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小红点:2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10:06

盖州市位于辽东半岛西

盖州市

北部,地处沈大高速公路经济带中部,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东与岫岩县、庄河市相邻;南与大连市接壤;北临营口市和大石桥市;西濒辽东湾和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具一市连三港(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之利。中长电气化铁路、哈大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庄林路纵贯全境,从盖州驱车2小时,即可到达大连周水子和沈阳桃仙机场,区位十分优越。总面积2915.2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6个办事处,总人口72万。有汉、满、回、朝鲜、蒙古、壮等民族。

目录

·                                 • 自然地理

·                                 • 历史沿革

·                                 • 文物古迹

·                                 • 历史事件

·                                 • 行政区划

[显示全部]

盖州市-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盖州地貌特征为“六山三水一分田”,属辽南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东南部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为平原。雪帽山位于盖州市九寨镇,山峻林密,古朴原始,风光秀丽。山上土质肥沃,植被丰富,生长着几十个种类、近千亩的阔叶林,以及上百种中草药和山野菜。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这里还生活着几十种野生动物,随时可见松鼠、山鸡跳跃山间,野鹿、狍子、獾、狐等穿行林中。整个雪帽山如同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    
气候特点

自然地理


气候温和宜人,全境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5℃,降水量636.3㎜,无霜期189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适中,温和宜人。
自然资源
盖州自然资源丰富。有黄金、花岗岩、大理石、莹石、硅石、白云石、色晶石、耐火土、铁、磷等20多种矿藏。其中黄金储量达100吨,已投入生产的卧龙泉矿年产黄金近万两。花岗岩储量达12亿立方米,当年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就曾采用过这里的花岗岩石料。盖州淡水资源丰富,玉石洞、石门水库蓄水达上亿立方,盖州有50多公里海岸线,滩涂5.6万亩,浅海20万亩。人工养殖开发潜力很大。年产鱼、虾、蟹、贝等海产品10万吨。盖州是国家海蜇出口基地,海蜇产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省60%。浅海滩涂养殖开发达到18万亩。
地名由来
盖县原盖平县,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明代盖州卫而设。据史料记载,盖县境内,汉时设平郭县。金、元、明代设盖州。“盖平”之名,是取“盖州”、“平郭”两个历文地名的首字而得。1965年经国务院决定,改名为盖县。 

盖州市-历史沿革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清代中叶,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战国时期,燕国开拓辽河流栈,盖县属辽东郡。秦统一六国后仍属辽东郡。西汉、魏晋时期,于盖县北设文县(今大石桥市的汤池),南设平郭县(今熊岳城),统归辽东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前秦、后燕,属平州的平郭县。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后,盖县一度被高句丽割据,并筑建安城(今青石岭的高丽城),置建安县。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于建安城设置建安州都督府。 辽于建安城置辰州,故盖县有古辰州之称。金代改辰州为盖州。元代置该盖州路,治所仍设在建安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把熊岳、汤池二县并入建安县。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安县并入盖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代州为卫,改盖州为盖州卫。翌年改筑新城(今盖县县城)。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盖平县,隶属奉天府。中华民国成立后,盖县继称盖平县,属奉天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期间,仍属奉天省盖平县。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盖平县人民政府,属辽南行政公署管辖。1946年6月,辽南行署曾于万福庄增设万福县。1946年冬至1947年春,盖县一度为国民党所占领。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收复盖县。1948年十月撤销万复县并入盖县,属辽东省管辖。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盖县属辽宁省。后为营口市辖县。1992年撤销盖县,设立盖州市。

盖州市-文物古迹

 

 

