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 韩国: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 内容 - 芜湖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46:19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2004-03-24  来源:济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泽民同志曾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为中国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他创立“生活教育”学说,提倡“创造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身体力行于师范教育和农村教育的改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超前意识和现实意义,至今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经认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先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中国教育的第二个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到笔杆和书本、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陶行知何曾想到当今中国教育的第三个误解便是教育与做题,并由此衍生出所谓“应试教育”,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应试能力和考试水平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骄傲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  中国的文人历来讲“诠注”,读一本书、学一篇文,不厌其烦地行批眉注、旁证博引、牵强附会、说文解字。“诠注”之于专家学者,未尝不是一种做学问的办法,但此风推至极致延及基础教育则祸大于福,其表现于文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填字改错、标点注音;于理则理论体系、知识框架、题山卷海、月试年考。本人无意贬低传统教育“数十年所取得的成功”和“基础理论扎实的优势”,因为这也是我自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教近三十年,多见此法似也试不爽,门下也不乏读清华北大的高才生。然而当面对新世纪教育浩浩荡荡的潮流,面对进入WTO给教育服务所带来的挑战,我们终究不得不再次正视中国传统教育之“优势”的另一面的确正是旧教育之弊端。一个传统(或老生常谈)的诠注,为什么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的竞赛中,我们(应该说是经过国家集训队数月强化的中国中学生十字军)能够夺得那么多金牌,而却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经过土教育的土硕士土博士能问鼎一次诺贝尔科学奖的桂冠?都说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匮乏,然而创新精神何以产生?创造能力从何培养?
 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并开具一付药方,药名:“教学做合一”。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的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方法、目的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教学做合一”与研究性学习是相通的,研究性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继承和发展。

   一、更新观念、拆去“各人心中的围墙”

  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已在各地展开,但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各种阻力,存在各种片面与形式主义的东西。究其根本,首先依旧是观念问题。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传统教育的束缚,行政评估的压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偏爱,使“关起门来干”的围墙至今还没有被完全拆去。“这种围墙不是真正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围墙,各人把他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变过来,解放起来。”惟有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才能解放教师,解放社会才能解放学校。存在决定意识,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已广泛地融入以信息技术为媒体的国际大家庭,中国教育再一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高考制度的改革,都为中国基础教育的解放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围墙既已冲突,“全国学者,苟能尽刷其依赖天工、沿袭旧法、仪型外国、率任已意、偶然尝试之旧习,一致以实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事而万事新,开始非新国新民之大计也”。

   二、“提倡创造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几经磨励,试曾寻找一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在教育改革的漫长道路上,有过以简单劳动代替文化教学、以“三大革命”取代学校教育的沉痛教训,也出现过在具体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我们憎恶以政治扼杀科学文化考试的“白卷英雄”,也不愿意看到教育的本质被“升学率”所扭曲。何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江泽民同志立脚于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从我国的国情和我国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论断。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校庆会上的两次讲话中更进一步对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创新人才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再一次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 陶行知学生早年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道:“因为慎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但是我们知道,单独的行动,也是不能创造的。……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实在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遗憾的是我们那么多年来走过很多弯路。当然无论是老子、儿子还是孙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行动、思想和创造,已更具有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信息时代的特点。但“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的创造教育的思想,仍然表现出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三、“教学做是一件事”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传统教育“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将教和学分离了”,陶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而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办就是创造。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去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正的学。我们要能够教,教要教得其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回顾我们的教育,也曾经在“做”上下过一番功夫,如“上山下乡”、““三机一泵教学”等。然而那并非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做,陶行知认为:“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的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上来审视“做”的含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置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识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 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营造“宽容和了解”的环境。“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弟”,以形成良好的科学民主的学习氛围。为此陶先生认为,必须(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做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
 陶行知先生堪为“万世师表”(宋庆龄),他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和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我们今天学习起来仍然能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而他为改造教育终身孜孜不倦探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却又是以那么平易近人、通俗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不仅茅塞顿开,尤感觉亲切可敬。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中国教育的惟一选择,“‘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倘如此,则中国教育之进步,可操左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