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政务网:五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2:14
概述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拉丁名为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的果实。多年生落叶藤本。植株可供观赏,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供药用。中国东北、华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以辽宁省所产质量最佳,有“辽五味”之称。前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出产。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属植物在中国约有20种。产于中国中部的华中五味子果实亦入药,称“南五味子”。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茎长4~8米,小枝灰褐色,叶倒卵形至椭圆形,生于老枝上的簇生,在幼枝上的互生。开乳白色或淡红色小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或簇生于叶腋,有细长花梗。夏秋结浆果,球形,聚合成穗状,成熟时呈紫红色。五味子喜肥喜光,要求疏松、肥沃而湿润的土壤。幼苗期需一定的阴湿环境,开花结果期则要求通风透光。主要用种子繁殖。因种子坚硬,光滑有油层,播前需将种子洗净层积处理。辽宁省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条播每亩播种5千克左右。苗期须搭荫棚。第2年或第3年秋季落叶后定植,至第2年搭支架或依天然树供枝条攀援。每年冬季植株休眠后至春季萌发前进行剪。夏季需防治叶枯病和卷叶虫。定植后3~5年进入旺果期。秋后果实呈紫红色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编辑本段]用途

  五味子果实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安神,可治久咳虚喘、津少口干、遗精久泻、健忘失眠等症。药理试验证明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肌体代谢,调节胃液和胆液分泌,对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果皮及成熟种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药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种五味子素。种子含脂肪,油脂可制肥皂或机械润滑油。茎叶及种子均可提取芳香油。

[编辑本段]性状

  干燥果实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皮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显油润,有不整齐的皱缩。果内柔软,常数个粘连一起;内含种子1~2枚,肾形,棕黄色,有光泽,坚硬,种仁白色。果肉气微弱而特殊,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而苦。以紫红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泽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习称"北五味子"
  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种"南五味子",又称"西五味子",主要为植物华中五味子(参见"血藤"条)的果实。其果粒较小,红色,皮发抱,肉较薄,品质较差。产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编辑本段]品种考证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齐山山谷及代郡。”《本草经集注》谓:“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新修本草》载:“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樱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本草图经》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春初生苗,引赤登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根据以上所述的植物形态、药物滋味等及《本草图经》所附“越州五味子”图,可以确认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其中分布于代郡、青州、冀州及高丽的,与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ls(Turcz,)Baill。的产地相符,而分布于齐山、蒲州、蓝田、河东、杭越等地的,与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Rehd.etWils.的产地一致。《本草纲目》云:“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古今用药情况相同。

