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青年2演员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重构(2)http://www.mianfeilunwen.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52:11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重构(2)

http://www.mianfeilunwen.com 免费论文网 张宗斌 点击量:
  
  (二)中日两国应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日是近邻,经济联系紧密,两国的GDP总量占了东亚的80%以上。很显然,东亚经济一体化应以中日为核心,正如欧盟以德法为核心那样。日本是东亚最大的投资国,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市场。双方如果不进行真诚的合作,东亚资源就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市场就不能合理划分,更不用说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了。去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日本在亚洲必须与中国、东盟建立合作机制,如果日本与中国在东盟问题上发生争斗,日本将一事无成。”
  
  首先,中日合作不仅符合东盟国家的愿望,更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东盟国家需要日本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又需要中国的庞大市场,两者不可或缺。同时中日合作能给本地区带来人们渴望已久的稳定的发展环境,消除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强外地投资者对该地区的信心。中日合作更符合两国利益。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国,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但互补性很强,日本有资本技术优势,中国有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这说明中日两国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来看,日本和中国都无法单独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竞争。在未来经济的竞争中,中日两国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也有利于整个东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就新模式的有效运行来说,中日两国应着重加强在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合作。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生产力的发展则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条件。至今,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有限,导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不衔接。由于东盟技术发展上不能自立,因此,即使经济增长很快,并在东盟区内形成了由制度保障的市场,但由于技术发展上不能自立,各国产业发展很难协调,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各国固有矛盾和利益差别造成的严重分歧使得统一的大市场很难真正实现。为此,东亚各国或地区必须建立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国目前在某些基础科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列,而日本正面临着缺乏“基础性技术”,因而将扩大对中国的依存范围;中国正成为东亚制造业中心,对日本的制造业技术会依赖更强;东盟各国不仅需要充实“基础性技术”部门,同时也需要日本的应用技术转移。因此,未来东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中日两国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通力合作。
  
  在金融合作方面。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痛感缺乏地区金融合作机制所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差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开始重视东亚金融合作。1998年在中国的倡议下,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建立了金融合作机制。在可预见的东亚金融合作议题包括:创立东亚金融安全网;创立亚洲地区基金,即亚洲货币基金AMF;构建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等。2004年中国与日本GDP总量超过6万多亿美元,两国的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两国在以后东亚金融合作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建立中日两国互信机制,全面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中日两国的合作。但迄今为止,中日之间尚未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日本的种种做法,如加强日美军事联盟,通过《周边事态法案》,美化侵略战争,日本领导人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使两国关系无法保持正常状态,也就难以带动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因此,如何在东亚合作中培育中日之间的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既需要两国领导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加以推动,也需要两国人民加强沟通,加深信任。
  
  当然中日两国的合作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两国有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愿望,东亚经济一体化就一定会实现。相信在“新双头列车”模式的引导下,未来东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创造出比雁行模式更为辉煌的经济奇迹。
四、“新双头列车”模式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及其挑战
  
  “新双头列车”模式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勇于担当引领东亚经济发展的大任;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苦练内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一)“新双头列车”模式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中国在周边国家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一些不负责任的大国,力图把中国塑造成-个威胁周边国家安全、阻碍邻国发展的对外扩张型国家的形象。这种宣传曾经使一些东亚国家产生某些疑虑。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崛起并没有对东亚地区形成威胁,反而中国吸收了大量东亚国家的出口,带动了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扩大了其就业,确实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多次危急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这种对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受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尊敬和赞赏。中国率先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10+3、10+1机制的建立。这些都说明中国对东亚经济不但不是威胁,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稳定和促进因素。这有利于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周边国家形成共识,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有利于中国以东亚为依托,实现中国的全球战略。现在世界上有两个自由贸易区,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是以德法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欧元区。正是当年欧共体的建立,西欧才联合起来,拆除贸易壁垒,增强了经济实力,才有今天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局面。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世界大潮,中国必须加强地缘经济,依托东亚,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牵制美国对东亚的霸权主义扩张,并以此为依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维护我国的国际利益,从而实现中国的全球战略。
  
  (二)“新双头列车”模式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历史经验证明,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其经济表现是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西欧是如此,北美也不例外。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劳力的增加的外延式的增长,而不是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内涵式的增长。美国、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GDP中用于投资的占10%—20%,中国为40%以上;上述国家每增加l亿元的GDP需要投资1—2亿元,我国最近3年约为5亿元。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指出,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没有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前苏联曾雄心勃勃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企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由于其经济增长几乎只靠增加投入,结果发展失去了后劲。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增长以及以什么方式增长是未来东亚经济发展新模式对我国经济提出的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再造三大优势,确保中国未来在东亚经济中的领头者地位。
  
  首先,再造制度优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因素不只是劳动力、资本、技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制度。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市场经济很不成熟的国家,因此进行制度创新将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尤其要加速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市场秩序,争取早日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美常以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动不动以挥舞特保大棒相威胁,来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非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拦路虎。虽然作为一个整体我国尚处于“人世”过渡期,整个国家没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在个案审查、行业调查中,我国企业不能证明自己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例如,在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中,我国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5家企业均获成功。企业和行业联盟的积极应对,不仅有利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更有利于支持整个国家加速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进程。
  
  其次,再造科技优势。受2005年1月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限制的刺激,我国纺织品出口出现“井喷”现象。在美欧挥舞特保大棒之际,我们被迫大幅度提高了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税率。这再次证明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靠数量扩张、靠价格取胜将是死路一条,唯有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价值方能生存。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食品、家用电器、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而广大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拉美、非洲甚至东欧部分国家却具有相对优势,是最佳的海外投资区域。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我们应加大这些产业的海外转移力度,为国内高级产业的发展腾出足够的空间,促进生产要素向这类产业转移,以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
  
  再次,再造市场优势。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是中国拉动东亚经济增长的最大优势。但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向的改变,传统的市场优势已缺乏吸引力,为此,我国必须重构市场战略,再造市场优势。我们应根据人世的承诺,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在内的服务业的逐步开放,消除市场壁垒,放宽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减少投资和贸易限制,加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