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了颗红色的痘痘:新课程改革讲座发言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4:35:13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到底怎么走?

 

 

讲座目的:让学员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与发展现状;

讲座重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及最新信息;

讲座难点:让学员懂得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教育教学。

 

内容摘要:本讲座从教育教学现状入手,着重于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家长等几个部分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比较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同点与相似点;最后落脚于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到底怎么走?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现状;管理;教师;学生;家长;怎么走

 

一、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改革我们要补的是自信

中国教育报  2003年12月12日  江苏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蒋岳庆

    课程改革来了,它无情地冲垮了我们的师道尊严,向传统的教育文明发出了质问。于是乎,我们的底气不足了,我们的信心迷失了,我们在教改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惑、畏惧。

“逝者如斯夫”,我们的教育在应试的奴役下已渐露疲态,老态龙钟之感尽显,叶子黄了,树干枯了,秋意浓了,我们走进了秋的末日,看到了冬的寂寥。蓦然回首:秋风萧瑟,寒意袭人。“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我们有了太多的感叹: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如此的生存环境,教育如何走?教师如何走?思考着,无奈着。正襟危坐,偷偷打量不速之客:你(课改)是谁?所来为何?想改变什么?我们的思想已被旧经验、旧知识占有,你虽清新动人,充满了活力,但对于我们来说,你只能带来更多的未知与困惑,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眼睁睁:迷惑的滋生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畏惧的暗长窃去了我们的自信,更有甚者,谈“虎”色变,不战而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发出的感叹是真实的、现实的、理性的。课改之路虽难走,但绝非死路一条。我们面对课改都在反思,但反思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是幼稚的、肤浅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我们能动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的规律,勇敢地探索、实践,与课改一起成长,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走好脚下的路,走好课改的路,这一切需要自信作为支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够使我们创造性地去工作。为此,笔者想对自己和教育同志说一句:课程改革我们需要自信。拥有自信,我们才能走出反思的思考层面,走出迷惑,走出低谷,到实践中拓荒、审视、积累、薄发。

“哀莫大于心死”,课改中的畏惧不安和困惑徘徊都说明我们还有感觉存在。我们还未麻木,我们对教育对学生的爱还未消逝,我们的心还未死去;我们的心还在跳动,思维的火花还在闪耀,我们只是缺少方法、缺少实践、缺少自信。现代教育教学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为基础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不安、乃至畏惧都是自身反思意识的表现,也属于个体的正常内心体验,是思维的运动。在体验中,在思维的运动中,我们已融入了课改并且在思考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迎接它的到来?我们如何反思教育教学的过去式?正是这些疑问的存在使我们有了思考有了进步的可能。“疑乃悟之父”(清朝魏源)、“疑者,觉悟之机也”(明朝陈献章)便是对这种可能的一种解释。而意识的两大基本特征(目的计划性、自觉能动性)能给走出困惑提供帮助。(意识的目的计划性是人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还可以预见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能遇到的困难。)新课程是新事物,新事物必然有新问题、新困难,而意识的目的计划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困难是有限的,我们的创造是无限的。“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我们不应放弃,而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意识的另外一个基本特征是自觉能动性,当意识产生时,我们对课改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在实践生活中能动的反应。有了这种能动,我们便不会“守株待兔”,教师便可以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地调节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的能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的教师是得好好补补自信课了,有了自信,你会发现课程改革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都是课程的创造者,我们每个个体都会在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 

体会与讨论:人的心理好比一个银行,自信就在里面存钱;自卑就相当于取钱。

(二)中国教育界十大谎言!!!

1、社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郑重其事地宣布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崇高的,实际上正是对教育的贬损。以前看《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要提拔一个女教师做售货员。现在看起来觉得滑稽,但却映射出了当时的现实。在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售货员手中自然握有一定的权力,自然要比教师尊贵。而当我们想要提高老师的地位时,不从根本入手,只是从道德层面上提一些口号,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严重悖离,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教育。而且这种类似颁发贞节牌坊的形式,依然让我们嗅到了封建的味道,感觉到了等级思维。对教师的一味拔高,正如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所讲的,是把老师送上的神坛,而神坛从来都是祭坛的同义词,一同陪祭的,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未来。

2、政府:我们实施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会与讨论:免费教育

    我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呆过,而且基本上都做班主任,我看到了农村惊人的贫困,而学费却每年都在涨。虽然一直在查,但名目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繁。据说我们的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比过去更有钱了,但是反观教育,我不知道这些钱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看不到义务教育义务到什么地方,一些私立的中小学在本地如雨后春笋,他们的收费不敢高于公立学校,却必须提供比公立学校更好的教育才能维持生存,而他们却是盈利的!我现在在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收费自然是芝麻开花,而这几年,县上看到教育上钱来得容易,也纷纷在打教育的主意,不但没有投资,而且开始向教育摊派。今年我们学校的工资不再下拨,不但不下拨,还要交钱,全县今年要填一千七百万元的窟窿,每年都在填,窟窿是哪些来的?基金会的!大家都知道这档子事吧?买单的永远是老百姓。而今年这一千七百万元,教育上分到了五百万,不是钱,是账。这笔钱划了下去,除了几个高中,初中也分别分了一些。最新的消息是,今年暑假开始,高中将完全独立出来,自已养活自己,不但这样,可能还要上缴利润。这就是义务教育,不过,是教育向政府尽义务!

3、教委:我们正在全力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个框,这个框硕大无比,没有什么装不下的。而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现在素质教育的风过去了,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活动教学、新课改等等又成为风靡教育界的新名词。说实话,中国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特殊的文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写材料的,而写材料在中国又从来是做官的捷径。这些文人的笔下功夫真真厉害!我看了不少材料,偶尔也写一部分,这些秀才们已经习惯了用生花妙笔把任何词纳入他们的体系,然后捧杀,素质教育跟“小姐”一词一样,就是这样倒掉的,而校园里,实在没有多少变化,有的只是更为激烈的拼杀而已!今年高考提前一个月,我们高三做的题是往年的二到三倍!为什么?暑假补课时间延长,周末不休息,一个晚上都不行!晚自习比原来加长了一个小时。这个素质,实在只是应试素质。

4、法律: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平等?对了,这是我们的理想,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对不对?不平等到处存在,从入学到毕业!放眼望一望,名目繁多的借读费,赞助费,平等是需要钱的!再看一看城市周边的那些简陋的,随时会被关闭的民工子女学校,你就知道教育的平等有多难!就是在一所学校里面,重点班,普通班,分得清清楚楚,最需要帮助的学生配备的是最劣的教育资源,而交的是最昂贵的费用。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共分四级,火箭班,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还有一些竞赛班是不在其内的,学校就是如此等级森严!而高考录取就更是令无数学子黯然神伤。生在穷山恶水,想靠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孩子,对不起,你的门槛比别人高!一个生在北京的孩子与一个生在外省的孩子相比,命运会有很大的差异,有人怒斥为“朝野之别”然而面对这差别悬殊的分数线,北京的回答是,单独招生,看你怎么比!平等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5、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在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这句话是刷在山体的岩石上的,也算藏之名山吧!可见这话并非完全无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在组织的关怀下,教育当然不穷了,谁家的孩子不读书,一刀一刀下来,再痛也得忍着,陪着笑脸把钱递进去,唯恐人家不要。而教育已经成了创收的手段,君不见连小学都有着名目繁多的考试,想干什么?其实就是为了那点考试费,为了某某室某某组的几个人能红红火火地游山玩水,吃得嘴角流油,只可怜那些老师不得不领着一帮孩子补课。再苦不能苦孩子,正是这种想法,助长了对教育的搜刮!

6、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中国人对这种句式早已耳熟能详。鲁迅在夏三虫里尤恶蚊子,就是痛恨其在吮血之余,还要讲一番大道理。而鲁迅去逝后,这种蚊子空前多起来。我们为什么办学?我不否认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有理想主义的教师,但更多的是打出为了学生的名号,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特别是这种勾当获得社会,家长的默许,获得有关部门的嘉奖后,中国教育的苦难就看不到终结之日。诸位有没有去乡间学校看过?空阔的教室里,悬挂着孤零零的四支灯泡,这是我在初中时经历过的,整整一年,我多次提议更换电棒,而且要装得多一些,吊得低一些,但领导,同事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我心如刀割,我看着我的学生,只是初中学生,他们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上晚自习,他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坏掉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数过自己所带班上的近视眼有多少?我们需要学生付出多少健康代价才肯放过他们?你们有没有试过在尘土风扬的操场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操?再看一看学生的饮食,不断的中毒事件并不能警醒一些人,学生的饮食安全毫无保障,学校周边尽是些无证的小商小贩,卫生之差令人瞠目!校门口连个路灯都没有,又有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过?诸如此类,枚不胜举,这还只是肉体上的摧残,更严重的摧残是心灵上的摧残,大家已经说得很多了。 所以,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等联系在一起时,为了学生句话,总是苍白得没有一丝血痕。

7、专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圆不溜秋,看来看去找不到缺口,这句名言就是其中一例。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那么就不要让老师把所有问题一个人扛,特别是在中国。中国的师生比例,老师水平,教育程度先天地决定了教育必然有一定的粗放性。美国人精耕细作都免不了校园枪击案,何况我们?我想,这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教不好的学生可能有人能教好,这个人在哪里?

8、校长: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第一次听到此话,心里还是颇为感动,但真正呆久了,就明白了其中的把戏。奉劝所有的同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待遇是争来的,不是送来的,实在不行,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9、老师: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呵呵!过去有谚:“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今天依然适用。什么时候就不适用了?我踮起脚尖望了许久,还是没有看见。

10、家长:我的孩子将来是忘不了你的。

     平衡心理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他们的孩子忘掉你之前,先忘掉他们!

(三)中国教育:决不道歉,永不反思?

        一个在50年代就已经掌握原子弹,导弹等高计术并拥有世界5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何以在世界科技竞力排名如此之低?我国何以在世界主要技术产区:飞机,汽车发动机和个人电脑芯片上和先进国家有那么大的差距?这一切的一切不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吗?

        经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中国学生其人类的基本道德水准低下,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美国有些顶尖级的名校不愿意接收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原因是怕影响了本校的道德水平。记得中美海南撞机时我和一个美国同事发生过争论,情绪激动的对方说:你认为中国一方的解释是可信的吗?为什么中国学生中有那么多的作假行为?为什么来自中国的推荐信都说此学生是本校前5名,难道中国每个学校只召收5个学生吗?!

        其次,近几十年的教育使中国大陆根本没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家,水平还不如只有3千万人口的台湾。在美国人的眼里,大陆学生记忆力好,工作精益求精,但缺乏学科带头人的基本素质---创造性能力!在美国,中国“新东方”的声誉远远高于北大,请华。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中国年轻人的梦想都要靠它来实现,几乎近年来所有的中国自费留美学生都是它培养出来的,或使用过它的教材。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的中国学生都说自己在中国上大学期间是浪费了时间和青春,不知你们这些被认为是“误人子弟”的辛勤圆丁们听了这话有何感想?

        难道中国人真的天生弱智,朽木不可雕吗?错!历史一次次地嘲笑和质疑我们这个象牙宝塔式教育的合理性,好象印证了毛泽东的一句刺耳的名言:“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要么你如何解释在中国被视为神的毛泽东只是就读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师范专科学校;要么你如何解释周恩来只是天津南开的中学生。传说中的“智圣”阿凡提也是一个蔑视斯文的“下人”,反观历史上那些高榜有名的举子们除了会作权贵人家的女婿外,怕没作过什么露脸的事。

        而今天的高考和封建时的科举就实质而言有什么差别?!一个只以出国移民为最高理想的青年一代和过去只想升官,发财找女人的国民党军队的思想和意志的堕落有什么两样?!如果说当年我们的军队敢在朝鲜用三八大盖和用飞机,大炮装备起来的美军拼命,那么今天我们的科技队伍就是同样的装备也不是人家的对手。我并非在这里耸人听闻,要不然你怎么解释在信息国际化,科研仪器应有尽有的今天,什么新东西都是人家先搞出来,它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你们知道不知道美国的一个物理系大一的学生在他的一个Project 中就成功地设计了一颗袖珍原子弹,而我们一个“中国名校”的研究生竟拿着万用表问他的美国导师“为什么这个漆包线不通电?”你们知道不知道在中国学的东西大都是脱离现实,以至一个美国导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当你把在中国学的东西都忘光了,你。。。就可以毕业了。

        这些年来多少有识之士疾呼教育改革,可官方始终拿不出像样的方案来,要么就是 换汤不换药。近几天发生的事足以使大家对当前的教育现状痛心疾手,中国教育界和管理层是到了该反思过去几十年的时后了,不要像人人切齿的日本当局:永不道歉,决不反思!

(四)中国教育缺什么?

1`缺钱

2`缺人才

3`缺公平

4`缺教育观念

5`缺服务意识

6`缺人文关怀

7`缺教育特色

8`缺好的管理体制

9`缺好的评价机制

10`最重要的是缺一个敢于冒险的带头人  体会与讨论:中国人都中庸惯了,谁来冒天下之大不韪?

(五)推倒“宁让一人毕业,不让百人读书”的精英教育,

把中国人的素质从世界倒数30提高到世界第一!!

    很多人随地吐痰,贫困潦倒,年收入才2000元,为什么?因为没有受到高等教育!!中国人一百个人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文化的人是国家的脊梁!!!美国100个人随便找到20个大学毕业生!(因为中国的老人.文盲占30%造成)作为任何一个有远见的中国爱国人士,都要把中国人口80%大学毕业作为己任,发扬我们北大的54精神!不要有"书越读越反动"的思想,而要有书越读越明白掌握真理,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的思想,把中华民族练成/教育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超越世界第一的德国教育成为世界最有教养,最有文化的四有中国人,让每一个海外华人都骄傲!!如果您是一个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华人,请把此文发到所有的地方和网络上去!!!!

    从制度上讲:中国的教育部门要"撤销",因为管的太多,从毕业证书,教育方法,教科书,教育经费,教育牌照上面,无不"宁让一人毕业,不让百人读书"!!!比如:毕业证书要国家发,盖印才认可,否则不能签户口,这在美国是不太可能的,难道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要国家盖印吗?国家不盖印你就没有学到东西吗?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就白学了?我问过很多大学同学,高等数学还记得吗?有95%的同学已经完全忘记了,只是好像有印象!大学的过程只是对世界观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需要国家的认证!!学过就行了,"努力就成了",比尔盖茨大学还没有毕业呢,还不是世界首富有50亿美金?"把我放到沙漠上去,一年后我又是一个百万富翁",洛克非勒的话就是真理,人有才能不需要你的认证,去到哪里都是成功!!国家要担负让"每个"中国人都成为免费受世界最好教育的人,而不是1%的中国人受最好教育!

    国家的教育经费严重偏低,2%的财政收入!!加拿大的教育投入占30%的财政收入,所以我们要从立法上要完全保证30%的税收直接投入到教育部门,成立教育经费检查院....挪用教育经费,该判死刑,因为教育犯罪会让几百万的学童终生愚昧!!!

    中国教育有病!病在何方?人人接受高等教育重量不重质进行到底

    受教育权远远大于教育质量权100倍!!!!中国人醒了吗?照搬美国重量不重质的教育原则 把教育第一的也是欧洲第一的德国超过才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唯一道路!如果你们全家都是幼儿园毕业水平能够和我们全家都是大学生水平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比较好吗?99%我更好十倍!我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大学毕业生水平或者更高象德国都是硕士毕业水平(占30%人口比例)

    教育是无法衡量的!学了就可以使用一辈子,哪怕您4年只学了一个字!也可以用一辈子,比不学好!只要您学了看了!

    中国教育有病!病在何方?人人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到底

    为了您和您的孩子,亲戚!有良心的中国人请把本帖子转遍全世界:誓把中国人人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到底,人的质量就是国家的脊梁和质量,大学生创造的价值平均是小学生水平的十倍!赶英超美只有超过20%人口平均是大学生才可,其他都是100%死路一条!/中国只有1%人口是大学毕业,美国是30%,这就是差距,中国只有300万理工科大学毕业工程师,美国有3000万,这是国家的经济脊梁,没有他们,电脑不运转,电视不会研发成功,洗衣机不会升级....您愿意和大学生做邻居还是和满身泥水,没有技能的小学生臭工人为邻?

    我们看到太多的小朋友为了读书哭泣,家里没有钱,而政府却有钱不发,美国的30%税收直接发放到教育部门,香港70%的人是高中毕业,中国只有2%的税收到教育部门,日本70年代从差于中国到超过中国十倍,就是从高等教育抓起,有70%的日本人是高中毕业,我为每个中国人扼腕叹息!

    美国是重量不重质的教育原则,所以才有了哈佛等世界第一民办高校!文凭本来就100%不该由国家垄断发放,学习,大学毕业最重要的是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东西更明白深刻!

    中国人口40%是大学毕业,就是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日子,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够看见,否则我们都会遗憾! 生活也会贫困潦倒!!你,你的家人和你的邻居,家不治无以成国,家不强无以强国,高教不普及(80%)无以世界第一!!!

    中国教育有病!病在何方?

  放眼看我们现阶段的教育,问题之多令人惊讶:

  ——“义务教育”有义务之名无免费之实,收费水涨船高……

  ——为了上学,部分家庭要向学校交纳数万“择校费”、“赞助费”等……

  ——大量贫困儿童失学,每年几百万未完成初中甚至小学的儿童,若干年后又沦为文盲、半文盲……

  ——重点小学、中学,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培养“优秀学生”,所谓“差生”成为“被遗忘的集团”……

  ——那么多聪明的孩子,虽然考上大学,却因为贫困,不得不采用拾荒、卖头发,甚至卖肾等法子凑钱,只是为了接受更多教育……

  ——教育乱收费,整治了这么多年,喊声一次比一次大,问题依旧……

  ——高校扩招,遭遇就业难,硕士、博士失业……

  ——喊着要推广素质教育,却继续实行应试教育体系……

  ……………………

  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权不能保障,教育公平不能保障,民办院校与公立院校间的平等不能保障,教育资金的流向不能保障,受教育者的就业不能保障…………

  中国教育,病根在哪里?

(六)、教育产业化:苦酒还是药酒?

  近来教育部高调表示对教育产业化的否定态度。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表示:“教育部历来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因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对凡是能够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所以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也违背了我们的办学方针,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直接违背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原则。所以产业化的问题,我们教育部是坚决反对的,是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了教育事业了。”

体会与讨论:当官的虽然这么说,但实行起来可就大相径庭了。

  这段话甚长,原文照录。其实教育部近来相关的言论还有不少,但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这段话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首先我们要谈谈教育产业化是什么?关于教育产业化最初的定义,我想不必提它,因为提之也无用--我们所说的“教育产业化”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这个“教育产业化”。其主导思路是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可产出利润的产业。那么教育产业化有没有问题呢?有。世界上没有只有利而没有弊的事情,教育产业化同样会带来种种问题。我们做出一个制度选择,关键是要看利大还是弊大。如果利大于弊,那么我们还要想办法尽量减小弊端。

  教育产业化的利与弊何在?

  利在于:

  一、教育产业化可以使大学逐步脱离对政府的依赖

  我国目前虽有民办大学,但尚未成气候,根本不具备与公立大学相颉颃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先不考虑民办大学的问题。公立大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个问题是经费依赖于政府。今年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提出,再给清华十几二十个亿,清华就能建成一流大学了。建一流大学需要经费,这是事实,但是经费从何而来?是向政府伸手要呢,还是要靠大学自己去想办法?如果是向政府要的,那么很自然的,大学的自主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得大学日益变成一个行政机构--在这方面,邓晓芒教授有着很精辟的论述,兹不赘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能否体现出“大学之大”?

  教育产业化可以使得大学减轻对于政府的资金依赖。从而为大学的独立奠定一个基础。当然不是说资金上独立了大家就能独立,但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二、教育产业化可以使得教育向多元的方向发展

  向多元发展的大学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最适合他的教育。现行的体制,属于计划的体制,并不过多的考虑个体的特殊性。教育产业化了,就必须更多的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打算向你提供什么。当然教育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不可能完全由学生说了算,但这是一个趋势。社会已经在分层,这是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显然更能适应多元的社会结构。打一个浅显的比方:百万富翁希望他的儿子接受每年价值十万元的教育[当然应当是物有所值的],第一他出得起这个价钱,第二他希望他儿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弊在于:

  一、可能造成机会不均等

  毋庸置疑,接受教育是人的一项权利。如果因为费用的问题而读不起大学,就在事实上剥夺了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相信大家也都有深刻的印象,在此也不赘述。

  二、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已经出现了好几年,并且愈演愈烈。但究其根本,这一问题并不是由教育产业化造成的。这是一个囚徒困境的难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大量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社会又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吸纳他们,所以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设想前几年没有扩招,那么带来的结果无疑是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激增[并且考虑到年龄因素,这一问题会提前两三年爆发出来,也就是说,扩招事实上是推迟了这一问题的凸显],这些适龄人口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安置,并且,在人口素质上,要低于目前的状况。当然,花大量的钱以及几年的时间,相信绝大多数人不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平均学历。但即使不是如此,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说就业难的问题不是扩招导致的。这一矛盾的尖锐,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1、我们过去一直把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从不觉得他们会找不到工作[并且由于分配制度的存在,也确实极少会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2、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人们不愿意去从事相对更需要体力的一些工作岗位。这种情形与胡适当年所描述的情况几乎一样,这是一个观念问题。

  再说公平

  教育部表示: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显然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有公平。但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公平应当是广泛存在的。如果说一个社会的公平沦落到需要靠教育来体现的话,那么这个社会里究竟有多少公平也就值得怀疑了。那么针对教育产业化的质疑,这当中是否有对公平的呼唤的成份存在呢?值得考虑。

  公平是要分很多种的

  一、起点的公平

  比如说跑步比赛,起跑时,大家都要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就是起点的公平。但是在社会生活当中,这种公平是很难存在的。每个人的父母、家庭、民族,个人秉赋等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起点的公平也就很难存在。

  二、终点的公平

  同样举跑步的例子,发令枪响,大家都向前跑,但是绝不可能大家同时抵达终点,总要有人快有人慢。如果强行要求大家同时抵达终点,终点的公平是有了,但是所有人都将向最后一名看齐。顺便说一句,中国人提到公平,总是会不自觉的想到终点的公平。我们有一段历史时期,就是在努力追求这种终点的公平,结果反而导致1、社会失去活力;2、产生特权阶层。在教育方面,我们当然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读到硕士,即使全部免费。

  三、规则的公平

  仍然举跑步的例子,规则的公平就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采取同样的规则。你不能抢跑,那么其他人也同样不能抢跑。比如说招生,既然是全国统招,那么就需要严格按照规则来录取学生,禁止一切与规则抵触的行为。这就是规则的公平。当然在这方面似乎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个问题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吗?

