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背会长痘痘:“成功病”是种“神经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16:42

“成功病”是种“神经病”

来源:2011/08期  作者: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 菲  时间:2011-08-30

 

□策划人语

    “成功病”是种什么病?
    “成功病”是一种霸道病:你必须“成功”,你的理想、感情、格调、品性、生活情趣等等一切都无关紧要,唯有成功才能证明你的人生价值。
    “成功病”是一种功利病:出人头地,才算“成功”;名利双收,才算“成功”,豪宅好车,才算“成功”……你必须得到财富和地位等等硬件,才能算是一个成功者。
    “成功病”是一种厚黑病:成功是唯一的王道,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成功,道德、良知、诚信、人品全都可以践踏,心肠越黑,脸皮越黑,越容易成功。
    “成功病”是一种“神经病”,伤害的是“患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情趣、个性、品行,是一个社会的格调、情怀和价值体系。
我们推出本期策划,绝不是鼓励大家颓废遁世,悲观消极,放弃对成就、财富和更有质量的生活的追求,而是希望和大家一起,以更开放更平和更睿智的眼光重新审视成功,让成功更加多元和丰富,更加高尚和美好。
    祝愿大家远离“成功病”,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执笔/黄菲)

 

□本刊立场

    珍爱人生,远离“成功病”

□黄  菲

    成功,一个诱人的字眼,焕发着荣誉与梦想的光芒。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不向往成功,谁不追求成功?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浮躁风气强烈挟裹着我们的心灵,成功已变得那么势利庸俗,那么狭隘偏执,那么不择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症,我们本来应该更加幸福的人生,我们本来应该更加美好的社会,都受到了“成功病”的毒害。

    谁都难以幸免于“成功病”

    “成功病”是一种普遍的病,只要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谁都可能得“病”。“成王败寇”、“建功立业”等观念长期占据人们意识形态的顶峰。一个人刚生下来,就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而且在成长中一直被强化,从此,一个人的人生便被彻底地绑上了追逐“成功”的战车。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除了成功,个人的喜怒哀乐、情趣、理想、品行,都不是重点,不值得关注。 
    年幼的孩子不能幸免于“成功病”。君不见,暑假期间,各个城市的课外辅导班比平日更加热闹。无论是与学科相关的强化班,还是奥数班、特长班,一概人满为患。在城市正午的街道上,炎炎烈日之下,到处可见背着书包、汗湿衣衫急匆匆赶去上课的孩子。各种网站的亲子论坛里,探讨孩子的成功捷径的帖子是最火热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想,家长会说:“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不成功,你就住不上好房子,开不了好车子。”老师则更用行动诠释“好生”与“差生”就是两个阶层。
    即便寒窗苦读,考上了名校,亦不能幸免于“成功病”。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曾说过一段令人震惊的话:“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董藩教授的话虽然备受争议,但揭露了一个真相:在当今的价值体系中,如果你不能成功,你就没有价值。2005年8月15日凌晨,28岁的北大硕士柳剑锋离校出走。柳剑锋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北大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出国留学也受挫了;马上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为什么出走?因为在患了“成功病”的柳剑锋们看来,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拥有驾照、出国留学、好工作、大房子、漂亮女朋友等足以证明自己成功的“硬件”,就是一个可悲的失败者,一个“没混出人样来”的可怜虫。
    职场中人,不管是精英还是试图成为精英的人,患“成功病”的就更多了。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革履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忱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沙龙。“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人们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成功的六大要诀》、《迈向成功的100个心理法则:出人头地的攻略》、《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比尔·盖茨如是说》、《李嘉诚如是说》、《拿破仑·希尔如是说》、《左手马云右手唐骏》、《左手唐骏右手马云》、《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各种名目的“成功学”书籍都被冠以“社科畅销书”名义,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实用智慧”,如“要面子,吃大亏”、“放弃无用的自尊”、“死缠烂打、六亲不认、装蒜到底”等。
    “成功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我们的求学、婚姻、事业,所有一切,莫不包被在这庞大的“成功”羽翼下。众多的人都沉浸在“我一定能成功”的亢奋情绪中。即便有些人幸而没有花钱去参加成功学培训,没有受到成功学大师的忽悠与蛊惑,但不幸的是,现实环境施加于他的“成功熏陶”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还是很容易患上“成功病”。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形形色色的创富榜广告,媒体对文体明星、富商巨贾等成功人士的渲染与夸饰,以及在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之下,普通人对于“财富改变命运”的无限神往……到处都是病菌,除非有很强的抗体,否则很容易染病。

