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眼袋后几天能恢复:剖析暗潮涌动的东南亚排华事件及防范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4:02:54

剖析暗潮涌动的东南亚排华事件及防范建议

 

文:观音书僮

2011年10月5日上午,两艘搭载13名中国船员的船只在泰国境内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截止目前,当地警方已搜索到11具中国船员尸体,其余2人下落不明。时称“泰国10.5湄公河惨案”。10月27日9名泰国北方边防部队的现役军人,在其上级军官的带领下,前往泰国清莱府警察局自首,承认他们就是10月5日杀害13名中国船员的凶手。20多天过去了,疑云密布的“10·5”惨案,总算露出了一丝端倪,但这些凶手何以如此丧心病狂,船上发现的大量毒品又作何解释,泰国警方目前并没有给出答案。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似乎是一起针对华人的有预谋杀戮。

不能不让人联想起2010年的“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在事件这后,一些菲律宾警察和学生甚至在事发地拍照留念,近日的一周年纪念日,家属和幸存者重回现场举行悼念仪式之际,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再次亲口拒绝道歉,并指事件是一名“失常枪手”造成,菲律宾无可能要为事件负责。这不仅表现出菲律宾人傲慢,更深层次的是菲律宾人对华人的仇视心理。

当地人排华一直是在东南亚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华人的一个难以名状的心痛。

东南亚(旧称“南洋”)是海外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地区。千百年来,海外华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他们一直秉持中国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素有“东方犹太人”的说法。东南亚的华人群体在当地虽然占少数(马来西亚华人比重约为20%,菲律宾华人比重约1%,印尼华人比重约5%),却掌握着较大的经济份额,在国家的经济命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时,华人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困境,并重现了经济活力,表现出了卓越的经济发展能力。然而,这种经济上的强人,在政治上却始终为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华人和当地的族群一直难以和谐相处,一些偏激的族群常常把不满情绪发泄在华人身上,而一旦把这种不满染上种族色彩时,华人就成为无处可逃的代罪羊,所以可以这么说,东南亚华人的历史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血泪史。直至现今,这种局面也没能得到有效改变。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各国比较出名的排华事件:

 

1、缅甸:1967年排华大暴动。

事件的导火线,是学生佩挂毛主席像章问题,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军人政府实行排外政策,迫使外侨出境。1967年3月,缅甸政府教育部正式宣布在缅甸学校内绝对不准佩戴毛泽东像章,但是引起华侨师生不满,决定进行抗议。学校开学时,华侨学生们依然佩戴毛泽东像章进校。缅甸当局震怒,决定镇压。于是缅甸军政府策划了大规模的反华排华大暴动。1967年6月27日,排华事件达到高潮。各队暴徒均手持铁棍短刀,蓄意破坏打杀。暴徒后面有军警车辆随行,似乎是维持秩序,实则保护暴徒以防华人反抗。暴徒破坏打杀过后,政府出动了救火水龙车,扑灭余火,冲洗血迹,消灭罪证。最后又出动垃圾车,装运尸体和垃圾等,扫清现场。

在整个事件中,华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歧视,所有华校被关闭,华文被禁使用,华文报被令停刊,华人之间不敢用母语交谈,甚至不敢自认是华人,宁可冒充为缅甸的少数民族,以免惹来杀身之祸,华人的财产损失无从计算,死伤人数更不计其数。

2、马来西亚:1969年排华暴乱。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举行大选数天后,吉隆坡发生了血腥的种族暴乱。官方定性为“种族冲突事件”,暴乱中华人成了主要的受害者。一些暴徒甚至通过回教堂的广播大肆鼓动“放火焚烧华人的产业,因为华人有钱”等口号。马来西亚著名学者柯嘉逊博士在英文新著《513:1969年暴动之解密文件》指出,当时国际媒体记者所计算的死伤人数远远超过上述数据,实际的死亡人数应该更高。并认为“513暴动”事件是有预谋的,而且目标明确直指华人,旨在遏止当时华人持续上升的政治势力与社会综合影响。1969年5月26日的《曼谷世界报》也认为:“90%的伤亡者都是华人,而且明显是有目标的、被指示的”。