  四、机会的平等

  罗尔斯比较注重机会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近于权利的平等--当然,仔细的分辨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机会的平等是指,只要个人的能力能够接受教育,他就有权接受教育[当然也有权拒绝]。上述“机会不均等”与此相对应。

  把公平问题细分之后,起点和终点的平等,我们可以不予考虑,关键问题在于规则的公平和机会的平等。对于规则的公平,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该由教育部自己去解决,作为主管职能部门,总不能把担子卸到别人肩膀上吧?对于机会的平等,我想,问题在于我们要有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有适合各种条件的人的高等教育。而不能强行降低标准。如果这样做了,就是在追求终点的平等。这终将是错误。

  教育产业化:苦酒还是药酒?

  教育部表示,他们既从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同时也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那么,请容许我反问一句:作为主管职能部门,为什么到了局面如此之糟的时候才站出来表态?是没有反对?还是没有坚决反对?我丝毫不怀疑教育部的“适时表态”很能够博得一些掌声和喝彩。但如果追究起来,责任还是在教育部自身!如果这是一杯苦酒,就请教育部的官员们勇敢的喝下去罢!

  中国的教育,问题多矣。比如说义务教育,本来应当是国家的义务,但却成了家长的义务。学费之烈,决不仅仅由于大学学费之高昂,而是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时就已经不堪重负,最终到了大学,家长终于要被击垮,而印象自然也最为深刻。一方面是穷山沟里的孩子们坐在危房里上小学,一方面清华大学校长还想着他十几二十个亿的拨款!大学造得再好有什么用?如果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话。

  2003年9月9日至21日,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随后,她在向新闻媒体公布材料时,称“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而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达到了3.41%”。即使我们相信我国官方的数据,那么这一比例最多也不超过3.41%。专家提出生均经费指数这一概念[指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用Ce来表示,Ce1表示小学生均经费指数。从整个国际上来讲,该指数低于我国的只有多米尼大和巴拉圭这两个小国。我们的义务教育究竟是谁的义务?我们的不超过3.41%的教育经费,投到哪里去了呢?投到好大喜功的大学里去了。

  教育有双重性,一方面带有盈利的性质,一方面又带有福利的性质--我们现在把钱过量的投到可以盈利的部门而不是福利性质的部门。这不能不说是错误的--片面的强调盈利性和福利性,都是错误的;同样,片面的否定盈利性也是错误的[之所以不说“片面的否定福利性”是因为目前在这方面取得了共识]。教育产业化的利弊,上面已经说过,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扬长避短,而不是说我们一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政府在这方面负有监管的责任。正是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了现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产业化。盗尚有道,大学赚钱也应有其道。政府的责任在于使他们不致出轨,而不是民愤一大就搞一刀切,说我们一贯坚决反对。事实上如果真的坚决反对,肯定不是今天这个局面了。同时对于那些确因贫困无力深造的学子,政府也应当负起责任来。如果政府经费不够,就应该放开权限,让社会来资助--同样的,政府在这里仍然要做好监管者的职责。一个一切都包下来的政府,决不是一个好政府。对于教育问题,也是如此。学在民间则活,不是吗?

  不可否认,目前民愤确实很大。但是犹如治病,要找到病根所在。而不是哪里溃烂了就割哪里,这样的话,病根还会在其他地方发作的。现在的病根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完全打破,以及高校在教育产业化的操作上面极不规范。要解决的是这些问题,而不是要把教育产业化本身给解决掉。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的取消强制婚检。取消的原因似乎也是民愤过大--怎么老是搭车乱收费呀?结果咱们的办法也是搞一刀切,把强制婚检本身给解决掉了。我想,强制婚姻是对国民素质负责任的一个态度。要解决的是搭车收费的问题,而不是头疼就把头砍掉,这样会没命的。

  从长远看,教育产业化、并且允许社会资金进入教育行业,最终将导致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减负,做回守夜人的角色。教育产业化是一杯药酒,还请教育部的官员们仔细考虑是不是要喝下去。

  其实问题只在于两个方面:

  一、我们要真正的教育产业化,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教育产业化;

  二、对于贫困学生,政府要勇于担当。

二、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一) 有感于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那是因为他有幸遇上了齐宣王,齐宣王喜欢同时听三百人吹竽;南郭先生后来混不下去了,那是因为他不幸遇上了齐湣王,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由此我想到教师大量做无用工之事,身为“齐宣王”式的领导固然有责任,但是身为“南郭”式的教师更脱离不了干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试想,如果南郭先生有真才实学,真正善于吹竽,还用惧怕齐湣王一个一个地检查吗?齐宣王错在听竽的方式上,而南郭先生错在没有真才实学上。把板子都打在齐宣王身上,实在有点不公平;将齐宣王和南郭各打五十大板也有失公平;起码应该四六开——打齐宣王四十大板,而打南郭先生六十大板。

(二) “无为”管理艺术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在绪论中指出:“无为管理”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为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与机缘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崭新的管理学科。

无疑,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

那么,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呢?

“无为”教育艺术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在学校和家庭中,这种模式最普遍。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中,成功地组织了“热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人之由来”展览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班会。班会上,家长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这一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属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儿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这样的教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真想吃口西瓜”。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表姐急冲冲地闯进来:“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只见她妈妈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女儿递给她的雨伞。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么能平静呢?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茬儿……。这位中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那雨夜好长好长啊!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母亲的身教促使孩子开悟,这是成功的无言之教一例。母亲并不是有意示范,女儿也并不认为母亲的行动是用意在教育她。但母亲的行动本身完成了一个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在对比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第四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

一名中学生仰慕某语文教师已久,但未分到该老师班里。一次该老师来班里监考,喜出望外。因试卷印刷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鹤”字。全班同学都停止了答卷,欣赏起优美的书法。这一个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宇,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象相当普遍。“一字之师”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对四种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育意识在“有”“无”之间的转换。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结晶中华民族智慧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合”。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飞”、“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 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前文中所述一父亲让幼儿自己从坑里爬出来的做法,具有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北京日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2. 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

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赶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爱。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此处无言胜有言。

3. 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的教学楼上醒目地书写该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的确,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 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她从美国回来,是自己到学校办的转学手续,没有父母陪同。这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的教师写文说:“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是很有道理的。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国青年报》创办了“给你自信夏令营”,提供了“我行教育”的宝贵经验。

“无为”教育艺术的哲学基础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无”与“有”,“主导”与“主体”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从哲学基础上来认识“无为”教育艺术,首先要正确认识“无”。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潜在的“有”,“有”是显现的“无”。正如计算机技术二进制的“0”和“1”,是低电位和高电位,否定或肯定的寓意一样。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休止符。《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真正懂得了“无”、“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无为”教育艺术常用法

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总务处已贴了告示”。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无言以对。“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地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心理学家认为,认真的倾听就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证明为绝症。这个病人常常在拿药的时候到他那儿坐坐。我的这个医生朋友由于职业的习惯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一次,那个病人说了很多很多他的过去、现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种种心境和牵挂。朋友听了许久许久。病人说完了,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后来,听说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绪一直很平稳,配合治疗也比过去积极多了,并且把被医生判定为三个月的生命延长了近一年。朋友对我说,他很欣慰那天没有对那位病人进行长篇大论的劝慰与建议,而只是静静地倾听了诉说。他颇有心得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却从这件事中知道了开方、看病医治的只能是躯体,而倾听却能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寄托。”

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一位小学校长对童年一次考试分数难忘的记忆:

由于中途转学,功课落下了不少。一次数学考试后发卷子,我提心吊胆地接过来一看,非常意外,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两个字:“哎呀!”。此刻,我领会了老师的心意,老师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老师在期待着我,老师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着我的努力。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果然,又一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见到过成百上千张试卷,但只有那份没有分数,写着“哎呀!”的试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自信意识的增强。

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10张《北京晚报》,再按原价卖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战胜了虚荣,开始大声吆喝,终于把报纸卖出去了。

在闹市区卖报,这是一种情境活动。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了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获。

对比:

使教育对象在事件或情感对比中,找到差距,心灵受到震撼而猛醒、开悟。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教育。反差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发现道德境界的高低,自然产生羞愧、自责,从而获得认识的飞跃、精神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高手当‘不射而射’”。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学生是生物爱好者,搜集了众多的标本。他妈妈是教师。一天,妈妈发现儿子的情绪不高,但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对儿子说:“妈妈今天比较累,想去逛公园。你陪妈妈一起去好吗?”儿子答应了。逛公园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植物,妈妈不断发问,儿子滔滔不断地解答,显示了丰富的知识。

这位妈妈发现,晚上儿子做作业时情绪特别好。

空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杨振宁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书给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书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说出对第一本书的见解。杨振宁反复读了第三本书后,再读第二本和第一本,果然写出了优秀的论文。

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一位学生的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向教师说了一痛尖酸刻薄的话。这位教师没做任何解释,只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海,拥有了浩翰: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彩: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学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觉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无为”教育艺术与教师理论修养

“无为”教育艺术对教师理论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为”教育艺术提出的课题意义在于倡导学习教育哲学,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促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

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

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的经验,特别应予重视。

“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一般教师”、“教学能手”、“学者型教师”、“教学艺术家”,亦可称为“职品”、“能品”、“妙品”、“神品”。

“无为”教育时常表现为无言与无形,甚至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称其为教育的极致,实属教育艺术的高层次表现。教育者要呕心沥血,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这一过程呼唤着“神品”教育艺术家,也指示着教师提高修养的方向。

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所具有的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魅力和威力,难道不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教育文艺的创作者……)神往吗?

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教育哲学是加强素质教育的理论武器。

“无为”教育艺术将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三、教师的问题与对策

(一)职称 待遇 健康——教师关心的70个教育问题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二十个教师节,这是教师们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在向老师们表示祝贺的同时,本报记者在网上对全国各地的教师们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心中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下面的七十多个问题是本报记者从十几个省的上百名教师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整理出的,都是他们关注比较集中的问题。

     教师职业

  1.教师职业。教师自己要正确认识“教师”这个词语和教师这个职业。不要无限夸大,也不要因为挣得少而自我贬低。社会对教育的理解程度要加强。

  2.教师子女教育的问题。教出无数的优秀生,送走N届毕业班,身为一名好老师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一说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师大多头疼不已。

  3.教师职称评定问题。这个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常常在实际操作中“掉链子”。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卡住了优秀教师继续前进的脚步。职称评定的种种弊端反而压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公平的评估机制,淡化学历与职称,看重教师的实际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评估机制。

  4.论文造假。有老师说,论文热空前高涨泛滥,表现在每所学校,每个期末每人交论文一篇,除了少部分立志于此或者对教育科研有兴趣的教师之外,其余大多是消极的、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借用”别人的成果,从网上下载……职称评定中上交的论文也是如此。

  5.教师的模范问题。一是模范没有公开规范的标准,二是许多模范指标,教师根本不知道,模范的威信在教师心中降格。

  6.男性教师找对象有些难。女性教师可能会被许多男性列为首选对象,因为在中国,不管是受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女性来说还是个不错的职业。相比来说,男性教师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谈恋爱找对象还是有些难,这也是造成男性教师逃离小学的一个原因。

  教师待遇

  7.工资收入。众多老师关心工资的问题,钱多了,生活有保障了,社会地位提高了,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成就感。但他们问:教师的待遇与付出怎样才能持平?给教师涨工资,可好多次都是“空调”。

  8.普高与职高差别大。普通高中教师的待遇往往高于职业高中教师,同工不同酬。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大,人才外流,师资只出不进。

  9.社会保障。教师的医保等保障制度还没有全部建立起来,有的地方教师没有福利,没有医疗卡,没有住房公积金 ……

  10.住房。教师的住房情况在有些地方还很差,不如当地一般的居民。

  11.代课教师。在有些贫困地区虽然已经没有了民办教师,但“代课教师”、“临聘教师”还存在,他们拿着低廉的工资,他们的合法权益谁来维护和保障?

  教师健康

  12.工作负担。一位老师说:“我们必须6∶00到校,22∶00以后离校。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压力也很大。什么时候给我们减减负呀?”

  13.节假日无法真正休息。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不是给学生补课、自己进修,就是被各类活动所充满,得不到真正的休息。

    体会与讨论:我们的老师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还要花钱来找累。什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学历进修等等,总而言之,不榨干最后一滴血,决不罢休。

  14.教师的身体状况在下降。教师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工作琐碎繁忙,经常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体质明显下降。因此,教师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15.一些教师存在心理疾患。升学、工作、家庭、子女……多重压力之下,教师的心理也受到上述多方面的压抑,不堪负重,一些教师出现“畸型心理”,或者存在心理疾患。

  16.人格尊严。教师被打骂事件越来越多,但往往是不了了之,教师人格尊严受到损害。希望法律能为教师维权。

  教育教学   

  17.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在校园还很弱,何时才能加大关注力度?

体会与讨论:北京中小学先进的教学设备让英方教师惊讶,也让中方教师自豪。当英方教师抚摸着信息技术教室里的机器不愿离去时,中方教师很满足;但当英方教师为计算机利用不充分而遗憾时,中方教师无言以对。英方项目高级顾问那力(LinaNa)一再表示:"与中国教学设备的先进相比,教师的教育思维和理念显得不够开化。"

   信息技术课在中国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英国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它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英国中小学的每个教室都靠墙摆放着几台计算机,以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计算机被利用得淋漓尽致。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在网上认识地图、欣赏音乐,学生可自行在网络上搜集所需信息。那力认为这种设计有其理念基础: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认识新东西,而不是背诵既有内容。

  18.诚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为何没有实效?值得研究。

  19 .阅读。要扩大学生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应该是所有教师的责任,而不只是语文老师的责任,这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大事。

  20.奥赛。每年除了看学校的升学情况外,就是看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情况,这是又一个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而这正是一个大弊端。

  21.考试作弊。无论是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是考研、托福,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明,由学生作弊到教师、监考教师作弊,甚至还出现了“枪手”等职业作弊者,以及“专业”中介公司。这是教育永远的痛。

  22.主课与副课。在中学阶段,科目的主次之分决定于这科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数。这种分法的“副作用”不能小看。这不仅打击了“副课”教师的热情,也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希望新一轮教育改革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23.母语教育受到排挤。在校内,外语与语文、数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校外,到处可见外语辅导班、数学辅导班,但很少见语文辅导班,应该重视母语教育。

  教育科研

  24.教学与科研分身乏术。既要教学满工作量,又要科研成果多、水平高,还要提高学位,对于教师来说,分身乏术。

  25.新概念越来越多。 “减负教育” “快乐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神童教育”等等,关于教育的新概念几乎隔一阵子就会出现一个。但是,对于这些以“教育”命名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却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26.基层学校教科研水分多。有老师认为,课题研究在基层学校水分太多。他们说,所谓教科研,就是学期初报上一个题目。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里,大都谈论些学校的各种日常事务,很不正规。到了学期末,教研室催要“成果”的时候,赶快突击弄一篇文章出来,“至于怎么‘弄’,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7.把教育科研当成摆设。在现实工作中,许多教师依然用落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教,使得学生厌学,教学质量不高,原因就是没有把教育科研真正当作学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8.公开课。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表演课,这还有科研味道吗?

   29.新课改。这是老师们关心比较多的话题,他们既担心新课改雷声大、雨点小,做的还是老一套;又担心高考该怎样考。很多人疑问:新课改、素质教育,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基层教师对新课程这么冷漠?

  30.考试。学生难于承受的应试压力来自何方?我们的教育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压制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弊端。老师们渴望新的关注人终身发展的评价制度早日出台。

   学校管理

  31.职称评定。不教外语的我们,何时能够和职称外语考试说再见?职称评定一般主要是按年龄排队伍,年龄到了,职称评定自然也有了着落。职评考试怪就怪在:别的什么都不考,只考外语和计算机。

  32.评优选佳。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是怎样评选出来的?希望评选程序能透明、公开、公正。

  33.教师评价机制。怎样合理、公平地衡量和考核和评价教师?以高考、中考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并以此为上级奖励学?

  34.集资摊派。“强行摊派和强行集资何时休,我每个月得到的钱就少得可怜,还要被扣这扣那的,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有些老师问类似的这个问题。

  35.师资流动。教师的合理流动,何时才不受档案的约束?

  36.下岗。招生大战早已经开始了,生源紧张,教师相对富余了,教师离下岗还有多久?

  37.教师聘任制。全员聘任是很好的。可是如果操作不当,成为某些人手中的工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此外,学校领导也应该参加聘任,否则不公平。

  38.校长委任制可否改成选任制。有些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官本位思想严重,是在做官,不是在搞教育。还有在校长负责制下,应该如何限制校长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

  39.校长负责制。校长(包括民办学校的校长)的任职资格由谁赋予?校长的权力界限在哪里?

  40.财务公开。而不仅仅是公布几个语焉不详的数字。

  41.审计何时能真正走进校园。希望在学校内也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审计定时走进校园。

  42.学校竞争压力大。目前,重点校与重点校之间,普通校与普通校之间,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总而言之,校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校际间的这种竞争无形之中转化给教师,使得教师的身体及心理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

  43.学生活动。老师和学生很想外出活动,但是有关安全保障的问题,谁来帮助解决?

  教育环境

  44.教育经费拨放。教育经费的拨放仍然太少,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

  45.舆论环境。极个别教师的可恶行为,被媒体过度炒作报道,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生存环境和整个行业的名声。面对责任和现实,教师很矛盾。

  46.教育大环境。有些教师提出,社会教育环境氛围不太好,社会和媒体舆论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与社会该如何有效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

  47.教育政策问题。教育的政策、法规应适应市场的调整。

  48.教育形式主义。教育行业形式主义泛化,急功近利的做法太多。

  49.学校内部环境。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厚,再加上硬件条件不到位,使教师在落后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学生,显得极不协调。

  50.高校收费。高等学校收费标准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吗?收费标准又是谁制定呢?

  呼唤净土

  51.教育资源。有老师问:生源大战的热闹背后,是否存在着无形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政府职能部门是否应该有所动作?他们也质问:某些基础教育学校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经费建豪华校舍究竟有没有必要?

  52.教育乱收费。每到新学期,总会有一些学校乱收费的新闻“抢占”人们关注的目光,3万,10万,甚至40万,这些让一般人听着感觉不可思议的数字,一次次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去年披露的数字是某中学乱收费达千万元之巨,而今年的数字是,某高校仅一个乱收费项目就收取了学生将近3亿元。人们不禁要问:教育乱收费富了谁?

  53.择校之风何时止。 “中小学为什么还要收择校费?”有老师这样问道。据报道,某地已经将择校费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有专家指出,这是把择校费合法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有些地方,重点小学的新生拥挤不堪,周边普通学校新生却是寥寥无几。家长们的这种选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扶植一下薄弱学校,而不是无动于衷。

  54.弄虚作假。教育的虚假、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55.招生体制。招生体制混乱中存在腐败。

    义务教育

  56.“普九”。虽然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但是保持和巩固这个成果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57.小学“包班”。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而实行“包班”措施,1个老师管1个班,所有课程全包,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维持低成本教学运转。

  58.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这一关键的转型时期。但在转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59.应加快高中普及教育。由于农村地区高中较少,使得升高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同学被迫早早退学。希望加快高中普及教育,这样能改变农村孩子的一生。也为将来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做好准备。

   农村教育

  60.农村教师不了解新课改。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教材换了,教师没换;教育理念换了,教育领导没换。传统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现在课程改革是城市包围农村,可农村地区的条件又怎能用一把尺子来要求呢?

  61.医疗证。农村乡镇的教师什么时候可以和县城的教师平等地使用医疗证?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谁“买单”?

  62.农村教师工资能否足额发放。许多农村老师都问,为什么老是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他们认为,这不仅挫伤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他们希望城乡教师能同等对待。

  63.农村师资。农村的师资配备严重不足。这必然会影响教育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64.农村教育资源差。农村学?淖试簇逊?谁愿意为其“添砖加瓦”?农村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能否在有学可上的层面,很多地方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对农村孩子的人生以及以后整个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利因素。农村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

  65.重点校。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的竞争和差距愈演愈烈。重点中学吃非重点中学,城区中学吃农村乡镇中学,苦了偏僻地区的学校。

   民办教育

  66.平等相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竞争,国家教育和家长学生是受益的。那么就应该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发展。

  67.办学资质。对于私立学校, 它的办学资质审核问题以及学校广告准入问题很令人关心。

  68.民校教师。一些民办学校把教师当赚钱的工具。有时教师要像推销员一样,为了一点可怜的招生回扣,到学生家上门招生。还没到学期结束,就被迫逼学生交下学期的“定位费”,搞得家长十分反感,教师却毫无办法。

   继续教育

  69.培训收费与实效。据调查,继续教育的学费一般为每年2000元左右,不但收费高,而且培训教材陈旧。老师们认为除了交钱搞到一张结业证书之外,教书育人的本领没有多少提高。而有的培训结业证书还没有什么用处。本来,教育培训是老师们欢迎的。但是,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

  70.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民办学校的老师说不知道到哪里接受继续教育?还有的老师表示很想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但是不知道该到哪里上哪一类继续教育。

(二)救救中国的教育救救中国的教师……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成功的,可以以孔圣人为据;西方的现代教育也是成功的,以诺贝尔奖为证。然而当代中国的教育着实不敢恭维。看到了一点传统中的弊端就想学西,想学西还是好事,却硬拽着传统中的评价机制不放,于是,中不中西不西,一种畸形的教育诞生了。在这种畸形的教育中,一线教师是承受压力最大,却是最没有人同情的!!

体会与讨论:现在提倡诚信教育,而我们老师在空口说瞎话。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到,言而有度,言而有信,言而有爱。

(三)“现代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开创了中国的平民教育,培育了三千余弟子。他的儒家思想历代相传,形成了华族的文化核心,至今影响木衰,因而被尊为“至圣先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师长地位。

目前中国大陆,出了一个“现代孔子”,名叫魏书生。

为什么人们这样称呼魏书生?他能比美孔夫子吗?

