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1992指什么: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54:4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四)

 

生本教育的意义

--写在生本教育走进第十个年头

郭思乐/文


    我们的生本教育实验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生本教育呈现出丰富的意义,它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直接地为教育创造成就;它以改变教育行为的方法来发挥学习者生命拥有,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但是,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带来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指出了为了应付高考和中考,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不必用这种师本的、频考的方式,而可以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
    这个“可以”其实并不容易。它必须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绩效应当数倍于原来的做法。我们过去的教学改革,因为是在师本的框架下,所以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生本教育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就是把教育――提升人的事业――回归对之贡献最大的学习者自己,学习者在属于他自己的教育中得到最大的享受,而教者则同样享受他自己的生命的牧者的职业。过去的师本框架,是颠倒了教学过程的主体,以至如同古典诗之“一律不调,八风扫地”,而今天,我们把握了教育的最大的和最根本的规律――生本,则是“一律得调,和风四起”,学生依托自己的生命需求、生命的本能,而获得我们自己前所未见的学习绩效。
    他们心境开放,自信大方,积极向上,知识广阔,语言畅达,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富有创造精神。而且在终端考试中成为“必胜客”。许多开展生本教育的学校,孩子们八岁就可以读写文章,六年级就可超越高中学生的语文读写和表达的水平;他们一批一批地在升上高一级学校后,成为这些学校中的佼佼者,等等。在中等职业学校,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的同学在生本教育中重拾自信,走进爱学习的行列,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状态令人羡慕。
    我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到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生本教育视作是成批地培养高材生的教育,并不为过”今天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现实。
    这就是生本教育可以获得信赖,而成为在取消频考之后可以取代其地位的原因。而如果一旦取消频考,教育就获得重生和解放,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高考和中考,也就洗脱了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恶名。因为我们知道了它是在学段终端的考试,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合理,关键是对它的准备,不应当用频考的方式,而应当也可以用生本教育的方式。如果频考的标榜是为了群众的利益的话,那么生本教育则更是为了群众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也是其与近期利益的统一,是教育的至善、之美、至真之追求。
    生本教育的实验的认识,是在传统的、习惯的,或定型的空间中取得的,这注定了它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其中有无知和偏见的狙击,也有时可能受到某种误解。但是重要的是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教育的客观事实和规律。如果是,那么它站立在那里是有意义的,过去的十年,我们感到了它所受到的关注和支持,今后的十年和更多的时间,它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何况师本的、拼命三郎式的教育管理方式所带来的竞争,已经日益弊病丛生,其中包括培养的人缺少创造力,于国于家无望、考试分数的提高不显著、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带来教育不安全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生本教育带给人们的解决办法,总会起到它的作用。
    生本教育的道理存在着,这就是生本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去“坐看云起时”,去欣赏“望晨光之熹微”,去感受实验学校“木欣欣以向荣”,去带着泪花看孩子们“泉涓涓而始流”。我们仍然带着这样的恬静、欢欣和平常的心情,走进生本教育的新的十年。

 

 

“全球变冷”对教育的启示

郭思乐/文


  多少年我们都说全球变暖了。这些天,大自然却“冷给你看”,使暖得不耐烦的南方人见面就用冻得打结的舌头说“冷啊”,似乎要我们来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地球变冷了。到底全球是在变暖还是变冷?对于思考教育的人,这一复杂的现象,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的确,我们看到了在人类经济活动下,城市和乡村处处笼罩着阴霾,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所以,主流的看法是全球变暖了。但也有科学家发出微辞,认为,人力还不足于真的使喏大的地球变暖,而善作哲学思考而不喜科学细察的人,就笼统地认为,说全球变暖像说我们能抱起自己一样的荒谬,然而这种见解似乎也有其道理。
    其实,这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变暖的不是整个地球,而是人在地球上的某段时间的工作领域,而整个地球既没有变暖,也没有变冷。道理很简单,人们在某地生了篝火,热辐射出来,周围都变热了,但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立即赶来补充了,刚才的热,变成了现在的致冷的因素――正是它才引起冷空气的流通。热和冷玩了一次零和游戏,总量为零。而这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管这叫做“无,名天地之始”。人可以加热地球,但是地球并不是真的变暖了。地球,大自然,有它的规律,我们可以改变局部,但不能改变自然之道,比如有人分析,这次的大冷出现的中纬度地区,正好是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是人类加热地球的工作做得很多的地区。大自然用大冷来对付你造成的大热。
    大自然的这种行为使我们震撼,使我们在严寒中近距离地进一步认识了大自然的威力。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去被我们改造的只是人为事物的对立面,只是小自然,而大自然却站在我们的背后,默默地支配着我们的活动,人与小自然的关系,相当于孙悟空与巨灵神的关系,而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关系――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具有自然之道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意蕴,我甚至认为,在强调佛有神掌的同时,强调老子(太上老君)也有一个乾坤袋可以装下宇宙,是对老子上述“四法”的的神化。此次严寒的震撼使我们思考自然,并回到教育与自然的对话,“关好自家的门,看好自家的人”。

