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8.6°,在浙湛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唐置,有缙云山,一名仙都,黄帝炼丹于此,山下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

  松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4°,北纬28.4°,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吴置,《吴地记》云,县东南临大溪,有松树,大八十一围,腹中空,可客三十八坐,故此取名。”又据光绪《松阳县志》:“县西三十五里有松阴溪。”

  庆元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27.6°,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宋庆元二年分龙泉松源乡地置县,以年号为名。

  云和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28.1°,在浙江省南部,瓯江上游。据《浙江通志》:“景秦三年(1452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置,县名曰云和。”

  遂昌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28。 6°,在浙江省西南部。汉置遂昌县,三国吴改为平昌县,晋复置遂昌县。据《遂昌县志》:去治东千里,二山前后平叠如昌字得名。
  龙泉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1°,北纬28.0°,在浙江省南部。东晋时松阳县有龙渊乡,唐避高祖李渊讳改为龙泉乡;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置龙泉县,因乡名县。1990年设市。

  景宁畲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19.6°,北纬27.9°,在浙江省瓯江上游。据《景宁县志》:“明代宗景泰三年,……以青田县治西南五百余里为景宁县。”又据《今县释名》:“明景泰三年置,盖亦因讨平寇乱而名。”1984年置景宁畲族自治县。

  连云港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4.6°,在江苏省东北端,东邻黄海。1912年设东海县。1938年在灌云县老窑筑港,取连岛、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1936年于港置连云市。1961年改为今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东海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7°,北纬34.5°,在江苏省北部,邻接山东省。唐置东海县,以其东邻黄海而得名。

  灌云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2°,北纬34.3°,在江苏省北部,东邻黄海。1913年析东梅县东置灌云县,因南邻灌河,北依云台山,取二地名首字命名。  赣榆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4.8°,在江苏省东北部,东邻黄海。汉置赣榆县。据《赣榆县志》:“其得名赣榆也,以山。”

  灌南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34.1°,在江苏省北部,灌河下游。1958年置灌南县。因地处灌河流域,又在灌云县南(一说在灌河之南),故名。

  聊城市▲

  位于东经115.9°,北纬36.4°,在山东省西部,西临京杭大运河。汉置聊城县,据《水经注》:“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据《史记正义》:“聊城,春秋时齐高西界。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以古地名名县。195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临清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7°,北纬36.8°,在山东省西部,邻接河北省。西汉置清渊县,五代置临清县。以濒临清淇河为名。1983年设市。

  高唐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6.8°,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北。《战国策》作天唐县,汉置高唐县。高诱注:“高,大也,唐,防也。高唐亦大防之意。”据《清一统志》:“齐高唐在禹城县南,汉高唐在西。二地虽殊,界实相近,今东昌府之高唐州,乃汉灵县也,取故名耳。”

  阳谷县▲

  位于东经115.7°,北纬36.1°,在山东省西部,与河北省为邻。隋析东阿县置阳谷县。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在谷城山之阳。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茌平县▲

  位于东经115.2°,北纬36.5°,在山东省西部,西临徒骇河。汉置县。据《说文解字》:“茌,草盛貌。”应劭曰:“茌平者县在茌山之平地也。”

  莘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6°,北纬36。 2°,在山东省西部,邻接河北省。春秋时为齐国的莘邑。县北有莘亭城,后周置莘亭县,隋改今名。

  东阿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6.3°,在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西汉设东阿县。据《尔雅》:“大陵曰阿。”东阿即齐阿邑,西阿属赵。据《泰安府志》:“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

  冠县▲

  位于东经115.4°,北纬36.4°,在山东省西北缘,卫河东岸。春秋时为晋冠氏邑。杜预曰:冠氏即馆陶也,隋析置冠氏县。明置冠县。因古冠氏邑为名。

  临川市▲

  位于东经116.2°,北纬27.9°,在江西省中部偏东。汉置临汝县,隋改临川县,县在汝水之西,临水之东,临水本名定川,唐改为临川水。县因临近定川得名。1987年设市。

  南丰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27.2°,在江西省东部。三国吴分南城县置县,又以徐州有丰县,故名南丰县。

  乐安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7.4°,在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本为祟仁县之乐安乡,宋置县,以乐安乡取名。

  金溪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7.8°,在江西省东部。有金窟山,前代采金处也。有金溪水,色如金,五代后唐置金溪场,宋置县,因水得名。

  南城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7.5°,在江西省东部。汉置南城县,因地处豫章郡城之南,故名。

  东乡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2°,在江西省东部。明正德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置县,因县治在东乡得名。

  资溪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27.7°,在江西省东部边缘。1914年改泸溪县为资溪县,因资溪水得名。

  宜黄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2°,北纬27.5°,在江西省中部偏东,居宜水、黄水汇合处。三国吴置宜黄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合流处,故名宜黄。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广昌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3°,北纬26.8°,在江西省东部。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南丰县之南置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名广昌。

  黎川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27.2°,在江西省东部,抚河支流黎滩河上游。宋置新城县,1914年改黎川县,因黎滩水得名。

  崇仁县▲

  位于东经116.0°,北纬27.7°,在江西省中部,抚州市西南。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崇仁县,县因原崇仁乡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临沂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3°,北纬35.0°,在山东省东南部,沂河西岸。汉置临沂县。沂水在县东二里,城临沂水,故名。198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沂南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5.5°,在山东省东南部,东临沂河。1940年设县,因在沂水县之南,故名沂南县。

  郯城市▲

  于东经118.3°,北纬34。 6°,在山东省东南,南邻江苏省。春秋时为郯国地,秦置郯县,元改郯城县。据《说文解字》:“郯,东海县,帝少吴之后所封。从邑炎声。”应劭曰:“音谈”。以故国名县。

  沂水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5.8°,在山东省东南部,沂河上游东岸。隋置沂水县。因境内有沂水而得名。

  苍山县▲

  位于东经118.0°,北纬34.8°,在山东省东南部,南邻江苏省。1947年置苍山县。因山得名。

  费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5.2°,在山东省东南,蒙山南麓。春秋为费国地,又写作□(音),汉置费县。因古国为名。《尚书》作粊,据《说文解字》:“粊,恶米也。”费地多山,地土硗确,产米甚恶。此其命名也。

  平邑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35.5°,在山东省中南部。1945年设平邑县。因子邑镇得名。据平邑古碑记载:“干邑者,季平子之采邑也。”县因春秋时为鲁国季平子采邑而得名。

  莒南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8°,北纬35.1°,在山东省东南部,沭河上游。1940年由莒县析置,因在莒县之南,故名。

  蒙阴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35.7°,在山东省中南部,汶河上游。汉置县。因在蒙山之北,故名。
  临沭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4.9°,在山东省东南,邻接江苏省。1940年设县。因县临沭河,故名。

  六安市

  位于东经116.4°,北纬31.7°,在安徽省西部,奉置六县。西汉置六安国,东汉置六安县。以古六国为名。1979年设市。

 寿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2.5°,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北。战国时为寿春邑,秦置寿春县。晋武帝时以避郑后讳改为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1912年改寿县。一说据《新唐书》:“郑、汴,陈、蔡、颖为寿星分”。因系寿星分野,故曰寿县。一说到“长寿”意命名。

  霍山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31.3°,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岳安县。隋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县以此名”。按,霍山“在县西北”误。据《读史方舆纪要》:霍山在“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

  霍邱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32.3°,在安徽省西部。南朝梁置霍邱戌。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志云:周成王时,霍叔迁于此,县因以名。”

  舒城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9°,北纬31.4°,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春秋时为群舒地,汉置龙舒县。唐改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金寨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31.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1949年设金寨县,以县治金家寨为名。

  龙岩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25。 1°,在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天宝时置龙岩县,据说是“县东四里有龙岩山,山有大小二洞,壁有双龙纹,县以此名。”1981年改为龙岩市。

  长汀县▲

  位于东经116.3°,北纬25.8°,汀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漳平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25.3°,在福建省中南部,九龙江上游。明(1470年)置漳平县。据《漳平县志》,因“邑据漳江上流,万山之中,此为平衍云。”1990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武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0°,北纬25.1°,在福建省最西南部。据《舆地广地》,宋代置武平县,原为唐时武平镇,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来源于此。

  上杭县▲

  位于东经116.4°,北纬25.0°,在福建省西南部。据《上杭县志》,“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保地置上杭场”,宋升场为县。

  永定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4。 7°,在福建省西南,博平岭山脉西麓。据《永定县志》,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置永定县。此时明王朝在镇压钟之、黎仲端起义后为“镇抚”而设立的。

  连城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25.7°,在福建省西部。据《读史方舆纪要》,南宋置莲城县,因县治以东莲峰山而得名,元代改为连城县。

  马鞍山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1.7°,在安徽省东缘。1956年设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当涂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31.5°,在安徽省东部,长江南岸。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南昌市、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9°,北纬28.6°,在江西省中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南昌县。当时南越王赵佗占据西广,窥测中原。高祖令颖阴侯灌婴率兵至此,以此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昌大南疆,故名南昌。1929年设南昌市。

  新建县▲

  位于东经115.8°,北纬28.6°,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西岸。宋置新昌县,因系划出南昌旧地而新建,又有建昌县,故名新建。

  进贤县▲

  位于东经116.2°,北纬28.3°,在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

  安义县▲

  位于东经115.5°,北纬28.8°,在江西省北部。明置安义县,以境南有安义乡而得名。

  南京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2.0°,在江苏省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上端。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曰南京。1912年称南京府,1927年置南京特别市。1930年改称南京市。取南部京城之意。

  江宁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1.9°,在江苏省西南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建业置临江县,二年更名江宁县,寓“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

  溧水县▲

  位于东经119.0°,北纬31.6°,在江苏省西南部,秦淮河上游。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阳县西境及丹阳故地东境置溧水县,因溧水得名。一说县名源于漂山,又名粟山,以其形如粟,故名。

  高淳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1.3°,在江苏省西南隅。明弘治四年(1491年)析溧水县西南部置高淳县,县治设在高淳镇,因以得名。

  六合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8°,北纬32.3°,在江苏省南京市北。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县为六合县,以境内有六合山而得名。

  江浦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32.0°,在江苏省西端,东临长江。明洪武九年置江浦县,以古六合县宣化镇(即今浦口镇)旧称而名江浦县。

  南平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6.6°,在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上游。东汉196年置南平县,当时地方割据势力大混战,置县希望南方平定之意。1956年设市。

  邵武市▲
  位于东经117.4°,北纬27.3°,在福建省西北部。据《读史方舆经要》:三国时吴置昭武县,晋太康初因避司马昭之讳而改名邵武。

  建阳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7.3°,在福建省北部。汉置建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晋置建阳县,因在建溪北岸,故名。1994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松溪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7.5°,在福建省北部。南唐(951年)置松源县。据《松溪县志》,宋代改为松溪县,县在闽江支流松溪旁,据说古代溪水“两岸皆乔松,昔人榜曰‘百里松阴’。”

