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承旭老婆叫什么名字:为中国经济把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48:06

为中国经济把脉

2011年11月16日 00:07:49分类:看中国

  中国十月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50.4,创出金融危机后的新低。这个数字预示,中国经济仍在扩张中,但是扩张的动力已明显不足。
   从经济基层反馈上来的信息,基本证实着PMI数据“继续放缓”的预言。以钢材、水泥、汽车订单、出口、房地产销售情况看,传统的第四季旺季显得相当地惨淡。地方及铁路基建也因资金不足而大幅放缓建设速度。在今后几个季度如果没有强力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情况大局已定,其中出口及投资疲弱将会尤其明显。
   不过,笔者暂时看不到很大的硬着陆风险。与三年前上一轮经济下滑的最大差别是,消费形势依然畅旺,消费者信心及购买力强劲,涨工资和减税抵消了股市、楼市不景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消费不足以将经济重新拉回到双位数的增长,不过应该可以避免增长跌落到6%以下。制造业PMI数据的疲弱与非制造业PMI数据(扣除季节因素后)的稳定,乃是笔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判断的最佳注脚---经济走弱,但不至崩盘。
   总理温家宝在十月二十五日提出“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微调”,这是定向宽松政策启动的暗示。的确,银行信贷尺度随之放松,信贷数量有明显的反弹,存款准备金率也有些微下调的空间。不过笔者不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全面转松,现时所见不过是对夏季过度抽紧的银行流动作出微调。相信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应该是不松不紧,有松有紧。
   其实,尽管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趋紧,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并不紧张。尽管开发商和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其它部门的流动性不算太紧。将今天的货币供应/GDP与过去十年的平均数值比较,货币环境相当宽松,基准利率水平相当低。CPI短期已经见顶,但是通货膨胀压力还会持续存在,货币政策全面转松的大环境并不存在。目前所见到的,笔者认为不过是货币政策由偏紧向中性回归,可是只要经济增长不跌到7%以下,或者国内爆出金融危机,政策基调由中性转向偏松的机会不大
   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的确有空间作出“反周期”操作,但是时机尚未成熟。目前中国的月度经济数据并不差。零售强劲,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但是增长仍在20%以上。对于2009年的四万亿扩张,决策层似乎已逐渐形成共识:财政刺激对经济长远稳定增长所带来的伤害,要大过从反周期稳定中所得到的短期好处。所以这次的政策立场是“不见兔子不撤鹰”,直至危险出现再作政策调整。除非经济增长滑落到危及社会稳定的地步,或金融领域出现系统性风险,扩张性政策未必会全面铺开。
   海内外对中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似乎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可是如今的中国经济与三年前有许多不同。今天的经济,并未出现2008年第四季时的恐慌与崩溃;今天的北京对自己掌控经济的信心,比当时强许多。今天中国的财政状况、银行资产质量,较三年前有所恶化。今天自身经济中所面临的失衡状况,比三年前严重许多。同时月度增长数据又不算差,北京自然选择“控而不发”。
   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变量。开发商在与政府的博奕激战中,输了一局,北京并没有因为经济形势转差而放松对房市的调控。开发商的资金链已变得十分紧张,金九银十也变成新盘减价出货的败退期。然而,成交量并未因减价而飙升,开发商的财务状况仍在继续恶化。笔者认为元旦至农历新年之间的一段时期,可能成为一批开发商的“阎王勾命期”,房价继续波动下行无可避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不支倒地或亦难以避免。
   然而笔者不认为房市已经到了“溃不成军”的边缘。多数大型开发商的杠杆水平比三年前有明显下降,地方政府也有暗中周济。负利率环境下,储蓄搬家仍会继续,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性尚算充足。笔者认为,被并购掉的房地产企业应该会远多过倒闭掉的。这意味着房市仍处在有序调整之中。
   相对于经济的下行风险,金融领域的乱象更值得关注。民间借贷、房地产隐形借贷、地方融资平台、信托基金等,将先后进入高危期,随时可能爆出负面消息。而且,这些风险相互关联,“一损俱损”绝非天方夜谭。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更隐蔽,突发性、传染性更强,笔者更担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会继续下行探底,个别政策会出现调整,但是全面性刺激政策未可期。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明显增加。同时必须看到,中国的增长跪下了,世界多数国家的增长趴下了,中国看上去还算是高个子。
   本文原载于财讯杂志,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