教育其实也是与人的自然的对话。这个自然不是别的,而是人的生命自然。长期以来,我们把对儿童的改变视作自然人的社会化,是对人的自然的改变,我们自豪地把它看作是征服了自然:在教育之外的领域,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反弹,如这次的冷热交加即为一例,然而我们却认为教育的自然反弹为时尚远,我们认为在教育中还可以大量开采自然,我们让儿童日以继夜地在应试模式下工作,为的是挣区域的政绩,学校的声誉,老师的地位,学生本人的前途。注意,我们最终是以“为了学生的一切――核心是他们的最终考试成绩”的旗帜,来“加热学生”的。但是,我们看不到的事实发生了,在我们用非自然的方法“加热学生”的时候,教育的“冷空气”悄悄地过来了,而且来得十分猛烈,因为我们正在面对觉醒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某小学一年级,上半年数学考试前一天,教师给了三张试卷,要小学生连夜完成。学生做哭了,家长则发怒了,说:这样的东西应当扔到垃圾桶里去。这时候校长做什么去了呢?他可能放心了,应付镇里的统考的工作已经安排好了。镇教办的管理者也得到了“浮生半日闲”,因为质量检查已经布置了,等着的是分数,好对校长进行奖惩,至于县市的教育部门管理者更是因为有了严密的监控体系,而对于下层管理者十分地欣赏,想着什么时候给他们以鼓励。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在众多的幼小的学习者身上,却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他们在幼儿园梦想着的上学,原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无聊、这样的压抑、这样的严厉!仅仅还是一年级上半年,他们就开始害怕了、讨厌了,然而,来日方长呢,大人们的花样多着呢!
    就这样,学校教育成为巨大的离心机,原本都可以成为优秀生的小学生,分别在12年漫长阶段的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时间段,被主流甩出去了,成为中等生、差等生,双差生等等,这真像重演女娲造人的中期把泥浆乱撒,制造次等人的故事。在这一漫长的、所有的人,包括编题的、监控的、检查的、教学的、督促的、打骂孩子的都积极投入的过程中,人们很难认识到事情出在“用行政主持的频繁考试方式加热学生”上面,而是反认为问题出在“加热得不够”,或普遍认为是学生素质太差、社会太复杂、家庭配合不够,或者是认为教师和学校不够卖力等等。事实上,我再重复一句,1、事情完全在于管理者通过行政统考方式(注意这里并非指高考、中考,也不是科任老师自己的检查质量)方式的人工加热,把行政权威的压力直接送到每个学生身上,他们稚弱的肩膀如何承受得起;2、严重的是,大多数的人都以为就这么统考一下,没什么了不起,不知道它带来的冷锋的严重性:在重重压力下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失去学习能力、失去学习和成长的责任感、失去发挥学习本能的可能性。我们在声势浩大的官方统考中失去了最大的生产力――学习者自己的生命自然――的支持,因而用我们的手制造平庸,制造差生,制造混乱和低效的教育,最后是终端考试成绩的平庸。我们多年来的看法是,知不知道这一点,几乎是是否了解基础教育的分水岭。
     有人说:“你言之过甚,你,你,你吓-唬-我……”――这里,我们选择这样的句型,是因为我们知道,这类说法已经不是理直气壮了,今天已经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教师、包括管理者自己感受到这种人为的应试教育之害了(我本来不愿意说“人为的”这样敏感的字眼,但想到为了贯彻十七大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路线,应当把这些现象指出来,何况我们相信广大的基层教育管理者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只要我们所见有正确因素,就会从善如流)。我不想再在这里用更多的篇幅去反映我们为期十年的生本教育的学生的毕业优异成绩,你只要看我的其他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就可以知道。有意思的是,天天讲考试的,天天厉兵秣马的,反而平庸,而不主张天天备考的,主张放开的,反而稳稳当当地取得好的成绩,原因是尊重了人的自然的天性。
    回到前头谈到的一个问题,学校要把人变做社会人,这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不论她变成与否,抑或在变化的过程中,学生都始终仍然具有自然的人的本质。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为人的社会化而否定人的自然性,我们应当依靠他们的学习天性来教育,尽可能地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发挥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遭到人的自然的潜在的反弹,我们的教育才能和谐地,高质高效地进行。这就是今天的人类造暖带来的极端天气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极度应试(行政主导的应试教育)给教育的损害日趋强烈所促使的反思。