3、越南:1977年的排华事件。

1975年越南统一全国后,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排斥华侨、华人。他们没收华侨财产,把华侨赶入所谓“新经济区”。到了1977年,全国掀起了排华高潮,把大批华侨驱赶出国,出境的华侨每人需交纳12两黄金。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透露,仅在1979年4月分,越南当局在难民身上劫掠了2.4亿美元,1979年全年,越南当局发难民财可达30亿美元。从1977-1987年,据世界舆论估计,约有200多万难民离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在海上丧生或失踪。

4、印尼:1998年的“黑色五月暴动”。

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是指从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亚(主要是:棉兰、巨港、楠榜、雅加达、梭罗和泗水)穆斯林发动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的暴动,亦称为“黑色五月暴动”。印尼暴徒个人或集体强奸了数以千计的华人妇女,并在印尼的中国华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照片显示出的场面可谓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许多受害者或被杀被伤、或不堪受辱自杀和精神失常等等,可以说是南京大屠杀的部份再演,也可说是全世界华人的耻辱。

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显示,策划、组织、发动集体强奸华人妇女的是印尼战略后备队司令、苏哈托的女婿普拉波沃.苏毕安托中将。据报导,强奸者都是军人模样,有组织、有指挥,每强暴一名华人妇女,可以领到政府六元的奖励。换言之,印尼暴徒并非一时失控,而是由当局在幕后操纵、唆使和鼓励的。

5、菲律宾:2003年的反华游行。

2003年7月,大约1500名菲律宾民众聚集在马尼拉世界贸易中心前,沿着罗哈斯湾大道向几公里外的国父黎刹纪念公园出发,并且路过海滨大道旁的美国使馆。游行队伍中,前排中央位置高举“反对红色中国”横幅,高喊反共口号,甚至焚烧了一面中国国旗,游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后草草收场。所幸最后没有出现如1998年印尼的暴乱场面。一直以来,菲律宾的排华情绪都较浓烈,1986年的反华示威事件、1988年轰动世界的20多起华人被劫杀案,就是一个例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屡成受害的对象呢?除了所在国某些偏激群体或个人仇华排华因素之外,笔者以为有历史因素和华人自身因素两个方面,以下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历史因素。

马克思曾指出:“与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从明朝开始,就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以此来巩固大明政权。到了大清后,这种自闭的政策有过之而无不及。1656年,顺治帝颁布“海禁令”,1660年,清政府下“迁海令”,1717年,康熙帝“禁海令”,直至到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这些传承皇帝位的爷孙们,继续秉承祖训,清政府十分害怕广大群众“谋反叛逆”以联合海外势力颠覆其大清政权,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自绝与世界潮流之外,阻碍了本国在经济、文化和科学等等方面的发展,中国丧失了对外交流的主动权。由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两朝在海上交通及至海上军队的建设都成了一个大盲点,远远落后于世界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更错失了如西方向外扩张和发展的殖民模式,本是强盛的中国逐渐走向衰弱是必然趋势,也造成近代中国屡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由于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在海外讨生活的华人失去了祖国大陆的强在力的支持,他们一直以来就象是一位漂泊于海外的孤儿,成了倍受欺侮的对象。

2、自身因素。

一是一直以来华人都秉承着“寻根”和不忘本的理念,并以中华五千年先进文明拥有者的一分子,在内心深处瞧不起那些野蛮的土著文明,所以每到一地,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必然建华文学校,学习中华文化,更增加了他们融入当地的难度。再者,华人如今不能仅仅只考虑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必须重视岌岌可危的种族关系,同时,更应该树立一种本土意识和责任使命,与本土人民携手共进,套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叫做“华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富裕,最后共同走富裕之路”。有利于改变华人在当地人的整体形象。

