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龙老婆:中国白银大爆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11:18
  中国白银大爆破  
甘肃日报  2000-09-13 02:17

  史册将会以浓墨重彩记下这个日子———1999年6月17日。这一天,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国企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

  中国西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片蕴藏着巨大财富而又笼罩在荒凉与贫困阴影中的土地,再次吸引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热切关注的目光!

  为此,当喜逢“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时,我们有必要回望历史,寻觅那些为突破蛮荒、贫瘠的防线而浴血奋斗的西部开发先行者们的足迹,从而激励我们抓住新的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展身手。

  ……

  1956年12月31日,在中国西部、地球的东经104°、北纬36°的交叉点上,猝然响起一声摇天撼地的爆炸声,紧接着,一团团蘑菇云升腾而起,将周边五百里的天空、山岳映得一片彤红……地球在一阵剧烈的振颤后很快回归平静,而世界却由此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西方人惊呼: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然而,自以为聪明的西方人,这回却自己捉弄了自己。

  那么,是什么声音撩起了地球的颤抖呢?

  西部人不会忘记那雄壮的一幕。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大爆破,更是中国中西部开发史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笔!

  走向不毛之地的将军

  1954年9月的一天,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从甘肃首府兰州开出,向北、向着贺兰山方向驶去。车上坐着一位身材魁伟的汉子,两道浓眉下一双闪动的明眸注视着前面蜿蜒起伏的贺兰山脉。从兰州到他们此行的目的地———郝家川,90公里的路程竟让吉普车颠簸了三个多小时!

  车上坐的那汉子叫黄罗斌。

  时年38岁的黄罗斌已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军。

  1929年8月,不满13岁的黄罗斌从陕西蒲城一农家小院里走出,成了渭北苏区游击队的一名小队员。由于他机智勇敢,16岁时便成了一支游击队的指挥员、红26军某团政委。严酷的游击战斗,他几度出生入死,最终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融为一体,成为刘志丹麾下的一员骁将。然而,1935年,王明左倾路线操纵下的陕北肃反中,刘志丹、马文瑞等一大批陕北红军领导人被投进了瓦窑堡的黑牢,年仅18岁的黄罗斌也在劫难逃,受尽迫害与折磨。就在这年冬天,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立足未稳就急遣王首道带人赶奔瓦窑堡,解救刘志丹、黄罗斌等人出狱。不久刘志丹奉中央命令,率军东征;而黄罗斌则被任命为靖(边)榆(林)游击队司令员,担负起陕北北部的防御重任。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周恩来身系天下安危,飞赴西安,黄罗斌以陕北红一团团长的身份率队护送周副主席登上飞机。后来,黄罗斌又先后担任了陕北军区代理司令员,独立一师师长兼政委等要职。1949年8月,黄罗斌率独一、二师进军宁夏,横扫马(鸿逵)家军,生擒马绍武,击毙马福成,完成了解放宁夏、肃清残匪的任务,有力地策应了兰州解放战役……新中国成立后,黄罗斌担任了宁夏省委副书记、宁夏军区政治委员重要职务,为宁夏的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披肝沥胆,辛苦操劳,政绩卓著。1954年他向上级表示:现在,祖国的经济建设更需要人,还是让我到白银去开矿吧……

  壮士请缨,其勇可嘉,国家又急需对西部资源的开发,上级欣然同意了将军的请求。

  脱下戎装的将军伫立在凛冽的秋风中,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扑面而来,然而,却没有找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因为这里的荒凉连牛羊也望而却步!

  然而,我们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阔步向着这蛮荒的沙丘走来,并且在风中长吟:“男儿壮志在四方,为国建设甘苦尝。平生不做黄粱梦,海角天涯是故乡”。(《黄罗斌诗选》赴白银任职)

  从兰州出发前,将军曾认真地查阅了有关白银的资料,这里地下的富有和地面的贫瘠都使他深感震惊……

  这里属丘陵地带、海拔1400至2100米,四面环山,丘陵起伏,干旱多风,一般风力都在七级以上,风搅狂沙,天昏地暗,全年平均温度仅在7℃左右,秋冬春三季气温总是在零下8—10℃徘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人民的生存异常艰难。方圆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不过千,人不逾万。当地有民谣曰:“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十年九不收,吃穿犯忧愁。”这里的狼比人多,蝎虎子比鸟多,黄羊、野兔比庄稼多,风沙比树草多。老百姓说这里是:白天风嚎,夜里狼嚎,吃了苦水肚子嚎……用不毛之地来形容白银,毫不夸饰!