  光泽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7.5°,在福建省西北部。据《读史方舆纪要》,宋太平兴国六年,由邵武县划出光泽,鸾风二乡置光泽县,即以前一乡名作县名。

  建瓯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27.0°,在福建省中部偏北。东汉末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名。宋治干三年置瓯宁县,因有瓯水,出宁山。1913年并建安、瓯宁二县置建瓯县。取二县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

  顺昌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8°,北纬26.8°,在福建省中部偏西北。据《今县释名》,唐以建安地置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南唐因置今县,有顺阳溪,在县西顺阳乡。

  政和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27。 3°,在福建省北部。宋政和五年(1115年)置政和县,以年号为名。

  武夷山市▲

  位于东经118.0°,北纬27.7°,在福建省北端。据《读史方舆纪要》,宋置崇安县,因县东南有祟溪,绕县城东南下,故名。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因境内武夷山得名。

  浦城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27.9°,在福建省最北端。汉置汉兴县,唐天宝年间改浦城县。据《浦城县志》,因县治在建溪上游的南埔溪边,故名。

  南通市、通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2.0°,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北岸。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通州,以其地据江海之会、为通吴越之路而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为有别于顺天府通州(今北京通县),俗称南通州。1912年改今县。1949年设南通市。1992年南通市改为通州市,取古代通州之名命名。

  如皋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2.4°,在江苏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如皋县。据《太平寰宇记》:“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今秀水港),港侧有如皋村。”因以名县。取《荀子·大略篇》:“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1991年设市。

  如东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32.3°,在江苏省东南部,濒临黄海。1945年由如皋县析置如东县,以其原为如皋县东乡而得名。

  启东市▲

  位于东经121.6°,北纬31.8°,在江苏省东南端,长江口北岸。1928年置县。以滨江临海,沙洲接涨无已,取“启我东疆”之义。1989年设市。

  海门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9°,在江苏省东南。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置县,治东洲镇。因地处长江入海门户,故名海门。1994年设市。

  海安县

  位于东经120.4°,北纬32.5°,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3年置紫石县,治海安镇。取临海平安之意。1948年置县,因镇得名。

  宁波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29.8°,在浙江省东部。唐为明州治,宋为庆元府,清为宁波府治。据《郡县释名》: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义。1949年设市。

  余姚市▲

  位于东经121.0°,北纬30.0°,在浙江省东部。秦置余姚县。据《舆地志》:“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此说似有误。一说余姚系古越语地名。“余”,古越语意为“盐”,而解放前,余姚长期是全国最大的盐场所在地。“姚”字待考。1985年设市。
  慈溪市▲

  位于东经121.2°,北纬30.1°,在杭州湾南岸。唐置慈溪县。据《今县释名》:“县有大隐溪,一名慈溪,后汉董黯母,好饮此水,黯乃筑室溪旁,汲以供母,因改今名。”1988年设市。

  奉化市▲

  位于东经121.4°,北纬29.6°,在浙江省东部,秦置鄞县,唐改奉化县。据《奉化县志》,县东五里有奉化山,因以名县。又据《名胜志》:“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1988年设市。

  鄞县▲

  位于东经121.5°,北纬29.8°,在浙江省东部沿海。秦置□县,唐置鄞州,梁为鄞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草名,加邑为鄞。”今鄞东六十里有赤堇山。

  象山县▲

  位于东经121.8°,北纬29.4°,在浙江省东部沿海。唐置象山县。据《象山县志》:“县有一山,……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
  宁海县▲

  位于东经121。 4°,北纬29.3°,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晋置宁海县,县临大海。传语当时有将军率兵沿海南下,到处怒海狂祷,惟有三门湾风平浪静,因此称为宁海。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宁德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26.6°,在福建省东北沿海。据《读史方舆经要》,五代时闽置宁德县,原为长溪县的宁川乡和古田县的感德乡,合为宁德,以二乡名命名。1988年设市。

  寿宁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5°,北纬27.4°,在福建省东北部。据《今县释名》,明景泰初,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

  福安市

  位于东经119.6°,北纬27.1°,在福建省东北部,原属长溪县。宋析长溪县西北部韩阳坂等地,设置福安县。据《今县释名》,县西有福源山。1989年设市。

  霞浦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6.9°,在福建省东北沿海。公元623年设长溪县,1734年升为福宁府,并就府治设霞浦县。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讧,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柘荣县( )

  位于东经119.8°,北纬27,2°,在福建省东北部。明中叶设柘洋巡检司,清改置芦门巡检司,1945年置柘荣县,县名似以拓洋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柘洋东山,东望海外数百里。”

  屏南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26.9°,在福建省东北部。据《屏南县志》,清置屏南县,以位于古屏山之南而得名。

  古田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6.5°,在福建省中部偏北。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说认为,“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

  福鼎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7.3°,在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原为霞浦县的劝儒乡地,清1739年置设福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因县有福鼎山而得名。1995年设市。

  周宁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3°,北纬27.1°,在福建省东北部。原属宁德县的一部分,1933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取宁德县之宁字,周墩特种区的周字为县名。

  萍乡市▲

  位于东经113.8°,北纬27.6°,在江西省西端。三国吴置萍乡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而得名。1960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莲花县▲

  位于东经113.9°,北纬27.1°,在江西省西缘。清置莲花厅,1912年改为县。以莲花山为名,山五峰攒簇,状若莲花,又有莲花潭、莲花寨。

  莆田市、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0°,北纬25.4°,在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别名荔城。南朝陈置莆田县,原为莆禧镇,镇名又来自莆口。198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仙游县▲

  位于东经118.6°,北纬25。 3°,在福建省东部,木兰溪上游。唐置清源县,742年改为仙游县。据《元和郡县志》,“仙游山在县西三十里,县因以命名。”据《福建通志》:仙游县“临川何氏兄弟九人学道,于此仙去,故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安庆市▲

  位于东经117.0°,北纬30.5°,在安徽省西南部。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置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置安庆府。1949年设安庆市。因安庆军为名。

  桐城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1.0°,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春秋时为桐国。唐置桐城县。据《太干寰宇记》:桐城县“取桐乡为名。”1996

  年设市。
  宿松县▲

  位于东经116.1°,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枞阳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地处长江北岸。汉置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

  太湖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2°,北纬30.4°,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南朝宋置太湖左县。齐改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

  怀宁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0.3°,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长江北岸。晋置怀宁县。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岳西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3°,北纬30.8°,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因县在潜岳之西,故名。

  望江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县。因县临长江,故名。

  潜山县▲

  位于东经116.5°,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元至治三年(1323年)置潜山县。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

  青岛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6.0°,在山东省东部,西临胶州湾,东南临黄海。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青岛市。据《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蒨”,故名青岛。

  莱西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6.8°,在山东省东部,大沽河上游。1940年置县。因在莱阳县西而得名。1990年设市。

  即墨市▲

  位于东经120.4°,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崂山湾。隋置即墨县,因城临墨水,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墨山在月翏县东北六十里。石色如墨,墨水出焉。”1989年设市。

 胶州市▲
  位于东经120.0°,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东临胶州湾。北魏置胶县。据《水经注》:“胶水出胶山北,县因以名。”《图经》云:水色如胶,北流三百里入海。1987年设市。

  胶南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5.8°,在山东省东部,濒临黄海灵山湾。1946年由珠山县改名。因在胶县之南,故名。1990年设市。

  平度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6.7°,在山东省东部,胶莱河东岸。汉置干度县。隋置胶水县,明设平度州,1913年复改平度县。据《今县释名》:“当以地处平广而名。”据《史记》:“汉元朔三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以平度国为食邑。”以故国名县。1989年设市。

  衢州市、衢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8°,北纬28.9°,在浙江省西南部。东汉置新安县,晋改信安,唐改西安,1912年改为衢县。据《常山县志》:“三衢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州名以此。”1979年析城区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江山市▲

  位于东经118.6°,北纬28.7°,在浙江省西南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须江县,五代吴越时(931年)以县南有江郎山,改名江山县。1987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开化县▲

  位于东经118.4°,北纬29.1°,在浙江省西部边境。本常山县地,吴越析置开化场,宋太平兴国年间升场为开化县。县因场得名。

  常山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5°,北纬28.9°,在浙江省西部。汉称定阳县,唐置常山县,县东有常山,一名长山,因山名县。

  龙游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29.0°,在浙江省衢州市东部。秦置太末县,据《今县释名》:“汉太末县地,有龙邱山,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居于此,因以名山。”又据《郡县释名》:“唐名龙邱,仍以邑有龙邱山,……吴越王恶丘为墓不祥改为游。”

  泉州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24.9°,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唐置泉州,得名于泉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在府城东北八里,一名北山,一名清源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1951年设市。

  惠安县

  位于东经118.7°,北纬25.0°,在福建省东南沿海,介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宋(981年)置惠安县。取吉善安宁之意。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永春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25.3°,在福建省中南部。据《永春县志》,五代时闽国所置,初名桃源县,后又改为永春县,县据晋江上游,气候四季皆宜,或永春之命名是因此缘故。

  安溪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5.0°,在福建省东南部。后周955年置清溪县。据《安溪县志》:北宋置安溪县。在晋江中游,可通航,江水绕城而过,据说:“溪流清莹,顺下好驶,故曰安溪。”

  南安市

  位于东经118.3°,北纬24.7°,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三国吴置东安县,晋改晋安县,陈置南安郡,隋589年置南安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有南安江,取以为名”。1993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石狮市▲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隋代有一风里庵,庵前石亭下屹立两只狮子,故称石狮亭。1942年因亭设石狮镇。1987年设市。

  晋江市▲

  位于东经118.5°,北纬24.8°,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唐设县。因水得名。1992年设市。

  德化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5.5°,在福建省中部,大樟溪上游。据《德化县志》,唐代析置归德场,五代时闽升为县。

  金门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24.4°,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历代属同安县管辖,1915年属思明县,1914年成立金门县。据《金门志》载,因在金门岛上而得名。
  日照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5.4°,在山东省东南,东临黄海。劳山自诸城障日山,迤逦西南,群峰联亘,百数十计。至日照县城附近,地近海岸,成一低原。清晨日出,无山为障,则先照焉。故宋置镇以命名。金旋改为县。1958年设市。

  五莲县▲

  位于东经119.2°,北纬35.7°,在山东省东南部,潍河上游。汉置临朐县,北魏改昌国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逢山县,大业二年复改临朐县。因东临朐山,故名。1947年由诸城、日照、莒县部分地区析置五莲县。

  莒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5.5°,在山东省东南部,沭河上游。周为莒国,秦因置莒县。据《说文解字》:“齐人呼芋为莒”,而莒为物产。