    “成功病”的罪与罚

    “成功病”的第一宗罪,在于其功利。
    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对曾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说:“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你认为成功到底是什么呢?”大学生答道:“成功就是有财富、有地位,成功就是做领导、做管理。”大学生与李博士的对话,反映的是社会对成功的判断标准已经功利到了残酷的地步。“三十而立,官不立、钱不立,等于没立”,全社会都奉行着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赢者通吃、名利双收的成功标准,“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那些看似和“成功”无关的东西:对社会的关怀、对情感的珍惜、对人格的追求,被压榨得越来越小,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
    在患上“成功病”的社会,人只分为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于是,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不起,你没有价值,你是个笑话!
    一个崇尚一元化成功的社会一定是不完整、不均衡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把所有人的成功看作一个大大小小的同心圆,那么,圆心应当是包容的价值、多元的标准,而绝非仅仅写着“功利”二字。在多元化成功的视角下,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可以是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可以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帮助或贡献,也可以是一个人在自身基础上的提高和超越……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也应该拥有更丰富的可能,将成功物质化、功利化,会消灭乃至压迫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存在空间。当我们定义“拥有足够的财富和地位就是成功”的时候,我们已经患上了“成功病”。
    “成功病”的另一宗罪,在于其厚黑。
    患有“成功病”的人把成功当作唯一目标,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诚信、良心、道德、廉耻等做人的底线都能够放弃,人伦、正义、情感、尊严都能够牺牲,甚至不惜践踏法纪。一旦患上“成功病”,商人不踏踏实实做生意,树品牌,而是整天盘算着如何巧取豪夺,日进斗金;学者不是想着板凳一坐十年冷,而是梦想着一夜之间名动天下,不惜趋附弄巧,剽窃抄袭。
    唐骏的“野鸡文凭门”事件曝光以后,唐骏不仅没有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受到一些大学的热情追捧。唐骏一再在大学里进行所谓的讲演,来兜售他那套寡廉鲜耻的所谓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有网民在微博中写道:“唐骏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但在我们这里,他要狡辩,100个人有一个价值观:不管怎么样,他成功了,成功了就是好汉。”唐骏绝非孤例,出售文凭的西太平洋大学拥有众多像他这样的中国校友,他们都有经不起细究的履历和经不起推敲的人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
    “成功病”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类似“凤姐”和王亚丽这样的“案例”。“凤姐”身高1.46米,在家乐福超市从事收银工作,月收入千余元,在上海地铁站发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誓嫁1.8米的名校硕士生。“凤姐”本是个普通人,却在“成功”的诱惑下,放弃尊严,将自己塑造成大众笑料,可悲又可怜。如此炒作博“成功”的人,罗玉凤并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王亚丽本来是一个初二就退学的农家女,她以拜认商人王破盘为“干爹”的方式进了城;之后离开“干爹”,投奔交通局长,当上了副科长;在交通局长被“双开”后,又结识新的“贵人”,在其帮助下仕途通达,最后官居石家庄市团市委副书记,最年轻的市政协常委。王亚丽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以结识权贵和作假——身份、年龄、履历、档案全都系伪造的方式,在仕途过关斩将,步步高升,“功成名就”。不必怀疑,以这样令人不齿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人,为了“成功”践踏道德、良知甚至法律的人,王亚丽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要“成功”,先“成人”