  然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将这里营造成不毛之地的同时,却在地下埋藏了众多人间弥足珍贵的宝藏。金、银、锡、碲、镉、锗、钴、锑、汞……贵重、稀有金属多达60多种,尤以含铜黄铁矿、含铜锌铁矿最多,堪称中国之最。各类矿石储量之大更是令人瞠目,仅当时初步勘测就在500万吨以上。如此众多的稀有贵重金属矿藏对于贫穷落后的中国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美好的前景在高声呼唤。走进荒原,开发荒原!开发白银矿区的工程,不仅得到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及地质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苏联专家的鼎力相助。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勘查,当白银矿山的开采价值被肯定后,决定建立白银公司,全面开发白银地矿,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如此重要的工程,该由谁来挂帅呢?

  传奇将军黄罗斌“拍马杀到!”

  1954年9月28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宣告成立,黄罗斌任党委书记兼经理;陕西省商业厅副厅长田园、重工业部设计公司经理石林、中共西北局办公厅秘书处长黎以宁、宁夏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子奇等四位同志任副经理。

  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阳光下,回望这段历史时,我们很难相信,现在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抑或一些并不年轻的人会真正地理解将军的那种选择!无论是省委书记还是军区司令员,哪一项桂冠都是权倾一方的象征;而一个矿区的经理有什么呢?面对蛮荒之地,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风沙,除了受苦受罪又能如何?

  可惜,黄罗斌将军已于1998年6月30日离我们而去了(黄罗斌后来曾任中顾委委员,甘肃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是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约代表)。他已不能回答以上的问题了。然而,他在走向荒原时吟出的那首掷地有声的诗不仅为他的选择做了注解,而且对今天的人们也会有所警示。

  大爆破前的日日夜夜

  据民间传说,白银矿床的开发,始于汉朝,但史无记载。有文字可查的遗迹可考的应从明洪武年间算起,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兰州府志》《皋兰县志》均记录了当年的盛况:“松山之南,有矿炉20座,矿工多达三四千人。仅金攀沟就有日出斗金之说。所采金矿多在兰州交换,故兰州又称金城……”

  白银的矿藏主要在折腰山、火焰山一带,而折腰山原名凤凰山,民谚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揭示了凤凰山蕴藏丰富的秘密。

  六百年的开采,由于采挖手段的落后,使矿床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给今天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白银公司在黄罗斌的领导下,不惧狂风飞沙的侵扰,在荒原上建起了一排排“干打垒”的简易工房,从祖国各地调集来的基建、开挖设备也陆续运到。亘古荒原升起了炊烟,响起了马达的轰鸣。半年多时间,白银公司的基建工程已初具雏形。只是水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数百名创业者依然喝的是用汽车拉来的浑黄的黄河水,又苦又涩,黄罗斌和大伙一样喝苦水。司机担心这样下去会伤了经理的身子,每次出车回来总要捎上一两桶甜水,可黄罗斌却一口也舍不得喝,全都让司机送给病号。他幽默地说:“我的肠胃是个火炉,吃钢化铁都没事。”他常常和工人一起挽起袖子搬运安装设备,被风沙灌成“土人”。工人们劝他不要这么干,他便向工人“抗议”:“你们不要把我当成死老汉病娃行不行?不信掰掰腕子,你们还没几个能掰得过我呢!”

  将军出身的经理和工人们同甘共苦,有什么困难能难倒白银的创业者?

  根据苏联专家的意见和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决定对白银矿产实行露天开采。采用剥离式大爆破的方法,搬开压在矿石上的山头,让宝藏尽快见天日!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大胆举措。要炸掉的是连绵数百里的折腰山、火焰山、庙庙山、羚羊山、凤凰山、家鸽山、棹子山等七个山头;总爆破量为九百零二万九千七百二十六立方米;需用炸药近二万吨。

  二万吨的炸药是什么概念?即使用5吨的军用卡车来运,也得用4000多辆才能拉完!

