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喜欢什么:杨式太极拳混圆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20:44
杨式太极拳混圆势2010-06-04 11:03杨式太极拳五个要领 1、六合劲 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 2、十三法 掤扌履 ,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 3、 五法 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 4、 八要 掤要撑,扌履 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5、全力法 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杨式太极拳混圆势 纳新吐故气须圆,摄得真精鼎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坐腕沉肘势自然。 纳气两手托上行,提自丹田升在胸。腹收精气全提住,势若腾空上苍穹。 待得吸尽变成吐,清气沉来浊气除。腹松手按归元候,浑然一息还太虚。 神要凝 “凝”字浅显的解释,就是内外相合,而能凝定。体松气固,内外不相合,决不能心之所到,即身之所到。唯内外相合,然后心身一气。“凝”是太极拳第三步工夫。何谓内外相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谓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谓内三合;内外相合,是谓六合,六合则身体中正矣。身体中正,神即提得起。 气要固 “固”字浅显的解释,就是不散漫,毫不用力,诚然松矣,但体松而气不固,则不胜衣之病夫,亦将以体松自诩,体松而气固,体虽不用力,而气却不散乱,动作始能不散乱,动作不散乱,周身始能一体,自然将动作归到中心。“固”是学习太极拳第二步工夫。如何能使气固,即要把气沉在腹部,不要浮在上面,但与深呼吸尽量扩大肺部,将横隔膜压抑下去不同,练拳之时,肩要垂,肘要坠,腰要塌,久而久之,气自然沉下,所谓心虚腹实是也。腹实则气固,身体便有重心,无论手足如何动作,重心总在腹,得其重心,动作自如矣。故曰气固则身自稳 体要松 “松”字浅显的解释,就是不用力,盖一用力,动作即不能自然,着意在用力部分,则各部分必不平均,毫不用力,顺身体自然的动作,周身普遍,动作无所不到,而且平均如一,徐徐地将动作归到中心,久而久之,中心之动作即成。所以初学太极拳非松不可,“松”是学习太极拳第一步工夫。盖人之身体,要血脉流通,尚作勉强用力,因过分流通,发生反应,转于身体有害,勉强用力是硬的,所谓拙力。拙力虽大,是一部分的力,而不得其中,不用力是柔的,所谓沉劲。沉劲虽小,是全部的力,能得其中。学习太极拳有一句常语“由开展而致紧束”,开展者,动作不用力是也,紧束者,动作达到中心。 全身松 全身松开,方能沉着,因是不致有分毫拙力留滞以自束缚,自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周身无处不松净,即在用意而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则气血流注全身,毫无停滞,所谓“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且欲沉着,必须松净,故曰“沉重不浮,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山河”。 胯松 补松腰之不足,有时腰虽松净,转动仍觉甚不合宜,则非同时复松胯以资补救不可。 腰松 腰松则气自会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全恃腰部转动得宜,以资补救,且感觉灵敏,转动便利,蹲身时注意臀忌外突。 两臂松 “沉肩”使两肩松开下垂以为沉气之助,否则两肩端起,气亦随上,全身皆不得力…… “垂肘”使两肘有往下垂之意,否则肩不能沉,近于外家拳之断劲,手指亦宜舒展,握拳须松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时,手指微有突意,为引伸内劲助,但勿用力……。 立身(稳如泰山) “中正”由于中枢姿势之正确……“安舒”由于周身松净……“圆满”由于精神饱满,内劲充足…… 中枢 “虚领顶劲”头宜正直,神贯于顶谓之。顶劲须有虚领自然之意,不可用力,一名“头顶悬”谓头顶如悬空中,同时宜闭口,舌抵上腭,忌咬牙怒目。 “尾闾中正”尾闾宜中正,否则脊柱先受影响,精神亦难于上达。 躯干 “含胸”胸略内含,使气沉丹田,否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腿跟易浮。 “拔背”使气贴于背,有蓄机待发之势 “坐腕”使内劲隐沉,不致浮飘。 步法 “分虚实” 虚步,以能随意起落为度。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坐左亦然。如是方能转换轻灵,毫不费力,否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又须作川字步,即当两足前后立时,足尖具宜在前。 实步,即腿弯曲而不伸直。“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故虽退仍是进。 手法 “分虚实”出手能分阴阳虚实,则收发均可奏效,人既不易制己,而己反易使人落空,故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又曰 “阴阳相济方谓懂劲”。“含折叠”即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叠。 “具圆形”手随腰腿旋转,须势势含有圆形,不离太极原则。 姿势 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其贯串一气,处处所为。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亦称长拳。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如手动而腰腿不动,则手愈有力,身愈散乱,盖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又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如是则由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