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彭德怀元帅在中南海的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56:56

彭德怀元帅在中南海的七年

2011年11月14日 09:21
来源:法制时报

字号:T|T
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彭德怀(左) 与侄女彭梅魁(右) 在吴家花园合影(资料图)

“文革”期间彭德怀遭到无情地批斗

彭梅魁是彭德怀的大弟弟、烈士彭金华的女儿。1940年,在彭德怀的老家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国民党特务半夜闯进彭家,彭德怀的二弟弟彭荣华当场被杀,大弟弟彭金华被捕,5天后也惨遭杀害。之后,彭梅魁的妈妈因此精神失常了。12岁的彭梅魁带着二三岁的弟弟彭康白,既当爹又当妈,同时还要应付国民党特务的骚扰,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1945年,王震率南下支队到湖南,派人找到了他们,但由于当时彭梅魁的身体不好,怕她北上延安长途跋涉吃不消,最终,王震只带走了哥哥彭起超。

直到1950年1月,党组织才把彭梅魁姐弟接到北京,送他们进入华北小学读书。

彭梅魁被安排两次见伯父

1950年,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10月,中央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抗击美军入侵朝鲜,彭德怀作为志愿军的最高将领率部入朝作战。

在彭德怀从大西北来北京商议入朝作战部署之际,他给正在华北小学上课的彭梅魁和弟妹们捎话儿,要他们到中南海见面。从这次与伯父见面交谈中,彭梅魁感觉到伯父对到北京学习才刚刚几个月的他们的牵挂和期望。彭德怀嘱咐彭梅魁,如果遇到特别的事情学校无法解决时,要他们去组织部找帅孟奇妈妈。但只要是自己能够克服的困难,就不要麻烦组织。

这次见面4个多月后的一天,学校又通知彭梅魁去北京饭店见彭德怀。这一次,孩子们已经从国内的报道中知道了伯父在朝鲜前线率兵打仗的事情。伯父突然回到国内要见他们,彭梅魁高兴极了。

彭德怀自己没有子女,但他对待两个弟弟的孩子如同己出,他把他们接到北京,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即使在最紧张的战斗回国间隙,他也挤出时间安排与他们见面,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教导他们做事做人的道理,这足以告慰两位烈士弟弟的在天之灵。

中南海永福堂7年的日子

1952年7月至1959年5月,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彭德怀搬到了中南海永福堂居住。同在一个城市,这些没有了父亲的孩子们把永福堂当成了自己的家。每个周末,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聚在这个宽大的院子里,给这个原本寂静的院落增添了欢声笑语和勃勃生机。

彭梅魁从医士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接她进厂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这个厂的东北小伙子,名叫张春一。来到这个厂,彭梅魁从未向任何人谈起过自己的伯父。

张春一是厂医务室的医生,比彭梅魁早进厂两年,自然而然地对她给予一些帮助,时间一长,两个人开始悄悄地谈起了恋爱。1958年春天,彭梅魁和张春一商量好准备结婚。知道消息后,伯父把她叫到跟前,拿出一张写着她名字的存单,说是为她准备的200元钱,要她买一些需要的东西。而且,伯父还告诉她,不仅是给她一个人,而是给他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了这样一个存单。200元钱,在当时对两个年轻人来说,可是派了大用场。

开国元帅的平民生活

1959年庐山会议,对于彭德怀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关于庐山会议,彭梅魁并不知情,只是当北京汽车制造厂党员干部传达党内文件时,才知道了伯父居然犯了严重的错误。当时的会场气氛相当严肃,文件中那一句句“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分子”的刺耳头衔和一桩桩的“罪恶事实”,令彭梅魁震惊、惶恐。她一方面绝对相信党,另一方面更为伯父犯下的“罪状”感到痛惜。

之后,彭梅魁去到中南海看望伯父,两人四目相对,再也没有了以往的欢声笑语。那一天,伯父轻轻地对她说:“梅魁,我名誉不好,从今以后,你不要再来看我,以免影响你的工作。”并且告诉她,伯父很快就要搬家了,可能要到清华大学、颐和园一带。彭梅魁此时此刻心情太复杂了,嘴上更是不知说什么好,眼泪就要落下来。离走时伯父紧紧握着彭梅魁的手,一再叮嘱,不要再来看他。

