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虐我千百遍:昆剧宗师——俞振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8:06:32

人物简介
俞振飞(1902.7.15—1993.7.17),男,京剧、昆曲小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江苏松江人。生于苏州义巷。出生在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他6岁从父习曲,14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先从李智先习老生,不久即改学小生,得蒋砚香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岁正式登台。1923年程砚秋赴沪演出,特邀其合作颇获好评。1930年北上,经程砚秋介绍拜程继先为师,正式下海为专业演员。与程砚秋合作六年间,誉满京、津、沪、宁、渝等各大城市。1941年应聘赴沪,后定居上海。曾与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李玉茹、童芷苓、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并曾担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1948年与张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与梅兰芳先后又拍摄了《断桥》和《游园惊梦》的彩色艺术影片。1958年曾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国演出昆曲《百花赠剑》80余场。著有《振飞曲谱》、《习曲要解》、《念白要领》、《俞振飞艺术论集》等行世。俞振飞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于“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时,为他颁发了奖状。198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俞振飞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现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荆钗记》、《太白醉酒》、《墙头马上》、《千忠戮》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断桥》、《打侄上坟》、《鸿鸾禧》、《辕门射戟》、《红拂传》、《春闺梦》等。
昆剧《墙头马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制作1980导演:杨村彬主演:岳美缇张静娴周启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OQDGxa34Kk/
',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8mDLuqHtPQ/
',2)">
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俞振飞天赋佳嗓,大小嗓运用自如。演唱注重字、音、气、节,精研音韵口法,讲究吞吐虚实,发展了“俞派”唱法。1993年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光影留声:昆曲泰斗-俞振飞http://www.56.com/u49/v_NTY4ODczMzQ.html
',3)">
艺术经历
6岁从父习曲,14岁业余登台,演小生;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200余折。
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先从李智先习老生,不久即改学
俞振飞剧照(10张)小生,得蒋砚香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程砚秋赴沪演出,特邀其合作颇获好评。1931年,俞振飞在暨南大学担任讲师,经程砚秋要求,乃辞去讲师职务,赴北京参加演出。复拜入程继先门下,学京剧小生。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专业小生演员,受到程继先的悉心指教。在程砚秋的新编剧目中,俞振飞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演《红拂传》的李靖、《梅妃》的唐玄宗、《春闺梦》的王恢等角色,都有新的创造。30年代以来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合作。与程砚秋合作六年间,誉满京、津、沪、宁、渝等各大城市。1941年应聘赴沪,后定居上海。40年代末到香港演出,1955年返北京。还曾与周信芳、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李玉茹、童芷苓、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
1948年与张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与梅兰芳先后又拍摄了《断桥》和《游园惊梦》的彩色艺术影片。
京剧《金玉奴》俞振飞童芷苓//v.youku.com/v_show/id_XNTgxMjIyOTI=.html
',4)">
所获荣誉
俞振飞1957年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于“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时,为他颁发了奖状。198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艺术传人
他的学生有百余人,蔡正仁、岳美缇等颇得俞氏真传。
京剧《印象·墙头马上》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34fa0EYsy8/
',5)">
艺术特色
俞振飞天赋佳嗓,唱曲时注重“字、音、气、节”,创造了讲究声律、韵味的唱法,发展了“俞派”唱法。对京剧小生的唱法、念白、咬字、用气、运嗓,都有独特的追求,形成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表演风格。他精通诗词书画,擅长吹笛,在笛风、指法、随腔运气方面有很高造诣。
俞振飞在70年的舞台生涯中,不仅把昆曲中边歌边舞的特殊表演手段带进了京剧,还将浓郁的“书卷气”引入京剧表演,丰富了京剧小生一行;同时又把京剧明快强烈的风格引入昆曲,促进了这两个剧种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俞振飞的小生,在唱念的声情、表演的气度以及动作的幅度、节奏上,处处区分人物之间豪迈俊逸与放荡骄矜、风流倜傥与肤浅轻薄的界限。在他的审美思想中,雅中求俗,俗中求雅,由此形成他表演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说:“俞先生把从家学中继承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到传统的演剧里面。这就像文人学者配合职业演员,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那里把关。”俞振飞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现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被称为“儒雅巾生”。
昆曲艺术片《墙头马上》长影63年俞振飞言慧珠主演http://www.56.com/u20/v_NjIwMTgyNzM.html
',6)">
代表剧目
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太白醉写》、《墙头马上》、《游园惊梦》、《琴挑》、《断桥》等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监酒令》等。
我们今天为什么纪念俞振飞?
《光明日报》(2011年08月11日05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08/11/nw.D110000gmrb_20110811_2-05.htm?div=-1
今年是昆曲被列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也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诞辰109周年。由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等单位联合承办的“雅韵千秋——纪念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09周年”系列活动于7月中下旬在上海举行。
儒雅秀逸“俞家的唱”
在昆曲600年、京剧200年的历史中,俞振飞(1902—1993)是一个横跨两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幼承家学,14岁开始向昆曲前辈沈锡卿、沈月泉学习表演。他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登台,吸取各家所长,不断革新,真正做到了声情交融,把先人创立的“俞家的唱”发展到极致。他于上世纪50年代编定的《粟庐曲谱》,于今年年初影印面世,再次引起学界热议;他当年写作的《习曲要解》,成为昆曲定腔定谱方面的重要著作;他晚年定稿的简谱本《振飞曲谱》更是俞派声乐体系的完美总结。
京昆互补雅俗共赏
