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农历9月15出生: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下集-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0:18:01

单反相机的传奇—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中集)

  引言:1954年4月在联邦德国科隆举办的国际摄影器材展上,徕卡M3发布,一举震撼了整个世界,让那些因为战争的缘故得以照抄徕卡的相机制造工厂目瞪口呆,M3作为德国相机的代表,几乎让所有日本对手都感到绝望……

  有很多人认为徕卡M3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照相机,在很多关于徕卡的著作中,人们往往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来褒赞徕卡M3,在1954年4月发布的徕卡M3以取景器可以和装上的镜头耦合,并将取景窗和对焦框合二为一,而惊艳四座。1970年代的设计潮流革命开创者卢吉?克拉尼(Luigi Colani,1928-)在被问及对于以徕卡M3为代表的徕卡M系列相机的外形设计有何看法时,他只是说:“上帝啊,请不要做任何的改变!”。


徕卡M3,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照相机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徕兹公司新的小型照相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因为受到战事的影响,徕兹不得不放弃新相机的推出计划,转而生产军需订单产品,但徕卡的设计工作者还是千方百计的避开军方监控,悄悄的进行着新型小型照相机的研发。

  前面说到,由于德国战败,徕兹公司的大批相机设计图纸被掠走,相机专利也大多成为废纸,很多国家公开仿制徕卡的相机,各方面条件都更加迫切的要求徕兹公司生产出一款革命性的新型相机,各种设计和技术需要与之前的徕卡相机完全区分开。


徕卡M3,无论是设计、性能还是工艺,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战后徕兹公司的工厂重新开始投入生产后,对外界宣称主要还是以IIIc为主要机型(1950年开始生产IIIf),但此时要面对包括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的众多仿徕卡相机的竞争,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和相机设计制造经验的徕兹公司岂肯善罢甘休,从1948年开始,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到了新型相机的研发上,这款相机就是正在秘密孕育中的徕卡M3。

  1953年,日本王储明仁(就是今天的明仁天皇)对前联邦德国进行访问,陪同的还有日本工业界高层的代表,访问团提出希望参观威兹勒的徕卡工厂,其实那时徕卡M3已经在秘密进行组装,并开始进行各方面的测试,但是为了不让日本访问团察觉到,徕兹公司十分谨慎的暂停了徕卡M3的组装工程,将所有的相关机器锁在盥洗室内,并在原先组装徕卡M3的生产线上组装徕卡IIIf,以防日本的访问团察觉。可见当时德国人对日本人还是有很强的戒心。

  徕兹希望通过这款新型相机,建立一整套庞大的摄影器材体系,因此新型相机的设计改变了过去的很多设计和思维习惯。1954年4月在联邦德国科隆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摄影器材展(也就是今天的Photokina)上,徕卡M3发布,一举震撼了整个世界,让那些因为战争的缘故得以照抄徕卡的相机制造工厂目瞪口呆。


徕卡M3的出现,将当时所有旁轴相机都远远甩到了身后

  M3的金属机身不但坚固强悍,而且工艺精湛,各方面的规格参数都是当时的顶级水平,堪称一台完美的相机。M3首先是革新了卡口系统,镜头卡口从L39的螺口改成了插刀式的M口,对准位置将镜头插入卡座,顺时针旋转30度即可,大大加快了更换镜头的速度;新的掀开式机背,方便了更换胶卷的步骤。M3还是第一款将取景窗和对焦框合二为一的徕卡相机;取景器的亮度大大提高,而且放大率高达0.91倍,并设计了3个取景框,分别对应50mm、90mm和135mm镜头的取景范围,在装上镜头后会自动调整,这一功能在当时独步天下;卷片方式也从原来的旋钮转动式改成了更直接的拨杆式(后期的型号还将过片与快门上弦的过程合并)。这一系列的改变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旁轴相机设计,将所有仿徕卡的相机制造厂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徕卡M3生产时间长达14年,总产量高达22万余台

  徕卡M3后来一直生产到1968年,产量高达22万余台,其中1955年就生产了近5万台(对比一下前文中佳能IV Sb2的产量,不难看出其中的差距是多么巨大),其历史地位不言自明。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徕卡M3长时间地站在35mm旁轴相机的顶峰位置,一方面为徕卡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行业地位,让几乎所有旁轴相机生产厂家(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难以望其项背,只得避其锋芒另辟蹊径;而另一方面,M3太成功了,以至于徕兹公司一直沉醉其中,之后再也没有推出影响力超过M3的机型,并贻误和忽视了单反相机的开发,加之人力成本高涨等原因,最终被日本相机超越,陷入经营困境直到今天。



1954年底尼康推出的首台24x36片幅的相机——尼康S2

  回到正题,日本光学在M3发布之后对即将发售的新机型进行了紧急完善,当年12月,推出了首台24x36mm片幅的相机尼康S2,带50mm f/2镜头的售价为68,500日元。尼康S2拥有放大率为1倍的取景器,并设计有回卷拨杆和快速过片杆等创新设计,确实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虽然设计和制造上已经是日本光学当时的最高水平,客观地说要比佳能IV Sb2的新颖很多,但依然远不是M3的对手。御手洗毅以“打倒徕卡”为理想,但M3的出现,显然让佳能离目标更远了。


尼康S2代表了当时日本旁轴相机的最高水平,但仍然远不是徕卡M3的对手

  御手洗毅认识到,靠模仿,并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一旦别人有了创新,最终还是会落到别人的后面。但是面对M3的强势,佳能不能未战先怯,于是他们又投入了新型号的开发中。日本光学同样也是如此,同样要开发比尼康S2更强悍的机型还还击德国对手。

  后人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时,往往把1955~1973年定义为“高速增长期”,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奇迹”。从1955年开始,日本本土相机市场的需求也开始快速增长,35mm相机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理研光学推出的第一款35mm相机Ricolet

  由于以佳能、日光等为代表的焦平面快门35mm相机定位较高、操作复杂而且价格昂贵,因此从1950年代中期起,价格低廉的镜间快门35mm相机市场快速增长。1953年10月,理研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推出了旗下第一款35mm相机Ricolet,这是一款廉价普及型35mm相机。理研光学本来以生产超小型和双反相机为主,加入到35mm相机的混战中后机型普遍定位偏低。


富士推出的第一款35mm相机Fujica 35M

  而本来以生产中画幅相机和高级双反为主的富士也在1957年推出了第一款35mm相机Fujica 35M。加上原来的千代田、小西六和奥林巴斯等厂商,35mm相机市场一片火热,然而代表35mm相机最高水平的无疑还是徕卡M3,而非日本的佳能或者尼康。

  国内国外的竞争,使得有远大志向的日本相机厂商纷纷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请关注连载下一节——《转型——从旁轴到单反》。

  引言:1950年代初,主流照相机有两类:旁轴和双反。然而还有一种类型的照相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就是单镜头反光式相机,简称单反。旭光学抓住这个机遇,在单反领域拔得头筹……

  在1950年代初期,国际照相机市场的主流有两类:一是以徕卡IIIc/IIIf为典型代表的35mm焦平面快门35mm相机,日本的生产厂商主要有佳能(主要仿徕卡)和日本光学(主要仿康太时)等;另一类则是以禄莱Rolleiflex 2.8系列为代表的双镜头反光相机(英文缩写TLR),日本的生产厂商主要有千代田和玛米亚等。至于镜间快门的6x6为代表的中画幅相机和35mm相机虽然种类繁多,但并不能代表照相机的最高水平。当然,还有一类相机,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生根发芽,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短短二三十年后让其他所有类型的照相机都成了配角。无疑,这就是单镜头反光相机(英文缩写SLR)。


禄莱Rolleiflex 2.8系列为代表的双镜头反光相机也曾是一代风流

  其实单反相机的历史也很长,前面我们就曾经提到过小西六早在1907年就制造了日本第一台单反相机,第一台大画幅的单反相机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而最早的35mm单反相机则是在1936年上市的Kine Exakta,早期的Kine Exakta都是腰平取景,没有五棱镜。1939年,德国KW公司(战后的Praktica,中文一般译为百佳)推出了Praktiflex,这是第一款拥有回弹反光镜的单反相机,镜头采用40mm螺口。


普遍认可的最早的35mm单反相机是在1936年上市的Kine Exakta


1939年德国KW公司推出的Praktiflex,这是第一款拥有回弹反光镜的单反相机

  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具有五棱镜取景的35mm单反相机则是前民主德国(东德)蔡司?伊康推出的康太时S,时间是1949年5月。需要交待一下的是,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即西德)和民主德国(即东德)两个国家,蔡司?伊康公司也分裂为两部分,东德蔡司继承了原来一直就设在德累斯顿的工厂,值得一提的是,Kine Exakta、Praktica和康太时都诞生在德累斯顿这个城市。两个蔡司的区别在于东蔡致力于生产过去未完成的单反相机,西蔡则潜心于将原来的Contax旁轴取景照相机的后续开发。东蔡后来在康太时S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推出了包括康太时D在内的一系列机型。


被普遍认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具有五棱镜取景的35mm单反相机康太时S


当年康太时S的在美国刊物上的广告,突出介绍了五棱镜的结构特点,并宣称将对35mm摄影产生革命性改变,后来单反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只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单反的辉煌绝大多数都属于日本人

  康太时S和所具有的五棱镜(pentaprism)取景器定义了一种全新的机型,所采用的M42螺口也成了日后很长一段时间照相机行业的标准。早期的单反相机都是一些没有五棱镜的腰平取景相机,腰平取景看到的景象是反转的,加上光圈不是全开,如果用小光圈的话取景器非常暗,而且曝光后需要手动将反光板放下,十分不便。但没有视差的优势却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善。德国人先商业化,并不代表日本就没有人有类似的想法,这就要说到旭光学了。


当年勇于进军35mm单反领域的旭光学社长松本三郎

  1949年,时任旭光学社长的松本三郎决心开始进军相机市场,然而佳能和日本光学在35mm旁轴取景相机上的强势,千代田和玛米亚在中画幅相机上优势,让雄心勃勃的旭光学和松本三郎只能选择朝35mm单反相机方向发展,而且松本三郎认为35mm单反相机将会成为未来相机的发展趋势。考虑到当时旭光学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资本金仅250万日元,但从法国购置了价值750万日元的自动车床等设备),松本三郎选择了以10年前的Praktiflex为蓝本进行设计。


1952年日本首台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 I诞生


Asahiflex I(左)与Praktiflex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Asahiflex I更加小巧精致

  1952年,日本首台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 I诞生。毕竟是第一款产品,Asahiflex I各方面并不完善,采用37mm螺口设计,标配Kogaku Takumar 50mm f3.5镜头,快门范围1/20~1/500秒,采用腰平取景方式,只能看到左右对调的取景画面,为了方面眼平取景,还设计有一个取景窗。Asahiflex I不但体积小巧,而且价格十分便宜,含镜头价格仅为23,000日元。


Asahiflex I和其他没有五棱镜的后继机型一般只能像这样将眼镜靠近取景器取景,而且看到的画面还是左右对调的


  一年后,改进型的Asahiflex IA推出,增加了1/25秒快门和FP闪光同步接孔,价格26,700日元。在1954年之前,旭光学还先后推出了100mm f/3.5、135mm f/3.5、500mm f/5和83mm f/1.9这几支Takumar镜头。Asahiflex I和Asahiflex IA都生产了一年多的时间,产量分别为7,000多和11,000多台。



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时复位反光镜的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 IIB

  1954年11月,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时复位反光镜的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 IIB诞生,这款相机是单反相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实时复位的反光镜设计,让用户可以专注于取景和拍摄,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手工将反光镜放下(前面提到的Praktica拥有回弹反光镜,但是是靠按下快门升起,靠重力放下,并非靠机械装置“自动”)。同期问世的还有58mm f/2.4镜头,套机售价31,900日元。


标配58mm f/2.4镜头的旭光学Asahiflex IIA

  仅三个月后,改进型的Asahiflex IIA面世(同期推出的还有改款的IIB),增加了慢速快门旋钮和1/25~1/2秒及T门,带58mm f/2.4镜头售价39,500日元。这两个型号都一直生产到1957年4月,其中IIA产量约20,000台,IIB约16,000台。


为了打开美国市场,旭光学曾经让自己的相机打上其他品牌进行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IA在内的这三款相机都曾出口到美国,并以经销商所有的品牌TOWER进行销售,可见松本三郎并不像御手洗毅那样坚持,但也需要考虑到当时旭光学毕竟是相机生产的小字辈。后期生产的IIA和IIB都放弃了37mm螺口而改用了M42螺口。