 

 

 

宅梧镇之旅

郭思乐

    今天到宅梧镇去。这是江门市鹤山的一个山区镇。鹤山的唯一的生本教育实验点就在这里,做了两年多,最高的实验班学生已经三年级了。
   这里原来由鹤山去要走60公里,最近修通一条亚洲最长的5公里的隧道,全程减少15公里,而且不用盘山了。
    宅梧中心小学的老师们热情地和我们座谈。她们说,生本教育班的学生发展得很好,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读书,表达能力超出了高年级,比如,有的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读《三国演义》少年版了;一位家长告诉市教育局长说,一次孩子给他打电话,居然在电话里给他讲了半个小时的故事。现在,家长们从两年前的不理解转变到十分赞成生本教育。宅梧是鹤山经济最落后的镇,学校为了做生本,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孩子们阅读的书不够,就两三个同学在一起读一本书,“有时孩子们读得嘻嘻哈哈地笑呢”。(我想起那样的情境是很有诗意的,而且觉得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老师们说,现在的问题是学校坚持在学期终了的时候,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试,而且考题仿照市里的,强调“基础知识”――即字词句篇的知识。于是到十六周后,就都紧张起来,要花较多的时间练习考试的项目了。班里的那些稍慢的学生,这时也就像到了他们学习的冬天,完全没有了平时的那种学习积极性。老师们经常到广州来学生本的道理,所以他们对生本教育关于日常考试的观点很了解,希望我们给校长说说,在考试问题上有所改变。
    我和小吴校长(副校长,主管教学)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他也很矛盾,怕将来基础知识考不过人家,但也发现,一进入这样的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较差了,老师们平时的教学也会加进一些要考的琐碎内容,就会影响平时放开来让学生自主地学。我同他讨论,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考。要把靠考试推动的思维转换为靠学习自身的乐趣来推动人的学习。这样就可以把刚性的考转变为柔性的评研(即依靠学生考、评、再考、再评)。第二是考什么。语文教学最终就是让孩子们能阅读、能写作、能说话,这三样都是要依据人的悟性获得的,人的悟性本质上又是以人自身的本能做基础的。而要发挥本能,就要最大限度地靠学生自己的学,即以阅读为中心的语文实践活动。即使是“语文规范”也要依靠人自身的理解才能最好地把握。这样,我们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证儿童的以阅读为中心的学。而“考琐碎”(我们把考语文“基础知识”称为“考琐碎”,有点不敬,但方便,其实那些所谓"基础知识"是一种误读,人们以为儿童是先有了这些部件或规则才学到语文的,然而人是天性中就有了语言和文法的本能,而且在意义和整体中才会对语文发生兴趣)与人的整体阅读有矛盾,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而仅仅是为毕业时“考琐碎”来“考琐碎”,那大可不必,因为平时的考“琐碎”对毕业的考琐碎不仅没有作用,而且有害。因为要在毕业时最好地考“琐碎”,就要在平时的大量阅读、思考中,积累和形成把所有“琐碎”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机制,这个机制的特点是不把“琐碎”游离到文章的灵动生命之外,也就是平时并没有“琐碎”。没有琐碎的内容,这样的考就可以更为灵活了。其效果,要比刚性的一考决胜负,要好得多。又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于家长方面,只要学校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也可以让家长明白。