俞振飞大师在70年的舞台生涯中,不仅把昆曲中边歌边舞的特殊表演手段带进了京剧,还将浓郁的“书卷气”引入京剧表演,丰富了京剧小生一行;同时又把京剧明快强烈的风格引入昆曲,促进了这两个剧种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俞振飞的小生,在唱念的声情、表演的气度以及动作的幅度、节奏上,处处区分人物之间豪迈俊逸与放荡骄矜、风流倜傥与肤浅轻薄的界限。在他的审美思想中,雅中求俗,俗中求雅,由此形成他表演艺术难以企及的高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说:“俞先生把从家学中继承的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到传统的演剧里面。这就像文人学者配合职业演员,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那里把关。”
昆剧《玉簪记·琴挑》言慧珠俞振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5ldkDvvWR4/
',7)">
事业为重人品高洁
在研讨会上,和俞振飞大师有过直接交往的俞门弟子,都纷纷回忆起先生他高洁的人品。他们认为,今天的年轻演员,除了要在艺术上向大师学习,还要学习他的敬业精神、高尚品德。
当年曾协助俞老记录其代表作的京剧研究专家王家熙回忆说:当时俞派演法已经成为一种规范,但当俞振飞谈起《奇双会》的舞台表演时,首先讲的不是自己的创作,而是讲传统,讲他的老师对他的传授,强调《奇双会》传到他这里时已经有100多年积累了。
俞振飞的隔行弟子张静娴30年前有幸跟老师近距离地学了五六出戏。“文革后,我想跟俞老师学戏,又不敢开口,没想到托人一问,老师不仅答应了,而且还让去他家里学,并且他认真备课,一句一句地教。老师晚年住进华东医院已经不怎么讲话的时候,还托人给我带来曲谱。”
熟悉俞振飞的人都忘不了他与梅兰芳大师的一段往事。1945年日本投降,蓄须罢演8年的梅兰芳意欲重返舞台,但是一吊嗓,唱不上去了,梅兰芳情绪低落。此时俞振飞安慰他,并建议“你唱昆曲试试”。当年11月28日,在俞振飞的张罗下,梅兰芳、姜妙香、俞振飞等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挂牌演出《游园惊梦》、《琴挑》、《断桥》、《奇双会》等6出京昆剧目,一时购票者人山人海,连售票处的门窗都挤破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欲报答俞振飞,可是他分文未取。从此,俞振飞也就加入了“梅剧团”。
弟子五代同台竞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俞振飞先生就积极参加苏州昆剧传习所的筹备工作。自1957年起,俞振飞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30余年,制订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原则,传道授业,论材审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
在这次纪念活动中,逸夫舞台的连台好戏是一个高潮。三天五场21折京昆戏,都是俞振飞生前常演常新的代表作。参演者既有俞振飞的嫡传弟子蔡正仁、岳美缇、华文漪等,也有京昆艺术家李蔷华、张静娴、陈少云等,还有俞老再传弟子张军、黎安,乃至三传、四传弟子和在校学生。五代同堂,齐吟雅韵;京昆一家,同咏霓裳,剧场中人气沸腾。当83岁的李蔷华和70岁的蔡正仁献演当年由程砚秋、俞振飞二位大师千锤百炼的程派名剧《春闺梦》时,观众的情绪更是到了“一句一叫好”的程度。
京剧《玉堂春》俞振飞张君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_X_wighDPI/
',8)">
一代宗师使命在肩
上海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说:“俞老不仅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学养提升了戏剧表演的气韵,而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胸襟、高尚的艺德孜孜不倦培养新人,兼收并蓄地创新京昆艺术,为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传播做出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林瑞康回忆说,1985年,俞振飞给胡耀邦同志写过一封信,正是由于这封后来批转到文化部的信,才有了关于《振兴抢救保护昆曲艺术》的文件,文化部后来成立了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俞振飞当时已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大师,仍竭力推动对昆曲艺术进行保护。
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郭宇说:“这次纪念活动同时强化和明晰了每位戏剧人特别是京昆艺术人的责任。”
责任。俞振飞大师的后任、后学、后人,都再一次意识到了这份承自先辈的沉甸甸的文化责任。
(本报记者单三娅)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梅兰芳,言慧珠,俞振飞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J0upAycRNU
',9)">
http://player.56.com/v_MjI4MzU3OTI.swf
',10)">
俞振飞与程砚秋的四次携手
日期:2011-08-06作者:费三金来源:《俞振飞传》http://whb.news365.com.cn/jy/201108/t20110806_3104369.htm

俞振飞程砚秋合演《游园惊梦》

俞振飞与梅兰芳、梅葆玖合演《断桥》
记得秋声海上来,当时清誉重歌台。牡丹亭畔惊幽梦,艺苑同心赏别才。——1923年,程砚秋来沪演出,余以业余身份,配演《牡丹亭·惊梦》,是为二人订交之始。
(摘自俞振飞组诗《八十自寿》)
携手演昆剧《游园惊梦》
俞振飞21岁那年,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虽然俞振飞和他从相识到相知,也曾有过许多坎坎坷坷,但他确实从此改变了俞振飞的人生。他就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
1923年9月,20岁的程砚秋和他的戏班“和声社”第二次来沪,演于丹桂第一台。当时,“梅(兰芳)程(砚秋)争胜”之势,已初露端倪。“捧梅团”、“捧程团”虽无其名,却有其实。捧程团首领陈叔通建议程砚秋唱一场昆剧。因为梅兰芳每到上海演出,总要唱一两场昆曲戏。程砚秋却有些为难。梅兰芳的班子里有两套“场面”(乐队),一套京剧的,一套昆曲的。而程砚秋的班子里能唱昆曲的演员不多,也没有昆曲的“场面”,只有一出《游园惊梦》还能唱,春香这个角色吴富琴可以应工,唯独找不到合适的小生演柳梦梅。陈叔通告诉他,上海有一青年票友俞振飞,是“江南曲圣”俞粟庐之子,昆剧、皮黄皆精,柳梦梅一角尤其出色,请他合演,必然成功。程砚秋闻言大喜,即烦引见。陈叔通和俞振飞素无往来,于是转请上海江海关总督姚文敷与袁伯夔出面相邀。
程、俞第一次见面是在程砚秋下榻的沧州饭店。俞振飞一见程砚秋,就觉得他清新脱俗,气质非凡,真是“秋菊如神兰如骨”,恐怕梨园界很少有人比得。程砚秋打量俞振飞,果然如朋友们所说,儒雅俊朗,风骨天成,有一种北国男子很少有的神采风韵。这一对年方弱冠的青年,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俞振飞详细介绍了南方昆剧《游园惊梦》的演法,程砚秋听了大为高兴,他谦逊地说:“过去我学的身段比你们演的简单,你们的演法好,你不要有顾虑,应该怎么演就怎么演,我跟着你。”俞振飞给他说了几个地方,加了一些身段,排了一遍就登台演出了。
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昆曲已经叫好不叫座了。即使是最负盛名的梅兰芳,演京剧场场客满,演昆剧,卖座也必然下滑。谁知程、俞合演《游园惊梦》,竟引起不小轰动,丹桂第一台座无虚席。一则程砚秋锐气方盛,如日东升,加上他第一次在沪露演昆剧,势必夺人眼球;二则俞振飞是“江南曲圣”之子,昆曲“叶堂正宗”唱口,不论扮相、身段,俱已臻上乘,又为程所“特邀”,《申报》刊登的大幅广告,俞振飞的名字赫然列于程砚秋之前。是日,观众趋之若鹜,演出得到观众和行家的一致好评。罗瘿公在《申报》撰文,称赞程、俞的合作是“绛树双声”、“感日月合璧之快”。1925年和1928年,程砚秋来沪演出,俞振飞与他合作演出了《奇双会》、《玉堂春》等剧。这一时期,可看作程、俞的第一次携手,那时的俞振飞,还是一位“票友”。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周信芳迟世恭俞振飞赵文奎王少楼艾世菊马世啸施正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Y09XI2Zpgk/
',1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W-JrvAtxM/
',12)">
程砚秋苦劝俞振飞“下海”
那个年代,正是京剧小生这一行最为衰落的时候,好的京剧小生,屈指可数。当时,北京的京剧界已经盛行名演员自己创作新剧目,内行叫“私房本戏”。罗瘿公为程砚秋编了不少新戏,大多把冷门的昆曲剧本改为京剧,如《鸳鸯冢》取材于《蝶归楼传奇》,《玉狮坠》取材于《玉燕堂四种曲》。这些戏大多是才子佳人戏,小生很重要,可在北京找不到一位理想的人选。所以,程砚秋每次到上海,都要到俞振飞住的那间10平方米的亭子间聊上半天,劝俞跟他一起去北京。俞振飞心里何尝不想,只是他知道,父亲那里一定通不过,只得婉言谢绝。
1930年4月,俞粟庐魂归道山,这年秋天,程砚秋又来到上海。程闻听俞粟庐逝世,立即登门造访,一则表示哀悼,二则力促俞振飞“下海”。俞振飞原本就非常欣赏程砚秋高雅的艺术风格,也很愿意和他一起研究艺术,而且,眼前也再也没有理由拒绝他的一片诚意了。但思前想后,俞仍然有点担心,他对程说:“我打听到京戏班里有个规矩,搭班唱戏,一定要正式拜师才行。现在的小生演员,我最佩服的是程继先老先生。要我加入你的班子可以,你得首先让程继先先生收我为徒。”
这一年冬天,俞振飞手里攥着程砚秋从北京拍来的“事已谈妥,速来京拜师”的加急电报,先坐船到天津,然后登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在程砚秋的陪同下,俞振飞拜见了程继先。果然,程老先生开口便说:“我听说你从小学诗词书画,既然是有文化基础的,什么事都可以干,为什么一定要唱戏呢?你要知道干我们这一行,吃得好是‘戏饭’,吃不好就是‘气饭’,戏班里欺侮人可厉害呐,尤其是南方来的‘票友’,要挤进去,人家更要欺侮你。你喜欢京戏,我教你几出,唱着玩玩算了,别‘下海’了!”