慈航寺

慈航寺
慈航寺位于美丽的盖州市东北四公里,东城管理区虎斗马峪村境内。慈航寺坐北朝南,建于山腰,背依秀美的盖州城北第一高峰老青山,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 12 万平方米水面的虎斗马峪水库,山峰叠翠,花香草秀,山下水库水波潋滟,山影倒影,周围更兼果树葱茏,慈航寺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构成了远近驰名的慈航寺风景旅游区。慈航寺前身名为慈善堂,始建于清朝,确切年份无考,当时内建有观音阁三楹,东西皆有配房各两间做藏经室,檀越室为上殿,循山低下依次修有厢房,东西各三间及山门,规模大,香火终年不断,成为当时东北地区颇有名气的佛教寺院。后毁于战乱,年久失修,庙宇坍塌,至今仅存古碑一座立于原址老青山北麓。如今慈航寺院由营口楞严寺方丈圆山老和尚率弟子明瑞、照敬于一九九七年夏,移址老青山南麓复建的,更名为慈航寺。整个寺庙占地 50 亩,建筑面积 21000 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风格,又柔合了现代建筑风格,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气势雄伟,做工精巧,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趁,使整个建筑群显示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整个建筑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中路依次: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藏经阁、大悲阁、佛塔;东西两路有钟鼓楼、五百罗汉堂、地藏殿、药师殿、伽蓝殿、居室楼、文殊殿等;依山而建,一重高过一重,布局严谨有序,更显雄伟自然。整个寺庙的估摸列居东北地区前列。慈航寺现驻僧人 40 多人, 常住 居士 70 多人,每年各地朝拜者及游客超过 20 万人,为辽宁省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盖州钟鼓楼

盖州钟鼓楼
营口盖州钟鼓楼位于营口市盖州市,位于盖州市中心偏南,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二楼已毁,中部为观音阁,阁后为大慈殿、宝殿左右各有配殿。盖州钟鼓楼平面呈长方形,长37米,宽14米,由楼座与座上殿宇组成。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楼座正中为券顶门洞,是城内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连的西北角,有山门一座,东向,门两侧各有一石雕狮子,此石狮比例准确,刀法流畅,堪称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山门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由此拾级而上即进入钟鼓楼。楼上青砖铺地,四周围以女儿墙,并设有向外排水的水槽。正殿又称观音阁,硬山式,前出卷棚抱厦式建筑。上覆青瓦,下为朱色圆柱挺立。正殿两侧另有配殿、僧舍、枯木堂等建筑。正殿前,钟亭、鼓亭分立两侧,另有清同治年间重修碑记两块。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盖州上帝庙

盖州上帝庙
本名玄贞观,又称玄帝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清以来几次修缮。上帝庙以融汇元明两代的建筑风格和民间特点、建筑雄伟壮观而著称,全木架结构,形制奇特,工艺精湛,彩绘传神。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上帝庙位于盖州市中心偏南,居于盖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钟鼓楼周围是盖州古城的繁华区域,现尚存较多的明清民居。

 

 

 

 

 

 

 

 

 

 

 

 

 

 

 

 

 

 

 

 

 

 


 

 

 

 

 

 

 

 

 

 

 

 

盖州市-历史事件

 

营口市天降真龙事件
自古以来,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涵义,可以说它占据了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那么龙是否存在?是精神还是物质现象?这似乎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凡龙的传说、龙的故事都源自遥远的古代。然而,您听说过在现代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龙的故事吗?2004年6月16日这一天,家住辽宁营口81岁高龄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一件神秘的东西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匣盒被打开了,里面呈现出五块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经披露,便在营口引起巨大轰动。据老人讲,这是龙骨,自己珍藏多年。难道它们真是龙身上的骨头?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周从一(营口市史志办主任):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市民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有的见证人给咱们挂电话,给咱们提供情况和咱们联系,提供线索。为什么这五块骨片

