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成说by端木遥:从“娇娇女”到“小媳妇”的不适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1:40:36
对新生活的不适应
2010-06-19 07:50:39|  分类:婆媳关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转载:金之钗 日志)

对新生活的不适应
1、从“娇娇女”到“小儿媳”
如果没有丈夫,儿媳可能永远不认识婆婆,如果没有儿子,婆婆也永远跟儿媳没有交集,这两个女人压根儿就是两个毫无相关的人,但由于中间这个男人的出现,婆媳关系也就出现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因此成了亲人。婚前,儿媳是妈妈的女儿,被百般宠爱,嫁入婆家后,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被作为成年人来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和义务。儿媳为此要叫自己母亲之外的人“妈妈”,但是被妈妈宠爱和娇惯的待遇没有了。从此以后要生活在一个家庭内,亲情上多了一层长辈,生活上多了一层限制,这让很多新儿媳一下难以进入角色。
嫁给一个男人,实际上就是嫁给了这个男人的所有关系,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要面对尚有公婆的现实--新的爸爸妈妈的出现,尤其是突然出现的婆婆这个“妈”。
婆婆的身份在这个新的家庭里非常特殊,她是妈妈,但又不同于妈妈,对于一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对自己没有养育之恩的女人成为自己要尊敬的妈妈级的长辈,相信天下所有的女人都是很难从心里接受的。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儿媳会抱怨:为什么在我妈那就天经地义,到她这儿就如此尴尬?
其实,这是一种拿婆婆和妈妈比的心理,对婆婆抱有和妈妈一样的期望值,而一旦这种期望值没有出现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造成心理疏远,从而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和不同的处事方式,也会更进一步加深这种心理隔阂。这种比较是不对的,比较的结果也注定是一个不能满意的结局。这种拿自己的妈妈跟婆婆对比的人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对比就是:
怀孕了,妈妈问预产期是什么时候。
女儿答,7月份。
妈妈说,怎么选在这个时候,坐月子多热啊,又不容易坐好,大热天儿的,要能提前一个月就好了!
婆婆却说,选在这个时候好啊,小孩儿不容易着凉,在肚子里和外面温差不大,上学又不耽误,多好!
早孕反应很厉害,吃什么吐什么。
妈妈心疼地说,给你做点什么吃好啊,看你这脸色难看的,想吃什么尽管说,爱吃就多吃点,不爱吃妈再给你做!
婆婆也心疼地说,你现在就得多吃点儿,一个人吃两个人的饭呢!你不吃小孩儿还要吃呢,吃了吐那就吐了再吃呗!
经过努力,终于生了,医生从产房里出来的那一刻,妈妈问医生:“产妇怎么样啊?”
婆婆却问医生:“孩子好吗?多重?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从以上对话里可以看出,妈妈跟婆婆确关注点不同,妈妈关注的是女儿本身,而婆婆则关注的是孩子。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妈妈跟婆婆又怎么能一样呢?自己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从自己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妈妈无怨无悔地辛苦了无数个日夜,其中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任何感情都代替不了的,同一屋檐下的婆婆怎么能够比呢?婆婆接受的是他儿子的儿媳,将来孩子的妈妈,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她也无法像了解自己的女儿一样知道你的爱好,懂得你的生活习惯,了解你的处事方式,理解你的心理要求。
尽管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男女双方结婚就有了“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的意味,于是和男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喊起了“爸妈”,所以,儿媳跟公婆之间俨然就是父母和女儿的角色了。作为儿媳,对公婆问寒问暖,礼数周全,银子面子都不少给,他们有什么不对也尽量忍着,有什么委屈却从不向他们抱怨,对他们够客气够好,对待自己的父母也不过如此。可是,那种相处的感觉就像是一种礼制约束下的程序一样,是一种礼数。在这种情况下的婆媳关系,需要更多的是“走程序”,应该怎么做都是制定好的,虽然从一个家庭里的女儿,甚至是大小姐,变成一个另一个家庭里的“顺妇”的不适应感会很强烈,但是由于从小就被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教育,无可奈何也好,不予反抗也好,不适应感也会渐渐消失,因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到了现代,在没有“三从四德”的灌输下仍旧要遵守这不太成文的婆媳规定,很多从小娇惯到大、平等思想一直浸润的女孩子从心里已经彻底不适应了,所以,一旦有了婆婆就如临大敌,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婆婆都像古代的管家一样,但还是会从潜意识里有一种心有余悸的感觉。
2、谁才是家庭中真正的“女主人”