昆曲音配像《長生殿·小宴·驚變·埋玉》俞振飛言慧珠錄音蔡正仁張洵澎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1RrnuH0WaI/
',13)">
俞振飞却以坚定的态度对老师说:“我这次就是‘下海’来的,非下不可,什么艰苦都愿意承受。”程继先见他决心已下,只得收下了这位学生。程砚秋几次要俞上台演出,程老先生总以“戏没学好,不能让他坍我台为由”,不允俞振飞登台。
1931年歇夏之后,程继先终于点头同意了。程砚秋一听,喜出望外。中和戏院门口贴了巨大的海报,大红纸上用金粉写着“俞振飞”三个大字,下面又加上“文武昆乱不挡,特挽友请来京”几个黑体字,真是给足了面子。
第一天的打炮戏,是程、俞合演的本戏《玉狮坠》。此戏是小生的重头戏。程砚秋以此戏打炮,足见他对俞振飞的器重。俞振飞亦不负知遇之恩,把昆剧《乔醋》里的身段念白融化到《玉狮坠》里,大大丰富了男主角刘生的表演。加上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表演细腻。二人合作,铢两悉称。程剧团的一位总管冯蕙林看了戏说:“俞振飞身上有书卷气,就像当年北平的名小生陆华云,是一种天赋,不可多得!”《玉狮坠》的成功,使俞振飞获得了一片赞扬声。
昆曲《牡丹亭》俞振飞言慧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r1D-A25mAA/
',14)">
不料,第二天演出,风云突变,俞振飞尝到了“气饭”的滋味。
这一天戏码,为俞振飞排了个“压轴”倒第二,戏码是《辕门射戟》。小生戏排倒第二,这在程砚秋的“鸣和社”里还无先例。“鸣和社”名角甚多,说什么也轮不上俞振飞这个刚“下海”的票友唱压轴。这个安排,完全出于程砚秋的良苦用心。根据程砚秋的旨意,“鸣和社”老板梁华章挖空心思,在那天大轴排了出《龙凤呈祥》,把所有的名角儿全部拴在一个戏里,腾出“倒第二”的位置,派了俞振飞的《辕门射戟》。
《辕门射戟》说的是袁术遣纪灵攻小沛,刘备向吕布求救,纪灵亦厚赂吕布,请予相助。吕布设宴为两家解和,纪灵不允,吕布遂树戟为靶,以箭射画戟为凭,化解了一场兵戈。刘备派遣的下书人和纪灵派遣的送礼人同是丑角应工,穿着打扮一模一样。按照剧情,纪灵的使者应站舞台的“大边”,刘备的使者站“小边”。不想,两个演员故意换错位置,给俞振飞来个措手不及。也亏得俞振飞机灵,唱的时候没有认错对象。
谁知,戏演到射戟结束,转至虎帐修书时,由于打鼓佬“下套”,俞振飞差一点被“晾”在台上。按常规,这时乐队的锣鼓点子应打慢节奏的【扭丝】,吕布起唱三角【散板】,然后再转快节奏的【望家乡】接唱【快板】。没料到打鼓佬一开头就起【望家乡】。如果俞振飞是个有丰富舞台经验的京剧演员,这样的场面完全可以随机应变。无奈俞振飞刚刚“下海”,毫无思想准备,难免一怔,等到两个“过门”拉过,方才醒悟,结果三句唱只唱了一句“虎帐抓起狼毫笔”。观众未送“倒好”,俞振飞却憋了一肚子闷气,想起老师说的“戏饭”和“气饭”,他在两天里就尝到了霄壤有别的滋味。事后,虽然程砚秋让打鼓佬向俞道了歉,但俞振飞的心头还是染了一层凝霜。不久,他以继母病重吴门为由,终于拂袖南归。他在给程砚秋的信中说:“这碗饭我吃不了。京剧是我热爱的,受气受不了。”
京剧《春闺梦》赵荣琛俞振飞//v.youku.com/v_show/id_XOTg0MzU5OTI=.html
',15)">
俞振飞“二次下海”
1931年夏,俞振飞负气南归,是促使程砚秋整改旧戏班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考察西方戏剧,程砚秋只身前往欧洲,并一度萌生举家迁居德国的念头。为此开了烟戒,破了酒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个月里体重猛增。陈叔通闻讯,惊恐万分,频发函电,借程剧团同人生活困难为由,催他火速东归。
等程砚秋回国,“鸣和社”的班底已被私淑程派的新艳秋“挖”了过去,几乎演遍了所有的程派剧目,一时声名大噪。程砚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演员阵容才趋整齐,唯独缺少一位风格默契的小生。在“俞五”(俞振飞)和“叶四”(叶盛兰)之间,程砚秋和陈叔通有过一番权衡,最后天平还是倾向了俞振飞。
俞振飞毕竟从小就迷上戏曲,何况当初“下海”就因为与程砚秋惺惺相惜,所以,当艺术知己再次向他招手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过去。当时,京剧界有人说俞是“两次下海”;社会舆论也认为他放着好端端的大学讲师不做,去做戏子,是“甘居下流”。
犹豫间,俞振飞为此也到梅家商量过。梅兰芳既不怂恿,也不反对。他知道俞是一位天才演员,不演戏很可惜。1934年,上海昆曲保存社为筹集资金,假座新光大戏院举行会演。俞振飞邀请梅兰芳一同演出,梅兰芳一口答应。消息传出,轰动了半个上海,那才真叫一票难求。这次演出,是俞振飞和梅兰芳首次同台。第一天演的是《游园惊梦》,第二天演的是《断桥》,第三天是《瑶台》。俞振飞晚年回忆当年的三场演出,不无感慨地说:“巧得很,我和梅先生第一次同台,是这出《游园惊梦》,最后一次合拍电影,也是这出《游园惊梦》,而末一次联袂登台,还是这出戏,杜丽娘和柳梦梅把我们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梅兰芳知道,是自己的弟子程砚秋邀俞振飞北上,他这个做师傅的自然不便阻拦;然而,俞的离去,使梅兰芳失去了一位昆曲知音,他有点依依不舍。
言慧珠俞振飞-三堂会审(音配像-夏慧华蔡正仁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gB-o25I6ic/isRenhe=1
',16)">
1934年9月4日,俞振飞在北平中和戏院打炮,唱压轴《监酒令》。此时,“鸣和社”已易名“秋声社”。程砚秋把俞振飞奉若上宾。两人都进入了艺术创造的兴奋期和丰收期。俞振飞除了上演了《奇双会》、《监酒令》、《岳家庄》等京剧小生本门戏外,还几乎演遍了凡有小生角色的程派名剧,如《春闺梦》、《玉狮坠》、《碧玉簪》、《花舫缘》、《风流棒》、《鸳鸯冢》等。二次加盟,也使俞振飞获得了丰富的待遇:除了每月固定工资250元外,在京每演一场20元,出京演出则每场80元。程砚秋乘软卧,俞振飞也乘软卧;程砚秋住什么标准的房间,他也住什么标准的房间。他的实际地位和收入都要超过挂二牌的老生。
这段日子,也是程、俞合作最愉快的时段。在演出之余,程砚秋几乎每天都到俞振飞的住所唱曲,学了许多昆剧折子戏。这一切都使他尝到了昆剧的甜头,进一步认识到“京戏演员有无昆曲根底,不仅涉及戏路宽窄,更重要的是涉及素养和气质”。
京剧《打侄上坟》俞振飞汪正华艾世菊王宝山
//v.youku.com/v_show/id_XMzQ2MTA2NzY=.html
',17)">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xK73j7xmBU/
',18)">
无可奈何花落去
然而,风亦因此起于青蘋之末。1937年秋,法国将举行盛大的国际博览会。各国都设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展览馆,唯独中国没有。一批旅法爱国华侨痛感政府无能,只好依靠民间力量集资,筹建中国馆。邀请程砚秋访法演出,也是集资办法之一。于是,程砚秋在一年前就着手组团,准备剧目。他吸取梅兰芳出国演出的经验,决定增加唱做兼备,且具舞蹈性的昆剧剧目。由于要排演大量昆剧剧目,俞振飞责无旁贷地担任了指导教师。他还把“传”字辈旦角名家朱传茗请到北平,担任出访团专职笛师。1936年,俞振飞的寓所热闹非常,除了教曲排戏外,还要管吃管喝,程砚秋每天都在俞家。可惜这个完整的出访计划,被卢沟桥的炮声断送了。
1937年6月中旬,“秋声社”赴山西太原演出。7月7日,传来了卢沟桥的炮声。“秋声社”在太原只演了9天,便匆匆辗转回到北平。当时的北平已满目疮痍,到处挂着日本的太阳旗。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谁还有闲情看戏,“秋声社”陷入了困境。为了应对眼前的经济危机,“秋声社”经理高登甲、吴富琴和管事李锡之采用了削减工资、紧缩开支的办法。有人趁机向程砚秋吹耳边风:“观众是来看你程砚秋的,又不是来看他俞振飞的!”于是,俞振飞每月250元的固定工资被取消了。在北平每演出一场,都按上座率打折扣,如果今天上6成座,俞拿12元;如果今天上3成座,俞拿6元;卖座不好时,演一场拿4元也是常有的事。程砚秋一星期只演一两场。俞振飞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几十来元。他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定制出国行装和演出服装用具上,就连化妆用的镜子也是用纯银花镶嵌的,这一来自然手头拮据、囊中羞涩了。出于无奈,他给程砚秋写了一封信,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希望恢复每月250元的固定工资;二是先借1000元钱,以解燃眉之急。程砚秋没有复信。过了几天,管事李锡之来到俞家,对俞说:按目下剧团的状况,要恢复固定工资是不可能的,要借1000元也没有,只能借几百元给你,不过你那一箱子出国定制的衣物要作抵押……
