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杨昆演过的电视剧:一个农村人眼中的教育之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28:35

一个农村人眼中的教育之殇

作者:石龙洪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9-1

    近来,北京拆迁打工子弟学校的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很多人都斥责政府的冷酷决策,感慨为什么偌大的北京,容不下几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什么要残忍得击碎纯真孩子的求学梦?这些既让人愤慨,又让人难以理解。

  而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实际上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斑点,反映的是进城农民工孩子上学的问题,而范围更大,涉及人群更多的则是农村整体教育的问题。

  市场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忽视,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失衡,让更多的农村的孩子丧失教育的机会,使得无数的农村孩子不得不直接走向社会,成为农民或者是进城务工,成为新一批的农民工。

  这一批批新的农民和农民工又开始前一代命运的往复,种地、打工,“享受”高物价、高学费、高价医疗,继续“享受”儿女的弱势,“享受”不公平的待遇,“享受”尊严的缺失。一切似乎又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没有人、没有什么可以拯救他们。

  他们只能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希望儿女们能够出人头地,能够走出大山,脱离农村,不要重复上辈人的命运。但是,时代给教育下的注脚似乎在掐断上辈人对下辈人通过教育来实现阶层流动的希望。

  身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笔者出生在闽西的山区的农村,能够有幸走出大山、走出农村,享受高等教育是件既幸福又幸运的事情,但没什么能够阻挡住自己身边的伙伴们,自己的弟弟妹妹们脱离求学之路,而汇入浩浩荡荡的进城打工潮之中,从此重复上辈人的路,同时经历新时代的新磨难。

  在笔者眼中看到的农村教育充满“殇”感!

  一、

  现今,农村的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市场化不仅仅冲击了高等教育,同样冲击了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幼儿园。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而且在未来的求学路上,一次次地调整起跑线。对于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次次提升起跑线的坡度,意味着求学登山的道路变得越来越艰难。

  农村的新出生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少,读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使得一些村子里的小学因人数太少不得不撤销,合并到更大的学校中去。这对于家在更偏远的村子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偏远山村的孩子的家通常离学校几里到几十里路不等,使得一些孩子很小,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得住校。一个6、7岁的孩子就得背负行囊,离开父母,独自求学,一个人在学校得洗自己的衣服,得自己去蒸饭(在条件比较差的年代,还得自己带米、带菜,在学校统一蒸饭),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

  而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如果和父母一起进城,则成了农民工的孩子,在城里读书,面临复杂的就读程序问题,好的能读上打工子弟学校,差的就有可能早早的辍学;而和父母分开,没有一同进城的孩子则成了留守儿童,则一年能够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了,通常都是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是由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们在从小就不得不失去父母的温情,失去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有时不得不直接接受属于上上辈人的爷爷奶奶的教育。

  而实际上,农村通常无所谓家庭教育,父母、爷爷奶奶通常也没什么大道理、大理论来教育孩子。顶多能够以往常的习俗,历来的规矩来训导孩子,要求小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应该,至多是对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行责骂或体罚,力图让孩子免于养成好吃懒做、不听话等难以与农村习惯相容的恶习。

  同时家长们寄希望于小孩子好好念书,告别上代、上上代人的命运,但怎么念,怎么教,对于很多没太多文化的孩子家长来说,并不清楚。

  而至于能不能读好书,能不能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是凭运气,就像买彩票一样,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和中彩才不多。不见得哪家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比其他家考不上的家教多、家教好,就像农村里教师家庭的孩子,照理说教育多,但是教师的孩子的学习好的并不一定多。

  读完小学,就得上初中,这时候学生们就面临一次分流,县里面有重点中学招生,但是机会很少,一个3-500人的小学,通常能够考上的只有4、5个。剩下的就得留在乡村里的中学继续读初中。

  在笔者读初中的时候(2000年),县重点中学正好取消了初中招考。因此,不得不继续留在乡里面的中学就读。但是家里有钱的孩子也可以选择到县里的一些中学通过择校交些钱的方式就读,以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强的师资。

  在笔者读初中的时候,教师还有较大的激励,以考上县重点中学的名额为考核的指标,大多数老师还比较勤奋、积极、纯粹,会把学生放在心上,争取更多的自己的学生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因此,那个时候的学生,在老师的“压力”下,都还比较刻苦学习。

  但是,2002年开始,县里就有些有钱人开始创办了一所民办学校,以更好的待遇网罗全县最好的老师,使得家长为了儿女有更平缓的起跑线,不惜忍受近万元的择校费,送孩子去那就读。

  而这个建立在资本之上的民办学校,不仅仅是给家长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后果就是把好学生“捞走”大半,把好老师“淘走”大部分,使得农村的学校更加缺乏师资,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下降,学生的流失率越来越高,弃考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近几年里,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越来越少,而留在在普通的乡镇的高中继续求学,而考上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