    我说,我深知,校长比一般的教师,要想得更多,但只要有空间(例如上级不对实验班实行平时统考),就要去除对“琐碎”的敬畏和恐惧,要“弃之如敝屣”,然后,依靠儿童自身的积累,到毕业考试之期,“着之如常履”。而且,我说,在1-5年级,过早地进入“琐碎”的教学,对毕业考试来说太遥远了。现在宅梧的学生已经有了这么好的状态,能读能写,爱读爱写,并且可以依靠这样的状态去发展出更美好的状态,如果回过头说,没有学好字词句,就不能学好语文,于是要他们重新琐碎化,甚至不惜破坏其极为有效和美好的学习状态,犹如一个人已经酣睡了,却吵醒他吃安眠药,那当然是不妥当的。
     大家又谈起“果树理论”:教育如同种水果,月月开花,就最后不能结好果。与我同行的一位领导说,他知道,有的龙眼树就是因花过多而死的。如果平时就滥开花,就更严重了,最后结的必定是小而无味的果。我感到,事实在挑战“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的信条,呼唤我们走进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境界。
    学校的吴校长(正校长)说,我已经与上面沟通了,我们的实验班五年级前不参加当地的统考和抽考。他说,对于靠生本提高质量,我现在很有信心了。对于他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小吴校长说,他一定会好好考虑我的话。他说,为了推进这个实验,他把自己的小孩也送到生本班,开始的时候也有点担心,但现在看全校的生本班孩子和他自己的孩子都发展得很好,心情十分快乐。现在他自己的体重从那时从90多斤(精瘦)到现在100多斤,脸色红润,他自己认为同做生本有关。我不敢说是不是这样。但生本学校的校长教师却都有类似的情况,做生本两年以后,身体变好,原因是工作顺心。小吴校长或许是其中变化比较显著的一位。
    宅梧的书记和镇长都来看了我们。他们说,宅梧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山区,有3万8千人,面积占全鹤山的六分之一,人口占十分之一。镇政府不仅要给他们完善校舍设备,更要把宅梧中心小学的教育实验做好。我对他们说,现在这个实验做了近三个年头,我希望在宅梧镇适当扩大实验,例如多做一两所学校,明晰这样的思路:农村和山区通过生本教育不是等着靠财力、物力、师资改善的外力,而是靠发挥广大学生的潜能来改变教育面貌,实现以质量公平为核心的教育公平,同时也直接为镇的教育发展服务。事实上,我们的近十年研究,已找到了这样一条路,还要通过宅梧这类典型山区的区域实践来进一步确认它。
    我认为类似于宅梧的实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因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希望,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把实验和研究持续下去,让成就多次反复出现,使大家知道,教育可以如此自然地做,如此简单和如此高效,素质教育问题可以由此得到解决。