昆曲《牡丹亭》俞振飞言慧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r1D-A25mAA/
',19)">
俞振飞没想到程剧团会以此作为借款的条件,眼睁睁看着李锡之把一箱子衣物扛走了,霎时间胸中之气不打一处来,便找了一批朋友来商量。在朋友们七嘴八舌的怂恿下,心灵失重的俞振飞产生了脱离“秋声社”的想法。一天,“秋声社”贴出《红拂传》的海报,票子也预售了。就在这节骨眼上,俞振飞送去一张请假条,借口因病不能演出。程砚秋知道他还在为工资一事生气,只得托朋友相劝,说工资问题以后还可商量。俞振飞的怒火已被人煽起来了,拿定主意,坚决不演。程砚秋无可奈何,只得改换剧目,贴《穆柯寨》和《贺后骂殿》双出,《穆柯寨》的杨宗保由程继先扮演。程继先见弟子受委屈,也拒不出演。这一来非同小可,把程剧团不和的内幕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俞振飞的这一行为,在戏班里称之为“拿跷”,不明真相的观众当然责怪俞振飞不该“忘恩负义”。小报记者亦闻风炒作。事情闹大了,别无退路。俞振飞在朋友们的策划下,由经励科出面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并请景孤血为他草拟了一份脱离“秋声社”的《申明》,宣布脱离“秋声社”。
两位最佳拍档,在愉快地合作了4年之后,终于在1938年春拆档分手了。俞振飞脱离程剧团之后,对唱戏一行又生心灰意懒,倒有18个月没有登台。程继先也跟着被程剧团解聘了。
人的一生,总有些事叫人惋惜不已。程、俞两位大师,若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求同存异,共度时艰,这种伤感情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据说程砚秋对此事的处理还是相当冷静的。当时,有许多小报记者去采访他,他总是说:“余与俞君私交甚厚,至戏班之合作与分离为极平常事。”
俞振飞晚年每当回眸数十年前发生的那场变故,也常有“块然独存,缅怀故人,弥增怅触”的伤感。
京剧《打侄上坟》周信芳俞振飞像小王桂卿蔡正仁主演:俞振飞饰陈大官,汪正华饰陈伯愚,艾世菊饰张公道、朱才
//v.youku.com/v_show/id_XMTAyNDM4Nzg4.html
',2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xK73j7xmBU/
',21)">
程俞合作的圆满的句号
1946年,在阔别4年之后,“秋声社”重返上海舞台。程砚秋带来的老生是谭富英,小生是叶盛兰。叶不属程的“秋声社”,聘期为一个月。谁知一月期满,欲罢不能。到了1947年1月,眼看临近农历年底,剧场岂能失去这个大好的赚钱机会,千方百计挽留程砚秋再唱一期。程表示可以留下,但要演出他的新作《女儿心》。此时,叶盛兰因演出期满另谋高就,程砚秋指名,小生一定要请俞振飞出演。
“大来”公司邀角的代表来到俞振飞家里,转达了程的邀请。俞夫人黄蔓耘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接《锁麟囊》中三路小生的活儿,二是包银不低于叶盛兰。“大来”老板吴性裁一向是捧叶盛兰的,因此,当黄蔓耘问起叶盛兰的包银时,故意把1200万法币虚报为2000万,想吓倒俞振飞。谁知,黄蔓耘笑嘻嘻地说:“那好,叶盛兰2000万,我们要4000万。”场方代表惊得不知所措。要知道,当时的4000万可以买20根大条金条。来人露出鄙夷的神色,口气生硬地说:“你要这么高的价,我们宁可花6000万请叶盛兰!”黄蔓耘淡淡一笑,若无其事地说:“好啊,那你们去请叶盛兰好了!”场方代表气鼓鼓地离开俞家,去找程砚秋商量,谁知程的态度十分坚决:你们请不到俞五爷,我明天就回北平。场方只好答应了俞振飞的要求。
俞振飞心里明白,一定是程砚秋的坚持,才会有今天的结果。友谊需要包容。
这是一次令人期待已久的重逢。
谈判既成,程砚秋身穿长袍马褂,登门造访。一声“五哥”,一声“四弟”,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一种深可信赖的知己感,找到了一个新的支撑点。在程砚秋看来,和俞振飞合作,更契合他们的艺术风格。他们除了演新戏《女儿心》外,还合演了《贩马记》、《红拂传》、《全本春闺梦》等。这次演出,在程、俞的合作史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版内容摘自《俞振飞传》,费三金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李蔷华俞振飞主演【春闺梦】完整视频//v.youku.com/v_show/id_XMjA0MzU5NTM2.html
',22)">
京剧-春闺梦-赵荣琛http://www.56.com/u23/v_MjA4MTgyNjA.html
',23)">
俞振飞给我们留下什么
http://bbs.dlut.edu.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GROUP_4%2FXiquQuyi%2Fartist%2F1%2Fyuzhenfei%2FM.1088318241.A
大师西去,雅音未绝。日前,专程来沪参加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着名戏剧家刘厚生感喟:俞振飞一生中,能演两三百出京、昆剧,这对于现在的戏曲演员来说,真是难以想象的。要想成为大师,没有这种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的真功夫,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年轻一辈离大师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在"百年振飞"的纪念日中,每一个关心昆曲的人,心头都萦绕着这个结,人们缅怀一代宗师,更期待后继有人。对于一个时代、一门艺术来说,总要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如果说梅兰芳、俞振飞这些名字,代表了戏曲黄金时代的巅峰,那么,他们身后留下的长长背影,仍在影响着今天在舞台上苦苦求索的人。呼唤我们时代的大师,从这个意义上讲,俞振飞,留给后人的启示,早已超越了昆曲。
研艺:贵在执着信念执着,是一切大师必备的素质。提起俞振飞,受恩师影响颇深的"女小生"岳美缇总忘不了1984年的那一幕:83岁的俞老要抢拍个人录像。她给老师化妆,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俞老要求脖子、小臂这些其他演员不愿化妆的地方也擦油彩,每个指甲上的粉都要擦干净。尽管是声名显赫的老艺术家,俞老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化妆,然后静静等待拍摄。等得累了,俞老常常会腿发抖,但他从来不说"我要歇一会儿",而是谦恭地等候摄像、灯光等师傅到位。
京剧《生死恨》言慧珠俞振飞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fQHT2uWRfI/
',24)">
1989年,文化部拨专款再次抢救俞振飞的京昆艺术。拍录像前要先期录音。那时,俞振飞因白内障动过两次手术,坐着气提不上来,站着还要扶着椅子,旁边让学生拿着台灯照亮剧本。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俞老不厌其烦地录制完了10多部京昆剧的折子戏。岳美缇告诉记者,昆曲追求一种意境,在俞振飞身上,最可贵的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严谨,昆曲人一生都在追求这种人生和艺术境界。
这两天,专程从美国赶赴上海参加纪念俞老百年诞辰演出的俞门弟子王泰琪,回忆起当年陪着老师抢救资料的日子感慨万千。有一回在嘉定秋霞圃拍摄《拾画叫画》,骄阳似火,年近90岁的俞老勒着头,穿着戏服拍戏。头上的水纱干了,俞老夫人李蔷华和弟子就用毛笔蘸点水给他抹一抹,疼痛好点了再继续拍。
即便晚年时住进医院,俞老还深爱着他的昆剧。开了几次刀,病情稍稍稳定,俞老就在病床上手执折扇,做出各种优美的手势,高兴时竟然还唱起曲子来。一般病人气管切开后,说话都不方便,但俞老还是戏瘾不断,歌唱不止。
昆曲《断桥》梅兰芳俞振飞梅葆玖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RGDZTb1aUM/
',25)">
点评:在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诸多精神财富中,对事业的忠诚,是最可贵的。它是一种人生信念,更是一种职业操守。今天,我们缅怀先人,为的是激励后者。选择了舞台,就要有高尚的职业理念,否则,是难成大器的。
修身:文化素质最重要梨园有句俗话:演员在台上拼技术,在台下则是拼文化。俞振飞留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大师能从成千上万的演员中脱颖而出,文化素养是最厚重的依托。