    治疗“成功病”,需要社会建立更加多元的价值体系。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平平淡淡自得其乐的小日子。人人都成功的社会未必就是一个进步的社会,正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一个人,从行为模式到价值观都趋向于一致,这个社会是可怕的。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社会不应该将“成功”的标准功利化、物质化,关于“成功”应该有更明智和更丰富的定义,有更多元和更通达的理解。在重要的岗位做出重大的成就,是成功,在平凡工作中恪尽职守,也是成功;努力奋斗获得更多财富是一种成功,以好的品行赢得好的口碑也是一种成功;在庙堂身居高位建功立业是一种成功,在江湖独善其身悠然自得也是一种成功;开好车住豪宅着华服是一种成功,在朴素的房子里经营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也是一种成功……虽然由于禀赋、性格、成长环境、发展机遇的差异,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成为高官或者富豪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只要踏踏实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成功者。社会应该让个体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价值和精彩。
    在舆论上,要帮助年轻人培养健康的成才观念和多元的生活理念,引导他们做有远见、有耐心、从容大气、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应该让年轻人懂得,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心自守的安宁。当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了新的评价体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劳动、做出了成绩的公民,都将享受到足够的荣誉,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
    向往成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的规则,需要保持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需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如果“成功”需要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需要心狠手辣不择手段,需要践踏生命的尊严和廉耻,需要违法乱纪,这样的“成功”应该被谴责和唾弃。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但求成长,不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成功最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只向往作为结果的成功,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
    不管成不成功,我们首先要“成人”,一个自由、自主而快乐的人。我们的生命,本就不是一件功利的事,而是一程美好的体验。我们可以错过获得大成功的喜悦,却不能错失生命成长的每一份美好。生活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汹涌的物欲,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的魔力掳获而陷入迷失。当成功成为一种压力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用别人的所谓“成功”来挤压自己?原来的自己知足常乐,而经过一些不适当的攀比之后,原本健康的心态被破坏殆尽,人生轨迹也变得扭曲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成功吗?
    要成功,先成人,成人是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李娜,但我们仍然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郎朗,但我们仍然能享受音乐的美好;也许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马云,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许我们再努力也不能让自己的名字得到公众的瞩目和艳羡,但我们仍然能享受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与乐趣——谁能说我们没有成功?我们赢得了幸福,赢得了尊严,赢得了丰富和美妙的人生!

 

□背景·盘点

    追逐“成功”的他们

    王扬勇:只要敢想就能成功

    我花了一个月的生活费从武汉坐 火车来广州听一场成功学的现场演讲,我周围的人都说那是疯子的行为。对于这类说法,我根本不屑于理会。我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一行8人从武汉赶到广州听演讲,被很多人看来是疯子。成功学里做过调查,这个世界上成功者只有3%,当你所作的决定被大多数人所反对而被少数成功者所赞同时,你所作的决定往往是正确的。我个人为了找到人生的世界级教练来了两次广州,遇到了不少挫折,投资了不少钱。想来曾经也有过抱怨,不过回想起我的经历来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所描述的那样,不少的英雄豪杰在成为英雄前都曾经找到过一个世界级的教练,而且为成为教练的徒弟付出了艰辛的代价……”
    我闲暇时爱看武打剧,发现电视剧里英雄主角的“镜头”特别多,而门卫、店小二之流的“镜头”少。所以,我要做英雄。我出生在一个小镇的平常家庭,父母并没有指望我出人头地,而我自己也曾经只想着毕业后找份工作过日子。可是,有一次,从一堆盗版碟中,我偶然看到了成功学讲师陈安之的演讲,我被触动了。陈安之说,只要敢想,你一定能成功,人生需要有目标。于是,我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我生命的第一个贵人是武汉一个教授狂人英语的杨老师,我觉得杨老师就是我身边看到的成功人士——他靠做培训教育,27岁买了宝马,买了两套房子。在杨老师身边做了半年助教,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比如终于知道了坐宝马车的感觉真好。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要多体会穷的感觉,说如果你读书不好就会过得那么差。其实我们也该体验富人的感觉,那样我们才能更想成功。
    我认为自己一步步走在成功的路上。“人生有可能不成功?成不成功都没关系?”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坚信:只要敢想,就能成功,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赵凡:幸福是西瓜,成功是芝麻

