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上如何说话:灵修陪伴课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47:52
第一期灵修陪伴
第一天  彼此分享  互相认识
1.姓名    地方   工作/职业
2.从你自己的经验中看灵修为你是什么?最感恩经验的是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3.对这次学习的渴望和顾虑是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救恩史,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奥秘。天主喜欢直接同每一个人交往,所以每个人的经验都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欣赏, 接纳,宽容每一个人。
提示:要在聆听中培养一种默观的态度。
第二天  天主的形象
在祈祷中,你感受到天主是谁?为你他是谁?从你自己真实的人生经验与人际关系里,你觉得天主的图像是什么样的?(不要将天主形容为原理,而要讲经验)
不同的生活经验造成了我们对天主形象的不同认识。一位对自己影响很深的权威人士,会影响自己对天主形象的认识。我们对天主的认识与体会,可能就是对这位权威人士的认识的投射。
一位做了三十年修女的人,每日例行祈祷,但从不感到天主的爱,问她有何消遣,生活中有何爱好?她说:“爱照相”。当她照相及在后来的欣赏照片时,特别能感受到天主的美善,然而这个美善的天主却与她在祈祷时体会的天主形象完全不同。后来她发现,原来在祈祷中的天主的形象,是幼年时的一位修女老师严厉形象的投射。而在大自然中经验的天主的形象才是天主的真实的形象!
可见,长上的态度会影响一个修女对天主形象的认识。
我们心中天主的形象常常反映着我们自己的自我形象认识。
我们比较容易受我观的影响而对天主形象的认识固定化。故此,要敢于放下以前刻板的形象, 尝试去拥抱新的形象。
人对天主的形象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需要有人陪伴他。
在改变的过程中,要接纳失落,有时也需要冒险一下,对自己以往的形象改变一下,尝试一下!去改变,改变会有失落,会有冒险,但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诚实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很重要
——默观中的图象(形像)也很有帮助
——圣经中不同的片断,特别能影响对天主形象的体认
例:用山园祈祷做默想,会感觉到痛苦的主在痛苦中陪伴你;平息风浪,在船上睡觉的主的临在会给你平安, 并且主也很欣赏你的信任。
(当一个灵魂觉得自己有一个十字架要去担负时,请他用“山园祈祷”和主对十字架的经文,希望他去发现在他痛苦时有主陪伴。)
对天主形象的不同认识,无所谓好与坏,那只是不同的生命经验所造成的。
经验是天主和我们相遇的场地,灵修陪伴是帮助对方在他的经验中发现天主。注意是帮助他体验到,而不是替他体验到。我们的信念是相信主在经验中会显示并与人直接来往。
对天主/自我形象的认识会影响感觉,感觉可影响关系,也会影响认识与行动!
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如果是在任何情形下都做老大,只能赢,只要完美,只要正面的感受,那么他心中的天主形象可能是严厉的,苛刻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必然有相应的行动。
我们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天主的形象, 更真实于想象中的天主的形象。不经意的地方常常是潜意识的流露,它反映着我们的真实,正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地方。
三种常见的天主形象:
1.天高皇帝远:忙很多事却从不提起天主,天主的形象是比较遥远而尊威的。天主就像制造钟表的匠人一样,制造后就与钟表无关了,这较接近于无神论的天主。
2.命运的控制者:和旧约的认识差不多,天主好像玩木偶戏的人,摆布着人的命运,又好像一个暴力者,故此在不好的事发生时,就会问天主“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
3.成熟子女的父母:成熟的人对父母怎样?她对父母把握的比较准确,懂得父母的心愿,能做到“先意承志”。当然我们的意愿不可能先于天主,但一个成熟的人一定会顺承主旨,因为天主为他来说是美好的父母。
在辅导他人时,自己首先对自己的天主的形象和自我形象要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别人从他的经验中有一个正确的分辨和澄清。分辨与澄清是陪伴者应注意的两个基本要素。