营口市天降真龙事件

在营口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市民竟会有如此高的热情,难道营口真的有龙降临过?韩晓东(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因为这龙在世上可以说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突然间出了龙骨了,大伙都觉得非常新奇。所以都想一饱眼福,看一下龙骨到底是什么样。营口人对龙的青睐并不是仅仅由这几块骨片而来,实际上他们对龙所保持的特殊热情已经维系了70年。原来早在70年前,营口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一次“天降巨龙”的传闻。韩晓东:我们单位这几个同志到省档案馆翻阅《盛京时报》的时候,打开这个报纸,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首先是惊讶。这是1934年营口当地的一家非常有名的报纸《盛京时报》,在版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报道,题目为《蛟类涸毙》。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紧接着连续数日,当地报纸又发表了相关的连续报道,当时的营口水产专家判定此物为龙的一种——蛟类。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从此一病不起。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肖素芹:我9岁那年看到的,我在马身上站起来,我爸扶着我,我站着看的。看到龙眼睛半睁不睁,它尾巴回过来绻着,两爪子在前边,你看两爪子就像龙爪一样一样的。龙离开水不行,干巴。龙都要生蛆架势。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骨片的捐献者——孙正仁老人在当年亲眼目睹这个怪物骨骸时只有十一岁。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另一位见证人,80岁的杨顺义老人在童年时也曾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形,他带着史志办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当年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杨顺义:当时看到摆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头,一百多块,有一或两个角记不清了,就在这里。人们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龙,龙身上都是蚂蚁那么大的小蛆,会蹦,一蹦多高。它顺沟上来了,上来以后连续下雨,潮水再大,它进了苇塘了。进了苇塘以后,赶上没有大潮没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后,太阳这么一晒,雨不下了,它受不了了,硬晒,晒一个来月。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为此百姓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骨”,并推断是“遭了天谴而被雷击”后落入苇塘。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并称其为“天龙降”、“巨龙”等等,同时还配发照片。由此,1934年那个夏天,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以一饱眼福。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北京的漫画家李滨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时都目睹过所谓的“龙骨”展览,80年代中期,根据自己的记忆,他在《营口日报》写下了当年的所见所闻,并勾勒了一幅漫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盛况。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而此时,工作人员们困惑了,他们无法断定这个怪物骨骸究竟是龙还是其他别的动物,尽管从翻阅的历史资料和众多健在的目击者证实,认定它是龙,但这一切都需要科学作为佐证,然而这个佐证去哪里去找?如此大的庞然巨物为什么只剩下几个碎片,它的主体又在哪里呢?

营口市天降真龙事件

韩晓东:我们在查阅1934年8月12号《盛京时报》,惊奇地发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动物不但头上长两只角,而且腹部还长四只爪子。在它搁浅的位置自己还挖了一个长十七八米,宽七八米的一个坑,而且在坑边上还有清晰可见它当时用爪子挠的印。在《营口市志》和《营口史话》有着同样类似的文字记载,它给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原来这个怪物的尸骸在展览后做成动物标本交给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进行收藏。
韩晓东:它的下落有三种传说:一种

营口市天降真龙事件

传说,因为当时属于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在营口占统治地位,而且日本人对生物、尤其是像这一类的生物,尤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现的动物,我想他会非常重视。所以老百姓有一种传说,当时龙骨的骨骸被拉到长春,当时的新京。拉到那儿去了,最后运到日本去了。但这个事到底属不属实?这只是一种传说。另一种传说,当时的营口高级水产中学,这个龙骨在它的水产辽宁营口三位老人认定曾亲眼见过龙.营口市三位当年曾经亲眼见过“龙”的老人谈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央电视台的结论下得为时过早,也太草率,并提出质疑。三位老人分别是:蔡寿康、黄振福、张顺喜。蔡寿康老人告诉记者,七十年前,他9岁,当年他住在营口市河北中小街,也就是当年人们在苇塘中发现“龙”的地方附近。但他当年看到的“龙”,比苇塘中的更“活龙活现”。七十年前的一个夏季,一天下午大约5时左右,蔡寿康和黄振福、张顺喜以及曹玉文(78岁)等几个孩子一起在外面玩儿,蔡寿康突然发现在营口市造纸厂方向的天空有一条“龙”,他立刻告诉黄振福、张顺喜和曹玉文,小伙伴们同时抬头往天上看,同时看到了“龙”。“是否是当时一种幻觉,或者是云彩像龙?”记者昨日再三提出疑问。蔡寿康老人说:绝对不是,我们当时看得非常清楚。对看到的“真龙”,三位老人做了这样的描述:也就是15秒左右的时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是灰色,在云中动弹,动作和蛇一样,和现在画上画的一样,头如牛头,头上两只角,是直的,嘴上有胡须,两个长须,大眼睛凸出,身长大约10多米,身上有鳞,四只爪,和现在的鳄鱼爪一样,尾巴像鲤鱼尾巴。蔡寿康老人说,2002年,他曾经给北京动物馆写过信,今年三四月份,他给中央电视台10频道也写过信,全都反映当年他和小伙伴们看到“真龙”的经过,但北京动物馆和中央电视台都没有给他回信。老人们的质疑:三位老人昨日表示,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的“破解七十年谜团”之后,我们感到很遗憾,因为把当年营口出现过的“龙”,说成是鲸鱼太草率,轻易下结论太早,中央电视台没有任何根据说明世界上没有“龙”,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亲眼看到过“龙”。再说,当年给“龙”盖席子的还有那么多人,当年曾亲眼见过“龙”的肖素琴老人也健在,中央电视台也采访她了,片子里也有,如果当年出现在营口辽河北岸的“龙”是鲸鱼的话,肖素琴老人不用站在马背上看,因为鲸鱼的高度和马差不多,实际上“龙”并没什么奇怪的,就是一种稀少罕见的动物。一个大胆的假设:蔡寿康老人昨日大胆提出:十二属相里为什么有“龙”?为什么其他属相都存在,而“龙”没有了?难道我们的祖先在十二属相里惟独瞎编一个不存在的“龙”吗?以科学的角度看待事物是对的,中央电视台不是说现在世界上有许多自然之谜是不解之谜吗?但不能说我们看见过“龙”就是不科学,就是封建迷信,我们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必要撒谎,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撒谎。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韩晓东昨日表示,现在还真不好轻易下结论,因为在1944年8月,松花江曾经出现过“龙”,对此,有刊物记载。
81抗洪抢险  
1981年7月27日9时起

