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婆婆送什么礼物好:唐代韦应物为夫人撰文并书写的《元苹墓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9:36:32

唐代韦应物为夫人撰文并书写的《元苹墓志》

   



 


    《元苹墓志》

 

    韦夫人元苹墓志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的。这不但增加了一篇难得的唐代文献,而且也让后人第一次看到了韦应物的手书。
    据墓志志文显示,元苹祖上是南朝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贵族。元苹16岁时嫁给韦应物,去世时仅36岁。志文记载,她病逝在韦应物的官舍,举行葬礼时是在长安城含光门外太平坊临时租借的房子,这也显示出韦应物当时的家境比较清贫。
    这篇志文用大段篇幅来表达对夫人怀念之情,其中一些词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由此使人联想到《韦集》卷六中有《伤逝》、《送终》等悼亡诗十几首,感情诚挚感人,某些诗句和志文有相似之处。
     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句闻名于世的唐代诗人韦应物,其墓志及夫人、儿子等人的墓志近日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中,韦应物的墓志及夫人墓志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为此,该馆举办了“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家族墓志特展”。
    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雕作品为主的博物馆,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志三千多件,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据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介绍,这些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东北塬上,分别是:韦应物墓志(贞元十二年)、夫人元苹墓志(大历十一年)、子韦庆复墓志(元和四年)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会昌六年)。其中,夫人元苹墓志系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抒写了对于亡妻的深切悼念,而且使后人首次见到韦应物的手迹。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根据墓志,对韦应物的世系、家族、身世等做了详尽考证,并列出了韦应物的生平年表。
    韦应物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东坡曾赞曰“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但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却很少,人们只能依据韦应物诗歌中提供的线索,探究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不免多有缺漏和分歧。如墓志记载韦应物字义博,他在三卫时的官职,历官十三任的经历,以前均不见记载。墓志显示“终于官舍,贞元七年十一月归葬”,进一步佐证韦应物死于贞元七年的说法。
    此间有关专家认为,这批墓志的发现,对了解韦应物的家世及生平以及研究韦诗艺术、中晚唐科考制度、选官途径、士族婚姻都极具价值,堪称百年来唐代石刻文献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最著名的诗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宝十载 (751),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安史乱起,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延伸阅读(一)
韦应物诗词代表作:
  
  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 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 何人最往还.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东郊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蕃地,岂曰财赋强。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延伸阅读(二)

韦应物的忏悔
    元和初出现的“张王乐府”,也可算得唐代诗苑的一流珍品了。只为他们前有盛唐“李杜”,后有“诗至元和体变新”的主流派诗人“元白”、“韩孟”等等,因此张王的作品,就比较容易被一些读者忽略。笔者特别喜爱王建的《羽林行》:“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这首诗,表面上看来是那么平易质直,却犀利无俦,深刻无比,充分体现了揭露与批判的人文精神。它揭示了封建体制中的最不可克服、最腐朽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视法度为无物,而“人治”的随心所欲由社会上层覆盖到下层,伤害了整个社会!“赦书尚有收城功”一句,似乎提示人们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才有的历史现实。其实这种流弊,在唐帝国是一直存在的。这不由人不想到韦应物(737-791)。与此诗异曲同工的是他的《逢杨开府》,这事情发生在“开元盛世”!它几乎可认定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深深忏悔: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动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百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论旧涕泪垂。坐客何由失,唯有故人知。

  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玄宗三卫的郎将。所谓“三卫”,指的是:亲卫、勋卫、翌卫,都是唐朝宫廷的禁卫军,皆以高品级官员及勋官的子孙,按职荫的高下充任。以汉喻唐,将玄宗比作汉武帝,都是唐代诗家惯例。因此,他说自己“少事武皇帝”。那时的韦应物哪能窥破世间的道理,自然绝无上进的心思!于是诗中自述曾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他曾一次次侍卫在玄宗与贵妃的骊山温泉宫门,又一次次参加皇家的盛大围猎。

  “武皇升仙去”,他才发现这座金字靠山,居然也会冰雪融化!在人生的转折关头,他开始自我批判,他自责、痛心疾首、翻然悔过了。他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就为学官所称道。后来他为官颇有政绩,并成为著名的诗人。在盛唐稍后的年代,虽有号称“大历十才子”等等的诗人们,但是他们的作品难与前辈同日而语。唯有韦应物的诗作,像划过沉闷的夜空的流星,使人们隐隐感受到盛唐的韵味。

  笔者讲学时曾谈到《论语》:孔子的学生钦佩老师的无所不知,孔子则推心置腹地回答:“我生也贱。”他说,正是因为自小贫穷低贱,才干过各种各样的营生,所以方有各式各样的知识、技能和人生体验。这正应了一句古谚:“千金难买少年贫”!如果说,韦应物的人生转折,恰恰给了他一个脱胎换骨的良机;那么如今生活富裕了,我们又该怎样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