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哪有雅鹿:达诚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21:38
     ---瓷、玉器的历史发展与市场浅析

                               刘有晔

   中国与China

   如今不管在世界各地谈起瓷器和玉器,很自然人们会联想到中国,这是因为中国与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我们知道到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 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销瓷。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 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罗科科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另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相连。

                                                  一

    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研究中国瓷器,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历史,了解他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做好瓷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更好的鉴赏、收藏、交流。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0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 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青瓷、白瓷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白瓷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唐代陆羽(733~804)的《茶经》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的概括。河南的禹县、郏县、鲁山等地区的瓷窑,还烧制出一种黑瓷地上带乳白色、中间呈现出蓝色针状的斑块装饰的花瓷,这一新兴品种为后来的钧窑窑变釉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①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②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北方主要有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钧窑系;南方有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这些瓷窑不受宫廷规格的束缚,定窑的印花,耀州窑的刻花,钧窑的铜红窑变釉色,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龙泉窑的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色质如玉等,各具特色。③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花、釉里红和各种彩瓷 元代瓷器虽然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但北方瓷窑没有多大的创新之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瓷器的对外传播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埃及的福斯塔特古遗址中均有发现。宋代海运发达,在通往亚非的交通线的主要地区,均发现有中国青瓷和青白瓷。宋人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记有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郑和(1371~1435)开辟了横渡印度洋通往非洲东海岸的航路,中国瓷器行销更广。与郑和同行的费信(1388~?)在《星槎胜览》中记述,进行瓷器交易的有20余国。欧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贩去中国瓷器,16世纪葡萄牙、荷兰商人来中国贩运。近人考察,1602~168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综上所述,了解了中国瓷器的历史,也才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国历史才能了解瓷器。

                                         

   收藏与投资

俗话说“国运昌,收藏兴”。我国收藏经历过五次高峰期,分别为北宋、晚明、清朝康乾时期、晚清、民国初年和如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投资意识日益增强,为人们从事收藏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什么是收藏

  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

  收藏,从字面上解释,收:包含收集信息、寻觅藏品、购买藏品三个环节;藏:包括对藏品的保存、保管、学习、研究。概括起来收藏包括三层含义:

  收藏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国的历史、文化能够得以源远流长,保留至今,得益于历朝历代国家和个人的收藏,使后人有机缘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研究和传承。从这个角度讲,收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必不可少、功不可没的。私人收藏方兴未艾,这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与博物馆收藏互补的作用。

  收藏是一种情趣高雅的爱好一个人的爱好有多种,有的情趣高雅,有的庸俗低俗,格调不高。收藏是一种情趣高尚的个人爱好,这种爱好,有利于培养人的高尚品格,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对于提升个人素质都是很有益处的。

  收藏是一种投资理财行为收藏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兴趣爱好,实际上也是一种投资理财行为。因为所有的藏品,也是商品,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投资价值,都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收藏的意义

  收藏不仅是一种雅好,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投资和理财的手段。

  能够增长知识收藏是一个门类繁多、内容丰富、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各种藏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想做一个理性的收藏者,在收藏过程中,做到少走弯路,不花冤枉钱,就必须认真深入学习,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收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对自己收藏的门类越了解,知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收藏就越成功。

  能够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收藏的过程既艰辛又快乐。当收藏到一件心爱之物,这种喜悦是久久享有的,甚至愉悦终生。而当沉醉在藏品之间,你将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胸襟开阔坦荡,并使你忘掉烦恼,心境变得安详、平和,淡泊名利,不过分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收藏的过程,其实更是收藏者情感能量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它是一种精神和品性的滋养,会焕发出更独特、更持久的魅力。