  而且学校的管制缺失,教育缺乏,使得非常多的学生“不务正业”,经常去偷偷抢抢,甚至致使一些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最终投身监狱。比笔者下几届的学生中就有多个因参与抢劫、偷盗等犯罪活动而被判刑。

  同时,好的老师被挖走,剩下的水平更一般的一些老师教书既没激情,也没责任,根本就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事业。责骂学生、体罚学生的老师大有人在,关注于自己的小生活,不把学生和教书放在眼里,捧在心上,让“教育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这一箴言变得如此别扭。

  因此,可以说,笔者所在的乡村的教育呈现出一片凋敝的景象,不仅是空荡荡的校园,更是空荡荡的学生和老师的精神和灵魂。教育不再是灵魂的事业,教育是殇,更是留给与教育说再见的学生们赤裸裸的伤痛。

  二、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成千上万,上千万、上亿的学生或许只是一个个数字,多几个少几个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一种命运。冰凉的大数字从来都不会太在意,这些底层的、弱势的小数字,但是只看大数字的人却在实实在在地决定着小数字的一生的命运。

  虽然,教育水平不能直接和未来的收入、发展直接挂钩,但是缺乏教育的机会本身,让他们失去了一段更纯净的生活,失去了一个可以提高、发展自己的机会。

  他们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他们没有自由选项。好像他们能不能读好书,能不能考上大学是智商的问题,是努力程度的问题,是他们自由选择努不努力的结果。但实际上是他们求学背后不断变化的支撑条件在在起着巨大的影响。农村的师资条件在不断恶化与城市的条件不断优化同步进行的结果就是农村的孩子在高考“对决”中全面落败。

  当到达他们的抉择的历史关口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作出选择,不得不走剩下的路,教育、求学之路向他们关闭之时,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一次次的分水岭,将一拨拨的学生分流到社会中去,踏着不同的教育水平阶梯的学生,常常也意味着踩着不同水平的生活。当他们的教育阶梯断了的时候,再也踩不上教育的时候,他们掉到他们所属的平面,必须面对的是赤裸裸的社会。而那时作为脆弱和弱势的一代,他们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承受命运所要求他们承受的一切。

  三、

  在现今和未来,农村面临的留守儿童的问题、犯罪率高的问题、老人的赡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疾病问题等无数的问题都需要农村人自己去面对和解决,但是现在他们又如此弱势,难以解决如此浩大、繁多的问题,使得现今农村的问题层出不穷,农村的教育进一步凋敝、农村的犯罪率高、农村的道德真空、农村的老人得不到赡养、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农村的各种疾病丛生……

  农村反而成为发展的短板、犯罪和不稳定的源头、让人担心、恐惧的源头。如果,不去想办法去遏止这种势头,谁可以想象,未来中国的农村会爆发出多大的问题。

  而教育的凋敝是滋生众多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的缺失不仅仅切断农村孩子向上流动的通道,阻止他们变得更加有文化,更加的理性和中道;同时也使他们失去增长生活、工作能力的机会。让国家、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的元素得不到最好的发展。

  而人得不到发展,再加上无处不在的问题,农村的状况、形势只能是变得非常糟糕、恶劣。而且现今,农村、农村人的弱势,使得农村“发声”的机会和能力都大大低于城市。农村的人不会哭、不会闹,有的只是小打小闹的个体性上访。使得整个国家依旧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为焦点,城市的哭、闹能力也“成功”地吸纳了对农村的关注度。

  在今天,当城市在引领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进行环境抗争的时候,有多少人在关心农村的垃圾问题,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

  当城市在关切城市的房价问题,交通问题时,有多少人关切农村的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当城市的文化生活、娱乐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多少人关注农村人的精神问题?

  有多少人关切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老人的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问题,关切农村的现状和未来?

  而对农村问题的忽视,恰恰是为中国的未来埋上了“定时炸弹”,农村所聚累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二代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犯罪问题等,到最后都有可能演变成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到时候如果解决不了,引发的矛盾和抗争将更加浩大。

  因此,尽管多年来,国家似乎把三农问题放在工作的焦点,从1982年发第一个“一号文件”开始,到2011年累计发了12个“一号文件”,但事实上,国家发展、关注城市的重心并没有变,农村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反而农村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农村的形势变得更严峻了。

  四、

  农村的教育问题,只是诸多农村问题中的一个缩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并没有阻止农村教育的衰败。而农村教育的衰败、凋敝牺牲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命运,它也有可能牺牲农村的未来。

  教育不是农村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在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的元素。

  只有更加关切农村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让农村的孩子能够更加安定的上学,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大学梦,而最终实现改变自己,改变家人,改变农村的命运。

  否则,不仅不关心农村的教育,反而要关闭打工子弟学校之类的,断送孩子上学机会的行为,只会是断孩子的希望,断子孙后路的行径。

  不仅将遭到公众和历史的唾弃,中国还将失去中国农村的未来,失去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