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虹洁天天向上哪一期:漫谈赣州古城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19:44
漫谈赣州古城墙 
 文章来源:<赣州史话>   
 

  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洪武三年始建。平遥,也是洪武三年。荆州顺治三年。兴城,乾隆四十六年。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1994年1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将四大古城墙改写为五大古城墙,而1996年11月20日,赣州古城墙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宋城墙,国内孤品。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滨建郡治,赣县附郭。由于战乱和洪水灾害,郡治曾数次搬迁,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才在现址固定下来。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平方公里,拓宽至3平方公里,这个范围一直延续到廿世纪五十年代。北宋嘉佑间(公元1056年-1063年)虔州知军、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因州城岁为水啮,伐石为址,治铁锢之。即用砖石包砌了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能城市。熙宁间(公元1068年-1077年)州守刘彝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和水窗,城内街衢委巷皆为经理。熙宁、乾道、淳熙前后修建了西河(知政桥)、东河(东津桥)、南河(南桥)三座浮桥,靠近城墙的西津门、建春门和镇南门。此后,赣州城墙历代均予以修葺。清咸丰间(公元1851年-1861年)增修五座炮城。现仍存东门(残)和八境台炮城以及西津门炮城的一部分。赣州古城墙在明代修葺后,周回十三里,为丈二千五百十二有奇,崇三丈,警铺六十三,雉堞四千九百五十二。解放后经过实测全长6900米,平均高度5米,厚6.5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门。1958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段城墙后,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从西津门沿章江至八境台,从八境台沿贡江经涌金门、建春门至原百胜门旁、今东河大桥止,共3664米。另外,南段古城墙沿拜将台段还有52米,1990年10月又暴露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41米。经赣州市博物馆1990年调查,现存古城墙中,宋石墙25.25米,宋砖墙19.80米和养济院南宋砖墙基41米,基本上是原墙原貌,其余部分多历代维修,除被蔓草杂树掩盖部分,宋代遗存或许在墙内还待发现外,多数已混杂不清了。但3664米整体规模宏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赣州古城墙还保存了朝天门(五代卢光稠时建,宋代砌砖)和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马面、弩台(即拜将台址)、警铺、雉堞、八境台炮城和西门炮城、东门炮城的一部分。另外,还保存了福寿沟及出水沟口(水窗)。当代著名考古学家、古建筑学家宿白、郑孝燮、罗哲文先生认为赣州“是我国城市发展中一种不可多得的类型”、“赣州宋代遗迹和遗物,是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并著文向国家提出建议,对赣州古城进行科学考古调查,为中国城墙考古增添新的认识。赣州宋代古城墙1987年12月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对赣州旅游资源考察后,认为赣州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学界认为宋城、宋城墙即是。

  赣州古城墙,有数以千计的铭文砖,是赣州古城最珍贵遗存的一部分,也是研究赣州古城史特别是宋城得天独厚的条件,已发现的铭文砖,得自墙基、子城、墙内、墙身、垛口、马面、炮城各个部位,虽然有一些铭文砖显然经过不止一次修葺用过,就铭文砖这个局部结合史籍进行研究,也能大致反映赣州城市建筑八九百年的沿革。加上砖体厚重,内容和字体丰富多彩,还提供了一些朝代在监修城池方面的制度、职官、用工、用料方面的情况。宋代的窑务及其管辖的第一、第二、第三务,南门第二务,修城砖使、砖官、作头和明代的府提调同知、县提调主簿或县丞管理下的总甲(甲首)、小甲、作匠、造砖人夫制度和督管城垛乡约、泥水匠包修制度,反映了官修(或军修、囚修),民修的情况。宋代虔州,明洪武中赣州所属各县铭文砖,补充了史籍未载的两次大修葺,为研究宋、明赣州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明砖中县主簿下“典史”一职,虽品秩未入流,但掌狱囚,对照《明史》卫所“军士苦役甚”史料证明军修、民修、囚修的事实存在。

 

 

 