  收藏是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我国千百年来的收藏,过去比较注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忽视或者淡化了其经济和投资价值。当今活跃的市场经济赋予了收藏更深、更广的内容。有业内人士断言,收藏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品种,而且是继房地产,股票之后第三大投资品种,那些极具经济价值的古玩、艺术品,是回报率相当高的投资项目之一,这类收藏品,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自身的价值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价值的增长也将会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国内不少企业集团和个人凭着“先知先觉”纷纷抢滩艺术品市场。古玩、艺术品的收藏作为一项投资理财的项目已经得到社会和民众的广泛认可。(未完待续)
接前面)                                             三

   机遇与挑战同在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北京在成功地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的同时,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不断提高和加强。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位的北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地位不可比拟。

  新一轮的中国潮、收藏热必将来到,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世界经济低靡,资本市场投资艺术品的现象更加突显。这基于股市、基金的市场长期低迷;房市不景气的情况。毕竟会带来更多资本流向各类艺术品的收藏市场。古玩、字画、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源于它的不可多得、不可再生性,导致人们不惜重金争相投入。在这同时与之相应的各类文化公司、文化交流活动、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许多起点不高、文化底蕴不强、资金不足,从而使得粗制滥造、没有品位、造假成风、辱弱艺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能在此行业中站稳脚跟,把握时机运作好是值得我们仔细研讨的问题。

    市场的现状

   当今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结构基本相同:民间市场、普通市场和拍卖市场。这三类市场功能相异、各具特色、互不取代,是统一的艺术品市场的三种业态或载体,但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高下强弱之分,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并进一步呈现出大有作为的良好前景。

伴随艺术品拍卖行业市场日益发展,相应而来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拍卖市场存在的问题:赝品泛滥、私下交易成风、专家权威和鉴定体系的缺失、投机现象十分严重等等,还有拍卖行的不规范操作及拍卖过程中对文物或艺术品造成的损害等等。

    说起中国内地的瓷器市场好像有很多可以说的,比如明清官窑,比如单色釉,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好说的,中国书画市场都经历了几起几落了,中国当代艺术也是红得发紫了,而瓷器市场呢?不过在今年北京的春拍市场上,人们还是发现了新的迹象。北京保利、北京荣宝两家举足轻重的拍卖公司大张旗鼓地进军瓷器拍卖。其实,内地的一些瓷器藏家早已耐不住寂寞纷纷跑到海外拍场“淘宝”,难道如今拍卖公司捕捉到了什么?内地瓷器市场会是下一个兴奋点吗?

    近几年,内地一些主要拍卖公司的瓷器成交率基本上是逐年走高的,内地瓷器拍卖市场整体上还是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说平淡的话,应该是古玩市场。说明瓷器市场正在由古玩市场向拍卖市场转化,而且随着内地拍卖公司的增多,这种市场转化也在加速。

由于瓷器的市场基础好,是一个成熟的收藏项目,而且器物相对于书画来说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真假标准,同时数量也限制了瓷器市场不可能像近现代、当代书画那样炒作,所以说平稳是内地瓷器市场的一种正常发展状态,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海外瓷器市场为什么没有拉动内地市场呢?首先内地市场以官窑和民窑的常见器为主,其中民窑占到了国内市场的90%。虽然民窑在价位和真假判断上,比较容易为收藏者接受,但是靠它来带动整个市场显然是不可能的。文物的出口限制也决定了国内的瓷器拍卖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市场,国际上能出高价的大买家,只是关注国内的瓷器市场但不会参与。

    放着内地的瓷器拍卖会不去,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跑到海外去买?况且在海外拍卖市场上,高端中艺术品的价格还是要比内地高,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也不得不去国际市场竞争。

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瓷器工艺品部经理戴岱在一次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我以收藏明清官窑、宫廷珍玩为主,而且都是重器,这是我的方向。在内地市场没有那么多符合你的收藏品级的东西给你,北京的一些大拍我每年也参加,但多数是看看而已,很难买到东西。我有一位浙江同行就说“现在是媒体鉴宝,大家找宝,藏家憋宝,我们买不到宝。