81抗洪抢险

,营口地区普遍降雨,盖州市(盖县)东南部山区降雨强度特大,形成特大暴雨区。至28日2时,熊岳河最大流量为2200秒立方米,是历年最高记录。熊岳河、碧流河上游山区,山洪暴发,滑坡竟达6390多处。熊岳河下游河水漫溢成灾。盖州市有21个场乡(社)、1个镇、86个村(生产大队)、421个村民组(生产队)受灾,其中重灾乡(社)9个,重灾村(大队)55个,村民组291个。灾害最严重是杨运、杨屯2个乡。这次洪水灾害共死亡323人,受伤633人,其中重伤110人,冲走社员房屋724户,2992间,倒塌房屋576户,155 4间,水淹房屋6350户,2.3万间,冲走牲畜2749头,冲毁土地2.93万亩,水淹土地3.21万亩,冲毁果树14万棵,冲走树木315万多株,冲毁公路56公里,桥梁41座,涵洞130处,有60个村中断交通,58个大队电话中断,冲毁高低压电柱2520根,冲毁村(大队)办公室(部)四处,村民组办公室(小队部)59处,冲走粮食125.3万公斤,冲走拖拉机12台,汽车1台,大车 100台,冲走枪支35支,冲毁梯田6860亩,冲毁河堤340多公里,机电井234眼,滴灌工程10 处,渠道12.7公里,拦河工程4处,提水站19座,塘坝13座,水库的溢洪道2座,冲毁社办工厂11个,商店3处。此外,在熊岳河两岸的市属企业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整个灾区的经济损失约达6444万元之多。在严重的洪灾面前,灾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驻军指战员,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同洪水做斗争。杨运乡党委和管委会,在山洪暴发之前作了大量的防洪工作。7月27日晚9时,乡(公社)党委副书记、乡长(管委会主任)刘振远,在洪水到来之际,不顾自己家房屋财产和家属生命安全,只身一人赶到八道河村(大队),同村干部一起抢救沿河群众脱离险境,先后动员和抢救了50多名群众。林场村(大队)八队队长刘长远,看到洪水到来,立即跑出家门,动员群众转移,当他喊到最后一家时,不幸被山洪冲走,壮烈牺牲。杨屯乡(公社)党委副书记、乡长(管委会主任)刘家勇,在山洪到来时,挨门逐房动员马屯村二组村民转移,又用电话询问各村灾情,

81抗洪抢险

安排抗洪救灾工作。电话突然中断,他抱着电话机顺着线路爬山涉水四五里路,终于接通了电话,向县里报告了灾情。苏子峪村(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村长(大队)张成喜,看到从上游冲下来的被淹群众,不顾个人安危,跳进五六米深的洪水中救人,在他的带领下,2名小学教师,2名民兵和休假大学生李维军也跳下水抢救,共救24名遇难群众,张成喜救出9人。模范饲养员焦德昌,为了保护集体财产抢救出十几匹牲口,被山洪冲走,光荣牺牲。驻杨运乡(公社)南岔大队的沈空3950部队84分队全体指战员,组成两个抢救组,抢救出57名群众,并腾出宿舍安置灾民。为了解决灾民的吃粮问题,指战员们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二餐。在抗洪救灾中,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得到了发扬。地处熊岳河下游的鲅鱼圈乡(公社)出动了100多条渔船,打捞冲下来的房木,由党委书记带队,装运16辆汽车送还灾区。灾情发生后,各级党政军领导奔赴灾区,慰问群众,组织生产自救,重建家园。7月28日上午,中共营口市委、营口市人大常委会、营口市政府、营口军分区领导,盖州市(盖县)党政 领导以及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立即奔赴灾区,查看灾情,安抚灾民,同社队干部一起开展抢险救灾工作。28 日下午,营口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搞好防汛和抗洪救灾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驻军部队指导员闻讯后也迅速赴重灾区,奋不顾身,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驻大石桥部队首长于7月29日上午徒步30多华里,趟过两条河,翻过三道岭,到重灾社队视察灾情,组织救灾。7月29日,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光中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到灾区,向灾区广大干部和群众表示亲切慰问,并同市、县领导一起分析灾情,研究救灾措施。省军区的领导也赶到灾区进行慰问。8月1日,市委、市政府向灾区发出了慰问信,并由市委、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协组成慰问团,到灾

