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成什么结的成语: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9:35
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一)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准备、研究实施、研究结题三个阶 段。这三个阶段主要围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梳理、积累研究的心得体会,呈现、展示研究成果,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等工作进行的。当然,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项研究工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互相穿插或同时进行的。

在微型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学会在学习、总结、反思的基础上选定研究的课题;二是学会检索、研读、应用文献资料;三是学会制订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

一、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1.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往往是互为体现的。选择、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确立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过程。选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许多科学家对选题的重要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美国贝尔研究所科学家莫顿说:“选题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杨振宇教授则认为:“一个好的选题,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就微型课题研究而言,选题也非常重要,因为,能否从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能否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不仅综合反映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科学素养,以及教师对教育理论本身、理论与实践之间、社会发展要求与教育教学现状之间、师生关系等教育内外部矛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研究工作能不能顺利进行、能不能取得成效的基础和提前。

2.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要求

首先,选题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方向。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要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选题要有科学依据。选定的问题在指导思想和立论上没有科学性的错误;课题产生于实践,有一定的针对性;选题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选题必须以校为本。微型课题研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它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中小学管理者以及教师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以校为本意味着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不能脱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实际。

第四,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是指选题时立意要高、范围要广、视野要开阔,要从当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从全部总和”、“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而有争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小处入手”是指选题要贴近实际,要围绕学科、立足课堂来找问题,要选自己熟悉的、有经验的、感兴趣的,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做到“真、小、实”;避免“假、大、空”。总之,选题立意要高,起点要低;范围要大,问题要小。

3、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过程

选题的过程,是反思、总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好课题的产生需要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才能定下来。这一过程大体是:

第一,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框架中来反思,并依据实践经验梳理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并提出初步的研究课题构想;

第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确定这个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第四,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查阅、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有没有人研究过,以及研究的现状;

第五,根据主、客观条件形成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

4.选题要有三种意识

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微型课题,研究者要有三种意识。

首先,要有学习意识,一个好的微型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也说明研究者对教育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线教师一般是在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课程教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参与制度、体制、课程的规划和改革决策,再加上理论基础薄弱,学术视野和研究范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广大教师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矛盾缺泛深刻的认识与准确的判断。怎么办?只有加强学习,通过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对教育实践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学习会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会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表面问题深入到本质问题;从认识老问题到发现新问题会;让我们了解到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情况与动向。总之,学习会使问题更清晰,会让选题更准确。

其次,要有以反思意识。“反思”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教师的反思是对自己既往教育行为的内省和审视。反思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获得关于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以及各种教育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反思的作用就在于能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反思与问题同在,只有教师以反思的姿态来审视、剖析、评价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尝试去求证和解决问题。具有反思意识、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对日常工作产生疑问和困惑,也才能从这些疑问和困惑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要有问题意识。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哲学家波尔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但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工作并不会自然发生。就像农民面对耕耘劳作的泥土,并不会研究“土壤”一样。这是因为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的客观存在,不会自己地进入教师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对象;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存在,并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才能去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因此,教师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关键。问题意识包含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问题意识是教师认识教育、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科学素养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

    如何选题我们将在第三部分作具体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