  宁阳县▲

  位于东经116.80,北纬35.7°,在山东省西南部,大汶河南岸。西汉置县,因县治在宁山之阳,故名。

  东平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6.3°,北纬35.9°,在山东省西南部,京杭运河东岸。汉为东平国,取《禹贡》东原底干之意。明为东平州,1913年改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肥城市▲

  位于东经116.7°,北纬36.2°,在山东省中西部,大汶河上游。汉置肥城县。因其地为春秋时肥国遗民散居之处,故名。1992年设市。

  三明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26.2°,在福建省中部偏西。1940年设三元县,1956年明溪县并入,置三明县,以两县首字命名。1963年设市。

  明溪县▲

  位于东经117.2°,北纬26.3°,在福建省西部,明设归化县,1959年改为明溪县。据《归化县志》载:“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东北流,岩侧有大小二阜,对如明字,因曰明溪”。县因溪得名。

  将乐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6.7°,在福建省西部,据《将乐县志》:三国时吴置将乐县,原为建安县的将检、长乐二乡,各取一字命名。

  大田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5。 7°,在福建省中部。据《读史方舆经要》,明置大田县,因县境众山环绕,中有原田,又有大田溪环县治之南,故名大田。

  宁化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6.2°,在福建省西部,唐置黄连县,742年改为宁化县,取安宁顺化之意。

  建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8°,在福建省西部。三国置绥安县,后唐改设建宁县,取义于安宁。

  沙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6.4°,在福建省中部。东晋置沙戍,后置沙村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沙县,因在闽江支流沙溪北岸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尤溪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26.1°,在福建省中部。据《尤溪县志》,唐置尤溪县,因县境有溪,名尤溪,为闽江支流,故以名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清流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6.1°,在福建省西部。据《清流县志》,原为清流驿,北宋时升为县。因县北有清溪,为沙溪的上游,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练,故名清流。

  泰宁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26.9°,在福建省西部。唐置归化镇,后周置归化县,宋置泰宁县,意为国泰民宁。

  上饶市、县▲

  位于东经117.9°,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三国吴置上饶县,因上饶江得名。1950设市。

  广丰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 4°,在江西省东北缘。唐乾德年间置永丰县,因里为名。清雍正年间因吉州已有永丰,加之境内有丰溪河,置广丰县,与“永丰”意近。

  波阳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9.0°,在江西省东北部。秦置番阳县,后汉改为都阳,因在都江之阳。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名。1957年改郡为波,称波阳县。

  婺源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29.2°,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

  铅山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8.3°,在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据《今县释名》:“有铅山,在县西,产铅铜及青绿,唐有铅山场,南唐因置县。”今铅山已倾陷,不产铅铜。

  余干县▲

  位于东经116.6°,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

  德兴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28.9°,在江西省东北部。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取惟德乃兴之义,改邓公场为德兴场,唐置德兴县。1990年设市。

  横峰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明嘉靖年间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兴安县。1914年改为横峰县,县北有横峰山。

  弋阳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8.4°,在江西省东北部。据《今县释名》:“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据《太平寰宇记》:“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本后汉之葛阳县,隋开皇中,因失印改为弋阳。

  玉山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28.6°,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玉山县,因境内有环玉山而得名。

  万年县▲

  位于东经117.0°,北纬28.7°,在江西省东北部。明正德七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县,北有万年山,县因以名。

  绍兴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30.0°,在浙江省东北部。春秋时为越国都。据《今县释名》:“宋绍兴初,置绍兴府,以年号为名。”1950年设市。1962年撤销,1979年复设市。

  新昌县▲

  位于东经120.9°,北纬29.4°,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据万历《新昌县志》:“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置新昌县。县名得自新昌乡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嵊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29.6°,在浙江省中部偏东,曹娥江上游。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嵊州,并分置嵊县,因县境有嵊山,四面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1995年设市。

  诸暨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29.7°,在浙江省中部,浦阳江中游。秦置诸暨县。据《元和郡县志》:“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1989年设市。

 上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0.0°,在浙江省东远河北岸,曹娥江上游。秦置上虞县。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迄,因相娱乐,故曰上虞。”1992年设市。

  苏州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3°,在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境内姑苏山改名苏州。1949年设市。

  吴县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 3°,在江苏省东南部,濒临太湖。春秋为吴国都,秦置吴县,因故吴国得名。1995年设市。

  吴江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31.1°,在江苏省南端,西临太湖。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置吴江县,固吴凇江得名。1992年设市。

  太仓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31.4°,在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出口处。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州为昆山县。十二年(1379年)于海口分立镇海卫,旋移太仓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1918年改州为县。因在此建仓囤粮而得名。“太仓”大仓之意。1993年设市。

  昆山市▲

  位于东经120.9°,北纬31.4°,在江苏省东南,长江下游南岸。秦置娄县,南朝梁改昆山县,因在昆山之阴而得名。1989年设昆山市。

  常熟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1.6°,在江苏省南部,北邻长江。南朝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县置常熟县。因县盛产稷谷,取“稷谷常熟”之意。1983年设市。

  张家港市▲

  位于东经120.5°,北纬31.8°,在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61年由江阴、常熟两县析置,因沙洲为名.1986年改设张家港市,因张家港河而得名。

  宿州市▲

  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唐置宿州。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据《元和郡县志》:宿州“取古宿国为名”。1979年设市。

  宿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1912年设县。因宿州得名。州因古国为名。

  萧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4.1°,在安徽省合肥市北。春秋时为萧国地。秦置萧县。以古萧国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泗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3.4°,在安徽省东北部。北周设泗州。因洒水得名。1912年改泗县。

  砀山县▲

  位于经116.3°,北纬34.4°,在安徽省北端。秦置砀县,隋置砀山县。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

  灵壁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33.5°,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元祐元二年(938年)以零璧镇置零壁县。据《名胜志》:“以县产磐石,珍之如壁,故名。”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灵壁县。

  台州市▲

  位于东经121.4°,北纬28.6°,在浙江省东部沿海。1981年由黄岩县和和临海县析置椒江市。市因境内椒江得名。1995年改为台州市,因该地为唐代台州辖地故名。

  临海市▲

  位于东经121.1°,北纬28.8°,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汉置回浦县,三国时置临海县,以临海山得名。1986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三门县▲

  位于东经121.3°,北纬29.1°,在浙江省东部沿海。1912年置南田县,1940年改名三门县,因县临三门湾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仙居县▲

  位于东经120.7°,北纬28.8°,在浙江省中东部。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改乐安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为由,改永安为仙居县。

  黄岩市▲

  位于东经121.2°,北纬28.6°,在浙江省东部沿海。黄岩县原称永宁县。据《黄岩县志》:黄岩是以永宁江上游黄岩溪中有黄色巨石而得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从临海县析置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永宁为黄岩县。1989年设市。

  温岭市▲

  位于东经121.3°,北纬28.3°,在浙江省东部沿海。明设太平县,后因同名,1915年改称温岭县,取县西“峤山”之别称“温岭”为名。1994年设市。

  天台县▲

  位于东经121.0°,北纬29.1°,在浙江省东部。三国吴置始平县。晋改始丰县。唐高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五代后粱改为新兴县,后又改为天台县,因天台山为名。

  玉环县▲

  位于东经121.2°,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沿海。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玉环厅。因境内玉环岛得名,又名玉环山。据《太平寰宇记》,因“状如玉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因以为名。”1912年改为玉环县。

  泰安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6.2°,在山东省中部。汉置奉高县。明置泰安州,清改泰安县。泰山在其北,取临泰山而平安之意。1982年设市。

  泰州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7°,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置泰州,取安泰之意。1949年设市。

  泰兴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0°,北纬32.1°,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析海陵南五分地置泰兴县。泰兴,谓隋泰州而兴起之意。1992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姜堰市▲

  位于东经120.1°,北纬32.5°,在江苏省中部。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泰州,取安泰之意。1912年改县。1994年改为姜堰市,因驻地姜堰镇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靖江市▲

  位于东经120.2°,北纬32.0°,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县。以其地扼江海门户,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1993年设市。

  兴化市▲

  位于东经119.8°,北纬32.9°,在江苏省中部。五代吴武义二年(920年)置化兴县。取振兴其教化之义。1987年县改市。

  铜陵市、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0.9°,在安徽省中南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因铜官山为名。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

  威海市▲

  位于东经122.1°,北纬37.5°,在山东省东北部,北濒黄海。明初置威海卫。取威镇黄海之意。1945年设市。

  乳山市▲

  位于东经121.5°,北纬36.9°,在山东省东部,南临黄海。1945年置乳山县。因山得名。1993年设市。

  文登市▲

  位于东经122.0°,北纬37.2°,在山东省东北部,南濒黄海。北齐置文登县。据《太平寰宇记》:“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一名文山。”又据《元和郡县志》:“文登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据《太平寰宇记》:“文登山在文登县东二里。”1988年设市。

  荣城市▲

  位于东经122.4°,北纬37.1°,在山东省东端,濒临黄海。明置成山卫,清改荣城县。因境内荣山、成山二山首字得名。1988年设市。

  潍坊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6.7°,在山东省中部偏东,东邻潍河。1948年以潍县城关镇和坊子镇设市,因名。1983年潍县并入。

  昌邑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6.8°,在山东省北部,北邻莱州湾。本齐之都昌邑,汉因置都昌县。宋改今名。以邑在汉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设市。

  昌乐县▲

  位于东经118.8°,北纬36。 7°,在山东省中部偏东,沂山北麓。汉置营陵县,隋改营丘。唐置昌安县。五代后置昌乐县。据《青州府志》:“县为刘宋都昌县地。昌乐者,盖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云。”

  高密市▲

  位于东经119.7°,北纬36.3°,在山东省东部,胶莱河和潍河之间。秦置县,因地处密水(胶莱河支流)西之田庄,城踞其高处,而城外四周皆洼下,故名。1994年设市。

  临朐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6.5°,在山东省中部,沂山北麓。汉置临朐县。固临朐山而得名。一说朐为水名,其城侧临朐川为名。

  安丘市▲

  位于东经119.2°,北纬36.4°,在山东省中部,地跨潍河两岸。汉置安丘县。因安邱得名。安邱因其地在安平东邱,故名。1994年设市。

  青州市▲

  位于东经118.4°,北纬36.7°,在山东省中部,鲁山北麓。汉益县,又为益都侯国,魏于益都城置县。取益县之乡聚也。据《左传》注:“凡邑有先君之庙曰都,益都既为侯国,则其邑必有先君之庙矣。”1986年撤销益都县设立青州市。

  诸城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5.9°,在山东省中东部,潍河上游。汉置东武县,隋改今名。因诸鲁邑得名。邑因诸冯得名。孟子曰:“舜生于诸冯。”1987年设市。