  作为照相机市场的后来者,旭光学选择当年的冷门机型35mm单反相机作为唯一的突破口,在1950年代上半期闯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震动其他日本同行的,还要数1957年推出的Asahi Pentax。

  有“宾得”了,别着急,这个“宾得”的由来很值得说一说。前面说到蔡司?伊康因为二战结束而分家,东蔡后来失去了包括Zeiss Ikon和Contax等商标的使用权,于是在1952年注册了Pentax和Pentacon(用五棱镜pentaprism的前三个字母与Contax的前三个和后三个分别组合而来)商标,后来放弃了Pentax商标并将其转卖给旭光学,而在1953年推出了用Pentacon商标的机型(就是换了标的康太时D),后来一直生产康太时D和Pentacon以及改进机型


1957年问世的Asahi Pentax,后人称之为AP,是宾得第一款固定五棱镜的35mm单反相机,它的出现,让日本相机真正开始进入单反发展时期

  Asahi Pentax,后人称之为AP,是35mm单反相机历史上第一款大批量生产的具有五棱镜、快速回弹反光镜、上片拨杆和倒片扳手,并使用M42螺口的机型。在1955年,日本Orion公司曾推出过日本第一台使用五棱镜的单反相机Miranda T,对焦屏和取景器可更换,这个设计后来被尼康F发扬广大,这个我们后面再说。而AP则是第一款使用固定五棱镜眼平式取景器的35mm单反相机,并且采用了当时最好的光学加工工艺,取景器是当时最明亮而且放大倍率最高的。固定五棱镜较之可更换取景器在工艺上无疑要简单一些,而且更有利于控制体积,放弃37mm螺口则是因为当时M42螺口的镜头比较流行。AP的快门速度范围1~1/500秒,标配58mm f/2镜头在当时售价为49,500日元。


宾得AP也曾打上TOWER商标进行销售

  当时世界上也就只有包括AP和康太时F/Pentacon F等三、四个品牌的单反相机,由于AP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精致、小巧、易于使用,特别是使用M42螺口有很多镜头使用等原因,AP一推出就受到了欢迎,为了开拓美国等市场,也曾打上TOWER商标进行销售,当年的销量就接近20,000台,而且供不应求,从此宾得在日本相机行业的地位得以确立。


AP的后继机型宾得K,是第一台快门和镜头光圈联动的单反相机

  1958年5月,又一款经典机型,同时也是AP后继机型的宾得K问世,除了将快门速度提升到1/1000秒外,宾得K还是第一台快门和镜头光圈联动的单反相机,可以在全开光圈下取景和对焦,按下快门时光圈自动缩小到预设大小。为此镜头多了收缩光圈用的顶针,镜头名字也变成了Auto Takumar。旭光学还推出了当时最明亮的单反镜头Auto Takumar 55mm f/1.8作为套头,该镜头镜身黑白相间,非常有特点,套机售价51,500日元。宾得K只生产了一年时间,总产量21,500台。


从1959年5月开始,宾得开始大批量制造宾得S2,产量十分惊人


宾得H2就是打上HEILAND和HONEYWELL等商标进行销售的S2

  经过几年的摸索,旭光学在单反开发和制造上更趋成熟。1959年5月,宾得在改造了生产工艺和技术后大批量生产的机型宾得S2/H2投产。这款机型是宾得K的简化版,去掉了1/1000秒的快门,并整合了快门选择盘,标配镜头也改成了Auto Takumar 55mm f/2,售价仅为32,600日元。而且曾打上了HEILAND和HONEYWELL等商标进行销售,到1961年停产,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共生产了130,000台,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宾得的故事先说到这里,回到佳能和尼康这两家当年专门生产35mm高级旁轴相机的厂商。徕卡M3的出现,让这两家意识到在相机开发上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当然,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在擅长的高级旁轴相机上进行新机型的开发,而于此同时,旭光学在单反机型上的火热景象,也不可能让其他老牌相机厂商无动于衷,他们都将目光或多或少地转向了单反。

 引言:旭光学在单反上的惹眼表现,不可能让其他相机大厂无动于衷,然而以高档旁轴相机起家的佳能,面对徕卡和日本光学的远击近攻,仍然在旁轴相机的开发上不遗余力,并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从前文的介绍,包括公司注册金和JCII成立时的捐款数量多少,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旭光学与当时的佳能、日本光学、千代田和小西六等“巨头”相比,实力上还是相差许多。那么既然旭光学从制造双筒望远镜进入35mm相机领域都能够取得令人惊讶的成绩,其他“大牌”相机厂商又岂会让旭光学独美?

  不过要想让这些在35mm旁轴或者双反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知名度的相机厂商全面转型35mm单反并不现实,毕竟35mm单反相机从使用感受,特别是镜头的丰富程度来说,与旁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佳能依然还是希望通过生产更好的旁轴相机超越徕卡M3,以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


旨在挑战徕卡M3的佳能VT,外观设计上改变了近20年来一直沿袭的放徕卡造型

  1956年8月,佳能终于发布了旨在挑战M3新机型VT(1957年停产,总产量15,500余台)。作为IV系列机型的后继,佳能VT的设计完全改变了近二十年来从Hansa Canon一直沿袭下来的仿徕卡造型,取景器内置对应35mm、50mm和85mm镜头的取景框,增加了自拍器,胶卷安装也改成了时髦的后背装填式,最具特色的是机身底部有折叠的快速卷片扳手,比当时用轮式过卷的速度快很多,型号中的T就是英文Trigger(扳机)的首字母。带50mm f/1.8镜头的售价为82,000日元。


佳能VT中的V代表5,说明是IV(4)的后继,T代表Trigger,机身底部的快速卷片扳手设计虽然有一定新意,但使用起来显然不及机顶卷片拨杆的方式好


注意当年豪华版的VT Deluxe广告上有三个快速——快速卷片、快速镜头和快速倒片,其中配套镜头可选择50mm f/1.2和35mm f/1.8两支大光圈“快速”镜头


佳能VT Deluxe,机身正面下方的型号标识为红色

  1957年5月,佳能推出了进行了一些小改进的豪华版的VT Deluxe,带50mm f/1.2镜头的售价为97,000日元。与此同时和1957年年底,佳能还陆续发布了具备了卷片拨杆的机型L1及其简化版L2和L3(L就Lever,拨杆),L1与VT非常接近,外观设计更加流程和富有现代感,增加了闪光同步,去掉了自拍功能。机身售价48,000日元,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日本光学的尼康S2。


佳能首台采用卷片拨杆的相机L1,凭借优异的工业设计曾被评为日本首批最佳设计商品,图片上加装的是当时佳能最明亮的50mm f/1.2镜头


当年的直接竞争对手佳能L1和尼康S2,带50mm f/1.2和50mm f/1.4镜头的价格分别是87,000和83,000日元,从外观设计上来说,晚三年面世的佳能L1显得更加流畅,更富现代感,工艺也更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佳能高水平镜头制造工艺的提高,在1956年9月问世的50mm f/1.2镜头的售价一下子从最开始的60,000日元降低到了39,000日元。突然这样大幅度的降价是为什么呢?如果了解当时竞争对手的情况,大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同样是在1957年5月,日本光学隆重推出了新的S系列旗舰机型SP,其中P就是Professional的意思,标配带Nikkor 5cm f/1.4镜头售价98,000日元。尼康SP首次将价格定在了佳能的“传统领地”,这也确实是因为尼康SP性能非常强悍。



尼康旁轴相机的登峰造极之作尼康SP,是很多相机收藏家的竞相追逐的目标

    SP内置了针对28、35、50、85、105和135mm镜头的6种取景框,其中50~135mm都可以自动调整视差。虽然亮度上不及徕卡M3,但对应镜头的取景器数量超过了M3,是当时最高水平的代表,堪称登峰造极之作,SP不仅是尼康旁轴相机的旗舰,更成为一代经典和收藏夹的珍爱,总产量约22,000余台。

 
尼康SP机顶左侧的取景框选择转盘(左)和装上Nikkor-N 5cm f/1.1镜头的黑色机身版尼康SP(右)

  而在之前的1956年2月,日本光学曾宣布推出Nikkor-N 5cm f/1.1镜头,更明亮而且价格更低,只要55,000日元。为了不至于风头落在日本光学之后,才有了带50mm f/1.2镜头的VT Deluxe。虽然从规格上f/1.2稍逊日本光学的f/1.1,但首先投入批量生产的还是佳能,而且价格相对更有竞争力,说明佳能的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佳能50mm f/1.1(左)与日本光学的Nikkor-N 5cm f/1.1镜头(右)

  1957年,佳能获得了日本大河内生产奖。这个奖项是表彰那些在生产工程的研究、生产技术的发明或规划、实施大批量生产方面有着突出业绩的企业而专门设置的奖项,在日本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佳能凭借在批量生产精密照相机方面的卓越表现,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的典范而获此殊荣。同年,L1和8毫米电影摄影机Canon 8T被日本通产省评为日本首批最佳设计商品。


1956年推出的8mm电影摄影机佳能8T,曾与佳能L1一起被评为日本首批最佳设计商品

  短短几个月后,1958年3月,用卷片拨杆替代卷片扳手的“V系列顶级机型”VL发布,带50mm f/1.2镜头售价89,000日元,后期生产的VL还是佳能第一款具有金属帘幕快门的机型,同期发布的还有简化版的VL2。


加装了佳能测光表的V系列顶级机型佳能VL,由于快门转盘分置,测光表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9月,将快门选择转盘优化改良,方便了外接测光表的使用,并且拥有0.65倍(对应35mm镜头)、1倍(对应50mm镜头)和1.55倍(用于较远被摄物的精确对焦)自动调整视差取景器的VI T和VI L问世,他们的不同在于VI T还是用机身底部的卷片扳手,而VI L则是用卷板拨杆。其中VI L带50mm f/1.2镜头、测光表和皮套的售价高达99,500日元。

 
佳能VI T和VI L是VT和VL的后继机型,整合并完善了快门转盘,做工和功能都代表了佳能当时的最高水平,并且首次将Canon的商标放在了机身正面


快门转盘的整合,大大方便了测光表的使用,图为佳能VI T/VI L的介绍手册

  短短两三年里,佳能推出了众多机型,其中不乏高端顶级型号,然而都没能实现赶超徕卡M3的目标,从1956年投产的VT到1961年停产的VI L,总产量也不过87,000多台。1955年佳能的销售额约为19亿日元,到1959年约29亿日元,4年间增长不过50%,而从1952年到1955年3年间佳能的增长幅度超过了100%,增速明显放缓。

 
1958年和1959年面世的尼康S3(左)与尼康S4(右),都是SP的简化型号

  而与此同时,随着SP及其简化版的S3和S4面世,日本光学的势头越来越猛。佳能认识到,既然顶级机型还是比不过徕卡M3,在国内旁轴相机市场的风头也被尼康SP抢去,那就干脆将目光稍微调低一点,将重点放在价格稍低、销量更大的机型上面,凭借佳能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优势,重新获得市场上的领先。

 
佳能P的外形较之尼康S3/S4无疑时髦得多,而且凭借生产工艺和效率上的优势,佳能P的性价比非常高,推出后既叫好又叫座

  于是,佳能在VI L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简化。去掉可自动调整视差的取景器,而在取景画面中用亮线来表示50mm和100mm镜头的取景范围,同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1959年3月,佳能P(Populaire,大众化之意)问世。佳能P带50mm f/1.4镜头售价为52,700日元,而带50mm f/2.8镜头的套机只要37,700日元。应该说佳能P在当时是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中档旁轴机型,无论是性能还是工艺,都是那个价位上的佼佼者,因此很自然就获得了市场的欢迎。佳能P从1959年开始到1961年停产,共生产了近88,000台,也就是说比从VT到VI L所有的机型的总和还要多。


佳能P加装测光表的样子,这样的画面在当年应该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全黑色机身的佳能P也非常诱人,如今黑色版的佳能P已经非常罕见

  佳能P的成功,实质上是生产效率提高的成功。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工业界普遍进入了技术革新的时期,佳能就是在1957年引进了皮带运输机,并在之后投入了佳能P的大规模流水线式生产(前面提到的旭光学大批量生产S2/H2情况也类似)。从VT到P,佳能在高档旁轴相机上耗费了大量精力,凭借在生产工艺和效率上的优势,佳能仍然牢牢把握着中高级旁轴相机市场的大量份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他日本厂商挤出了旁轴相机市场,挤向了方兴未艾的单反市场。

    同期的日本光学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方面看到在中高档旁轴相机无法与佳能抗衡,一方面也意识到单反相机的发展势头,再推出了S3和S4果断地中止了SP的后继机型的开发,将精力都投入到了新的单反系统的开发上。佳能P的大受欢迎,也让佳能对旁轴相机继续保持了十足的信心,VI T/VI L的后继机型也进入了开发阶段,甚至还为新的旁轴机型投资建立了新的工厂。

