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红包很痒像蚊子:论述的基本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2:47:17

一、提出论点的方法 

  (一) 引经据典法 

  引经据典是指从引用名言或说古道今中,概括归纳出论点的方法。例如《说俭》开头写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诗人李商隐的一句名言,它深刻地指出了“俭”的重要性,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普通家庭,要想繁荣昌盛,富裕美满,都离不开一个“俭”字。 

  这篇论文的开头引用李商隐的名言,然后分析概括出国家、家庭要繁荣昌盛,富裕美满必须要“勤俭”的论点。这个论点的提出自然和谐,令人信服。

  (二) 开门见山法 

  所谓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摆出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古代贤臣范仲淹在被贬外逐时,尚且念念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见他那颗为国为民的高尚的心。古人尚能如此,在祖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我们更应具有忧国忧民、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

  这里从题目的出处说起,三言两语顺理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使读者的注意力能很快进入文中。

  (三) 导言铺垫法 

  这是通过用导言作铺垫,把论点提出的方法。这就好比一首乐曲的引子,为下文论点的提出打下基础。如文章《谈谈自信力》:人们常说:“生命之树常绿”。而绿树也需泉水浇灌,这泉水就是人的信心。只要这信心的泉眼不枯竭,生命之树就永远是绿的。

  自信,从字面上看,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有信心。这是成功者不可缺少的素质。没有坚强的自信,就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古人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为什么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呢?当然,谦虚、虚怀若谷,乃人之美德,而自信和谦虚并不矛盾,一个真正谦虚的人往往是有很强的自信力的。

  一些缺乏自信力的人总喜欢埋怨命运,把自己的庸碌无为归于命运。然而,“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鲜明的自嘲。”人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而自信力乃是意志力的基础。

  ……

  这里,第一自然段是导言,为第二、三自然段从正面入手提出论点,第四自然段从反面切入,为提出论点作了铺垫。

  运用这样的方法的一般模式是:导言——正面提出论点——反面提出论点。

  (四) 直接反驳法 

  就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确立自己的论点。如《“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一文的立论: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HK〗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五) 叙述引论法 

  指从叙述某人某事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如《小节不言》一文是这样开头的:

  一个老农的新瓦罐被人不慎挤破了,几个青年赶忙追上去告诉他,他冷静地说:“我知道了。”这使青年们惊讶了:明知自己的东西被人弄坏了,怎么不找那人“算账”?可老大爷却乐呵呵地回答说:“我们中国有句谚语,叫做‘小节不言’,你们没听说过吗?”这话说得多好啊!

  文章首先叙述一位老农的故事,然后用老农的话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小节不言。

  (六) 设问引论法 

  即借用设问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如《谈信仰》一文,是这样开头的: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思想、主义的崇拜和追求。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每个人都应有信仰。

  通过设问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借此自然顺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设问法,设置了许多个不同的回答,然后否定这些回答,确立一个正确的回答,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如《闪光的思想》一文: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贵?

  有的说珍珠最宝贵,它熠熠闪光,晶莹剔透;有的说白玉最珍奇,它洁白无瑕,价值连城;有的说金子最可贵,它能使人变成百万富翁,能使国家变得无比富庶。

  然而这些回答都不正确,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人们美的心灵,是人们闪光的思想。在它面前,珍珠、白玉、金子都黯然失色,变得毫无价值。一个人有了它,就变得高尚起来。人民有了它,国家就会富强起来。 〖HK〗

  这里先提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可贵”的问题,然后列举种种宝贵的东西,作者都给予了否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运用这种设问法提出论点,易激起读者深入追根查源,而且借势摆出论点,增添文章的气势和色彩。

  二、选择论据的方法 

  (一) 选择真实的论据 

  能够作为论据的事实和科学定理很多,但是我们在撰写每篇具体文章的时候,决不能信手拈来,而必须加以认真地选择,即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选择真实确凿的论据来证明论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显示文章的说服力量。如果不能选择真实的论据来证明论点,那么这样的命题论文势必缺乏说服力。