真了不起

魏书生还真了不起,现年只有50岁,末经过正式师资教育,学历只达初中。但他却做了辽宁省盘锦市重点中学校长,兼副教委主任(副教育局长)。近年来,在中国各省他做了一千多场语文教学演讲,六百多场语文教学示范,出了15本专书,每天都有几十个外宾到他的学校考察他的班级管理及教学。

他的名声远播,事迹感人,形成一个“魏书生效应”,被国家选为最佳教育家,人称“现代孔子”。

他的语文教学成果确实神奇,现举数例以明之。他的学生放长假自修,开学第一天就考全本书。十几年来,他未曾改过一篇作文,未出过一次考卷。他教的班级一班就挤进七八十个后进生(成绩欠佳者),但纪律第一,公共考试名列前茅。

这样的管教绩效,当今世界无人能做得出来!

全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各源流学校,几百年来都受语文教学“多讲、多改、多考”的难题困扰,又无法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对后进生更束手无策。

打破瓶颈

魏书生打破了语文教学的瓶颈,以及班级经营的困境,达致了“低耗高效”的目标。

他有什么神奇的管教方法吗?

归纳起来,约有4点。其一,教书先育人:先把学生管好,才进行教学。其二,辅导学生自学:包括字词的自学,方法的应用,时间的管理,兴趣的激发等。其三,培养学生自动自发的精神:包括写作、批改、应试、自作等能力与精神的培养。其四,采用新法教学:包括直接之知识树、四遍八步法等。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成功,乃因学生“自学”成功;学生自学成功,乃因“自治”成功。他管得好,教得好。他是“管教”成功的“班主任”,因此,被选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他说,他的成功靠“二大点、一小点”。二大点是“民主与科学”,一小点是引导学生“练气功”。

他的民主科学经营法,包括:教师先改变自我思想,让学生当家做主,实施科学管理法,提高效率,流动活动等。

多找方法

魏书生一再强调,不要埋怨学生难教。一定要坚信学生是教师的好帮手。老师必须“改变自己,多找方法”。办学教学,并非“自古华山~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必须进行研究,并勇敢实践研究心得。

魏书生为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找到了突破口。并归纳成可予实践的一些规律。他的创新值得我国各源流学校参考;尤其华小及独中三语教学,更可学习他的“奇法”。

魏书生一向强调,他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他的育人精神与人本思想,也还在探索中,尚未臻化境。这与当前中国应试教育与时局有莫大关系。不过,他既被视为现代孔子,自是“神人”一个,也自有其独特的管教法与教育思想。

体会与讨论:大概两年前,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超市买东西,孩子突然看到了一个玩具----一只小天鹅。他很高兴的对妈妈说,这个我知道,我们老师教过,接着他把在幼儿园学过的《鹅》这首诗背了出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妈妈很生气,老师怎么这么教呢?把小孩子的想象力给扼杀了。于是到法院告了这所幼儿园和这位老师,说他们剥夺了幼儿的想象力。

正如浙江大学刘力教授说的一样,一个小孩如果说老师这样教的话,把鹅看成天鹅,就好比一只天鹅剪掉了翅膀与鸭子一样,不能飞;也好比一只天鹅放在一个很小的池塘里飞不起来一样。

(四 )魏书生的课下“五个一分钟”与课上“十条”

辽宁省盘锦市教委主任魏书生老师兼有40多个领导职务,他除了市教委的事务外,还担任着高中班的语文课,还要在国内外讲学、作学术报告,作为市教委主任,他向盘锦市的全体中小学学生提出了每天做到“五个一分钟”和教师课上“十条”的要求。

学生每天做到的“五个一分钟”是:

一、每天在家至少做一分钟的家务。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首先从爱父母和爱周围的人做起的习惯。

二、每天至少写一分钟的日记。要求学生时常劝戒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每天至少唱一分钟的歌曲,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活跃文化生活,焕发学校勃勃生机。

四、每天至少练一分钟的踏步走。使学生步调一致,自我约束,增强凝聚力。

五、每天至少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些做法具体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某个层面。

教师课上“十条”:

一、每堂课的教案要有备课组长审查签字方可使用。培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钻研教材的习惯。体会与讨论:这还是抛不掉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相信你的部下。

二、每堂课至少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目标,使好、中、差学生都运作起来。

三、每堂课至少有10名学生的发言活动。抑制教师上课一言堂。

四、每堂课教师至少给学生10分钟的自己活动时间。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不能超过20秒。教师要学会对问题的冷处理。

六、一堂课,教师纯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七、一堂课讲完,提倡学生做课堂总结,教师应虚心听学生听课的感受和对教师授课的评价。

八、一堂课要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作业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

九、一堂课完成后,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要利用课间和他们聊聊天,谈谈心,获取一些反馈信息,交流一下师生感情,拉近师生关系。

十、写好教学后记,一教案讲完了,要写上一句话总结一下成功在哪里,失误在何处,做到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连珠成串,这样定能受益匪浅。

体会与讨论:“教学后记”大家写

教学后记大家都有写吧,有的学校逼着老师写。可真的没有这个必要啊。上了这么久的课,真正认为有点灵感的东西不多,写下来怕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过有些时候的一个灵感的闪现却有要马上下课记下来的冲动。这样的教学后记才不失为一种财富吧。

这是一位政史老师的教学后记:

曾经在讲工商业兴起,“贵族和资产阶级地位变化”的时候,我以学生较熟悉“日起日落”为比喻,说资产阶级地位上升就像刚从地平线上出来的太阳,越来越高;而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像过了正午的太阳;越来越低。当时配合相应的手势,乐滋滋的听后,还在细细品味在联想火红的太阳上升和下落的样子。当时我就有了一种要写下的冲动。

  这是一个小小后记的由来,各位同仁,也许史社教学各方各面都不是怎么重视,在这里实现自身的价值也许有点艰难,但是,在其位,谋其职,总比消极懈怠强,所以,史社教学我们也想积累一点工作心得,有所得的同仁不妨跟贴,好东西大家共享。

(五)新课程下教师要多“问课”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教学窄化(或弱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为此,我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问课”。什么是问课呢?就是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等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

  问课的对象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

  首先,问自我。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第三,问同行。教师应倾听同行和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问课的指向

  教师问课应指向两方面:一是问有关自己的课。教师应主动询问大家对自身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自我的反思、听课学生的意见,还应该询问学校其他学生、学生家长、同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因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对教师的教学是相互沟通的),寻求一般的教学规律,广纳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二是问同行的课。教师应向同行学习,主动询问大家关于同行课堂教学的意见,便于博采众长。这样,有利于克服孤陋寡闻的弊病,克服孤芳自赏的心理障碍。

  问课的形式

  问课的形式种类很多,包括:1.对话式。意即教师与问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双向交流,谈话自然,比较随意,缺少预设,容易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对话,有利于情感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问卷式。意即教师设计成问卷进行问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问课设计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容易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避开了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容易看到问课对象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了解课堂教学评价,便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设计。3.书信式。意即问课对象用书面交流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发表意见。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就临时产生的教学问题发表看法,不受时空限制,反馈及时,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改进工作。这种形式还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交流,例如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等。书信式也可以克服人与人交流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功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坦荡宽广的胸怀,展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    《中国教育报》

(六)《给教师的建议》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发生过生搬硬套的偏向,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但这主要指教育制度方面。60年代以后,我们在实际摸索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教育体系。但是苏联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一直有很深的影响。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一些苏联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这些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因此反映这些教育思想的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不释手的佳作。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中小学老师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

([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

    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那么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所以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七)教师要读六类书

教师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读书不仅要专,更要博。

一是名人传记。名人的成长历程里的生动事例对教师教书育人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对教师自身的成长可以提供学习的榜样。

二是教育家的书。教育家的著作包含着自身教育理论的针对性思考、自身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经验,可以对老师具体工作有多方面的启发指导作用。

三是专业书。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书籍,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鲜活。

四是现代科技书。科学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传递者,理应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科技盲。

五是当代文学书。文学是社会的缩影,尤其当代文学是现代人活灵活现的写照,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可以增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六是学习方法书。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了解现代学习理论及方法,尤其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理论、要求和方法,这对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

(八) 当代教师的十条新师规

  本人毕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教坛上度过了近15个春秋。从一个毛头小伙,到如今步入准中年,虽没有公开违反过官方所颁布的“职业道德”,但也没有把这些贴在墙上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倒是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或者说是教训常常记在心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现在把它们整理出来,美其名曰《当代教师的十条新师规》,博大家一笑。

  第一条   把职业当饭碗,努力端稳端好

  书上说,领导们也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事实上我们的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最普通的一行,有时候还被一些人瞧不起,无所谓灿烂不灿烂,更谈不上是什么“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事的这份工作,只是借此养家糊口、赖以生存而已。

 让我们降低对职业的期盼,把饭碗端稳端好,这样才会凭着自己的良心,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体会与讨论:你是怎样对待教师这个职业的?德国教育家韦伯说;一般分两类。一类是靠教育而生存;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

   第二条  35岁前没有实现跳槽的梦想,就老老实实教书

  “人往高处走”,我想,如果有更好的又赚钱又轻松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跳槽。各位也许在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跳槽。而且,也许一直在默默努力,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我想,如果我们在35岁以前还没有跳出教师队伍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当然,跳槽还有另一种广义的理解,那就是坚决实践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年轻的时候努力教书,然后争取不用教书。校长们不都是先“教”,然后“用不着教”了的吗?

体会与讨论:能干的不如巧干的,巧干的不如不干的。

    第三条  不要在背后说领导的坏话

   当我们用自己的长处与领导的短处相比时,往往会觉得有些领导不如自己,但领导却有我们永远也比不过的特长。如果只用自己的长处去指责他人的短处,除了说明我们的失落外,再就只能说明自己在干着缩小自己活动空间的蠢事。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当我们希望有很多人与自己一同说领导的坏话时,这时,我们大概已无可救药了。

    第四条  要坚持喜新厌旧

    这世界变化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你昨天也许才将WINDOWS 98操作熟练,而别人今天使用的却是WINDOWS XP。再说,人天生是喜新厌旧的高级动物。所以,我们要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创造新的东西,才能适应这个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社会,才能吸引学生和家长挑剔的目光。喜新厌旧,就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这样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同时,我们也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教学中影响我们的学生。

这个世界,除了出土文物和自己的老婆不适宜喜新厌旧,其它的都是越新越好。

   第五条  经常摸一摸学生的脑袋

   我们不一定打心眼里爱自己学生,但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我们相应的责任。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口头上,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哪怕摸一摸学生的脑袋,这些都是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亲切地摸一摸学生的脑袋,学生会还给我们莫大的惊喜!

体会与讨论:在美国的一个小学生的毕业大会上,老师为他班上的最差的学生能够毕业感到高兴,而很亲切的走到这位学生的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而这位学生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师说,在学校读书这些年以来,你从来没有摸过我的头,今天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老师听羞愧地低下了头,诚恳地向这位学生道歉。

但我认为摸头这种鼓励学生的举动,只能是在小学生里进行;而中学生已经成熟了,老师摸他的头,他或她会产生负面的教育效果。

第六条  将惩罚进行到底

  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赏识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育的一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要相信爱与赏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教育观点,那是不教书的人在信口开河!我们应该坚信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想,对于顽劣的学生,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对他们违规的行为,不要听之任之,应当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教育,而批评与惩罚应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惩罚要适当,可采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绝对不能将惩罚上升为体罚。

体会与讨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吉诺特的这番话,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中感悟出更为深刻的师生关系。

第七条  经常带一些味精到课堂上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幽默更是课堂的味精,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的人,学生更是如此。掌握一点幽默的艺术,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让学生走近了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同时幽默也应止于无聊的调笑,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乐”而不学。

    第八条  准备一只丢弃烦恼的垃圾桶

   一个稍稍负责任的老师,每天都面临着很多烦恼。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和不公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无端地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气争先恐后地汇集到你身上,就成了一堆恶气。

 气生了不少,但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学一学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随时准备把烦恼丢到垃圾桶里,努力做个快乐的老师,这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体会与讨论:老师:你能是一只“废纸篓”吗

 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有人问他需要什么,他回答说:“我要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铅笔就行了。呵,对了,还要一个大的废纸篓。”当问起他为什么要大的废纸篓时,他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呀!”

爱因斯坦这番不失幽默的回答,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乐于、勇于、善于做一只“大的废纸篓”,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化解学生的形形色色的错误。

首先,要理解学生出现的错误。因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从挫折中成熟起来的。一个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孩提时玩火伤手,磕磕碰碰;青春期莽撞冲动,好高骛远;而立之年又常常浅尝辄止,自以为是……正是通过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懂起事来,成长起来。可以说,错误与人生同行,错误与正确并存,错误与真理相伴。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理解、宽容、接纳我们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因为我们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认识还不深刻、知识还不完善、阅历还不丰富、判断还不全面……这些先天性的“还不”就决定了学生是不可避免错误的,学生的错误是学生自己走向成熟、追求成熟的印记;是学生自己渴望正确、探求真理的标志;是学生自己求索人生、完善生命的足迹。

其次,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这就是说我们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容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能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而应敞开胸怀去接纳学生的错误,以“变废为宝”的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正确的做法是对“废纸篓”中的“错误”进行一番分检,进行一次诊断。对待学生的错误,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有利于学生从错误中获益的好的教育方式;要在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能积极加以引导。

最后,要引导、教育学生不要怕犯错误,但要尽量少犯错误,更要及时告别错误。不怕错误,并不是说我们学生就可以无限制地犯各种错误,尤其是不能犯那些本可不犯、本可避免的低级而庸俗的错误,同时,我们也要引导、教育学生在出现错误后,能对错误进行及时、认真的剖析: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纠正措施在哪里,错误提供的启示是什么,使学生不再重复错误,在错误中得到进步与提高。(赵福祥 摘自《教育参考》)

  第九条  每天一片金嗓子

  警察腰间总别着一支枪,医生脖子上总挂着听诊器,那么老师的口袋中呢?我想,应经常装着“金嗓子喉宝”。因为动听的声音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另外,你每天最好喝六杯水,用30分钟的时间在球场上跳一跳,或在宁静的小路上散散步。

身体是自己的,别的都是别人的。谁都不愿意晕倒在讲台上!

   第十条  心中备有一本英雄谱

  如果真的决定将教书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我建议大家在平凡的日子里学一学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练习教学本领,要象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知识,要象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象黄蓉

那样随机应变;追求教学艺术,要象杨过那样痴心不改;面对大千世界,要象老玩童那样童心未泯;面对权术与名利,要象令狐冲那样淡然处之,但千万不要象岳不群那样处心积虑。

体会与讨论:你迈出一小步,很可能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步。

   特别申明:

  上面提到的这些所谓的法则,由本人杜撰,如有雷同,纯熟巧合,切勿对号入座。本法则并非人人必须遵守;也并非本人已经全部遵守,有的甚至是沉痛的教训。如果你认为其中的几条有些道理,那么和我一起来执行;如果你认为纯粹多余,那么请您扔一块砖头。

  本法则生效日期由你自己决定。

   期待着您总结更多的新法则!

(九)课改理念: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要实现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 “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体会与讨论:我们的老师只有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温柔,温柔得学生一下了不习惯。

(10)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 “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懋(mào〈动〉本义:勉励,使人努力上进)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教育格言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事例: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霍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霍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教育理论:霍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这件事证明,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教育格言二:对学生的八字方针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教育事例:班里有个叫米盈余的学生,这个小姑娘腼腆、胆小。老师每次叫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总是低着头,脸涨得像块红布,说话的声音都打颤。一次开家长会,同学们要演出,霍老师有意锻炼这个小姑娘的意志,于是就提议让米盈余担任一个角色,演“小白兔”,米盈余的第一反应是“不行,我不敢”。“试试吧,老师相信你准行,”霍老师抚摸着小米的肩膀亲切地鼓励她,“大家帮助你多排练几遍,好不好?”最后演出成功了。从此,米盈余变得大胆、开朗起来。

  教育理论:霍老师对这八字方针的理解是这样的: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教育格言三:育德于教、文道统一

  教育事例:《落花生》一课是通过平常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做人的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育学生“不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而霍老师进一步扩展课文的主题,把这样三句话同时展示,由学生充分讨论:1.“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3.“人既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也要注意外表和礼仪”。霍老师在对教材内在的思想意义全面、准确地挖掘后,在句子教学中、字词理解的过程中,将一番严肃的话题渗透其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老师的人生观也给予认同。

  教育理论:霍老师“育德于教、文道统一”的教育目标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方面提出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育人为本,语文课应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灵魂,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语文德育功能的充分运用,应该是教师自觉地把德育意识和德育内容渗透于语言训练之中的。霍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语言文字能作用于人的文中之“道”。

体会与讨论:在美国和谐社会对小学生进行公平教育。老师在课堂上拿来一个蛋糕,先分成二份,一大一小分给两位同学学生们马上就说了,这不公平;然后切成大小一样的两份,都分给了男同学;同学们又说,这也不公平;老师再分成很多一样的小块,却只给了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同学们照样说,这还是不公平。

同样的方法却在我国中小学行不通。你这么分,学生不理解老师的意图。

他们说:谁要都给他或她好了。

但当你问孔融为什么要让梨时候,他们的回答却令人吃惊。

●孔融让梨的动机?

○某小学在上语文课时,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要学生写出孔融让梨的动机。在交上来的答卷中,答案主要可分成四类: 1、梨烂了; 2、当时孔融正好牙疼;3、这样好叫拿梨的人帮他做作业; 4、为了要成名。老师怅然。

○这个老师叫学生关于孔融让梨作答是出于什么动机?

现在这个年代跟小学生说孔融让梨故事是不错,告诉他们孔融让梨是对的就可以了,还要他们说动机这不是成心找些另类古怪的回答么?有什么好怅然的,我看这些孩子的回答都合情合理,回答的很有水平。

○获得双赢至多赢。如此个小孩如此谙熟处世之道,我倒想知道他父母是啥样儿地人。

  教育格言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事例: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霍老师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老师说:“不如你的话,就向你学呀。”第一盘老师故意输了,他特高兴。老师说:“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他输了,他不服气了,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服气了:“老师,您真棒啊!”霍老师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教育理论:霍老师的一个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霍老师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所以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格言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教育事例:三年级有4个女同学课上从不发言,课下也不和其他同学交往。霍老师发现她们手很巧,喜欢劳动。于是想办法,找机会让她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室后面墙上有一排挂钩,其中的几个已经断的断、脱落的脱落,学生们挂上去的东西常掉下来。老师就把这几个女生约到办公室,让她们帮着想办法,修好这些挂钩。第二天,老师和这几个女同学早早来到学校,让她们动手修好了挂钩。上课后,老师让学生们看教室后面的变化,学生们看到衣服又整整齐齐地挂在挂钩上,赞不绝口。霍老师马上表扬了那几个女同学,夸奖她们爱集体,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后来她们帮老师为班里建立了“自然角”,让同学们观察种子怎样发芽,蝌蚪的变化……渐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往,参加班级活动,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理论:霍老师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十一)课堂教学举例

灰姑娘的故事——这才是教育!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 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 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 ,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 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 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奖)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

体会与讨论:一堂数学课,老师却穿着运动服,带着两个球,走进教室.(在美国校长不能随便进教室听课的.既然校长聘请了我,你就要相信我,你来听课就是不信任我,那我只好辞职.)开始上课了,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抛球游戏。球在全班中随时抛着,任何人都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不你接不住就得受罚;如果是分组的话,有的同学就不那么认真对待了,随时有可能开小差,他们想有你几位同学接就可以了。这样这节课的内容大家全部理解,任务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完了。

还有一节语文课,老师一走进教室就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一位学生站起来问大家:我昨晚兴奋了一夜,你们知道我妈送给我一个什么礼物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他部是摇头。等到大家都不知道的时候,他说我妈艰昨晚给我生了一个小弟弟。大家一下子乐开了,都来表示祝贺。

三、 学生学习问题及对策

(一)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溜号儿”“走神儿”

从生理学的角度考察学生在课堂内45分钟的不同时间,其注意的保持程度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一方面与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变化相关;也与学生们的年龄特征有关。一般情况下,刚上课时,大脑的兴奋性较高,在课堂中段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前为最低。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可运用“巴特莱法则”,把一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中段占总时间的20%的10分钟内,来完成学习总任务的80%。同时,既然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一个事物上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相符,那么就应该允许孩子们上课“走神儿”,要允许孩子有间隔性休息,并且根据每个学生“走神儿”的开始时间不同,老师要将一堂课中的重要部分做必要重复。不要以为学生只要双眼紧盯着黑板和老师就是好学生.

把学生们从“走神儿”“溜号中”再吸引回课堂的好办法就是,老师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使教学过程有节奏、有起伏。

现在的学生无论生活、游戏、活动等等,很多方面都与过去的孩子不同了。他们的小脑瓜里装满了“智商、高速公路、internet网、温室效应、星球大战”等新观念。老师们如果沿袭过时的观念,陈旧的知识,用刻板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学生们能愿意听吗?

体会与讨论:假如你是钢琴老师。同时教了三位学生,你要求他们在这个星期练习好,在下个星期一要检查他们的练习情况。到了下星期一,你检查发现:甲同学认真,弹得好。严格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做了,并且做得很好,打100分;乙同学除了练习了老师布置的五首曲子外,还练习了其它一些曲目,弹得不是很好,还可以。90分;丙同学练习是练习了,但把老师布置的这五首曲子作了修改,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判定不及格。

你认为那类学生值得欣赏呢?