  寿光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6.8°,在山东省中北部,临莱州湾。汉置平寿县,取平三寿之意,平寿即今潍县地,与寿光接壤。或取后杼平三寿,于夏有光,故名。寿光,据《晋书》:“古斟灌氏所封国”,以古国名县。1993年设市。

  温州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28.0°,在浙江东南沿海,瓯江下游南岸。唐上元元年(759元)置温州。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1949年设市。

  瑞安市

  位于东经120.6°,北纬27.7°,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据《今县释名》:“本东汉章安县地,吴析置罗阳,后改安阳,晋改安固,唐改今名,有瑞安江。”又据《瑞安县志》:“飞云江在城南,……唐名瑞安江。”1978年设市。

  平阳县▲

  位于东经120.5°,北纬27.6°,在浙江省东南沿海。据《浙江通志》,旧名横阳,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据《今县释名》:“有横阳山、横阳江,晋因置横阳县,钱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阳为名,干水入横阳江。”《太平寰宇记》:“以邑有平阳岭,故名。”

  永嘉县▲

  位于东经120.6°,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部,瓯江北岸。东汉置永宁县,隋置永嘉县。据《瑞安县志》: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嘉江。县以水为名。

  泰顺县▲

  位于东经119.7°,北纬27.5°,在浙江省南部。据《今县释名》:“明景泰三年讨平邓茂七叶宗留之乱,析瑞安平阳地置县,以民心向化,赐名泰顺。”

  文成县▲

  位于东经120.0°,北纬27.7°,在浙江省南部。1946年由泰顺、青田、瑞安三县析置文成县。因为这是明文成公刘基(伯温)的故乡,因此名为文成县。

  洞头县▲

  位于东经121.1°,北纬27.8°,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口外。1953年由玉环县析置洞头县,因洞头岛(山)而得名。

  乐清市▲

  位于东经120.9°,北纬28.1°,在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北岸。始置于晋,称乐成县,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由于讳成字,改为乐清县。1993年设市。

  苍南县▲

  位于东经120.3°,北纬27.5°,在浙江省最南端。1981年以平阳县析置苍南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无锡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3°,北纬21.5°,在江苏省南部,南滨太湖。汉置无锡县。唐陆羽《惠峙记》:“周秦间大产铅锚,至汉兴,锡方殚。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故山名锡山,地名无锡。王莽时,取其反义命名,改名有锡县。东汉建立,复名无锡县。”一说:无蝎为吴语地名。1949年设市。

  锡山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1.5°,在江苏省南部。汉置无锡县。据《嘉庆重修一统志》:锡山“唐陆羽(惠山记):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故刨无锡县。”此说有误,因无锡乃古越语地名,非汉语地名。1995年无锡县改为锡山市。因境内锡山得名。

  江阴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2°,北纬31.9°,在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南朝梁改暨阳为江阴县,因在长江南岸,故名。1987年设市。

  宜兴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8°,北纬31.3°,在江苏省南部,东滨太湖。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意改名宜兴县。1988年设市。

  芜湖市、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1.3°,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汉初置芜湖县。1949年设芜湖市。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南陵县▲

  位于东经118.3°,北纬30.9°,在安徽省东南。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县。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东晋侨置于江南,隋统一后,沿用侨置县名。

  繁昌县▲

  位于东经118.2°,北纬31.0°,在合肥市东南。东晋侨置繁昌县于此。县因繁阳亭而得名。

  厦门市▲

  位于东经118.1°北纬24.4°,在福建省东南部。清设厦门厅,1933年设厦门市。厦门处于九龙江口部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们原先俗称其为“下门”。厦门的得名,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并赋以“大厦之门”的新意。据《厦门志》,厦,即大的意思,门,在东南沿海一带指河流入海口和海港。

  新余市▲

  位于东经114.9°,北纬27.2°,在江西省中部。三国吴置县,本名新渝,以渝水为名,唐天宝时改为新喻县。1958年又改为新余县,取“余”与“喻”同音。1983年设市。

  分宜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4.6°,北纬27.7°,在江西省西部。本为宜春县之安仁县,宋雍熙间析置县,以分自宜春而得名。

  徐州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2°,在江苏省西北部,微山湖南岸。秦称彭城县。为古九州之一。据《晋书·地理志》:“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一说徐州因徐戎或徐方而得名。1945年设市。

  铜山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1°,北纬34.2°,在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微山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铜山县,以县东北境有铜山(今已沦入湖中),故名。

  睢宁县( )

  位于东经117.9°,北纬33.9°,在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东南。汉置睢陵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以宿迁县古城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

  邳州市▲

  位于东经117.9°,北纬34.3°,在江苏省北部,邻接山东省。秦置下邳县。元改邳州。1912年改为邳县。1992年改为市。

  沛县▲

  位于东经116.9°,北纬34.7°,在江苏省北端,邻接安徽、山东两省。秦置沛县,因沛泽得名。

  新沂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3°,北纬34.3°,在江苏省北缘,邻接山东省。1949年置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1958年以县境新沂河改今名。1990年改市。

  宣州市▲
  位于东经118.7°,北纬30.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晋置宣城郡。隋置宣城县,为宣州治。1987年改为宣州市。

  广德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9.4°,北纬30.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置广德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至德二年九月,(绥安县)改为广德,以县界广德故城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宁国县▲

  位于东经118.9°,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宁国县。取安宁定国之意。
  郎溪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1.4°,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1914年置郎溪县。据《桐川志》:“建平县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

  泾县▲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8.4°,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汉置泾县。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

  旌德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0.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永泰中置旌德县。据《元和郡县志》:旌德县“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据《太平寰宇记》:“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县名。”

  绩溪县▲

  位于东经118.5°,北纬30.0°,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唐大历元年(766年)置绩溪县。据《元和郡县志》:“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烟台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1.4°,北纬37.5°,在山东省东北部,北邻黄海。明设墩台狼烟以御倭寇,故名烟台。1945年设市。
  龙口市k▲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5°,北纬37.6°,在山东省东北部,西北临渤海。秦置黄县。黄山在县南二十里,有黄水,县因名。1986年改设龙口市。因驻地龙口镇为名。

  莱阳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6.9°,在山东省东部,临黄海丁字港。县在昌水之阳,汉因名昌阳,五代唐讳昌,改莱阳县。据《汉书·地理志》:“县在莱山之阳,故名也。“1987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莱州市▲

  位于东经119.9°,北纬37.1°,在山东省东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汉置掖县。据《元和郡县志》:“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据《前汉书·地理志》注: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处,正当莱州湾之南岸。实渤海之右掖。”县因名。1987年设莱州市,以古莱州命名。

  招远县▲

  位于东经120。 4°,北纬37.3°,在山东省东北部,西北临渤海莱州湾。据《今县释名》:“梁于汉朐县、琅邪故城,置招远县,刘豫袭用其名于此。”招远,盖取招来远人之意。

  栖霞市▲

  位于东经120.8°,北纬37.3°,在山东省东北部,艾山南麓。金置栖霞县。据《三齐记》:“山顶方平,东一峰特起,春日晴明,云雾周护起伏变幻,若海市然,栖霞之名盖以此。”1995年设市。

  海阳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1.1°,北纬36.7°,在山东省东部,南临黄海。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清置县。因海在县南二里,故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1996年设市。

  蓬莱市▲

  位于东经120.7°,北纬37.8°,在山东省东北部,北临黄海、渤海、汉黄县地。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唐置蓬莱县。1991年设市。

  长岛县▲
  位于东经120.7°,北纬37.9°,在山东半岛北端海上。1945年设长岛特别区,1956年因置长岛县。因岛南北偏长,故名长岛。

  盐城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0.1°,北纬33.3°,在江苏省东北部。汉置盐渎县。东晋改盐城县。因境内产盐,故名。1945年置盐城市。1983年设市。

  东台市▲

  位于东经120.3°,北纬32.8°,在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清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以该县地势较泰州高,又处于泰州之东,故名。一说以东台场为名。1987年县改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盐都县▲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 0°,在江苏省中东部。1996年从盐城市析置盐都县,故名。

  建湖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3.4°,在江苏省东部,北邻苏北灌溉总渠。1941年置建阳县,后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1951年取建阳镇、湖垛镇首字改今名。

  响水县▲

  位于东经119.5°,北纬34.2°,在江苏省北部,东北邻黄海。1966年设响水县,以县治在响水口,因村傍灌河,河床陡深,潮汐差大,每逢潮起潮落,村境支流,跌水轰鸣,数里皆闻水响,遂名响水口。一说因境内唐响河而得名。

  阜宁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3.7°,在江苏省北部,居射阳河北岸。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阜宁县,以驻海边土埠,安宁无患,名埠宁县。1911年雅化为阜宁县。

  射阳县▲

  位于东经120.2°,北纬33.7°,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2年设射阳县,以县境射阳河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滨海县▲

  位于东经119.8°,北纬34.0°,在江苏省东北部,濒临黄海。1942年置滨海县,以地处黄海之滨,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大丰市▲

  位于东经120.4°,北纬33。 2°,在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1942年设台北县。因与台湾省台北县同名,取著名大丰垦区为名。1996年设市。

  扬州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隋置扬州。古越之一部称扬越。据《尔雅》:越,扬也。注谓发扬也。又其性轻扬也。李巡曰:江南其气燥劲。厥性轻扬。据《太康地纪》:“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1949年设扬州市。
  仪征市▲

  位于东经119.1°,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北岸,邻接安徽省。北宋置真州。据《舆地纪胜》;“真宗朝以铸圣像成功,升为真州。”按宋信道教,铸玉皇圣祖太祖大宗金像于真州,建道观曰仪真,谓得其真仪,故州、县取为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仪真县。清雍正六年(1729年)以避胤桢讳更名仪征县。1986年设市。
  邗江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邗江县,得名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之邗沟(又名邗江)。

  宝应县▲

  位于东经119.3°,北纬33.2°,在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隋置安宜县。唐上元三年(763年)县内获定国宝,因改安宜县为宝应县。

  江都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2.4°,在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置江都县,以“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故名。1994年设市。

  高邮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7°,在江苏省中部,高邮湖东岸。秦置高邮亭。因名秦邮。汉置高邮县。1991年设市。

  宜春市▲

  位于东经114.3°,北纬27.7°,在江西省西部,袁水中游。汉置宜春县。县有宜春泉,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避郑太后讳,改为宜阳,隋复故。1979年升为市。

  樟树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5°,北纬28.1°,在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五代南唐升元二年置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县境中部,澄澈见底,故名。一说袁、赣二水合流,绕城而北,称清江。1988年改为樟树市,以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为名。

  丰城市▲

  位于东经115.7°,北纬28.2°,在江西省中部。汉置富城县,因在富水上游,故名。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原治“人口未集,城郭未竣”移治丰水西,改名丰城县。1988年设市。
  万载县▲