再者,对自己要有正确的态度:
1. 接纳自己, 忍耐自己, 了解自己
2. 欣赏自己
我们的基本信念:
A。天主喜欢亲自和每一个人直接来往。
B.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到达天主的路。(所以既要欣赏自己又要欣赏别人)
祈祷:咏145
第三天  祈祷
用想象力和五官来作祈祷!好象是用属神的照相机来帮助自己收集图象,对自己有吸引、触动的图象有特别留意。
以前的灵修,多是注意耶稣的神性,神修是爬坡的感觉。斩断人性私情,使自己不断地上升——此种灵修让人常有无力的感觉,斩不断,理还乱。而今,是更多注意耶稣的人性……。圣依纳爵的神操,更注意耶稣的人性。在人的层面里,去感受,是想象式的默观——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天主。
A.慢慢地念圣经经文。
B.想象经文的情景。
C.跟主谈自己的渴望。每次祈祷结束要跟主谈下次的(后来)的渴望。
经文的情节都很重要。人物、地点,时间,拼成一幅图画。使这幅图画展现在自己属神的照相机里面。
若哪一句吸引自己,就可留在那里,跟主谈自己的感觉。无需收集全部。“少就是多”(圣依纳爵),意即要深入,要体验,留意自己的感觉和渴望。那个图象中的主是自己的主!在看到某些图象时要留意自己的感受,并与主交谈,“主,我现在有这样的感觉,愿与你分享”,也可以外在的流露来表达:哭、喜悦、唱一首歌、动一动、默默流泪……用记忆、想象、交流……
祈祷是进入一种空间,在这空间内天主会让我们的“财宝”浮现出来,“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天主邀请我们同他谈谈我们的财宝,我们同他交谈时,他就会整合我们的心。
我们的财宝为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知道为我们重要的,为天主也是重要的。天主关心我们的事。
祈祷是回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犯罪后人就迷失了,于是天主向人呼唤说:“亚当,你在哪里?”在祈祷中,我们就是回到自己的实际中,去答复主的呼唤,并重新开始自己的创造史和救恩史。因此,祈祷是听到召唤后回家的过程,回家的路径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财宝”。在这里,我们由专注自己到专注天主。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天主;反之,你看到什么样的天主,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两者是互动的。
在这个天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自己的渴望,并将之交付在主手里。主会改变我们,使我们超出自我的限度,而达致生命的飞跃。
默观祈祷
默观:1)观看人物,2)听对话。3)观察动作行为
按圣依纳爵神操的提示,一个人要随福音所记载的各事迹,专注历历可见的耶稣,完全被他的神态、他的关怀和行动所吸引。一个人一旦不再整天念着自己的需要,而去关注另一个人,另一些事情,他也就开始作默观祈祷
静观教人放松,从大自然中欣赏,由专注的事物中发现天主,静观的对象被专注时,会自然生出一些感受。
静观让人唯一丧失的是自我中心。由专注自己,到专注天主。
静观祈祷由想像开始,不是由思考开始。由想像进到故事的情节中,这是时空不能阻隔的。
静观祈祷中与我们相遇的,不是过去的耶稣基督,而是活生生的,与纳匝肋相连续的复活的主。
默观祈祷的步骤:
A,    ——预备。静下来,意识到天主的临在,将自己放在天主面前;
B,    ——第一前导。诵读圣言,进入圣言。
C,    ——第二前导。定像。设定地点。定像是在圣经的基础上,想像是在定像的基
础上……
D,    ——第三前导。求恩。求恩是你祈祷的渴望,意识到自己的渴望而求所需要的
恩宠。求恩如同祈祷中的温度计,可衡量你的祈祷效果。
每个祈祷都有三种连续的状态:犹如飞机上升一样,
(1)开始时,要在圣经原文跑道上跑;
(2)然后被主吸引,开始上升,就离开了圣经原文的跑道;
(3)进入默观的天空,自由翱翔……
E,    对祷:随时可向父子,对神,圣母交谈。祈祷结束前要与主对祷。交谈,晤谈,
心与心的交谈。
F,    结束:结束时诵天主经。
G,    回顾:作完祈祷之后,还有一件较重要的事,那就是回顾,记录下祈祷中的体
验,重点突出的回顾十分有利于下次的祈祷。
用想象力和五官来作祈祷!好象是用属神的照相机来帮助自己收集图象,
对自己有吸引、触动的图象要特别留意。
祈祷操练;若:1:35-42
第四天  自我形象
第八天  个人角度认识自己
1.分享题目:
A、我是_______?
