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武林外传圣诞版:乔希东:三农现代化从农民和电子商务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0:36:49

三农现代化从农民和电子商务开始

乔希东

摘要:三农现代化喊了很多年,国家年年支持三农,全社会天天支持三农,三农却一直是个问题。在当下时期,三农现代化如何破题?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民,何日才能摆脱贫穷? 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键词:三农 电子商务 农村信息化 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每年下发一号文件几乎都是关于“三农”的。但三农问题却一直是个问题。虽然各地方发挥自己的智慧,尝试了众多的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后,好像让许多地方找到了方向,凭着这个尚方宝剑,疯狂地开始为农民盖新房甚至是盖别墅,然后把农民赶到所谓的新农村去,导致农民“被现代化”,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甚至影响到当地社会稳定。这种新农村的方法是粗暴的,似乎不负责任的。三农现代化应该从何处入手?

第一,要找到“三农”现代化的对象是什么。哪个是“三农”现代化的主体?我认为,在“三农”中,农民才是主体,不是农业,更不是农村。所谓是“以人为本”,农业、农村都是为农民服务的,也都是农民生存方式的外在形式的体现和物化,农民才是三农的根本。农民现代化了,加上农业的现代化的支撑,农村的现代化自然就水到渠成。也就是说,农民现代化是方向,农业现代化是手段,而农村的现代化是结果。如果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简单从农村现代化入手,比如导致前面所述的农民被现代化,被赶到所谓的新农村去,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甚至影响到当地社会稳定,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另外一个方向,如果没有农民的现代化,简单从农业现代化开始,组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强制性推进农业合作社,硬性推广现代农业,也只会引发农民的失业,增加农民的负担,甚至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相反,如果从农民现代化入手,农民现代化了,自然会想方设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谁不想少出力、少流汗、多赚钱),而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带来农村的富裕,有了钱,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是每个人的梦想。这个问题不用教,也不用去促进。

第二,如何让农民现代化?应该说“让农民现代化”这个词语都是错的,只能说 “帮助” 农民走向现代化,更应该说是“引导”农民走向现代化。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四个现代化,哪个也离不开信息化。三农中的三个现代化,也同样离不开信息化,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更清楚一些地讲,在现在这个时期,三农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离不开信息化,而是只能依靠信息化来带动,信息化变成了最有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不仅仅是个辅助手段。为什么这么讲?主要是近10年来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尤其是近5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用信息化来带动三农现代化成为可能。谈到这里,有人会问了,这么多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三农的信息化方法也投入和很大的财力和物力,为什么没啥明显效果?这个问题的原因,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教授给出来非常清楚的答案。他指出:过去农村的信息化,多是“自上而下式”的方式,靠政府的外在推动,是“要农民信息化” ,但已建成的信息化系统能力使用不足,农民真正使用它们开展电子商务的太少,效果不理想。原因是主要靠外力推动,与农民的实际要求错位,没有解决农民直接对接市场的问题,故不能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按我的理解,过去的三农领域的信息化,政府太越位,做了很多看起来外表风光,农民并不买账的工作,最终大多变成了形象工程甚至是政绩工程。既然说自上而下的老方法不行,那三农的信息化应该怎么做才有效呢?

    第三,引导农民直接对接大市场,是三农信息化和三农现代化的关键。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市场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比如淘宝,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慧聪商情,比如敦煌网。这些电子商务平台,汇聚了海量活跃用户,供求可直接对接。信息质量和服务水平和以前的“自上而下式”方式下建立的信息平台有着质的区别。通俗点来说,在这些市场化的平台上,能赚到钱,而原先的“自上而下式”方式下建立的信息平台只能是做做样子。这个问题在江苏睢县的沙集镇东风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沙集镇东风村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在网上开店买家具,年销售额约3亿元,仅板材加工厂就有6家。2010年东风村网商的人均利润约在5.5万元,约为沙集镇、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和6倍。这个生动的例子,很清楚地揭示了三农现代化的核心,那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就是农民的市场化和农民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引导农民直接对接全球大市场,具体要从事什么行业和做什么生意,农民有着巨大的创造力和选择的智慧。

 

第四,用信息化对接大市场,是农民尤其是内陆和偏远山区的农民从此站起来的条件。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市场,不是原来的以本县为主体的内循环市场,也不是本省范围的区域市场,而是全国性的大市场,是全球性的大市场。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民的低成本加工优势,可以对接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市场,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竞争。这种类似外贸性的全球市场配置和分工,必然大大扩大当地农民的客户群,让农民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像原来只是在本县之间互相厮杀。特别是对内陆和偏远地区,意义就更加重大,因为这些地区在传统上更加远离大城市,因此也就更加远离传统意义上的大市场,而现在信息化让时空和距离不再是障碍,也就是说,偏远山区和内陆地区的农民,从此跟大城市附近的农民和沿海地区的农民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他们站起来有了基础,有了条件。

第五,农民对接了大市场,就会引发裂变,就会促进农民向非农转化,最终导致农村现代化。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农民向非农转化。农民对接了大市场,便会了解市场上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会根据自己条件来生产什么,大多是制造业和手工业,而制造业和手工业对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最强,因此必然会导致很大一部分群体转向非农工作,从而带动当地工业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农民向非农的转化,同时也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形成。这对带动当地GDP有着巨大的拉动力。2、农业走向规模化和集群化。大批的农民向非农转化,必然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人均可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增多(主要是土地)。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使农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让农业的公司化发展有了基础,从而会导致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而业的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的开展,会带动围绕农业的商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比如一个地区,由于农业大规模生产,种植了一万亩辣椒,成为全国闻名的辣椒种植基地,稍加引导,便会形成一个辣椒的集散地,也会导致以辣椒为主要原来的食品加工业在当地落户发展,促进当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社会繁荣新农村水到渠成。大部分农民对接大市场从事非农工作,而剩下的从事农业的农民开始了规模化和集群化的农业生产,必然大大带动当地工商业的齐头并进,从而带来全社会的繁荣和富裕。农民富裕了,自然就想到搬到县城里住,至少要搬到镇上住,城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和内在的动力。农村的现代化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因此,农民的现代化是三农现代化的核心,而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对接全球大市场,是农民现代化的最大推动力。对接了全球大市场,农民很快就会富裕起来,当地的工商业也会蓬勃发展,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繁荣。社会繁荣了,城镇化就有了内在的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因此,引导农民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对接全球大市场,是整个新农村建设总抓手,是三农现代化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