    内地除了能够刺激和调动市场的高端藏品太少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些本应要讲究诚信的拍卖公司也出现了“拍假”的现象,我们就是再有钱也不想买一堆假货呀。而国外的一些知名拍卖公司却有着良好的信誉度,保证拍品的质量,给买家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还有经过权威鉴定可以退货等补救措施,所以很多企业家会舍弃内地市场而投入到海外拍卖市场中去。

他的这些感受是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一定收藏能力人士的共同看法。无形之中,内地拍卖市场就流失了能够拉动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实力的买家,所以今天的内地瓷器市场也只能是走慢牛了。如何看好把握操作好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对现代艺术精品的认识

     对于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经常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古瓷价格节节攀升拒常人于门外,另一方面现代廉价工艺品的泛滥又使得藏家无从选择。业内人士指出,投资现当代瓷器等同买“原始股”。

  收藏瓷器不必谈新变色

  “品质生活元素展”的展品中,青瓷色泽青翠欲滴,粉彩瓷色彩粉润柔,釉里红鲜亮夺目,充分展示了现代瓷器之美,现代名家的瓷器作品或为瓷器收藏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我国传统收藏理念中,历来都是贵远贱近、厚古薄今,藏家的重点多放在古代官窑瓷器、古民窑精品、杂项、中国书画等领域,对现代工艺新品不屑一顾。“其实,现代新品尤其是新瓷同样也具有收藏价值,不必谈新变色。”

  “在当代艺术中,书画已达到了很高的价位,一些国内书画名家作品动辄百万,但目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作品,数万元甚至几千元都可以获得,价格无疑处在凹地。”当代新瓷市场整体价位较低,适合个人小额投资或进行系列、专题收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收藏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瓷逐步增加时间价值和人气,价格势必大大上扬,投资现当代瓷器无异于持有“原始股”。

此外,相对古瓷的赝品横行,现代瓷器作品没有真伪区别,能消除赝品困扰,它考验的是藏家的眼光,对于所有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说机会平等。

现代艺术精品未来市场的宠儿

    古代官窑瓷器一直是瓷器藏家追逐的焦点,不过它们毕竟数量有限。从历史的长河中看,当代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古玩,而有现代“官窑”之称的当代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特别引人注意。

笔者最近接触到的德化瓷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的一套绝世精品,就是他呕心沥血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精心设计、潜心研究创造制作了18尊薄胎彩塑罗汉,作品一经问世,举世瞩目,放眼望去叫人爱不释手,久久不愿离开,回味无穷,其工艺鬼斧神工。该作品人物刻画极其细腻入微,栩栩如生。作品在设计构思、用料、施色、烧制创作工艺都是十分考究的。实乃不可多得、无以比拟的绝佳之作。举世无双,反映了当代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不禁叫人拍案叫绝。邱双炯自主研究创造的“薄胎瓷塑”水性颜料“釉下彩饰”工艺研究获得重大成功。(目前此工艺全国只他一人掌握)他创作的人物典故精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木兰易装》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其作品《贵妃醉酒》1993年送给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李鹏总理。李鹏总理当时欣然提笔写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
     邱双炯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参展评选活动中获得金银大奖,许多作品被美国、加拿大、法国及东南亚国家收藏爱好者、国际、国内名人、政要收藏。此套作品市场估价至少在几百万元以上。如果,有人投资炒作至少会拍到千万元。(《从县委书记到工艺美术大师-----记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的文章www.china.com.cn/tech/txt/2008-11/21/content_16801954.htm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近日讲到:“ 古今结合、以今为主、重在精品”,所谓精品要看三点,一是历史价值,其次是艺术价值,再有就是科学价值。从事艺术品交流的同仁要看到这个潜在而且日益在上升的巨大市场。要两条腿走路,要看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力。要有其丰富的内涵,要看与和谐社会特有的历史价值,比如说奥运会的专题作品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现代陶瓷制作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凤毛麟角,他们都是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或制瓷名家。“无论从工艺手段、题材选择、精细程度等方面,当代工艺美术品都突破了前人。”(邱双炯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尤其是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制作瓷器时,原料瓷质日臻完美,工艺更加精湛,它不仅是收藏的艺术品,还是投资的新主流,他们的作品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身价不断增高,十万、数十万上百万的价格早已超过当初购买价的数倍。

