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级地震余震会多大: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53:03

陶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教育

2009-05-29 03:23 搜索更多 点击:52次 查看所有评论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后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使他赢得世界性声誉。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点,便是尊重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陶行知非常欣赏自己悟得的一则联语:“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这下联便是鼓励创造的宣言。他说,教育即是“教人变”!还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创造。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陶行知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朱德要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的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面对黑暗的旧中国,陶行知立志用教育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在给文美的信中,他写道:“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他说,“我这几年的事业”都是“实行这个目的。”“我们生在此时有一定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他指出,要“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在《育才学校校歌》中他更是写道:“要创造出新的凤凰山,新的家,/新的学校,新乐园,新的世界。”“创造幸福的新中国,新世界。”在《创造年献诗》中他还写道:“日日月月积成年,努力创造新天地。”从陶行知的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他倡导的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

二、要有“创造的教育家”——创造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陶行知精辟地分析道:“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高尚的。”他还说:“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陶行知大力提倡教师要有创造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他说:“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不愧受我们崇拜。”

在《创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对教师创造的目标、条件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除了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外,“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这就是说,教师创造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活人”,一是要勇于探索,创造出新的教育理论。至于创造的条件,陶行知认为,每个人在每个地方,每个时候都可以创造。他分析驳斥了认为不能创造的种种情形,对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生活太单调了”,“年纪太小 ”,“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等理由,用有力的事例进行了批驳,然后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告诫人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而要“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鼓励人们“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教育改革,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

陶行知先生不但是创造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更是创造教育理论的身体力行者。他就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第一个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教育本身的规律,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第一个创办试验乡村师范,从实践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等教学原理;第一个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第一个提出教育下乡,倡导以教育改造乡村落后的经济和落后的思想。

三、“解放儿童”——创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他在《思想的母亲》一文中指出:“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在《三代》中,他更是用简明形象的诗句说明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首先,教师要了解儿童,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要信任儿童,相信“小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

其次,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一)解放儿童的头脑。“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大胆地思索,大胆地想象。(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传统的教育总是要求儿童静坐、静读、静写,不许儿童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希望教育工作者“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让儿童大胆地动手参与。(三)解放儿童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准许他们大胆地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小孩子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 “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五)解放儿童的时间。“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考试太多,太频繁,“赶考把时间赶跑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六)解放儿童的眼睛,要“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第三,在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此,陶行知主张一是要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二是要培养儿童建立创造第一需要的良好习惯。三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四是要建立的师生关系,“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为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宽容和了解、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引导学生在民族生活中学民主。

四、“创造的考成”、“要活的书”——创造教育要求进行考试改革和教材改革

陶行知并不一概反对考试,他说“民主教育也是要考的”,但他“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他主张“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他在《试验乡村师范答客问》一文中,讲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录取新生“所要考成的五样东西:一、农事或土、木工操作;二、智慧测验;三、常识测验;四、作国文一篇;五、三分种演说”,这些都是“生活的实质”,而“不是纸上的空谈”。遗憾的是,陶行知先生在六十多年前就已指出的问题,现在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陶行知的考试观,对我们改革考试制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必须进行教材改革。陶行知认为“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他对“以文字做中心”的传统教科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只是“认字的书,读文的书罢了”,“这些书使您觉得读到胡子白也不能叫您得着丝毫驾驭自然的力量。这些教科书不教您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它们不教您试验,不教您创造。”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陶行知主张“要活的书”,“要真的书”,“要动的书”,“要用的书”。他对教材编得好不好,提出了三种判断标准:“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化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从这三个“有没有”可以看出,陶行知要求编出的教科书要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上述可知,陶行知提出的以改造社会为目的,以教师勇于开拓创新为前提,以实践为途径,以努力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为中心的创造教育理论,同目前我们开展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论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学习研究、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