(二)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勇

    近几年来,“情商”(EQ)一词迅速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其它照猫画虎的词汇如“逆境商数”、“爱情商数”也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愈来愈受人们重视,如北大博士跳楼事件即被归罪于情商;二是“情商”说确有些迷惑性,“情商”源于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的“情智”说,确有其科学性;三是传媒的轰炸,使人不信也得信。然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顶礼膜拜之前我们也该听听反面意见吧。本文的看法是:慎言“情商”。

    “情商”是一个心理学词汇,心理学界应最有发言权。而圈内人士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坚决反对并加以批判,如曾性初先生在《大众心理学》1998年第四期撰文加以批驳;二是不批评,不赞同,以为不值一驳,或懒得批评,但不批评不等于认同,这是大多数人的态度;三是未有深入的研究,人云亦云,误听误信,这一类人也不少。另有极个别人随波逐流,兴风作浪,为的不过是“钱”,如一些畅销书、训练方案的炮制者。笔者以为,“情商说”是文化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上有害。

    从理论上讲,(1)“情商“名不正言不顺,挂羊头卖狗肉。“情商”与“智商”(IQ)相对,智商即智力商数,其值为个体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情商则应为情感智力商数,即个体情感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然而,传媒上讲的情商却是"情智"即情感智力的内容,张三拿了李四的通知书去上学,不是假冒是什么?(2)情感智力商数没有可靠的量表来测量,求不出商来,因而情商一说便不能成立;情感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更不可能去求什么商数。因此,情商不仅冒牌,而且是劣牌。(3)“情智”(情感智力)概念本身尚值得推敲,并未定论,属于半成品,拿出去推销不是有骗人之嫌吗?

体会与讨论:浙江大学刘力教授说过,以前我们教育专家或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还没有很成功的时候,也就是说翅膀没有长丰满,就飞上了天,结果摔得个半死。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就会是一个什么的样结局,不得而知。

    从实践上讲,“情商说”泛滥有以下危害:(1)损害了心理学的声誉。将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推广到社会上,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许多出版物借心理学之名,行愚民敛财之实,更玷污了科学的神圣。(2)误导了民众,贻害无穷。不负责任的出版物多是急就章,编者多半于此并不了然,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那些仓促出炉的训练方案之类,其质量和效果更难以保证,消费者花冤枉钱事小,浪费了精力,贻误了教育时机却是大事。(3)情商说所揭示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更科学的概念来解释,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情商说其实只推出了一个概念,一个不成型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是借来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既有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解决,如“非智因”理论,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等。智商高而成就低未必就是情智差的结果,其他因素如策略、动机、机遇都很重要。

    梅耶等人的研究,本是严肃认真的,认真的研究何以变成了伪科学?笔者以为,从心理学者研究的严肃课题"情智",到大众信仰、传媒吹捧的"情商",是典型的以讹传讹,其间共被“讹”了三次:一次是D葛尔曼著书介绍梅耶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使行文生动有趣,牺牲了一些科学性;第二次是葛氏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又被“牺牲”了一次;第三次则是群众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它,以至于在大众眼里,凡不能用智商解释的东西都可归罪于情商。在这一连串的误解和曲解中,科学性越来越低,流行度却是越来越高了。

    情商潮之泛滥,情商“产业”之繁荣,告诉我们很多东西:首先,社会需要心理学,学者应走出象牙塔,关心、满足群众对心理学的需要,用科学去占据思想阵地,多做一些科学普及工作;其次,民众的防伪意识有待加强,对各种媒体的宣传应敢于批判地对待;同时应认识到,心理学不是烹调术,几行字就能解决一个问题,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略知皮毛就去实践难免坏事;另外,有人说中国本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而非“能力”至上,“情商”说正中国人下怀。这话不无道理。但这种人情网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社会转型的障碍,随着社会的进步会逐步淘汰或消减。《上海教育科研》

(三)赏识教育的缘起观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个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即孩子的教育中,以及到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起初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即是“狼来了”(参见周弘《从“狼来了”到“追蝴蝶”》)的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们,从这点上看,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反动,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的创设成功是对目前教育状况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足以引起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深思、反省。如果赏识教育仅仅止于这样的冲击,那么赏识教育将会很快地在一片赏识声中销声匿迹,这是远远低估了它的意义。这样说,并不是故意抬高,起初笔者的目光也只是停留在这样的背景下,认为赏识教育只是对现实教育的反弹,其命运也许就象很多“思潮”一样,潮起潮落,很快就会完成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但是,当笔者再进一步深入思考时,发现赏识教育的原创者周弘,他在发现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是在发现生命,发现生命与生命之间联结的奥秘,用他自己的话说,赏识教育是他和他女儿用生命共同熬出来的,以生命为代价总结出来的,因此,赏识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它必然蕴涵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生命力,周弘本人在总结、推广赏识教育的经验过程中的几次超越,也正是他对于生命探索的结晶。周弘以探索生命或人生为基本点,把赏识教育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相连结,提出了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缘,将赏识教育拓展到人生包括人际关系等社会各领域中,对改善人的素质以及人际环境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发现,赏识教育的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赏识教育的原创者或继承者以及实施者的不断的探索和成长,尤其是对生命的探索和生命形态的升华,这将是赏识教育不断发展的源泉与生命力之所在。

赏识教育的实质

    就赏识教育的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同样的教育过程中,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那么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儿童或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使之成为人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起点。另一方面,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激励乃至相互教育的过程,用原创者的话说,就是感动与被感动。因此,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当然,在实施这一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赏识中,教育便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其功效了,由此可以发现,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品质,这是一种既能使教育者自身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与成长的品质,也能发现和促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从打开接受以至成长、完善的品质,正如杨瑞请在总结时提出的对赏识教育实施者与受教育者的要求6条原则,12个学会(参见杨瑞清《赏识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体上看,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与自身发展是有其阶段性的,第一阶段是先赏后识,以赏为主;第二阶段是以识为主,识而后有赏;第三阶段是赏中有识,识中有赏,赏识交融;第四阶段是即赏即识,即识即赏,无所谓孰先孰后,也无所谓谁主谁辅,完全自由自在的境界。

赏识教育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在赏识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赏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心态问题,会影响到赏识教育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心态大致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其一,教育者的功利心会导致赏识成为一种讨价还价的商业性行为,而赏识则成为一种资本。其二,教育者的急躁情绪会带来沟通的逆转。其三,教育者的视点错误造成赏识无效甚至反效。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解决的办法可以采取“对人不对事”的做法,所谓“对人”,即是对人性中的良知(潜能)的赏识,通过具体的事上发现,然后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受教育者自身的良知得到激发,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所谓“不对事”的“事”,即是人的错误行为,教育者对此心中非常清晰,“不对事”并不回避,而是要善于建设性地提出批评,朋友般地中肯,如周弘提出的“豆腐嘴,刀子心”,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太好了!不过——”,在处理关系上要“够朋友”。

    “对人不对事”是端正教育者心态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便于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使双方建立起良好的信任与信心,通过良知潜能的激发,使双方都受到良知的启发与教育,为形成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进一步而言,教育者心态的背后是教育者的素质,要彻底解决教育者的心态问题,就要提高他们的素质与修养,使他们能够在赏识教育中公正、公平、恰当地赏识,这是赏识教育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即针对教育者(家长、教师等)的赏识教育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教育者自身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良知潜能的开发与激励。因为学生家长是赏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素质教育与提高是关系到赏识教育最终的效果,因此,家长的赏识教育也必须是整个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赏识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具体解决的方法上,可以采取咨询(包括个人、学生与家长、集体咨询)和家长联谊会(包括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创造一个良好的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人际环境,使教育者自身处在良知不断在人际中被激发的状态中,促使生命状态不断地提高和升华,那么,赏识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将由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升华而不断地得到化解,赏识教育也将由此不断地进步、发展。

体会与讨论:赞赏学生有时也起不到教育作用,做题或答题的时候很臭或答错了,老师也一味的表扬的说,你真棒。

(四)教师职业道德永远不说“笨”字

体会与讨论:”马太效应”。

1、一个差生在学校一天没有说一名话,你认为有不有可能?

完全有这种可能。语文课、数学课、常识课老师都没问他或她一个问题,而他或她成绩就不好,感到很自卑,不合群,当然就没有说话的对象。

2`老师课堂提问:⑴在内容上,难的给成绩好的;容易的给成绩差的。⑵在情感上,优秀生回答错了,老师会含情默默的面带微笑的说:你答错了。或者鼓励的说:没关系,下次注意点就行。

    【忌语汇编】 “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读者黄女士的儿子也在读初二,她致电本报教育热线说,儿子经常因为做错题而受到数学老师过分的批评,如“你老笨哦!”“你这种人笨得不用讲了!”等,回家后常常向她诉苦。黄女士说,以前自己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会说,“你这种解法是不对的,不对的地方是……”这种有事说事的教学用语才能为学生接受。

    “你这样下去,以后就……(连饭都吃不上、扫马路去吧等)”

    读者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正读初二,经常一回家就闷在小房间里生气,一问原因,原来又被老师批评了。王先生不满地说,正常的批评是应该的,但是老师常常一激动就会说出上面的话,孩子的自尊往往因此受到伤害。

    “十几年饭都白吃了!”浦东某中学一名高一学生说,老师训人时,说得最多的就是上面这一句话,让了听了很不舒服。她告诉记者,有时老师“修理”大家,往往先关起门来,可就这样,声音还是大得楼下都听得见,而且一骂就是半节课,到后面只好匆匆赶课。可这个时候同学们都被骂得情绪压抑,根本听不进去。

    其他还有“我看你早晚坐牢(当小流氓)!”“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父母来吧!”“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你和××简直不能比,一个天,一个地!”“同学们,他(她)这是什么行为?这是(污辱性的话)……”“走,你给我出去!”等。

   【读者声音】 “请将学生当作自己孩子”

    一位读者来信说:“当我看到这篇文章后,感触非常深,不由想到韩剧《看了又看》里的明远老师,当他发现孩子犯错的时候,他会耐心并严肃地和学生讲道理,指出他(她)做错的地方,使他(她)真正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任何的惩罚更加有效。

    教师应当将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是有人将老师比作妈妈吗?我相信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只要老师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孩子下次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专家观点】 两类话老师不应当说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家祥认为,教师的教育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的确很有讲究,例如上次文中举例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骂他是小偷”就有两大失误:一是在全班面前当众训斥,这样就伤害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无论孩子有没有做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当众训斥孩子都不妥当,最好的方法是能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解决。二是直接指责孩子是小偷,这就相当于给一个人定性或是定罪,在事情没有完全搞清楚前,这样的用语显然也是欠妥当的。

    项校长告诉记者,上海师范大学在给师范生——这些未来的老师上课时也会专门讲到教师语言的艺术。对老师来说,有两类话是不应当说的:

    一是语言涉及到家庭、父母,甚至带有讽刺或鄙视的口吻,诸如:“像你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毕竟他妈妈下岗了”……其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老师不应随意评价,有鄙视或者同情都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或伤自尊的感觉。

    二是对孩子的本性下结论,诸如“像你这样的孩子天生就是……”、“这种小孩本性就贪玩”、“你这种人一辈子没有出息”……这样用语,对孩子来说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听了很不服气、暗自努力,这是好的结果;二是孩子听了以后,越发自卑,从此更一蹶不振,而这种结果往往更多。

(六)讨论:学生怎么就成了老师的“上帝”?

看文章上有教育专家振振有词的说:“学生就是老师的上帝!”心头一颤,这本是商业界的话:顾客是上帝。我们的教育专家很市场经济啊!学生怎么就成了老师的“上帝”?此类专家的一句话,否定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倒是想和孔子平起平坐啊!!

  五、家长的问题及对策

(一)父母应用赏识心理20招

第一招:从心理赏识孩子

    父母用心地爱孩子,鼓励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与困难。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回归与解放,对孩子既信任又尊重,能理解又宽容,有激励有提醒,使孩子在自信中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第二招:不要抱怨孩子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对子女抱的期望值很高,很严厉,眼光只盯着别人孩子的长处自己孩子的短处,一昧地抱怨,使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丢人的坏孩子。因此,要充分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要与孩子站到一块共同面对,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行拿主意,使孩子能尝试成功和失败,增强自信增加经验。

    第三招:关注孩子心理渴求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父母给予的精神安慰和家的温暖。有的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它的不重要。这样,与孩子缺少交流,竟不知孩子心理在想啥。父母要与孩子朋友式相处,多交流,要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

    第四招:给孩子心理减压

    有的父母平时放任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但只要面临考试,便在孩子耳旁多次叮嘱:“一定要考好啊。”甚至有的还要订下考高分的目标。这明显是给孩子施压,增加心理负担。因此,父母在平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发现问题共同面对及时解决。考试前就要教会孩子学会放松,考试不就是对学习的一个总结嘛,考得不好也不要泄气,还可再努力嘛。

    第五招:教会孩子爱的回报,培育感恩心态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在家中变成了蛮横的中心轴,全家人都围着转,亲人们全身心地投入与照顾,孩子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激心理,相反,稍有不顺心,还要发火。久而久之,孩子被宠得没有是非界限,不分好坏,不能理解别人,难和人相处等影响人生的发展。因此,在关心孩子的同时要教会孩子关心别人,放手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并学会关心别人。

    第六招:为孩子喝彩

    对孩子前进所迈出的每一小步,都要求发自内心的欢呼与赞赏,给予充分肯定。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回到家告诉家长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家长对此没有半句表白,只是在鼻孔中微哼了一声,又各忙各的去了,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心受到冷落,自己再怎么努力得不到父母的一点点肯定与鼓励,以致严重影响孩子向上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请不要吝啬为孩子喝彩的每一句言语,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第七招:弯下身子和孩子对话

    父母和孩子讲话不要居高临下,板着面孔高声训斥。弯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与之相处如朋友,能相互倾诉与放松,并缓解身心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特别是利用成人潜在的童心与孩子作一些娱乐游戏,更可解除工作中的不快与家庭压力,并使孩子在游乐中感受到父母的和蔼可亲与家庭的温馨。

    第八招:对孩子进行挫折感训练

    现代孩子成长在蜜罐里,家长又大多是“包裹式呵护”养育法,有的孩子稍遇挫折时,便寻死寻活,离家出走,甚至上吊自杀。因此,适时对孩子进行挫折感训练,周围邻居或者孩子同学中遭遇挫折与打击时,可向孩子提问:“如果是你,你怎么办?”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正确面对突发事件的打击与压力。挫折仅是考验我们的一种方式,经历挫折应该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第九招:平时要进行生活技能辅导

    有的父母对孩子爱得极致: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心甘情愿包办顶替,孩子只要学习,什么都不用管,不用知道,真成了“学习上的尖子,生活中的呆子”。因此,对每一个健全的孩子,生活都应该自理,平时要进行生活技能辅导,让孩子顺应生活。因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娇惯孩子则是害了孩子。

    第十招:启发式教育孩子,培养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要从小培养,不能抹杀。生活中可传授一些经验,但不要用固定模式,要用询问的方法指导孩子:“你看象什么?你会怎么办?”对孩子不太成熟的想法,客观地评价,要用欣赏的口吻给予启发与鼓励。

第十一招:重塑孩子自信心,走出自卑

    有的孩子自小成绩较差,很是自卑,见人眼睛都不敢对视,畏畏缩缩,把自己封闭在常人之下,严重影响身心的发展。而让父母们用笔记录孩子的优缺点,有的父母把孩子的缺点记了满满整三页,优点却写不了三句话。由此可看出,家长应走出心理误区,充分发掘孩子优点,还孩子自信心,大手牵小手,走出自卑。

    第十二招:预防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

    身心疾病是指由于身体上的疾病引起的心理上的疾患与改变。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上的疾病导致的身体上的疾患与不适。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将两种疾病正确区分,加强预防。在孩子生病时,要鼓励孩子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提高孩子的心理抗病承受力。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适时给孩子心理释放的机会与空间,及时心理减压与放松。

    第十三招:让孩子学会合作,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性

    现代独子很容易养成孤僻自私难与人相处的性格。因此,教会孩子用宽容之心待人与合作,并强调集体力量是个人力量不能替代的,从小就要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合作的乐趣和作用,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第十四招:孩子潜能的开发

    孩子潜能的开发,要尊重客观与事实,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长。但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爱好,让孩子课余上许多补习班,常常疲惫不堪,影响兴趣的发挥。因此,父母不要过分干预,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适当引导,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寻找到开发潜能的钥匙。

    第十五招:成功心理锁定目标,培养好习惯

    积极心理暗示,让孩子自定努力目标,培养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成功与否在这过程并不重要,但让孩子获得一种良好向上的好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帮助,也才能应对终生学习这一现实。

    第十六招:训练孩子情绪的控制、忍耐与发泄

    孩子的脸象多变的天空,一会阴一会晴。随年龄的增长可适当调节孩子的情绪,不过分放纵情感或不过分压抑情感。可和孩子共同商讨情绪与人的健康等问题,让孩子试着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多一些宽容与忍让。

    第十七招: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加油站

    许多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孩子高兴时自己也非常高兴,而当发现孩子情绪低潮时,却不知如何对待,紧锁眉头急在心头。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心理加油站,在孩子这辆爱车动力不足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要及时加油,让自己的“爱车”跑得起来。然而,许多时候,“爱车”竟要在喘息停泊时,才被家长发现。因此,平时就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及时给予资助。

    第十八招:自我管理意识训练

    有的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上过度包办代替,使孩子变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书来睁眼”的学习工具,连书包、房间、床铺都依赖父母整理,没有自我管理意识,到了学校,作业书本没带全,都要怨父怨母打电话逼父母送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没有责任感。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父母应该放手任其自主管理,适时引导,多赏识多鼓励。

    第十九招:做孩子的学生,与孩子一道成长

    放下面子,甘当谦虚的学生,向孩子学习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知识,与孩子一道成长。例如向孩子学习计算机知识,可间接帮助孩子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增加学习兴趣与自信,改善家庭气氛,多一些共同语言,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让孩子“执教”也是对孩子的赏识和尊重,还可增加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第二十招:镜子折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这话不假,我们的孩子自幼就生长在这面镜子里。因此,长相、做人、待人接物甚至一颦一笑都和父母极为相似。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要做好父母是相当的不易,孩子的心灵对母爱和父爱都非常需要与渴望。因此,父母平时就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并且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心理素养,多读书报,终生学习。总之,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榜样,孩子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知心姐姐卢勤的家庭教育五大观点

著名少儿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本周日将来杭州。她被称为目前国内最懂孩子心理的教育专家,几代家长的知心人、好帮手。都市快报今天开通热线,倾听家长、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带给知心姐姐解答。10位有代表性问题的读者,可免费得到演讲的门票

卢勤现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等荣誉。她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独到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此次受平安人寿的邀请,6月始在上海、杭州、重庆、南京等20多个城市展开大型巡回讲座,为家长提供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6月5日(周日)18:30,杭州胜利剧院是巡回报告的第二站。

今天上午9:30-12:00,晚上6:30-8:00,都市快报开通热线85051370。家长们的困惑和问题,都市快报收集后转交给知心姐姐卢勤,并请她解答。

不久前,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卢勤进行了精彩专访,都市快报作了辑录,敬请关注。记者邹滢君

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最终带来孩子的无望

家长心声:所有的父母都看重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没出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孩子当兵我就希望他当将军,他当厨师我就希望他当最好的厨师。

卢勤观点:孩子有个特点,蹦一蹦能够着他就继续有希望,老够不着他就累了,他就没希望了。孩子的成就感来自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来自于父母的目标。他的目标是在体验中获得的那种感受,他从小成功到大成功,他第一次获得的小成功、一种小小的成就铸成了他走向最后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成功的感受他怎么能有目标呢。

父母要想清一个道理,你到底要什么,要知道成长比成绩重要。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他的成就感,在学习中能够有成就感,这样他对学习就永远保持一种兴趣,不要逼他,人为别人做事总是非常被动的,人要为自己去做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很愿意学,考试我很有感觉,这个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

父母不要让孩子代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补偿心理,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我们青春的时候没得到的让孩子去得到。

过度保护最终带来孩子的无能

家长心声:孩子生下来就是需要保护的,18岁之前父母都有监护的义务。孩子的成长确实让父母操心,社会那么复杂,我担心孩子学坏,我不知道他走出家门以后会交什么样的朋友,会去干什么样的事。

卢勤观点:过度的保护就是说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替他做了。今天的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你的任务就是念书,其他一切事都我干,孩子因此甚至会变得缺乏常识。爸爸妈妈认为我都给你准备好是我对你最大的爱,其实他错了,最大的爱孩子是让孩子学会去做这些事情,他自己亲手去做一个事儿比你给他做好了,他感受好多了。

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你能保护孩子今天在你身边不出事,你保证不了他一辈子不出事,因为他不会自我保护。今天,儿童的第一大杀手就是意外伤害,你要教会他怎样去面对才行,在我们家庭教育中不字太多了,不要下河、不要游泳、不要乘梯,不要爬高,什么都不要干,那我能干什么,其实今天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去做。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随时告诉孩子怎么办,比如说在家炒菜不要不让孩子进厨房,怕孩子烧着,孩子要学会炒菜,就告诉他炒菜怎么点火、怎么灭掉、怎么关煤气,如果你一个人在家做饭着火了,油锅着火怎么办……这些事情都是在孩子操作中告诉他。

过度保护的孩子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

体会与讨论:专家解读:中国母亲为何用心良苦却招孩子“烦”

    “为什么老爸不付出永远是好人,妈妈殚精竭虑却最招孩子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儿童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日前就此问题给予了解读: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严父慈母型”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已经变成“严母慈父型”,“母亲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所有矛盾的焦点”。不少母亲正在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少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音。

    不成功的母亲希望孩子超过自己

    成功的母亲担心孩子给自己丢脸

    有些母亲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了孩子,有些母亲则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了自己的“脸面”。

    母亲的焦虑期碰上了孩子的轻视期

     “我们也很委屈,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在孩子眼里往往成了‘坏人’,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孩子的爸爸却成了‘好人’”,周女士说。“母亲已经成了现在这个社会中最为焦虑的群体”,孙云晓说。女性除了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持家和教养孩子的压力外,随着整个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他们还要与男性一样承担着职业的压力,因此,她们的焦虑程度也在明显地增大。

武汉一场作文比赛出现怪事 3000学生将妈妈“妖魔化”

   据新华社武汉4月25日电武汉市最近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将自己妈妈“妖魔化”的背后,透露出学生面对家长们强迫“培优”的无奈。

  据《武汉晚报》报道,这次比赛的小学五年级作文题是“给我一点时间”。记者在“楚才杯”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被妈妈逼着整天“培优”,学习压力大,期望妈妈给自己一点时间。

  孩子们被妈妈逼着赶场“培优”、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在妈妈们看来,这样做是因为爱,是望子成龙。但孩子们并不领情:“妈妈,你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尚,我不愿因为这而讨厌你,害怕你,我渴望拥有快乐的童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专家郑丹丹认为,3000名考生不约而同地“妖魔化”妈妈,是现代母亲这个角色带来的结果,反映了妈妈们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共同困惑,也说明构建和谐母子关系迫在眉睫。

(三)成功母亲育儿经

    当年,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被美国4所名牌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同时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武汉大学附中18岁的高中生艾天,不仅叩开了美国威里斯安大学的大门,而且获得了18万美元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全球最高的奖学金。一年多后,艾天光荣地当选为亚洲学生联合会主席。

    且听刘亦婷和艾天的妈妈,两位“成功母亲”的育儿经,不无借鉴和启发。

    >>>观点

    艾天妈妈王开敏:架个天梯给孩子

    王开敏的育儿经是:架个天梯给孩子,这天梯就是——阳光教育。其中包括:婴儿期的阳光氛围、幼儿期的阳光语言、小学阶段的阳光心灵和中学阶段的阳光鼓励。

    她并没有向“取经者”具体讲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向众多的母亲宣扬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母亲的天职是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上,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一个母亲应该有两份工作,一份是生存工作,另一份是教育工作。当你决定生下这个小生命时,你就有责任教育孩子,让他成为一名幸福快乐的人。

    王开敏对艾天的要求是认真对待学习,不要把课堂问题带回家。她还认为,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充满爱心、关爱他人,有良好的交往、组织才能以及健康的体魄。因此,王开敏总是想方设法让艾天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这种教育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2月,美国弗里曼基金会负责人到中国挑选奖学金对象,经过层层选拔,全国共有70名学生入围。在面试中,尽管艾天的高考和“托福”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的综合素质吸引了主考官的视线。

    刘亦婷妈妈刘卫华:充分利用父母资源

    刘卫华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最大资源,一定要好好利用。”她的解释是,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前,家长是他的偶像,因此,家长一定要利用好这段时期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玩是小孩的天性,刘亦婷也是如此。刘卫华让孩子在玩完后随意写日记,片言感受也可以。慢慢地,刘亦婷日记中的主要内容都是玩耍,正因为如此,她不仅在玩中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能力也提高不少,处理好了学与玩的关系。在申请哈佛时,她提交的作文生动具体地展示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卫华从小教育孩子,该做又不想做的事情要坚持,想做又不该做的事情要放弃。她从做家务事这一小事入手,利用孩子天性好奇,但是喜新厌旧的特点,让她明白人不能光凭兴趣做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亦婷养成了学习自觉的习惯,因为学习是必须做的事情,坚持久了就成了习惯,并且她也知道了什么是责任。

    >>>答问

    我的孩子天天微笑

    Q:你们两位认为,一个孩子要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刘卫华(简称刘):从培养素质和人格入手,让孩子有能力过幸福生活。至于什么是幸福生活,由孩子自己确定。王开敏(简称王):在孩子18岁以前,培养他三点:广泛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

    Q:你们最欣赏自己孩子的什么?