  作者亲自参加了1984年和1990年两次赣州古城墙铭文大调查,得到了影响深刻的第一手资料:

  一、城墙上的记年铭文砖,以“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为最早,但在古城西北部,不断发现“西窑务”、“西窑”、“第一务”、“第二务”、“第三窑”、“第三务”、“南门第二务”等砖,使最早铭文砖产生了问题。1990年10月赣州养济院南的城墙墙基被暴露,发现了大量的“西窑”、“西案务”和“第一务”、“第二务”等铭文砖,使情况明朗化,证明这些窑务砖是最早的一批砖,它比“熙宁二年”砖更早。

  二、在子城即皇城遗址发现“除千二”、“徐百四”、“徐百六”、“徐十砖”、“徐二十砖”、“徐四十”、“徐四十三”、“徐少四”等砖,还发现一砖两面铭文,即“淳佑乙”(下缺)连“徐百六”砖文,“□□城砖使”(上缺)连“徐千二”铭文砖,说明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修城时,也修葺了军门楼,另有“赣州嘉定八年修城官砖使”“嘉定十年军门楼砖官”。史籍记载,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修城为州守杨长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修军门楼为州守留元刚。修军门楼八年砖和十年砖,两砖铭文似出一人手笔,而在八境台附近城墙,也发现了“徐四十三”铭文砖。可以确认,徐姓是烧砖为业的家族,徐姓以千、百、十、少排辈记名,和宋代署名习俗相合,这使我们认识从宋代起烧造城砖即成专业,业务发达,有老少四代人参与的事实。1995年2月,赣州市水南乡柑子园开挖渔塘,掘土机作业,出土了三孔砖窑,发现制作城砖有“第二务”铭文,说明赣州城墙砖在赣州古城的附近生产,柑子园砖窑深埋在地表下一米多,被水淹盖,这只不过是当时生产城砖的一两处,而徐氏家族也不过是当时窑户之一家而已。水西乡花园村有铁屎岭,土墙上和地面、地下到处是铁渣,当地耆老回忆,老辈传下来说,铁屎是当年修城筑墙烧砖、掘土要铁器,修铸铁工器遗留下许多铁屎,此地当时是铁器工坊也。可见,水西乡也是城墙砖生产地之一。

  三、赣州是宋城,宋代铭文砖最能体现它的性质和风貌,宋代纪年铭文砖有12钟,有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嘉熙戊戌(公元1238年)、淳佑乙已(公元1245年)、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跨越206年,其它窑户和虔州各县烧造砖共112种,另始建时铭文砖7种,共132种。这是很可观的数字,对认识宋城是极宝贵的实物资料,难度是分布极广,不易见到,只能靠文字、图片(拓片)和摄影资料予以补充。

  赣州是一座江城,洪水和暴雨成灾的情况,府志、县志多有记载。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建立郡城以来,南康郡和虔州,经常遭遇洪水暴发。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南康大水,平地五丈。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水暴起数丈,三百里滩面皆没。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夏暴水,平地水深至四丈。这些纪载,因十八滩礁石在历史上多次治理,已经夷平,所以失去了标准。但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五月初二,赣州城外水发,沿江大厦巨础胥泊洪涛,城内至设楼脊。县志记载说,五月初一、二、三,霖雨不止,一夜水高数丈,初四日灌县城,东北街市及濒河室庐、六乡四禾皆没,男妇溺死无数,屋宇连栋蔽江而下,驾筏于城垣之上。水位的高度就很清楚,灾情令人触目心惊。此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连同解放后的1964年,洪水八次肆虐泛滥,其中有六次明确记载,水位越过了城墙。康熙四十三年,大水灌城,城中可通巨舟。乾隆十五年,郡城可通舟楫。民国四年,城北雉堞悉被淹没,水高于城,舟行任意。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和1964年,贡江水位都超过103米,高于当时城墙最低的雉堞。而嘉庆五年、嘉庆十七年虽没有水越过城墙记载,但大水灌城已进入县岗坡(今章贡路),肆虐情况也极近似。这些大水,大抵表明五十年一遇或一百年一遇的情况最严重。这说明赣州古城墙的抗洪中的极端重要。如果缺少这座城墙,水灾的情况就更难想象,恐怕十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就将哀鸿遍野的了。