  位于东经114.4°,北纬28.1°,在江西省西部。本高安县地,有万载乡,杨吴置万载场,五代南唐因置万载县。

  上高县▲

  位于东经114.9°,北纬28.2°,在江西省西部。五代南唐置上高县,本唐之上高镇,以其地在高安上游故名。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高安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4°,在江西省中部偏西。唐武德五年,因避太子讳,改建成县为高安县。取地形似高而实安之意。1993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铜鼓县▲

  位于东经114.3°,北纬28.5°,在江西省西北部。明设铜鼓营,因县城东有铜鼓石,屹立数丈,形类铜鼓,故得名。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靖安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8°,在江西省西北部。南唐升元元年建靖安县。靖安因镇名场,因场名县。取安定之意。

  宜丰县▲

  位于东经114.7°,北纬28.3°,在江西省西部。三国吴置宜丰县,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

  奉新县▲

  位于东经115.3°,北纬28.6°,在江西省西北部。汉置新吴县。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吴把帝位让于唐,唐嫌“吴”字,遂改为奉新县。

  鹰潭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7.0°,北纬28.2°,在江西省东北部。原屑贵溪县境。后设鹰潭镇,1979年设市。市内龙头山下有潭,潭深水急,相传常有老鹰在盘旋,故名鹰潭。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贵溪市▲

  位于东经117.2°,北纬28.3°,在江西省东北部。唐置贵溪县,县在贵溪口,因以为名。1996年改为市。

  余江县▲

  位于东经116.8°,北纬28.2°,在江西省东北部。宋置安仁县,1914年改为余江县,因境内余水得名。

  枣庄市▲

  位于东经117.5°,北纬34.8°,在山东省南端,南邻江苏省。1960年由峄县改置今市,因市驻枣庄,故名。据《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淮颖、煮枣”,即指此。

  滕州市▲

  位于东经117.1°,北纬35.1°,在山东省南部,西临独山湖。周为滕国。秦改滕县。因古国为名。据《说文解字》:“滕,水超涌也,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1988年设市。

  漳州市▲

  位于东经117.6°,北纬24.5°,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唐置漳州。唐代将陈政屯兵火田时,见盘陀岭下溪水自西林出海,来自铜山的海水自海门流入,清浊汇流成章纹,很像河南家乡的清漳河,遂名为“漳江”。漳州因此得名。1951年设漳州市。

  龙海市▲

  位于东经117.8°,北纬24。 4°,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1960年将原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设龙海县,以二县首字为名。199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南靖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4。 5°,在福建省东南部。元析置龙溪、漳捕、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后改胜为靖。

  诏安县
  位于东经117.1°,北纬23。 7°,在福建省最南端。据《今县释名》:“奉南诏地,宋为南诏场,今有南诏驿,蛮语谓王曰诏,明嘉靖九年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

  漳浦县▲

  位于东经117.6°,北纬24.1°,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垂拱年间置漳浦县,初设时县治位于漳溪之滨,故名漳浦。

  华安县

  位于东经117.5°,北纬25.0°,在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中游,1928年设华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县境有华峰岭。据《今县释名》,“民国以龙溪县之华封镇置县。”

  东山县▲

  位于东经117.4°,北纬23.7°,在福建省南部诏安湾。明置铜山营,1916年置东山县。据《铜山志》:“因在今东山岛上,东山岛原名铜山,据说因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称曰东山。”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长泰县▲

  位于东经117.7°,北纬21。 6°,在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北岸。唐□宗乾符三年(876年)始置武德场,后改武胜场、武安场。南唐保大元年(944年)升场为长泰县。是以原武德、武胜、武安场名称的含义,取意歌颂“祟武常胜,德政安泰。”“常”与“长”谐音雅化,故名长泰县。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五代置长泰县,因县有长泰溪而得名。

  云霄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3.9°,在福建省东南沿海。原是漳州最初的州治,元设云霄驿,明为镇,1914年设云霄县,有云霄山,以高耸霄汉而名。县因山得名。

  平和县▲

  位于东经117.3°,北纬24.3°,在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上游。据《读史方舆纪要》,明正德十四年设平和县,因王守江镇压了象湖农民起义后,为控制起义地区而设县。

  镇江市▲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北滨长江。北宋置镇江军节度使。取威镇长江之意。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镇江府,1928年设镇江县,1949年复改丹徒县,析城关区设镇江市。

  丹阳市▲

  位于东经119.5°,北纬32.0°,在江苏省西南,长江南岸。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改名云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丹阳县,源自汉代丹阳郡名。因丹阳县西有赭山,其山丹赤,因以为名。1987年设市。

  丹徒县▲

  位于东经119.4°,北纬32.2°,在江苏省西南部,长江南岸。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使赭衣囚徒三千凿京岘山,因改谷阳县为丹徒。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句容县▲

  位于东经119.1°,北纬31.9°,在江苏省西南部,北临长江。汉置句容县。以县境有勾曲山(今名茅山),山形似“己”,勾曲有所容,故名。古“勾”与“句”通,因名句容。或谓“勾容”,为古吴语地名。

  扬中市▲

  位于东经119.8°,北纬32.2°,在江苏省南部。原名太平县,因与安徽省太平县同名,1914年改扬中县。因在扬子江中部,故名。1994年设市。

  舟山市▲

  位于东经122.1°,北纬30.0°,在浙江省东北部。1987年撤定海、普陀二县,成立舟山市,市因舟山得名。舟山为一海岛,形似舟故名。

  嵊泗县▲

  位于东经122.4°,北纬30.7°,在浙江省长江口外。1951年置嵊泗县。因嵊山和泅礁山而得名。

  岱山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22.1°,北纬30.2°,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上。1953年置岱山县,1987年划归舟山市。据《岱山镇志》:“岱山本乡名,自唐以来,即称蓬莱乡,统名曰岱岸里。”东岳泰山古称岱岳,岱山的取名正是与泰山相比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准北市▲

  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

  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缘。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淄博市▲

  位于东经118.0°,北纬36.8°,在山东省中北部,鲁沂山北麓。1958年设市。取淄川、博兴二县首字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桓台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6.9°,在山东省中北部,西临小清河。1914年改今县。据《今县释名》;“广饶县东北有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遊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俗谓台曰桓公台,相传桓公曾会盟于此,按柏与桓字形相近,桓当即柏宇之讹。”

  高青县▲
  位于东经117.8°,北纬37.1°,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岸。1984年以高苑、青城两县及滨县、邹平两县的部分地区合并置县,取高苑、青城二县首字为名。

  沂源县▲
  位于东经118.1°,北纬36.2°,在山东省中部,鲁山南麓。1944个由沂水,蒙阴、临朐三县析置。因在沂水之源,故名。         华南篇    广东省(Guangdong Sheng)

  简称粤。在我国南部。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初建广东布政使司,清置广东省。因广东古为南越(粤)地,故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Cuangxi  Zhuangzu Zizhiqu)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简称桂。在我国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咱。明建广西布政使司,清设广西省。1958年3月5日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广西自宋至清台所皆在桂林(宋代名桂州,明、清为桂林府),故简称“桂”。

  海南省(Hainan  Sheng)

  简称琼。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因海南岛而得名。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百色市(Bose Shi)

  位于东经106.6°,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清置百色厅,1913年置县,1983改市。“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凌云县(Lingyun Xian)

  位于东经106.5°,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清置凌云,因县治北有凌云山,故名。

  平果县(Pingguo Xian)

  位于东经107.5°,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平治、果德二县合并置平果县,取二县首字得名。

  西林县(Xilin Xian)

  位于东经105.0°,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邻接云南省。宋属上林峒地,元为上林长官司。清置西林县,因地处田林之西而得名。

  乐业县(Leye Xian)

  位于东经106.5°,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邻接贵州省。1936年置乐业县。因乐业圩和乐业乡得名。

  德保县(Debao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6.6°,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二县合并置德保县,以二县尾字得名。

  田林县(Tianlin Xian)

  位于东经106.2°,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与贵州、云南省为邻。1936年由西林、田西及凌云三县析置田西县。1952年改名田林县。系取田西之“田”,西林之“林”而得名。

  田阳县(Tianyang Xian)

  位于东经106.9°,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明为田州土州地,1913年改恩阳县。1935年取田州之“田”字和恩阳之“阳”字作县名。

  靖西县(Jingxi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6.4°,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接越南。1913年置靖西县。靖西在广西西部,取安定西部之意。

  田东县(Tiandong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3。 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1935年置田东县。据邱昌渭《广西县政》:“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那坡县(Napo Xian)

  位于东经105.8°,北纬23。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邻越南。清置镇边县,1953年改为睦边县,1965年改为今名。“那坡”系壮语,“那”指“(稻)田”。

  隆林各族自治县(Longlin Ge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5.3°,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盘江之南。1951年西隆与西林县合并置隆林县,取二县尾字为名。1954年改为今名。

  北海市(Beihai Shi)

  位于东经109.1°,北纬21.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濒临北部湾。1950年设市,以今市区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濒海而得名。

  合浦县(Hepu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1。 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东邻广东省。汉置合浦县。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故以名县。

  潮州市(Chaozhou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1953年设市,1958年撤销,1979年复设。据《元和郡县志》:潮州“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潮安县(Chao'an Xian)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晋置海阳县,唐为潮州治。1914年因与山东海阳复名,改名潮安县。取潮州安宁之意命名。

  饶平县(Raoping Xian)

  位于东经117.0°,北纬23。 7°,在广东省东南沿海,邻接福建省。明成化年间置饶平县。据《今县释名》:“以海阳县上、中,下三饶地置县,治下饶”,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东莞市(Dongguan Shi)

  位于东经113.7°,北纬23.0°,在广东省东江下游。唐至德二年(757年)置东莞县。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东莞人多以作莞(莞草)席为业,县因以为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1985年设市。

  防城港市(Fangchenggang Shi)

  位于东经108.3°,北纬21.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邻越南。明代以圩名置防城巡司,清设防城县。1978年置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设市。

  上思县(Shangsi Xian)

  位于东经108.0°,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上思州。清改厅。1912年置县。县北有狮山,蹲踞若狮,又名思山,县因以为名。又据《明史·地理志》:“南有十万山,上思江生焉。”

  东兴市(Dongxing Shi)

  位于东经107.9°,北纬21.5°,在广西南部。1996年由防城港市析置东兴市,因东兴镇得名。

  佛山市(Foshan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0°,在珠江三角洲西北。1949年从南海县析置佛山市。据传唐代乡人掘地得铜佛而得名。

  南海市(Nanhai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0°,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北部。隋开皇年间置南海县。因濒临南海而得名。1992年设市。

  顺德市(Shunde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2.8°,在广东省中南部。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顺德县。取意于“顺天之德”,即顺从天朝皇帝之威德。1992年设市。