  于是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佳能与宾得、千代田和日本光学等厂商在单反相机研发的竞争上显得棋差一招,但在另一方面,佳能在旁轴相机方面却取得了更加惊人的成绩。请关注连载下一节——《Flex——单反的启程》。

  在前面花了那么大的篇幅讲述上世纪50年代日本相机产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却只字未提佳能,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日本各个工业门类开始大规模复苏,相机产业也是莺飞草长,速度之快以至于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很容易忽略一些细枝末节;另一方面,当时的佳能尽管已经是日本相机行业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这艘起航的巨轮已经显露出日后雄霸一方的端倪,但在单反相机发展初期的表现却并不那么耀眼,性能完善、做工精湛的尼康F的光芒完全掩盖了当年所有的其他单反相机。

  与其几乎同时间面世的佳能第一台单反相机Canonflex从历史地位来讲,确实无法与尼康F相提并论,在单反相机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及美能达SR-2和宾得AP。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佳能单反相机的故事从此正式翻开了第一页。



佳能第一款单镜头反光式相机Canonflex

  其实早在1950年代中期,佳能就开始了单反相机的研究。可能是受到宾得第一款单反Asahiflex和西德蔡司第一款单反Contaflex I的影响,佳能的第一款单反被命名为Canonflex。从Canonflex的身上不难发现很多这个1956年原型机的影子。


1956年的佳能新单反相机设计原型

  Canonflex也是按照高标准的全新单反系统理念开发的,采用了全新设计的被称为R的卡口系统,取景器设计也是“专业级”的可拆卸式,性能指标也不输竞争品牌,做工方面也是一贯的佳能高标准,含50mm f/1.8镜头的售价59,500日元也并不算贵,陆陆续续佳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R卡口镜头,但是Canonflex仅仅只生产了5个月的时间,产量也不到17,000台,这是为什么呢?


佳能Canonflex当年的广告

  我们仔细观察Canonflex的设计会发现,机顶左侧只有快门转盘和快门释放钮,而没有设计当时流行的卷片拨杆!原因是Canonflex考虑到新闻记者快速过片的需要,仍然采用了类似佳能顶级旁轴相机那样的方式——将卷片扳手设计在机身底部。虽然过片速度上可能有一定优势,但操作起来实在是不便,这显然是一大失误。而伴随R卡口具有的自动光圈功能,由于结构原因,无法对应收缩光圈的透过镜头(TTL)测光方式,因此在其他厂家在1960年就推出了具有TTL测光功能的单反机型后,Canonflex立刻陷入了窘境。而且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装上测光表后的佳能Canonflex

  尽管Canonflex的造型非常时髦,大体积的快门转盘手感很好,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快门锁定功能,机身正前方的滑槽设计对于使用测光表非常方便,但与尼康F相比,Canonflex没有100%视野率,没有可更换的聚焦屏,没有反光镜锁定和容易操作的景深预览功能,没有电动卷片器和大容量后备,镜头数量和规格也没有那么齐全(根本没有广角镜头)。


佳能Canonflex两个有特色的设计——机身底部的过片拨杆和圆型的自拍器

  这些我们今天看上去十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让Canonflex很快被其他成功的单反机型和佳能P等自家著名旁轴机型的抢眼表现所淹没。佳能的单反相机也就是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匆匆启航的,等待它的未来也许是暗礁重重,也许是波澜壮阔,然而船上的人们不得而知,只能卯足了力气拼命向前。

   是什么原因让佳能没有在单反相机开发上倾注全力?为什么Canonflex问世时连一支广角镜头都没有?在竞争对手纷纷在单反相机上取得佳绩的时候,佳能又在关注些什么?请关注下一节——《天壤——单反的困局》。

  引言:1960年,日本第一届照相机展览会举行,当年就有多达19种单反相机登场亮相,1950年代末期,日本单反相机市场可谓一片火热,除了几个大厂,一些今天我们并不熟悉的品牌也都在这个时期加入到单反相机市场的争夺中,好不热闹……

  上文说到佳能的首台单反相机Canonflex推出后仅仅只生产了几个月时间,产量也不大,而且销售情况很不理想。那么我们看看当时其他厂家的表现又是如何。


日本单反相机的先驱之一——日本第一台采用五棱镜的单反Miranda T

  成立于1947年的猎户座精机产业有限会社(Orion Seiki Sangyo Y.K.)在1954年就展出了研发中的35mm单反相机原型,1955年,日本第一台采用五棱镜取景器(取景器可更换)的单反相机米兰达(Miranda)T诞生,其设计基于Kine Exakta,快门按钮在机身前方。1957年,公司改名为米兰达相机株式会社(Miranda Camera K.K.)。


Miranda T的后续产品——1958年推出的拥有卷片手柄的Miranda A

  在米兰达T的基础上,后来推出了T II(57)、S(59)和ST(59)等机型。1957年开始,又陆续推出了米兰达A(58)、AII(58)、B(59)、C(59)、D(60)和DR(61)等机型,但都没有太大的反响。1976年米兰达停产相机。


1957年东京光学出品的第一款35mm单反相机拓普康(Topcon)R

  东京光学是一家成立于1932年的光学器材厂商,刚开始主要生产军用光学器材,1936年开始制造相机,1957年东京光学就发布了第一款35mm单反相机拓普康(Topcon)R。东京光学生产的单反相机上“德国味”比较重,比如快门按钮像康太时S那样在机身前方,镜头卡口采用的是德国Exakta卡口。1960年又分别推出了改进型拓普康 RII和拓普康RIII Automatic。东京光学在1981年停止了相机生产业务,并在1989年改名为拓普康株式会社,目前以生产工业、医疗、测量用仪器为主要业务。


帝国光学1958年推出的具有当时最高单反水平的Zunow,如今已是稀世珍品

  帝国光学株式会社的前身帝国光学研究所成立于1930年,最初以生产镜头为主,在前日本光学镜头设计师浜野道三郎的带领下,二战结束前就在生产大光圈镜头。1951年仿造徕卡III推出了名为Teica的第一台相机和50mm f/1.2镜头,1953年发表了当时最明亮的50mm f/1.1镜头,极大的提高了知名度。1958年8月,第一款(也是最后一款)Zunow单反相机问世,有自动回弹反光镜、自动全开光圈、景深预览、镜头锁定和快门锁定等功能,取景器和对焦屏可更换,最高快门速度1/1000秒,配套镜头是当时最明亮的58mm f/1.2。在当时,Zunow的设计和性能可谓出类拔萃,而且对后来的尼康F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设计思想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相机厂商的创新热情。然而Zunow的技术要求明显超过了帝国光学当时技术能力,生产出来的Zunow故障频发,在生产了不足500台后,Zunow也告别了历史舞台,转而称为了收藏珍品。


1958年问世的美能达SR-1,也是日后我国海鸥DF的原型

  千代田在SR-2问世仅仅半年之后就推出了普及型的SR-1,最高快门速度降低为1/500秒,其他方面与SR-2基本相同。美能达SR-1曾获得1959年美国加州国际博览会金奖,带55mm f/2.0镜头的售价仅为36,000日元,与宾得S2/H2(含同规格镜头售价32,600日元)直接竞争。1964年,中国上海照相机厂开始依照美能达SR-1制造“上海7型”照相机,并在1965~1966年间改标为“DF”照相机发售,这款相机也就是日后我们熟悉的海鸥DF。


1960年问世美能达SR-3,注意机身正面的滑轨,与佳能Canonflex非常相似

  1960年8月,SR-2的改良版SR-3面世,改进了卷片性能,机身正面增加了与Canonflex非常相似的用来安装测光表的滑轨,同时将带55mm f/1.8镜头的套机价格降为41,500日元,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1960年2月,当时的另外一家以双反相机为主要产品的相机大厂小西六也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单反相机——柯尼卡F。命名方式与尼康F相同,而且五棱镜前方也有一个大大的字母F。柯尼卡F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1/2000秒快门的单反相机,可以实现1/125秒闪光同步。该机的纵走金属幕帘快门设计被称为Hi Synchro,后来小西六将这种快门的技术提供给了快门制造厂Copal。Copal在1961年开发出了Copal Square快门,1965年,最著名的机械快门Copal Square S开发成功,不仅被广泛用在各种相机上,而且还被大量仿造,今天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的快门也是这种快门的后续衍生品。柯尼卡F同样采用了独特的新规格卡口(被称为柯尼卡F卡口),还有一个在当时非常前卫的功能——集成了硒光电管测光表,配套的镜头有四只——Hexanon 35mm f/2.0、52mm f/1.4、85mm f/1.8和135mm f/2.8,都是做工和规格都是当时一流的。



1960年小西六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1/2000秒快门的单反相机,各方面指标和功能,以及配套镜头,都是当年最高标准的

  柯尼卡F开发时间长达5年,各方面的指标和功能确实也都是高标准的,但是由于重重原因,柯尼卡F据说仅生产了1400多台左右,之后几年虽然也陆续推出了几款后续机型的,但都没有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柯尼卡在1964年彻底放弃了F卡口,并在1965年推出了采用新卡口的新型单反相机。


雅西卡1960年推出的第一款单反相机雅西卡Pentamatic,名字够国际化的

  成立于1945年的八洲精机制作所(Yashima Seiki Seisakusho)在1949年改制为八洲精机株式会社。1953年,八洲精机开始制造第一台双反相机。1956年公司更名为八洲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并注册了类似Leica、Konica的Yashica商标,次年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分公司,进军美国市场,同时开始生产8mm电影摄像机。1958年公司更名为雅西卡株式会社,同年收购了破产的Nicca相机社做为全资子公司后,雅西卡开始大规模生产35mm照相机。同时与其他照相机公司积极展开合作。1960年,雅西卡推出了第一款单反相机雅西卡Pentamatic。由于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大胆的经验策略,短短两年时间里,雅西卡的规模就扩大了整整六倍,迅速称为当时日本照相机行业的重要力量,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而玛米亚虽然早在1952年就研发了单反相机的原型机PrismFlex,但不知为何起了大早的玛米亚却赶了个晚集,直到近十年后的1961年2月,才正式推出第一款35mm单反相机玛米亚Prismat NP。这两款相机都只是单反相机发展历史上的匆匆过客。


早在1952年就开始研发35mm单反的玛米亚直到1961年才正式推出第一款35mm单反相机玛米亚Prismat NP

  在1960年举行的第一届日本照相机展览会上,有多达19种的单反相机的亮相,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还有一些“杂牌”相机,当然,1960年之后又有很多品牌加入了单反战场,但大浪淘沙,最终生存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今天熟知的几个。


佳能Canonflex的普及版Flex RP,采用了固定五棱镜设计,自拍器也进行了简化

  回到佳能上来。1960年9月,佳能也拿出两款新单反——Flex RP和Flex R2000。R很显然是代表R卡口,P则是普及型的意思,RP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固定式五棱镜,自拍器也改成了传统模样,其他方面与Flex基本一致,含50mm f/1.8镜头的售价为48,000日元,应该说并不便宜,总产量约为31,000台;而Flex R2000中的2000则意味着1/2000秒快门速度,与稍早面世的柯尼卡F采用的新设计快门不同,Flex R2000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设计的布帘横走式快门,闪光同步速度仅为1/55秒,做为高端定位的Flex R2000含镜头售价达61,000日元,产量最终仅仅只有8,800台左右。


具有1/2000秒快门速度的佳能Flex R2000,产量不足万台

  前面说到1956年佳能获得了大河内纪念奖,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佳能照相机的销售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一是由于在高端市场受到徕卡M3的冲击,二则是因为高级旁轴相机市场逐渐饱和,而且单反相机开始崭露头角。在这种情况下,御手洗毅认识到,不能只将照相机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精密办公用品,而应该成为人们普通生活中的一件必备品。

  引言:1960年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日本经济从这一年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阶段,佳能的单反之路起步虽然蹒跚,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发出价格之低到让同行愤怒的新机型后,佳能的业绩获得了令人惊讶的猛增……

  于是佳能一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尝试,包括与NHK(日本广播协会)联合开发电视摄像机(1954年)、生产8mm电影摄影机(1956年推出佳能8T)和电视摄像机专用现场变焦镜头(1958年)、与美国Documat公司合作开发微缩设备(1959年)、推出同步读出器(1959年)、开发录像机磁头(1960年)等等,虽然其中有的项目最后以惨痛的失败告终,但御手洗毅将责任都承担了起来,并且认为这样的损失一定会为将来创造出有形或无形的财产;而在另一方面,佳能在老本行照相机研发方面,特别是新型的旁轴相机开发上一直做着积极的准备,并在1958年投资建立了新的取手工厂(也就是今天的取手事务所),为新机型的大规模生产做着准备。