[编辑本段]药物学性质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化学成分】五味子素(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A、B、C、D、E、F、G、H、J、K1、K2、K3、L1、L2、M1、M2、N2,O,R等。
  【炮制】筛净灰屑,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透,取出晒干。酒五味子: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隔水蒸之,待酒吸尽,取出,晒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与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
  《雷公炮炙论》:"凡用(五味子)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浸二宿,焙干用。"
  【功能与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1.5~6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方形或长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角质层,散有油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10余列,含淀粉粒,散有小型外韧型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小方形薄壁细胞。种皮最外层为1列径向延长的石细胞,壁厚,纹孔及孔沟细密;其下为数列类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石细胞,纹孔较大;石细胞层下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部位有维管束;油细胞层为1列长方形细胞,含棕黄色油滴;再下为3~5列小形细胞;种皮内表皮为1列小细胞,壁稍厚,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
  粉末暗紫色。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18~50μm,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内含深棕色物。种皮内层石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至83μm,壁稍厚,纹孔较大。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表面有角质线纹;表皮中散有油细胞。中果皮细胞皱缩,含暗棕色物,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五味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1%(附录ⅨA)。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13: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五味子醇甲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15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五味子醇甲0.3m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20ml量瓶中,加甲醇约18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20分钟,取出,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含五味子醇甲(C24H32O7)不得少于0.40%。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一千多年前,苏恭在《唐本草》中,即有五味子“出蒲州及蓝田山中”的记载。
  宋代《图经本草》记述,五味子“陕西州郡尤多”。
  《本草衍义》云:“五味子,今华州之西至秦州皆有之”。
  明代《兴安州志》说:“五味子,兴安有之”。
  《陕西通志》也有记述。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五味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本品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有咸味,辛甘酸苦咸五味皆备,故有此名。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一)繁殖方法野生五味子除种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横走茎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很多人进行了扦插,压条和种子繁殖的研究。其结果扦插压条虽然也能生根发育成植株,但生根困难,处理时要求条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方法简单易行,并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苗子。
  1.种子的选择五味子的种子最好在秋季收获期间进行生穗选,选留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作种用,单独干燥和保管。干燥时切勿火烤、炕烘或锅炒。可晒干或阴干,放通风干燥处贮藏。
  2.种子处理
  (1)室外处理于结冻前将选作种用的果实,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涨起时搓去果肉。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种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时可将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种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种子充分吸水,每隔两天换一次水,在换水时还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后捞出控干与2—3倍于种子的湿砂混匀,放入室外准备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盖10—15厘米的细土,再盖上柴草或草帘子,进行低温处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种。处理场地要选择高燥地点,以免水浸烂种。
  (2)室内处理2月下旬将种子移入室内清除果肉,拌上湿砂装入木箱进行砂藏处理,其温度可保持在5℃—15℃之间,翌春即可裂口播种。
  (二)播种育苗
  1.育苗田的选择育苗田可选择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质壤土,也可选用老参地。育苗以床作为好,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做床,低洼易涝,雨水多的地块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干旱,雨水较少的地块可做成平床。不论哪种床都要有15厘米以上的疏松土层,床宽1.2米,长视地势而定。床土要耙细清除杂质,每平方米施腐熟厩肥5—10千克,与床土充分搅拌均匀,搂平床面即可播种。
  2.播种时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种量30克左右。也可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当年鲜籽,即选择当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饱满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后即可播种。
  3.苗田管理播种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帘或苇帘等遮荫,土壤干旱时浇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撤掉遮荫帘。并要经常队长昌,保持清洁,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四)移栽
  1.选地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缘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好,选好地,每公顷施基肥20—30吨,整平耙细备用。
  2.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为使行株距均匀,可以拉绳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标志,然后挖成深30—35厘米、直径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时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窝根与倒根,栽后踏实,灌足水,待水渗完后用土封穴。15天后进行查苗,没成活的需进行补苗。
  (五)田间管理
  1.灌水施肥五味子喜肥,生长期需要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栽植成活后,要经常藻水,保持土壤湿润,结冻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孕蕾开花结果期,除需要足够水分外,还需要大量养分。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叶期进行,第二次在开花后进行。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农家肥料5—10千克。追施方法,可在距根部30—50厘米周围开15—20厘米深的环状沟,施入肥料后覆土。开沟时勿伤根系。
  2.剪枝五味子枝条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条萌芽前进行。剪掉过密果枝和枯枝,剪后枝条疏密适度,互不干扰。
  (2)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进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叠枝、病虫枝等。同时对过密的新生枝也需要进行疏剪或短截。夏剪进行得好,秋季可轻剪或不剪。
  (3)秋剪在落叶后进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
  不论何时剪枝,都应选留2—3条营养枝,作为主枝,并引蔓上架。
  3.搭架移植后第二年即应搭架。可用水泥柱或角钢做立柱,用木杆或8号铁线在立柱上部拉一横线,每个主蔓处立一竹杆或木杆,竹杆高2.5—3米,直径1.5—5厘米,用绑线固定在横线上,然后引蔓上架,开始时可用强绑,之后即自然缠绕上架。
  4.松土、除草五味子生育期间要及时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松土时要避免碰伤根系,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树盘,便于灌水。
  5.培土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可以保护五味子安全越冬。
  6.病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5月上旬至8月上旬发病,开始时叶片萎蔫,根部与地面交接处变黑腐烂,根皮脱落,几天后病株死亡。防治方法: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发病期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根际浇灌。
  (2)叶枯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病,先由叶尖或边缘干枯,逐渐扩大到整个叶面,干枯而脱落,随之果实萎缩,造成早期落果。发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冈霉素50ppm液交替喷雾。喷药次数可视病情确定。
  (六)采收与加工8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采收,随熟随采。采摘时要轻拿轻放,以保障商品质量。加工时可日晒或烘干。烘干时,开始时室温在60℃左右,当五味子达半干时将温度降到40℃—50℃,达到八成干时挪到室外日晒至全干,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库贮藏。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孙思邈: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
  2.《本草衍义》:五味子,《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3.《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4.《用药心法》:(五味子)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5.《本草衍义补遗》:五味子,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肾之骤也,何惑之有?火热嗽必用之。
  6.《丹溪心法》: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
  7.《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
  8.《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9.《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10.《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
  11.《药品化义》:五味子,五味咸备,而酸独胜,能收敛肺气,主治虚劳久嗽。盖肺性欲收,若久嗽则肺焦叶举,津液不生,虚劳则肺因气乏,烦渴不止,以此敛之、润之,遂其脏性,使咳嗽宁,精神自旺。但嗽未久不可骤用,恐肺火郁遏,邪气闭束,必至血散火清,用之收功耳。
  12.《本经疏证》:五味子所治之证,《伤寒》仅言咳逆,《金匮要略》则兼言上气,如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小青龙加石膏汤之肺胀咳逆上气,烦躁而喘也。夫伤寒有伤寒之关键,无论其为太阳、少阳、少阴,凡咳者均可加入五味子、干姜;杂证自有杂证之体裁,即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一语,已通概全书大旨,试观《金匮要略》中有脉沉而用五味子者否?盖五味子原只能收阳中之阴气,余则皆非所宜。
  13.《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丹溪又谓其收肺气之耗散,即能除热;潜江亦谓其滋肺以除热,补肾以暖水,而联属心肾;凡嗽在黄昏,是虚火浮入肺中,忌用寒凉,止宜重用五味以敛降,此则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者也。总之,肺气随阴以下降,则气化精而精盈,肾水从阳以上布,则精化气而气盛,阴阳二气,实一气之变动,以肝为关捩子,五味专精于肝,而交合肺肾,故其效如此,有不同于他味之酸敛者。肺气阳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元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升降咸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东垣谓寒喘热喘,不能舍五味者此也,惟外邪杂病不关肺气者忌。
  14.《本草正义》:阴火上冲激肺之嗽,阳虚火浮,故当黄昏阴盛之时,虚焰发动,乃始作嗽,宜以收摄肺肾为治。然惟脉虚、舌红、无痰者乃合,若舌腻有痰,亦当知所顾忌。
  15.《本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16.《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17.《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18.李杲:生津止渴。治泻痢,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
  19.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
  20.《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
  21.《本草通玄》:固精,敛汗。