  三水市(Sanshui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23.1°,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北。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县,因洭、陶、翁三水合流,县因以名,1993年设市。

  高明市(Gaoming Shi)

  位于东经112.8°,北纬22.8°,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明成化十一年设高明县。因高明砦而得名。1994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广州市(Guangzhou Shi)

  位于东经113.2°,北纬23,1°,在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古属番禺县,三国时从交州析置广州。1925年设广州市。一般志书多认为吴改交州为广州时,原交州治在广信(今封开县),故名,广信为“广布恩信”之意。又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山海经》,后来汉之广信,三国之广州皆据古粤黄族土音而宋,广字原义只是黄色罢了。广本音工,广州等于黄州。广州别称羊城,又称穗城,皆来自神话传说。据《广东新语》:周夷王时,南海有5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闤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城因此得名。又曰仙城、穗城,皆以此为名。

  花都市(Huadu Shi)

  位于东经113.1°,北纬23.3°,在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山县。据《清一统志》:“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嶂,亘数百里。本朝置县,因以为名。”1993年改花都市。

  从化市(Conghua Shi)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5°,在广东省中部。据《今县释名》:“峒獠谈观福,恃险为乱,明弘治二年(1489年)讨平之,因置今县。”取服从教化之意。1994年设市。

  增城市(Zengcheng Shi)

  位于东经113。8°,北纬23.2°,在广东省中部。东汉建安六年(261年)置增城县。据《元和郡县志》:“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据《太平寰宇记》:“因增江为名”。1993年设市。

  番禺市(Panyu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2.9°,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北。秦(公元前214年)置县。据唐《初学记》;“番禺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番禺”为古越语地名,意为“盐村”。1992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桂林市(Gullin Shi)

  位于东经110.2°,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秦置桂林郡,地非今桂林市。唐置临桂县,1940年设桂林市。据《今县释名》:“治东北有桂山,桂生其巅,”故名。

  阳朔县(Yangshuo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隋置阳朔县,因县北有阳朔山而得名。

  临桂县(Lin'gui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临桂县,以临近桂山而得名。一说县因临桂江而得名。

  海口市(Haikou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0.0°,在海南省东北部。明置海口所,1926年设海口市。因位于南渡江口西侧,地当入海之口,故名海口。

  合山市(Heshan  Shi)
  位于东经108.8°,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东岸。1981年建合山市。

  融安县(Rong'an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5.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融江上游。隋置融州,因融江为名,唐称融水县,明置融县。据《元和郡县志》:“融州因界内融山为名。”1952年改融县为融安县,取融县平安之意。

  象州县(Xiaugzhou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象州和象县,有象山,在县治西,山上白石如象,故名。1960年置象州县。

  来宾县(Laibin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来宾县,因县治在来宾水东,故名。

  鹿寨县(Luzhai  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24.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1951年并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地置鹿寨县,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武宣县(Wuxuan  Xian)

  位于东经109.6°,北纬23.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唐置武仙县,因县南有仙岩山而得名。明改武宣县,寓意宣扬武功。

  忻城县(Xincheng  Xian)

  位于东经108.6°,北纬24。 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1928年改土归流,改忻城土县为今名。

  融水苗族自治县(Rongshui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5.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1966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为今名。县固融江得名。

  金秀瑶族自治县(Jinxiu Yaozu Zizhi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1°,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东部大瑶山上。1942年设金秀设治局,因设治局驻金秀村,故名。1955年置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今名。

  三江侗族自治县(Sanjiang Dong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5°,北纬25.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明改怀远县置三江镇巡检司,1914年置三江县。柳江环府城西、南、东三面,折而东南与鹅江、洛清江会曰三江口,因以名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河池市(Hechi Shi)

  位于东经108.0°,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县东有古浪溪,南有秀水,西有猫溪,居民引水灌溉民田,多者千余顷。河池水利,甲于粤西,宋因以名县。明为州。”1912年设河池县。1983年设市。

  宜州市(Yizhou Shi)

  位于东经108.6°,北纬24。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龙讧下游。据《今县释名》:“宋置,以宜山为名,山在县北一里,郡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故名。”1993年设市。

  凤山县(Fe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07.0°,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1919年置凤山县,因县南有双凤山,故名。

  南丹县(Nandan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7.5°,北纬24。 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贵州省为邻。宋置南丹州,1917年降州为南丹县。一说因陕西有丹风县,故此称南丹。一说南丹系壮语,南与那通,意为“村”或“田”。

  东兰县(Donglan Xian)

  位于东经107.3°,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宋因文兰洞上夷内附,置兰州,元分置东、西兰州,明省西兰入东兰。”1912年置东兰县。

  天峨县(Tian'e Xia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5.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为邻。1935年置天峨县。据《天峨县志》:“向阳街的西北有一座山,山高且大,传说古代一农夫开山种地时,忽见一天鹅腾空而起,展翅高飞了”,故称“天鹅”。后人把“鹅”改为“峨”。县有天鹅圩,后改为乡,县因乡得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Du'an Yaozu Zizhi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0°,北纬23.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中游。1915年以都阳、安定二土司地置县,取二名首字得名。1955年设今县。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Luocheng Mul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9°,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宋析融水县地置罗城县,以旧治在西罗乡而得名。1983年改今名。

  巴马瑶族自治县(Bama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7.2°,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1956年以原万冈县设今县。因县境有巴马山得名。巴马系壮语,巴意为山,即马山,因山形似马而得名。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Huanjiang Maonan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2°,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毗邻。1951年由思恩县析置环江县,因境内有大、小环江而得名。1986年改为今名。

  大化瑶族自治县(Dahua Yaozu Zizhixian)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1987年析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及马山县部分地区置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大化镇瑶族聚居而得名。

  河源市(Heyuan Shi)

  位于东经114。 6°,北纬23.7°,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南齐置县。因县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设市。

  紫金县(Zijin Xian)

  位于东经115。 1°,北纬23.6°,在广东省东部。1914年设县。因紫金山为名,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故名。

  连平县(Lianping Xian)
  位于东经114.4°,北纬24.3°,在广东省北部,新丰江上游。据《今县释名》:“东北有九连山,环通九县,故名九连。明隆庆以后,渠贼陈阔口巢五虎等,盘踞其间,官军讨之,累年始平,崇祯六年置县,以九连克平为名。”

  和平县(Heping Xian)

  位于东经114.9°,北纬24.4°,在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和平县。因县内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镇压本县三浰人民起义后命名县名为和平,寓统治者的希望。

  龙川县(Long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5.2°,北纬24.1°,在广东省东北,东江上游。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惠州市(Huizhou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3。 0°,在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中下游。宋天禧四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1953年设惠州市。

  惠阳市(Huiyang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3.0°,在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中下游。五代南汉置祯州,宋避仁宗讳改惠州。1913年改今名。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1994年设市。

  博罗县(Boluo Xian)

  位于东经114.2°,北纬23.1°,在广东省东江下游北岸。秦置县,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一说原为傅罗县,后讹傅为博。

  惠东县(Huidong Xian)

  位于东经114.7°,北纬22.9°,在广东省南部。1958年设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东,故名。

  龙门县(Longmen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3.7°,在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明弘治九年(1498年)置龙门县。据《今县释名》:“南有龙门水,亦曰九淋水,流入东江,明初为上龙门巡司,弘治中置县,以龙门镇为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江门市(Jiangmen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0°,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1949年设江门市。因其一侧有蓬莱山,另一侧有烟墩山,两山夹江对峙,中通肄水,江中有石龟(即瞧石似龟)锁口,状如门槛,有如江之门户。

  鹤山市(Heshan Shi)

  位于东经112.9°,北纬22.7°,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缘。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1993年设市。

  新会市(Xinhui Shi)

  位于东经113.0°,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晋置郡。隋开皇九年(589年)设县。因本汉四会县地,故名。992年设市。

  开平市(Kaiping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6°,北纬22.2°,在广东省西南。明置开平县,因县治在开平屯而得名。1993年设市。
区http://bbs.cqzg.cn
  台山市(Taishan Shi)

  位于东经112.7°,北纬22.2°,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1914年设台山县,因境内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设市。

  恩平市(Enping Shi)

  位于东经112.2°,北纬22.2°,在广东省南部,潭江上游。唐至德二年(757年)改齐安县为恩平县。县南有恩平江,故名。1994年设市。

  揭阳市(Jieyang Shi)

  位于东经116.3°,北纬23.5°,在广东省东部,榕江中下游。秦置揭阳县。因揭岭在县西北,故名。1991年设市。

  普宁市(Puning Shi)

  位于东经116.1°,北纬23.3°,在广东省东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县。万历年间改安为宁。1993年设市。

  揭西县(Jiexi Xian)

  位于东经115.8°,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及陆丰县部分地区分置。因在揭阳县西得名。

  惠来县(Huilai Xian)

  位于东经116.2°,北纬23.0°,在广东省东南沿海。明嘉靖三年,以潮阳县之惠来都置县,因以为名。

  揭东县(JiedongXian) 位于东经116.4°,北纬23.5°。在广东省东部。1991年从揭阳县析置揭东县。因在揭阳之东而得名。

  灵川县(Lingchuan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25.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灵川县,因灵渠水,即灵江为名。

  全州县(Quanzhou Xian)

  位于东经111。 0°,北纬25,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东汉置泉陵县,五代晋置全州,全泉二字同音,因泉陵为名。1912年置全县,1959年改为全州县。

  平乐县(Pingle 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4.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三国吴置平乐县。据《元和郡县志》:平乐溪在县南三里。因溪得名。

  兴安县(Xing'an Xia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5.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本汉始安县地,隋析置兴安县,由“始安”而来,取意安定兴旺。唐改为临源,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复兴安县名。

  灌阳县(Guanyang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1.1°,北纬25.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邻湖南省。三国吴置观阳县,因在观水之阳而得名。后讹观为灌,隋置灌阳县。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荔浦县(Lipu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汉置荔浦县,因境内荔水流经而得名。

  资潭县(Ziyuan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6°,北纬26.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1935年置资源县,因地处资江之源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恭城瑶族自治县(Gongcheng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唐置恭城县。桂江支流恭城河流贯,故名。1990年改为自治县。

  永福县(Yongfu Xian)

  位于东经109.9°,北纬24.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唐置永福县,因析始安县之永福乡得名,乡又因永福山和永福江得名。

  龙胜各族自治县(Longsheng Ge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25.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县东南有龙脊山,旧有龙胜巡司,清乾隆六年置龙胜理苗通判,1912年置县。1955年改今名。

  柳州市(Liuzhou Shi)

  位于东经109.4°,北纬24.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唐贞观八年置柳州。以地当柳星,故名。另据《旧唐书·地理志》: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1946年设市。

  柳江县(Liujiang Xian)

  位于东经109.3°,北纬24.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1931年置柳州县,1937年改为柳江县,因柳江得名。