在纪念俞振飞舞台生涯60年活动中,京剧名家张君秋曾说:"我对俞振飞同志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博学。一个演员如能在掌握丰富的表演艺术手段的同时,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他的演出便会如虎添翼。"做学者型演员,是成为大师的必备素质。今年,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演出上,大师激发起的话题,远远超出了昆曲。"京昆艺术大师",画家、书法家和"中国文化的大家",从这些人们送给俞老的称号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他的敬仰。
剧评家郭汉城告诉记者,大师是时代造就的,但反过来又推动了时代艺术的发展。俞振飞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钻研古典文学、书法、绘画和书画古玩鉴赏。年轻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医学易经、昆曲典籍,俞振飞"见书就读".他的博学、深思,使他成为一位学者型的演员,也使他的艺术具有更加高雅的品位,创造了昆曲的辉煌。
俞振飞留给青年演员的不仅是那些舞台上的戏,还有曲谱等大量理论着述,这是因为昆曲艺术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之大成者,要在昆曲领域有所成就和突破,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郭汉城认为,当前,青年演员要继承俞老的艺术,必须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要学到大师艺术的精髓,仅仅靠一两出戏,拿一两个奖,是戴不上真正的桂冠的,更谈不上全面继承京昆艺术的。
昆曲《连环记·小宴》俞振飞音配像主演//v.youku.com/v_show/id_XMTE2MTYxMTE2.html
',26)">
点评:"功夫在戏外",对大师的呼唤,说到底,是对具有健全素质的现代人的呼唤。古老戏曲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今天,人们怀念俞老,对年轻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台上,每一个演员都是在传播文化,这是时代赋予的一种崇高使命。
做人:高尚人格感召人高尚人格,是大师之魂。俞振飞一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在昆曲界树立了一座人格丰碑。
多年从事昆曲教育的学生顾兆琳说,作为一位戏曲教育家,俞振飞是热情满怀,慷慨施教的。据统计,仅公认的俞门弟子就有41位,向俞振飞学过戏、学过唱的则不计其数。和现今一些戏曲演员成名后却不肯收徒的行为相对照,俞老不吝教诲的行为堪称楷模。
对学生,俞老是关怀备至的。俞老弟子蔡正仁、岳美缇回忆道,他们就收到过俞老的信件250多封。怕学生记不住,俞振飞常把昆曲的润腔、四声等写在信里,有时会把一些读音规律不厌其烦地列出表来,让学生"对号入座".在信里,讲做人的道理,也谈梨园掌故,谈和自己的老师,和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交往的故事。在一封封信中,俞老以自己的品德影响着学生的品德。
俞振飞曾说:"不是我好为人师,我想把我从艺多年的心得告诉年轻人,让他们少摸索,少走些弯路。"俞老的学生遍天下,但俞老从来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盛夏季节,江浙和海外的京昆演员慕名前来求艺。俞老常趁午休时间辅导他们,80多岁高龄,剧中该跪时照例跪下,毫不含糊。
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们不会忘记,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外地,只要是学生的演出,俞老总要抽身坐在台下:"我来了,你们思想就会集中些。"学生演戏老师必去剧场的习惯,现在,已成为蔡正仁、岳美缇等弟子培养昆剧第3代演员的惯例,他们把这先辈遗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点评:有人感叹,难成大师,只因难以超越大师树立的艺术高峰,而在今天,真正难以逾越的,倒是大师的人格丰碑。德艺双馨,是今天我们衡量艺术家的标准,对年轻演员而言,也许大多数人成不了大师,但是愿意追随大师的足迹不断前行,依旧是我们对俞老最好的纪念。
(文汇报/记者张裕金涛)
俞振飞唱腔欣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VeYpk9CmKE/
',27)">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6z4j-gpl-Q/
',2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albruLV328/
',29)">
我所知道的俞振飞(1)
2011-07-21 16:00:47来源:新民晚报(上海)http://news.163.com/11/0721/16/79GFO9I600014AED.html
我1960年毕业于原华东政法学院(后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系),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管理和教育工作。因长期担任校长秘书,我一直跟随俞振飞,后来由俞振 飞推荐调往上海昆剧团任副团长。1991年6月14日他生病时,还让我与李蔷华陪同他到华东医院住院,直到1993年7月17日他停止 呼吸。屈指算来,我和俞振飞相处33年,跟随他参加一些重要活动,至今一切都历历在目。
俞振飞的艺术功底
俞振飞出生于1902年7月15日(农历6月11)苏州义巷,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宦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末代的武将,受过封禄。其父俞粟庐因不满官场辞职后,潜心研究书法和昆曲,成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清曲家,被誉为“江南曲圣”。俞振飞自幼受到父亲严格家教的熏陶,从5岁开始,其父教他识字,写毛笔字,又先后读了《论语》和《孟子》以及《古诗十九首》等。9岁开始上私塾,并潜学四声音韵,在唱曲中掌握咬字、发音和润腔。其父俞栗庐也是个著名书法家,俞振飞从小在他父亲指导下,练习书法,尤其是让他学习大书法家董其昌、赵孟的行书。俞振飞最终酷爱的也是秀丽飘逸的行书。俞振飞从14岁开始学画,先拜近代著名大画家陆廉夫为师。三年之后又拜上海另一大画家冯超然继续学画。其父也经常带他到裱画店和碑帖店,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古代名人的书画,也学会了装裱字画的常识,10岁时俞栗庐还带他到时任上海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家里鉴赏书画与文物,使俞振飞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可见,俞振飞的文化底蕴深厚瓷实,诗词书法音乐美术样样精通,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可多得的奇才。
最终决定俞振飞一生的还是昆剧和京剧。这更是家教与家传熏陶的结果。俞振飞6岁开始随其父俞粟庐学唱昆曲,那时他父亲教儿子每支曲一定要唱上三五百遍,且唱得滚瓜烂熟不准有丝毫差错。于是从6岁到19岁,俞振飞随其父唱完了《纳书楹曲谱》一书中所有曲子两百多出。在一次曲友同期唱曲中,俞振飞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一曲未终,便赢得满堂喝彩。这时其父和曲友才惊奇地发现俞振飞竟有这么高的天赋和艺术表达力。从此,俞振飞成了继承俞粟庐昆曲正宗唱法的唯一传人。
俞振飞先是学习昆曲,主要是清唱,名曰“清工”,之后又先后拜名师沈锡卿、沈月泉学戏。学习之后登台演出,称为“戏工”。那时老师教学极为认真严格,一丝不苟,俞振飞也勤学苦练,每天从基本功练起,打靶子、拉云手、踢腿和下腰等等,接着再学戏,结果师承名师技艺,学了不少戏。14岁那年,他在苏州演出昆剧《望乡》后,俞粟庐高兴地说:“没想到儿子登台演出的扮相、台风是那么好,身段、动作是那么美。”俞振飞20岁那年第一次在上海舞台演出昆剧《游园惊梦》《跪池》和《断桥》,初露头角,就获得上海观众的一致赞扬。从此,俞振飞成为把昆剧历来就有的“清工”与“戏工”熔于一炉最为成功的人。1931年,俞振飞30岁拜师下海,在当时的北平舞台上第一次亮相正式挂牌唱戏,演出效果,令人刮目相看,观众盛赞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表演细腻、感情丰富”,梨园界行家更是夸赞他“身上有书卷气,是一种天赋,是一不可多得的人才”。