    刘:胜不骄,败不馁。

    王:我的孩子天天都微笑。

    Q:你们的孩子都在美国读大学,他们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吗?王:肯定不是,我儿子在武汉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知道吗,他在美国学校被同学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刘:哈佛的学生不关心谁最优秀,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要比别人更适应高考

    Q:对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孩子如何教育?

    刘:我本人就是在孩子1岁时离婚,7岁时再婚的。现在媒体常常对单亲和再婚家庭给予一定的同情,认为是弱势群体,普通人也对单亲和再婚家庭有一定的偏见。我想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现实,大家都是正常的人,不要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觉得自己可怜。家长对待孩子也要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不要觉得亏欠了孩子什么,用溺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Q: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却仍然是应试教育,高中学生该如何对待这种矛盾?

    刘:目前,高考确实主要是依据分数来录取,但是现在也找不到一个比高考更好的方法来代替。在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高中学生面对的是调整心态,怎样适应现实,怎样把素质通过分数体现出来的问题。

    作为高中生,不能为高考仍是应试教育而烦恼,存在心理压力。主要要认清一点:别人和你面对的条件是一样的,别人也要面对高考,你应该做的是怎样比别人更适应高考。>>>解疑

    兴趣和鼓励最重要

    在无数孩子家长的眼里,刘卫华俨然是位育儿专家。在很多场合,她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她耐心解答并“对症下药”开出许多教育子女的“良方”。

    儿子成绩不好怎么办?

    Q:刘老师,我把你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这两本书都仔细读过,但是教育我12岁的儿子还是遇到很多困难。我儿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成绩不好,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十二三岁是小孩成长经历中的一个转折点,这时候的他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他现在学习不好,也许是你们家长给他的压力太大。尝试一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再加以一定的指导,他的学习成绩应该会有改观。

    小孩3岁怎么帮他学习?

    Q:我小孩现在有3岁多,刚上幼儿园,我应该怎么帮助他学习?

    刘:幼儿期的学习应该是游戏化的学习,不要去追求量,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Q: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你认为什么最重要?

    刘:鼓励最重要,他在哪方面好,你就引导他向哪方面走。

    孩子不想学习怎么办?

    Q:我孩子刚刚上小学二年级,但他现在根本不想学习了,我该怎么办呢?

    刘:你的小孩在学习上肯定吃苦了,你应该让他尝到甜头。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对一件事情故意不懂,让孩子来解答,让他尝到知识丰富的甜头,他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孩子比同龄人幼稚,怎么去改变他?

    Q:我的孩子似乎一直都比同龄人幼稚,我怎么去改变他呢?

    刘:从小培养该子的理性思维,让他遇到什么事情都多观察、多思考,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来引导他思维。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想法,他应该会变得成熟。

    相关链接

    沉默教育

    儿童善于模仿,所以成人的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暗示,这种久而久之的暗示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沉默体现威严。当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比如没有礼貌,说话随便、轻狂等,父母并不作声,这会使孩子感到父母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而又神秘的力量,可能会立即收敛不良行为。

    沉默让人慑服。父母发现孩子犯有严重错误时,不必急躁,反而表现出冷静沉思的态度,使孩子感到震慑和压力,摸不清父母将要怎样对待自己,于是就会自觉地将犯错误的情况如实讲清。此时,父母再有针对性地批评和指导,常会很起作用。

    沉默就是批评。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就会使孩子无地自容,产生自卑或失去自信,同时还会招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所以父母表现沉默时,孩子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会默默地进行反思,并暗示悔改之意。

(四)学作狠心父母

   在美国有所见,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客人要去扶,家长不让;还有美国家长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

    这并非美国父母不疼爱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而是意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眼光不可谓不远。然而,我国的一些家长呢?则是另外一番景 象,对孩子包揽过多,事必躬亲。孩子做作业,家长亲自代劳;打扫卫生,家长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家长包干。对孩子的爱不可谓不深,关怀不可谓不细致。结果呢?眼高手低,轻 视劳动,懒散任性、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遇到一点 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这几乎成了一些孩子的通病。

   近日,日本有关部门组织17户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制止,其母却说:别管他, 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 。有个日本小孩摔了一跤,先是哭着求助,后见无人相帮,只好自个爬了起来。中国房东看不懂,日本妈妈说: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日本妈妈为何要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努力,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使它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

(五)中国父母的十大错误

*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著,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 2)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著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了。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里,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 4)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 5)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肉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全国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剥夺中国孩子的玩耍放松睡觉的时间,是全国性的集体犯罪。应该逮捕这些犯罪的教育人士。

*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份量。

*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著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一切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 10)认为养孩子是坚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著他成长的乐趣

(六)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1.尽量多表扬。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乐于学习。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 

3.经常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可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从而有利于发挥潜能,增加自信。 

    4.刺激学习欲望。不只限于书面,还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例如,制定旅游计划时让孩子从书中查找地名、路线、测量距离等。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做好表率。父母能为一本新书、一个课题而激动不已,反复研讨,那么,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认真读书、解答课外练习题,汲取知识。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不要说“××老师课讲得糟透了”、“××老师太爱管闲事”等等。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玩”、“说不出今天所学到的东西不许看电视”等,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 

    9.多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爱提问题的孩子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知识掌握得快而且觉得负担轻。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10.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因家庭问题导致孩子缺课。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将来的敬业精神。

 六、中外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比较

(一)英国教师细数中英教育差异

  "中国的课堂更像是教师的表演,英国的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中国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英国的信息技术课则渗透到各门学科中";"中国的小学教师大多是单科教师,英国小学每个班级只有一名教师"......在过去的三周中,每位"北京——伦敦基础教育合作项目"对口学校的教师都对此次交流活动进行研讨,英方教师总结了他们眼中两国教育的异同。

  中国的学生很快乐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它让我震惊。中国的教育很扎实,孩子们看起来很快乐。"一名英方教师这样概括她的感受。她对中国的印象建立在外国媒体并不全面的报道上,但她看到的中国不仅有齐整的建筑、干净的街道、丰裕的物质,更有快乐的孩子。

  中国学生是英方教师目光追逐的中心:整洁的校园是学生自己打扫整理的,上课铃响后学生会自觉回到教室上课,每天的固定时段学生都要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做操的队形还能变化出各种图形......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让英方教师惊讶。"中国学生尊重教师,对老师有礼貌、听老师的话。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比较强,能顾全大局。"英方教师对中国学生的优点称道不已。

  当然,优秀的学生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许多同行聪明而富有见识,而且他们治学态度很严谨。"在表示赞赏的同时,英方教师也认为中国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拘束"。这种拘束不只是讲课风格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知识面比较窄"。在英国的小学,一个班的12门课程由一名教师全部负责,为胜任教学,教师必须对各个领域都有了解,课堂上自然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

  北京中小学先进的教学设备让英方教师惊讶,也让中方教师自豪。当英方教师抚摸着信息技术教室里的机器不愿离去时,中方教师很满足;但当英方教师为计算机利用不充分而遗憾时,中方教师无言以对。英方项目高级顾问那力(LinaNa)一再表示:"与中国教学设备的先进相比,教师的教育思维和理念显得不够开化。"

  从三方面看中英差异

  信息技术课在中国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英国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它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英国中小学的每个教室都靠墙摆放着几台计算机,以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计算机被利用得淋漓尽致。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在网上认识地图、欣赏音乐,学生可自行在网络上搜集所需信息。那力认为这种设计有其理念基础: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认识新东西,而不是背诵既有内容。

  英国中小学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在黑板中间写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然后,课堂就交给学生了,学生只要围绕这个主题就可以自由发挥。但中国却是截然相反的模式,"中国的课堂更像是教师的表演,学生只是配角。"一名来访教师要给中国学生上一堂课,中方教师要求该教师将讲课的主题提前告诉学生,但英方教师坚持拒绝,他认为,若学生课前做大量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很难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

  计算机在英国还有一个常用功能,那就是为学生成绩建立电脑数据库。英国的考试系统非常严格,但学校一直注意淡化学科和弱化考试成绩。除前面提到的小学任课教师不分科目外,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向家长和学生公布。所以,考试成绩的作用不是警戒学生和家长,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要把学生的日常评估成绩做成图表,以便精确分析学生在各个项目的进退,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合作不是走马观花

  当然,英国学校的这些制度与其教育基础密切相关。英国中小学一个班级只有约30名学生,而一名来访教师在北京市某小学给学生上公开课时,发现下面密密麻麻地坐了150名左右学生,以致该教师惊讶地说:"我从没有给这么多学生同时上过课!"虽然这其实是三个班级的组合,但中国小学,特别是重点小学班级普遍人数过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教师很羡慕中国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重视,但正是因为所有的人往一条道儿上挤,才导致升学竞争加剧。有人说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本身能解决的,此言不虚。但所有的改革都是思维先行,"穷国办大教育"是需要一些气魄的。

  由于文化背景和现实体制的差异,中英双方教师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不管是中方还是英方要学习对方的先进方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那力很有信心:"普通教师第一次取代官员,成为交流活动的主体。教师已经有同伴般的感情,对口学校已经确立明确的合作课题,我们的合作绝不会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

(二)我的留学日记:亲身体会中美两国教育与学生差异

    现在,各种新闻媒体关于比较中美教育的文章越来越多,大到教育专家,小到普通的留学生。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人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应该学习美国的做法。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家都认为中美在教育上有很多的不同。而我,做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和母亲,也看到了这些不同之处,就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看到的写出来。

    在学校里我和很多的美国同学一起上过课,做过课题,确确实实发现了很多他们与我的不同之处。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GPA(相当于是平均成绩)的表现上,普遍的是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高,中国学生GPA4.0/4.0是很常见的。这里面一部分原因是在美的中国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原来在中国各大高校的精英学生,而周围的美国学生只代表了美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但同时美国学生对GPA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在意,他们更在乎自己在每一门课里真正学到了什么。

二、在学习方式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上,美国学生的思维和我很不同。比如在对于电子参数的一些理解上,我一般是从公式上一眼看出这个参数的意义,很快地解完习题完事。而美国学生一定要把电子想象成一个人,而把这个电子所在的晶格想象成教室中的桌椅,从而去理解动能、热能和电荷漂移率的关系,虽然他有可能最后还是不能把习题解出,但他就自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

三、由于美国的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而且很多学生上课都是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来付学费,本科生们上课是非常认真的。而我记得自己在中国上本科的时候,寝室里大家都觉得从高考的独木桥过到一个名牌大学,之后就可以成天享受生活不用学习了,当然这是我的个例,可能其他人不一样。

四、在美国大学里,每个学生都要必修一门课叫seminar(seminar n. 研究会, 讨论发表会),这门课,要求学生读相当多的文献并总结自己从中学到的东西写成自己的文章,同时每人至少要选择一个专业课题做一次演讲。在这个演讲过程中,美国学生的表现明显比中国学生好了很多,这里很大原因是语言因素,但是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缺乏也应该是个主要原因。

五、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一般来说中国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去问人,问老师问同学,而美国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图书馆。

以上是我自己观察得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但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的认识会有一定的提高。

●愚民教育吧

●我们的教育是只有“教”而没有“育”,看看我们的社会现实就很清楚了。

●      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初中生太多(农村基本全是),高一点的教育都是混出来的,学也没学到立足社会和做出贡献的水平

●所以中国人素质普遍不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学生教育的结果应该是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宽容的心态,创造的能力

●中国要借鉴美国的教育方式,但并非要一样。

●失败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中国的老师不希望、不提倡、不看重、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说在中国不具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环境。这正是中国科技落后、社会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      中国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没有自己的奴才,便于统治

体会与讨论:不是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园,而是的确是比我们的园。一位在国外进修学习的教育者对

湖南一师校长李学全讲,你想象吧从外国考察回来说:

(三)美国的生存教育

让孩子独立思考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题目颇大,许多家长感觉无从着手。其实,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美国人就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

  在美国,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比尔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比尔这一招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有一年,朋友古瑞克的两个孩子和我们一家去了一趟中国。那天一大早,古瑞克开着一辆小面包车把我们送去辛辛那提国际机场。妻子一看到这兄妹俩都穿着短袖和短裤,就大呼小叫起来:“我们乘坐的飞机要跨越太平洋,要在高空飞行至少13个小时。飞机上很冷,穿短袖和短裤怎么行?”古瑞克耸耸肩,说是他们母亲已经说过了,但他们没有听劝告……

  在候机厅里,妻子叫这两个小家伙准备好飞机上穿的长衣长裤,他们没有“反抗”,只说长裤在箱子底,拿不出来。

  飞机升到高空以后,妻子问他俩冷不冷,一个点点头,一个没吭声。妻子请空姐给他们每人多加了一条毯子。

  后来回美国的时候,在去飞机场前,我发现兄妹俩都穿上了长衣长裤。我说:“怎么样,这回不穿短衣短裤啦?”杰西卡眨眨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不好意思地笑笑。泽克狡黠地笑笑:“盖两条毯子,还不如穿条裤子。”

  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人的冷暖,必须由自己去“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冷暖凉热都要父母来“决定”,这个人的生存能力一定很弱。

  这也令人想起狐狸妈妈的生存教育。一部日本电影纪录片,讲的是野生狐狸的生活。其中有一幕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一群小狐狸长大后,狐狸妈妈开始“逼”他们离开家。曾经很护子的狐狸妈妈忽然像发了疯似的,就是不让小狐狸们进家,又咬又追,非要把小狐狸们一个个都从家里赶走。看着小狐狸们夹着尾巴落荒而逃,我被深深地刺痛了。多么残酷的生存竞争,多么冷酷的心理断奶!但是,这又是多么理智的生存教育啊!

  我也当过一回“狐狸妈妈”--第一次“陪”着儿子开车上辛辛那提环城高速公路绕圈,正好碰上狂风暴雨,雷鸣电闪,那可是每一秒钟都处在危险之中,但我知道孩子的安全感必须如此一秒一秒地积累……等到终于下了高速公路,我让儿子把车停到一个加油站,父子俩瘫在车上好一会儿。但我想,这还是值得的。父母的庇护越多,孩子的独立性越差,生存能力就越弱。狐狸妈妈早就想通了这一层。人类的理智有时尚不及狐狸。

    体会与讨论:在美国,节假期父母带着孩子去郊游,父母躺在草地上休息.孩子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掉到河里,他或她的父母不着急,也不去管他或她,让他或她自己解决.而不象我们的父母生怕孩子出了差错,寸步不离的跟着他或她。再比如小孩子过马路,孩子骑着单车在马路上走,马路上车人川流不息,孩子要横越马路,知道走斑马线,不用父母操心,当然他们的司机很遵守交通法规。所以在外国噪音很少,`车不鸣,狗不叫.小孩不哭。一派和谐社会的景象。

    有关“钱”的教育

    与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的做法不同,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他们从小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比如,阿莱西欧博士的小儿子科迪,前年元月刚满六岁,他承担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的工作。每周的“工钱”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一个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一美元也赚得不容易。

  有一次,我故意神秘兮地问他:“你一共有多少钱?”

  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声告诉我:“43美元!”连藏哪儿也告诉了我。

  我问阿莱西欧博士:“为什么不让他存到银行里?”她说:“我们也为科迪开了户头,主要是一些大钱,为他将来读书储备的。这些小钱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银行里,孩子没有数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自己拿着,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见,摸得着,时不时摸出来数一数,干起活来干劲大……” 

    阿莱西欧博士有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她都拿出1000元,为他分别立了户头,然后,在孩子还不懂事时,帮着他们保管各种各样”属于他们自己“的钱,即孩子从亲戚朋友处所得的礼金,孩子的工作得,奖励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给孩子的固定投资,等等。存到够买一股或两股股票时,他们就为孩子购买股票。他们的四个孩子从刚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证券股票公司拥有了一个自己独立的户头,为自己购买教育基金股票,这类股票享有免税优惠。日积月累,当孩子年满18岁时,就可支付昂贵的学费。

  如今,阿莱西欧博士的两个大孩子,一个13岁,一个11岁。他们对自己的银行户头、证券户头都了解得很清楚。有兴趣时,会对证券公司每月寄来的股票报告从头到尾研究一遍。当然,说起股票的涨落也很有兴。

  阿莱西欧博士的大儿子暑假当足球裁判,赚了“一大笔”钱。一半被父母“强迫”存到银行,其余由他自己全权处理。第一次当上了“小财主”,他得意忘形,胡乱买了不少东西。后来,他带自己的朋友来玩时,不小心损坏了家里的沙发,这必须用自己的钱修复。在付出了一大笔修理费后,他开始懂得应该多存点钱,钱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今后又犯了什么事,没有经济支持怎么过关?

  理财教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学校也重“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上“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我儿子的学校里还举办过几次相关的模拟社会活动。

    体会与讨论:我省长沙市有一位大学教授,他没有让他的孩子去正规学校学习,而是让人在家里自由学习,但小孩天生好吃,每天吵着要吃麦当劳,爸爸却不很情愿地每次都这么无条件的答应,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按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发钱,完成得好的话多得,不好的话就少得,完不成就不得.这样做有二个好处.一是孩子的学习主动自觉了;二是不再每天吵着去麦当劳.因为要花自己的钱.真是好的教育方法.

  一次是同学们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这个活动前后搞了一个月孩子们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筹资金。有些五花八门的公司,根本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原型。比如,有个公司的产品是用糖果饼干“组装”成一棵“小树”,每棵叫价五美元。这个公司靠“生产”社会上没有的、新奇的“产品”来取胜。我儿子成立的是一家卖中国字画的公司;有个印度小孩的公想做“跳蛇舞”的生意,但由于没有真蛇可“”,只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热闹”的倒是有,付款的却没有,所以没几天就倒闭了……

  另一次活动是学校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儿子是个设计师,属于动脑一族,才干了没几天,他就发现公司“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动手的,不如动脑的;动脑的,不如动嘴(领导)。

  还有一次,是举办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儿子同一个同学“斗智斗勇”,最后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电子游戏卡。

  美国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很注意让孩子学习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的技巧,以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一面。这样,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即把“赚钱”的行为演绎得更贴近生活了。               

(四)“钱教育”从小抓起

“当你的朋友跟你借钱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夏令营的导师杜娜蒂向一屋子10到17岁的小孩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她告诉他们:“你应当说———你能给我写张借条吗?好,现在我来教会你怎么做。”

    主题特别的夏令营在这个夏季风行学校,而在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当中,金钱夏令营大概可以算是最别出心裁的了。

    按组织者的说法,这种以金钱为主题的夏令营老早就应该开办,因为孩子们确实很需要有关的常识。在有钱人家,父母通常会及早向他们的子女灌输理财之道,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对于金钱的观念和态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那些不那么富有的家庭的孩子提供这种辅导呢?因为在一般的家庭里,很多父母都没有足够的资讯或者时间给他们的子女以相关的理财教育,他们自己大概都忙着赚钱养家,理他们自己的财去了。

    在金钱夏令营的网页上,他们这样解释主办这个特殊夏令营的动机:因为环顾世界,他们发现那么多的坏事都和钱或者缺钱有关;因为财务问题往往是婚姻破裂的头号原因;因为金钱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等等等。

    主办者之一的斯廷,在Santa Barbara城市大学教授个人理财课程,他指出,我们教给我们的孩子那些宏观经济学的东西,但悲哀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居然不能平衡自己的个人收支。我们的教育遗漏了很重要的东西———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人生技能。

    在一个少年俱乐部里,25个参加金钱夏令营的孩子塞满了一个教室。他们得颇费点劲,对付那本不止l寸厚的“财政剧本”。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比如预算、投资、储蓄等等,均由杜娜蒂自行设计。孩子们则通过她和斯廷共同设计的指南来完成各项书面作业。

    杜娜蒂尝试把关于钱的种种陈词滥调来个彻底颠覆。她告诉她的学生,富人并不意味着贪婪和自私;贪婪的人归贪婪的人,富人有钱,但那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贪婪。

    为了支持她的论点,她举例说明:在Santa Bar?鄄bara有1200个非营利团体,它们大多依靠有钱人的捐助来生存和运作。不过13岁的尼克似乎不肯买老师的账,这个“捣蛋”的小子说道:“大抵因为他们税务上出了什么麻烦吧?”