B、假如我是植物或动物,我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
2.可从三个角度思考:
A、我说我是谁?
B、别人说我是谁?
C、天主说我是谁?
(也可发问:为自己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
是什么?)
(在祈祷的氛围中静静地反省,用时 20 分钟。可用图象来表达。)
3.分享
4. 总结 :(本图是对“我”的了解情况)
A、从文字学看,“我”从“干”从“戈”,这其实是代表了“我”的两面,干戈对立,矛盾统一,光暗交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是中国人的看法,很有道理。
B、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天主恩赐,要接纳、欣赏、肯定自己与别人。
C、没有伟大的事业,只有伟大的“我”(人格)。换句话说,成就伟大的“我”就是最伟大的事业。我知所“是”远远胜于我之所“有”,“是”代表着我的本质,“有”则是外在于我的所属。
二、自我介绍
第一次自我介绍,如:我叫_______家住_______家庭_______我是_______(常是角色)。
第二次,让其用动词:我(学习),聆听,我反省……以意识到目前的状况,及要做什么。帮他将注意力由外转入自己的内心,意识到目下的情况。
第三次介绍用形容词:我是______(快乐的),开心的,……
三轮介绍后,会使介绍者渐渐深入内心,并使他注意到自己“当下的情形”。面谈时,让一个人用五个形容词来表达自己!发现他的倾向……(要帮人发现自己更深的自我,看看是自己的哪部分在祈祷?)

可能面对角色很满意,但自己内在空虚,不舒服!角色做得很好,可是是天主的召叫吗?不一定。快乐吗?满足吗?是角色在祈祷、或是一个‘真我’(个人)在祈祷?你快乐吗?你喜乐的源泉从那里来?是否常与角色绑在一起?当角色移开时,你的感受如何?所以应祈祷的部分/内容,即个人的感性的部分。而非角色或纯理性的角色!
我之所是远远比我之所有和我之所做重要!
第五天    各种不同的角色
1、操练:六位修女分三组, 分别扮演牧灵辅导, 心理辅导和灵修辅导
2、大家分享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看这三组有什么不同。
3、讲解(赵老师)
角色
出发点
方向
态度
目标
层次
心理辅导
不成熟--病态
聆听、发掘病源
经过治疗
彼此信任
应付生活,渐渐成熟
心理
牧灵辅导
信仰
解释信仰,帮他看生活,(他和信仰的关系----与主的关系)
接纳高兴为他服务
生活表里一致,趋同祈祷
信仰
灵修陪伴
渴望
协助被陪伴者去留意、察觉他与主的关系/协助、深入内化
未知大于已知
主内的自由,爱与信赖
灵修
社工辅导
环境不理想有康复含义
供应各种资源、教育、同情、开导
助人自助
改善生活品质
日常生活
长上导师
适应团体身份/ 应该
聆听、陶成、使其融合团体
已知大于未知
附合团体使命者,留。否则离去
判断决定
指导
不同的人
帮助被指导者自我了解,为他指点迷津
帮忙
指出方向
心理辅导:出发点是发掘根源,先聆听后找根,辅导师通过谈话治疗、解决对方的问题。辅导师和被辅导的关系是信任。心理辅导是否能解决问题呢?显然有它的局限性,它缺乏神的层面。
灵修陪伴与心理辅导不同,它的指标不是解决问题。
牧灵辅导:出发点是理性层面,帮助大家理解(解释),通过解释让大家看信仰或自己与天主之间的关系。
灵修陪伴与牧灵辅导不同,它不是从理性出发而是从经验出发。
社工辅导:通过帮助不理想环境中的人,使他有自理的能力,帮他站起来,是改善他的生活品质。层次停留在日常生活上。
灵修陪伴与社工辅导不同,它一般不涉及生活中的细则。
导师 / 长上:对被培育者或属下,是已知大于未知.是在团体的层面看他对团体身份的认可,及应负的责任。也要去聆听,(陶成)使他融合在他的团体生活中,最后作出判断,决定是留是去。
灵修陪伴与导师的态度不同,它以未知的态度去聆听,即使很熟悉被陪伴者的生活,也是未知大于已知!