    建立高端市场平台的理由

    在内地瓷器市场是 “两头重,中间轻”,精美、开门的东西,大家都在追捧,民窑的五六万以下的也好成交,基本上60%到70%都能成交。实力强的专盯那些高精尖的东西,而中小收藏者多数看好10万元左右的,而几十万、上百万的东西,大家都比较慎重。所以这个市场就活跃不起来,不过,近两年内地瓷器市场总体上是由平稳向活跃的方向发展。今天春秋两季的拍卖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迹象,嘉德、瀚海、匡时几家拍卖公司的中高档瓷器成交情况就比较理想。

    下半年受股市波动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多余资金进入瓷器市场,同时一些拍卖公司的加入,让市场更大,东西更多,买家数量增多,价格也更高,对瓷器市场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瓷器的高端藏品数量有限,真假可以判定,而且作为国际认可的品种,有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参照,所以价格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事实上,高端瓷器藏品的价格也是在不断的内部调整当中。

    2005年晚清官窑拍卖价格曾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而清三代的官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处于不平衡状态。现在晚清官窑价格出现回落,光绪赏瓶价格为16万元左右,玉壶春回落到了20万元左右,而清三代官窑乾隆赏瓶和玉壶春的价格没有回落,窑变釉价格有所上涨,在30万元以上。晚清官窑和清三代官窑两者之间的差价比例回归到正常值即1/2到1/3之间。

    另外,内地市场上民窑的价格的变化也预示了官窑的上涨空间。几年前,一件明代民窑青花釉里红双耳瓶的市场价格在2万到3万元,现在已经是7万元了。民窑都已经到了这个价位,说明目前内地市场上官窑的价格是不正常的。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

    搭建高端市场平台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内地的瓷器市场好东西太少了,这似乎也成了一种借口。难道海外市场的精品就是无限量的吗?当然不是了。我们为什么可以经常看到海外回流的书画精品,而瓷器却很少看到呢?假如内地市场上有了一批高精尖的瓷器,我们的拍卖公司就能拍好吗?在收藏传统中,中国书画被认为是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而瓷器虽然很精美但毕竟是出自匠人之手。

    受此影响,在内地的艺术品市场上,每逢春秋大拍,内地市场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书画拍卖,而瓷器专场拍卖却是寥寥可数,在数量和质量上值得一提的又仅集中在几家拍卖公司身上,其他不过是充充门面或者混水摸鱼而已,这样的市场格局显然是同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相匹配的,与海外市场形成了反差。另外,一些拍卖公司的不规范运作、暗箱操作,也为收藏者所深恶痛绝,影响了内地瓷器拍卖的整体信誉度。对内地市场而言,在高端藏品上是无法同海外市场抗衡的。就目前看,我们的拍卖行多在质量上下功夫,挽回损失可能更为重要。

    化大力气,大投入建立品牌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找准市场切入点,也就是针对的服务对象的定位是焦点。为此,本人认为集重家所常走自己专项的道路是大方向;起点要高基础打牢是原则;走国际化会员制是根本;依附权威机构是条件;做高端瓷器藏品是前提。

    买家是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有些东西国内也能买到,但很多内地的收藏者好像更相信运气。实际上,国际瓷器市场上也有“中国瓷器”这个概念,很多外国古董商在囤积“中国瓷器”,中国人再用高价买回去。这些国内买家只是以拍卖价格作指导,而不是工艺价值,市场上什么东西热了就买什么,这就是买家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国内的藏家还是要练好基本功,对陶瓷工艺史要了解,做长线投资,消费性投资,喜欢才去买。而买家越是成熟了,要求国内的拍卖公司就要更专业,买家和卖家不断地做强,瓷器市场才会走强。  