    午休之后,孩了们开始学习朗读“宣言”。这些宣言包括:

    “我每天都在赚钱!”

    “我很富有!”

    “我富有而又慷慨!”

    “我财务独立!”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大声宣读这些陈述句。导师认为这有助于孩子们为其未来的富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和暗示。

    杜娜蒂还让孩子们想像这样的情景:一觉醒来,你无须干活,因为你的钱已经在为你干活。她又告诉她的学生,“当你真的相信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猜怎么着?它真的就会发生的。”

    “这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夏令营。”奥斯汀说。她曾在以前的假期做过初级救生员,参加过滑雪和冲浪夏令营。而这个暑假,她的母亲把她送到了这里,并且告诉她如果第一天后觉得不喜欢就可以不去。“不过,我继续下来了。我想这个课程给了我不少帮助。我的父母还说:如果他们年轻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可学就好了。”

    不过,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16岁的艾里克斯就表示,来这个夏令营纯属他爹妈的主意。不过横竖他得找个地方打发这两个礼拜,所以也就无所谓。

    朱蒂·珀维尔,这位退休了的前中学校长对金钱教育的构想极为赞成,因此自愿来到这个夏令营充当助手。她坚持认为,中学七年级及八年级学生应该接受有关现实人生的理财知识指导。珀维尔认为,金钱教育就如性教育一样,被很多人认为只是父母们的职责,这个观念必须纠正。因为这是很有价值并且很重要的事情。

    夏令营的主办者说,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钱”是一个有点需要避忌的话题。那是因为,我们如何花钱说明了我们是怎么样的人,正如你读什么书也能间接地说明你是什么人的道理一样。

    金钱观和性教育一样,到底应该从儿童抓起,还是一个儿童不宜的话题呢?正因为话题可能敏感,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金钱教育之余,杜娜蒂和斯廷竭力在他们的课程中掺入了博爱的信息。不过,接下来这个礼拜就有这么一个单元的课程———《税务和通账:财富的敌人》。主办者强调,他们并非尝试在这里制造新一代的避税人,他们的一道作业练习就是,让孩子们列举所有他们知道的必须依靠税收的事物,比如学校、公路设施等等。

    杜娜蒂又补充道,你得学会怎么利用整个税务体系,了解税收到底如何被使用和运作,了解我们的薪水清单的各项到底是怎么回事。

    夏令营的结束活动,是实地参观一个股票经纪人的办公室、一所银行、一家房地产商的办公楼、一座大型酒店,接下来就是一个比萨饼派对。主办者希望夏令营结束后,孩子们能在自己的脑子里放放电影,想像他们希望在自己日后的人生中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梦想。今天确实不同往日,但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这个想法。   (邱宝珊摘自《视野》成功版创刊号,陈海萍译)

财商(财务智商,Financial I.Q.)

《富爸爸,穷爸爸》罗伯特·T·清崎(Robert T.Kiyosaki )

序言

我不能再只是简单地对孩子们重复:“去上学,争取拿好成绩,然后找到安全、稳定的工作,它会供养你一辈子。”我知道我必须找到一条新路并指引给孩子们

那些最富有的人并不是因为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致富的,看看迈克尔。乔丹和麦当娜吧,再看看比尔。盖茨,他退出了哈佛,建立了微软,他现在是全美最富的人,而他才30多岁。即使被贴上了“标新立异”的标签,他还是拥有每年花费400万美元的棒球场。○◆“贪财乃万恶之源”;★“贫困才是万恶之本”。

○◆“我可付不起”★“我怎样才能付得起呢?” 一个是陈述句,另一个是疑问句。

○◆“缴更多的税去照顾那些比较不幸的人”;★“税是惩勤奖懒”。

○◆“努力学习能去好公司工作”; ★“努力学习能发现并将有能力收购好公司”。

○ ◆“我不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 ★“我必须富的原因是我有孩子”。

○◆禁止在晚饭桌上谈论钱和生意;★鼓励在吃饭时谈论这些话题。

○◆“挣钱的时候要小心,别去冒险”; ★“要学会管理风险”。

○ ◆“我们家的房子是我们最大的投资和资产”。★“我们家的房子是负债,如果你的房子是你最大的投资,你就有麻烦了”。

两个爸爸都会准时付账,但不同的是:一个在期初支付,另一个则在期未支付。

○一个爸爸努力存钱,而另一个不断地投资。

○一个爸爸教我怎样去写一份出色的简历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个则教我写下雄心勃勃的事业规划和财务计划,进而创造创业的机会。

○穷爸爸总是说:“我从不富有”,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事实。富有的爸爸则总是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富人。他拒绝某事时会这样说:“我是一个富人,而富人从不这么做”,甚至当一次严重的挫折使他破产后,他仍然把自己当作是富人。他会这样鼓励自己:“穷人和破产者之间的区别是:破产是暂时的,而贫穷是永久的。”

○我的穷爸爸会说:“我对钱不感兴趣”或“钱对我来说不重要”,富爸爸则说:“金钱就是力量”。

○一个爸爸希望我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找个挣钱多的好工作,他希望我能够成为一名教授。律师或会计师,或者去读MBA.另一个爸爸则鼓励我学习挣钱,去了解钱的运动规律并让这种运动规律为我所用。“我不为钱工作”,这是他说了一遍又一遍的话,“钱要为我工作。”

○穷爸爸说:“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就必须学会挣钱。”“那么怎么挣钱呢?”我问“用你的头脑,儿子。”他说着,并微笑了一下,这种微笑意味着“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全部”,或者“我不知道答案,别为难我了”。第一课:富人不为钱工作

“假如你弄懂了生活这门大课,做任何事情你都会游刃有余。但就算你学不会,生活照样会推着你转。所以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做两件事。一些人在生活推着他转的同时,抓住生活赐予的每个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听任生活的摆布,不去与生活抗争。他们埋怨生活的不公平,因此就去讨厌老板,讨厌工作,讨厌家人,他们不知道生活也赐予了他们机会。”“生活推着我们所有的人,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在抗争。” 富爸爸继续说:“如果你是那种没有毅力的人,你将放弃生活对你的每一次推动。这样的话,你的一生会过得稳稳当当,不做错事、随时准备着当永远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时解救自己,然后,在无聊中老死。你会有许多像你一样的朋友,希望生活稳定、处世无误。“好吧,如果你继续保持这种态度,你就什么也学不到。反过来,如果问题的确在我,你该怎么办?”“嗯,请你提高我的工资,对我更尊重些并教我如何赚钱。”“噢,是吗?”富爸爸说,“大部分人会这么干,他们辞职,然后去找另一份工作,期望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更高的报酬,认为一份新的工作或更高的报酬会解决所有问题。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那我该怎么办呢?”我问,“接受这可怜兮兮的每小时10美分然后还要微笑吗?”富爸爸笑了。“有些人会这么做的,仅仅因为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需要钱而接受这份工资,但他们所做的只是等待,等待着能有机会让他们挣到更多的钱使问题解决。于是大部分人接受了,有些人做两份工并且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仍只能得到很少的报酬。”

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资收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有恐惧和贪婪之心。先说恐惧感,没钱的恐惧会刺激我们努力工作,当我们得到报酬时,贪婪或欲望又开始让我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什么模式?”我问。“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他们的生活就是在无穷尽地为这两种感觉而奔忙:恐惧和贪婪。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就会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这就是我所说的‘老鼠赛跑’”。“正是如此,他们不去分辨真相,不去思考,只是对感受作出反应。他们感到恐惧,于是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钱不可能消除恐惧。于是,恐惧追逐着他们,他们只好又去工作,希望钱能消除恐惧,但还是无法摆脱恐惧。恐惧使他们落入工作的陷阶,挣钱——工作——挣钱,希望有一天能消除恐惧。但每天他们起床时,就会发现恐惧又同他们一起醒来了。恐惧使成千上万的人彻夜难眠,忧心忡忡。所以他们又起床去工作了,希望薪水能杀死那该死的恐惧。钱主宰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拒绝去分辨真相,钱控制了他们的情感和灵魂。”  富爸爸说:“我希望你俩避开这个馅饼,这就是我想教你们的,而不只是发财,发财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吗?”我惊奇地问。“不能。让我谈谈另一种感情:欲望,有人把它称为贪婪,但我宁可用欲望。希望一些东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动,这是相当正常的。所以人们总为了实现欲望而最终变成是为钱工作。他们认为钱能买来快乐,可用钱买来的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所以他们不久就需要更多的钱来买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开心、更多的舒适和更多的安全。于是他们工作又工作,以为钱能使他们那被恐惧和欲望折磨着的灵魂平静下来,但实际上钱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即使是富人?”

“我对钱不感兴趣。”他常说这句话,他说:“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个职业。”“那我们该怎么办?”我问,“不为钱工作直到所有的恐惧和贪婪都消失吗?”“造成贫穷和财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恐惧和无知,而非经济环境、政府或富人。自身的恐惧和无知使人们难以自拔,所以你们应该去上学并且接受大学教育,而我教你们怎样不落入馅阱。”

大多数人让他们的恐惧和贪婪之心来支配自己,这是无知的开始。因为害怕或贪婪,大多数人生活在挣工资、加薪、劳动保护之中,而不问这种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里。这就像一幅画:驴子在拼命拉车,因为车夫在它鼻子前面放了个胡萝卜。车夫知道该把车驶到哪里,而驴却只是在追逐一个幻觉。但第二天驴依旧会去拉车,因为又有胡萝卜放在了驴子的面前。”富爸爸笑着说,“恐惧把你推出门外,愿望又召唤你过去,诱惑你去触礁。这就是陷阱。”“那答案是什么呢?”“强化恐惧和欲望是无知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钱人常常会担惊受怕。钱就是胡萝人是幻像。如果驴能看到整幅图像,它可能会重新想想是否还要去追求胡萝卜。”富爸爸解释说人生实际上是在无知和幻觉之间的一场斗争。“今天我有点无情,但无情得有理,”富爸爸说,“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次谈话,我希望你们多想想马丁太太,多想想那头驴。永远别忘记,会有两种感情——恐惧和欲望,使你落入一生中最大的陷讲,如果你让它们来控制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会生活在恐惧中,从不探求你的梦想,这是残酷的。为钱工作,以为钱能买来快乐,这也是残酷的。半夜醒来想着许多的账单要付是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资的高低来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这些都很残酷,而我希望你们能避开这些陷饼,如果可能的话,别让这些问题在你们身上发生,别让钱支配你们的生活。”

第二课:为什么要教授财务知识

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财务知识。

当我还是孩子时,爸爸说日本人关注三种力量:剑、宝石和镜子。剑象征着武器的力量。宝石象征着金钱的力量。就如一句格言所说:“记住黄金规则:有黄金的人制定规则。”镜子象征着自知的力量。而在日本人看来,自知是三种力量中最宝贵的。

富爸爸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他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憎恶“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这类的话,他也憎恶“不能”这个词。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他说:“我想你办不了这件事。”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对我们说:“聪明人总是雇比他更聪明的人。”

所以就有了了现在最流行的口号:能干的不如巧干的,巧干的不如不干的。

你努力工作的结果如下:1.你为别人工作。如大多数人为工资而工作一样,你的努力使雇主或股东致富,你的工作和成功将使雇主成功并且可以提早退休。2.你为政府工作。政府在你还未看见工资时就已拿走了一部分,努力工作只是使政府的税收增加。大多数人都在为政府工作。3.你为银行工作。缴税后,你的下一笔最大支出该是偿还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了。

  第三课:关注自己的事业

为了财务安全,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围绕着的是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收入。正如以前说过的,第一号规则是要知道资产负债之间的区别,并且去买人资产。富人关心的焦点是他们的资产而其他人关心的则是他们的收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听人说:“我需要加薪”、“我要是能得到升职该多好”、“我要回学校去再学习以便得到收人更高的工作”、“我要去加班”、“也许我能干两份工作”、“两周内我将辞职因为我找到了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等等。大多数穷人或中产阶级财务保守的基本原因在于:“我不能承担风险”,这意味着他们的财务知识匾乏,他们必须依附于工作,他们必须安全运作。

第四课:税收的历史和公司的力量

我还记得在学校里曾听到的罗宾汉和他的绿林好汉的故事,我的老师认为罗宾汉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英雄、一个劫富济贫的“大侠”。但我的富爸爸却认为罗宾汉不是英雄,他称罗宾汉为窃贼。罗宾汉已经死了很久了,但他的门徒甚多。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让富人来承担”或“富人应缴更多的税让穷人得益。”

在政府中,谁的机构越大,谁就更受尊敬。而在我的组织中,我雇的人越少,花的钱越少,我就越能受到投资者的尊敬。这就是我为何不喜欢政府官员的原因,他们与大多数生意人的目标不同。

他总在提醒我知识就是力量,而且钱越多,需要的知识也就越多,没有知识,世界会牵着你走。

财商是由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所构成的:

第一是会计,也就是我说的财务知识。第二是投资,我称为钱生钱的科学。

第三是了解市场,它是供给与需求的科学。第四是法律。

第五课:富人的投资

昨天晚上,在写作的间隙,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一个叫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年轻人的故事。那时候,贝尔刚刚为他的电话机申请了专利,但却发愁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他新发明的强劲需求。为了得到大公司的支持,贝尔找到了当时的巨无霸——西部联合公司,问他们是否愿意购买他的专利和他的小公司,他的一揽子要价是10万美元。西部联合公司的老总嘲笑并拒绝了他,认为这个价格简直是荒谬可笑。后来发生了以下的事情:一个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产生了,而且最终成立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另外,比尔。盖茨也同样遭遇过类似的问题。

一旦我们离开学校,我们之中大部分人就会意识到,仅仅有大学文凭或好分数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有许多比好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我常常听到人们将这些东西称之为“魄力”、“勇气”、“毅力”、“大胆”、“气势”、“精明”、“勇敢”。“坚强”、“才华横溢”等等。不管怎么称呼,这都是比学校分数更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们未来的因素。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当中,既有勇敢、聪明、泼辣的一面,也有畏惧、愚昧和胆怯的一面,这就好像一些非常勇敢顽强的英雄有时也会跪下来乞求上帝的恩赐。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过分的畏惧和自我怀疑是浪费我们才能的最大因素。看到学生们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缺乏勇气付诸实践,我就感到十分悲哀。

当你要求的没有出现时,你能想出多少种财务方法来把一小笔钱变成数百万美元呢?这就应该依靠你的财务智慧,要看你在解决财务问题上有怎样的开创能力了。可大部分人却只知道一种方法:努力工作、储蓄或者借贷。那么,为什么你想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呢?因为你想成为那种能够为自己创造机遇的人。你希望能坦然地接受发生的任何事情,并努力使事情变得更好。很少有人知道机遇和金钱是可以创造的。但是,如果你想更幸运,挣到更多的钱,而不只是辛苦工作,那么你的理财能力就非常关键。如果你是那种等待“好事情”发生的人,那么,你就可能要等非常长的时间。这就好比在动身旅行之前非要等待前面5英里长的路上所有的红绿灯都变成绿色一样。小时候,富爸爸经常教导我和迈克:金钱不是真实的资产。

我们惟一的、最重要的资产是我们的头脑。

值得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的是,财商是由这四项主要技能组成的

          1.财务知识。即阅读理解数字的能力。

          2.投资战略。即钱生钱的科学。

          3.市场、供给与需求。贝尔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东西,比尔。盖茨也是如此。用2000美元买的一套价值7.5万美元的房子,以6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这就是抓住了市场所创造的机会的结果。市场上,总是有买方,也有卖方。

          4.法律规章。要关心有关会计、公司方面的法律以及州和全国的法律及规定。我们必须按规则来进行“游戏”。不管是通过购买小型房屋还是大型公寓、公司、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珠宝、棒球卡,或是类似的其他的东西来成功地获取财富,都必须具备上述基础,或者说必须同时掌握上述技能。

下面是我用例证的五个原因:1.激励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2.万丈高楼平地起,希望告诫人们打好基础;3.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能取得巨大的财富;4.告诉人们条条大路通罗马。5.告诉人们财务知识并不是深奥的科学。

第六课:不要为金钱而工作

1995年,我接受了新家坡一家报纸的采访。我和畅销书作家齐格。齐格勒一道接受采访。齐格勒谈的是动力问题,而我谈的是“财富的秘密”。

在咖啡桌旁放着她带来的我写的第一本畅销书——《如果你想生活得富裕幸福,要不要去学校?》。我拿起这本书,见到她粘在封面上的一张便条,“你看到这个了吗?”我指着她记的便条。我又指了指她的便条,在便条上她写着:“罗伯特。清崎,畅销书作家。”“上面写的是最畅销书作家,而不是最好的作家。”“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作家,而你则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我去了销售学校,而你得了硕士学位。如果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你就既是‘畅销书作家’又是‘最好的作家’。”

成功所必要的管理素质包括:1.对现金流的管理;2.对系统(包括你本人、时间及家庭)的管理;3.对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专门技能是销售和懂得市场营销。销售技能是个人成功的基本技能,它涉及到与其他人的交往,包括与顾客、雇员、老板、配偶和孩子的交往。而交际能力,如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及谈判能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更是至关重要。我就是通过学习各种课程、买来教学磁带等来增长知识并木断提高自己的这一技能而最终获得成功的。

除了成为好的学习者、销售者和市场营销者外,我们还需要成为好老师、好学生。要想真正富有,我们要能付出也要能得到。对于那些被财务或职业所困的人来说,他们常常既缺乏给予,也无力索取。我知道许多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既不是好教师也不是好学生。

第七课克服困难

人们经过学习,掌握了财务知识,但在通向财务自由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障碍。我们知道,资产项目可以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使人们自由地过上梦想中的生活,而不必整天为了生计忙碌工作,仅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很多时候仍然不能拥有充裕的资产项目,其主要原因有五个:1.恐惧心理;2.愤世嫉俗;3.懒惰;4.不良习惯;5.自负。

“得克萨斯人并不掩饰他们的失败,他们愈挫愈奋,他们接受自己失败的现实并将失败转化为动力。失败激发得克萨斯人成为成功者,而这个公式并不仅只适用于得克萨斯人,它适用于所有的成功者。”

 失败者回避失败,而失败本来是可以使失败者转变为成功者的。所以一定要“记住阿拉莫”。

“天要塌下来了,天要塌下来了。”很多人都知道“小鸡的故事”,小鸡总是围着谷仓转,警告即将到来的厄运。我们知道有的人也爱这么做,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也都有“小鸡”式的想法。就像我前面指出的那样,愤世嫉俗的人简直就像“小鸡”一样,每当他们心里害怕、疑虑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像一只“小鸡”。我们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我不太精明”、“我不够好”、“谁谁都比我强”等等,怀疑常常使自己寸步难行。我们总是自问“要是这样的话该怎么办”,“要是经济恰好在我投资之后开始衰退怎么办”,或者“要是我失去了工作而不能偿还借款怎么办”。有时我们的朋友或者关系密切的人会主动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某些缺点,他们常常会说,“什么让你认为能做这些事”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好主意,那其他人怎么不做呢”或者是“这不会起什么作用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些怀疑的话的影响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可怕的感觉在心中滋生,有时我们甚至由此而夜不能寐。我们无法向前迈进,因为我们想守着那些安全的东西,而机会却从身边溜掉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时光流逝,心中的结使我们无所作为。在生活之中或多或少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状态。彼得。林奇,来自“忠诚马吉兰”共同基金,把“天要塌下来”的“警告”比作是“噪音”,而我们都听过这样的“噪音”。

我的观点是:顾虑和愤世嫉俗的心态使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得贫困但很安全。现实世界等着你去致富,可就是这些顾虑使人们摆脱不了贫穷。正如我所说,摆脱“老鼠赛跑”的生活在技术上讲是十分容易的,这不需要接受太多教育,可那些顾虑使得大多数人寸步难行。

“愤世嫉俗者从来不会赢。”富爸爸说。“未经证实的怀疑和恐惧会产生愤世嫉俗者。愤世嫉俗者抱怨现实,而成功者分析现实。“富爸爸解释说,埋怨使人头脑受蒙蔽,而分析使人心明眼亮。进行分析能使成功者看到那些愤世嫉俗者无法看到的东西,也能发现被其他人都忽视了的机会,而发现人们忽视了的机会的能力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任何寻求财务独立或自由的人来说,房地产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投资工具。可以说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投资工具。然而,每次当我提到房地产时,我经常听到人们说:“我不想去修理厕所”。这就是林奇所说的“噪音”,也是我的富爸爸所说的愤世嫉俗者的说法,这种人只会批评抱怨,而不去分析现实。有些人宁可让顾虑和恐惧蒙蔽思想,也不愿睁开眼情去观察现实。因此当某人声称“我不想去修理厕所”时,我就反击说“谁跟你说过我想去”,他们似乎把修理厕所这件事看得比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更重要。我在谈论从“老鼠赛跑”中获得自由,他们却把注意力放在厕所上,这就是使人们生活贫穷的思维模式。他们总是批评而不是去分析,总是看到细节上的麻烦而看不到解决麻烦之后总体上的巨大收益。“‘我不想要’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富爸爸这样说。

这就是我的富爸爸所说的“‘我不想要’是成功的关键”的含义所在。因为我也不想去维修厕所,我才想出买更多的房地产和将自己从“老鼠赛跑”中解脱出来的办法。那些说“我不想去修理厕所”的人总是拒绝自己去使用这一强有力的投资工具,修厕所总比他们的自由更重要。

在股票市场上,我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我不想有损失”。我不知道是什么使他们认为我或其他投资股市的人喜欢损失。他们不是去分析实际,而只是对另一种强有力的投资工具——股票市场不予理睬。因此,每当我听到人们执迷于自己的“我不想要”而不悟,不去注意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他们脑子里的“噪音”一定很响。“小鸡”掌管了他们的思维,正在叫喊“天要塌下来了,厕所坏了”。于是,他们避开了自己的“不想要”,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可能将永远得不到自己在生活中想要的东西。