  (二) 选择新鲜的论据 

  使用别人用过的论据也太陈旧俗套,写出的文章必然缺乏感染力。因此在论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新鲜的论据。因为只有选择新鲜的论据,才能显示论文的力量。

  (三) 选择典型的论据 

  所谓典型的论据是指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论据,而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基本情况,不是个别的,片面的事实。选择典型的论据,才能真正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真正证明论点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如果选择一般的材料作论据,就无法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因此,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典型的论据,使论点站得住脚而富有启迪性。

  三、论证的方法 

  (一) 事例归纳法 

  事例归纳法是通过分析与研究若干事实材料,概括它们的共同属性,综合它们的共同本质,从而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结论的论证方法。事例归纳法从逻辑上来说,是归纳推理在议论中的运用,它反映着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接触许多个别事物,得出许多个别性判断,而后经过综合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由于运用事例归纳论证法进行论证时,“个别”中都含有“一般”,“一般”又是依靠“个别”来表现的,这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过程,所以,由这一论证法所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然,在具体进行论证时并不是说一定要先摆出“个别”,再归纳出“一般”,相反,我们用得比较多的或许还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但是,所遵循的是由“个别”到“一般”这一认识过程。

  事例归纳法是以事实材料作为依据进行归纳推理的,这里所说的事实材料可以包括以下各项:

  (1) 典型事例。即指事实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有比较强的说服力的事例。在议论中对于这些事例的叙述可以比较详细一些,比较具体一些,分析也应该比较细致一些。

    (2) 概括性的事实。即指用比较概括的语言叙述的事实概况、要点。

  (3) 可靠的数据。即指经过调查而得到的确凿的数字材料。

  (4) 艺术虚构或假设性的材料。这本非“事实材料”,但那些长久以来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具有艺术真实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事例,都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所以也能视作事实材料,发挥论据的作用。在运用事例归纳法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紧扣论点叙述事实材料。运用典型事例来论证论点,所举出的事例一定要是能够论证论点的。否则,即使事例本身很具有说服力,但是因为它与所要论证的论点并不相关,就不能发挥作用。

  (2) 要充分运用所举出的事实材料。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在运用事例归纳法时只要简单化地在一个观点下罗列几个事实就可以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要发挥事例归纳论证的优势,就需要精心运用所举出的事实,应当结合对事例的叙述用精当的语言把包含于事例中的丰富意思点出来。

  (3) 要有适量的事实材料。事例归纳法主要是运用具体事实来进行论证的,在论证中应该运用多少事例呢?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一般说来,只用一个事例可能显得不足,因为事例归纳法论证的特点是从“一些”个别的事例中归纳出论点的,如果只凭一个事例,是很难归纳出使人信服的结论的。

  (4) 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事实材料。在一篇议论文里,用作论据的可以是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可靠的数据以及具有艺术真实性的虚构性材料等多种。如果能够综合运用,既能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又可以使议论文的论述活泼而多变化。

  (二) 分析演绎法 

  分析演绎法是以人们公认的基本原则、一般原理作为依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从逻辑上说,分析演绎证明用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这和归纳证明的从“个别”到一般的进程恰恰相反,但它同样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同样可以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运用分析演绎法,最重要的自然是用以作为依据的原则、原理必须符合真理,必须绝对正确,必须为大众共同认可,然后才能以此为前提进行推断。此外,运用辩证方法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客观事物间的内在关系也十分重要。运用分析演绎法,必须所持前提是正确的,必须要能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合乎逻辑的、辩证的分析。这一分析过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讲道理”的过程,这种“讲道理”常常是写作者最感困难的。以下对一些分析方法略作阐述,将有助于大家提高“讲道理”的能力。

  (1) 因果分析。是分析事理的逻辑关系,是分析用以作为说理依据的“理”与所论述的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2) 利害分析。利害分析和因果分析一样,都重在一个“析”字上,但是分析角度不一。利害分析常从揭示危害性上作论述分析。

  (3) 辨明概念。即阐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围绕其进行有关的论述,这也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论证方法。概念是概括出某一类对象的特有属性,是反映对象本质的。人们在发表议论