    我的女儿赵婷初一的时候被评为“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同学们按“成功者”的标准要求她,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赵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她的压力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焦虑,与同学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女儿含着泪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我,说她压力很大,生怕自己表现不如别人,让父母和老师失望,让同学笑话,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脸上的肌肉在颤抖。她说自己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各种特长培训上,感觉很辛苦也很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下课的时候没有同学和她一起玩,她感到伤心。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最在意的就是努力培养女儿的成功感,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给她报了四个特长班,分别是奥数、作文、英语和绘画。奥数是升学必备,从小升初到考大学,都是金字招牌。作文是考试大分项目,马虎不得。英语重要性不言而喻,考什么都离不开。绘画算是培养孩子一份业余爱好,学好了也算是加分项。孩子今后的人生要成功,哪一项都不能落下。女儿也很争气,读书跳级,参加各项竞赛,获得各种荣誉,一直保持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直到此刻看到女儿的泪水,我才发现,成功未必幸福、快乐,成功感与幸福感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我以前是捡芝麻,丢西瓜。现在我才知道,让孩子有个平和的心态,有个快乐的生活,比成功什么的要重要太多太多。

    张亮:我要以加速度成功

    27岁的我内心很不平静。整个人像在火车上,晃荡得厉害。
    刚毕业那会儿,我立志要一年解决房子的首付问题,两年建立自己的公司。但是,马上要进入第三年了,这两个我觉得并不是很宏伟的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第一年,我将户口落在了北京,进了一家国企做技术员。但是,朝九晚五的,每天需要检验几千件产品,眼睛看得都花了,一个月下来,赚钱却不多。我有点着急了,给家里打电话说想跳槽,从父母手里硬是拿了几万元钱加盟了一家从韩国过来的“爱情氧吧”情侣专卖店,专门经营情侣们用的小物件、T恤什么的。但是,由于专卖店所处的地点是闹市,房租是天价,大半年下来,收支才勉强持平。这样的前景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我又开始焦虑起来,动起了别的念头。
    办实业、做经销代理的人都很“长征”,不但辛苦,而且积累财富的时间很长    ,我不愿意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想做的是稳定可靠、见效快的投资。我打听到舅舅的姑姑的小女婿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立即去拜访那位所谓的亲戚,然而亲戚拒绝了我投资的要求。回来路过一个彩票亭,我实在抵不住诱惑——报纸上曾登过有人一下子买了5万元的彩票中了头奖的报道。头脑一热,我将所有的钱用来买彩票了。结果,颗粒无收。
    出于无奈,我又开始去上班,干上了房地产公司的业务员。这两年时间,我内心一直很焦虑,对于未来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稍微不注意,等过30岁就很难再有机会了。所以我很着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一边应付着工作,一边总是在琢磨,怎样才能有那种迅速立业的渠道,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像从滑梯上躺下来的那种感觉:是加速度的成功?