那么,灵修陪伴的方向是什么? (走向天主)
指标是什么?(通过关注自己而专注天主)
灵修陪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他自己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由主来解决问题。
出发点是他愿意与主共融。在陪伴的过程中,天主是主动者,(天主怎样带领他,陪伴者不知道),陪伴者是帮助他看到天主的足迹。
灵修陪伴:是用默观的态度去发现天主,不是作判断。陪伴的过程中要帮助他发现他没有发现的渴望,加深他与天主的关系,目标是达到他在天主内的自由与爱。陪伴的层次是灵修层次,方向是走向天主。(天主是第一,是圣神带领,不要给人判刑,而是与他一起分享,一同去发现问题的焦点,默察天主在其中的运作,鼓励他去面对,接收生活的挑战!!
出发点:  渴望    (分享、默观)
主内目标:自由、爱、信……
渴望不一定用语言说出来,常有一种弦外之音,陪伴就是用敏感的心去发现这弦外之音,看出话后面的东西,不要用语言争辩。比如她骂长上,要看骂后的渴望是什么。
那么,应当怎样陪伴呢?
陪伴是在观察中进行的,是在经验中去看是否有主,主在哪里?
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不是带领者(同伴),是天主带领!
我们要注意:我们看到什么,聆听到什么,观察到什么。
我们要留意被陪人的眼睛是否看陪伴者,如果不看,就体会他不看的原因。是什么动力影响他不看?不信任,还是怕揭露自己?
“我真的不想说”,这句话是被陪伴者真的不想说的吗?后面是否有更多的伤害、逃避、压抑呢?
要留意对方的情绪,它是无声的言语,反映出对方深藏的心灵动向。此时就要看情绪后的动力或渴望是什么。眼泪背后可能包藏着不同的情形:苦恼、高兴、惊奇、感恩、痛苦、难受、怜悯同情等,此时要分辨一下,是什么样的泪水。我们可以这样问:“你能谈谈是什么感受让你落下泪水吗?”
耐心地聆听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果。接纳、欣赏、聆听本身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耐心地聆听,发出的讯号是我很接纳你、尊重你,你是可爱的,是值得关注的。只有他感到被接纳被重视,他才会更放心地向我们开放,借着谈话他的很多情绪会释放出来,得以治愈。因此以临在、默观、聆听发出的关爱对方的讯号是不容忽视的。
没有静默就没有默观。在交谈的过程中,静默是很重要的,静默是给对方空间,也是给天主空间(让主做)。让受辅导者与天主发生碰触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即使没有问题,也需要陪伴。我们生命里面的积极面会借着陪伴者的肯定而更肯定;借分享感恩的经验而更感恩。可见,借着陪伴的分享更助人成长。
“陪伴”一词的拉丁文有“一起吃面包,共享”的意思,陪伴是享受经验——看到一位和主的关系时,我与他一起去“吃”这个经验。
陪伴语言:不要用“你应该…”的口气,这是居高临下的判断式口吻,让人不舒服,好像对方犯了错。也不要问“你为什么…”,这样的问法令对方感到在受审,有种逼迫感。应在有天主的地方找天主,不要“苦挖”,让他自己去感受,去挖根。辅导只是点到为止,留有尊重。让基督去工作,不是陪伴者去解决问题。当被陪没有主观的自觉,主动的渴求时,只有填鸭式的灌输时,是收效甚微的。这也是耶稣的教育方法。耶稣问伯多禄三次“你比别人更爱我吗?”三次发问,都是让伯多禄自己去碰触自己,察觉自己,从而引发伯多禄的爱的动力、爱的渴求。
第六天  荣格心理学和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
一、荣格心理学
1.特点:
A.人有意识的一面和无意识的一面。在人格里面意识的很少,无意识的更多。成长意味着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中。
B.有个人无意识,有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都会给人张力。纳粹屠杀犹太人/文化大革命与集体无意识有很深的关系。
C.精神上的需要与成长比生理上的需要与成长更重要。不同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动机比性方面的生理上的动机更强。
D.人经验相对的力量及矛盾:人性/兽性;理智/感性;黑暗/光明;人性/神性……(互相关联,此多彼少,此强彼弱)荣格心理与中国文化中的八卦有相似之处。
人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平衡。 但平衡里面也会有冲突张力,因为事都有两面。耶稣是我们最完美的模范, 他是神又是人;是最小的又是最大的;是昨天,今天,又是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又是普世的。