    如何把握方向、掌握原则、建立根本、寻找条件、积累前提是公司最为首要的工作。

     绝大多数收藏者头脑中仍然死守着“捡漏”讨便宜的思想,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一方面用这种方法淘到珍品、精品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宝贝越来越少,赝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对我们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也不适用,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经营企业。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家收藏者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收藏投资的方法和理念,很多人买回了一堆堆的瓷器,不是假货就是很一般的东西。他们在寻找内地瓷器市场的资金出口。

     实际上,国内的一些藏家在海外市场上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同国际上的收藏水准还是有一定差距。有的国内藏家钱花得不少,但是收藏品级不高。同样情况下,国外藏家花同样的钱买来的东西要比国内藏家的好。而且内地的一些收藏者在投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急于今天买、明天卖,而国际上大收藏家往往都是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藏住某些精品。

     另外让我们感触更深的是,在海外的拍卖会上,美国、欧洲基金会的大投入,他们大量地收购中国艺术品。而国内的藏家是单打独斗,在重要拍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有人在大规模地买,但不是连贯性的,买一批就不买了,不像国外的基金会几十年一直买下去。内地的一些企业家也想把资金交给专业的基金去运作,但是目前在中国内地,基金会制度只是初露端倪,企业制度也不甚完善,因此大企业参与瓷器投资仍需一段时间的市场培养。

                                               四

   中国玉器

    石器的制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一般旧石器时代遗址,常发现打制石器、原始骨器以及用于装饰的动物牙齿、贝壳、人和动物的骨化石等物。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当时已使用弓箭。因此,在打制、磨制的混合石器中,常有石箭头。已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并发明了陶哭器,出现了纺织技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奔、石铲、石刀、石犁、石镰、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新技术。当时人们除了磨制砂岩、页岩、变质岩的农业、手工业、狩猎工具外,还磨制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岩、硅质石等彩石玉器。故东汉学者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称玉是“石之美者”。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铲、玉兵器等,当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四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4000至5000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

     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玉器市场

    中国玉器作为文化艺术品的代表成为中国珠宝拍卖的主流。佳士得、苏比富拍卖公司和北京瀚海拍卖公司推出玉器专拍,使玉器像书画、瓷器一样成为按艺术品门类分类的专题拍卖。历年中国玉器的拍卖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巴黎、香港、北京,香港市场以高端精品为主,北京市场侧重中低端玉器。

玉器作为一种拍卖品,对它的需求一是要有购买和占有它的欲望和需要,二是有足够的支付能力。玉器又是一种正常品,也就是说对它的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也增加,随着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很多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贵的玉器出现回流拍卖的现象就是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提高的结果。

    玉器市场近年状况

    2000年,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艺术品拍卖倍受冲击,玉器拍卖行情在低谷徘徊,每场玉器专拍成交价仅几百万元。

