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兰图雅老公是谁:我的成长历程:一路耕耘一路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26:29

我的成长历程:一路耕耘一路歌

陈学忍

    从小学到高中,深受文革影响,我基本上没有学到扎实的知识。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年,即1978年2月,参加柘荣县录用民办教师考试,我以良好成绩录取了,仅19岁的我,来到山区偏远的柘荣县乍洋公社五蒲大队山贵岩自然村当民办教师,教小学三个年级(一三四复式班),学生共15人。当时,除了政府发给每月16元外,生产队每学期还有一百斤稻谷补贴。教室设在民房大厅里,三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每当上课伊始,部分家长们在看我上课,尤其是下雨天农民不出工,都围着大厅倾听,偶儿聊起农事,影响学生上课。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看见学生和家长紧张得脸红,一开口说话就忘词,在黑板上写字时胳膊还直打哆嗦;但二三周以后,我再也不会在课堂上因为紧张而脸红心跳了,我甚至可以不用备课稿就能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讲个几十分钟,可以说这里是我教学生涯的起始站。
    就在我默默地、全身心地在教育这块地里耕耘的一年半里,身处僻壤初出茅庐的我,迎来了第一次誉冠——小学毕业班7个学生经学区质量验收,教学成绩名列学区前茅,这是我第一次尝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家长称心,领导放心,组织将我调到一所双人校(两位教师)任教,从此,我那一股子奋力向上的劲头有增无减,白天认真教学,晚上点着煤油灯坐在桌前批改作业、备课写教案、学习复式教学常规,忙个不停。每逢寒暑假,遇到亲朋好友,只要是同行,我就大胆地请教。就这样,我不失一切机会学习、取经、钻研,努力把课上好,使学生学得轻松,争取最佳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担任民办教师期间(1978年2月至1984年7月),连年教学成绩名列学区前茅,我三次被学区评为优秀教师。
    1984年至1986年在宁德师范学校深造两年,又回到心爱的教育岗位。为了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之余翻阅了大量的教学书籍,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小学语文教师》等十几种期刊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书中一篇篇优秀的经验文章就像一座座路标,为我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始终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观察、研究一切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而且学以致用。记得1987年在一次教研协作片活动时,我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选取了第三课时进行教学。因为第三课时作为总结课,人们研究的少,这对自己是一次尝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我还充分利用听课和评课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尤其是听课后的评课,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注意积累点滴教学经验,练好“三记”。一是教后记,即教学之得失,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所教知识是否正确或有漏洞,重点是否突出,难道是否突破,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充分发挥等。二是听后记,即听课后之感想,以及平时与其他教师讨论教学问题时给自己的启发、联想。三是读后记,它包括阅读专著或有关文章的摘录、感想等。由于我贪婪地在书中学习着,在工作中努力着,也敢于执教公开课,培养了自信,锻炼了勇气,增长了见识。师范毕业两年所任年级学科成绩名列前茅,1987年5月参加县小学课堂教学观摩评选活动荣获第一名。
    我的教学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信赖,1988年9月教育局任命我担任乍洋学区教导主任。我接任那天起,就感到这其中不但包含着一种信任、一种期望,更预示着为事业而奉献。从此,我加倍学习,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并努力钻研,追求“四能”——能上(上示范课)、能讲(讲学)、能研(研究)、能写(撰写文章)。
    语文教坛,名家荟萃、流派纷呈。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等等,我都注意汲取,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自身的特色。1998年我针对农村中心校的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时学习同一内容,讨论同一问题,完成同样练习,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顾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个人的差异,久而久之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老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病,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自主、和谐的发展,我进行了“分层施教、自主发展”的教改实验。它是作为阅读教学基本形式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区别对待各种层次的学生。构建“合分”、“动静”协调的基本教学环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来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帮助,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促进自我教育。经过四年的实验,其成果荣获省教育厅一等奖。2005年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教坛处处呈现盎然生机,种种教学新形态暗香喷涌、清新袭人,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了,问了,说了,演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充分了,但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出现了“机械‘死读’,虚假合作,无效探究,盲目训练”等等。所以,本人提出的“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教学策略,它是在教师的科学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亲自实践,通过学生自读、回读、思考、合作、研究、探索的方式,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经过三年的探索,为自己的实验寻求理论的支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路径和风格,其成果荣获省教育厅二等奖。现在我又转向“高效率课外阅读研究”。