  20世纪50年代一般被认为是日本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和过渡阶段。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现代化设备,加快了工业发展的脚步。一方面让工业装备及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随之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大量生产,而另一方面又出现产品积压,失业率增加的情况。

  在1960年,日本和美国就《共同合作和安保条约》签署了补充修订协议,引发了东京大规模的街头抗议。而且当时日本的劳资关系也十分紧张,整个社会环境并不是十分稳定。时任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决定将国内的注意力引向经济发展。

  1960年底,日本池田内阁宣布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10年内,以“高速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完全就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这也成为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三年完成了这一目标,实现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

  在如何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销路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池田内阁认为日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都处于技术改造时期,只要采取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就能够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于是以扩大内需为手段,国民增收为目的的各种政策陆续出台,针对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情况,第一项政策就是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工人、农民的购买力。收入的全面提高,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高龄者与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由于消费内容趋于均衡和一致,国民具有的“中流阶层意识”就形成于这个时期,后来近一亿人口的中产阶层成为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反过来,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让日本进入了“大众消费社会”。

  有人分析指出,战后日本的消费革命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在1950年代中到196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迅速得到普及,这类商品当时的价格平均在5万日元左右。1960年公务员刚入职的月薪约为13,000日元,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银行工作月薪约为17,000日元,也就是说相当于日本普通职工3个月的工资,而5万日元左右的照相机在当时肯定无法达到与这三大件同样的普及率,因此很多相机厂商都在生产价格比较便宜的镜间快门旁轴相机(连载十四有过介绍),但由于功能和技术水平都比较有限,这类相机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普及。

  这个时候佳能意识到,在高级旁轴相机市场无法更进一步,单反相机开发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凭借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面的经验,努力降低成本,应该可以用更大的销量来获得更大的收益,特别是带50mm f/2.8镜头的套机只要37,700日元的佳能P获得了成功,让佳能更坚定了推出价格更低廉照相机的计划。然而,要想生产出价格更低,同时操作上简单易用,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的照相机,在原有旁轴相机基础上再进行简化也难以办到了,只能做别的打算。

  1959年秋天,刚进入公司刚刚三年,年仅26岁的五岛健加入到了新机型的设计团队中。年轻人的加入让新机型的设计思路有了很大的创新。为了降低新机型的成本,首要任务是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同时降低废品率,于是新机型首次采用了冲压方式制造零件,而非以往的切削方式,精度提高,成本则大幅度降低。新的机型是在新的组装车间进行装配的,所以最新的各种设备和技术都得到了应用。1960年8月,在佳能相机生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Canonet宣布发布。


佳能首台采用镜间快门的旁轴相机Canonet,在佳能相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anonet是佳能第一款采用镜间快门的旁轴相机,装有45mm f/1.9大光圈镜头,快门范围1~1/500秒,有自拍功能。在镜头前端装有电子测光眼EE(Electric Eye),可以实现快门优先自动曝光,用户只要将光圈设于A档,对焦后按下快门即可完成拍摄。



佳能Canonet的设计非常简洁,机顶只有快门按钮和附件插座

 
佳能Canonet的过片及倒片扳手都在机身底部,整个相机的做工十分优异

  Canonet的机身顶部设计非常简洁,只有快门按钮和附件插座(非闪灯热靴),过片和倒片扳手都设计在机身底部。整个相机重量为700克,相比总重约790克的带50mm f/2.8镜头的佳能P,足见Canonet做工用料还是非常扎实的,最关键的是,Canonet的定价非常具有震撼性——仅18,800日元,要知道当年同时期的佳能螺口50mm f/1.8 III和R口50mm f/1.8镜头的售价分别是20,000日元和18,500日元。


佳能Canonet于1961年1月24日正式开始发售,引发了销售狂潮

  Canonet于1961年1月24日正式开始发售,当时佳能在东京日本桥三越7层设有展示销售柜台,人们蜂拥而至,掀起了抢购狂潮,原本计划是一个星期的库存,竟然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就销售一空。当时流行的新闻周刊《周刊文春》为此发表了长达5页的报道。佳能将具备完善功能而且做工优异的照相机的定价一下子拉到当时普通职工1个月工资水平,实现了普通民众对于照相机“买的起而且轻松拍”的需要,销量非常惊人。短短2年半后,Canonet的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是历史上首台产销量突破百万大关的照相机。

  然而这激起了同行业其他相机厂的严重不满,他们认为佳能“作为高级饮食店,不能来做小饭铺的生意”,甚至跑到通产省希望政府能给佳能施压,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佳能几乎处于被其他同行完全孤立的状况。

  然而正是因为Canonet的出现,让其他相机制造厂商认识到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照相机行业的规模和地位。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佳能Canonet与尼康F一起,在让各自公司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极大的刺激了其他照相机厂商更加主动地进行技术和管理革新,一起将日本照相机从行业提升到了产业的高度。

  引言:1961年,随着Canonet和佳能7的热销,佳能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取得了不可思议的猛增,在次年推出了还算受欢迎的Flex RM之后,佳能便放弃了才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的R卡口。1962年日本取代西德成为世界第一照相机生产大国,然而佳能的单反之路前方依然弥雾茫茫……

    从1955年到1961年,整个日本照相机行业销售额增长了2.9倍,而同期佳能增长了3.8倍。其中1961年较之1959年,佳能的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增长了2.5倍和3.3倍,同时因为建立新的取手工厂等,更是让佳能的设备投资额增长了5.2倍。在销售额和利润猛增的背后,功劳不仅是Canonet的,也有包括Canonflex等单反相机的,当然,也还有新的高级旁轴相机佳能7的。

  在1958年的德国科隆举行的国际摄影器材展览会(即今天的Photokina)上,佳能公司想参展,但主办方却以不能给日本照相机厂商位置为由拒绝,佳能只得通过欧洲代理商的名义获得展台展示产品,位置当然只能是在边角。然而在两年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佳能获得了上届柯达展台的显要位置,面积达200平米,成为了展会的主角之一。

  为了消除“日本照相机都是德国的仿制品”这样的观念,佳能公司在展会期间特意举办了记者招待会。御手洗毅对记者们说道:“过去20年里我们不断努力,使日本照相机工业繁荣了起来,但我们对德国产品仍然怀有极大的敬意。然而现在已经到了大家平等竞争的时候了,正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我们绝不制造价格低廉和质量不好的产品。”

  在当时的美国市场,日本照相机已经取得了对德国照相机的优势,而在欧洲市场则是均势。在1960年的半年时间内,仅佳能、日本光学和雅西卡三家公司的出口额就高达18亿日元。在这次展会上,佳能拿出了很多震撼性的产品,除了前面介绍过的Canonet外,还有2000mm电视摄像机用镜头,以及佳能7和号称“比眼睛还明亮”的50mm f/0.95镜头。引以了广泛的轰动,御手洗毅也因此骄傲的表示:“今天我们已经证明,而且在欧洲已经被承认——我们的相机不再是改进的仿制品,而是源于自己的独创技术。”


佳能最后一款35mm可更换镜头高级旁轴相机佳能7,图中所配镜头为世界上最明亮的35mm镜头——佳能50mm f/0.95

  做为VI系列的后继机型,佳能放弃了过去一直用罗马数字做为机型名称的习惯,而是改用了更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于是佳能7问世了。做为顶级机型,佳能7融合了当时所有佳能的最近技术和设计成果,而一同问世的佳能50mm f/0.95镜头,保持着最明亮35mm相机镜头的殊荣直到今天。


佳能7的体积有所加大,测距基线加长,机顶中部位置为测光指示表

  在所有采用M39螺口的旁轴相机中,佳能7堪称是最先进的。佳能7的设计在P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改变,体积稍大了一些,测距仪基线长度由P的41mm增加到了59mm。取景器大而明亮,视觉效果非常出色,并且拥有35/50/85/100/135mm镜头对应取景器(通过机顶右侧的转盘选择),在取景器内还可以看到当前选择的焦距数字,同时集成了硒光电管测光表。做为顶级的旁轴机型,佳能7各方面指标和做工都几乎完美,只不过机顶并没有附件插座。

 
佳能7集成了硒光电管测光表(左)镜头卡口也做了调整,才能安装上惊世骇俗的50mm f/0.95镜头(右)

  为了能够安装上恐怖的50mm f/0.95镜头,还专门对卡口进行改进,通过镜头上的锁定环与机身卡口外面的凸缘(外爪)固定,才能使用这支惊世骇俗的后组镜片硕大的镜头。这支保持着“世界记录”的镜头也成为当年佳能证明品牌形象的最有利武器。而且这个卡口的特点,也被后来FD卡口所沿用。


佳能7当年的广告

  佳能7含50mm f/0.95和50mm f/1.4镜头的价格分别为86,000日元和47,500日元,价格与当时的热销的单反相机接近,但并没有被单反相机抢去风头,相反,佳能7卖得比P还要好。佳能7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停产,总计生产了超过137,000台。1965年佳能7的改进型7s问世,改用了更为先进的CdS(硫化镉)光敏电阻测光原件,并增加了附件插座,生产延续到1967年,总产量在16,000台左右。1967-1968年间,佳能还推出过7s的改款7sZ(又称7s II),产量约4,000台左右,7s和7sZ含50mm f/0.95和50mm f/1.4镜头的价格分别为88,000日元和49,500日元。


1965年问世的佳能7s,采用了更先进的CdS测光原件,并增加了机顶附件插座

  1968年9月,随着7sZ的停产,始于Kwanon的佳能高级35mm旁轴相机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佳能高级旁轴相机的故事也就终结于7sZ。根据粗略统计,战后佳能累计生产各型号35mm可更换镜头的旁轴相机超过50万台,虽然最终在35mm旁轴相机上没能实现“打倒徕卡”的目标,但佳能的35mm高级旁轴相机为佳能乃至整个日本照相机工业赢得了无数赞誉,极大地改变了欧美社会对于日本造等于低劣的观念。

  时间再回到1961年,Canonet和佳能7为代表的佳能相机一上市,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欧美地区的代理商纷至沓来。当年希望打上自己的品牌而非佳能才能销售的美国Bell and Howell公司(详见连载第十二节)主动找到了御手洗毅,希望销售佳能相机。从因为担心厂房是木制而容易着火而拒绝到主动希望销售佳能的产品,这一晃十年过去了,御手洗毅对此百感交集,并与Bell and Howell签订了为期5年合作合同,打上佳能和Bell & Howell双商标的相机开始出现在美国市场。1961年,佳能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较1960年增长高达67%和73%。佳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1961年,佳能与美国Bell and Howell达成销售协议,在美国市场上就有了使用“Bell & Howell/Canon”双商标的佳能7(左)和Canonet(右,因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9,因此又被称为Canonet 19)

  1962年对于日本照相机工业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年份,从这一年起,日本照相机的总产量开始超过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照相机生产大国。而在这一年里,佳能推出了第四款,也是最后一款R卡口的单反相机——Flex RM。


Canonflex系列的最后一款——佳能Flex RM,拥有与佳能7非常相似的测光表和测光指示表

  虽然名称上依旧是Canonflex系列,但佳能对Flex RM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从外观上,首先是五棱镜的高度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类似佳能7那样的硒光电管测光表和机顶部分的测光指示表,底部的过片扳手也取消,改成了右手使用的过片拨杆(但不是类似佳能7那样的流行式样)。做为第二款内置测光表单反相机(第一台是前面介绍过的柯尼卡F)。含50mm f/1.2和50mm f/1.8镜头的售价分别是69,000日元和49,500日元。


佳能Flex RM的五棱镜高度明显降低,取消了机身底部过片扳手设计

  相同的价格,你是会选带f/1.4镜头的旁轴佳能P还是带f/1.8镜头的单反佳能Flex RM呢?如果Flex RM能够早问世一两年,哪怕是没有集成测光表,佳能单反相机的历史有可能完全不同了。尽管面对的竞争对手都很强大,但到1964年停产时,Flex RM的产量依然高达72,000台。然而,早在1963年,也就是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佳能内部就已经下决心放弃R卡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1960年的Photokina上,也就是佳能展示佳能7和Canonet引起广泛关注的这次展会上,旭光学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款具有透过镜头测光(TTL)功能的单反相机宾得Spotmatic,相对于非TTL方式,TTL的优点让所有相机厂商都不能忽视,而且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个相机厂商都非常热衷于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新产品中,因此纷纷展开这方面的研发。