    小芳:我为什么想当富人

    我毫不避讳,我一直渴望成功。在我的词典里,成功就是有名有钱,小成功是嫁个有情义还有钱的男人,更上层的成功,就是自己做大做强,尽享风光。
    你无法明白,穷女孩的青春会如何窘迫,连爱情都那么脆弱。读大学时,给我写情诗的男生很快就被一个有钱的女生俘虏。我于是懂得,爱情原来还可以换来别的筹码。我开始有目的地接近一个省委官员的公子。他相貌平平,少言寡语,个性非常要强。没有关系,我顺着他,体贴他,让他开心。我的确也喜欢他,喜欢他的那辆黑色奥迪,喜欢他让老师都笑脸相迎的身份,喜欢他能让我少奋斗30年的家庭背景。毕业后,他老爸果然给了我一份好工作,在当地某家大型医药企业做业务经理,可是,条件是我和他的宝贝儿子分手,他们需要门当户对的儿媳妇。
    我最讨厌被人蔑视。那些夜晚,我咬牙切齿地发誓,我要成功,我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我决定做业务部的第一强人,学会了一个一个地拜码头,学会了公关,学会了被拒绝100次仍101次拜访,学会了不动声色地说荤段子,学会了巧妙地投其所好,学会了不管听到多轻薄的话都永远保持微笑,学会了勾心斗角巧言令色,学会了在该狠心的时候狠心,该耍花招的时候耍花招。有次和一个东北客户谈合同,他让我喝酒,说如果能喝完一瓶酒,就跟我签;要不然,就答应和他处处。我选择前者。当晚,我喝趴下了,胃出血,直接被送进医院。我终于签到这个重要的合同。事情就是这样残酷。没有人会同情弱者。如果你不行,就只能被人践踏。我现在有了自己稳定的客户源,看着当初和我一样怯生生的女孩跑业务,我总是在想,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世界,强者生存。
    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很羡慕我,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穿的用的都是名牌。是啊,我是他们眼里的成功典范。他们那种眼神,特让我飘飘然。虽然回家后我疲惫不堪,还得计划明天如何跟人赔着笑脸装孙子。
    当初挣钱只是为了争气,为了享受,现在挣钱是我最大的目标,我迫不及待地想拥有更多的财富。对,我承认,我很贪婪,很急切。有人说过,钱是什么,不过是让你的人生达到完美的工具之一,但是有时候,钱的确还包含有一种意志在里面,它会潜移默化地控制你,让你逐渐偏离幸福快乐的终极目标。可是,我还是渴望成功,渴望更大的成功,真正挤入上流社会的富人圈。

    李萌:我离成功怎么这么远

    我毕业于一所全国知名大学的新闻专业。一进大学,我当完班长当会长,评完先进评奖学金,过得是风光无限。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在职场生涯里获得成功肯定也是件不难的事情。
    我背着行囊来到北京。泡了几周的人才市场,终于被一家杂志看上。我想着只要先干着,过不了几个月肯定能认识人,跳槽到好地方是件容易事。工作倒也顺利,只不过看不惯隔壁桌的那个小子。他处处与我作对,只要是我报的选题,他能挑出一堆“不可行”。一次争执后,恼羞成怒的我对着他就是一拳,不得不“引咎辞职”。
    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旅游公司做企划。领导要求“诗一样的语言”,我每天抱着唐诗宋词,绞尽脑汁地写永远也写不完的文案,薪水还不理想,真郁闷。想着尽快赚到第一桶金的我等不及了,再次跳槽。
    第三份工作不仅专业对口,而且部门领导是我上两届的师兄。师兄领导对我青睐有加,安排我专跑“IT线”。工作非常紧张,跑会、采访,写稿,要在晚上10点的最后截稿时间前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两个月过去了,我渐渐对这样的生活失去信心。虽说收入还不错,可工作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得像“成功人士”那样享受生活呀。桑拿、健身、高尔夫、俱乐部,这些名词我还只停留在想像阶段。有时候听师兄说起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心里忿忿不平,“他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轻闲,开好车住大房子,凭什么呀?我哪样不如他了?”不满的情绪很快被带到工作中。为了让自己过得轻闲些,我只去一些有红包可拿又给记者准备了新闻通稿的各种“新闻发布会”,把“通稿”换换标题便充作自己的“独家报道”。过了两个月,我再次被揭发,被迫辞职。
    经历挫折后,我为自己制定了“成功规划”:电视台工作轻松体面,挣钱容易。然而,每次应聘我都被电视台以“无相关工作经验”为由拒绝。无奈,我去了一家数字传媒,做晚班编辑。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一个星期值两次夜班,工作总算轻松,该我好好享受生活了。我直奔健身房,一打听,居然最便宜的会员卡都要花掉我两个月的工资。失望到极点……
    毕业后的日子过得飞快,每次同学聚会,听说谁谁已经买房买车,我的心都酸酸的。我怎么就不能过上那样潇洒成功的生活呢?我离成功怎么这么远呢?