儿子娶儿媳,对一个母亲来讲,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既是儿子长大成人自立门户的标志,也是自己进入新生活的开始,因为,一个全新的女人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带着全新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价值观念,并且这个人还是自己心爱儿子最心爱的女人。这将意味着,一个母亲的生活将从此改变。仿佛是自己含辛茹苦二十多年养大的儿子拱手送给了另外一个女人,这种儿媳半路杀出来与婆婆抢夺这个男人的心理,在所有母亲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母亲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很强烈。
对于婆婆来说,儿媳走进家门,不只是增加了一个人,而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小“团体”(新夫妻),是质的变化。在以后的日子里,母子之间简单的关系将不再存在,母亲将不再是什么话都可以随便跟儿子说,什么事情都可以替儿子随便做主,因为以儿子为中心的新家庭里出现了新的“女主人”,一方面儿子的翅膀硬了,一方面儿子需要和另外一只翅膀比翼齐飞。儿子疼惜儿媳的时间和精力要占去一部分,并且作为成家立业的男性来讲,有了自己的家庭,就更意味着负担和责任。儿子到了飞出去锻炼成长的时刻,母亲难免会出现失落的心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婆婆若将这种不快心理嫁祸到儿媳身上,这对儿媳是不公平的。
当然,这种作为母亲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都是潜意识里的,表现出来之后就是仍旧试图像以前那样对待儿子,这在儿媳的眼里就变成了干涉,儿媳有形和无形的反抗都会使婆婆的情绪恶化,认为自己原本好好的生活已经无法驾驭了,自己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想管又管不了,任其发展下去又不放心。
家里多了儿媳之后,婆婆对待儿媳的态度无论如何都会觉得不适应,在如何对待儿媳的问题上,不少婆婆都尝试了三种情况:像女儿一样对待,像亲戚一样对待,像儿子的朋友一样对待。其实,还应该有一种情况--像家人一样对待,但是,由于血缘和感情的关系,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像家人一样对待是做不到的。
如果像女儿一样对待儿媳,婆婆心里会有一些不甘。因为这个“女儿”只能呵护、纵容,而不能指责、管教,因为一旦指责和管教就会引发严重的婆媳战争,而这种战争是会长久结仇的,不会像母女一样没有隔夜仇。而且这个“女儿”不会真像自己的女儿一样跟自己贴心,这个“女儿”只是另外一个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会让婆婆心里很不平衡,心里会觉得家里多了儿媳生活还真是麻烦。
像亲戚一样对待儿媳,婆婆心里也会有一些化解不开的疙瘩。虽然亲戚之间都是友好地礼尚往来,但是这种永远在一个家庭里生活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天天当做亲戚供奉着,未免太累。这就如同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某个亲戚长时间住在自家一样。如果把儿媳当亲戚对待几十年,生活简直就像是在表演。
如果像儿子的朋友一样对待儿媳,婆婆会感到很放松,没有必要为儿子的朋友担心。但是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因为这个“朋友”是要影响儿子一生的人,儿子的日常生活都跟这个“朋友”密不可分,作为母亲,想完全在这个好“朋友”身上省心却又不太可能。而且这种身份难免招来儿媳的严重不满--这明摆着没把我放在心上,很明显把我当外人。背负这样的罪名,婆婆心里可是很有负担的。
所以,一旦升级为了婆婆的角色,就多了更多的不知所措,生活上的麻烦也越来越多。
本来,女人之间就是非常容易产生问题的,即便是亲姐妹、好朋友,也会矛盾不断,一方面女人天生感情细腻,很容易就生出些枝枝蔓蔓的纠葛;另一方面胸怀和肚量远远不能和男人比,摩擦很容易产生猜疑和怨愤。具体到婆媳身上,两个人的差距非常大。
首先,生长环境不同。有着苦难经历的婆婆和现在在蜜罐里娇惯大的儿媳是很难互相理解的。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生路上的行事方式也会受到影响。生长环境完全不同、时代观念大不一样的两个女人,同处在一个屋檐下过着有大大交集的生活,不发生冲突是极不现实的,反而事事有冲突才基本正常。
其次,年龄差异产生的代沟让两人在很多问题上难以沟通。在儿媳看来天经地义的生活方式,婆婆却往往见都没见过,甚至想都没想过,于是在觉得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对儿媳越来越看不惯。殊不知,现在的新一代儿媳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吧。婆婆认为中规中矩的事情,在儿媳眼里已经土得掉渣儿了,明明自己的妈妈也这样,但是对别人的妈妈却总是难以容忍,因为对自己的妈妈的土得掉渣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不能沟通就我行我素;但是对婆婆却要另眼相看,不能沟通就属于不近人情,这种看法确实有点偏颇。
第三,身份界限的极端明显性。婆婆与儿媳的关系很难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一样可以几乎“平等化”,儿媳稍微有些“平等化”的“越轨”行为都会招来婆婆的指责,而婆婆在潜意识里也在端着长辈的架子。一方面儿媳的行为挑战着婆婆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婆婆的表现冲击着儿媳的现代思想,稍不留神枪口就会走火儿。
这些原因都使得儿媳在婆婆的无形压力之下产生畏惧感和抵触感。在一起生活以后,锅碗难免会碰到瓢盆,两个女人在众多差距带来的碰撞下,难免就会因为一点儿小事产生不愉快,小事积少成多,矛盾也会逐渐升级。
就这样,一个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因为婚姻的关系而以不可动摇的地位闯入了自己的生活,这种关系的降临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要继续婚姻生活,这种关系又是不可以改变的,这种不适应感会一直伴随着,随时都会成为婆媳问题的导火索,婆媳之间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