富爸爸教给我看待“小鸡”的一种方式,“要像桑德斯上校那样去做”。在桑德斯上校66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所有的产业,开始靠社会保险金生活,而那点钱根本不够用,于是他走遍全国推销他的炸鸡方法。在他最终得到肯定回答之前,曾被拒绝1009次。然而通过不懈努力,他在大部分人打算放弃的年龄又开始了迈向百万富翁的道路。“他是一位勇敢、坚韧不拔的人”,富爸爸说的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桑德斯上校。所以,如果你顾虑重重,感到有点儿害怕,不妨像桑德斯上校对待自己的“小鸡”那样去做:“油炸”这只小鸡。

   富爸爸从不使用“我不能支付这个”这类的话。在我自己的家里,这可是我常听到的。但富爸爸要求他的孩子们说:“我怎样才能够支付这个?”。他的理由是:“我不能支付这个”这句话禁锢了你的思想,使你不再去作进一步的思考。“我怎样才能支付这个?”则开启了你的头脑,迫使你去思索并寻求答案。但是最重要的是,他觉得“我不能支付这个”是一句谎言,他坚信人的精神能够做到一切。“人类的精神力量非常非常强大‘,他常说,”你自己知道你能做成任何事情“。然而人的头脑中却总是有两个声音,积极的精神鼓励你去获得你想要的,而那个懒惰的思想却说:“我不能支付这个”,两种思想在你的脑子里交锋,你的精神愤怒了,而你的懒惰思想就会为自己的谎言辩护。你的精神大叫道:“来吧,让我们到健身房锻炼”,而懒惰思想会说,“可我太累了,我今天确实工作很辛苦。”你的精神会说,“我厌倦了贫穷的生活,让我们脱离这劳碌的生活而致富”,对此懒惰思想会说:“富人们很贪婪,此外还很讨厌;这不安全,我可能会有损失;我要尽可能地努力工作,我有许多工作要做;看看我今晚必须做的事情,我的老板希望我明天早上之前干完这些。”“我不能支付这个”带来的悲哀和无助会导致失望、冷漠以至意志消沉。“我怎样才能支付这个”则打开了充满可能性的快乐和梦想之门。因此,富爸爸并不太关心我实际上想要买的是什么,他只是想通过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我怎样才能支付这个”来创造一种更强有力的思想和更有活力的精神。所以,他很少给我和迈克买任何东西,相反,他会问:“你怎样才能买得起这个?”于是包括上大学,都是我们自己挣钱支付的。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的这一过程,才是他真正希望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你怎样克服懒惰心理呢?答案是多一点点“贪婪”,要勇于去追求并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记得有家调频电台的心理节目里曾经提出“这里有什么是为我准备的”这种说法。在节目中,一个人坐下来需要问:“如果我身体健康、性感、长相英俊,我还要做什么事?”或者“如果我不再工作,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或者“如果我拥有自己需要的所有的钱,那我将做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没有一点点“贪婪”,没有想拥有更好东西的渴望,就不会取得进步。

“动力,孩子,这完全是一个动力问题”富爸爸说,“如果我不支付我自己或者不支付我的贷款人,你认为谁抱怨的声音会更大些?”“当然是你的贷款人会比你叫的更响。”一个显而易见的回答,“如果你不支付给自己的话,我想你什么也不会说。”“所以你看,在我把仅有的钱先支付给自己后,要支付税款和其他贷款人的压力就会变得非常大,迫使我去寻求其他形式的收入,支付的压力成为我的动力。我会干额外的工作,开其他公司,在股票市场上买卖多几支股票以及去做任何可以使那些人不再向我叫喊的事。压力迫使我努力工作,迫使我去思考,最重要的是迫使我在钱的问题上更精明、更积极主动。然而如果我像你爸爸一样最后支付给自己,我就不会感到任何压力,但我一定会因此而破产。”

首先支付自己

第八课开始行动

 我建议你采取以下十个步骤来开发上帝赐予你的才能,这种才能只有你才能控制:

    1.我需要一个超现实的理由:精神的力量。如果你问别人是否愿意致富或者获得财务上的自由,大部人会说“愿意”。其次是“想要”。我想自由自在地周游世界;我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想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能做到这些;我想自由自在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我想要金钱为我而工作。

 2.每天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力量这是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国度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有作出选择的权力。大部分人不会选择成为富人,对于90%的人来说,做一个富人会有“太多烦扰”,所以他们就说,“我对金钱不感兴趣”,或者“我不想成为富人”,抑或“我不用担心,我还年轻”、“等我开始挣钱时,再考虑将来”,或者“我爱人掌握财权”等等。这些说法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阻碍人们选择去思考这样两件事情:第一是时间,这是你最珍贵的资产;第二则是学习,因为你没有钱,你更要去学习。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应该进行一个选择:即选择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金钱以及我们头脑里所学到的东西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这就是选择的力量。我们都有机会,我选择要做一个富人,我每天都在为我的选择而努力。首先投资于教育。

3.慎重地选择朋友:关系的力量。注意:不要听胆小的人说的话。

4.掌握一种模式,然后再学习一种新的模式:快速学习的力量

5.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自律精神可以增强上述的任何一项技能。我非常重视“首先支付自己”这句话。“首先支付自己”这句话出自乔治。克拉森写的《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一书。

答案就是:1.不要背上数额过大的债务包袱。要使自己的支出保持低水平。首先增加自己的资产,然后,再用自己的资产中产生的现金流购买大房子或好车子。陷在“老鼠赛跑”中不是明智的选择。2.当你资金短缺时,去承受外在压力而不要动用你的储蓄或投资,利用这种压力来激发你的财务天赋,想出新办法挣到更多的钱,然后再支付账单。这样做,不但能提高你赚钱的能力,还能提高你的财商。许多次我曾陷入财务困境中,但通过动脑筋想办法反而创造出更多的收人,我坚定地维护了我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我的簿记员会不知所措,急忙还债,可我就像一位坚强的战士一样坚守着城堡——我的资产堡垒。穷人有不好的习惯,一个普遍的坏习惯是随便“动用储蓄”。富人知道储蓄只能用于创造更多的钱,而不是用来支付账单

 6.给你的经纪人以优厚报酬:好建议的力量

7.做一个“印第安给予者”:无私的力量。当第一批白人定居者抵达美洲时,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文化习惯感到惊讶和不适应。例如,当看到一个白人很冷时,印第安人会给那人一条毯子,可白人定居者误以为这是一份礼物,因此当印第安人要回毯子时,他们感到十分不快。印第安人也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发现白人定居者无意归还自己的毛毯。这就是“印第安给予者”一语的由来,代表一种简单的文化误解。在“资产项目”领域,做一个“印第安给予者”对于取得财富来说十分重要。一位老练的投资者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多快才能收回我的投资?”他们想确定自己的投资能得到的回报,这就是投资回报率为什么重要的原因。

 在“首先支付你自己”一节中,我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的能力,最好别想着去致富。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一项资产产生现金流量的过程是容易的,但是拥有控制金钱的坚强意志却是困难的。由于种种外在的诱惑,在今天的消费者世界里,在支出项目上挥霍金钱更加容易。因为意志薄弱,金钱的流出简直会无遮无拦,这就是大多数人贫困和财务困窘的原因

8.资产用来购买奢侈品:集中的力量。一位朋友的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坏毛病,刚16岁他就很自然地想拥有自己的汽车,理由是:他所有的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汽车。

 9.对英雄的崇拜:神话的力量。少年时代,我非常崇拜威利。梅斯、汉克。阿龙、约吉。贝拉,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作为青少年棒球联赛的参加者,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们那样。我珍藏着他们的球星卡,我想知道与他们有关的一切。我知道他们的平均击球得分,他们挣多少钱,以及他们是怎样在少年棒球联赛上崭露头角的。

10.先予后取:给予的力量。我的两个爸爸都是教师。我的富爸爸教给了我一生受用的经验,那就是乐善好施的必要性。

“如果你想获得,你首先需要给予。”

我需要金钱,所以我给予别人以金钱,然后我又成倍地收回这些金钱;我想做销售,所以我帮助其他人出售东西,这样我也能做销售了;我需要订立合同做生意,所以我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其他人得到合同,就像魔术一样,我所需要的合同也来到了我手中。多年前我曾听到一句谚语说“上帝不需要得到什么,可人类却需要付出什么”。我的富爸爸常常说,“穷人比富人更贪婪”。他解释说,如果一个人很富有,那么这个人就能提供其他人想要的东西。截止今天,每当我觉得自己需要点什么,或者缺钱,或者缺少帮助时,我就去想一想,自己心里到底需要什么,然后首先为此而付出。而一旦我为此而付出,那我总是能得到回报。

第九课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新思想,也乐于付诸行动。

停下你手头的活儿。换句话说,就是先停下来,评估一下你正在做的事中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

参加辅导班并购买相关磁带。

提出多份报价。

多发出几份报价。

寻找一桩好的生意,一家好的企业,一个合适的人,一位合适的投资者,或任何类似的东西,就如同约会一样。

一桩交易要获得盈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廉价,二是有变化。

程序往往是一致的。你先要知道你在寻找什么,然后再去寻找它!。为什么消费者总是穷人。每当超市有打折销售,如卫生用品打折时,消费者就会涌入超市,抢购回家贮存起来。

后记

只有工作才能创造钱的思想是在财务上不成熟的人的思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聪明,只不过是没有学到挣钱的学问。金钱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只需改变你的思想。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总是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从小生意做起,然后不断做大。投资也是这样,起初只需要投入一点钱,最后做到很大数额。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寻找大生意,或者试图筹集一大笔钱来做大生意,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愚不可及的一种做法。我见到过太多的不老练的投资者将自己大量的资本投入一项交易,然后很快损失掉其中的大部分,他们可能是好的职员却不是好的投资者。

上天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轮到你运用这两种礼物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了。随着每一美元钞票流入你的手中,你,且只有你才有权决定你自己的前途。愚蠢地用掉它,你就选择了贫困;把钱用在负债项目上,你就会进入中产阶层;投资于你的头脑,学习如何获取资产,财富将成为你的目标和你的未来。选择是你作出的。每一天,面对每一美元,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为一名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的抉择。选择将这些知识与你的孩子分享,你就选择了为他们适应将来的世界作准备,要知道没有其他的人比你更合适来开启你孩子的智商。你和你孩子的未来将由你今天作出的选择来决定,而不是明天。我们衷心希望你能运用上天赐予的伟大礼物来赚取大量财富,获得更多的幸福。

(五)玩具和「性教育」

     「性」本來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

     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

     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個頭髮金黃,眼睛碧藍,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

    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麼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如果是尿布「髒」了,就得換上「乾淨」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

    做父親的自認為對電腦很在行,為了讓玲玲能睡個好覺,想改變一下娃娃的程式。誰知,拿著娃娃上上下下地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領。娃娃到時還是照鬧無誤,攪得全家「貓」犬不寧(美國人不養雞)。

    做母親的只得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即使「鬧」也聽不到。但玲玲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處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體內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

    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

    第二天,她上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

    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都累死人,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麼讀書......」

    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內容就是:怎樣照顧嬰兒。

    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餵養孩子的艱辛。

    美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採取「回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極的「早孕實習」。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出了一個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遊戲那麼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孩子」的現實問題時,一定會因有過這種「親身體驗」而三思再三思的。

(六)从德国大学拒收“高考状元”看素质教育

    据环球时报消息(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隐藏在这些“好学生”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在给报名考生去信时就写道:“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的确,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好学生”并非仅仅是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时下,考试分数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应该说从小学起就进入了为了适应应试教育而出现的紧张学习状态,经常可以看到小学生背着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符的重重的书包上下学,每天除了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以外,周末也会被家长送到名目繁多的“培优班”进行强化学习,还要参加别的业余“爱好”训练。可以说,孩子们几乎没了自己的时间,也没了思考和学习怎么做人的时间。难怪有令人心碎的十五岁就白发苍苍的少年,有一起起不可思议的学生暴力事件发生,有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的中小学生,更有对他们日日严加管教,而不能给他们一点点自由的父母亲的仇视。试想想,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心态如何,他们能成为家庭和社会希望的人才吗?!

    我们也看到,目前有许多综合素质低下的大学生存在。有的是高分低能型的,成了考试机器,虽然考试成绩十分突出,但动手能力却极差,无实际工作能力,更不能利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根本不适合现代社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难怪有许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也有的是心理素质差的,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遇到困难就低头的;有的则成了金钱的奴隶,似乎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并为了达到所谓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自己许多珍贵的东西,根本没什么远大的理想可言。更有甚者,走上了极端,犯罪、自杀等等现象时有发生。试想,这样的学生能算得上人才嘛?!

    当然,多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当看到,的确有众多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学业上有大的收获,而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也非常高,走向社会以后,成了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做出了大的成绩。这正是我们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所需要并希望出现的现象,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人才,这就需要从小抓起。这一点,不妨借鉴一下德国的做法。

    德国各大学有独立的招生考评体系和方法,但共同的特点是都采取“综合选拔制度”,即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三者合一。具体来说,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和高中毕业成绩外,学生的领导才能,外语水平,打工经验,社区服务的经历,荣誉奖状,专长(如音乐、艺术、体育),老师在推荐中对学生学业、能力、性格的评价,学生成绩在年级中的名次,“申请论文”中叙述的学习目的和计划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潜力、知识面、学术兴趣和写作水平,都是校方录取时考虑的因素。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认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性的障碍。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是促使人才成长的“催化剂”。所以,在德国,能进好学校的学生,未必都有最好的成绩。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应当从小抓起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是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完成。

    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隐藏在这些“好学生”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这一点,值得我们在高考录取时借鉴。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广大考生正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在祝愿考生能考出好成绩的同时,也更希望这些考生们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将来能成为飞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新闻链接:http://www.cctv.com/news/science/20050523/100815.shtml 

(七)震撼人心的《一位台湾校长的演讲》

以下是校长高震东在国内的讲演: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如果今年高考每个人都额外加10分,那不等于没加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于大家无责。“匹夫有责”要改成“我的责任”,我是这样教我的学生的。所以说,现在我们大陆教育办得不好,是我高震东的责任,只因为这样,我才回祖国专门举办道德方面演讲。(掌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思想。

  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我在台湾办学校就是这样,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 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这样的学生,在我学校是要被开除的!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人,都要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干部,不是一个有用的人。水管不关,来了水后让它哗哗哗满池子去流,仍不去关注:“反正是国家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浪费国家的,就是“汉叉”!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水?你为什么浪费国家的资源?我每天洗脸都为国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你们学校六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爱国可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爱国,一种是消极爱国。积极爱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消极爱国是为国家节省财富。国家用那么多百姓的民脂民膏来供你读书,你还浪费国家的财富,你良心在?你上大学都如此,怎么能期望于中学生、小学生呢?怎么能期望于一般老百姓呢?你高级知识分子都不爱国,怎么能让老百姓去爱国呢?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育。

体会与讨论:澳大利亚的中小学的厕所干净得可以在里面吃饭。如果某一位同学上厕所大解,用水冲了,还没弄干净的话,身边也没有其它工具,他会飞快的跑到自己的寝室,将自己的牙刷拿来搞干净。再看看我们学校的厕所,有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简直是无法比较。

  另一点,我们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专门找到大事才干。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我和师大校长一块出来,礼堂里有很多废纸。我说不要捡,要等下午学生自己捡──同学们,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爱国。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的教材”。好的,同学们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爱国的开始。我给大家讲两个关于渍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渍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渍纸的故事,当本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到处乱刮!外国人一看当然会这样认为:你们中国此时要同日本比,差得远呢!大家不要总是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这都没用,咱们的道德水准还没上来,还差得远!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一张废纸,这就是爱国的开始。万事从小事做起。美国太空3号快到月球了,它却不能登上去而无奈地返回来,为什么?只是因为一节30块钱的小电池坏了,他们这个酝酿很久的航天计划被破坏了,几亿元报废了!天下有大事吗?大家看哪次飞机失事是翅膀和头一齐掉下来的?都是一节油管不通,一个轮胎放不下来才失事的。一个人的死,哪个是全身完全溃烂死掉的?都是肝坏了,或心脏有毛病,等等一个小器官不正常而死的!──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有敬业观念。我们中国实行九年制教育目的就是这样,就是要看你怎样同老师相处,怎样与朋友相处,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才是最伟大的教育,你把西方的教育看作是最先进的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美国的教育部长三个月前发表讲话说:“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我们把人教成了肉机器,我们要向东方学习人文教育!”所以说,我们祖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掌声)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学生要不断地学,不断地想,不断地做,这就是真正教育,这就是中国教育精髓所在。

  再一个,我们要进行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一个中国人连中国饭都不吃了,能叫中国人吗?吃中国饭的第一代表是使用筷子。筷子原是中国的文化,是文明的行为。我去美国,偶尔吃他们的西餐,他们一上西餐我就说:“请给我拿筷子来。”他们问我:“吃西餐都用刀叉,你为什么用筷子?”我说筷子是文明的象征,而你们的刀叉是野蛮标志,所以我不用。筷子可切、可叉、可削、可夹、可戳,无所不能,而你们的刀叉笨重至极,象杀人的武器。(掌声)学生要吃烧鸡,我说可以,如果他说要吃“肯炸鸡”,我要揍他,他说吃面包夹豆腐乳,可以,他说吃“汉堡”却不可以。你可以吃碉堡,但不能吃“汉堡”。这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外国只是机器、枪炮比我们强,吃的能与中国比吗?吃外国人的东西只是种怪心态,可卑啊!  

    我们学校的英文教学是全台湾最好的。我从美国请来两名老师,专门教我的学生学说外语。我有一个留美班,他们一定是要留美的。但是他们所学的教材第一页上都印着我的话:“中国人学英文是我们的国耻行为,学英文是中国最可悲的行为,但我们不能不学,因为别人超过了我们,“敌人”枪炮、科学压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科学,然后才能打倒他们!超过他们!我们要以夷制夷!非把英文学好不可,所以要咬牙切齿学英文!(掌声)我们学英文目的并不是为了去美国洗盘子刷马桶,去伺侯外国人,去做丢尽祖宗八辈人的事!”(掌声)所以,我的学生英文学得都非常好。如果一个英文老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英文了。英文是世界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个不会英文的民族是一个低等民族,英文太美了!太棒了!”你说这个老师要不要打屁股?所以我总是告诉这些老师:要好好教我的学生,你不要替外国人宣传,变成“汉叉”!要告诉学生雪耻图强,打败列强,这是中国人的希望(掌声)!你们这里不也有英文老师吗?外语系的学生以后不也去教英文吗?上课以前你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学英文的教育,不要上来就替外国吹一场,你们不要认为:传道者只是传英文之道、授英文之业,而要传爱国之道,授英文之业。

    好,同学们懂得了这些道理,下一步我们就要知道,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错了。所以,我们要进行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利他、利群的道德教育。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你们要反思一下。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鄙和渺小,多么无聊和可怜!你绝对不应该单是为找个饭碗而活着!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了!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一下,绝对一辈子有了饭吃,而且还有人伺侯,还有人为你做饭,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你的东西一样少不了!那不就解决吃饭了吗?你为什么不干呢?因为我告诉了你,要学好生存的技能,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里不是创造人类价值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知道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们读书、做事要确定一个方向: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很多人为兴趣而读书,岂有此理!读书有什么兴趣?真正目标不应是兴趣,而是责任,在责任当中找到兴趣,但不能用兴趣代替责任。越在黑暗中越做光明的事,这就是道德教育。我们读书是为了国家。同学们,你们想想你们从小受到什么教育?尤其是农村子弟,你爹妈是怎么教你的?他们这样告诉你:你要好好念书!你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不能出人头地,你必须努力奋斗好好读书,你才有前途,读书是为了你的幸福,读书是为了你的前途!读书一切是为了你!你就是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这就是最错误的教育,这就是最糟糕的教育!所以小孩子长大以后就知道,啊哈,读书就是为了我呀,与任何不相干,为了我的前途,为了我的未来,为了我的希望,你看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它与国家毫不相干!他喝着国家的奶水,用着国家纳税人的钱,拿民脂民膏培养出的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孩,培养出一批自私自利的老师,你想:这国家会有前途吗?你读书的方向都错了,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国家需要人才,国家需要干部,国家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为什么培养你?国家是欠你的吗?你能白白吃国家的饭吗?白白享受这里的宿舍和餐厅、白白地享受老师对你知识的传授吗?你凭什么?你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你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牺牲?你一切都没有,你只是个造粪的机器而已。你每天吃饭了,无所事事,你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国家在期盼着你的贡献,期盼着你的未来,因为有一天你会长大,有一天你会学成,你要为国家做事,所以国家才在你身上投资,让你为国效命。因为道德教育必须以国家教育为前提,所以今天我们要爱我们的国家。正好你们是读师大的,你们在三、四年之后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你的责任比谁都大。如果你都没有国家观念,你都不爱国,你怎么要求你的学生爱国呢?所以说今天的老师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跑来跑去,为师范生灌输爱国思想的原因所在!你们爱国,学生自然爱国!如果不爱国,天天发牢骚,天天想转行,天天想下海,那下一代还有什么希望?尤其是学英文的,总想好好学,将来以后到哪个公司为哪个老板、哪个董事长当翻译官,多丢脸!多没人格,多没气度!(掌声)我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国家观念。

  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一个故事:我们有一天出去旅行,忽然间暴风雨来了。我们没地方避风躲雨,孩子们向前跑,一看前面有个草棚,大家“哗”地冲了进去,一冲进去大雨就来了。大家好高兴,“哇,今天运气不错哟,刚刚找了房子大雨就来了。太快乐了!”大家也不顾虑房子干不干净,有没有人住过,只要有避雨的地方就很满足了。但这个房子在风雨中突然间要倒塌,同学们想尽办法“扶住它,不能让房子倒塌”。在这种状况下,我很有感慨,同学们,你们说是我们需要房子呢,还是房子需要我们呢?(掌声)我看是我们需要这座房子。

  这座房子就是我们的国家,再破再烂是我们的家,再穷再破,是我们的家,我们要爱她!(掌声)你怎么可以羡慕外国人呢?“唉呀,你看外国人多好!我不当中国人,我想当外国人!”那是不对的。我们国家不如别人,我们承认,但是我们有决心,我们会慢慢把它搞好,但我们一定要牺牲自己,有热爱国家的观念。

  人人在砍国家、吃国家、拿国家,这个国家怎么会好呢?人人都贪污、腐败,这国家会好吗?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再大的国家也会被你拿穷了。(掌声)我走到哪里,绝对拒绝招待。我走到哪里吃自己,用自己,坐你的汽车给车钱,住你的旅馆给你旅馆钱,吃你的饭给饭钱,绝对不沾国家一毛钱。我就是要做个示范给你看!(掌声)什么叫爱国,是我们把东西把钱把命给国家,这叫爱国,你总是把国家的东西往家拿,这叫什么爱国?有些人偷国家、拿国家,还拿得津津有味,拿得大言不惭,拿得毫不要脸,这怎么得了?(掌声)

  有人说:老师,你让我爱国,我可以爱国,不过,国家在哪里?我找不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在国家里头,不知国家在哪。当老师的,国家就是你面前的学生。你往讲台上一站,下边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找国家太容易了。今天我往这儿一站,下面1500人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对你们尽心尽责,就要产生教化作用,影响作用,你就是我的国家,我爱你,就是我爱国,把我的思想传播给你,就是爱国!(掌声)那你以后往你的学生面前一站,那就是你的国家。你不能浪费他的时间,他的生命,你要好好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你给他这种爱国思想,你就是一个爱国者,不给他,你就是不爱国,你就是叛国者!(掌声)同学们,将来你也有留学的机会,你要注意到,不要让自己丢了中国人的脸。你别去了不回来,这丢中国人的脸呢!外国人是不会看得起你的。他们会说:你看,这些留学生一点国家观念都没有,这些小亡国奴!人家怎么会看得起你呢?这很丢脸,是很难为情的一件事。

  国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你不到国外不知道“祖国”的重要。一个没有国家的,一个国势很弱的人,实在是太可怜了!太可悲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要自强、自爱,我们要知道爱我们的国家。国家不壮大,你个人再有钱有什么用?再有地位有什么用?你永远不受人尊敬啊!