    沈建:我遗失了最重要的东西

    该死的闹钟又在尖叫了,我一把按住它,带着一种近乎仇恨的情绪起床了。近一年了,我都是在这种骂骂咧咧中起床的,一想到要去上班,就郁闷至极。
    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是父母和老师眼里的好孩子,他们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父母的目的是让我多些“特长”,升学时好加分。三年级时爸妈借钱给我买了架钢琴,他们的理由是:“为了你的前途我们都借债了,看你这回还能不能学好!”我终于部分完成了父母的初衷:因为我的特长,中考加分,我得以进入重点高中。到高中以后,我对地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整天一整天地痴迷于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能闭着眼睛画出中国与世界板块图,对再小的国家的基本概况我都了如指掌。我想,考学时我一定要报考有关方面的专业,今后,我无疑会是一个出色的地理学家!然而,我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我讲述“利害关系”。他们认为“地理”是不务正业,以我的成绩,完全可以考最好学校的最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外语、金融,他们认为这样才是好前途。最后,我妥协了。我最后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外语系,学习小语种。
    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当我终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彻底被父母“异化”了,或者说,我完全“开窍”了。我把时间大量花在参加各种社团、考取各种资格证、与老师拉关系、争取各种荣誉上……我要为毕业后的出路早作打算,或出国或考研或找工作,得提前铺路。
    大学四年就这样过去了,而我的专业因为我实在没有兴趣,能力平平。现在,我在一家出版机构做翻译和编辑工作,分配的时候有很多同学羡慕我,我四年的努力好像也没白费,可是,工作一年多以后,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现在的工作毫无兴趣,完全提不起劲来,升迁遥遥无期。有时我还想靠自己大学四年练就的人际交往能力活动活动,给自己加点分,可是有一次,当我把从家里带来的特产送给总编的时候,总编语重心长地说:小沈啊,年轻人,切忌太浮躁太功利,我看,你还是把时间花在业务上比较好。我当时简直无地自容,原来,在同事领导的眼里,我是一个“浮躁而功利”的人。我的心情越来越差,厌倦上班,业务也没什么提高。我觉得自己遗失了最重要的东西。

 

□公众表达

    “成功者”谈“成功”

    我希望女儿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别人知道吗?
    ——作家 王 朔

 

    获得财富,赢得别人的认可,这是一种成功;另一种是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实现了自己的某种追求,但别人不一定认可,然而对他自己很重要,那也是一种成功。但是现代人的成功观很单一,所谓的要做“人上人”,这是恶心的等级制度的结果只知道权力,觉得那个东西金光闪闪的,有权了就有钱了,就可以成功了,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丑陋的东西,不知道人性的完美、饱满和结实,包括人的安静。我们完全可以养成另外一些评价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眼光。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对社会产生善的力量和善的影响,能够对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这是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现在社会对成功的评价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市侩,这是不正常的。
    ——《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 王克勤

 

    中国人的成功观是有问题的,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人上人”,在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当中,只是为了现实的利益,是没有理想可言的。我认为成功就是有点理想主义,并且这个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实现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体验到精神上的快乐,这就是成功。
    ——《南方周末》首席评论员 笑 蜀

 

    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个人大可不必同世俗观念的成功概念看齐。但是,我们的一生必须是努力的。这种努力,要在自己身心承受范围之内。
    ——浙江师大教授 龚剑锋

 

    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一位大师说,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著名主持人 杨 澜

 

    什么叫成功什么是失败,取决于怎么判断。如果一个社会只是以狭隘的物质主义为标准,就不可能真正发展和繁荣。孔子讲,“邦有道,贫且贱耻之,邦无道,富且贵耻之。”如果社会的规则是错误的,即使你很富有,你也应该羞耻。那些贪赃枉法为牟一己私利的官员,或者并非按照正常途径得到财富的有钱人,我个人极其鄙视。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盛洪

 

    如果只有一种单一的价值,在人们的感受中,所谓成功就是一切,所谓失败就一无所有,那么正当的追求往往就会变成恶性竞争,社会也会变成由“丛林法则”主导的社会。这样一方面会加重所谓失败者的失落和焦虑,让他始终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社会的分歧和鸿沟,形成许多负面的问题。
    ——文化学者 张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