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身上长红疙瘩图片:论语(五)金海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05:28

',1)">
金海峰,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课题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负责人。
结果有一天大禹干活太投入了,忘我了,到了吃饭点了也忘了时间了,而且干活劳动这个频率还很快,从河道里往外扔石头,“咣当咣当咣当”,就紧着扔,他媳妇儿一听,“当当当”,噢,开饭了。那意思就给送饭去了。结果越过山岭一看,自己心目中的年轻俊美的白马王子居然是一头白熊。这年轻的媳妇儿心高气盛,她一看到这个样,她急火攻心就气死了。不仅气死了,而且立刻就凝固为一种永恒的石雕了,就变成雕像了。这大禹一看自己的媳妇儿变成一个石雕了,自己挺后悔。但是人死了也不能复活呀。但是这个时候的涂山氏已经是怀胎十月了,就要分娩了。结果这个大禹就到这个石像前面,就说,启归我子,启归我子。因为反复地叨咕启归我子,这个石像肚子“啪”就爆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了。因为是是喊启归我子,这个小孩就叫启,这就是夏启。因为是石头肚子裂开出生的,我们现在判断这是人类第一例剖腹产。是不是?当然了,这是有一点玩笑了。但是就是因为儿子这个头大,这一点,这里面是就一些文化的渊源。这个人类的进化你可就别看这个文字了,别光看这个笑话。这个人一进化,这一用火这就了不得了,文明就一点一点地就发生,然后突飞猛进就发展了,人和动物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现在对人有些判断就都不准确了,我们原来给人下定义,说什么叫人呢?最早说人是两脚直立的,没毛的动物。这能行吗?把小鸡的毛拔光了往那儿一立,也是两脚直立没毛的动物,那能叫人吗?不行。说人是一种有语言的动物,结果一看,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后来说怎么办呢?后来说人是一种能够制造,并且使用工具的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结果一看,蜘蛛在那儿干啥呢?蜘蛛不就是在那儿制造并且使用工具的嘛!这还不行。后来现在就搞了一个很含糊的判断,说人是一种有文化的动物,人其实是一种被文化所占据的存在形态,说人有文化,别的动物没有。没听那个耗子是大学毕业。这个挺好。但是文化是个泛化的概念,文化里面包含的内容多的是了。从物质文化角度讲,那白蚁留下的蚁种你能说它不是文化吗?人你得看人和动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我说用火这是一种。还有一个,人懂得孝顺父母。你要是看现在生命世界里边高等级的动物,这个动物养育幼子、爱护幼子,这是所有高等级动物的本能。人并不比别的动物突出,小狗生小崽的时候,它对那孩子的爱护不比我们人类的母亲差呀!平时对你都很好,这个时候你要再动它就跟你急。
所以对幼子的爱护是所有高等级动物的共同特点,但是反过来呢?小的对老的,除了依恋之外,还有一份敬畏,还有一份孝顺,还形成了一套语言,最后还能达到慎终追远。这不是人类的特点吗?其他动物有吗?人家说不对吧,我听说我们常说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有科学家就这个事就较劲了,说看看乌鸦到底是不是反哺。结果经过调查,科学考察,最后发现令人很失望,到目前为止鸟类,别说乌鸦了,就是孔雀它也没有懂得小鸟养老鸟,乌鸦反哺本身就是个假的。说羔羊跪乳有没有?有,这个真有。我在内蒙古临河讲课的时候,给河套大学讲课,河套大学那个校长姓张,那天我讲到这儿的时候非得给我较劲,第二天开着车拉着我,到哪去了呢?就到了我们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传说的那个地方,阴山下,就是阴山脚下,一到那儿真是牛羊成群。我俩到那儿一看,哎呀,我发现小羊羔吃奶真是跪乳,跪着在那儿吃。我觉得挺感动,我就在那儿看,校长也跟着我看。我俩看着看着这小羊羔我俩就互相看,忽然他“噗嗤”一下先乐了,那小羊羔为啥跪着吃奶,它趴着吃它够不着啊,它站着吃都窝脖子,是不是?那母亲哺乳时它一边哺乳一边吃草,它往那儿一跪高度正好,人看着了,这小羊羔都懂得感恩,你这孩子要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那你不是都禽兽不如了嘛!这是借动物说人事,触景生情,托物言志。这是人用人的情感去赋予给动物了,动物它知道这个吗?偶然的现象有可能有,但是形成一套文化系统的只有人有。所以说从人的进化的角度来讲孝顺就是什么?孝顺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而且这种一旦落地你就会发现很有意义了。我经常想到一个什么事例呢?我们有个老教授,退休了,有一天他带着小孙子到我那教研室去玩儿,大家一看,哎哟,你孙子都这么大了,你这当爷爷了,挺幸福啊!我们要不夸他吧,还好点,我们这一说他,这老师不高兴了。爷爷,谁是谁爷爷?我是他爷爷?啊,我告诉你吧,他是我爷爷。我们一听这心里不平衡呀?怎么了?这老头说了,说天天早上我打车把他从学校去,然后我自个儿挤公共汽车回来。下午我得早早溜达的,或者挤公共汽车到学校门前等着,然后打车把孩子接回来。我儿子、儿媳妇儿不在身边,一个月只能回来一次两次的。回来之后他们也不看我呀,就看他的孩子,胖了不行,瘦了不行,吃肉不行,不吃肉还不行,穿多了不行,穿少了不行。这俩口子一看这个孩子,我在旁边我那心里就七上八下的,我就像个小媳妇似的,我就恐怕把人家孩子伺候出毛病来,还爷爷呢,我就是孙子,我是三孙子,他就发牢骚。
然后我们大家哈哈一乐,其实说到这没事,那接着说这个问题就重了,他说你年轻的时候,我当年一出差我看到什么好东西,我第一个想法是我儿子喜欢,我就下意识的给他买,那我时候都没想我爹妈。我当时是一个什么想法,我说我对我儿子这么好,我儿子长大还能对我不孝敬,怎么可能呢?但是没想到等他儿子长大出差,人家也想人家儿子,他就没想他,啥问题?都对下好,这就是一个本能。你回过头来对老人好这才是文化,对不对?这不是人和兽的一个区别所在嘛。
从人的进化角度来讲,这孝很了得啊,在一个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你看看,如果都对下好,老年人的问题就是问题。人到老了,没有什么归宿,一个不重视这个孝道的社会里面,老年人的问题就得推给社会,社会如果无暇顾及我们就看到很多报道,老年人孤独寂寞的死在公寓里面,你就在我们一个提倡孝道的社会里面,静养的死去,就不是很多。
当然这也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老来儿女不去关注他,结果你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在西方社会里面敬老院、养老院就很完善。在中国正相反,中国人谁要把老人送养老院去,老人也没面子,是孩子觉得心里也不舒服。在中国你要是做经营你敬老院,你小心点,你可能办得很好,没人去,这是中国人的心理。但是你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都对下好,上面就形成一个空档,你反过来对上好,你看,对下有本能,对上有文化,人生的链条不就拉起来嘛。所以为什么我们教育小孩子我们强调《弟子规》,我们怎么不出一套父兄规呢?而且你放眼看去,在人生的链条上,谁不是弟,谁不是子,你这么一想他实际上是对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
从人类的进化上,他是人和兽的区别,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他又很好的弥补了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那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他就正好解决了老年人从文字传承这个心理安定的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孝经》里面,他借用了孔子的话说,孝之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百行之首,中国老百姓不说吗,百行孝为先,当然他后面的具体分解会很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