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下载微盘:陶行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5:38:40

一、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经验,试论为什么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 30分,不少于1000字)

答: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识到:新课改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

   毫无疑问,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内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专业发展的需求,那么再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条件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换言之,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发展。所谓“自主”,就是自己自觉、主动地去追求个人要到达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它和“他主"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他主"发展中教师也应该具有自主的意识,即在教师培训等“他主"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有利于专业自主发展的活动中。

  由此可见,教师“自主发展”是有具体的内涵的。研究表明,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教师的发展方式。金美福博士在《教师自主发展论》中将教师自主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很有见地的。现在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自主发展"作为教师的一种生存与发展方式,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基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笔者认为,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等是构成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路径。

    1.学习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阶梯”。 在我看来,读书与学习,在人的生活中比什么都重要。《论语》的第一章“学而”,讲的就是人为什么要学习。今天,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种理念,它已成为一个行动。对于个体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更是一种责任,是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辈子都需要学习、提高。学习是教师润泽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教师不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创新与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因此教师要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自己学习、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说过:“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是不服你的!你一定要棋高一着,也就是说在深度上要挖掘,在广度上要开拓,你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学科的走势、对学科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一辈子学做人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保证教学的丰富多彩,才能创造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

    2.研究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上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后,教育科研已被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科研不仅是一些专家的专利,一般教师也有自己的“话语权”。因为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其中有大量的教学感性认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都是开展课题研究最有力的支撑。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高深理论的构建。而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研究要与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教学,研究管理,研究课改,研究学生。这样的研究才能更“有效”,教育才能更富意义。

    3.实践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教师,任何时候都要把读书学习包括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成果和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的重要沃土。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就没有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对这些理念的运用、操作和探索。事实表明,凡在一线产生大的影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的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基本上都是在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即在实践智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自己完整的教学主张并为大家所接受。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当大力强调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再一次回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

4.反思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助推器”。 教师的工作需要探究,需要实践,也需要反思。教学反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关注才出现的。先圣孔子说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自古以来,为师者就有反思的传统。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人或许工作了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不少学者认为,反思的最好方式,就  是诉诸文字。,写教育日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对教师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反思,可以让我们沉  静下来,不再被一天的繁杂琐事而困扰;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和幸福。当教师的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后,这样的教师离优秀教师已经不远了。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

过程,需要“内外动力"的激发和助推,但“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也体现了教师的内在需求。

二、试述自己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若干尝试和效果。(40分,从问题的提出、问题原因的分析、采取的具体对策和实践效果等几方面论述,不少于1000字)

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45分钟的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一向不赞成加班加点。原因:一是我觉得靠拖长时间给学生补课,这种办法,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处;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低效率,甚至没有效果。学生也是人,假如我们每天下班后,硬把学生留下,就算是表面愿意留下来了,又会有什么高效率呢?学生经过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紧张学习后,我们当老师的还把他留下来辅导,如此的搞疲劳战术,试问这效率会是如何呢?所以,稍有理智的教师都不会赞成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漏,长期的疲劳战,势必造成学生厌学,造成师生都疲惫不堪焦头烂额的局面。只有提高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老师才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的质量也才有保证。如何才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呢?
     一、把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从而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最好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把应教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我们应在备课时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二、精力用在课内,精心上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定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教师讲得多,必然剥夺了学生学的机会。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更大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 ,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学生如何“学”上做文章。重在让学生“悟”。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悟”。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实有好多知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教师讲的少,就要精讲,把握好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知识不需要讲。课堂上教师如果滴水不漏,大讲特讲,反而会将学生引入迷魂阵里。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些方式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教书育人凭得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如果能适当的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挂图、投影仪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把有关内容简介出来,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三、试述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解及现实意义。(30分不少于1000字)

答:“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生活教育以生活做中心。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是一种工具,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他还指出:是好生活即是好教育,有目的的生活即是有目的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即是有计划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即是合理的教育,日常的生活即是日常的教育,进步的生活即是进步的教育。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每个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陶行知提出了“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等五种生活要求。他指出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教育的领域。即生活教育的范围,不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的生活。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就是教育的场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应扩张到大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大自然也应引进学校和课堂。“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与万物为友。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先生说:“不了解社会需求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运用社会力量办学是无能的教育。”他提倡在普及大众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各人的长短,发展各种、各样、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他提倡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并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教育。

教学做合一,这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先生还指出真正的“做”乃是“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这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贯彻以实践为主、与实践结合,把教育搞活,更好地发挥创造精神的基本原则与必由之路,是提高各级各类人才及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要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