二是在骨子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海外华人,一直保持着谦恭诚恳、勤劳质朴的良好美德,以发展经济、艰苦创业为主要思想,虽然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华人在政治生活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诉求,出现了“经济上的强人,政治上的弱者”的怪异现象,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如果不加以改变,一旦他日当地的排斥情绪一有波动,华人势必又成为牺牲品,几代人在外努力拼搏的结果可能又将化为乌有,成为别人不劳而获的果实。

 

——改变华人受欺的局面迫在眉睫。

 

以上那些令人发指的排华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保护海外华裔的长远福祉和安全这一问题,笔者以为,有三个方面可以加以探讨。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保护已是可能的选项。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保护是必要的选项,也具有可行性的,这也有国际先例,特别是以色列1976年堪称一绝的被称为“霹雳行动”的营救人质活动,它赢得举世的喝彩。在这次“泰国10.5湄公河惨案”中,中国就表现出了大国应有的形象,很让全世界华人感到欣慰,特别是10月3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主任梁光烈30日接受凤凰卫视独家专访,就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难事件表态:中国军方与外交部和公安部对此事的立场一致,如果有需要,军队可以提供支持。这也表明,中国军队出兵海外保护华人的可能性已经具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

随着中国政府的不断强大,中国地位在国际上的提升,世界华人的地位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种提升当然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它可能会使华人所在国的政府不敢对当地华人轻举妄动。

如果说国力提升的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那么,以有形的力量进行干涉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与目前中国所奉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相冲突,但在必要的时候,出兵保护华人也是必要的选择,它不仅是大国的体现,也是凝聚天下华人、构筑华夏同心的一种极佳方式。

一旦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有能力在海外华人受侮的时候进行强有力的干涉和保护,这种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国际上和华人圈的形象,海外华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必将进一步提升;二是随着海外华人越来越趋向祖国大陆,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增强,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加分作用。

二、融入当地,造福社会。

东南亚华人应当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继续以开放性、包容性的心态学习和发展当地的文化,做到文化思想上的非排他性,至少应当保持文化的和谐共生的局面。同时,应该树立一种本土意识和责任使命,与本土人民携手共进,套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叫做"华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富裕,最后共同走富裕之路”。重新树立华人在当地人的整体形象,切实改变以经济发展经济的单一选择。

三、建立以华人为主的独立国家。

这个议题作为一种探索,笔者以为一旦华人再受到冲击和迫害,华人应当拿起武器来进行必要的自我防卫,在寻求祖国大陆支持的基础上,可以占据相应的地方建立独立的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作为新加坡开国元勋的内阁资政李光耀,他深有体会,曾经指出:我们必须有一支可靠的军队捍卫国家的独立。

华人在东南亚建国并不是空穴来风,建立华人国家,在东南亚各国有历史先例,同时也有现实案例可寻,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历史上,印尼就曾出现过一个颇为知名的华人组织——“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777年,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印尼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建立了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的自治体——“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实行的是民主制,其首领是公推公选的。第一任总长是陈兰伯,第二任总长是罗芳伯,兰芳大统制名称取之于此。虽然并不能把它划归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但它的曾经存在却让许多海内外华人感到兴奋和信心。这个史实表明,华人一旦团结起来,是可以很好地抵制当地一些暴民或者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政府的排斥。

历史上,在东南亚还有一些华人建立的国家。根据台湾省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的简单记载,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还有:

广东汕头人郑信,在暹罗称皇帝,建立吞武里王朝,统一泰国和缅甸王国;立国十三年。

广东梅州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广东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帝国,自封天子。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福建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另一个没有特定名称的王国。于19世纪被向东扩张的英国消灭。

三佛齐国王张琏(广东饶平人)。

婆罗皇帝何显达(广东汕头人)。

爪哇顺塔国王某(广东潮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