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卖杏花:国学,一个有待澄清的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35:56

 

国学,一个有待澄清的说法

 

汤守道

 

近年来,国学院、国学班、国学研讨会、国学论坛、国学沙龙、国学网站纷纷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振兴‘国学’”、“宏扬‘国学’”的口号也此起彼伏。“国学”成了一个香饽饽。“国学”一词的确切含义好像已经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许多人,包括一些在学术上很有建树的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国学”当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以为它的意思就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然而,“国学”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说“国学”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却至今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有听说有谁打算把它说清楚。

问题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国学”是什么意思?既然没有专著对它有过足以让人信服的阐释,就不妨查查词典。1933年版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国学,⑴本国固有之学术也,亦称国故。⑵国家为全国设立之学校也,别于乡学而言。”;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国学,⑴名词,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⑵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1988年版的《辞源》解释是:“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这三部我国权威的词典,对“国学”的解释,除了“国家设立的学校”这一义项大体相同外,在作为学术意义上的解释大相径庭。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辞海》说“国学”就是本国固有之学术。按照这个解释,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的固有之学术,都是可以称为“国学”的。无非是称A国的国学还是B国的国学而已。依此类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学”。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学术不可以叫做“国学”。因为无论哪一种学术必定首先是某一个国家所固有,然后才传播到外国的。《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国学”是中国的特产。中国的非传统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依此类推,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辞源》说,国学就是国家设立的学校,没有别的意思。按照这个解释,“国学”与学术不存在什么关系。中国的学术也好,外国的学术也好,古代的学术也好,现代的学术也好,传统的学术也好,非传统的学术也好,都与“国学”两个字无关。

 这三家,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该听谁的?

再看看建国后创办首家国学院的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是怎样解释“国学”的。纪宝成先生说:“‘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其具体的界定,人们多有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引申而言,即今人眼中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国学是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纪宝成:《国学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载2005年5月27日《南方周末》)。纪宝成先生说了那么多,是不是把“国学”说清楚了呢?没有。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人们在读完他的宏论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满脑子浆糊。他前面说“国学”“即今人眼中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是说,他同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那么,“国学”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外国没有这玩意。然而,他后面却接着又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就是说,他同意《辞海》的解释,那么,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国学”,中国有,外国也有,“国学”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他一会儿说,“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就是说,“国学”是多门学问的组合。一会儿又说“国学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一门学问。“国学”到底是中国独有的还是各国都有的?“国学”到底是多门学问还是一门学问?纪宝成先生的话只能使人越听越糊涂。很有点“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味道。而“国学是体现民族之魂魄的基本载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惭愧得很,我一时还弄不明白。

“国学”是什么意思?现有的著述表明,它是一个既无法向别人解释清楚,又可以作似是而非的理解的概念。“国学”一词,含糊而宽泛。含糊得说不清道不明,宽泛得无边无际。它有点像《西游记》里布袋和尚的那个布袋,你想放什么东西进去就可以放什么东西进去,你想从中拿什么东西出来就可以拿什么东西出来。“国学”成了一个没有形状、没有体积、没有明确边界也没有清晰内涵的混沌之物。是一个没有坐标定位,没有尺度衡量,可今、可古、可中、可外、可新、可旧、可正、可反的东西。这一点,为一个沸沸扬扬的“国学”活动所证实。

2006年6月22日,国学网、百度网、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发起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揭晓(中国台湾网协办),五十位著名学者当选。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位列前十名。从这个五十人名单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号召读经的是“国学大师”,反对读经的也是“国学大师”;崇拜孔夫子的是“国学大师”,打倒孔家店的也是“国学大师”;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国学大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是“国学大师”;主张厚古薄今的是“国学大师”,主张厚今薄古的也是“国学大师”;主张全盘西化的是“国学大师”,反对全盘西化的也是“国学大师”;提倡白话文的是“国学大师”,反对白话文的也是“国学大师”;推崇中医的是“国学大师”,鄙夷中医的也是“国学大师”;研究中国古籍的是“国学大师”,研究外国学术的也是“国学大师”。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国学大师”根本就没有一个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国学大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恐怕主办者、投票者都是回答不了的。

面对这个“国学”,你能不感到困惑?