81抗洪抢险

区进行慰问。本溪市、阜新市、鞍山市和海城县发来了慰问电。海城、盘山、大洼、营口市各县区的领导亲自赶赴灾区,携带物资慰问灾民。驻军和各地共支援灾区物资有:粮食12.41万公斤,粮票699斤,蔬菜4.4万公斤,军衣1361件,还有木杆、毯子等。8月2—5日,省救灾慰问团营口分团到盖州市灾区慰问灾民。慰问团总团长、省长陈璞如和营口分团团长赵奇,在盖州市听取了市委、市(县)委关于抗洪抢险和救灾情况的汇报,并在张旗、李冀、张延杰等领导陪同下,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勉励大家要振作精神,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搞好生产自救,重建家园。7月31日,营口市政府成立了救灾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救灾工作。市政府拨出救灾款15万元,省政府下拨救灾款300万元,拨恢复水利工程费120万元,木材70立米,水泥500吨。市政府拨给灾区粮食15万公斤,饼干5200公斤,盖州市(县)也拨了一部分救灾粮,保证重灾户两个月的用粮。市政府发动市直各部门和全市职工捐献衣物共207395件。捐献棉衣、棉被 7900件,及时发给灾民。对杨运乡、杨屯乡就地重建家园十分困难的490户,有领导、有计划地迁移到县内太阳升、团山等14个较富裕的乡镇(公社)。市、县和驻军组成12个医疗队和防疫队,共105人,分别到杨运、杨屯、什字街乡(公社)抢救受灾群众。并走访20 00多户,诊治伤病员7000余人次,及时做好灾区的医疗和防疫工作。保证了灾区群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和就医问题。积极抢修“三线一路”和水利工程。营口市交通局一方面组织45台客车,运送被大雨截住在大石桥和盖县旅客2.55万人,一方面每天出动17台推土机,600名民工抢修道路,到8月6日,通往各乡(公社)的客车正常运行。市、县电业部门组织6个抢修队,抢修高压线路,到9月 2日全部送电。市、县邮电局和广播事业局及时组织力量抢修电话线路和广播线路。市水利局两次派技术干部共25人,到灾区进行水毁工程调查和编制治理水毁规划。组织灾区群众搞好生产自救,迅速恢复生产。盖州市清除淤砂1467公顷,抢种各种秋菜530 多公顷。重新修订春定的包产指标,巩固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抓好多种经营和村民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实行分口包干帮助灾区恢复社队企业、商店、学校等公用事业。8月29日,盖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抗洪抢险救灾表奖大会,表奖了抢险救灾先进单位64个 ,其中授予模范党支部4个,模范民兵连2个,团支部1个,记大功集体7个和记功先进集体50个;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305人;9月19日,营口市委、市政府召开抗洪抢险救灾表奖大会 ,受到嘉奖的有35个先进集体,58个先进个人。

盖州市-行政区划

 

盖州市辖6个街道、21个镇:古楼街道、西城街道、东城街道、太阳升街道、团山街道、西海街道、高屯镇、沙岗镇、九垄地镇、九寨镇、万福镇、卧龙泉镇、青石岭镇、暖泉镇、归州镇、榜式堡镇、团甸镇、双台镇、杨运镇、徐屯镇、什字街镇、矿洞沟镇、陈屯镇、梁屯镇、小石棚乡、果园乡、二台乡。
经济