    2001年,玉器拍卖的行情略有好转:两件乾隆时期玉器的高价成交直接拉升了清代玉器的行情。6月15日,在巴黎塔尚的东方艺术品专拍中,乾隆痕都斯坦式白玉羊首洗估价仅6万至8万法郎,出人意料地以410万法郎天价成交……。
  2002年表现突出的是乾隆御制、御题玉器价格上涨:首先是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清宫旧藏的清乾隆紫檀嵌汉玉璧插屏以132万元成交。12月7日,中贸圣佳上拍的清乾隆《十全老人之宝说》玉册以671万元成交,创中国市场乾隆玉器拍卖成交价格之最,另一件带紫檀原装盒的乾隆御制羊脂白玉龙钮瓶以231万元成交。伦敦佳士得11月12日秋拍,纹罐以39.165万英镑成交。纽约佳士得秋拍,一件清乾隆碧玉雕笔筒以39.45万美元成交。香港市场佳士得春拍一件乾隆白玉溪山行旅图笔筒以111.91万港币成交。
  2003年乾隆时期的玉的拍卖价格一年之内数度被刷新:由于受“非典”影响,内地艺术品市场虽然没有能够按常规举办春秋两季拍卖会。但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却由此行情大涨。全年玉器成交前10名均为清代玉器,皆出自香港和伦敦市场,乾隆时期的玉占9件。
  2004年单件拍品突破了千万元。香港和北京市场皆出现了破纪录的清代玉器。具有标志意义的是,1932.775万港币成交的和田白玉活环双龙耳万寿纹碗,打破了玉器拍卖的成交纪录,正式宣告了乾隆时期玉行情的全面爆发,高档精品的成交价千万元已不再是关卡。
  2005年,很多玉器的成交价平均都超过了估价的三四倍。成交价前三名皆为乾隆玉,最高价是一件体型硕大、造型别致的巧色黄玉雕双螭纹菱口觚,370.4万港币。
  2006年这一年玉器成交前10名最末一位已上升至460万港币。9月19日纽约佳士得一件西汉镶青铜金银口青玉杯以85.6万美元成交,北京翰海秋拍一件商代的御题古玉英雄佩以550万元成交。明清玉器摆件及把玩件53件拍品成交价过百万元,乾隆玉占了43件。佩饰件方面,北京翰海春拍中一件乾隆白玉清慎勤忍诗文佩以134.2万元成交,创历年明清佩饰玉之最。
  2007年接近200场的古董杂件拍卖中,各种类型的专题拍卖层出不穷。专拍化的趋势折射出了经过十数年的积淀,文物艺术品的收藏与拍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拍卖公司、收藏机构和收藏者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专题化之路。

    2008年新春伊始,上海市举行的“城隍珠宝两岸三地玉器精品展”及“翠玉皇玉玉器精品拍卖会”共征集拍品155件,拍品中既有传统和喜庆的题材,也不乏时尚与创新的元素,起拍价超过百万元的珍品有12件。

    2008年1月至5月,纽约、伦敦、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四大拍卖市场60余件中国玉器成交价格超过百万元,乾隆玉占22件。虽然缺少特别重要的高档玉器专题拍卖,但是中档玉器拍品的价格走势坚挺。

以上近几年中国玉器拍卖的动态可以看出,材质和雕工好的玉器深受人们的欢迎,不同时期玉器的的材质也许有所不同,玉雕的制作工艺也有差异,但玉雕图案的含义有着它的连续性和普遍性,具有美好文化寓意的主题一直受人青睐。

    在摆件、挂件等玉雕作品中,主要有动、植物,山水、人物等要素组合的图案。通过谐音、嫁接、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寄托愿望。这些图案又称为“吉祥图案”,它反映人们对功名利禄、子孙发达、社会安宁、生产丰收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不同乞求,包括了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等。

    具体的说玉器拍卖市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古代玉器屡创拍卖高价

    目前,玉器拍卖活动也影响着的人们理财观念的变化,更多的人越来越认识到古玉器具有保值、升值的作用。

    从考古和其他科研成果来看,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开发利用玉石,玉石的功能从先秦时期玉器以礼器为主,隋唐之后则以装饰、陈设占据主导地位,即远古时的“巫玉”发展到 “官玉”乃至演变到现在的“民玉”无不蕴藏着深刻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中国古代玉器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料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等方面是其它国家无与伦比的。

    中国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古代玉器,不仅本国人民珍爱,而且也被世界各国人民看好。