京剧音配像《王十朋见娘》俞振飞主演http://www.56.com/u15/v_NTcyNzcyNTA.html
',30)">
俞振飞与程砚秋大师的合作
上世纪20年代初,京剧大师程砚秋有一次来沪演出,要找一位小生搭档,程派戏迷上海银行家陈叔通便把俞振飞介绍给程砚秋,并邀他与程砚秋合作演出《游园惊梦》,俞演得很出色。程砚秋高兴地赞扬俞振飞是个人才,从此,他把俞振飞视作小生的最佳人选。此后,程砚秋每次来上海总让俞振飞跟他合作演出,两人合作默契、愉快。后来他又邀请俞振飞到北平参加自己的鸣和社(后改为秋声社),结果除《亡蜀鉴》《锁麟囊》以外,所有程派名剧他都与俞振飞有过合作演出。程砚秋还深有体会地说:“京戏演员有无昆曲功底,不仅涉及戏路的宽窄,更重要的是涉及修养和气质。”因此,他在演出之余,还向俞振飞学了昆剧《断桥》《水斗》《臧舟》等折子戏。从此,程砚秋与俞振飞成了莫逆之交。
昆曲《太白醉写》俞振飞//v.youku.com/v_show/id_XMTIzMjk0OTg0.html
',31)">
俞振飞与梅兰芳大师的合作
也是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一次宴席上,梅兰芳请在座的俞粟庐唱昆曲,当时俞不好推辞,便唱了一支《亭会》的【桂枝香】,由俞振飞吹笛。一曲终了,梅先生便激动地拉着俞粟庐的手不放,说:“我今天听到了真正的昆曲。”后来又对资深剧评家许姬传说:“过去我在北京听到的不是正宗的昆曲,我想象中的昆曲一定是像今天听到的那样。”还赞扬了俞振飞的“满口笛”。
上世纪30年代初,俞振飞应梅兰芳的约请,到上海思南路上的梅宅拜访。梅先生请俞振飞为他吹笛《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好姐姐】两支曲子,两人一唱一吹,配合丝丝入扣。后他又与俞商定,每星期一、三、五到梅家教唱,每次两小时。梅先生学习很认真,收获很大,并赞扬俞振飞的唱腔“讲究吞吐开合,轻重抑扬,尤其重在随腔运气,的确是有传统的玩意儿”。又说:“俞腔的优点是比较细腻生动,清晰悦耳。”1934年,梅先生再次和俞振飞合演《游园惊梦》《断桥》和《瑶台》,两人合作很愉快,梅先生称道:“俞振飞是一位难得的天才演员。”又说:“俞振飞腹有诗书,在台上儒雅风流,无与伦比,在台上那点儿意思,旁人做不到。”此后,梅兰芳与俞振飞便多次合作演出,包括一度参加梅剧团时期的合作演出,尤其是《牡丹亭·游园惊梦》和《贩马记·奇双会》,包括梅、俞合拍昆剧舞台艺术片《游园惊梦》等。成为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并结成了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
俞振飞除了与梅兰芳、程砚秋艺术大师以及坤旦言慧珠长期合作演出外,还与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姜妙香、杨小楼、萧长华、马连良、侯喜瑞、奚啸伯、郝寿臣、金少山、杨菊蘋、高盛麟、吴素秋、张君秋、宋德珠、黄桂秋、杜近芳、魏莲芳、童芷苓、李玉茹等京剧大师及名伶合作演出。这么多的戏曲艺术大家,都在舞台上与他配过戏,且大都是特邀他的,争相与他合作演出,可见俞振飞的艺术魅力。纵观京昆史,如此跟众多艺术家合作过的至今只有俞振飞一人,也正是因俞振飞在其舞台生涯中长期跟数十个艺术大家合作演出,与高手过招,和名家对曲,才造就了他在京昆剧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儒雅、秀逸书卷气的俞派小生风格,此风格的确是无与伦比的,真可谓前无古人能企及,后人恐也难出其右。
昆剧音配像《玉簪記·琴挑》俞振飛-蔡正仁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LdFCkkCyk4/
',32)">
“文革”遭难,家破人亡
“文革”开始后,1966年张春桥在文化系统一次大会上公开点名上海戏校是封资修的大染缸,俞振飞是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反动学术权威。此后,上海戏校大字报铺天盖地,炮轰俞振飞、言慧珠,进行喷气式的批斗,红卫兵各派更是多次上门抄家,言慧珠的金银首饰,原藏在卫生间马桶里,日光灯木槽里,化妆盒里和埋在花园地下以及屋檐瓦片里,统统被掘出和劫走,连同银行的保险柜也被封存,而俞振飞的损失更大,其父俞粟庐祖传和收藏的书画、古玩,以及梅兰芳大师赠送给俞振飞的名画,统统被当场烧毁,还有著名画师张大千赠给俞振飞的四幅画和赠送给亡妻黄曼耘的画也被红卫兵抄走,至今下落不明,俞振飞生活中积蓄仅有的一张存折人民币一万元被抄光,工资也被扣发。
作者:郑利寅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昆曲《狮吼记·跪池》言慧珠俞振飞//v.youku.com/v_show/id_XMTIzMjkzNjU2.html
',33)">
我所知道的俞振飞(2)
日期:2011-07-22作者:郑利寅来源:《艺海缘·桑梓情》
俞振飞妻子言慧珠,面对每天批斗、扫地、扫厕所等劳动和写请罪书,感到失去了尊严,她的脾气很倔强,“文革”前曾发生过两次未遂自杀。这次难逃厄运,从“文革”开始就发生过自杀念头,被俞振飞发觉后,曾多次劝阻,耐心地做她的工作。但他仍然很担心,又将情况报告给“文革”工作组,请他们派人做疏导工作,并也收到一定实效,一度情绪较为稳定,至少是延续了她的生命。但当言慧珠发现红卫兵最后的一次抄家,把原来金银首饰隐瞒埋藏的地方统统被掘开抄走之后,她绝望了,加之,当时又得悉她的好友金素雯夫妻上吊自杀的情况,第二天,她在作了精心策划之后,深夜过后第三天凌晨在卫生间浴缸上的横梁上吊自杀,这一天正是1966年9月11日凌晨。俞振飞说:“那天我发现时已是上午10时多了,当时房间桌子上有一只水合氯醛的空瓶,半瓶橘子水,还留下三封遗书,一叠钱,五千元是抚养儿子成人的生活费,七千元给我,我当即报告给学校‘文革’工作组,他们来了之后,带拿走了遗书和钱,给我的七千元也交给他们了。后来龙华殡仪馆派人来收尸,遗体从楼上抬下来的时候,我看到她光着双脚,就叫抬尸的工人停一停,我跑到楼上拿了她生前最喜欢的一双玻璃丝袜给她穿上,总算是夫妻之情吧!”正是应了俗话说的“一日夫妻百日恩”。
总之,纵观俞振飞的婚姻生活,虽然有甜蜜的幸福,但总的来讲历尽坎坷多,特别是天命之年后,差不多整整20年生活在孤身独居中,这比起有些名人、明星的各种绯闻来讲,俞老真是难能可贵的。
昆剧《哭像·八阳》蔡正仁·俞振飞//v.youku.com/v_show/id_XMzQ5OTk4MzI=.html
',34)">
抢救昆剧和《俞振飞舞台艺术汇录》
“文革”之后,昆剧的发展遇到瓶颈,俞振飞不顾年逾古稀再次奔走,于1984年亲自上书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终于使党对昆剧的抢救、继承、改革和发展的扶植保护政策得以落实。可以说,这一政策不仅振兴了昆剧,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挖掘、抢救了不少濒于消亡、且具有艺术特色的稀有的古老剧种,对整个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重大意义。到了晚年,俞振飞不顾年已88岁高龄,还亲自录音、录像摄制了京昆优秀传统折子戏16出,定名为《俞振飞舞台艺术汇录》,加上先前跟梅兰芳拍摄的电影和许多名伶的舞台演出实况录像、合计30多出,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
俞振飞被授予荣誉文学博士
俞振飞是一个博学多才资深大学问家。正因为如此,上世纪30年代初,俞振飞一度被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陈中凡教授聘为讲师,为弘扬民族戏曲,俞振飞讲授中国戏曲常识,特别是京昆知识和教唱昆曲,课余组织学生京昆俱乐部,学生们自唱自演,俞振飞作指导老师,他以《游园惊梦》《四郎探母》等京昆剧目为教材,进行讲解分析,深入浅出,边讲边唱,边做边舞,生动活泼,意趣盎然,大受欢迎,听课学生越来越多,从小教室到大礼堂,座无虚席,甚至许多教师慕名听他的课,包括名教授周谷城和陈中凡。有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周谷城碰见俞振飞,还尊称他为“老师”,说在暨南大学听过他的课,向他学过昆曲。