  我今天讲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哪里是爱国主义,处处都是爱国主义!任何一个行为都可以爱国。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的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世界正举行选美比赛,那年以色列小组正好当选“世界小组”。许多电影界的人士都围着她:“小姐签约吧,将来你可以发大财了”,“签约后你名利双收,你何必回国呢,你的国家正在打仗,那么一个小国,随时会被吃掉的!”“你回去多可怕!你现在又有钱,又有名,留在美国吧!”这姑娘却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世界小姐不是我个人想选,我只是让你们知道,以色列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所以我出来竞选。我想让人们知道:地球上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所以我要出来竞选。我今天被选上了,就完成我的任务,我也告诉世界:以色列是个优秀的民族,因为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同时还告诉世界:以色列这个国家正艰苦奋战,希望全世界的人民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支持我们国家的独立!现在我的国家正在打仗,要钱何用?我们以色列亡国两千年,因为我们文化不亡,所以我们还能建国。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要钱何用?--她发表完这番谈话,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国了。(掌声)这个消息发表后,全世界的人对以色列刮目相看!哇,以色列人真了不起啊!于是,以色列的军队,军心大振,他们象疯了一样,把阿拉伯的军队打得干干净净!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七日战争!七天打完!这就是因为一个女孩子的一句话!

  所以,同学们,爱国常常在一个微小的地方。“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荣辱啊,人家看到我们就看到国家的希望。同学们,国家的前途是向后看的,个人的前途是往前看的。老师这样一回顾,就知道二十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看小学生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是什么现象。如果他品德良好,道德高尚,爱国,二十年后国家就有希望。如果看见这个小朋友很爱国,很有礼貌,很有道德,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否则看着他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水准,就知道三十年后的中国就是那个样子。我们今天要雪耻图强,力争做得更好。不要丢了祖宗的脸,不要丢了我们汉唐先烈的脸。

  爱国是很具体的。我的学校门口有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推而大之,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全国荣辱。一口痰吐在中国是小事,一口痰吐在外国,你就丢了中国十二亿同胞的脸,因为你代表十二亿中国人,而不是你个人,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所以每个同学的一言一举都要注意。高老师回到国内,看到不顺眼的要讲要骂,要批评要建议,但是我离开了大陆回到台湾,不会讲大陆一句坏话。他们问:大陆好吗?我说好得不得了!太大了,太棒了。到了美国就说中国人伟大得不得了,绝对不会丢中国人的脸,一句对中国的批评也没有。但是,回来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讲话,诚诚恳恳建议。有的人刚好相反,在国内他屁都不敢放一个,装得那么温顺,那么可爱,一离开中国就大放厥词,把中国骂得一文不值,这就是标准的汉奸王八蛋也!(掌声)

(八)考察香港学校有感

   为了加快特区教育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宝安区教育局组织了由区公办中学校长组成的宝安区高级研修班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本次活动安排周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

    我们考察了四所香港中学——培正中学、华仁书院、圣保禄学校、福建中学。这四所百年老校,校园面积不大,设备也不十分先进,但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校园整洁宁静,学生穿着得体大方、师生彬彬有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课室,看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研讨气氛和学生敏锐的思维、独度的见解,让我们赞叹不已;与校长、教师座谈,他们为人谦和、态度坦诚和对工作的执着以及所承担的工作量(每周26—32节)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十分珍惜在校学习考察的时间,细心地观察,认真地观课,诚心地与校长、教师交流,得到很大的收获和启示。

    一、严格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认真对待每项工作,真正体现“学校无小事,事事为教育”。就以本次活动的接待为例,由于学校人手紧缺,不可能所有的行政人员接待我们一行人,因此,学校已精细地安排好了每一时段的活动,而且不同时段接待、交流人员都准时到场,令我们深受启发。

    香港的学校不仅对每项工作认真管理,而且严格规范、细致周密。比如,我们在培正中学教学楼大厅的玻璃橱框里看到学校对校服的穿着有着非常明确的管理要求,学校就如何系皮带、如何扣纽扣都有明细规定和图解。

    走进洗手间,我们除了看到洗手间干净明亮、色彩亮丽之外,还发现墙上悬挂着格言、谚语、名人名句等。参观学校的大礼堂,更让我们耳目一新,2000多张色彩各异的椅子分类摆放整齐,柚木地板擦洗得光亮照人。下课期间我们听不见学生们大声喧哗,看不见学生们追逐打闹,只看到他们在低声细语;在礼堂听课期间我们听不见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学生到校期间,我们听不到校园的吵杂声。整个学校呈现一片祥宁、和谐的气息,所有的这些,无不凝集着学校的严格规范、精细管理。

    二、人文关爱,追求人性化管理。 

     香港的多数校长都接受过东、西方教育,文化程度高,视野开阔,办学理念先进,为人儒雅,以人为本的意识较浓。无论与教师洽谈工作,还是与学生讨论问题,校长都显得十分耐心和彬彬有礼,充分体现校长较高的人文素养。

     学校做事计划性强、管理科学、财务透明,使教师对学校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福建中学校长送我们一份学校周年报会,详细记载学校一年所完成的各项任务。其中有一项是学校的财政开支,记录非常详细,把用于校庆做小旗的600支饮管共18.6元、配匙12支64元都记录在周年报会里。由于学校人性化管理,很多学生对母校有着浓厚的感情,以培正学校为例,相当部分教师毕业于培正、工作于培正,小孩就读于培正,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

    在课堂上,教师们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和建议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思想的能力。比如,在我们所观看的宗教课里,老师要求学生分析流行歌曲和宗教歌曲的不同之处,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校园建设更是体现人文关爱、人性化管理。每栋楼都设置残疾人通道,每层楼梯转弯处均设置防滑地砖;由于学校面积有限,因此学校充分利用每个角落放置桌子和椅子供学生休闲时间使用。学校还充分利用空间摆放各种花草,尽量创设舒心环境让师生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三、面向社会,实行民主开放管理。

    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开放、民主,才能培养学生有现代意识,有国际视野,有能力应对未来。为了做到这些,香港的学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心智的机会,利用社会资源为校所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三级网络。定期邀请社区专家、大学教授、政府官员或职能部门专业人士到校开设讲座,就社会热点、难点展开大讨论,让学生及时掌握最前沿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动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召开校长与学生的讨论会,学生们可以针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问题当场向校长提出意见,并请校长当场解答。他们旨在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观看的校长与学生们的讨论会气氛非常活跃,让校长感到欣慰的不在于及时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敢于大胆提出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在校园网上开辟讨论区,鼓励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积极参与讨论,为学校教育教学出谋献策。学校的社团更是活跃的一部分,包括棋社、剧社、诗社在内有近60家。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广泛的爱好。

    总之,深圳市宝安区校长赴香港交流研修班学习时间虽短,但是收获甚多。通过香港的学习考察,校长们必将对今后的学校管理更有效、更科学地指导。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中学副校长)□ 蔡 曼

(九)书也可以这样教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肖远骑

    一堂名为“赌博的概率”的活动课,澳大利亚的教师是这样上的:每个学生发10个筹码,老师坐庄,没过一会儿,18个学生中就有16个输了“钱”。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计算概率,结果发现,由于赢的概率太小,时间一长,每个人只能输,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赌博的欺骗性。

    再看一堂美国老师的数学课《面积的计算》,上课后,老师把孩子带到教室外的一块不规则草坪上,然后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卷皮尺,要求学生们想想看,用什么方法能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只见孩子们兴高采烈,有的用拼凑法,将不规则的草坪切分成若干个长方形,有的用填补法,加加减减,不一会儿,孩子们都算出了草坪的面积……

    举这两个案例,是要说明一点,有效的教学应当把教育内容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我历来主张,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家园。语文学科是人之生命表达的一种方式,语文学科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人对生活的感受、人的悲欢离合、感物伤怀,都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言说者是一个情感生命体,故国之爱,家园之恋,生死之思,情爱之痴,人生之感……万种思绪,千般柔情,都浓缩在语言之中,都是可以具体地再现在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教《雷雨》时,让学生自导自演《雷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请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世界中还存在哪些“套子”,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我用两个课时,让学生讨论“我说美伊战争”。这样做无非是尽量多地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生命去体验和表达,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如果语文教学中通过真实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表演、制作、辩论、演讲、社区活动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产生角色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情境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情境性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2日第8版 

七、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到底怎么走?

(一)      湖南一师胡重光教授在张家界市举行的全国首届

“活动教学与新课程实施研究”讨论一的发言

体会与讨论: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教学的理解

    教师举起双手,摘下知识之果,塞进学生的行囊,这就是昨天(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课上“分析如山”,学生课后“习题如山”,山山相连,“一山放出一山拦”。学生真是苦不堪言。

    教师举起双手,指点知识之果,引导孩子去攀去跳,去摘果子,这就是今天新课程所渴望的境界。

    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后者倡导的是“知识的获取”。“知识”一旦演绎为“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浮水而出了。

    新的课程目标包括三个维度: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说①③两点在过去的教学大纲等文本中还可以见到类似的词语,而“过程与方法”却成了今天课程目标领域一个新鲜的“外来户”

    是“外来户”吗?不,是我们过去忽视了她,没有敞开胸怀去接纳她。

    这一“黑客”的闯入,道尽了昔日教学的弊端,是对其致命的打击。

    从此开始,我们的课堂讲充盈着生命的火力,我们的教师将结束“独霸讲坛”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将真正步入“教学相长”的新阶段。

    “知识与技能”是在“过程与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让孩子自己去学会游泳吧,呛口水,不伤大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在历经“过程”与探索“方法”的体验中内化为素质的。美丑善恶是与非,历经沧桑是会明了的。

    达尔文说,最重要的知识是方法。

    苏霍母林斯基说,儿童的指挥在他的手指尖上。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

    还有人说,学习是探险。

    更有魏书生说,学习是享受。

    我们应该藏匿“方法”这把金钥匙,去灌输知识吗?我们应该捆绑孩子的手脚,禁锢他们的思维吗?我们为什么不敢让孩子去探险呢?我们为什么要剥夺孩子“享受”的权利呢?

    过程与方法——今日课堂教学成功的底线。

    我又想起了那首短诗——

         世界上所有的男孩/世界上所有的女孩

         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这世界

         变成巨大无比的……

         ——一个环行

二)我自己的劣作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怎么走?

湖南省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 宝 陔

      :新课改、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应当自信、自律、自学、自尊、自重、自强,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个性,才能够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中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怎么走

    前言

    我们的教育在应试的奴役下已渐露疲态,老态龙钟之感尽显,叶子黄了,树干枯了,秋意浓了,我们走进了秋的末日,看到了冬的寂寥。蓦然回首:秋风萧瑟,寒意袭人。“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我们有了太多的感叹: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吗?如此的生存环境,教育如何走?教师如何走?〔1〕我们迷茫着、思考着。“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课改带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翩翩而来,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开了我们眼前的迷雾,吹醒了我们迷茫的头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些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指南针。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知识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但是我们的思想已被旧经验、旧方法占有,新课改虽然清新动人,充满了活力,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说,仍然是“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心中存有更多的未知与困惑,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怎么走?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自信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发出的感叹是真实的、现实的、理性的。课改之路虽然难走,但绝非死路一条。我们面对课改都在反思,但反思仅停留在思考的层面是幼稚的、肤浅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我们能动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科学的规律,勇敢地探索、实践,与课改一起成长,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走好脚下的路,走好课改的路,这一切需要自信作为支撑。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够使我们创造性地去工作。

    实际上,自信不过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用肯定的态度去对待,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一种实在的行动,而其他人意见或者自己的怀疑则经常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尽可能地去尝试。尝试越多,便对自己的局限了解得越清楚。自己的选择就会更加贴近实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逐渐分晓,自信心自然会增加。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相信自己。

    二、自律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教人,即所谓“明德”。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所谓“明明德”,便是要发掘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明德”,也就是以道德教人的意思。当然,对于“大学”的含义,古今会有不同的理解。儒家认为“大学”是教人高尚道德的学问,而近代则有人认为“大学”就是有大师之学,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所谓大师,不但学问要大,道德也应是高尚的,他们在以学问教人的同时,也往往以其高尚的道德在感化着学生。应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培育英才的思想,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严格“自律”

    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是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和与人合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道德观念,经过现代转换,都是可以用来教学生的。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我们常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授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

     (二)“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对学生真挚的爱转化成一种魔力,使他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林崇德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像一位慈父,但在学习和工作中,他的严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他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林崇德对学生学习要求高标准、一丝不苟。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吉诺特的这番话,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中感悟出更为深刻的师生关系。

    随着人们对“师德”的日益重视,各种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不断出台。但不管外部手段如何,提高师德水平,关键是要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认为,现在的“择差教育”和“吃苦教育”中有值得肯定的东西,但观念有问题,为何要择差?孩子哪里差?他们都是优秀的,择差的概念不仅有违教育的新精神,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孩子的“差”是差异和差距,而不是坏。还有把吃苦当作惩罚,这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完美人格。教师要改变这些错误观念,从心里自然流露师爱。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永远不说“笨”字。〔3〕

    三、自学

    首先,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的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能力,还要把这种学习能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再则,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教师要善于继承、汲取民族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体现中国特色,显示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势。教育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既要打好人文基础,又要打好科技素质基础。

    第三,教师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教师时时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时代和国情特色要求教师不但自身懂法,还应教育学生守法。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

    第四,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要迅速掌握信息技术,上网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并且要高效率地、尽快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刻不容缓,不能再耽误了。

    四、自尊、自重

    认清自我、发扬潜力、否则总在模仿别人,就只能落得失去“自我”。 然而,光凭眼睛却看不出晓的,是人类自己,诚然人与人之间,其貌不同,气质亦有异,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所以,谁都愿别人将自己误认作别人。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一般的人,还是希望做着与别人差不多同样的事呢?

    自己就是自己,就算是居住在百亿人群中间,我还是我。这包含了人的自尊,包含了人的一份自信。这种认识,也是为繁荣社会所必须保持态度。

    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自己的情况究竟如何。虽然要完全认清自己比较困难,但心里常常抱有认清自己的心意,才能有平平安安的今日。也许就是这种心态的原因,因此,若人家告诉他说:“这行业能赚钱,你可以做。”我们也不会去试的,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所以不做。假如有上面的条件也会考虑是否会妨害其他事业之后,才能决定自己该走的方向,对每件事都要如此,由此就能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安于其位,各得其乐,享受心理的满足与喜悦。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爱岗敬业,这样才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先锋。

    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有人问他需要什么,他回答说:“我要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铅笔就行了。呵,对了,还要一个大的废纸篓。”当问起他为什么要大的废纸篓时,他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呀!”

    爱因斯坦这番不失幽默的回答,给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自尊、自爱不仅仅指“我还是我”,还应该包括在自己犯错误时敢于面对,因为我们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办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勇于在学生面前面对错误、承认错误、纠正错误。要乐于、勇于、善于做一只“大的废纸篓”,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化解学生的形形色色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的代言人。

     五 、自强

     (一)、明确奋斗的方向,设定恰当的目标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便会有奋斗的方向。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具体到某一个人头上,并非就是那么回事。

    目标,也就是既定的目的地,你理念中的终点。

    目标并不是方向。一心想发大财的人只有方向,没有目标,在他赚够了金钱之后就不知所措了。

    进行任何事业,都必须设定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你只能糊里糊涂往前走,就像没有目标的战争,只能以清点尸首作为战争的标志。

    何以目标能激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改写一个人的命运?又何以目标能够使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人成为传奇人物?各位朋友,要想把看不见的梦想变成看得见事实,首要做的事便是制定目标,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础。目标会导引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决定了你的人生。

    正如NBA芝加哥公牛队教练道格.柯林斯的见解:准备得越充足,幸运就越会跟着来。经常有很多人不愿意给自己的制定目标,因为害怕失败所导致的失望,然而他们却不懂得,“设定目标乃是成功的基石。”

    你的目标中必须含有某种能激励你自我拓展、自我要求的要素、而这些要素,而这些要素也会帮助你不断成长、改变、进步。

    一个真实的目标必须充满挑战性,正因为它具有挑战性,又是由你自己所选择的,所以你一定会积极地想完成它。换句话说,你的目标不但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激励你的原动力。

    (二)、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远一点

    “眼睛所看着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戴高乐说,“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教田径赛的老师会告诉你:“跳远的时候,眼睛要看远处,你才会跳得更远。” 〔4〕

    大多数老师的一个通病是目标定得过低,都喜欢选择低标准。但是,如果一个人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他想要取得高层次的成功便会很困难。

    设定目标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它要有足够的难度,乍看之下似乎不易达成,可是它又得对你有足够的吸引力,愿意全心全力去完成。当我们有了这个心动的目标,若再加上必然能够实现的信念,那么就可说成功了一半。

    有限的目标会造成的有限的人生,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尽量伸展自己。在这里,你将会学到如何制定你的目标、你的美梦和你的愿望,学到如何能够保持志向和促其实现。

    若你在人生中没有清楚的目标,就好像不知整个人生的全貌、乱拼凑生命。当你知道了自己的目标,便能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图画,让神经系统得以按图索骥,找到最需要的资料。

    有些人似乎经常迷失方向。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下子试试这,一下子又试试那;似乎永远没有定向。他们的问题很单纯,就是他们不知所求的是什么。如果你也不知道所追求的是什么,那就永远不会有击中目标的一天。

    我们得先建立个美梦,尤其是得全心全意地去做,如果你只是随手翻翻,人会对你有什么帮助。希望你能够坐下来,手里有支笔和张纸,写下自己未来的目标和计划。

    在一开始,要先给你一个忠告,你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当然这不是让你完全抛弃常理。如果你身高只有1米5,就别指望明年参加美国职业篮球大赛会赢,因为不管你怎么试,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踩着高跷。开始不给自己设限,会把你的注意力从你最在行的事上移开,过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帮助你移开可能的限制呢?有限的目标会造成有限的人生,所以在设定目标时,要尽量伸展自己。唯有你自己制定目标,才是惟一能期望实现的方法。

    作为教师的最根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教书育人。

     (三)、定好了目标就要马上行动

    我们周围许多老师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可就是迟迟不拿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若你是其中的之一,那么,从现在开始学会怎么挖掘出从未想到的机会,进而拿出行动,以实现那些从来不敢想的大梦。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只为分数而学习,那么你也许能够得到好分数。但是,如果你为知识而学,那么你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分数和更多的知识;如果你为做生意而努力,那么你可能会赚多钱。但是如果想通过做生意干一番大事;如果你只为薪水而不工作,你有可能只能得到一笔很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是为了你所在公司的前途而工作,那么你不仅能够得到可观的收入,而且你还能得到自我满足和同事的尊重。你对公司所做的贡献越大,就意味着你个人所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但我们是教育教学的先驱者、改革者,不求回报,只求至美至善的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

    我只要第一,不要第二。

    六、个性

    (一)打造自己的长处

    教师同任何人一样,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各有各的长处。我们要借鉴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秘诀,充分发挥自身长处,集中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追求卓越的范围,扬自己的长而避自己的短,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盲目地学别人,自己的长处没发挥,别人的精彩没学到,成为“四不象”。教育教学忌讳的正是这种“四不象”,教师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通,什么也不精,最终是没特色。

    (二)演绎自己的独特

    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提倡教师有独立的见解,有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教师要靠自己的学识站立,还要具有怀疑“正确”与批判“真理”的胆略,靠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而闪光。事实也证明,很多卓越的教师都具有“一家之言”的,都是“特立独行”的。当然在成功之前,他们的这种“独特”常常被视为“异端”,是不为人接受的,他们的经历都是坎坷的,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也正是他们的“独特”,让他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而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成功教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读懂自己。我们到底有多少对手,到底有多少条道路,恐怕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个对手,正是我们自己;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勇于走你自己的路。说实话我们无权选择我们的工作环境、但我们要尝试着在教育教学这块袄土里展示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新课程中蕴涵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无疑为我们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埋下了伏笔。但要真正实践起来,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成功的人都强调:“决不去做另一种人所做的工作。” 〔5〕

    最后我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林崇德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劣作。“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当教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6〕

    

结束语

最后我用几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1`世界在发展,人在改变,思想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一切都在变,我们不要‘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万变应万变’。让钱为我工作,去迎接新的挑战,希望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多彩的生活来得更猛烈些吧!

2`教无止境,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