然而,许多传世古玉早就被各级文物部门锁入“深宫”,偶有漏网之鱼,也已被成千上万的古玉淘宝者纳入囊中,货源紧缺的结果是赝品泛滥。造假者一般采用熏、烤、烧、煮、炸、蚀、沁色、酸蚀等工艺做旧。因此仅凭其皮壳和包浆来辨别玉质的好坏、玉器的真假确实困难,极易为其所骗。但是,如果想要在玉雕的制作工艺上造假却非易事。
  在玉石收藏界,“徽宗玉”和“乾隆玉”并称玉中极品,一直为众多收藏家所追捧。“徽宗玉”特点是雕工精美,毫无造作之气,玉上所雕字形优美,图案古朴;至于“乾隆玉”,是乾隆时期玉器的总称。乾隆爱玉、赏玉、藏玉,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乾隆时期的玉器能够屡次创造拍卖的高价,除了玉质之外,更重要的是雕工、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

    二、现代翡翠成为拍卖新宠

    中国传统的玉器主要是软玉,作为软玉精粹的是新疆和田玉,然而现在和田玉矿产稀少、开采量甚微,连一次性收集大量的拍品也比较困难。就是现在众多所谓的和田玉专场,其实绝大部分为青海一级玉,次为俄罗斯白玉,真正的和田玉很少见。在现代的玉器拍卖会上,多见色彩艳丽的翡翠,而温润的和田玉只能作为点缀品。

    在新品玉器拍卖会上,汇聚了一批雕刻大师的作品,其中不乏“天工奖”获奖作品。如老坑玻璃种翡翠挂件《弥勒佛》,八颗水滴型的钻石镶嵌在弥勒佛便便大腹之下,犹如弥勒佛打坐在莲花之上,身后的佛光则由一排梯钻镶成,此款饰品料工兼备、光芒四射。此外,《翡翠花开富贵》《翡翠龙璧》等也受到藏家追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超声波技术、激光技术等工艺打造出来的新玉精品,其精巧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人们逐渐认识到新玉精品同古玉珍品一样,升值空间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一枚翡翠弧面型戒面几经角逐最终以88万元人民币成交,目前估价在110万元人民币左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第四届两岸三地玉器精品拍卖会上,当时以38万元人民币成交的一只透亮满绿的翡翠手镯,目前估价已达380万元人民币。在短短两年后升值10倍之多……

翡翠玉器精品拍卖价格上升,但小件和低挡的玉器大量流拍。

    三. “奇石异玉”纷纷涌上拍卖市场

    近年来兴起了一股收藏软玉籽料之风,引起籽料价值持续上涨。目前市场上1公斤和田玉羊脂玉的价格已经高达200余万元,一般的白玉市场上一公斤也要达到10余万元,并且还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在拍卖会上引起人们的竞拍。也掀起了各类玉石原石的拍卖浪潮。

    2008年北京奥运“金镶玉”奖牌被誉为奥运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创意的奖牌。北京奥运奖牌一经诞生,便赢得全世界的喝彩,既体现了体育精神至高无上的荣耀,也诠释了中华民族以“玉”比“德”、金玉良缘的价值观。

   “奥运金镶玉牌”,首次在“金镶玉”上把会徽、吉祥物、奖牌三大元素融为一体,每套含“奥运金镶玉牌”三枚,和田玉97克左右,纯金银40.9克,官方统一发行价9830元/套。

   “奥运金镶玉牌” 的价值和奥运“金镶玉”奖牌相媲美,上市不久,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以31万的天价成交,比原始发行价仅9830元高出近32倍,也打破了所有奥运藏品升值最高最快最强的记录。

奥运金镶玉长命锁等也引起世人的关注,人们热衷奥运金镶玉的收藏,也带动了金镶玉产品的热销。相信将来奥运金镶玉藏品会成为拍卖会上的新星……

    此外,拍卖市场出现了大量名为“印章石”“奇石”“观赏石”“树化玉”“砚石”“夜明珠”的拍品,尤其是“赏石””“文房收藏”等专题拍卖,取得了口碑与成交额的双丰收。可以看出玉器拍卖市场呈现出拍卖品种多样化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