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人快到榻上来:看中医不能盲人摸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47:24
 不要把中医看得过于片面,疾病也不仅仅是“大象”的鼻子、腿或者尾巴。只有离“大象”远一点,从整体去考虑,才能不当“盲人”。
  一个笑话引发的思考
  同仁将这样一个事例当笑话讲给我听。某日,一位患者就诊,他对医生说:“大夫,我经常头疼,有时还恶心,心慌,爱发脾气;睡不好觉;右手经常发麻;皮肤瘙痒,后背发紧;眼睛也觉得干涩……”没等患者说完,那位大夫便脱口而出:“你今天到底看什么呀?”
  可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笑话,相反的,它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了分科给中医带来的影响。其实患者只是把自身的症状完整地告诉了大夫,他需要大夫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疾病。西医大夫很容易告诉你去什么科看病,而中医很难做到。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的整体,并通过精、气、神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不但有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甚至还有冬病夏治等多种治病方法。吃母乳的婴儿有病,可用母亲服药的办法治疗婴儿的疾病。中医常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是说如果肝上有病,中医应先用健脾胃的办法。这才是中医。
  
  患者陷入“摸象”怪圈
  但现在,人们却在就诊中医的时候,不自觉地步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当然,临床的分科办法会误导病人,也常常让患者在去中医院看病的时候过度局限在某科室中,这是患者陷入“摸象”怪圈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医的概念完全从人们的思维中淡化了,人们总是拿着西医的逻辑来看待中医。比如发炎了,以为选择一些在成分上有消炎作用的中药,就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事实上,这不是中医,中医不讲成分,而是讲性味,讲寒、热、温、凉等药性,讲酸、苦、甘、辛、咸等五味功能,用药性和药味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衡,而不是消炎。
  
  中医大家,都是全科医生
  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再到明清时期的众多大医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全科医生,即使是清代以温病名世的大医家,其治疗内科杂病的能力也绝不逊色分毫。在近代,一位不来月经的女患者经过焦树德医生——这位 “公认”擅长治疗风湿的老中医的治疗下,恢复了月经还生了孩子。我还结识过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关幼波先生,治疗过很多疑难杂症,然而医界却把他定义在肝病专家。难道不是肝病他就不能治吗?未必!只不过是人们把观念限制在那里,让人们感觉,只有患肝病了,才来找他看病。以前有位患者被诊断为肝癌,于是请这位老中医看病,结果发现不是肝癌,而是皮肤病。几服药下去,不但皮肤病好了,肝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了。
  所以,想从中医中真正获益的患者,必须要学会这种整体的概念,才能做一个聪明的患者而不是“摸象”的“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