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薇薇撕:感恩常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25:28

 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一种行为,也是人的性格体现。

 塞利格曼和密歇根大学的彼得森教授把人的品质分为六大类、二十四种(详见第五章),感恩便是其中一种。与好奇、善良、公义、勇敢、谦虚、热情等一样,感恩——是否能经常觉察别人的好意、是否心中长存感激、是否常向别人表示谢意——也是我们的性格品质的一部分。

 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建立了一个网站http://authentichappiness.org(有中文版),让来访者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和性格品质,然后他们研究了几千名来访者的数据,最后发现,与幸福程度最息息相关的三种品质是:乐观、热情和感恩。

 这并不难理解。从时间上看,我们的幸福可以被分为三部分: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们感到幸福吗?当我们活在当下时,我们感到幸福吗?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感到幸福吗?而乐观、热情和感恩,也就正分别是最能让我们对未来、现在和过去感到幸福的品质。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能观察到这一点:一个谈起未来眉飞色舞、信心十足的人,和一个谈起未来灰心丧气、沮丧消沉的人,哪个更幸福?一个做起事来干劲十足、激情四溢的人,和一个做起事来没精打采、得过且过的人,哪个更幸福?一个对周围的人们充满感激、对过去的经历觉得幸运的人,和一个对周围的人们充满抱怨、对过去的经历唉声叹气的人,哪个更幸福?

 所以,很自然的,性格品质乐观、热情、感恩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达到幸福。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以感恩为例,去年感恩节前夕,《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概括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感恩的研究。他们发现:

 1.      感恩的人更健康

2.      感恩的人更幸福

3.      感恩的人更乐观

4.      感恩的人朋友更多

5.      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贪婪或酗酒

6.      感恩的人挣钱更多

7.      感恩的孩子成绩更好

8.      感恩的孩子较少头疼、胃疼

 当然,你可能会质疑:也许不是感恩带来了这些好处,而是健康、幸福、乐观、成绩好的人更容易感恩?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更大的可能是,感恩和幸福等的关系是双向的。感恩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也更感恩。两者相辅相成。

 感恩对幸福的影响,是有科学证据的。前面提到,彼得森和塞利格曼是研究性格品质的专家。他们定义性格品质的标准就有一条: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象身高,也是人的特性,但因为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所以不是品质)。因此,他们认为,不管你现在的感恩能力如何,只要你做一些感恩练习,你就会变得更感恩,也会变得幸福。

 为此,他们在第五节的那个研究里,加进了“感恩拜访”这个专门提高人的感恩力的练习:写一封信给一个你一直想感谢的人,去拜访她,把信当面念给她听。

 结果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一个星期内,“感恩拜访”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人的幸福感。但六个月后,“感恩拜访”的效果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幸福强心剂”,因为它能立竿见影地大幅提升幸福感,但如果没有后继练习,它的效果就将逐渐减退。

 至于六个月后,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的幸福感则是 “三件好事”。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三件好事”要求你在找到好事后,也找出好事发生的原因。因此,它虽然没有明确地要求你感谢那些原因,但仍然有着显著的感恩因素。

 因此,如果你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试试“感恩拜访”这个练习——不过去拜访你要感谢的人时,别忘了带纸巾。故老相传,从来还没有谁在念信的时候不哭的。所以可能这个“强心剂”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剂量会太大了些。我自己也没有敢完全照做这个练习。当时,我写了封给妻子的感谢信,但实在没有脸皮(或勇气)当面对她念出,于是就把它寄到我家的地址,然后叫她去拿信。结果那天她过了半个小时才回来,眼圈有点红——她也跟我一样,没脸皮(或勇气)当面读这封信,因此躲到楼梯间一个人偷偷地看,偷偷地哭。

 当然,这个练习我肯定是不敢推荐给我妈的。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以一种变通的方式做了它——我有一天问我妈:“妈妈,你这辈子最感谢的是谁?”

 我妈毫不犹豫地说:“你外公,我爹。”

 “为什么?”

 “小时候我家穷得要命,你外婆身体又不好,整天躺在床上,因此全家都是他,忙里忙外,支撑着这个家。养育之恩,不容易啊!他去世得又早,那时候我也没条件报答他。现在倒是有条件了,可他已经不在了。”

 我觉得好像有戏,就说:“那你可以写封给他的感谢信,然后下次给他上坟时,烧化在他坟头啊?”

 我妈一拍大腿:“好主意!我其实以前自己写过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可以在那个基础上改一改,就是给他的感谢信了。明年是他去世三十周年,那时候烧给他最好!”

 我又得寸进尺:“对啊,三十周年不是要大办吗?亲戚朋友都在,你可以把这封信念给大家听啊?外公听不到了,给其他人听听也好。”

 “啊?那不好意思吧。”我妈终于露出了老一辈中国人本色,“我想可以请人用毛笔字写了,挂在坟头,让别人看看就好了。”

 “你太有才了!”我由衷地说,也同样由衷地感到,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妈这种写了感恩信不好意思念的心理,确实是和我如出一辙。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做“感恩拜访”时,如果你能当面把信念给对方听,那当然最好,因为这针“幸福强心剂”的效果,很多是来自你念信时,双方激动震荡的强大气场;但如果你的性格做不到的话,那么把信寄出去,然后再笑嘻嘻地等她电话,也很好;如果你觉得这个也需要厚脸皮,那就干脆只写信,不寄出,自己留着慢慢看。

 如果你是属于最后一种类型,也并不是说你就不能锻炼感恩了。正相反,你可以用积少成多的方法,可能效果比“强心剂”还要好,那就是写“感恩日记”或“感恩周记”。这个方法类似于“三件好事”,每天晚上写下今天想要感恩的三件事,或者每个周末写下这个星期想要感恩的五件事。

 加利福尼亚大学Sonia Lyubomirsky教授发现,周记的效果反而比日记好,她认为这是因为每天都写容易让人觉得是负担。如果你已经在做“三件好事”了,也可以把它跟“三件好事”结合起来,在找出每件好事的原因之后,再加以感谢。

 她同时也发现,人们的感恩对象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众说纷纭,有经典的“母亲”、“身体健康”,也有“过了个愉快的情人节”、“期中考试只考了三章内容”,乃至“AOL聊天系统(相当于中国的QQ)”。所以,我们在做感恩练习时,也不必拘泥,有道是:“想唱就唱,歌声嘹亮,想感就感,感恩坦坦。”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感恩并不只是“锦上添花”,在你一帆风顺时用作表扬和自我表扬;感恩也可以是“雪中送炭”,当你身处逆境时,感恩能更好地帮助你战胜压力、走出创伤。我们在第二节里介绍过的正面情绪专家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发现那些经常感恩的人们,对过去的痛苦回忆会较少、较弱,因此,感恩也是一种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创伤的方法。事实上,Fredrickson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人心中最强烈的两种情绪是——同情、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