盖州市液压管件厂


盖州农产品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素有“北方大农业缩影”之称。初步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牧、白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盖州绒山羊被誉为“国宝”,海蜇产量居全国之首。现已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无公害水果示范县、秸秆养羊示范县,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盖州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已形成机械、轻纺、冶金、化工、建材、造纸、黄金生产等工业体系。乡镇企业逐步壮大,民营经济成为主体。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有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荷兰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盖州投资合作。太阳升、西海、沙岗、榜式堡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产开发方兴未艾。 盖州旅游资源丰富奇彩。境内古迹众多,景观迷人。已初步形成“一城一泉三山三海”观光旅游格局。国家级文物远古石棚、明朝玄真观虽历经沧桑,仍风韵犹存。赤山、青龙山、雪帽山景色秀丽,引人入胜。白沙湾、仙人岛、北海浪缓沙细,风光怡人,是观光、旅游、度假的佳地。盖州公共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邮电通讯高效便捷,水电充足,广播电视、医疗保健、餐饮娱乐一应俱全,为中外客商提供良好的服务。
交通
盖州市地处大连、鲅鱼圈、营口三港腹地,独具一市连三港的水路之便,海岸线长达45公里,营口市鲅鱼圈经济开发区及鲅鱼圈港坐落在怀抱之中;哈大公路、中长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庄林公路、盖旺公路、盖瑗公路横贯东西;各级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湾陆交通便捷,物流顺畅。沙岗站站址在辽宁省盖州市沙岗镇,邮政编码 115211 。建于 1908 年。离鲅鱼圈港站 12 公里,隶属沈阳铁路局大连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管辖。现为四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哈大公路、中长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庄林公路、盖旺公路、盖瑗公路横贯东西;各级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盖州市-风景名胜

 

 

青龙山旅游区

青龙山旅游区
位于盖州市陈屯镇,是著名的避暑胜地。青龙山总面积不大,但山上苍松翠柏,奇岩怪石,山花野果,鸟翔鹿鸣,恰似一个天然形成的硕大盆景,秀外而慧中。山上著名的景点有迎客松、泉半岭、连理枝、二龙松、将军石、喇嘛洞、龙王庙、望海寺等。

归州白沙湾

归州白沙湾
归州白沙湾是一个在绿树掩映之下的海滨浴场,人称“东北第一滩”。归州以盛产大桃和水产品而闻名,在首届白沙湾鲜桃品评会上,一个单体重1040克的大桃成为白沙湾大桃之最,并被选入上海吉尼斯纪录。白沙湾的水产非常丰富,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烟筒山城

烟筒山城
烟筒山城位于盖州市东南二十里的烟筒山西侧独峰下的半山巅平坦处。有古城墙、古井、庙址、石刻等遗迹。是明万历十一年建筑,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三级土城,此道石筑城墙是依山设险的屏障,是一个军事用城。

赤山

赤山
赤山位于盖州市罗屯乡境内,五峰插日,赤红如火,因而得名。赤山景点自然豁达,可概括为"一塔二寺三面城,五峰六洞七潭清,四惊八奇天下绝,九十景点各妙名"。最为著名的是近年来发现天然形成的送子观音坐像。她高50多米,宽20多米,右手持净瓶,左手抱婴儿,面容慈祥,座北朝南,凝视远方。四川活佛班玛贝珠和营口佛教协会会长圆山法师等高僧对此赞誉有加,称此景为"巧夺天工,重施造化,再现佛法,今古奇观"。1998年8月15日,为赤山送子观音举行了开光大典。

仙人岛森林公园

仙人岛森林公园
位于月牙湾南部的盖州市九垅地镇境内,该旅游区拥有5000亩海防林,每到春季,槐花飘香,泌人心肺,林中漫步,心旷神怡。与其他海滨旅游区相比,仙人岛有三大特色:一是余晖洒金,仙人岛每到退潮时节,千米沙滩露出海面,太阳的余晖照耀其上,如洒下万点金珠,蔚为壮观。二是兔岛怒潮,仙人岛又名兔岛,悬崖壁立,垂直入海,临岛下望,惊涛拍岸,动人心魄;三是"风车"林立,近年来,在仙人岛上,耸立起几十个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迎风飞转,为仙人岛添一美景。现旅游区内建有各种风格的度假设施,可供人们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活动。

 

 

 

 

 

 

 

 

 

 

 

 

 

 

 

 

 

 

 

 

 

 

 

 

 

 

 

 

 

 

 

 

 

 

 

 

盖州市-盖州特产

 

 