第一款具备TTL功能的量产35mm单反相机——Topcon RE Super

  1962年东京光学也发布了具备TTL测光功能的拓普康RE Super,并在1963年抢先面世(而早早展示的宾得Spotmatic因为技术原因,直到1964年才正式上市),成为第一款具备TTL功能的单反相机。拓普康RE Super的出现,直接刺激了所有厂商在TTL测光方面的研究步伐。

  拓普康的单反镜头除了光圈自动拨杆外还有传递开放光圈值的机械触点,可以将不同镜头的开放光圈值信息传递给机身,测光表根据相关信息自动进行补正。这一技术获得了专利,后来美能达在支付了专利费后也用在了自己的镜头上。拓普康RE Super当年是一台足以匹敌尼康F的优秀机型,但由于价格昂贵故障频发,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然而佳能R卡口的设计却让实现收缩光圈的TTL测光非常困难,不得以佳能只能选择重新设计卡口结构,于是短命的R卡口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放弃了R卡口之后,佳能单反从此就一帆风顺了吗?新的卡口系统又为佳能带来了些什么?请关注下一节。

  引言:1964年,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亚洲。东京奥运会会徽为置于日本国旗前的奥林匹克标志,它象征奥林匹克就像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而一轮红日下的奥运五环标志,采用了金色,有别于传统的五环颜色。与广岛原子弹爆炸同日出生的坂井义则作为点燃圣火的火炬手,表达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成功的心情。为了迎接奥运会,主流照相机厂商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1964年东京奥运会会徽

  1964年,第18届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尽管40多年前的奥运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无法与今天相比,但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提振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为了“迎接”奥运会,各个照相机厂商纷纷制定增产目标,希望能借奥运会东风收获更多的的商机。于是,围绕这奥运会的召开,在1964年前后的日本照相机市场上演了一出好戏。

  1962年7月,千代田正式更名为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也算是赶国际化潮流的明智之举,同时还推出了SR-7。美能达SR-7是继柯尼卡F和佳能Flex RM之后,第三款拥有内置测光功能的单反相机。之所以在SR-2/1/3之后推出编号7,还有一段故事在里面。


经过特别改装的美能达Hi-Matic照相机做为航拍器材随友谊7号飞船遨游太空,也让美能达名声大噪

  前面说到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拉开了美苏两国太空竞赛的序幕。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前苏联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饶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仅仅23天后,美国人阿伦?谢泼德乘坐自由7号宇宙飞船进入地球亚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1962年2月20日,美国人约翰?格伦乘坐友谊7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并成功绕地球飞行三周,而就是在这次太空任务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择了经过特别改装的美能达Hi-Matic照相机做为航拍器材。

  而在陆续推出SR-2、SR-1和SR-3之后,美能达曾分别在这三款机型的基础上推出过三款改进型号(但没有用新的编号,沿用2/1/3的型号名),也就是说一共推出了六个单反机型,新研发的自然是第七款。加之因为友谊7号上太空使用了美能达相机而使美能达品牌名声大噪,因此这个“7”也就有了多重含义,加之公司更名,7也从此成为美能达的“幸运数字”。后来关于美能达和7的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我们后文再详述。


美能达SR-7是日本第一台集成CdS测光元件的单反相机

  美能达SR-7使用了较之柯尼卡F和佳能Flex RM更为先进的CdS测光原件,位置在机身正面右侧,可以与快门及光圈联动,并且增加了机顶闪光灯插座。最高快门速度1/1000秒,拥有反光镜锁定。SR-7的机身售价仅为36,900日元,比之前的SR-3和SR-1还要便宜(均为37,000日元),含58mm f/1.4镜头售价52,100日元,竞争力极强,推出后自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从此美能达也成为了单反相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单反市场上,无论旭光学、千代田(美能达)还是佳能,都有多款不同定位高低有别的机型,而日本光学却只有一台定位高端的尼康F,因此从增加Nikkor镜头销量和尼康品牌占有率的角度考虑,日本光学自然希望推出更多采用尼康F卡口,但价格更大众化的机型。不过,由于尼康F占用了几乎所有生产资源,因此日本光学只好委托玛米亚以玛米亚Prismat为基础,生产了尼柯瑞克斯(Nikkorex)F。


由玛米亚代工的尼柯瑞克斯(Nikkorex)F,命运短暂

  该机于1962年6月推出,采用了Copal的纵走金属快门,最高速度1/1000秒,最高闪光同步速度1/125秒,揭背式机背也比尼康F使用起来方便,含50mm f/2镜头售价39,800日元,应该说性价比不错,但由于过分重视成本,造成该机比较故障率较高,特别是与重视可靠性的尼康F相比这个缺点更加明显,哪怕后来尼康让该机与一代名镜Zoom-Nikkor 43-86mm f/3.5镜头配套销售也于事无补。


在取景器上集成了外置CdS测光元件的尼康F Photomic

  而在此之前的4月,尼康推出了具有测光机顶的尼康F Photomic。这个在取景器上集成了外置CdS测光元件的方式,其实可以理解成将外置测光表与可拆卸式取景器合二为一,较之重新设计机身并将测光元件集成的方式要省时省力得多,对于维持生产线稳定意义颇大,也能够体现出尼康配件系列化、可扩展性强等思路,因此受到了尼康用户的欢迎。当然,尼康F Photomic的价格依旧是高人一筹,含50mm f/2镜头售价高达67,500日元。

 再说说宾得。旭光学在1960至1962年,陆续推出了专供海外市场的低端型号S1/H1和采用了自动光圈联动设计的S3/H3,以及S1的改进型S1a和S2的改进型S2 Super。


 
宾得S1/H1(图左)和S3/H3(图右),其中H1和H3均为出口型号

  1962年7月还发布的新机型SV。SV综合了以往S系列的优点,并增加了自拍功能,工艺成熟,价格低廉,机身售价仅23,500日元,含55mm f/1.8镜头套机价格也只要36,500日元。旭光学的单反相机从AP开始直到SV,这一系列外观和结构设计基本相同,零件通用性极高的全机械单反相机后来都被统称为S系列,SV做为最后一款S系列机型,后来一直生产到1968年,产量高达48万余台,而整个S系列产量更是超过125万台。

 
集S系列的优点之达成的宾得SV,一直生产到1968年,右图为加装测光表的样子

  前文中还介绍了宾得在美国销售时,曾经使用TOWER的商标,而从1959年开始,Honeywell公司取代了之前的代理商,获得了宾得单反相机的美国经销权,因此在美国销售的宾得相机上都打上了HONEYWELL的商标。HONEYWELL当时具有很强的电子技术实力,拥有多项相关专利,旭光学很自然地希望在相关方面获得所需资源,毕竟全机械的S系列大卖的同时,旭光学更渴望在单反电子化、自动化方面取得更大的优势。


第一台具有实用意义设计的TTL功能的一代名机——宾得SP

  于是早在1960年,宾得就展示了具有透过镜头测光(TTL)的单反相机Spotmatic。Spotmatic是指点测光,直接让单反相机拥有“专业”的点测光功能,与刚刚在年初发布的第一台集成了硒光电管测光表的柯尼卡F相比完全是另一个时代的产品,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年宾得大胆进取的突破精神。然而光有想法是不够的,由于技术原因,直到1964年7月该机才正式上市,而且变得“名不副实”,点测光功能被整个画面平均测光所取代。


宾得SP的测光方式是上推机身右侧的测光开关,镜头收缩光圈进行TTL测光

  不同于拓普康RE Super的全开光圈测光,Spotmatic在使用时先对焦构图,然后上推机身上的测光开关,镜头收缩光圈才能进行测光,并通过取景器中的指示灯显示正常、曝光过度或不足。虽然技术不如人家先进,但CdS测光原件置于五棱镜顶部,比安装在反光镜下方的拓普康RE Super的测光结果要精确。

  无论无何,宾得Spotmatic被认为是第一台具有实用意义设计的TTL单反相机,在单反相机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地位。Spotmatic也被简称为SP,银色机身售价仅为30,000日元(黑色贵1000日元),含Super Takumar 55mm f/1.8和50mm f/1.4镜头售价分别为43,000和52,400日元,物美价又廉,当时的广告词为“Just Hold a Pentax!”(只要拿起宾得),推出后获得了空前的市场追捧,月销量更是创纪录的达到40,000台,也只有宾得SP可以说凭借技术上的创新和合理的价格,搭上了奥运的东风。宾得SP及其后续产品一直生产到1970年代中期,总产量也在百万以上,宾得也几乎成为了M42螺口的代名词。

  除了先出招的美能达外,宾得和日本光学都在奥运年里有重要机型推出,佳能自然也不会例外。在1964年4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全新外观设计的佳能FX。F是从上一代的Flex缩写而来。做为并不成功的Flex系列的替代产品,FX的外观经过了全面革新,具有极强的时代感,过片扳手比佳能7的还要漂亮,“额头”上的佳能商标也采用了新的字体形式。拥有类似美能达SR-7的CdS测光元件,还增加了机顶闪灯插座。


1964年4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全新外观设计的第二代单反相机佳能FX

  FX较之上一代Flex系列最大的改变在于采用新的被称之为FL的卡口系统。机身上的FL卡口与镜头的联接部分设计为了能够实现TTL测光,改进了机械结构。尽管FX还没有TTL功能,但是为将来做好了准备。FX含50mm f/1.8和58mm f/1.2镜头的售价分别为44,800和59,800日元。


佳能FX的外形设计非常漂亮,获得一致赞誉


去掉了测光元件的简化版FX——佳能FP

  不过FX的风头很快就被之后几个月问世的宾得和日本光学带有TTL测光功能的机型所掩盖,毕竟性能相当的SR-7两年前就已经面世,加上全新的镜头卡口也有一个被市场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光凭漂亮的外形和佳能的品牌,在市场上还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半年后,佳能还推出了去掉CdS测光元件的简化型号FP(P的意思相信不用多解释),含50mm f/1.8镜头的售价仅为37,800日元,干脆用低价去争取用户。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还推出了与FX性能相同的外置测光表。


佳能FL卡口系列镜头

  在新机型推出的同时,佳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FL卡口镜头,特别包括了FL 19mm f/3.5这样的超广角镜头,一改过去R卡口没有广角镜头的窘境。不难感受到佳能在Flex系列的不成功之后,对于单反的重视程度开始明显增加。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于当时的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影响,但是对于当年日本的照相机市场带动却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各个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的结果却是大多是造成了库存积压。1965年上半年,这种不景气的状况更是达到了最高潮,各个厂商纷纷开始实施减产措施。为了节省开支应对困境,1965年3月,佳能更是将总公司从繁华的银座搬回了下丸子,而此时距离搬到银座仅仅只有16个月。这一举动受到了公司内外的各种嘲讽和批评,御手洗毅对此却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另一方面却加紧了相机和新业务的开发。

  当时在整个单反相机市场上,具有TTL测光功能的宾得SP一枝独秀,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更是显得鹤立鸡群。宾得SP的成功,让其他单反相机制造厂家认识到,TTL将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没有TTL就没有未来。于是乎,推出具有TTL功能的新型号,就成了其他单反相机厂商的共识。

 引言:尽管已经成为日本照相机的最典型代表,但是佳能并没有因为相机业务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恰恰相反,佳能看到了相机业务的局限之处,坚定了多元化发展的路线,哪怕遇到挫折也不放弃……

  企业要做强做大,企业家就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加之徕卡M3的冲击,佳能在1955~1958年间销售额和利润增长速度大大放缓。1954年至1958年佳能销售额分别约为17.4亿、18.9亿、21.4亿、24.3亿和24.2亿日元。

  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御手洗毅开始有步骤地开始海外销售体系的完善。1955年7月,也就是佳能与怡和集团出口总代理合同到期的时候,佳能在美国设立了纽约分公司,这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举动。要知道当时,只有日本大使馆和佳能的事务所外面挂有太阳旗。1957年,佳能在瑞士日内瓦开始欧洲总代理公司“佳能欧洲”,在德国相机的传统地盘上扎下了根基。1962年,佳能在巴拿马开设了中南美总代理公司“佳能拉美”,开始进军拥有大量日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市场。

  1963年德国国际摄影器材展会前,佳能特意邀请了众多媒体和代理商到莱茵河上的“佳能丸”游船上参加晚宴。晚宴上御手洗毅不仅用德语向大家问好,还将筷子掰开用做指挥棒亲自指挥工作人员齐唱佳能公司的“社歌”。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晚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从事后对于佳能和日本照相机的报道,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年佳能和整个日本相机工业蒸蒸日上的局面。

