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婴迅雷下载:《易经》世界上最智慧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5:28

《易经》世界上最智慧的书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大海般辉煌灿烂的文化宝藏中心,有一朵奇葩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它就是《易经》,后人称之为“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

中外很多学者一致认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书籍有三本:一是中国的《易经》;二是印度的《吠陀》;三是欧洲的《圣经》。这三本书中,《吠陀》和《圣经》都兼有史书和宗教典籍的性质,而《易经》则与历史和宗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它的神秘性和争议性远超《吠陀》和《圣经》。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

《易经》是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医家、法家、小说家、杂家等三教九流,无不将《易经》思想收纳于其理论、思想之中。所以说,《易经》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所有文化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枢纽与精髓。

在商周之际,《易经》经周文王整理和著述而由卜筮之书转入“天人合一”的思想学术领域。自此开始,《易经》一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被历代学者推为“群经之首”。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还是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都要论及《易经》。汉朝时期,汉武帝正式建立了科举制度,并将《易经》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从此以后,《易经》一直是儒家必修的首要经典。

精通《易经》的思想家

在几千年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他们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易经》思想起源于伏羲、神农和黄帝,成熟于周文王、姜尚、周公、老子和孔子,发扬光大于张良、董仲舒、东方朔、孔安国、司马迁、孟喜、焦延寿、京房、费直。

在他们之后,精通《易经》的名人非常多,如刘向、刘歆、虞翻、诸葛亮、陆绩、王肃、管辂、阮籍、王弼、何晏、郭璞、干宝、韩康伯、孔颖达、一行、李通玄、孙思邈、李虚中、陈抟、徐子平、欧阳修、刘牧、周敦颐、程颐、朱熹、邵雍、朱升、梁寅、刘伯温、黄宗义、方以智、沈孝瞻、顾炎武、陈梦雷、王夫之、全祖望、尚秉和

《易经》对世界的影响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对《易经》推崇备至,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外国人也对《易经》赞赏有加。如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在其自传中,黑格尔还承认他创造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发

近现代有很多受易理启示而获得诺贝尔奖者:德国的汉森堡,其论文是《测不准原理》;丹麦的玻尔教授,其论文是《相生相克原理》,他被授予爵士徽章,在选择徽章标志时他选用了《易经》太极图,并在庆贺会上以太级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的论文《不对等定律》也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自称这个发现得益于《易经》的启示。此外,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后来为计算机所用)得益于《易经》八卦的启示。在商业界,丰田、三星的创始人也从《易经》中受到很大启发。《易经》对生物学、社会学、天文学等现代科学的贡献早已被国内外科学界和文化界首肯。可见,《易经》对世界的影响是何等的广泛而深远!

然而,《易经》文字古奥,注疏众多,异说纷纭,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书籍作引导,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将《易经》中晦涩的道理通俗地表达出来,正是本书的目的。

八卦与六十四卦

《易经》的核心

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的现象可总结为八种,分别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来表示,这八个都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它们相互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又叫重卦或别卦。

八卦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日月运转的认识,以及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八卦的基本单位是爻,爻是记述阴阳变化的专用符号,它分为阴阳两类,阳爻( —— )表示阳性的事物,阴爻( — —)表示阴性的事物,八卦中的每卦都有三个爻。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筮。每一卦代表一类事物: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宋代朱熹写了一首歌诀帮助人们记住八卦的卦象: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分为两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是伏羲氏观物取象而创作的。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是周文王创制的。在实际应用中,要以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先天与后天,在时间、空间上都有区分。先天指规律,后天指现象。先天为未成,后天为既成。尚未形成者可以改变,既成事实不可改变;未来可以改变,现实不可改变。