这一年的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10 周年大庆的日子,没有人特别注意到,天安门广场站在检阅指挥车上的人由彭德怀换成了林彪。就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也少了彭德怀的身影。事实上,庆典之前,彭德怀收到了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的通知,但他早已清理了各种衣物,将元帅服和勋章等物品上交了党中央。此时的彭德怀已于9月30 日离开了中南海,搬进了远离闹市的一片清静院落———吴家花园。

再见面时,彭德怀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像往常一样握住侄女的手,问她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并带她看了院子里的里里外外。

“八万言书”手稿保存

在吴家花园将近6年的时间,彭德怀给自己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学习计划和劳动计划。他一直在为恢复工作做着准备。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等不到党中央的召唤,彭德怀向党中央写了申诉书,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八万言书”。

1962年,当彭德怀写完了那封转呈给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八万言”长信后,彭德怀感觉到对自己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而且处境仍在进一步恶化,他开始担心起他的手稿,不知该保存在哪里好。于是,当彭梅魁到吴家花园看望他时,提出由彭梅魁保管,并叮嘱她,那是他对自己一生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等将来用得着时再拿出来,为他争回清白。

于是彭梅魁把手稿包裹好带回自己家里,放在柜子的最底层。过了些日子,彭德怀觉得放在彭梅魁手里也不安全就要了回去。直到1964年,彭梅魁到吴家花园对伯父说起自己要回趟湖南老家,把两个孩子送回去照看,并顺便把手稿带回去。彭德怀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就将手稿又交给了彭梅魁。到了老家,为了安全起见,彭梅魁和妈妈一起将手稿用蜡封好,装在一个瓷坛子里埋进了灶脚下面,这让彭德怀很满意。

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彭梅魁担心伯父的手稿会出问题,便和爱人请假专门跑回了湖南老家。从灶脚下挖出手稿交给了弟弟彭康智保管。1969年,彭梅魁再次回湖南,将已经磨损了的手稿带回了北京。1978年,彭德怀去世后,为了给伯父平反,也为了保存好彭德怀留在世上为数不多的手迹,彭梅魁几经周折,找到了已出来工作的黄克诚,并托他把这些手稿转交给了党中央,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接收了手稿。

在彭德怀身处困境的十几年时间里,彭梅魁始终保持着与伯父的联系,不论彭德怀赋闲在吴家花园,还是去大西南,甚至被羁押在看守所里,只要在允许的情况下,彭梅魁总是想尽办法给伯父送去书籍、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等。

张春一回忆说,1966年12月份,伯父被从四川带回北京,一开始是被羁押在什坊院监狱,后来又换了几个地方。一天,北京卫戍区警备处的一个副处长来到家里,说需要送一些布票、粮票和生活用品等,只能送到卫戍区门卫不能见人。为了让伯父多吃些水果,不管花多少钱,每次去都买一个他最爱吃的白兰瓜带去。直到1974年初,伯父病重住进301医院,才被允许一周送一次东西。后来病危了,才被通知可以随时到医院病房送东西。

这一年的11月29日下午,张春一回到家里一看,老伴不在家。后来他才知道,专案组来了通知,让彭梅魁赶紧去一趟。来不及说一声,就直接从工厂奔301 医院了。等她到医院时,伯父已经走了。

彭德怀享年76岁。这位在疆场上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在彭梅魁等亲朋的奔走下和一些老战友的呼吁下,彭德怀的不白之冤在他去世4年之后得以昭雪。

(据《湘潮》杂志)

法制时报网络版刊登的本报记者文章、图片著作权属本报社及本报记者所有,未经本报记者同意,任何媒体及个人不得网摘、报摘等,违者视为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经同意转摘,要按法律规定付酬等。

社址:海口市新大洲大道(三公里)海南政法学院综合服务楼法制时报社 邮编:571100 

电话:总编办 65986002 编辑部 65986010 广告部:0898-65303663 18889793865 记者部 65986037 发行部 65986003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res.img.ifeng.com/58114ce5495e21c0/2011/1102/rdn_4eb0f7f96d1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