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松弛下垂原因:中国评论新闻:社评:十二五规划关键是实现三大方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1:45:32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首页 ->>中评社记者专栏 ->>张沐
社评:十二五规划关键是实现三大方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30

从“十二五”时期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和规划应该是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
中评社北京6月30日电(评论员 张沐)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实施过半。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皆相继组织对该规划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并着手准备“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拟工作。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区市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其中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和进一步改善民生成为最主要的重点课题。毫无疑问,这三大要点将是推进中国完全突破危机羁绊、实现小康和发展新突破最积极有效的重要方略。
依照既定的程序安排,制定“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周期是2011年到2015年。在决策程序上,国务院各部委办与省区市在今年下半年将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后,统筹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于明年秋交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形成建议稿,而后提交新一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据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十二五”的三十个前期课题。国家能源局启动了能源、电力的“十二五规划”调研,下半年将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则牵头进行了公路、水路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研究。而北京市在五月底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十二五规划”六十个前期课题的研究机构。在北京的课题中,就包括了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人口发展、老龄化、人力资源、和谐社区村镇等课题。
调整内外需失衡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重要智囊张卓元指出,中国经济经过2003至2007年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目前表现突出的四大失衡问题,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以实现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增长。所谓“经济四大失衡”包括:内需外需失衡——倚靠外需,内需不足;投资消费失衡——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太低;投入产出失衡——为提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现实表明,去年底国家实施的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政策,主要是扩大投资需求,很多投资都投向基础设施和产能已经过剩的第二产业,有些地方还上马“两高一资”和以前环评不合格的项目,还有一些是加剧产能过剩的项目。这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回暖,但长期看却将使原已严重失衡的投资消费结构更不平衡,并加剧产能过剩。张卓元担心照此势头发展下去,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还将进一步恶化,使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所占GDP比重进一步降低。结果可能是经济在短期刺激后,又因最终消费需求和民间资本跟不上,而出现回落。针对于此,张卓元建议,“十二五”期间至少要推进7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体系、垄断行业、金融体系、财政体制、政府职能、社会保障、规划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经济失衡。
不待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自然资源成本向国外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高达57.9%。该模式已经持续了30年,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外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对中国发展高度依赖国外需求的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进行战略调整迫在眉睫,切实须要将重点转移到国内需求上。而“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才能把握好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更有专家指出,应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由于过去外需高速增长掩盖了国内生产过剩的矛盾,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从调整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出发,释放出国内被长期压抑的需求;通过调整国内个人分配结构,以提供国内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大力推动城市化,释放出被城市化缓慢而压抑的巨大需求,从而解脱外需萎缩而内需也打不开的困境。
民生议题必然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大重点。从长远看,这是缩小贫富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保证。而从两三年的短期看,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方针,首先就需要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提高富裕程度,完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提升购买力,从而促消费、扩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的拉动,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相对较低。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时,绝大多数都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应该逐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外,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也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从长远看也必须不断培育和挖掘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然,扩大内需也好,提升消费需求贡献率也好,都需要一个相对长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从“十二五”时期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和规划应该是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
参与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透露,“十二五规划”将改变过去的“国强民富”,提出“民富国强”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措施,花更大力气改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的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和节能等。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更多的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羁绊是“十二五规划”的必要前提。目前,国际性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因此令“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面临一个特殊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危机成为调研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在先前中国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中,政策周期较长的“调结构”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占到很大比重。一方面,这是为了保证当前应对危机的宏调举措延续过渡;另一方面也是立足长远,通过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化危为机,使中国能够在未来新一轮国际经济分工中占得有利先机。
按照世界经济的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从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前后平均5年左右。不过,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即便如此,有专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中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距离“十一五”规划实施完成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估计到明年对中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来,“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有鉴于此,这些可能性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据悉,在北京确立的十八个重点课题中,就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题目。而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五月份召开了“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初步研究成果听议,听取了央行研究生部负责的“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等课题汇报。同时,在经济危机中也焕发增长潜力的一批新兴产业,也将成为“十二五规划”亮点。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透露,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另外,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则有望在能源“十二五规划”中获得政策倾斜。
至为重要的是,迄今中国自身发展的态势仍比较健康,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在有序地进行,相信只要把握好问题的关键,认真实施上述三大主要方略,继续保持健康的增速和社会进步,是可以乐观预期的。
相关专题:中评社社评
【大 中 小】 【打 印】
首页 |港澳新聞 |國際時事 |两岸专区 |军事聚焦 |评论世界 |财经视角 |文萃大观 |中评电讯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中评动态 |招聘人才 |联系方式 |链接方式 |中评律师 |验证记者证 |免责条款 |本网内容授权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