[编辑本段]食疗

  [选作食品的理由]
  《饮膳正要》:“五味子舍儿别:新北五味(十斤,去子,水浸取汁) 白沙糖(八斤,炼净) 上件,一同熬成煎。”“五味子:味酸,温,无毒。益气,补精,温中,润肺、养藏强阴。”
  [用于消渴例证分析]
  临床体会,五味子用于糖尿病伴随睡眠不好的患者有良好的作用。(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

[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木兰科藤本植物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果实。前者,又称北五味子;后者,又称南五味子、西五味子。我国东北、华北和四川、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均有分布。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酸,性温。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
  [参考]含糖类、脂肪油、挥发油、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等成分。
  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也能加强抑制过程,使其相互平衡,提高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能提高工作率,减轻疲劳。能调节血压,增强心脏功能。能兴奋呼吸,并有祛痰、镇咳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肝炎病人血清谷-丙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尚能调节胃液分泌,兴奋子宫,以及增进视力、听力,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能力。
  北五味子有与人参、刺五加等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但作用稍弱;又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
  [用途]用于气虚津伤,体倦多汗,短气心悸;肺气不足或肺肾两虚所致的喘咳,或喘咳日久,肺气耗伤;心阴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肾气不固,遗精,尿频,或脾肾两虚,久泻不止。现代又用于无黄疸型和迁延慢性肝炎。
  [用法]煎汤,浸酒,或入丸、散。
  [附方]
  1,生脉散:人参10g,麦门冬15g,五味子6g。加水煎汤服。
  源于《内外伤辨惑论》。本方以人参益气生津,五味子益气生津、敛肺止汗,麦门冬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不足,体倦自汗,短气懒言,口渴咽干,脉虚无力;或久咳伤肺,气阴两伤,干咳短气,自汗。
  2,五味子膏:五味子250g,加水适量,煎熬取汁,浓缩成稀膏,加等量或适量蜂蜜,以小火煎沸,待冷备用。每次服1~2匙,空腹时沸水冲服。
  源于《本草衍义》、《医学入门》。五味子有补气敛肺、祛痰止咳和补肾涩精的作用,故可有不同的用法。用于肺虚咳嗽、短气;或肾虚遗精、滑精、虚羸少气。
  3,五味子散:五味子18g,吴茱萸6g。一同炒香,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6g,米饮送服。
  源于《本事方》。本方用五味子补肾固涩,吴茱萸散寒燥湿。用于脾肾虚寒有腹泻,久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