  时会提到一些概念,如果对同一对象的本质属性彼此没有统一认识,那么,就难以就同一个问题进行议论。所以,在论证时,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反驳时,我们都要十分注意辨明概念。

  (4) 揭露矛盾。是通过分析揭示对方言论中的破绽,从而否定对方的论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反驳。要用好这一方法,对于对方所说的各种理由要仔细地分析和推敲。

  分析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我们分析问题时应该力求做到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多一些的了解。这是因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诸方面的统一体,每一矛盾侧面又包含了多种因素。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对于方方面面了解多一些,就比较容易说得清楚,而且能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至于陷入泛泛而论或是“人云亦云”的境地。

  (2) 我们在认识、分析问题时,应该对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都想一想,把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一比,也就是进行交替性比较。经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找出存在于问题中的有主导性的、决定性的那一面,在此基础上着手分析就能得出比较正确而全面的观点。(3) 我们在思考问题、展开议论时要确立好角度。角度要小一些、集中一些,这样易于抓住问题,层层追究,由外在寻求内在,由现象探寻本质。当我们对于问题的“内在”、“本质”能有所把握时,我们才能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议论。

  (三) 对比论证法 

  对比论证法是在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是在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状况中进行论述的。进行对比论证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一种辩证的认识方法,通过矛盾对立面的互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常用的对比论证法有:纵横比较、对照比较和同类比较等。

  1纵横比较

  纵横比较法就是纵横联系和比较的分析方法,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来认识客观现实,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1) 纵向比较。即以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2) 横向比较。即以此事物与彼事物、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之间的比较。它是识别是非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

  2对照比较

  对照比较法是评论写作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说理方法。恰当地运用它,有助于揭露矛盾,褒贬事物,明辨是非,开掘事理。

  具体操作时,可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两种人物、两种见解、两种做法或同一客观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它的优势和效能突出表现在显示赞誉价值,强化针砭效应,明辨是非利弊,增强说理论述的鲜明效应。

  3同类比较

  同类比较和对比同属行之有效的说理论述的方法。不过,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能却有所不同。

  同类比较,就是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的实质突出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如果说对比旨在将性质各异的客体放在一起对照,以形成是非得失的鲜明反差,侧重于求异,那么,同类比较则是重在对形式各异、性质类似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和分析比较,以显示其相似之处,侧重于求同。

  同类比较是一种启发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和逻辑推理迅速做出判断的说理方法。用于论辩中则是一种有效的揭露方法。它把两个形式不同但本质有相似之点的对象恰当地加以联系比较和分析推理,便于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推断,从而认识其本质。

  (四) 论辩说理法 

  论辩说理就是通过论辩和批驳,在辩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正如毛泽东所说:“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这就是说,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批驳与之有关的错误见解。[JP+1]再说,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也需要论辩。文章有了对立面,自然就有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地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1如何论辩说理

  (1) 进行思想交锋。仅以《光明日报》一篇曾经产生重大政治影响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例,作些具体分析。

  此文论证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常识,为什么还要对此大做文章,并且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呢?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立论直接针对“两个凡是”的形而上学的指导思想。具有这种思想的“大人物”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上了经典著作或中央文件的理论和条条。凡是本本上说的就得照办,即使已被实践证明是错了的,也要坚决执行。这种似是而非的形而上学观点,由于见诸党报社论,一时间迷惑了不少人。这篇评论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敏锐而又坚定地面对这一错误的指导思想,敢于和善于交锋,进行分析说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评论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是存在的反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理论领域去寻找,思想、理论本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评论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论证过程中,能够运用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特别是以革命导师自身坚持以实践检验自己理论是否正确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更使立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进行思想交锋,在具体操作时,不外乎这样三种方法:

  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

  二是在文章的必要处,为了强调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一个思想靶子,由正面论述转入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得出正确结论。

  三是全文连续陈疑设靶,又连连交锋进而体现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的效果,这种边破边立、又破又立多回合进行思想交锋,犹如波澜起伏,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在起伏破立之间澄清了种种片面认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也就在交锋中树立起来了。