内向的人占30%   外向的人占70%
直觉的占40%    喜欢观察的占60%
讲价值的占40%   讲分析的占60%
修生中内向的多;观察事实的多;
讲价值的多;重分析的也有。
应不断地走向罗盘的中央,越平衡越成熟。

2.个人无意识的五个层面:
A.记忆
B.被压抑的内容
C.情绪,感觉
D.突发事件
E.永远也看不到,找不到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一样,不同于意识范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是从来不能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它是人脑中很特殊的一部分,是弗洛伊德没有谈及过的,它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生理特征一样,我们也继承了无意识的心理特征,而且每个人的集体无意识素材都基本相同。
荣格的理论很神秘,他认为这些集体无意识素材像无意识素材一样不能被我们直接接触到,但却指导着我们的行动。
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组成,这些意象被荣格描述为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尽管原始意象的数量无穷无尽,但在他的著作中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和阴影却最为有趣。
女性原始意象(anima)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男性原始意象(animus)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不管你多么不愿意承认,你的心灵深处都是异性的自我。男女恋人真正互相吸引的原因,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被隐藏的由祖先继承下来的部分内。也就是说,这两人把他们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投射在对方身上而互相适应,这就造成了彼此间的吸引。
阴影(shadow)包含着我们的无意识部分,是较为消极的可比喻为人格中的阴暗面。阴影一方面存在于个体无意识中,是被压抑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恶的一面。
在所有的文化和神话中,恶都被人格化了。一个善于调节的人会把善恶整合在自己的整体之内。
荣格认为,我们接触到被压抑的阴影素材会接受它,否则,我们就会将它投射在与我们同性别的人身上,因此,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令人讨厌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令人讨厌的部分,这是我们自己的阴影部分,可能是我们最抗拒的部分。这种投射越多就越远离实际,就越对别人充满怀疑和敌意。
爱仇人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在仇人身上投射了我们自己。仇人的缺点往往就是我们自己的阴影。
二.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1 生理的需求:空气,食物,住所,健康,睡眠,性等。
2 安全的需求:安全,保障,可预言性,秩序,稳定,资产等。
3 爱与归属的需要:社交,友谊,亲密关系,团体归属等。
4 尊严的需要:内在的尊重: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外在的尊重:地位,认同,受重视等。
5 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进步,有创意、挑战性的工作,潜能的发挥,理想的实现,使命的完成,成就等。
(二)、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1 生理、安全的需要是低级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爱与归属、尊严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又称发展性需要。
2 在一般的情况下,需要是由低到高排列的,但不是对所有的人,等级也不是刻板的。
3 生理需要对我们是最有直接关系的,是所有需要中力量最强的一种,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有可能会完全支配一个人的生活。但生理的需要又是最容易满足的,而且能够绝对的满足。但自我实现的需要却永远满足不了,高层次的需要具有持续不断的性质。