从此,俞振飞在暨大成功讲学的消息不胫而走,因而俞振飞演到哪里,哪里都要请他讲学,包括上海、北京、南京、重庆、杭州等地,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曾多次受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文化艺术中心讲学,1987年又受邀到美国林肯大学、夏威夷大学、北克莱大学、克罗拉多大学、圣地亚戈大学等讲学,历时10个月,1988年还率领上海昆剧团前往日本访问演出,在电视台作电视讲演。特别是讲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昆剧的关系。还着重介绍了华夏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粹、昆剧的渊源、形成和发展及其表演艺术的特点,以及昆剧在我国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俞振飞的讲学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和赞扬,
俞振飞不仅讲学,传播昆剧知识,还经常参加昆剧各种票社活动,从最早的票社和“雅歌集”,到后来的上海昆剧联谊会、上海市政协和黄浦区京昆之友社以及长宁中学等等,为他们拍曲、说戏、观摩与指导。同时还出版了《振飞曲谱》《俞振飞艺术论集》和其他艺术理论创作等。可见,俞振飞不仅是个昆剧泰斗和京剧大师,也是昆剧大学者、教授和研究家,可谓是个集理论、实践、创作于一炉的大家。像俞振飞那样京昆都有辉煌成就,在梨园界从历史到当今恐无第二人。
为表彰俞振飞的造诣与贡献,香港中文大学于1988年10月授予俞振飞荣誉博士学位,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获得博士殊荣的京昆艺术大师。
京剧《李玉茹写状》俞振飞//v.youku.com/v_show/id_XNjA4NzMxNDA=.html
',35)">
俞振飞的追求进步与高风亮节
俞振飞在政治上追求进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愧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俞振飞的艺术人生丰富多彩,我们从其经历中,可以窥视到他一贯的政治追求和进步。
从上世纪20~40年代,俞振飞先后主要和程砚秋、梅兰芳长期合作演出,1948年,俞振飞受邀赴香港与马连良、张君秋合作演出,后旅居香港,195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俞振飞非常激动,并于1955年4月回到内地。之后便应邀,与梅兰芳合作拍摄昆剧电影舞台艺术片《断桥》和《游园惊梦》。1956年和1957年俞振飞和言慧珠先后被任命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和副校长。俞、言校长首次成功合作创排了昆剧优秀传统戏《牡丹亭》。1958年俞、言参加中国戏剧歌舞艺术团,出访欧洲七国,巡回演出达半年多之久。1959年俞、言校长再次成功合作创排了昆剧《墙头马上》,并晋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就在这一年,俞振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俞、言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昆剧舞台艺术片电影《墙头马上》。1964年俞振飞支持言慧珠响应党的号召,到奉贤参加社会主义“四清”工作队。1966年“文革”受到残酷的迫害,但俞振飞能经得起考验,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特别是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经受磨难之后,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振兴京昆事业中。他既是一个有丰厚知识与艺术,又怀有极大包容心和忍耐心的人,他一生的奉献永远是那么真诚,从生到死、日思夜想和梦里情牵,魂系京昆的献身精神,令人永远敬佩。
俞振飞的为人,胸怀坦荡,开朗豁达,淡泊名利,他识大体,顾大局,高境界,宽胸怀,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他生活俭朴,待人宽厚平和,平易近人。他对学生总是和颜悦色,慈祥可亲,诲人不倦。
总之,俞振飞不愧是一位高风亮节、德艺双馨的昆剧泰斗和艺术大师。
在1991年4月中央和上海市各界联合召开的《祝贺俞振飞舞台生活70年暨90华诞》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给俞振飞发来的祝贺题词为“艺术精湛”四个大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特地发来贺信:“俞振飞不愧是我国当代艺高望重的京昆表演艺术大师、杰出的戏曲教育家,为繁荣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俞振飞发来贺词、贺电、贺信的还有荣毅仁、贺敬之、曹禺、张庚、刘厚生和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和文化艺术界的权威人士。一致对俞振飞的艺术活动与艺术成就及其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自《艺海缘·桑梓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昆曲音配像-狮吼记跪池-俞振飞言慧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Q_zhhrMrvo/isRenhe=1
',36)">
俞振飞的背影
作者:费三金来源:中国艺术报http://old.cflac.org.cn/ysb/2011-08/05/content_23395239.htm
《八十抒怀》
俞振飞
侧立歌坛甲子巡,繁弦急管海天晨。
古香新艳心同折,魏曲梁词韵尚真。
万卷积山但初学,千花凝彩犹稚春。
朝阳灿灿征途远,八十还当续问津。
俞振飞在京剧《人面桃花》中饰崔护
俞振飞渐去渐远,在有些人的眼里,他的背影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我来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这里的500余幅照片,记录了建党以来上海舞台的灿烂时光。其中有一幅大黑白照片,上面醒目地写着:1959年7月1日,周信芳、俞振飞等13名戏剧界高级知识分子被批准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就从这张照片上,我看到了俞振飞的背影。
昆曲音配像-拾画叫画(俞振飞录音蔡正仁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7etH5ktNJw/
',37)">
>>情系昆剧重义轻利
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先生,原是清朝一名武官,由于官场腐败,遂辞官归里。粟庐先生一生有两个爱好:唱曲和写字。他在继承清乾隆年间的昆宗正宗“叶堂唱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唱曲艺术的风格,故被人称为“江南曲圣”。俞振飞3岁丧母,他是在父亲的唱曲声中长大的,6岁起就接受一整套严格的训练,8岁上了“同期”曲台,成了江南一带名闻遐迩的小曲友。
1920年,18岁的俞振飞只身来到上海,为爱国实业家穆藕初传授昆曲。他想起父亲和苏州的一批昆曲爱好者们,很早就在酝酿培养昆戏班接班人的问题,就把父亲的想法对穆藕初说了,引起了这位爱国实业家极大的兴趣。经过穆藕初等志士仁人的努力,昆剧传习所于1921年秋在苏州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成立。俞振飞当时虽是一名小职员,每月薪水只有16元,但他亦捐了117元,并为传习所筹款唱了3场义务戏,作为自己对昆曲事业的一份贡献。
1960年昆剧《游园惊梦》中梅兰芳(左)饰杜丽娘,俞振飞(右)饰柳梦梅,这是两位大师最后一次同台。
5年后,传习所的学员羽翼渐丰。他们希望在上海京昆界已经小有名气的俞振飞出面办个剧团,带领这帮小师弟在上海图谋发展。俞振飞四处奔走,筹募到办团经费5000元,组建了“维昆公司”,打算长期租用笑舞台,作为昆剧演出的基地。消息传到苏州,俞粟庐连忙给儿子写信,告诫儿子千万不要管钱当老板。原来粟庐先生一生,奉行的就是清静自守、淡泊名利的做人准则。他辞官以后,在苏州乡绅张履谦家当西席。张家原要多付些束脩,但粟庐先生坚持只要月薪20块银圆,说“钞票多了也呒啥用”。后来20块银圆不够用了,他宁可卖字贴补家用,直到终老天年,也没有向张家提出加薪。俞振飞一生不理财,盖源于此。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8年蓄须明志的梅兰芳打算重返舞台,无奈嗓子不听使唤了,唱京剧力不从心。俞振飞见梅兰芳情绪低落,就带了笛子来到梅家,鼓励梅兰芳先唱一期昆曲。原定在美琪大戏院唱10场,结果欲罢不能,又加演3场。演出结束,收入相当可观,大家分下来,还多十几根金条。梅兰芳要多分给俞振飞,俞坚辞不收。梅兰芳买了衣料等东西,叫三轮车送到俞振飞家里,俞也不接受。梅兰芳只得说:“给你钱你不要,给你东西你也不收,我现在只有最后一个请求,欢迎你加入我们梅剧团!”俞振飞喜出望外,高声说道:“我坚决同意。”但表示,他在梅剧团的“包银”(酬薪)决不能高于姜妙香。那时候,姜妙香的市场价是1000万法币,而俞振飞是7000万法币,即使放在今天,也难免有人会说俞振飞傻。但俞振飞自幼随父亲唱曲、写字、说训诂,接受的是一整套儒家的道德教育,他懂得友谊和金钱孰轻孰重。