    2000年8月我调入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担任语文教研员,其工作性质决定我既要研究宏观理论,又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对一线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解惑。如何才能生动、形象、有效的指导呢?在讲学中,我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新”、“趣”、“活”的特点,引用的教例注重其典型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做到在讲学中注重真情感染,还能身体力行,亲自上示范课,和老师们一起“摸爬滚打”,每每指导教师到省市级课堂教学比赛,我都用心地反复研读教材、揣摩教学方式,追求不同境界。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00年10月指导游爱金老师执教《林海》一课,2001年4月指导杨凤银老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 2002年12月指导王李娟老师执教的《小熊真可爱》口语交际课, 2005年4月指导曾育琴执教的《梅花魂》一课, 2009年10月指导江丽珠老师执教的《沉香救母》等教学参加宁德市(地区)课堂观摩比赛均荣获一等奖。2008年9月指导游爱金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视频录像课,荣获省二等奖。由于在岗位期间不懈阅读和吸纳着新知,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特别是2000年至今,我巡回于全县9个乡镇之间,听随堂课1000多节,随时与一线教师切磋教学技艺。
    2001年10月,我有幸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张梅玲、靳家颜、支玉恒、苏立康、马云鹏、韩军、朱自强、于欣、窦桂梅等26位教育专家讲座,我感触良深,悟出了许多做人、为师、创业的真谛。回校后,我主动找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提出“柘荣县小学语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子)”活动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采纳与支持。当时全县以各校共推荐了10位青年老师,与我“师徒”结对,我在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教育理念各方面对青年老师进行不厌其烦地辅导,颇有成效,后队伍不断扩大,发展到30人。现在这些教师,个个成为我县的教学精英,有30位的公开课在县级以上获奖,有15位荣获县、市教坛新秀称号,有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参加省、市举办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评比活动荣获一、二等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撰稿写文是教研员展示教学实践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研须写,写促研,研促教。多年来,我常挑灯夜读,伏案挥毫,凭着坚韧的毅力把别人聊天、打牌的时间用在教学研究上。撰写了——《课题管理“三注重”》、《语文教学个性化培养与发展》、《小学语文“分层施教、自主发展”教改策略》、《新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还璞归真去浮华—小学语文“自读反刍,体验生成”教学策略》等50多篇论文、案例分别发表在《当代教育》、《福建教育》、《校长阅刊》、《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新课程》、《小学教学研究》等十多家CN刊物上,16篇论文获全国、省一二等奖。指导学生习作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达100余篇;2000年以来,先后主编了县课题研究成果专辑15册。
    同时,也得到了党政和教育部门的肯定,1988年、1995年、1999年均被柘荣县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确认为县、市中青年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家级语文骨干教师,1993年12月被宁德地区小学教师培训部评为小学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优秀指导教师”。1998年11月荣获县教坛新秀评选语文科一等奖。1999年11月被省教委、科协、体委、团省委、妇联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2003年被宁德市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2月评为“柘荣县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006年7月1日被柘荣县委宣教口机关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评为柘荣县教师进修校“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7—2008学年度考核评为优秀,2008年7月被宁德市小学教师培训部评为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班主任”, 2009年5月评为“柘荣县拔尖人才”。2009年9月柘荣县委、政府授予“杰出人民教师” 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我的教学主张:自读反刍,体验生成