 

 

教育能进行能源置换式的动力变革吗?

——从主要依靠“教”走向主要依靠“学”

郭思乐/文


  迄今为止,教育是费力而不易讨好的事情之一。花很大力气,但收效平平。而且,新近研究的成果令人深思,它似乎表明我们过去的许多努力,反而可能抑制了教育自身的动力,比如,语文,原本是可以在教师组织下,由认了字的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就学得很好,而我们却热心于谆谆教导,反而使得语文学习困难重重。
    原因是我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核能”,即发自他们自己的内心的学习能量。这里我们借用“核”字,它恰好和原子核的“核”字有可以联结的地方。原子能是通过核物质改变自身原子核的质量来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在教育中,通过学习者自己的内心的发扬,在学习中借助于改变自己的质,而形成巨大的学习能量。
    我们来看原子能产生的历史。在发现原子能以前,人类只知道世界上有机械能,如汽车运动的动能;有化学能,如燃烧酒精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放出热能;有电能,当电流通过电炉丝以后,会发出热和光等。这些能量的释放,都不会改变物质的质量,只会改变能量的形式。
    铀核裂变以后产生碎片,但所有这些碎片质量加起来少于裂变以前的铀核,那么,少掉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就是因为转变成了原子能。质量转变为能量后会是个非常巨大的数量。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分别是化学能的250万倍和1000万倍,1千克铀235相当于2500吨煤,1千克氘和氚相当于1万吨煤.
    这是一种能级的变化。在多年的生本教育实验研究中,我们感受到,把主要依靠教转变到在在教者的组织帮助下主要依靠学,也会发生教育动力的巨大变化,有如能级的转换。换句话说,我们把教育中的能量,依据人的提升方式,称为“教能”和“学能”。教者把人教会了,对于人是一种提升,而教者让人自己学会了,对于人也是一种提升。问题是两者的提升大不相同,后者要强大得多。学习者在自己学习为主的活动中,直接使用了和改变了自己的质,通过自己的自身的质的改变,来获得自己的巨大提升的能量。这里,所谓质,就是学习者自身人格的变化。比如说,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既依靠了自己的学习天性,又更多地唤醒了自己的学习的天性,热爱学了,会学了,主动地学了,其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原有的依靠外力,常常是“水过鸭背”的教学方式。看,“教能”,就量级和原理来说,不是有点像机械能,而“学能”,则像以质变能的核能的形态吗?
    这样的类比,使我们得到某个方法论的启发,我们的教学就要像机械能转变为核能一样,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把主要靠“教能”改变为主要靠“学能”。其实,就像原子能的产生机制,最初也要靠机械能或电能、化学能来启动一样,即使我们主要靠“学能”,也还是要教师,要学校,要教材。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学习者学得好,学得充分,学得快乐,而把他们的学习能量都发挥出来。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学能”的功效状况。我们从1998年开始了生本教育实验和理论研究。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的课程、教材、教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经过在100多所学校、历时近十年的实验,学生学得积极、欢快、高质、高效。成效令人惊诧不已,有时甚至不可思议。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敏捷和活跃方面,在搜集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水准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对比班或平行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的自信心、成功感及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也都令人惊喜。
    其中,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已毕业三届,初中和高中也有多届毕业班。在实验中,学生积极欢乐地、高质高效地学习,课堂如诗,催动了他们的人格建树、智慧生成,他们拥有向上、自信、友爱、积极的精神面貌,思维活跃,语言畅达,终端考试成绩优异。
    在城乡实验学校的课堂上,到处洋溢着生命的欣喜。孩子们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他们时时都在想着在学习中开辟新的生活领域,例如,清新的文字,热烈的讨论,特别的思绪,有趣的游戏,数学日记,等等。
    值得强调说的是,尽管我们的教学如此开放,在最终考试中,不论小学还是中学,几乎全部实验学校或实验班级的毕业生,都取得了当地最优的成绩,而且远超其他学校班级。在十年实验期间,大批小学实验班学生入学十个月,就可以用电脑写数百字的文章。华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做当年升高中的作文题,语文专家阅过其中6篇认为“百分之八十的初中毕业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到六年级(2005年),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知识丰富的程度,被一致认为达到中学高年级以上的水平,2007年末,广州市全市进行了涉及上千所小学的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全市前10名中,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华阳小学占了4名。这所学校三届的学生语文、数学毕业考试均在全市前列。新会实验小学有3名学生在2006年自行到广州参加广雅中学初中部的入学考试,在3000多考生中获第1、第21,第70位。中学各科的学习也与此类似。如实施了四年的博罗县的原成绩排到全县最后(42位)的薄弱学校罗阳一中,进到第5位。而从化五中更是从2006年大市综合测评第33位(总数36)进到2007年第5位,其中有的学科还得到广州市高考特殊贡献奖。博罗华侨中学作为县级三号高中,2007年美术考生300人,有270人考上本科,2人考入清华大学,10人考入中国美术大学。南海许海中学、旗峰中学、樵北初级中学都从从当地镇的中等或较差的学校进入到全区有影响的学校。许海中学校长还被评为南海区十名名校长之一。
     特别可贵的是,生本教育对消除差生现象十分有利。实验学校普遍反映各类型的学生都得到较好的较均衡的发展。在中职学校,生本教育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厌学现象。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中职73号文件,指出:“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实验研究,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研究课题,现为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是强调主要依靠学(在学校和教师帮助下)的教育。在教育中,采取激扬生命的路线,培养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向上,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充分发展的学生。生本教育体系实验先后在本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等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10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为期八年的整体性的改革实验,从理念、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管理、德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省委主要领导和省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分别批示“关注郭思乐教授的教育科研成果”“生本教育理念及相关实践体系是广东本土原创性的教育科研成果,对创建我省文化大省和教育强省具有重要意义。”文件指出 "为推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今年将在我省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启动“以生本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验”。
        下面是一所实验学校的反映