  柳城县(Liucheng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4.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宋代之龙城置县,故名柳城。

  茂名市(Maoming Shi)

  位于东经110.8°,北纬21.6°,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游东侧。据《元和郡县志》:“有茂名水”故名茂名县。1959年设市。

  化州市(Huazhou Shi)

  位于东经110.6°,北纬21.6°,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游。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1994年设市。

  信宜县(Xinyi Xian)

  位于东经110.9°,北纬22.3°,在广东省西南,西邻广西。据《今县释名》:“隋为怀德县,唐析置信义县,宋讳义改宜,有招义山、信义水”。1995年设市。

  电白县(Dianbai Xian)

  位于东经110。 9°,北纬21.5°,在广东省西南沿海。宋开宝五年置电白县。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

  高州市(Gaozhou Shi)

  位于东经110.8°,北纬21.9°,在广东省西南,鉴江中上游。1959年改茂名县为高州县。据《太平寰宇记》:“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故以为名。”1993年设市。

  梅州市(Meizhou Shi)

  在广东省东北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梅州,因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1924年设梅县,1979年设梅州市。1983年与梅县合并称梅县市。1988年复置梅州市。

  梅县(Mei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4.3°,在广东省东北部。宋置梅州,因梅江为名。后改梅县。1983年设市。1988年复县。

  平远县(Plngyuan Xian)

 位于东经115.8°,北纬24.5°,在广东省东北,西邻江西省。明嘉靖四十二年(1863年)设县,因在武平、安远之间,取二名尾字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大埔县(Dabu Xian)

  位于东经116.6°,北纬24.3°,在广东省东北,韩江中下游。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五华县(Wuhua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7°,北纬23.9°,在广东省东部,梅江上游。1914年置五华县。因县境五华山得名。

  蕉岭县(Jiaoling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4.6°,在广东省东北,邻接福建省。1914年设县,因县北有蕉岭而得名。

  丰顺县(Fengshun Xian)

  位于东经116.1°,北纬23.7°,在广东省东部。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海阳县之丰顺镇置县,有丰溪水。县因镇名,镇因水名,取意吉祥。

  兴宁市(Xingaing Shi)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5.7°,北纬24.1°,在广东省东部,西邻江西。晋置县,因兴宁江而得名。一说县内兴旺无内患而得名。1994年设市。

  南宁市(Nanning Shi)

  位于东经108.3°,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称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元置南宁路,明清为南宁府,取粤南永宁之义。1914年置邕宁县,1946年改南宁市。

  邕宁县(Yongmng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4°,北纬22.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元置邕州路,以邕江得名。1914年以邕州改邕宁县。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宁,取安定之意。

  武鸣县(Wuming Xian)

  位于东经108.2°,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隋置武缘县。1913年置武鸣县,县东北有大鸣山,因武缘之鸣山为名,寓以武功鸣天下之意。

  凭样市(Pingxiang Shi)

 位于东经106.7°,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明置凭祥县,因故凭祥洞为名。一说凭祥水自县治南合涧水北流注之,故县以水为名。“凭祥”系壮语,意为来此赶集有床位住宿。1955年设市。

  马山县(Mashan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1°,北纬23.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部。1951年由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取二县各一字置马山县。

  扶绥县(Fusui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7.9°,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置扶绥县,以其中二县首字得名。

  大新县(Daxin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西邻越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平三县置大新县。1949年盘踞在万承县大岭乡的土匪被我游击队打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取万承县大岭乡的“大”字和养利县宝新乡的“新”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干三县置大新县。

  上林县(Shanglin Xian)

  位于东经108.5°,北纬23。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唐置上林县,因上林洞为名。

  崇左县(Chongzuo Xian)

  位于东经107.3°,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崇善、左县合并置县。取二县首字为名。

  天等县(Tiandeng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7.1°,北纬23.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1957年置天等县。以添等圩为名,因“添”与“天”同音,改称天等县,系壮语音译转写。“天”、“添”意为石头,“等”是竖立之意。相传在今镇南街的一个山脚下初设圩场时,竖立着一块大石,故名添等。

  宾阳县(Binyang Xian)

 位于东经105.8°,北纬23.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1913年改宾州为宾阳县,以在宾水之阳,故名。

  宁明县(Ningming Xian)

  位于东经107.0°,北纬2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与越南相邻。唐置羁□思明州。思明系壮语,思意为江,思明即“明江”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思明有“反清思明”之意,改为为宁明州,1912年置宁明县,因县东有左江支流明江得名。取明江安宁之意。

  隆安县(Long'an Xian)

  位于东经107.6°,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明嘉靖七年置隆安县,因析宜化县之思隆十里置县,又因有隆山,寓平安之意而得名。

  横县(Heng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横州,1912年改横县。因县西南有横槎江,中有横槎滩,又称横浦,故名。

  龙州县(Longzhou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6.8°,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唐置龙州,1913年置龙州县。有龙江,自越南流入上龙,即丽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钦州市(Qinzhou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8.6°,北纬21.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隋置钦州县。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1983年改市。

  灵山县(Li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09.2°,北纬22.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唐置灵山县。因山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浦北县(PubeiXian)

  位于东经109.5°,北纬22.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1952年置浦北县。因在合浦县北,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贵港市(Guigang Shi)

  位于东经109.6°,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秦属桂林郡,唐置贵州。贵与桂同音为名,明改贵县。1988年改贵港市。

  桂平市(Guiping Shi)

  位于东经110.0°,北纬23。 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桂平境有浔江,浔江两岸产桂,古称桂江,桂平以江得名。隋设桂平县。一说南朝梁设县。1994年设市。

  平南县(Pingnan Xian)

  位于东经110.4°,北纬23.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东部。本隋永平郡之武林县,唐置今县,以在永平之南,故名。

  清远市(Qingyuan Shi)

  位于东经113.0°,北纬23.7°,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下游。隋置清远县。取清明广远之意。1988年设市。

  佛岗县(Fogang Xian)

  位于东经113.5°,北纬23.8°,在广东省中部。清置佛冈厅。1914年设县。据《嘉庆一统志》:“观音山东厅北三十里,……高出诸山,石室虚敞,中有天成佛像。”佛冈县得名于观音山,因山岗上有佛,故名。

  英德市(Yingde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4.1°,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游。有英山在北,南汉因置英州,宋以英宗潛邸,升为英德府,明改县。1994年设市。

  阳山县(Ya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2.6°,北纬24.4°,在广东省西北部,连江中游。汉置阳山县。县有阳先山,高出众山,日光先照,故名。

  连州市(Lianzhou Shi)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3°,北纬24.7°,在广东省西北部,连江上游。隋开皇十年(590年)置连州,因连口水得名。一说因有黄莲岭得名。1912年改连县。1994年设市。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Lianshan Zhuangzu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2.0°,北纬24.5°,在广东省西北部。隋置连山县。据《今县释名》:“县南有黄连山,峰峦连络,多草木。旧志,山产黄连”,故名。1958年设今名。

  连南瑶族自治县(Liann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24。 7°,在广东省西北部,邻接湖南。1946年设莲南县,因在连县之南而得名。1958年改今名。

  三亚市(Sanya Shi)

  位于东经109.5°,北纬18.2°,在海南省最南端。宋为崖州,民国改崖州为崖县。1984年改三亚市。以县治三亚镇而得名。镇因地处三亚河口得名。古语“三亚”意为三条岔路。

  汕头市(Shantou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 3°,在广东省东部,韩江下游。原称沙汕、沙仙头。清康熙八年设汕头汛,1861年称汕头埠,1930年因置汕头市。据《说文解字》:汕,鱼游水貌。后人释作:汕即樔。樔即今之撩罟(一种捕鱼的工县,俗称栅薄)。汕头得名于沙汕头。

  澄海市(Chenghai Shi)

  位于东经116.7°,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明嘉靖四十年(1563年)置澄海县。据《今县释名》:“县南濒诲,亦曰鸣洋海”,故名。又据《郡县释名》:“取海宁澄清之义也。”1994年设市。

  南澳县(Nanao Xian)

  位于东经117.0°,北纬23.4°,在广东省东部。清雍正十年置南澳厅,驻海防同知,以深澳来属,有南澳山,在海中,县名由此。1912年设县。

  潮阳市(Chaoyang Shi)

  位于东经116.6°,北纬23.2°,在广东省东南沿海。晋置潮阳县,县北东南三面滨海。据《元和郡县志》:“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阳”。1993年设市。

  汕尾市(Shanwei Shi)

  在广东省东南沿海。宋代为惠州地,明属惠州府。1988年设汕尾市,因汕尾港而得名。

  陆河市(Luhe Shi)

 在广东省东南部。清置陆丰县。1988年取陆丰县河田、河口等6镇置陆河县,取陆丰及河田首字命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海丰县(Haifeng Xian)

  位于东经115。 3°,北纬22。 9°,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东晋咸和六年(339年)置海丰县。取“南海物丰”之意为名。据《惠州府志》:“海丰,亦称南丰,以大海在邑南故云。”又据《岭南杂记》:“海丰,水族甚多”,故名。

  陆丰市(Lufeng Shi)

  位于东经115.6°,北纬22.9°,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唐析海丰、陆安置县,取二名各一字得名。1998年设市。

  韶关市(Shaoguan Shi)

  位于东经113。 6°,北纬24。 8°,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1949年置韶关市。因隋唐时称韶州,明清时设税关,故名韶关。

  曲江县(Qujiang Xian)

  位于东经113.5°,北纬24.6°,在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汉元鼎六年置县。浈水至县东南,武水合流焉,二水相合,谓之相江。其水抱城回曲,故名曲江。

  翁源县(Wengyuan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4.3°,在广东省北部,翁江上游。据《今县释名》:“梁置,县东有翁山,亦曰灵池山,壁立干仞,巅有石池,池中有泉穴八,即翁溪之源。相传有老人隐此,故山溪俱以翁名。”

  乐昌市(Lechang Shi)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3°,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武江中上游。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乐昌县。因县内有昌山,据《太平寰宇记》:“山有平石,广数十步,上有竹木交映,每至佳节,为土庶嬉边之所,时乎为乐石,隋因取为县名。”1994年设市。

  仁化县(Rehhua Xian)
  位于东经113.7°,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湘、鄂,赣交界处。唐垂拱中于仁化乡之走马坪置县,因乡得名。

  新丰县(Xinfeng Xian)

  位于东经114.1°,北纬24.0°,在广东省中北部。南齐置新丰县。因县内有新丰江,故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南雄市(Nanxiong Shi)

  位于东经114.3°,北纬25.1°,在广东省北部。五代置雄州,宋开宝四年置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故此称南,地当庾岭要口,为南北咽喉,控带群蛮,襟会百越,故以雄名。1996年设市。

  始兴县(Shixing Xian)

