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话版武林外传:创刻云居寺石经的静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12:36
创刻云居寺石经的静琬发布时间:2008-12-18 来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原始地址:http://www.wbf.net.cn/wbf/jd/9906.htm

 

    今北京房山县石经山云居寺有一批石刻佛经,共刻石15000余块,刻经1122部、3572卷。一个地方出土这么多石刻佛经,在世界上堪称独一无二。这么多的刻经自然不可能完成于一朝一代,而是经历千余年才陆续刻成。此浩大工程的创始人是隋朝幽州(涿郡)智泉寺僧静琬。 

    静琬,籍贯姓氏不详,出家后曾师从北齐南岳慧思大师。慧思虑东土佛教有毁灭之时,发愿石刻一切经藏,封于岩壑,以备法灭,但始终未能如愿。静琬乃承师训,访求名山胜境,选择藏经之所。静琬寻至涿郡北白带山,见峰峦重秀,便凿岩为石室,摩四壁以写经。同时又雕琢方形石块,刻经藏于室内。每装满一室,便以石塞门,熔铁固之。因整个工程浩大,耗资甚巨,所以延续了很多年。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亲征高丽,来到涿郡(今北京一带),萧皇后与萧皇后的胞弟、内史侍郎萧瑀同行。萧瑀是梁武帝后裔,一贯礼佛,就将静琬创刻佛经之事报告萧后,要萧后助成此事。萧后当即施绢千匹,还施舍了其他贵重物品,萧瑀也施绢500匹。有萧后与萧瑀带头,朝野士庶也竞相捐助。有了朝廷显贵的大力支持,工程进展十分迅速。静琬拿了这笔捐赠,不仅刻完《大涅槃》等经,而且还于岩前造木构佛堂。传说《大涅槃经》刻成之夜,山林吼啸,生香树30余株。静琬打算造木构佛堂,并为刻工们造食堂、卧室时,只是因为木瓦难办,迟迟未能动工。忽然一夜暴雨,雷鸣电闪,震动山岳,翌晨见山下有大树、松柏成千上万,积在路边。原来是西山大滑坡,树木倒流东山,为其所用。静琬得到这批佛赐木材后,不仅建起了木构佛堂,而且还分余木邑里。上述传说显然是静琬等人为动员民庶帮助刻经、保护刻经而制造的舆论,有利于刻经之举的顺利完成。 

    静琬示灭于贞观十三年(639年),是时石刻佛经已满七室。静琬之后,其门人导公继其志,导公没,仪公继;仪公没,暹公继;暹公没,法公继,代代不绝。至明朝,累计达3000多卷,15000多石。由于房山石经山所藏石刻佛经数量甚多,所以房山石经山也被称为“小西天。”1956-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中国佛教协会对云居寺和石经山藏经洞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整理。1984年起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即以房山石经等为参校本,并收录许多仅见于房山石经而不见于其他各经藏的佛经。近年又单独出版了《房山云居寺石经》与《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房山石经题记汇编》收集历代题记甚多,是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两则题记记述了静琬刻经缘起,现转录于下,以揭示静琬刻经护法的苦心。 

    其一为贞观二年(628年)题刻于雷音洞洞门左壁:“□释迦如来正法、像法凡千五百余岁,至今贞观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载。佛日既没,冥夜方深,瞽目群众,从兹失导。静琬为护正法,率己门徒知识及好施檀越,就此山岭刊《华严经》等一十二部,冀於旷劫济渡苍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觉。” 

    其二为贞观八年(634年)刻于雷音洞洞门外:“静琬敬白:未来之世,一切道俗法幢将没,六趣昏冥,人无惠(慧)眼,出离难期。每寻斯事,悲恨伤心。今于此山镌《华严经》一部,永留石室,劫火不焚。使千载之下,惠(慧)灯常照,万代之后,法炬恒明,咸闻正道。□□□□,乃至金刚,更□□□。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贞观八年岁次甲午六月乙卯十五日己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