  接到这个设计书后,作为大爆破工程的总指挥,黄罗斌深深感到任务的艰巨!因为,这样的大爆破,中国没有,世界上———包括提出这个方案的苏联也没有,真正是“史无前例”!更现实的是:要把这近二万吨的炸药塞进七座大山的腹内,就要挖掘出一万多米的纵横交错的坑道,凿出二万多平方米的药室。坑道与药室均要支撑起森林般密密麻麻的柱子。而由于历史上野蛮无序的开采,七座山的腹内千疮百孔,虚实难辨,挖掘坑道药室就有很大的危险性,塌方、冒顶的事故将会让人防不胜防。加之,设备的简陋,技术力量的短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恶劣,都将给这场前无古人的浩大工程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

  从13岁参加革命到“九月秋风脱戎装”,黄罗斌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征战,而这场和平岁月里的战斗对他将是一场最为严峻的考验!因为这场战斗不仅需要勇敢、智慧,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任何一丝疏漏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他带着几位副经理和工程师们一步步地踏勘巡视矿区;字斟句酌地推敲各种施工方案,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磋商,自己没有吃透的事决不轻易拍板。他知道自己在科学面前还是个小学生,便以小学生的身分虚心地向工程师们学习、求教,尊重知识分子的每一项建议。然而,这种虚心求教却并非盲从,譬如,在审定炸药库设计方案时,对于要不要在炸药库周围挖一条隔离沟的问题,黄经理最后竟作出了与总工程师相悖的决定。

  工地会议室内,炸药库设计方案审定会正在进行。主持这个方案设计的某设计单位总工程师认为:一个火星就会引起数千吨炸药的大爆炸,因此,为安全起见,炸药库四周除了电网之外还要再挖一条隔离沟,以防野草着火造成意外事故。而白银公司保卫处长郭云则坚持认为,此举大可不必,因为,建炸药库的地方寸草不生,怎么会引发山火呢?再说,挖一条隔离沟,得花不少钱,国家还很穷,能省的就要省……

  与会人员,有人支持总工,有人赞同保卫处长,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会议只好搁浅。

  黄罗斌那天到省上开省委常委会去了,等他满身尘沙地回到公司,郭云就找上门来,向他汇报了会议的情况,强调了自己的主张,希望黄经理能采纳他的意见,并且一棰定音地做出决断。

  黄罗斌听完汇报,沉吟不语。他推开窗子,默默地眺望着那片即将要建成炸药库的地方,那里的确是一片光秃秃的山丘,他曾多次到那里踏勘过,的确没有见到过一棵草。但是,设计人员严谨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万一……黄罗斌对保卫处长说:“此事关系重大,容我再做一些调查,再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吧……”

  黄罗斌再次带人走向那座和尚头似的山丘,一群人像搜索前进的侦察兵一样,弯腰低头地查看每一寸山地,果然没有发现一棵野草。黄罗斌仍不放心,亲自请来几位当地的农民,问他们见没见过这里长过草。农民回答说;要能长草,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俺这辈子没见过这里的一棵草,下辈子怕是也见不着了哟!

  黄罗斌吁了口气,拍拍老农的肩膀说;“你这辈子就能看到,白银矿建成后,这里不仅有草,还会绿树成荫呢!”

  是的,黄罗斌没有说错,如今已成为陇原明珠的白银市早已是芳草茵茵,绿树成行了,可在那时,这里寸草不生却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黄罗斌果断地做出决策:那里不会长出草来,隔离沟可不必挖了。现在全国正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我们要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要节省下来这十几万元资金。设计师们的初衷是对的,安全第一是我们永远应当坚持的原则。炸药库从建设到建成,保卫处都要严加看守,制定出严格的制度,不得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不挖隔离沟的决定既然由我做出,责任就由我来负!