  位于东经114.0°,北纬24.9°,在广东省北部,浈江中游。三国吴始置始兴县。因境内有始兴江,故名。

  乳源瑶族自治县(Ruy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3.2°,北纬24.7°,在广东省北部,南水中上游。宋乾道三年(1167年)设乳源县。县治北有钟乳岭,山腰有岩穴,穴中有水南流,产钟乳,因以为名。1963年改今名。

  深圳市(Shenzhen Shi)

  位于东经114.1°,北纬22.5°,在广东省珠江口东岸。1914年设宝安县,因宝山得名。1979年改深圳市。市因临深圳湾而得名。圳,原意为田边小溪。
  通什市(Tongza Shi)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海南省中部。“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1985年前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行署驻地。1986年设市。通什,为黎语“树下田”之意。因该地初为聚落时,田地被许多古老大树所围绕,故名。

  琼山市(Qiongshan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19。 9°,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下游。唐置琼山县。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琼山,故名。1994年设市。

  屯昌县(Tunchang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19.3°,在海南省中部。1948年设新民县。因与外省同名,1952年以区名屯昌名县。

  文昌市(Wenchang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19.6°,在海南省东北。唐贞观元年改平昌县为文昌县。一说因县南的文昌江得名。取“偃武修文”之意,即停止武力,修明文教。1995年设市。

  澄迈县(Chengmai Xian)

  位于东经110.0°,北纬19.7°,在海南省北部,南渡江中游。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苟中县为澄迈县。取县城东南的迈山和西南方的澄江二名首字为澄迈县。

  定安县(Ding'an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19.7°,在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中游。宋置定安县。取平西定王廷金叛乱,以保安定之意。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儋州市(Danzhou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09.5°,北纬19.5°,在海南省西北部,北门江和春江流域。应劭曰:“儋耳者,大耳种也,渠率耳尤缓,下肩三寸。”黎人喜戴巨大的耳环,使耳孔拉长,汉因置儋耳耶,唐置儋州。1912年改儋县。1993年设市。

  琼海市(Qionghai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4°,北纬19.2°,在海南省东部,万泉河下游。1958年由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置琼海县。因地处琼州东海岸,故名。1992年设市。

  临高县(Lingao Xian)

  位于东经109.6°,北纬19.9°,在海南省北部。唐开元元年改临鸡县为临高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兽如虎,俚(黎)人呼为毗耶,故名。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

  万宁县(Wanning Xian)

  位于东经110.3°,北纬18,8°,在海南省东部。唐贞观五年(631年)设万安县,取万事平安之意。五代南汉改为万宁县。意同万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Baoti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7°,北纬18.6°,在海南省南部。1936年设保亭县。因宝亭营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Qiongzho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8°.北纬19.0°,在海南省中部。1952设琼中县。因地处海南岛中部,又与琼海县接壤,故名。1987年改今名。

  乐东黎族自治县(Ledo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1°,北纬18.7°,在海南省西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崖州乐安营军事据点。1935年置乐东县。因在乐安之东,故名。1987年改今名。

  白沙黎族自治县(Baisha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4°,北纬19.2°,在海南省中部。1935年设白沙县。县名得自薄沙巡司的谐音而来。1987年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东方黎族自治县(Dongf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8.6°,北纬19.1°,在海南省西岸。1952年设县。因县治在东方村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陵水黎族自治县(Lingshui Lizu Zizhixiaaa)

  位于东经110.0°,北纬18.4°,在海南省南部。隋大业6年(610年)置县,因陵楠水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昌江黎族自治县(Changji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09.0°,北纬19.2°,在海南省西部。1914年改昌化县为昌江县。以地处昌化江流域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梧州市(Wuzhou Shi)

  位于东经111.3°,北纬23.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汉置苍梧县,唐省苍字,置梧州。因苍梧山得名。1927年设市。1943年废市为苍梧县,1949年又置市。

  苍梧县(Cangwu 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3.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隋设县。据《史记正义》:“苍梧山,在道州南。”县以山名。

  阳江市(Yangjiang Shi) 位于东经111.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漠阳江下游。隋末置县,因漠阳江为名。198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阳西县(Yangxi Xia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在广东省西南沿海。汉设安宁县,民国复置阳江县。1988年设立阳西县,因在漠阳江以西而得名。

  阳春市(Yangchun Shi)

  位于东经111.7°,北纬22.1°,在广东省西南。晋析置莫阳县,梁改今名,有漠阳江,在县西。命名阳春,取祥瑞之意。1994年设市。

  阳东县(Yangdong Xian)

  位于东经111。 9°,北纬21.8°,在广东省西南部。1991年设阳东县,因在阳江市之东而命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玉林市(Yulin Shi)

  位于东经110.1°,北纬22.6°,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有郁水,汉为广郁县地,据《说文》:“郁,芳草也。”明置郁林州,1913年改郁林县。郁林有阴森葱郁之意。贵县境有郁水。汉朝以“郁金香,郁人所贡,因氏郡矣”。1955年改为玉林县。

  北流市(Beiliu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2.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南朝梁置北流县,因绿蓝水由县南入郁林,注南流江,圭江出县东南,西北流,思贺江自陵川东北流注之,故有北流之称。1994年设市。

  陆川县(Luchuan Xian)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2.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邻接广东省。南朝梁置陆川县。隋废县,唐武德四年,置陆川、温水二县,宋废温水县并入陆川县。据《广舆记》:“因郡有陆水,故名。”

  博白县(Bobai Xian)

  位于东经109.9°,北纬22.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唐置博白县,县因博白山得名。又有博白溪。

  容县(Rong Xian)

 位于东经110.5°,北纬22.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北流河中游。唐置容州,明置容县,因大容山为名,山在县西北。

  云浮市(Yunfu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2.0°,北纬22.9°,在广东省西部,西江南岸。1914年因县境有云雾山,置云浮县。1992年设市。

  罗定市(Luoding Shi)

  位于东经111。 5°,北纬22.7°,在广东省西部,南江流域,梁为罗阳郡,因罗水得名。明万历年间,以讨平罗旁置州,因名罗定。1912年置罗定县。199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云安县(Yun'an Xian)

  位于东经112.0°,北纬23.0°,在广东省西北部。1996年设云安县,县政府驻六都镇。因位于云浮市正北,取云浮安定之意命名。

  新兴县(Xinxing Xian)

  位于东经112.2°,北纬22.7°,在广东省西部,新兴江中上游。东晋永和七年(351年)置县。有新江,取临新江而兴旺之意。
  郁南县(Yu’nan Xian)

  位于东经111.5°,北纬23.2°,在广东省西部,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1914年设县,因在郁江(又称西江)之南而得名。

  湛江市(Zh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0.3°,北纬21。 2°,在广东省西南,临南海。1945年设湛江市。因水得名。湛江来源于溪名椹川。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廉江市(Lianjiang Shi)

  位于东经110.2°,北纬21.6°,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北部。唐天宝元年(742年)置廉江县,因县西有廉江,故名。1993年设市。

  雷州市(Leizhou Shi)

  位于东经110.0°,北纬20.9°,在广东省雷州半岛中部。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1994年改为雷州市,由雷州半岛得名。

  吴川市(Wuchuan Shi)

  位于东经110.7°,北纬21.4°,在广东省西南,濒临南海。隋置县。因吴川水在东北,故名。又名吴江。1994年设市。

  遂溪县(Suixi Xian)

  位于东经110.2°,北纬21.3°,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北部。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遂溪县,因溪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徐闻县(Xuwen Xian)

  位于东经110.1°,北纬20.3°,在广东省雷州半岛南端。汉置徐闻县。据《徐闻县志》:“谓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呼?此徐闻所由名也。”

  肇庆市(Zhaoqing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0°,在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北岸。宋重和元年(1118年)设肇庆府。“肇”作始解,“庆”为吉庆,意即宋徽宗自被封为端王开始,招来继承帝位而统治天下之吉庆。1949年设市。

  高要市(Gaoyao Shi)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 0°,在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县。县东北有高峡山。据《水经注》:有“高要峡口”而得名。1993年设市。

  德庆县(Deqing Xian)

  位于东经111。 7°,北纬23。 1°,在广东省西部,西江北岸。宋绍兴初置德庆府。明改州。1912年因置德庆县。因州为名。据《方舆纪要》:“绍兴初升为德庆府,以高宗潜邸也。”潜邸即曾受封之地,无非是因德受封志庆也。

  怀集县(Huaiji Xian)

  位于东经112.1°,北纬23。 9°,在广东省西北,绥江上游。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5年)置县。取招来之意。

  封开县(Fengkai Xian)

  位于东经111.4°,北纬23.4°,在广东省西部,贺江中下游,与广西相邻。1952年由封川、开建二县合并,取二名首字置封开县。

  广宁县(Guangning Xian)

  位于东经112.4°,北纬23。 6°,在广东省西北,绥江中游。据《今县释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平大罗山贼,因置县。”取广泛安宁之意。

  四会市(Sihui Shi)

  位于东经112.6°,北纬23.3°,在广东省中西部。秦置县。王先谦曰,四会者县西有绥江,又有溱浈,洭水为北江,泿郁水为西江,四方来会,故名。1993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中山市(Zhongshan Shi)

  位于东经113.3°,北纬22.5°,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钟山县(Zho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4.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北邻湖南省。1916年置钟山县,以富川县钟山镇区置县,县治在钟山下,山上有石,叩之如钟,故名。

  岑溪市(Cenxi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0.9°,北纬22.9°,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唐改龙城县为岑溪县。因岑江为名。1995年设市。

  蒙山县(Mengshan Xian)

  位于东经110.5°,北纬24.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大瑶山之东。1912年置永安县,1914年改今名。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蒙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故也,唐因以名郡,今以名县。”

  贺县(He Xian)

  位于东经111.5°,北纬24.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东端。临水在县东南,贺江在县东,汉因置临贺县。据《大清一统志》:“今贺水实为临水,临水当为贺水。”明置贺县。

  藤县(Teng Xian)

  位于东经110.9°,北纬23.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隋置藤州,明改藤县,因白藤岭为名。岭在县西南,峻拔入云,多产白藤,有藤江,亦名镡江。

  昭平县(Zhaoping  Xian)

  位于东经110.8°,北纬24.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南朝梁置龙平县,唐置昭州,宋因昭州龙平而名昭平。

  富川瑶族自治县(Fueh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东经111.2°,北纬24.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北邻湖南省。汉置富川县,因富江出县西北石鼓山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此水入田,居民丰盈,得名富江。1983年改今名。

  珠海市(Zhuhai Shi)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位于东经113.5°,北纬22.2°,在广东省珠江口西南。1953年置珠海县。因临珠江,南望南海,故名。1979年改市。

  斗门县(Doumen Xian)

  位于东经113。 2°,北纬22。 2°,在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角。1965年析置斗门县。因县治原名斗门镇,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