陈学忍

    新一轮课改如春风拂过大地,教坛处处呈现盎然生机,崭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众多的教学设计闪亮登场,学生们动起来了,师生互动充分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而有些课堂一味追求“时髦式”的教学,在课堂上,听、看、说、唱、演、画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如不加警惕,会误入岐途,不仅丢了传统教学中“西瓜”,甚至连新课程的“芝麻”也拣不到,所以笔者在阅读课堂中提出了“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教学主张,旨是通过学生自读、回读、思考、合作、研究、探索的方式,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真正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学之有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自读反刍,体验生成”阅读点的架设:自读→反刍→体验→生成。
    自读——即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自主阅读。它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刍”“体验”的预备阶段,并不追求理解或感悟多与少、深与浅,重要的是把阅读实践的操作过程切切实实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和选择恰当的方法,挖掘自己的一切潜能,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独立阅读、积极敏锐地发现,以期促进学生入情入境、领会文意。时有一些老师为了完成预案,在学生刚翻开书本还未动口、动手时,就立即让学生紧急刹车,让学生谈“风景”、话“游人”等,这样的阅读实效是不言而喻的。读正确、读流利是初读课文的首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借助工具书,需要询问,需要旁听,需要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和广阔的读书空间,允许学生小声读、大声读、默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互评等。这样,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这一新理念。“自读”还要依学段而定,年级越低,越要侧重于适应性阅读的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比重可逐渐加大。
    反刍——指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吞下。我们通常所见的牛就是这样一种反刍类动物,它靠反刍,将草料细咀慢嚼充分消化,化为养料。苏教版教材编导王向东十分支持“牛儿吃草”的理论,他认为这种“反刍”可以借鉴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通过反刍式的教与学,让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知识营养,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本课题中的“反刍”研究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反复阅读后的独立探究、反思、回味的过程,是让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与生活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不是一般的浏览,而是一种品读、研读、美读,在反复的“咀嚼”和“回味”中,潜心会文,从而令学生在更广阔的文本世界里捕获到益人心智、冶人性情、滋养人生的语言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例如:《云房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其清新的文笔、动人的意境,令人宛如小鸟,亲临其境,流连忘返,真是童真十足,意趣十足。为了 “激活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学生创设反刍的空间,也就是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回读和不断回味的环节。如此一来二往,学生自然会"摸着门道"逐渐内化语言,进而以换符号为切破口,“现在老师将第二自然段的最后这个句号换成省略号,你还会怎么想?你还想造怎样的云房子?”如此,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两大飞跃:一者由“反刍”到“内化”,二者由“积累”到“运用”。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教学范畴的体验分为“实践体验”和“心理体验”。
    本课题中的“体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就是说将文本意境进行还原,还原成一个画面、一个情景、一段经历,引领学生在其中游历、涵咏、对话,进而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激活储存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意想,让他们情感化和文学化地拥抱生活,感悟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学完了课文《蒲公英》,老师提出: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 生(1):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生(2):(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老师:(肯定地点点头)说得很有道理。生(3):(急不可待地)你们不听太阳公公的话,才落得这样的下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生(4):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5):(马上反对)长辈的话不可能都是对的,应该仔细想一想,正确的就听,不正确的就不能照着做。老师:(欣喜地)对呀,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生(6):老师,我有补充。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三思而后行。老师:说得真好。生(7):(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想对蒲公英种子说:你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佩服你们,但也替你们感到惋惜。(教室里一片静寂,大家都在回味、思考着这个学生的话。片刻) 生(8):(坚定地举起手)蒲公英种子,你们的追求虽然失败了,但这失败,对别的蒲公英种子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会再做无谓的牺牲了。老师:(欣喜地鼓掌)说得太好了!是的,我们要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但不提倡盲从;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听迷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悟,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案例中,我没有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再加上“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的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生成——在新理念支撑下的课堂,不是按部就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生成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依据文本预设的有关生成问题;另一种是教师在启动课堂教学机智时,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生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在自读中的生成、在反刍中的生成以及在体验中生成,便是我们迫切关注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善于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的发言是不确定的,也是无序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思考,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上走。《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个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
    “自读反刍,体验生成”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具体适应,可操作性强,是我在新课改新课程背景下思考的结果。虽说“教无定法”,但有效、高效的和谐课堂一定有可以探究的策略,有可以建构的操作模式,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一堂好课应该‘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性)、丰实(生成性)、平实(常态课)、真实(有待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

我的教学设计:《黄河魂》教学设计

陈学忍

    [教材分析]
    《黄河魂》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一篇观赏黄河壶口瀑布的记叙文。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中语言优美、含蓄,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修辞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及积累语言的佳作,又是让学生了解黄河、热爱黄河,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首先写参观前心中的疑虑——担心壶口瀑布名不符实,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壮观。接着,描写参观时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响。作者是分三层描写的:第一层,描写黄河水流奔向瀑布时的样子;第二层,描写河水跌进壶口时的样子;第三层,描写河水在深渊中翻滚的形象。作者把河水比作“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说它们奔向瀑布时是“昂首摔尾”,来到壶口处是“前呼后拥”,跌进深渊里变作断鳞残甲,化作腥风血雨。这些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黄河水流经过瀑布时的奔腾湍急的样子,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伟大气魄的赞美。最后,作者抒发了观赏瀑布后的感受。先用一个自然段写“我”对壶口瀑布的观感,“震撼”“折服”“感染”“激动”这四个分句集中地概括了壶口瀑布的特点和观赏后的心情。接着用一个自然段赞美壶口瀑布是黄河的“灵魂精魄”,表达了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营养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了解虎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体会这就是黄海的精神,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联想,点燃期待
    1、趣味联想:读到“奔腾而来 咆哮而去 挟雷裹电 跌入深渊 巨浪滔天 扶摇直上”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2、出示一组壶口瀑布的镜头:这就是壶口瀑布!现在,咱们看着这组镜头,读着这几个词语,你最想说什么?
    板书并齐读课题。
    【《黄河魂》是一篇相当难读又难懂的文章,它需要教师巧妙的激趣和铺设。这里富有情趣的联想和对话,犹如黑夜里的一束火花,它能擦亮学生的灵感,击活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潜藏在学生心中的一抹阅读期待——去感受母亲河的气势磅礴,去体验她的动人气魄!!】
   