海蜇

海蜇
盖州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海蜇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60‰。海蜇一名水母。名见陈藏器《本草拾遗》,原称海蛇。渔民捞捕加工后,称其帽状伞体为白皮子。称其口腕及触手为海蜇头,是一种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含量丰富的水产品,食用后具有扩张血管、消炎散气、润肠消积等作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绒山羊

绒山羊
绒山羊为白色绒毛,羊绒自然长度为6.5厘米,伸直长度为7.9-11.47厘米,羊绒净率为66.57%-75%,而且具有高产、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优势。1959年,经辽宁省家畜(家禽)品种普查定为省内地方优良品种,称“丁屯绒山羊”,后命名为“盖平绒山羊”。1964年10月4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批转了省农业厅“关于盖平绒山羊的调查报告”,并责成盖州市农业局成立绒山羊畜种站,认真抓好绒山羊选育工作。1980年,国家农业部投资30万元兴建辽宁省盖州绒山羊种羊场。盖州绒山羊易名为“辽宁绒山羊”。该项成果获国家农业部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国家农业部批准盖州市为国家养羊基地县。多年来,盖州市组建绒山羊核心群30群,饲养量达到16.7万只,每年产绒量为12-15吨,并已向北京、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221个县(旗)输送种羊7万只,为外地绒山羊改良起到重要作用。1988年、1989年,盖州市连续两年被授予'国家养羊先进基地县'称号。

柞蚕

柞蚕
盖州是全省柞蚕专业生产基地,宜养柞蚕面积百万亩,盖州市榜式堡镇是全国丝绢加工第一镇.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Antheraea pernyi Guērin-Mēneville. 柞蚕原产中国,是由古代栖息在山坡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过长期驯化饲养而来。因此,又称野蚕或山蚕。柞蚕属于温带型经济昆虫,其生活适温范围为8-30℃,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1-25℃,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2-24℃。主要分布于中国,在朝鲜、前苏联、印度和日本等国亦有少量分布。柞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卵是柞蚕的胚胎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柞蚕唯一摄取食物,积累营养物质,并完成丝的合成及吐丝结茧的生长阶段;蛹是幼虫向成虫变态的过渡阶段,通过蛹的滞育渡过寒冷的冬季;成虫是进行交配、产卵、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此外,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少数植物的叶片,小蚕喜食嫩叶,大蚕喜食适熟叶。1头蚕从孵化到结茧,春蚕期约50-54天,食叶30-35g左右,秋蚕期约46-50天,食叶55-50g。柞蚕幼虫需经4次眠和蜕皮,每蜕皮一次,递增1龄,至5龄老熟吐丝结茧。柞蚕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有1化和2化区别,即一年内完成1个世代和2个世代。柞蚕又根据化性、体色、习性、茧形、丝量等特征特性,在群体中分为许多品种,各品种多以体色、产地、化性、育种编号及某一特殊的经济性状等进行命名。辽宁蚕区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青黄一号、青六号、柞早一号、辽柞一号及三里丝等;山东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黄安东、胶兰、鲁青等;河南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三三、三九等。柞蚕幼虫老熟后开始吐丝结茧,幼虫在茧内化蛹并发生滞育或不滞育,在茧壳的保护下安全越后,继续繁衍后代。吐丝是清除过剩氨基酸的1种排泄现象。假如人为干扰蚕的正常吐丝或封闭吐丝孔,则会引起氨基酸中毒而死亡。1粒柞蚕茧,春蚕茧长约4.5cm,茧幅2.1cm,秋蚕茧稍大,茧长5.2cm,茧幅2.4cm。一般雌性茧大,雄性茧偏小。茧的有效丝长,一般为700m左右,最高的可达1,500m。柞蚕茧是幼纺工业的优质原料,柞蚕丝绸是一种中高档商品,制成衣饰华丽,柞蚕丝在军工、化工、交电等方面有广泛的用处。柞蚕蛹、蛾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柞蚕卵又是农作物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良好中间寄主,如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柞蚕按品种来源可分为四大系列,即青蚕系统、黄蚕系统、靛蓝系统、银白系统;按放养量来说,以青蚕系统的青 6号、黄蚕系统的青黄1号为主放品种。其中青6号占放养量的60%,青黄1号占30%。柞蚕产量逐年提高,1998年达到6212吨。柞蚕属于多层次加工增值性产品,其商品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是山区农民致富和创汇农业的骨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