京剧《蝶恋花》选段等http://ent.cntv.cn/enttv/jingcaihuifang/classpage/video/20110423/100303.shtml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1、京剧:《蝶恋花》选段,李维康饰杨开慧;2、京剧:《白水滩》选段,盖叫天饰穆玉玑;3、昆曲:《游园惊梦》选段,俞振飞饰柳梦梅梅兰芳饰杜丽娘;4、京剧:《贺后骂殿》选段,演唱:李海燕;5、京剧:《锁五龙》选段,方荣翔饰单雄信;6、豫剧:《花木兰》选段,常香玉饰花木兰;7、京剧:《罗成叫关》选段,李宏图饰罗成;8、京剧:《花田错》选段,管波饰春兰。精彩回放2011年第56期
',38)">
>>曲折的婚恋之路
俞振飞一生有过5次婚恋,最引起坊间关注的是他与“评剧皇后”言慧珠的婚姻,这不仅因为这对“年龄加起来刚好一百岁的新婚夫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两个个体生命的结合,而且这段传奇的人生姻缘,有着超出舞台艺术外的人生曲折。
1956年,是俞振飞悲喜交并的一年,就在“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大好日子里,与他相濡以沫20年的夫人黄蔓耘因病去世了。为了振兴昆剧,党组织希望艺术上处于巅峰状态的俞振飞多多演出。
他很快地调整好心态,“一刹那,30年前的壮志重上心头,兴奋,激动,恨不得马上使出浑身解数,来响应党的号召,为复兴这个古老的剧种竭尽绵薄”。
但是,由于昆剧的生态环境早已被破坏,“传”字辈艺人大多已到不惑之年,失去了舞台竞技能力,俞振飞身边缺少一位旗鼓相当的旦角演员。就在此时,言慧珠把目光投向了俞振飞。原来言慧珠在号称有“十大花旦”的上海京剧院,是位坐冷板凳的头牌花旦,加上数年前嗓子闹了一场“地震”,嗓音竟然全面“塌方”,虽经过潜心研究科学发声,但嗓音总是恢复不到以前的脆亮响堂了。她当机立断:改京从昆。言慧珠要在昆剧舞台上确立新的坐标,俞振飞无疑是最佳拍档。
应该说,最初牵动俞、言关系的,是昆曲这根红线。那时候的言慧珠,对俞振飞是毕恭毕敬,礼貌有加,学习也非常勤奋。而对言慧珠的舞台艺术,俞振飞也是十分赞赏的。他晚年在谈到和新艳秋、章遏云、吴素秋、童芷苓、李玉茹等许多坤旦的合作时,不止一次提到:“我合作过的许多坤旦,都不及言慧珠!”
但是,这对舞台上的伉俪,舞台下的生活却不和谐,正如《解放日报》记者许寅当年对言慧珠所说:“简单得很,你要他,无非要他替你当配角、抬轿子,双方什么爱情也没有!强扭的瓜,甜不了!”
最终拆散这对夫妻的,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革”一开始,俞、言就双双被打入了“另册”,遭受到层出不穷的人性摧残。俞振飞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能从精神的痛苦中脱身而出;性格刚烈却又脆弱的言慧珠,却承受不住批斗抄家的折磨,终于在1966年9月11日凌晨自缢身亡,这是她一生中的第五次自杀。言慧珠的遗体从楼上抬下去的时候,她还光着双脚。俞振飞叫抬尸工人稍微停一停,跑到楼上,拿了一双玻璃丝袜给她穿上,然后孤身一人把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领了骨灰证。1972年,言清卿要取回妈妈的骨灰,是俞振飞亲手把骨灰证交到他手里的。
言慧珠以生命为代价,对“文革”作出了无言的控诉。她和俞振飞的婚姻,也就在一场血雨腥风中自然解体了。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寻梦(俞振飞、言慧珠主演;蔡正仁、张洵澎配像)http://www.56.com/u32/v_NTUyMTU5NjM.html
',39)">
>>晚年艺术人生的勃发
上世纪80年代初,无论从何种因素看,都应该看做是中国昆剧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2月,俞老出任上海昆剧团团长。1981年11月18日,上海京剧团恢复京剧院编制,俞老出任上海京剧院院长。1982年2月,俞老复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他以逾耄望耋的高龄,一肩挑起了上海京昆艺术界的领导重任。
1980年,俞振飞在党和政府为他举办的演剧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上,为自己晚年的工作设定了三大内容。第一,做好表演艺术纪录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工作。第二,做好传、帮、带,培养中青年演员。第三,在精力许可的情况下,也打算演几场戏;对于京、昆的推陈出新,做一点创作上的实验。此后的12年里,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课徒传艺,有教无类;带着上海昆剧界的后起之秀,远走美国,东渡扶桑,连年辗转于北京、武汉、西安、成都、香港,把古老的昆曲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他整理出版了《振飞曲谱》和《俞振飞艺术论集》。他在1988年和1989年,录制了京昆折子戏10余出,为抢救传统留下了宝贵的文献。1984年,他在退居二线之前,为中国昆剧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上书获得党中央对昆剧的重视和支持,从他提出的六点建议来看,充分体现了俞振飞对历史和传统文化保持的一种敬畏,以及在两难结构之间寻求高点突破的智慧。当年,根据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批准的中发[1985]20号文件《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中的精神,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由俞振飞任主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做好传、帮、带,培养中青年演员成为俞振飞晚年工作的主要内容。
世事若转蓬。俞振飞毕竟老了。他承载着一个老人不可能承受的生命之重。1991年,就在党和政府为他举办演剧生活70周年纪念活动不过两个多月,他因病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而且这一次进医院再也没能出来。躺在病床上的俞振飞,虽然在一个月里连动4次手术,但他依然惦念着昆剧事业,惦念着“上昆”到香港、台湾的演出情况。他的手上,离不开一把折扇。在舞台上,是道具;在生活里,是情趣;在病床上,是他一生昆曲情结的精神寄托。他常常摇着那把折扇,做出种种优美的手势动作,高兴时就干脆唱了起来。医生和护士无不惊诧:从来没见过气管切开的病人能发出这么大的声音!俞老的弟子、旅美曲友孙天申告诉我,俞老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期间,有一次大家开着车观光游览,俞老望着窗外的风景,低吟浅唱,曲不离口,唱了一路。如果说,夏威夷的绮丽风光能引动俞老的唱曲雅兴的话,那么,病床上的俞老似乎更在意让自己的灵魂在风流跌宕的水磨雅韵里漫游。
光影留声:昆曲泰斗-俞振飞http://www.56.com/u49/v_NTY4ODczMzQ.html
',40)">
1993年7月17日凌晨4时45分,一代宗师、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终年92岁。
俞振飞逝世后,他的夫人、著名京剧演员李蔷华把俞老的遗物,包括价值上千万元的字画,全部捐给了国家,现由上海图书馆保存。
1995年6月底,俞振飞逝世两周年之际,俞振飞铜像和墓穴在上海名人墓园落成。蔷华老师在俞门弟子的陪同下,亲手把骨灰放入墓穴,填上了第一锹土。1995年7月8日,俞振飞铜像揭墓仪式在名人墓园隆重举行。俞振飞的半身像由青铜铸成,底座是一块一米多高的汉白玉,上面横书“俞振飞”3个大字,出自赵朴初手笔。下面刻着俞振飞手书的《八十抒怀》七律一首。
18年过去了。每次站在俞振飞墓前,我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有股淡淡的书卷气在那里弥漫着。
昆剧宗师——俞振飞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4305383.html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