    二、自读,奠定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好吗?
    2、正音。
    出示难读词句。
    学生自读。
    好,现在老师倒计时到1,咱们一起把最难读的使劲抛出来怎样?   
    3、我相信现在再读课文,一定会更加出色,不过这次读书,老师附加了一个对你们来说并不难的任务。那就是边读边用心感受:这是……(怎样)的壶口瀑布(板书),为什么这么觉得?从文中画出相关词句读一读,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千万别让自己的灵感跑没了。
    4、学生读书,勾点圈画。
    5、交流。
    6、师板书:……
    同学们,我惊叹于你们非同一般的感悟水平,一个壶口瀑布在你们眼里却是千姿百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们眼中这般壮美的瀑布!指黑板读:这是……的壶口瀑布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成为共识,“自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当主人”的标志之一。此刻,我让学生揣着一份期待靠近文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之后学生带者自己的选择,初步会晤文本,并且围绕“初读印象”展开讨论。这样既避免了一味地盲读,也不至于令学生在美丽的文章中迷失方向。】
   
    三、研读,深化感悟
    1、归根结底,就是壶口瀑布那磅礴的气势给你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么身临其境的作者——宗璞,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他心中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点击课件出示段落),别忘了提笔标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关键词句。
    2、请你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词语(指导读好“震撼 折服 感染 激动”),请读出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分组读句子)。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感受吗?回读3—5段后回答。
    课件出示画面
    是的,同学们请看:作者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整个身心融化进壶口瀑布了。
    引读: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我……
    3、我听出来了,作者这是在赞美壶口瀑布呢!现在让我们揣上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段话,也来赞美一番。
    4、瞧你们个个眉飞色舞,激情洋溢,咱们一起读,好吗?  
    5、但是此时此刻,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壶口瀑布的壮美,由衷地抒发了对壶口瀑布的情感,那为什么课题不用《壶口瀑布》,而用《黄河魂》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细心发现。
    6、顺着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七段。
    “灵魂精魄”指什么?你从哪些人身上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气魄?(让学生整合手上资料,如长征故事、抗战英雄等。)
    板书:中华魂
    7、作者行文至此,全部的感情都喷涌而出,由对壶口瀑布的赞美,转向对黄河的赞颂,转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就是宗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同学,传递给老师,传递给现场所有的人吗?请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自由读。
    8、指名读。   
    9、齐读。
    是啊,作者想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你们又想从黄河母亲汲取什么营养呢?(不待回答)让我们再一次投入全部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   
    【这里的“研读”,是依据“反刍”——“牛吃草”的阅读理念进行预设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词语堆砌,语意含蓄,学生读来十分费劲,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学生创设反刍的空间,也就是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回读和不断回味的环节。如此一来二往,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阅读实践,“用心”地读,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读出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丰富的信息含量——情感。】

    四、拓展,升华情感
    1、我要为你们喝彩,你们的每一次朗读,无论是声音还是表情都仿佛把我带到了黄河边上,带到了壶口瀑布脚下。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黄河边上,站在壶口瀑布脚下,你最想对黄河说些什么?请用“啊,黄河……”的感叹句式,表达你的感慨,并尽可能用上文中的词语。
    点击画面,出示“啊,黄河……” 
    2、小结
    3、拓展: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黄河大合唱》中诵读《黄河颂》,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大屏幕出示:《黄河颂》        
    【有了自读、反刍的铺垫,学生便渐渐触摸到了文本的内涵,感受和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生成了自我的独特的感受,于是自然产生倾吐的欲望。我在此预设了“拓展”的环节,不单单是为了设计的完美,更是因为学生吸纳与倾吐的需要。当学生深深被文本所动时,“啊,黄河……”的倾诉,无疑是他积蓄胸中的情感倾吐和转移的极佳方式。】

    五、作业
    1、摘抄并背诵你认为美的语句;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办个成语栏。
    2、举行主题为“黄河颂”的朗诵会。
    3、展示交流你所收集的有关黄河的故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