  ……

  然而,白银尚未通火车,各地运来的炸药全部先要卸在陇海线天兰段上一个名叫焦家湾的小站上,然后再用汽车运到白银。在此之前,黄罗斌曾带着甘肃省公安厅厅长和兰州铁路局的负责人来到这里,选定了炸药的临时堆放地并作好了严密的防护措施。

  多年沉寂的焦家湾小站顿时热闹起来,每天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车皮的炸药运到这里。从站台到临时堆放场,到处是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尽管时而尘沙风扬。时而大雪弥漫,货场装卸工们依然忙得大汗淋漓。出于对炸药这种烈性物质的防范,铁道部严令焦家湾车站:货到后必须当天卸完,不许压车滞留。

  焦家湾车站告急,装卸工人力不足,20节车皮的炸药压在站台;

  公司运输部告急:公司仅有的50辆卡车连轴转,也只能运走一半炸药。鹅毛大雪使运输车辆行进艰难……

  黄罗斌心急如火。

  而工区负责人的报告则令黄罗斌又喜又忧———

  准备装2000吨炸药的二号药室即将开凿完成,这是一喜;装药任务量大,运输部必须及时把炸药运到,不然就会造成停工待料的局面,而运输部又分明因人力、车辆、天气、道路等诸多因素无法将急需的炸药运到。此情堪忧。

  黄罗斌连夜召开党委紧急会议,会上提出的各种方案都因远水解不得近渴而被否定。

  情急之中,将军出身的经理想到了部队。战争年代,靠的是军民鱼水、相互依存。建设年代,这种传统也会威力无穷啊!

  黄罗斌立即拨通了兰州军区的电话:请转告张司令员,黄罗斌有事求见!

  是夜。大雪纷飞。黄罗斌招呼司机:“走,立刻到兰州!”

  司机望着弥茫的雪夜,蜿蜒的山路,嗫嚅地说:“黄书记,这天气……”

  黄罗斌挥挥手:“下刀子也得走!……

  崎岖的山道上,凛冽的北风中,漆黑的夜色里,狂舞的雪片下,吉普车趔趔趄趄地向前,年轻司机的额头渗出晶莹的汗珠儿……

  张达志将军握着老战友黄罗斌的手,深情地说:“辛苦了,罗斌!情况我知道了,中央关注白银,全国支援白银,我这里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白银的事也就是我们兰州军区的事,军民一家嘛。”

  张司令立即叫来汽车连的张宝顺连长,让他带一个加强连的官兵,近百辆汽车立即随黄书记出发,到白银参战,随后他对黄罗斌说:“一切听你的指挥。”

  脱去戎装的黄罗斌向他的老战支,连声说了几个谢谢!龙行虎步地跨入出征的行列……

  100辆军车的参战,使各路紧张的局面都得到缓解。

  然而,挖掘巷道,开凿药室的工程却异常的艰辛。尽管指挥部对各种细节,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都做了详尽的安排,但山地那千疮百孔,虚虚实实又纵横交错的“五脏六腑”仍潜伏着不可预测的危险。

  工程进行到最后的时刻,令黄罗斌最担心的情况终于出现了。

  事情发生在主战场的折腰山。

  这天,安全员发现已经挖掘出的药室内的木支护咔咔作响,飞身就朝指挥部跑。黄罗斌闻讯立即带着总工程师木群赶赴现场,组织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技术人员进行“会诊”。结果发现是矿压太大,折腰山正在整体滑动。然而,矿压究竟有多大?又一时无法算清。黄罗斌下令,安全员和支柱员严密监视,发现意外,立即撤退!

  然而,来不及了!冒顶如电光火石般在瞬间发生了。疾如雨点般落下的石块堵住了巷口。还没有走回办公室的黄罗斌转身又飞跑至现场,火速组织抢救被堵在巷道里的工人。他奔跑着,呼喊着,指挥着,并且冒着随时可能被落下的石块击打的危险亲自去搬堆积巷口的石块。手臂划出了血,嗓子喊得嘶哑了,遇险的工人大部分被救了出来,而支柱工程永江却被堵在巷道里……

  程永江的母亲听到儿子遇难,一路哭喊着奔到现场。老人撕心裂肺的哭叫声,使黄罗斌心如刀搅。整整三个昼夜,黄罗斌没有离开现场,想尽千方百计,反复组织抢救。程永江的老母亲看到这情景,扯着黄书记的手臂说:“黄书记,你歇一歇吧!孩子是救不出来了!白银矿的事大,工期耽搁不起啊!永江是为开矿来的,就让他埋在矿山吧!”