  著名的德国《明镜周刊》后来评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照相机在世界各国打破了西德照相机的支配地位,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实现了35mm f/1.5广角镜头和比人眼还明亮的f/0.95镜头”。而文章中提到的两款镜头都是佳能制造的。美国《先驱论坛报》则报道“采用传统工艺、追求高质量的德国造这样的形象正在崩溃,其原因是工人缺少自尊心、劳动力不足和频繁更换工作岗位。”


1958年8月发布会的佳能35mm f/1.5大光圈镜头

  1963年11月,佳能将总公司搬到了繁华的银座地区,并在内部举办了名为“站在世界的顶点”的座谈会,佳能相机和品牌的地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升。而与此同时,随着佳能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也就变得越发重要。

  医生出身的御手洗毅一直就非常重视员工的身体,1959年,御手洗毅发起了GHQ运动。这个GHQ可不是我们前面说的驻日盟军总部,而是“Go Home Quickly”(快回家)的简写。御手洗毅认为家庭幸福的人一定是优秀的职员,男性员工如果经常晚归,很容易造成家庭不合,因此影响工作。因此发起了让职员尽早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的运动。GHQ与1950年开始实施将公司利润分配给资方、劳方和经营三方的“三分配制度”都是御手洗毅在1950年代所倡导的企业管理方式的典型代表。



贺来龙三郎,后来成为了佳能社长

  1962年1月,佳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也是佳能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长期发展计划。前田武男和年轻的贺来龙三郎参与制定了这个计划。贺来龙三郎1954年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后进入佳能,刚开始被安排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从一开始主张经营多元化。当时他是负责计算成本的科员,职位并不高的他认为佳能的照相机挣钱,将来也会壮大,因此直接向御手洗毅建议购买工厂用土地,但受到了御手洗毅的批评。这个当时看起来还很不成熟的年轻人,日后成为了领导佳能高速发展的杰出企业家。同年,前田武男由常务晋升为专务,贺来龙三郎升为社长室企划调查科长,负有推动经营多元化的责任。但是在坚定地走多元化之路之前,佳能在相机之外的业务上,曾经碰了一鼻子灰。

  1957年,佳能决定制造同步读出器。这是一种在纸质薄板一面有印有绘画和文字,另一面涂有磁性物质并可以通过磁头播放录制好声音,使之与绘画和文字同步的仪器。御手洗毅认为这种技术非常有前途,因此决心大力进行研究并使之商品化。御手洗毅为此在取手购买了40万平米的土地建设了取手工厂,计划生产同步读出器(后来工厂主要生产销量极大的Canonet)。

  然而这种“由画发出声音”的发明只考虑了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做为商品的适应性。1959年4月开始正式发售后,销售情况惨不忍睹。尽管1959年佳能推出了非常受欢迎的佳能P,加之当年皇太子结婚引起照相机需求量大增,佳能的销售额增长了不少,达到28.6亿日元,但由于同步读出器的严重失败,利润大跌,佳能股价也因此暴跌,甚至有人因此自杀。不过为了这个项目,佳能引进了很多了解电子工学的技术人员,后来这些人员都成为了电子计算器和办公机器的开发主力,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贺来龙三郎是少数支持这个项目的人,因此给御手洗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Canonet的成功,让佳能保持了良好的经营状况,但御手洗毅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多元化是佳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发除了照相机之外的新产品,并且计划新产品在未来五年内,年销售额增长20%。而当时佳能除了照相机之外,其他产品的销售额仅占总销售额的5%左右。

  1962年9月,为了便于照相机之外的业务管理,佳能成立了特机制作所,专门进行照相机以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原来负责制造同步读出器的技术人员都加入到了这个部门。通过到欧洲的调研,佳能开始决定试制电子计算器,并于1963年7月制成了原始样机。

  然而一次御手洗毅出差去美国,在飞机上碰巧遇上了索尼的创始人兼社长井深大,于是御手洗毅便向井深大询问开发电子计算器怎么样。但井深大回答“御手洗毅先生,如果你要插手电子产品,恐怕会被灼伤的。”于是回国后,御手洗毅对坚持开发电子计算器的贺来龙三郎说道,“连井深大先生都说不能搞!”但贺来反驳到:“您听了另一家公司的社长说三道四,就改变佳能的经营方针吗?”结果权威的御手洗毅被说服了,电子计算器也纳入了正式开发轨道。


1964年5月,世界首创的10键式电子计算器佳能Canola 130发布

  1964年5月,世界首创的10键式电子计算器Canola 130发布,而同时发布的类似产品还有索尼和夏普公司,同年卡西欧也发布了类似产品,但是佳能的价格是最低的,因此成为了市场领先者。Canola的成功,对于当时旁轴相机走下坡路,单反相机羽翼未丰的佳能走出不景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受到当时照相机制造商喝汤,胶卷制造商吃肉局面的影响,技术人员在讨论试制新产品的时候,总是考虑消耗品的生产。当时由于商业发展迅速,办公用复印机正在普及,因此复印机也很自然地成为了佳能多元化发展领域里的新产品。

  当时最流行的是美国施乐的全自动干式复印机,佳能只好向RCA公司购买专利生产电子传真式的产品。1965年,佳能推出了电子传真方式复印机Canofax 1000, 1966年5月上市。然而三个月后,理光公司推出了价格便宜的液体显影的湿式复印机,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面对这样的情况,佳能坚持以OEM贴牌的方式向海外市场出口,以积蓄力量,同时瞄准技术领先的施乐公司,抓紧了新产品的研究。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今雄霸一方的佳能复印机,当年也有过OEM的经历。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

  引言:在宾得SP的刺激下,各个单反相机制造厂商都意识到,照相机的竞争,不再只是机械技术和光学技术的竞争,电子技术对于争取消费者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佳能单反相机为了实现TTL,推出了独特的PELLIX……

  1963年7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阻止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和美元外流,颁布了“资金投往海外一律上缴16.5%的‘利息平衡税’”政策。受此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恐慌,日本自然也不例外。1965年,东京股市大跌,日本经济一度出现萧条局面。佳能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没有面子”地将总部从银座匆匆搬回了下丸子。不过在日本政府采取“反危机”措施之后,日本经济很快又恢复了繁荣局面,并且连续58个月(从1965年10月到1970年7月)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史称“伊奘诺景气”。其增长因素主要是扩大设备投资和出口增长,同时,住宅投资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消费的稳步发展也是这一景气的支柱。

  个人消费的稳步发展,对于照相机行业来说无疑是持续利好消息,各个厂家不仅在普及型相机方面展开积累争夺,在代表品牌形象的单反相机领域,竞争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1964年,面对日本厂商咄咄逼人的单反攻势,倍感压力的徕兹公司终于发布了旗下第一款徕卡单反相机Leicaflex。这款以尼康F为直接竞争对手的单反相机不仅型号命名很没有创意,而且各方面也没有惊人之处,倒是像一台日本相机的仿制品。Leicaflex整体做工一如既往的精细,最高快门1/2000秒,在五棱镜前方有外置CdS测光元件,但是缺少反光镜锁等功能。该机最大的缺点在于取景器以中央的圆形区域对焦,周围为非磨砂的光面,虽然很明亮,但对焦很不便。Leicaflex采用了全新的徕卡R卡口,并沿用至今。Leicaflex一直生产到1968年停产,产量仅为32,500台左右。


第一款徕卡单反相机Leicaflex,外形设计与当时的日本相机相比略显落后

  1964年,美能达就研制了拥有TTL功能及马达卷片器的新型号SR777,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布;而在1965年5月,美能达推出了小改款的New SR-7和New SR-1,主要是在保持基本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当然也有相机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机身售价分别只要28,500和22,500日元。美能达的市场策略很清晰,在新的高性能机型问世之前,通过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占有率。


日本光学推出的普及型单反——尼康玛特(Nikomat)FT,快门和镜头最大光圈都在镜头卡口后面设定

  1965年7月,日本光学一下子推出了两款“普及型”单反——尼康玛特(Nikomat)FT和FS,取代了“领养”的尼柯瑞克斯(Nikkorex)F,值得注意的是,与大部分单反相机顶置快门转盘不同的是,这两款尼康玛特的快门选择盘在镜头卡口后。尼康玛特FT中的T代表的就是TTL功能,与拓普康RE Super的镜头自动传递最大光圈值不同,尼康玛特FT需要用户在机身上的测光环上手动设定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值,这样就可以实现开放光圈测光。


全机械型的FT——尼康玛特(Nikomat)FS

  FT含50mm f/1.4或50mm f/2镜头的售价分别为54,500日元和45,000日元。而FS则是FT的简化型号,去掉了测光元件,其他规格与FT相同,含50mm f/2镜头售价37,800日元。


尼康F Photomic的改进版尼康F Photomic T,实现了TTL测光,通过手动在“Nikon”商标下方设定镜头最大光圈值能够实现开发光圈TTL

  两个月之后,尼康F Photomic的改进版尼康F Photomic T面市。T自然也是指TTL测光,把尼康F Photomic上的外置CdS的取景器改成内置CdS的取景器,也能够实现开放光圈TTL测光功能,但需要手动在“Nikon”商标下方设定镜头最大光圈值。机身售价55,000日元,含50mm f/2镜头售价70,000日元,与其他品牌“顶级”机型相比,足见当时尼康F Photomic T高高在上的市场地位。

  而在这一年的4月,在推出最后一款35mm高级旁轴相机佳能7S的同时,佳能第一款拥有TTL测光功能的单反相机PELLIX问世了。PELLIX的设计和规格与FX/FP基本相同,这款相机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额头”处的PELLIX型号名,而把Canon商标置于一侧,而且该机还拥有一块特别的反光镜。与普通单反相机采用的快速回弹式反光镜完全不同,PELLIX的反光镜为半透明固定式,其型号名也来源于薄透膜分光片(使影像同时发生反射及透射)的英文pellicle。大约有2/3的光线将会透过反光镜最终成像,而剩下1/3的光线将会反射到五棱镜取景器中。为了防止光线长时间照射快门帘幕造成损坏,PELLIX改用了可靠性更高的横走金属帘幕快门,而不是FX/FP所使用的横走帘幕快门。



佳能第一款实现TTL测光的单反相机Pellix,采用固定式半透反光镜设计

  固定式反光镜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反光镜固定,简化了机身结构,提高了快门响应速度,拍摄同时可以看到被摄画面,并且大幅度减轻了拍摄时的机振(当年反光板锁定之所以被认为是专业功能也是因为单反相机的机振原大于旁轴相机,从而降低摄影师对单反的信任度);缺点则是取景器亮度大受影响,而且曝光量的光圈设定值的小了1/3档。而为了防止散射光通过取景器目镜并影响曝光,佳能还发明了取景器目镜遮光挡片,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年佳能Pellix的宣传广告和剖面结构图

  与宾得SP的操作方式有所不同,PELLIX在进行测光是操作的是自拍拨杆。PELLIX机身正面的自拍拨杆与反光板后面的CdS测光元件相连接,反向搬动自拍拨杆,光圈收缩至设定大小并进行测光。也就是说佳能PELLIX与宾得SP都是收缩光圈测光,但PELLIX是取景器中央12%区域“偏重中心平均测光”,而宾得SP和尼康F Photomic及尼康玛特FT都是整个画面平均测光,相比之下无疑PELLIX要精准和可靠一些。

  为了尽量减少光线损失带来的不便,PELLIX推荐使用的套头是58mm f/1.2和50mm f/1.4这样的大光圈镜头,这样最大光圈实际等于f/1.4和f/1.7,套机售价分别为70,800和58,800日元。PELLIX凭借独特的产品特性,价格也定在与尼康F Photomic T相当的区间。尽管价格不菲,PELLIX依然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而且这一独特的设计理念,也被佳能在日后沿用和发扬。


1965年底上市的第一款采用电子快门的佳能相机Canonet QL 19E,此时的Canonet系列已经十分成熟,设计和功能都是当时普及型相机的典型代表,注意Canonet QL 19E已经具备了闪灯热靴

  至此,旭光学、日本光学和佳能的单反相机都进入了TTL时代,而在这之前的1964年,Copal和精工(Seiko)都成功研制出了电子快门,佳能第一款采用电子快门的相机Canonet QL 19E于1965年底上市。整个日本照相机行业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照相机的竞争,不再只是机械技术和光学技术的竞争,电子技术对于争取消费者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引言: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各个日本照相机厂商纷纷推出拥有TTL功能的单反,很多厂家还推出了第二代单反机型,此时的日本单反照相机业,比1950年代末期似乎还要热闹,M42螺口阵营的壮大和具有更完善的TTL功能单反相机出现,拉开了单反发展黄金时代的序幕……