 

标题:生本教育是中职学校解决教育问题的法宝
作者: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

    在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我校于2007年11月开始在全校推行生本教育。通过两个多月的实验,收到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长期以来,我校和其它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自信心不足,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要思考最多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虽然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实验生本教育,但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生本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都自觉地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生本教育。目前,全部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将生本教育付之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能根据专业课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实施生本教育,并且在生本教育中尝得了甜头。
    通过实施生本教育,我们发现上课睡觉的学生少了,课堂变得更活泼了,测验成绩更好了。以前学生不喜欢上文化基础课(语、数、英),现在不同了,学生对上这三门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当教师第一次采取生本教育模式上课后,学生的反映就是:这是我上过的最“爽”的一次课。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本教育是认同的,是喜欢的。这说明生本教育符合人学习的本能规律,是按照人学东西的自然过程而设计的教学。
    语文课教师反映说,生本教育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数学老师说,学生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英语老师欣喜地说,原来认为顽皮的学生,在生本教育中表现最为突出,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最为活跃,而且反映出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默写很长的英语单词);专业课本来比较枯燥,但在生本教育教学中,学生能联系生活和生产来理解很多不容搞懂的专业知识,并且通过自已动手做,来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生本教育也在学生思想德育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无心学习,有的学生还闹着要退学。生本教育为他们树立了信心,给了他们自信力,只要在学习中多看、多做、多说、多听、多练,每个同学都能学得好。
    也就是说,以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我们就像是把机械能转换为核能一样,把依靠“教能”转变为(在教者组织和激发下的)依靠“学能”。这时,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大变样,就会获得人的“生命的裂变”带来的巨大能量,无论大学、中学、职业学校、小学,都是如此。
    实验表明,那时候(对于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还要加上“过去时”和“现在时”),我们的老师就成为白领,不必那么辛苦地发自己的“教能”,而是帮助学生发出“学能”,这不也是意义重大的“能级转变”吗?那时候,老师们是不是像核电站的人一样穿白大褂不要紧,至少不会和那位向我们诉苦的老师一样,年年苦熬,又紧张又累,四十岁不到,早已经满头白发了

 

 

为什么我们对教育的真正改革有信心?