  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啊!百战将军黄罗斌不禁潸然泪下……

  朔风呼啸,群山呜咽,黄罗斌带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齐刷刷立于巷道口,为战友送别。

  面对悲痛欲绝的烈士的父母,将军与“士兵”共同发出一个声音:“我们都是你们的儿子!”

  在白银工作的4年时间里,作为省委常委,黄罗斌经常到兰州开会。然而,一俟走出会场,他便钻进吉普车,无论是狂风呼啸的夜晚,还是暴雨如注的黎明,他都要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一分也不敢耽搁!工程的进度揪着他的心;千百名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苦战的白银创业者揪着他的心!一场突兀而来的大风就有可能将帐篷吹到天上,甚至将人吹得不知去向;遍野奔走的狼群不仅以凄厉的嚎叫向人们示威,而且随时都可能向人们发起袭击……作为“三军主帅”,黄罗斌的心没有片刻的安闲!

  白银一爆出新天

  1956年12月29日,白银的创业者们,面对不稳的地层,面对“冰冻三尺”的沙滩山区,提前完成了数百个巷道冈口的炸药填充工程,接通了引爆的电线和导火线,安装好了启爆器……一切准备工作均顺利完成,中国历史上规模空间的大爆破就要在中国西部发生了!

  黄罗斌再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仔细地检查了每项技术措施。当确认一切无误后,他命令全体人员撤离到4000米以外的山头上。

  方圆百里,均有兰州军区派出的解放军担任警戒……

  12月31日,中央各部委,西北局和甘肃省的党政军首脑,齐聚白银,共同等待着那壮观雄浑而又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开启。

  在中央各部委派来的要员中,有一位年轻沉稳的技术干部,他就是代表国家计委到白银大爆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的朱镕基。白银大爆破的36年后,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巡视白银的朱镕基挥笔写了“三十六年游旧地,白银一爆出新天”的题词。

  下午三时整,白银公司副经理兼爆破队长黎以宁、刚刚到任的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爆破队书记常耀华和保卫科长苑相云拉响了大爆破的前奏———点燃一个200公斤的炸药箱,掀起一阵震撼山谷的巨响。声浪过后,群山又恢复了短暂的沉寂。说它短暂,是因为,前奏响过15分钟后,大爆破就要全面奏响了。

  大爆破指挥所里,总指挥黄罗斌一双明眸紧紧地盯住腕上的手表,心里默默数着……五……四……三……二…将军抬起头,与身边肃然而立的总工程师木群交换了个眼神,随即一声长吟:起爆!大手一按电钮,一声沉雷滚过天际般的响声猝然响起,山摇地动,天昏地暗,滚滚黄尘冲天而起,团团蘑菇状的红云冲天而起,数十万吨的碎石冲天而起……眼前的折腰山瞬间斩了半截……

  据后来的专家测定,这次大爆破对地球的震撼,相当于6级以上的大地震,使40万平方米的山群平均高度被削去了50米。

  西方世界关于中国原子弹爆炸的猜测,显然是判断有误。然而,这场大爆破中所释放出来的中国人民对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又岂是原子弹爆炸所能比拟的啊?

  这次大爆破,是白银建设的奠基礼,大爆破的成功,使白银矿投产期比设计提前了两年。白银一爆,爆出了历史的辉煌,数以百万吨在荒漠沙丘下沉睡的贵重稀有金属亮煌煌走入祖国大建设的行列;白银一爆,驱赶了千载蛮荒,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贺兰山下崛起。如今,白银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铜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白银一爆,造就了一支敢打硬仗,吃苦奉献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一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企业———白银有色金属公司。贺兰山作证:今日白银已经成为镶嵌在欧亚大陆桥的一块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又独具魅力的美丽的明珠!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0/09/13/000264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