人们在使用“国学”一词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我猜想,应该就是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里那个“中学”的意思,即泛指中国古代的学术。“中”者,中国之谓也。“学”者,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自成一家之说也。“中学”者,源于中国之学说也。用“中学”一词泛指中国的学术,可以说简单明了,没有歧义,一般是不会产生误解的。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用“国学”来取代它呢(“国学”一词出现之后,“中学”一词就销声匿迹了,可见“国学”与“中学”不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只是一个被另一个所取代而已)?中国的一些聪明人喜欢玩文字游戏。这些人认为,如果说“中学”指的是中国的学问,“西学”指的是西方的学问,那么,“中学”和“西学”之说,从字面上看两者之间只有方位的区别,地域的区别,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会给人以两者平起平坐的印象。西方是夷狄之邦,怎么能与咱中央之国平起平坐呢?一些自尊心超强的中国人当然难以容忍。在这些人看来,“中学”之说,是远不够正统、不够神圣,不够吓人,不够爱国的。应该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才对。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中学”改为“国学”!“国学”者,天朝上国之学也!国者,“天地国亲师神位”之国也!你敢对它不存敬畏之心么?改一字而满盘皆活,实在是神来之笔!“国学”一词,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可见,“国学”一词是中国式的“爱国主义”的产物。

这是一个弄巧成拙的“改进”。相对而言,“中学”比较准确和通俗,“国学”则含混不清,不知所云。“国学”本身的含混不清,也就理所当然地给“振兴‘国学’”、“宏扬‘国学’”的口号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

现在,“振兴‘国学’”、“宏扬‘国学’”是一个很时髦的口号。“国学”一词很有点祖国之学、祖宗之学的味道。在某些场合,你如果不跟着喊喊这个口号或者对这个口号表示不恭,要对这个口号掂量掂量,你就很可能被视为一个不爱国的、数典忘宗的、甚至卖国的人。

要不要振兴“国学”、宏扬“国学”?说实在话,由于我目前搞不清楚“国学”的真正的意思、准确的含义,为了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我不敢贸然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国学”指的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学术,那么,我举双手赞成,一万个拥护;如果“国学”指的是“一国固有之学术”,由于世界各国都有它自己固有之学术,那么,振兴“国学”、宏扬“国学”,就包括振兴、宏扬别国的“国学”在内,甚至包括敌对国家的“国学”在内,那既不光彩,也有危险,我持保留态度;如果“国学”指的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那么我主张有选择地振兴和宏扬,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振兴和宏扬;如果说“国学”是指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那么,振兴“国学”的运动,我国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董仲舒、程颖、程灏,朱熹、王阳明等人,就是扛大旗者。但每振兴一次,就强化了封建专制一次,巩固了封建统治一次。巩固皇权、效忠皇帝的观念就被道德化、伦理化、理论化、神圣化了一次。这种振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意义,对人民群众也没有带来什么好处,我就只好冷眼旁观了;如果振兴“国学”、宏扬“国学”包括振兴和宏扬君主专制的传统、闭关锁国的传统、三纲五常的传统、三从四德的传统、为尊者讳等传统以及太监文化、小脚文化、跪拜文化、成王败寇等文化,那么,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坚决反对。

显然,在“国学”成了一股热的今天,如果对“国学”的定义不作界定和澄清,就势必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因为如果世界各国的固有的学术都叫“国学”,我们天天叫宏扬“国学”,振兴“国学”,就等于是为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在呼吁,这个呼吁对中国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反而是多此一举。如果中国所有的传统的东西都属于“国学”,都在宏扬之列,振兴之列,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君主专制的传统、闭关锁国的传统、三纲五常的传统、三从四德的传统、为尊者讳的传统以及把太监文化、小脚文化、跪拜文化、成王败寇文化通通予以宏扬和振兴。这恐怕不是致力于宏扬“国学”,振兴“国学”的人所愿意看到的吧。另外,“国学”一词从构词的角度看,它很容易与“数学”、“化学”、“哲学”、“文学”一类词的词性混同,使初涉此词的人以为“国学”是研究国家的一门学科。“国学”一词也容易与“国画”、“国花”、“国歌”、“国徽”一类词的词性混同,使初涉此词的人以为“国学”是某种确定了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国学”的定义不作界定和澄清,就可能引发对汉语言的严肃性和严密性的质疑。因此,既然要提出宏扬“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就一定要先把“国学”的意义搞清楚。使人们能明白无误地懂得它确切的意义,知道宏扬它、振兴它的理由。不然,振兴“国学”、宏扬“国学”就无从措手,就可能做无用功,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铸成大错,误人子弟。

其实,包括笔者在内,一般的人都知道学者们提出振兴“国学”、宏扬“国学”的口号的本意,就是振兴和宏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绝无振兴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意思。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包含着中国的、古代的、传统的、优秀的四个基本要素。而这四个要素,不是目前流行的那个含糊而宽泛的“国学”一词所能体现得了的。

笔者认为,“国学”一词的词义,既不明确,也不科学,并且带有浓厚的闭关锁国色采和封建正统观念气息。在专家、学者们没有给它的含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并取得学术界一致认同之前,它不能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的代名词。即使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也是不妥的。

“国学”一词,有待澄清,“国学”之说,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