4 不是一个需要必须100%满足,才会出现后面的需要。新的需要的出现不是突然的,而是缓慢的。真正的满足需要有助健康。但是过多的满足会物极必反,导致心理变态。
5 如果长期缺乏某种需要,会比较容易忍受这份缺乏,需求便不会太烈。如果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也会忍受这份缺乏。两种情况都会表现出较强的挫折容忍力。
6 在个体的发展中,高级需要较比低级需要出现的晚。
7 高级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需要那麽密切。所以,满足它们的冲动并不十分迫切,其满足也越能长久地推迟,而且,这需要也容易永久消失。
8 高级需要虽然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更值得追求,因为满足它,能够引起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内在生活的充实,以及精神上的安宁。
9 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也更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
10 越是高层次的需要,越容易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他人的需要相融合。
11 需要层次越高,心理治疗越容易,越有效。低层次的需要,心理治疗几乎无效。
(三)、心理需求与信仰的整合
需求      价值      行动
+         +         +   (成熟整合型:行动遵照价值,又能满足需求)
-         +         +   (意志型圣人:行动常遵从价值,但不顾及需要,故心里不舒服)
+         +         -   (思想型圣人:顾及需要,但价值仅存于思想观念里,没有付诸行动)
+         -         +   (幼稚冲动型:仅按需要行动,丝毫不顾及价值)
据统计,修道人20%较整合,80%不整合。
具体到个人身上,20%较整合,80%不整合。
*人的理想我和现实我在张力中并存,理想的我使现实的我提升,使之成长,并督促其努力奋发。现实的我使理想的我焦虑。焦虑又会使我们拉近理想的我。
第七天 意识的操作(意识省察)
(董神父)
经验 → 明了 → 判断 → 决定
1、留意并专注于经验:留意时会有很多讯息浮现出来,忽略、压抑时,就将很多讯息溜走了,经验的背后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情结)在。
2、明了:由经验到明了会提到的问题有:什么?为什么?谁? 何时?(what,why,who,where,when )。明了需要思考,反省,调察,假设,理论。
指令:聪敏好学。
有时受刻板印象的影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
3、判断:由明了到判断阶段,会提到的问题是:是不是这样?需要验证,搜集证据,并发现有无价值。
指令:合理的条件得以满全。
4、决定:由判断到决定阶段会提问:好不好?(这一阶段需要发现价值,然后发现更大的价值,让这些东西支持你做决定,追随更大的价值。)
指令:负责任的价值满全。
如果不是满足指令,可能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善神:留意,聆听所得到的资料;好学,思辩;合理,条件满全;负责任的,价值满全
恶神:忽略,压制,否认,不敢接受;刻板印象,合理化,拒绝理解;一偏盖全,莽下判断;满足私欲,害怕牺牲……
我们通常会埋怨自己的经验,但通常不会埋怨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灵修陪伴就是帮助对方从经验开始,来发现压抑的东西并让它们慢慢浮现出来,不断地走向明了。这经验十分重要,经验越多越能明了天主的运作,越有助于发现新讯息,使新经验有潜在的“冰山”下层浮现出来。
祈祷:若16:20-23
探讨:
1. 做陪伴中有一回顾的时间,也很重要
2. 留给天主一把椅子(耶稣的临在)
3. 身心灵都在,全神贯注的聆听,有助于对方的开放
4. 如果辅导者感到紧张,抓不住头绪,可缓解等待一会儿;
此时可祈祷。不要急于把对方拉出来,挣扎的经验也很重要。
(犹如小鸡破壳而出,必须等到成熟时机)。
第八天  回顾/评估
1、你的渴望满足了吗?
2、面对新的旅程,你有什么渴望?
3. 在这几天课程和分享中, 你觉得最有用的内容是什么?
不是太帮助的部分是什么?
4. 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