八卦的基本属性

1.八卦的数字属性

先天八卦之数:乾为一,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坤为八。

后天八卦之数:坎为一,坤为二,震为三,巽为四,中为五,乾为六,兑为七,艮为八,离为九。

2.八卦的阴阳属性

乾、坎、艮、震四卦为阳卦,其中乾为父,艮为少男,坎为中男,震为长男(震、坎、艮卦中阴多阳少,阴从阳,所以为阳卦)。坤、兑、离、巽四卦为阴卦,其中坤为母,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兑、离、巽卦中阳多阴少,阳从阴,所以为阴卦)。

3.八卦的方向属性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4.八卦的五行属性

乾兑属金;震巽属木;坤艮属土;离属火;坎属水。

5.八卦的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坎旺于冬,衰于春。

六十四卦

八卦互相重叠可得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也有先后天之别:伏羲六十四卦属于先天六十四卦体系,而文王六十四卦、京房的八宫卦属于后天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有很多种排序图,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大横图”来说明六十四卦的成卦原理。该图以右方乾卦开始,阳气向左方依次减弱,直到最右方的坤卦为阴气最盛,共六十四个卦象,排列规整,错落有致。如果以0表示阴爻,以1表示阳爻,则这幅“大横图”正好体现了现代数学的二进制原理。

先天八卦阐明的是天地变化的规律,因此由先天八卦演变而来的伏羲六十四卦也主要用于占筮世界的大演变过程,这种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用于占筮国运的《皇极经世》,用的主要就是先天八卦。如果要占筮人事,推测一般事情的吉凶,则要用后天八卦。本书中的预测理论用到的就是后天八卦体系。

阴阳与五行古老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大重要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后来合称“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易学就是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

阴与阳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1.交感相错: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

2.对立制约: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约束的性质,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动态联系。

3.互根互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就没有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4.消长平衡:消意为减少;长意为增多。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平衡”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

5.相互转化: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会导致转化,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

中医学中的“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来说,阴指人体实质性的物质,如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等。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过旺,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阳盛”表现为: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损耗体内液体,内热,口渴、大便燥结、烦躁不安等。“阳虚”表现为:身体机能衰退,活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盗汗、大便稀溏等。“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阴虚则热”,阴液不足,阴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太极图的产生

太极图是对阴阳学说的完美诠释。“太极”一词首见于《系辞》,但无图形。直到宋代才由陈抟传出太极图。现代学者经过研究,对太极图的产生有如下观点:

远古之人把日看做是天的实质性内容。古人看天主要是看天的变化,如昼夜变换、四季更替等,这些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古人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明了立杆测日影的仪器——晷仪。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竿(圭表)。在盘中心立有一个定表,圆周则立一个游表,逐日流动。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圆盘半径依冬至所测日影长度为准。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 180 度,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原始实测的太极图。

将圆盘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显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缩情况。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心圆等分半径成六,每等份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日影盈缩情况。后将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点用曲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出来,即成太极图。

图中大圆圈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右行,游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左行。太极曲线表示地球自转的轨迹,即赤道。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黄赤交角,即阴阳鱼的鱼尾角。这个交角现在为 23度26分,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这便产生了四季。所以说,太极图表示了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周期。

这幅实测的太极图经过漫长的岁月,经后人改造而成现代流行的太极图,但其无论是图形位置还是图形形状都已失去原始面目,是一种抽象化的太极图。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宇宙万物。它们各有不同属性,万物都可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它们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人间的五德:义、仁、智、礼、信。古人认为,这五类事物在天、地、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等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五行观的发展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在中国思想史上,战国时期的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的概念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说。邹衍“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五行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为宇宙的普遍规律,讲释自极小至无限的空间,又讨论自今追溯到天地生成以前的时间。这一学说是阴阳五行的象数与天命观相结合的一种历史哲学。在阴阳五行学说表述的系统中,世界是天人万物交融、互感、互应、互渗的“使人拘而多所畏”的世界。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阴阳五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者是《淮南子》和董仲舒,他们分别代表“道”和“儒”两大学派,占据着不同层次和领域,但又互立、互通、互补、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