郭思乐/文

生本教育面临着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它正在探讨: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成长期,例如小学1-5年级,不作统考,反而可以大大提高质量,因而得出应当坚决否弃统考的结论。我们以华阳小学以及大批生本实验学校的事例[注],反复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我在台湾师范大学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到这个实验的时候,一位台湾学者说:“我原来以为教育没有救了,现在听到你的报告,又觉得有救了。”
    这个问题的尖锐性在于,对内地来说,尽管有过许多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初中毕业考之外不可以统考,但事实却是许多地方铺天盖地地统考,并且为什么考,原因不明,大抵都说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理由越来越站不住脚,事情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人们说是“评价不需要理由”。人们担心,生本教育的所想要论证的方向与这样的“铺天盖地”相左,触及这种敏感问题,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
    这也许恰好说明科学研究需要勇气。勇气源于判断。首先我们来思考频考发生的原因。
    原因是复杂的。有的人说,那是因为“考试利益”,但我们宁可把它视作是一种考试对人之发展利弊的认识问题。因为我们相信,教研工作者的大多数都会把学生的发展视作自己最大的工作价值。如上面那位教研员朋友表现出的:对于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学生的发展始终最牵动他(她)的心肠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无数次看到过这种对于教育事业的虔诚和敬业。记得去年有一批北方来的统考命题机构的朋友们来访问我,是因为看到我在《课程教材教法》的“依靠生本教育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文章,他们表示对于现今这样的统考,也是十分无奈,想要寻找一条既不统考,又教学得好的路子。当时我想这真是“不但被考的累了,考的也累了”。况且,如果仅仅是要“利益”,管理者“考而不统(如果真的这样做,也就很好了,对于教学改革足够了),也可以照样有“利益”。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管理者有他的难处,今天的统考,主要是为了在缺少改革下教学不至于滑坡的考虑,以及适应社会的、传统的考虑,而不是“利益”。如果我们证明了不统可以把教育教学变得更好,那当然会为管理层所接受,引为他们的思考。这就是我们的基本信心所在。
    这样我们就把问题归结为,必须让管理者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非终端的年份实行的行政性的统考和抽考对于教育的致命危害。
    如果没有生本教育的对比,这种危害是不明显的,但有了把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的生本教育之后,有了积极、愉悦、高质、高效的生本教育之后,有了本文开始的华阳小学等大批生本教育成就的例证之后,一切就变得那么清晰,使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改变现状。
    这里要说的是,我们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要统考;不是不要最后的(终端的)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考,而是为了这些终端考试取得真正优异的成绩,我们要否弃那种周周统考,月月统考,期期统考(我在许多文章中称为“频考”),从而可以充分放开,让孩子们在教师指导下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用他们的生命活动的方式自主成长。对此我们满怀信心: 
     一.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其实没有根本性的行政困难,因为它只有一个条件:要求不要进行行政性的统考。而后者恰好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换句话说,只要满足生本教育的考而不统的要求,就可以把生本的改革做起来了。可以肯定,当地的学生发展得好了,这就是教研工作者的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的价值和利益。
       二.教育的核心部分最终和基本上是靠学习者自身――人――来完成的。而所有那些铺天盖地的措施,都明显地起到压抑人的作用,这就会带来质量低下的矛盾。现在我们有许多措施,是发自“师本”而又企图让学生行动的,比如大规模的频考,教师抓得越细越好,等等,其实都是扼杀了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结果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效率很低,而改革的办法,就是让人自主,即走生本教育的道路。只有这样,教育才找到强大的引擎。
    三、现有在频考中形成的竞争是动态的。年复一年,愈演愈烈,儿童不胜负荷:今年小学生可能十点钟睡觉,明年则可能十点半……如此下去,有一天,必然导致激烈反弹,这时谁都负不了责。所有学校和地区的领导对这种竞争的压力其实都感到无奈,并渴望改变,但谁都不能单独停下来.需要有人牵头。这如同这样一个故事:物质紧张时期,单位集体聚餐,菜少人多,筷子下得难免愈来愈急,其实大家都想改变,这时一位德望高的叶老师把筷子一放,说:“大家先来说说,我们要紧还是要慢?”结果,事情就转变了。我们今天也需要有“叶老师”,但这可能是某个上级领导,只有他们意识到频考的危害性,才能改变仅仅一纸公文的办法,把抑制频考的观念教育和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四、无论大学的、职中的、普通中小学的,教学都是核心。今天教学和教改被边缘化的原因,是因为师本教育的低效和带来的德育矛盾,使人们无计可施。而教育思维一旦冲破师本的框架,处处莺歌燕舞,会使教学的核心地位和强大教育力量被关注、认识、张扬,使学校教育充满阳光。也就是说,教学的改革会重新引起注意,而生本教育作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思考和方法,也会为更多的人所认识。

 

[注] 下面这段文字本来是在文章的开头,但为了避免嫌疑,我把它放到了最后,因为我的目的还不仅仅是宣传生本教育的成果,而是想宣传郭老师的观点。这个观点恰恰是我所认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不在高考而在教育内部的统一性“频考”(有的地区发展到周考、月考……考考考)

 前数天(2008年1月17日)广州市一位资深教研员对我说,最近进行的全市的小学语文能力测试,前10名中,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华阳小学占了4名。
     “全市有多少小学?”我问。
     “1000多所。”教研员答。
     华阳小学得到这样的光荣并非首次。这不过是我们整个生本教育实验中的再一次检阅而已。除了这项消息,在交谈中令人喜悦的还在于,我感到这位教研员在关注生本教育,因为她提出了好几个她不解的问题,比如,教师是不是很难培训、华阳小学做得好,是不是学生经过挑选等,并且说,她准备在别的学校找一些试点,看看一年级不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情况如何。尽管对考试改革问题的关注仅是一个开端,但它显示着一位熟悉老教育教学方式的教研人员,正在找到教育改革的真正的问题。而广而言之,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带来今天整个教育问题的解决。