 

 


  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在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秋,赣、吉连雨暴涨。洪迈任虔州知州,多备土囊,壅诸城门,以杜水入。历代郡守、州守,每年洪水期间,恐怕都要做这样的准备,解放至今仍然如此。1964年贡江水位103.02米,高出八境公园的城墙最低处的雉堞0.1至0.15米,所以未出现灾情,是因为城墙坚固,壅堵及时,抗洪工作得力的缘故。但近年来,某些同志急功近利,将城内池塘大肆填塞,护城壕塘连片填平,以兴楼房和环城公路,致使一般年份也水漫街道,如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大水骤降,有识者认为,将不知出现什么惊险情况。

  古城防洪研究专家吴庆洲博士认为,赣州古城改夯土城为砖石结构,冶铁固基,历代修葺中又不断加高加固城墙体系,城内有调节水量的池塘、城濠和福寿沟、水窗等排水系统,是现存防洪古城墙中的佼佼者。至今仍保留有完整或部分城墙的数十座城市中,寿州、文安、潮州、荆州、台州、射洪、安康、常德、径县等,赣州是其中卓越的一座。

  赣州古城位踞要冲,“江右有事,兵家之所必争”,是赣州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据《赣州府志·经政志》记载,就有如下重大战役:东晋徐道覆攻克南康郡之役,五代肖颐(后为齐武帝)围城之役,陈霸先(后为陈武帝)攻占南康之役,南宋陈新围城惊隆佑太后,齐述兵变和李耕率六路军围城之役,文天祥围攻赣州城的元兵,元末陈友谅屠城,明常遇春攻赣,明末杨廷麟、万元吉保卫赣州城的战斗,清初三藩之乱中的赣州之役,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和赣郊楼梯岭起义者攻打赣州等。还有经政志没有提到的隋末林土弘据虔称楚王,唐末黄巢冲天大将军南征过虔,南宋岳飞攻占虔州等。可以说赣州城的每一块城砖、城墙的每一角,都经受过战斗硝烟的薰染。明嘉靖府志和清同治府志对南宋镇压齐述兵变叙述较详,就以此为例。绍兴二十一年秋(公元1151年),虔州军卒齐述杀了统制吴进同总领马晟据城造反以后,八月朝廷派遣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兵公六路,采用了张宁的计策“乃环城植鹿角立木栅”,将虔城团团围住。东有陈敏率领的闽军,南有张宁的循州军,西北有张训通的鄂州军,东南是刘纲的洪州兵,水东是邓酢的宁都兵,李耕兵据狮子岗。十一月二十三日发起攻击,李耕命敢死士驾云梯天桥,在火炮、强弓的配合下,于城东北登城,随后展开巷战。齐述抵挡不住,二千多士卒从西门缒城而下,被守在那里的鄂州兵阻击,有一半士卒被赶下了章江,其余败走南门。广东循州军早在那里以逸待劳,张宁官兵将一千多败兵杀死或逼到护城濠中淹死,最后还捞起尸体斩首。数千首级挂在南门的鹿角和木栅上,就在这次战事之后,南宋朝廷认为虔州人难“治”,是因为虔字虎头,有杀气,所以改名为赣州。这样的屠杀战事还不止一次,陈友谅部久攻赣州不下,怒及无辜,竟然屠城,杀尽困在城中的百姓。南明杨廷麟抗清之战,由于城中老弱妇孺人自为战,巷战惨状触目心惊,战后殉节“积尸平池”。可以说赣州古城每一块砖都沾上了斑斑血痕。这许多战事中,文天祥抗元、杨廷麟抗清,是赣州古代史上的光辉篇章。毛主席在1939年1月17日致何干之信中说:“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赣州古城墙正是痛斥南宋,明末民族投降主义者的铁证,是对民族抵抗主义者文天祥、杨廷麟等永志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