  在这一年里,小西六的第二代单反系统问世,首款柯尼卡Auto-Reflex采用了全新的柯尼卡AR卡口。法兰距(40.5mm)保持不变,但镜头内径从40mm加大到了47mm,显然,这是为了今后推出更大光圈镜头。柯尼卡AR卡口的命运一直持续到1987年小西六宣布推出单反相机市场。柯尼卡Auto-Reflex在日本市场的型号名为Autorex,Auto意味着这是一款拥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尽管在很多旁轴相机,比如Canonet上这一功能早已不新鲜,但在单反相机上还属于首创。不过该机还只是外置测光而不是先进的TTL测光。Auto-Reflex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功能就是可以选择以全幅或半幅(24x18mm)规格进行拍摄。


柯尼卡Auto-Reflex,日本型号为AutoRex,采用了全新的AR卡口系统,是一款拥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35mm单反相机,其测光元件在机身正面的快门转盘前方

  Auto-Reflex做工精湛、性能优异,Hexanon镜头口碑也不错,但是要想跟尼康F扳手腕,口碑、价格等市场先机都已经失去了。一年后,去掉了外置测光原件的Auto-Reflex P问世,P无疑是普及型的意思。


去掉了外置测光原件的Auto-Reflex P问世

  做为胶片生产企业,当年小西六在感光材料方面的利润远远高于照相机,因此对于照相机的开发投入并不多。在1960年代上半段,以柯尼卡F(1960年)和柯尼卡F卡口为代表的柯尼卡单反系列机型始终没有太大的做为,在1965年推出柯尼卡FM后,这个系列宣告结束。这与佳能的Canonflex系列和R卡口的命运倒是有些相似,只是反应要慢得多。不过从制造第一款集成测光表的柯尼卡F到第一款具有自动曝光功能的柯尼卡Auto-Reflex,小西六在应用新技术方面还是十分热衷的。


具有全开光圈TTL功能的拓普康RE-2,采用固定式反光镜,设计风格与RE-Super有较大差异

  1965年,东京光学推出了RE-Super的简化型拓普康RE-2,仍然具有全开光圈TTL功能,但成本大幅度降低,采用了固定式取景器,并将快门按钮置于机顶,快门转盘则放到了机身正面,整个设计与RE-Super有很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东京光学在单反相机制造方面尽管技术领先,然而在产品和市场策略还很稚嫩,加之采用的是日渐衰落的Exakta卡口,又缺乏系统化的长期设计理念,导致整个产品线不够稳定,产品质量和成本自然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因而始终无法在市场上掌握主动。


1964年玛米亚推出了采用M42螺口的新单反Mamiya/Sekor Prismat CWP,测光元件位于机身正面左侧

  而在前一年,也就是1964年,玛米亚的新单反Mamiya/Sekor Prismat CWP(也被成为CP,两个型号名,实为一款机型)问世。Prismat CWP是玛米亚在单反相机市场上摇摆多年后的新作,放弃了Exakta卡口而采用了与宾得单反相机相同的M42螺口,采用外置测光原件,位置在机身正面左侧,整个设计有些类似两年前推出的美能达SR-7,但工艺要粗糙一些。Prismat CWP也是玛米亚Prismat系列的收山之作,也是两年后问世的新的TL系列的原型。1966年,玛米亚推出了全手动的500 TL和1000 TL,数字代表最高快门速度,而TL则并非代表TTL。玛米亚仍然在35mm单反相机市场的边缘游走。

  不过在1966年,有两家大厂开始了在TTL单反上的反击,他们就是美能达和雅西卡。这一年,对日后美能达单反乃至整个单反相机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的SR-T101出现了。SR-T101外形基本源自SR-7,但做工更为精细,特别是机顶快门转盘,深受好评。通过改进镜头和卡口,SR-T101也实现了全开光圈测光,随之诞生的还有著名的MC Rokkor镜头,配合自动光圈功能。


对日后美能达单反乃至整个单反相机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的SR-T101,注意其快门转盘的设计和美能达标识下的CLC字样

  SR-T101的独门绝技是CLC(Contrast Light Compensator)测光系统,五棱镜部分因为在棱镜顶部前后加入了两个CdS测光原件,隆起较高,通过位置不同的两个测光元件获得的结果,可以在高反差情况下进行自动补偿,因而测光精度较高,这一概念后来也被沿用至今。


美能达SR-T101通过位置不同的两个测光元件获得的结果,可以在高反差情况下进行自动补偿,因而测光精度较高

  与拓普康RE-Super/RE-2一样,SR-T101能够实现全自动全开光圈TTL,比尼康玛特FT的半自动方式要先进得多,SR-T101还拥有景深预览、反光板锁定、自拍和机顶附件插座等几乎所有主流功能,凭借良好的品牌口碑、众多的镜头支持和精湛的做工,SR-T101深得消费者欢迎,后来一直生产到1975年,整整10年。


1962年雅西卡也投入M42螺口阵营,推出了全机械单反相机Penta J

  雅西卡在推出试水的Pentamatic系列后发现35mm单反市场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于是在1962年果断投入M42螺口阵营,推出了Penta J,一款最高快门速度为1/500秒的全机械单反,但是可以附加外置测光表,1964年雅西卡推出了最高速度为1/1000秒的全机械的J-5。1966年,雅西卡推出了具有收缩光圈TTL、反光镜锁定和机顶闪灯热靴的TL Super,由于其采用M42螺口,自然就要直接面对宾得SP的竞争,因此只能是在夹缝里寻求生机。

  1966年,旭光学推出了改良款的宾得SP,测光范围扩展到EV1-18,测光指针和测光开关也有改进,这个款式一直生产到1971年。这个时期的旭光学单反产量相当于日本光学与佳能之和,各个品牌的螺口镜头规格和品种众多,因此在镜头方面不占优势的雅西卡和玛米亚,以及后来的理光和米兰达都纷纷加入了M42螺口阵营。

  至于佳能,用固定反光镜的PELLIX去抗衡其他具有快速回弹反光镜和TTL功能的单反,毕竟让用户感觉有些怪异,因此在一年后的1966年3月,佳能FTQL发布。FTQL外形与FT/FP非常接近,与PELLIX不同的是将Canon商标移回了“额头”,空心字体的FT字样在机身正面左上方。



外形潇洒,做工精湛的佳能FTQL,一直生产到1972年

  至于QL,是Quick-Loading(快速上卷)的缩写。QL是佳能独创的一种快速上卷结构,最高出现在1965年3月发布的Canonet QL17(Canonet的后继型号,改用45mm f/1.7镜头)上,这个结构可以让拍摄者只需要类似宋丹丹的把大象关冰箱的“打开后背-将胶卷头放在制定位置-盖上后背”三步即可完成上卷,非常方便,而且可以避免胶片浪费和上卷失败。由于一年前的日本光学推出了尼康玛特FT,为了避免型号一样引来非议,于是佳能FT也就成了FTQL。


佳能QL(快速上卷)系统示意图

  FTQL基本结构与FX/FP相同,采用了传统的快速回弹式反光镜和布帘快门,但拥有收缩光圈TTL功能。与PELLIX的测光方式相似,FTQL也是将整个取景画面按井字形平均分为九份取中心区域(约占整个画面的12%)的偏重中央平均测光,但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其原理是在取景器的聚光镜上设置一个45度的相当于整个画面面积12%的半镀银区域,使之反射一部分入射光到CdS测光元件。这样的偏重中央的平均测光方式,与当时其他机型普遍采用整个画面平均测光相比无疑要技高一筹。


佳能FTQL通过在取景器的聚光镜上设置一个45度的相当于整个画面面积12%的半镀银区域,使之反射一部分入射光到CdS测光元件,实现偏重中央测光

  除此之外,佳能还推出了一个成为Booster的外接附件,可以增加CdS测光原件在弱光下的灵敏度,将测光范围扩展到-EV3.5(这个概念解释一下,相当于使用ISO100的胶片和f/1.4光圈,快门速度为24秒的曝光值),而不使用该附件测光范围仅为EV3~18(ISO100,F1.4),像尼康玛特FT和宾得SP的测光范围最低也都是EV3,尼康FT和佳能PELLIX最低分别为EV2和EV1。

 
佳能为FTQL和PELLIX QL推出了Booster的外接附件,可以扩展测光范围,有利于弱光环境下的测光

  含50mm f/1.4和58mm f/1.2镜头的佳能FTQL套机价格分别为54,800和66,800日元,与尼康玛特FT的价位相差无几,佳能也终于拥有了一台功能和外形都比较 “时尚”的机型。FTQL对于佳能单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FTQL是佳能第一款具备TTL功能的拥有快速回弹反光镜的单反相机,从这个时候起,佳能单反相机才真正投入了TTL单反大战中(毕竟PELLIX太过特别)。FTQL一直生产到1972年,才被更著名的FTb所取代。与FTQL同时问世的还有PELLIX QL,这个比PELLIX贵出2000日元的改进版,除了增加了QL功能和可以使用Booster外,还增加了收缩光圈的锁定功能,避免误操作。然而这些机型,都无法让佳能取得与日本光学同样的市场美誉度,毕竟尼康F高高在上,佳能并没有一款定位专业用户的顶级机型与之抗衡,于是佳能内部成立了代号“1-207”专门方案研究项目组,研究佳能下一代顶级机型,力争与日本光学尼康F的后继机好好较量一番,意图在告别35mm高级旁轴相机市场后,重树佳能照相机的顶级品牌形象。


1966年日本市场主要单反相机价格一览

 引言:一晃时间到了1967年,佳能转眼间也三十岁了。在这一年,66岁的御手洗毅喊出了“右手照相机,左手商务机”的口号,佳能真正开始走上多元化发展的,御手洗毅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对于已有的成绩绝不满足……

  1967年,距离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已经过去了30年。子曰:三十而立。经过30年的发展,佳能已经从当初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照相机企业。作为佳能的舵手,御手洗毅始终在考虑公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日本人喜欢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互致问候,一方面对过去一年中得到的帮助表示感恩,另一方面也对来年相互表达良好的祝愿,这是日本人增进相互关系是时候,御手洗毅也就此机会,在一年一度的新年致辞时,发表了一番对今后佳能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讲话,这一年御手洗毅已经66岁了,但是他心中依然怀着一个博大的梦想——为佳能开拓新的版图!

  “在创业30周年之际,公司已经大致完成了预想中的目标,打下了繁荣的基础。去年公司出口和国内销售分别占60%和40%,实现了出口比率超过50%的目标。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欧洲、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以巴拿马为中心的拉美,以后将继续加强这三个据点的工作。为了公司今后的兴旺,我们必须要‘右手抓住照相机,左手紧握商务机和特种光学设备’,加强这两方面的工作,争取年销售额突破200亿日元大关。”

  这个讲话,明确了佳能今后发展的两个主要策略,那就是加强海外市场扩张和将商用设备提高到与发家产品照相机同样的地位来对待,“右手照相机,左手商务机”也成为了后来的公司口号。

  对于当时的佳能来说,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无疑是美国,然而佳能美国公司的情况却一直不令人满意,主要业务还是要依靠代理商Bell and Howell。1966年12月,佳能与Bell and Howell签订的5年合同到期,综合各种考虑,这个合同又续签了6年。而就是在这一年,一位对今后佳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被派到了佳能美国公司,他就是目前的佳能株式会社会长(即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御手洗冨士夫。

  御手洗冨士夫是御手洗毅哥哥的小儿子,1961年从中央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佳能,1966年底佳能与Bell and Howell签订的5年代理合同到期,加上佳能美国公司的业绩一直不理想,为了充实佳能美国公司的力量,御手洗冨士夫作为法人代表被派往美国。刚到美国,御手洗冨士夫就让美国税务部门上了一课。

  1966年的财务结算上,佳能美国公司的总销售额是300万美元,而总利润才6000美元,还是因为广告费延期支付多出来的。经营状况糟糕还不是最令人烦恼的,最让人无语的是美国税务部门看到这样的财务报告,认为销售额和利润额悬殊太大,有逃税的嫌疑。后来税务人员对御手洗冨士夫说“你们在做什么赔本生意阿?根据我们的调查,你们公司确实有可能出现赤字,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本金全部存入银行,这样什么都不干都能赚到5%的利息。”

  这生动的一课,让御手洗冨士夫逐渐形成了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就是利润的思想。而且他并不是从企业基层一步步晋升而来,而是一开始就从高层做起,并且长时间与美国人打交道(回日本时已经在美国待了23年),与通用的杰克?韦尔奇私交甚笃,这些都使得御手洗冨士夫在日本企业家中显得与众不同,日后御手洗冨士夫对佳能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将商用设备提高到与发家产品照相机同样的地位来对待,是因为御手洗毅认识到,以复印机为代表的办公商用机器所使用的墨粉等耗材都是利润丰厚的消耗品,如同照相机使用的胶片一般,如果佳能能给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那么“钱景”将非常乐观。