 

 

让生本激扬智障生的潜能

——生本教育在智障中职班酒店服务专业教学中的尝试

佛山市启聪学校    祁缨

 

摘 要:简要论述我校智障中职班酒店服务专业的教育活动中,是如何在贯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并在通过 “生本教育”培养智障酒店服务业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生本    智障生    潜能

 

佛山市启聪学校是广东省第一个开办智障中职班的学校,酒店服务专业是智障中职班的主要专业之一。酒店服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从事服务业,在酒店担任侍应生,对服务员的礼节、礼仪要求非常高,不少人认为智障生的外在表现就是智障的记号,智障生毕业后,工作的单位无非是福利院,让智障生从事酒店服务业,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智障生也由于自卑心理作祟,觉得自己不如正常人,交谈不敢正眼看人,讲话吞吞吐吐等。为树立智障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本人充分利用生本教育理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来上酒店服务这门课,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智障生的潜能,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准酒店服务员。

一、欣赏学生才华,培养学生自信

自信是成长路上的第一路标。自信就是摆脱束缚;自信就是战胜恐惧的渴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过程。

而在培养智障生自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肯定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需求、学习差异,这是教育的永恒。这也就是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酒店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标准的第一条就是礼仪。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智障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所以要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

在上酒店服务课的礼仪教学时,一开始的时候,部分智障生不敢演示,说话也不敢说,甚至下课后,有的学生要求想转家政等不用跟别人面对面交流的专业。于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对于学生每一小点的进步给予表扬:“xx,你今天比以前讲话声量大了。”“xx,你的笑容真好。”……智障生听到表扬,信心慢慢增加,说话声量慢慢增大;在业余时间里,我经常让他们大胆地和陌生人接触,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还鼓励他们自己出去买东西,以进一步扩大他们与陌生人交往的意愿,在课堂小结时,注重表扬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进步。现在,本专业的智障生在学校的接待任务中,表现突出,尤其是有校外人员来参观时,这些学生都能主动接待,赢得了相当的好评。其中有一名女学生以前见了陌生人不敢说话,手足无措,但现在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主动问好,落落大方,充分展现出智障生自信的一面。

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促进感悟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这种方法对于智障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智障生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采用先做后学的上课模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郭思乐教授说:“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是生本教育的方法。”这里“先做后学”中的“做”即实践。 “‘先做’保证了儿童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物件的內部和外部的联系。”因此就能先“会”。要让学生先“做”先“会”老师必须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

在学习宴会摆台时,我让智障生自行上网查找相关视频,边看边做笔记。在练习的环节里,老师再加以辅导点评。这种先做后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再受文字理解的困扰,全身心的投入“做”,到了要真正“学”的时候,就一点就通,甚至可能就不用学。

三、发现闪光点,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主题。生本教育理论为我们的智障酒店服务专业教学提供了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创新与实践成为智障酒店服务专业教学的主旋律。

生本教育提出:“儿童人人可以创新”的观点,智障生他们智力低下,但他们同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对于儿童来说,创新的意义在过程。在创新中,他们得到了认识的成果,这对他是新增添的知识,但不用这种探索的方式,仅仅用教授的方式,也是可以得到这些认识成果的。而在创新的过程中,他经历的种种探索,则可以给学生全方位的收获。所以,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宽容的爱呵护学生创造智慧的火花,用尊重与爱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学习折餐巾花的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先模仿网络视频折餐巾的基本折法,然后播放各种餐巾花的图象,播放完,鼓励智障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折出不同形状的餐巾花。在这节课里,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他们潜能所在,学生们模仿能力、创新能力之强令我大开眼界。学生折出来的花式,比我还多。在残联与我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大赛上,来宾们争相让我们的学生教他们折餐巾花式。

生本教育在我校智障中职酒店服务班刚推行了一个多学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需继续贯彻,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毕业生一定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事服务行业!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