  (2) 辨正的方法。对片面的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这种论辩方法称为辨正。在人民内部,对待偏颇或错误的见解采取辨正的方法,心平气和地开展论辩,往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近几年来,在影视的误导下,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诸如“爱你没商量”、“过把瘾就死”、“何不游戏人生”一类似是而非的谬误之语,搞乱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羊城晚报》于1994年11月17日发表的评论《新流行语反弹曲》,对此提出了质疑、商榷。文章对“爱你没商量”一语是这样质疑的:

  人都有爱别人的权利,这似乎确是“没商量”的事儿;但别人也有拒绝接受你求爱和示爱的权利,这也是天经地义、“没商量”的事儿。“捆绑不成夫妻”,捆绑何成恩爱?强扭的瓜哪儿会甜?因此在示爱、求爱之前,决不能不同别人作些“商量”,看看人家是否愿意接受。这其实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产物,一种现代人的标准。须知:一厢情愿不是爱。强迫别人接受也不是爱。爱,是需要“商量”的!

  文中继而对“过把瘾就死”一语作了这样的质疑辨正:

  关键在于,是过把什么“瘾”就死?!正派、正当的欲望一般不叫着“瘾”,它们也不具备“瘾”的成分。你更犯不着为此去“死”。“瘾”字从“病”旁,表明这是指一种病态,非良性的中枢神经刺激而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和爱好,譬如赌瘾、毒瘾、烟瘾,还有贪瘾、色瘾、官瘾,甚至杀人狂、虐待狂以及受虐狂的“瘾”等等——只有这些“瘾”才会引人致“死”的,你究竟要过把上述诸“瘾”中的什么“瘾”就死呢?!岂不令人深深为之担忧么!

  通过质疑论辩,辨正说理指明了错谬之所在,拨开了人们思想的阴霾,澄清了模糊观念,拨正了舆论的导向,使人是非明辨,茅塞顿开。

  (3) 批驳的方法。批驳,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行之有效的批驳,总是不至于简单地否定对方的荒谬之见,更不是靠强词夺理、扣帽打棍来压倒对方,而是力求破立结合,以理服人,做到在巧驳谬论中机智说理。批驳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下面列举几种。

  ①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以正视听。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对方否定不了的事实揭露和批驳其为自己开脱的虚伪之词,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②[JP2]釜底抽薪,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论据是论点的依据即印证论点的材料。虚假的论据必然得出谬误的论点。通过揭露论据的虚假,如同釜底抽薪,自然也就驳倒了对方赖以成立的论点。

  ③主动进击,就本质进行论辩。面对论敌别有用心地混淆视听的情况,在批驳时,我们还应在运用事实批驳谬论的基础上,主动进击,步步紧逼,“刨根”究底,进而揭示其制造谬论的真实用心及其本质,以体现论辩说理的机智性和战斗力。

  ④妙用归谬的逻辑方法,机智地批驳谬说。这是一种间接反驳论点的逻辑方法和说理方法。先假定对方论点是正确的,然后经过推理引申,得出不合情理的结论,将对方逼近自相矛盾的境地,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使其不攻自破。

  2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1)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论辩贵在说理,用正确的道理驳倒错误的道理,或者说在批驳错谬的过程中,正确的道理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绝不能将论辩同粗暴划等号,更不能同“十年内乱”中流毒全国的“大批判”划等号。

  “大批判”的本质特征是强词夺理,断章取义,无限上纲,以势压人。至于论辩或曰论战,跟“大批判”全然是两回事。在论辩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摆事实,讲道理,就本质进行论战,坚持以理服人,而不宜采取吓人战术。因为,用事实本身的逻辑进行论战最有说服力。

  即使对敌论战,固然是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但同时也是为了通过揭露和批驳,澄清是非,达到团结朋友、教育人民的目的。所以,鲁迅历来反对用谩骂代替论辩,他认为“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的《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无论对什么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方法,都是要不得的。因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无产阶级不需要这类手段。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重温这段五十多年前讲过的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 区分矛盾的性质,区别对待。矛盾的性质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敌我性质的矛盾,二是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性质的矛盾,基于敌对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这就决定了必须采取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进行斗争的方针,用揭露、孤立和分化的方法戳穿其阴谋,批驳其错误言行,以澄清是非,伸张正义。