施乐在1960年代初推出的914型复印机大获成功,短短4年里,公司利润增长了10倍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当时,日本众多企业已经或者正在打算加入复印机产品的开发大潮中。196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全自动干式复印机开始在全球发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2年富士胶片与施乐合资成立富士施乐,并推出了普通纸复印机(简称PPC)。受此影响,从1960年代后期到1970年代初,相继有理光、小西六、美能达、东芝、夏普、松下奥林巴斯三洋电机、京瓷等十几家企业涉足复印机领域。照相机和感光材料制造厂商凭借在光学、化学和电子方面的积累,很自然地成为复印机开发的主力军。

  1965年推出的Canofax 1000显然只是佳能的试水之作,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研发新型的、能与施乐公司的产品展开正面较量的PPC,而要与施乐公司正面竞争,就必须首先需要了解施乐公司的专利情况,绕开专利限制,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技术。

  在当时技术研究负责人山路敬三(后来继贺来龙三郎之后担任佳能社长)和铃川博的带领下,在主管人事的泷川精一和主张多元化发展的贺来龙三郎的全力支持下,佳能集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到复印机技术的开发中。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要对于当时刚刚走入不景气、单反相机又面临激烈竞争的佳能来说,拿出巨额研发费用来与拥有多达600多项相关专利、在市场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施乐公司角力,御手洗毅做了很多劝说工作,好不容易才得到了全公司员工的理解。

  1968年4月,佳能终于发布了独创的电子照相方式的“NP系统”。N即New,代表新方式新工艺,P即Protection,代表环保无公害,这套系统采用了独特的三阶段曝光方式,打破了施乐公司的专利封锁,为佳能开拓PPC市场扫清了障碍,开发人员作为科技功臣还为此收到了国家表彰。

  然而俗话说“好事多磨”,为了顺利在美国注册佳能自己的专利,佳能的开发人员费尽周折。而且在1969年5月试制出样机后,直到1970年9月才推出商品化产品“NP-1100”。从发布到上市用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也引来了各界的非议,但实际原因并非完全是技术上的。当时佳能复印机并没有销售渠道,一直在制定详细的海外销售策略,同时,与施乐之间的专利纠纷,也让佳能分心不少。直到1978年,施乐与佳能签订相互专利合同,达成技术互助协议后纠纷才算真正告一段落。与此同时,佳能也认识到保护佳能自己的技术专利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后来,NP系统的技术也应用到激光打印机等方面,成为另一股支持佳能发展的动力。

  1968年年中时,御手洗毅和前田武男曾经有一番对话。前田说“如果下半年的目标能够实现,那一年200亿日元的目标就能实现。”听闻此言,御手洗毅马上反问“不是半年200亿日元吗?”前田武男大惊失色道“不是那样的。”

  御手洗毅接着说“虽然希望听到说在半年内就完成200亿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也说是在一年内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心中是有半年实现200亿的愿望的。”说完便放声大笑。虽说只是个玩笑,但从中不难看出御手洗毅的决心和野心,他对公司前景充满信心,对于已有的成绩并不满足。

  1968年,佳能果然完成了200亿日元的销售目标。在第二年致新年贺词时,御手洗毅表示要为了开展增加出口而培训海外要员、提高红利、改善合理化建议奖励和加大提升努力工作员工等举措,获得了大家的广泛支持。同年,佳能将公司名称由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改为佳能株式会社,给外界以明确的信息——佳能已经从单纯的照相机厂商转变为照相机和商务机并重的产品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

  引言:从1967年到1969年的三年间,宾得、佳能、美能达和日本光学四家大厂都没有推出有代表的性的新产品,然而其他品牌却在这段时间里抓紧推出新机型,力争在单反市场有所突破,单反市场的红花与绿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美能达SR-T101的出现,让所有相机厂商又有了新的研发目标,那就是更方便的全开光圈测光和更准确的测光方式。于是日本光学在1967年4月就推出了尼康F Photomic T的改进版尼康F Photomic TN,N自然是New(新)的意思。尼康F Photomic TN将之前型号的TTL平均测光改成了中央12mm区域内占60%,外围区域占40%的偏重中央测光方式,提高了测光精度,与已经推出具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的佳能相比各有千秋。机身和含50mm f/2镜头的套机价格分别为56,200和70,700日元。


1967年4月问世的尼康F Photomic TN,测光方式改进为中央12mm区域内占60%,外围区域占40%的偏重中央测光方式,大大提高了测光精度,也被后来的尼康相机所沿用

  半年后的10月,尼康玛特FT的改良版尼康玛特FTN也发布了。尼康玛特FTN改良了机身“识别”镜头最大光圈的方式,从纯手动设定改成了更换镜头后把光圈环左右两端尽头扭转一次的半自动方式,这一方式一直沿用到1977年Ai卡口出现。FTN还较FT增加了取景器内快门速度显示,测光方式也改成了与尼康F Photomic TN相同的偏重中央测光方式。机身和含50mm f/2镜头的套机价格分别为32,500和46,000日元,较之老款机型都略有增加。尼康玛特FTN凭借其完善的功能和不错的性价比,一直生产到1975年才被FT2取代。


尼康玛特FTN增加了取景器内快门速度显示,测光方式也改成了与尼康F Photomic TN相同的偏重中央测光方式


1968年问世的尼康F Photomic FTN是“终极版”的尼康F,一直生产到1974年

  尼康F Photomic TN就没有这么“长寿”了,仅仅生产了一年多就被终极版的尼康F Photomic FTN取代。1968年问世的F Photomic FTN也是目前最值得收藏的尼康F版本,采用了与尼康玛特FTN相同的半自动最大光圈设定功能,取景器内也可以看到快门速度。F Photomic FTN的价格比F Photomic TN高出1500日元,生产直到1974年为止。


专供出口的简化版机型佳能TL

  1968年9月,最后一款高级旁轴相机佳能7sZ停产,佳能的照相机生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告一段落。随着FTQL/PELLIX QL等机型销售情况的逐步稳定,佳能在1967年里没有推出新的单反机型,在1968年也只是针对海外市场,推出了FTQL的简化版TL,将最高快门速度降低为1/500秒,去掉了自拍和QL快速上卷功能,但仍然具有收缩光圈TTL功能。


佳能第一款更换前组镜头的单反EXEE,也是目前收藏爱好者的珍品

  一年后,佳能第一款更换前组镜头的单反EXEE问世。这款含50mm f/1.8镜头的售价仅为33,000日元的单反相机非常特别,设计有一个固定的3片2组镜头的后组镜片,通过更换螺口的前组“镜头”来实现更换镜头,为此还专门制造了另外三款前组镜头——EX 35mm f/3.5(8,000日元)、EX 95mm f/3.5(11,000日元)和EX 125mm f/3.5(18,000日元),由于“省去”了后面的镜组,因而价格很便宜。佳能希望通过这些售价较低的机身和镜头组,来复制当年Canonet那样的成功。


更换前组镜头的方式降低了成本,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群的注意

  EXEE拥有全开光圈TTL功能,这一点领先后来采用FD开口才实现开放光圈TTL的佳能F-1两年。由于可用镜头的最大光圈只有f/1.8和f/3.5两档,因此通过手动设定就可以获得正确的测光数据。这款售价低廉的单反相机显然是面向入门级用户,但各方面却丝毫不含糊,依然具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功能,自拍和QL快速上片也一应俱全,光圈值的设定在机顶左侧的设置转盘上,而不是通常的镜头上,取景器内可以看到选择的光圈值。同时EXEE更是佳能第一款拥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做工优良且取景器明亮,但更换前组镜头的方式和较低的价格只能吸引一些年轻用户,并不能获得主流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没能掀起太多的波澜,1972年推出了一款后继机型EX AUTO后这个系列便告终了。不过另类的佳能EXEE日后倒是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对象,也算是佳能相机历史上比较有个性的一段插曲。


测光功能的“全机械版SP”——宾得SL

  回到当时单反相机市场的主角旭光学。在不断对SP进行小的完善的同时,旭光学只是在1968年10月推出了去掉了测光功能的“全机械版SP”——宾得SL。不过在1969年旭光学推出了放大版中画幅单反——宾得6x7,从此选择开创一条眼平取景的大中画幅单反之路,书写了另外一段开拓非新闻类专业级市场的故事。但对于分兵两路的旭光学来说,随之而去的还有在专业级35mm相机市场与日本光学等厂商一较短长的最佳时机。

  其实从1967年开始,包括旭光学和另外三大厂商美能达、日本光学和佳能都没有推出有代表性的35mm单反新机型,在到1967~1979年这段时间里,其他品牌厂商却奋起直追,这些单反市场上的“配角”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技。

  先是理光雅西卡和玛米亚之后,也加入了M42螺口阵营,在1967年6月推出了理光的第二款单反相机Singlex TLS,有收缩光圈TTL功能,快门转盘设计与与柯尼卡Auto-Reflex相似,在机身正面。由于采用了著名的Copal Square S纵走式金属帘幕快门,最高闪光同步速度达到1/125秒,反光镜能够配合自拍机预升也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卖点。



理光的第二款单反相机Singlex TLS

  1968年雅西卡推出了TL Super的加强版TL Electro X,电子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这款相机采用电子控制的Copal Square SE快门,2~1/1000秒间可以无级调速,而且快门准确度更高。另外一个新颖的设计就是用取景器内的两个灯管指示过曝或欠曝,视觉效果更好。


雅西卡TL Electro X,电子技术含量大大提高,采用电子控制快门

  同样是在1968年,玛米亚推出了500TL/1000TL的改进版500DTL/1000DTL,增加了TTL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机型都拥有两种测光模式,通过机身镜头卡口旁的按钮,可以选择10%区域的“点测光”和整个画面平均测光。多种测光模式选择,特别是“点测光”在今天看来稀疏平常,但在当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产品卖点。


1968年问世的玛米亚1000DTL拥有两种测光模式

  还是在1968年,小西六推出了具有TTL测光功能的Auto-Reflex T,设计较之上一代的Auto-Reflex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线条更流畅,与尼康玛特颇有些神似。也采用Copal Square S快门,快门转盘从机身正面改为了机顶,最重要的改变是为了实现向机身传递镜头最大光圈值,新的镜头和AR卡口技术也进行了改进,Auto-Reflex T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拥有TTL全开光圈测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


柯尼卡Auto-Reflex T是世界上第一款拥有TTL全开光圈测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

  1970年代以前,拥有雄厚实力的美能达、日本光学、佳能和小西六这四大品牌都坚持生产自己的独特卡口规格的单反相机,加上旭光学和其他四五家品牌组成的M42螺口“联军”,占据了当时日本单反市场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仅有拓普康在苦苦支撑早已落后的Exakta卡口。

  最后在说说德系产品。徕兹公司在推出并不成功的徕卡Leicaflex四年之后,也在1968年推出了拥有TTL功能的新款单反徕卡Leicaflex SL。相较Leicaflex,Leicaflex SL的造型设计明显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上也具备了全开光圈测光,还增加了毛玻璃聚焦屏,测光范围为中心7mm区域,即相当于整个画面5%面积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佳能的是12%,玛米亚是10%),这种“点测光”也被认为更符合专业摄影人士的需要,也成为了抗衡日系单反相机的最有利的武器。Leicaflex SL生产到1974年才停产,在徕卡单反相机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68年推出的徕卡Leicaflex SL拥有5%面积的“点测光”功能

  说完西德再说东德。1968年到1972年间,东德VEB PENTACON DRESDEN也曾生产过一款Pentacon Super的M42螺口单反相机,采用纵走金属布帘混合式快门,最高快门速度1/2000秒,最高闪光同步速度1/125秒,可以更换取景器。虽说是M42螺口,但可以实现开放光圈TTL,而且取景器内可以同时看到快门和光圈值,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领先的。附件中还包括250张容量的后背和卷片马达等。不过该机产量不到5000台,影响力可想而知。


各项指标和附件都非常专业的Pentacon Super,却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

  在1970年之前的35mm单反相机市场,可谓是龙争虎斗,百花齐放,在机械性能彼此差距并不大的情况下,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佳能将顶级形象(高端旁轴相机)+普及型产品(高性价比的Canonet系列)相结合的产品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坚定地应用于单反相机的未来规划中。

  于是佳能制定了一边比拼专业性,凭借丰富齐全的附件和极其可靠的使用性能吸引专业用户,获得更高的产品利润率和品牌口碑;一边向电子技术进军,制造出使用更方便、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产品,获得更高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新一代单反发展策略,整个单反相机市场的竞争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