  对于人民内部矛盾,鉴于大多属于认识问题、思想问题、思想方法、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论辩时,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党的政策的贯彻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有利于对方的思想转变。这就决定了必须本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3) 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影响。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开展论辩或批判时,务必实事求是地分清矛盾的性质,划清政策界限:包括敌和我的界限、政治和学术的界限、合法和非法的界限、现行的政策和远大目标的界限,防止“左”的和右的尤其是“左”的错误思想及其流毒的影响。特别在政治和学术的问题上更是长期存在着界限不分、是非混淆的情况,其流毒所至,严重影响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的贯彻落实,束缚了学术、理论、文化、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4)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对待不符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行,对待危害革命事业的反动的思潮,理应进行论辩和批判,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决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妥协。至于在策略和方法上,则要从实际出发,讲究一定的灵活性,讲究论战艺术,讲究实际效果,力求使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五) 数据说理法 

  数据是一种确凿有力能体现事实总和的论据。在评论的说理论证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数据以印证或引发论点,能帮助我们避免和克服空泛无力的说教,有助于增强文章持论点的鲜明性和信服力。

  当然,有了数据,只是具备了写作评论的一种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善于运用数据巧妙地进行算账示理,使乏味的数据变成有味的东西,让抽象的道理显得生动形象。

  那么,究竟怎样运用数据来进行算账示理呢?

  算账示理的方法是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外乎统计算账、推演算账和折合算账等,可按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使论证缜密有力,让抽象道理生动引人。

  1统计 

  例如,《文汇报》有篇小言论批评北京餐馆的食客浪费严重,文中引用了一个统计数字: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统计,全市大小餐馆每天倒掉的残羹剩汁计价值总共是800万元左右,一年是近30亿元!每人每天浪费一点看似小事,可将全市大小餐馆的残羹剩汁合计起来

  则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将一天的浪费扩展到一年,更是由小见大,得出了一个近30亿元的惊人数字。

  2推演

  这是一种通过推理和引申演算,进行算账示理的论证方法。

  譬如要说明节约用水的意义。如果只是一味讲人所共知的常理往往难以引人警觉。如果善于运用知识性材料或运用数据加以算账分析,效果就不一样了。据测试,一个自来水龙头,假如没有拧紧,小漏一分钟浪费水大约79千克,一天合11吨;中漏一分钟浪费水大约22千克,一天合31吨。水是人们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的命脉。据有关部门统计,一吨水可供织布215米,或制化肥250千克。那么,一个中漏的自来水龙头,它一天所浪费的水量等于使国家减少织布6815米,或者减产化肥15850千克。如果人人都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用水,长此以往,其损失将无法算计,将会严重拖住现代化建设的后腿。通过推演算账有助于克服空泛议论,由小见大,使人对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大吃一惊的感觉,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增强了说服力。

  3折合 

  大庆在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铁人”式的英雄人物,而两位“王铁人”——王进喜和王启民,则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由于时代条件所限,王进喜未曾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装运设备靠人拉肩扛,制服井喷靠人跳进寒冷刺骨的泥浆搅拌,这种革命加拼命的“铁人精神”,鼓舞和教育了一代人。王启民则以“铁人精神”带领科技人员刻苦钻研,使进入开发后期的大庆油田“一变三”。那么,这“一变三”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呢?《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1997年7月28日发表的《做人要有“三股气”》一文曾做过如下分析:“王启民的一项科研成果直接经济效益就高达两千多亿元,如果把它物化为

桑塔纳轿车,可以一辆接一辆从大庆排到海南。这是现代科技的丰硕成果,更是‘铁人精神’的伟大威力”。这里,将两千多亿元折合物化为可以从大庆排列到海南的桑塔纳轿车数量的总价值。显然,在折合算账之中也一并增强了说理的知识性和形象感。

  由此可知,所谓折合算账,就是把一个事物的量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从而缩小数字与读者的距离。一个看来绝对值很小的东西,或者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字,通过折合推算的说理分析,就能化虚为实,化平为奇,进而使读者消释麻木的心理,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