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杨小曼现场演唱会:浅论提升领导干部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03:00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翦轲
领导者公信力是党政领导干部通过行政行为赢得公众满意度、信任度的一种能力。领导者的公信力,从本质上彰显着党和公众的关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引领社会公信程度,显示着领导者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时期,领导者公信力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濒临着流失与受损的危险,因此,特别需要提升和加强领导者的公信力建设。积极探索领导者公信力,要不断增强学习力、提高应对力、端正职权力来提升领导者的人格感召力;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来提升领导者的科学政绩力;要完善选拔任用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调查考评机制来提升领导者制度保障力,从而提升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满意度和公信力。
一、积极提升领导者的“人格感召力”
人格示范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是领导干部“内力”所决定的,也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提升领导者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网络技术广泛普及时代,一个没有影响度、满意度和公认度的领导者也必然没有公信力,失去群众的拥戴与支持。
第一,增强领导者的学习力。北宋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写道:“立身以立学为先”领导者加强学习改造和提升自身,着力于塑造和培育领导者优良的作风,增强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作为领导干部所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领导者的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天两天的就能提升和塑造出来的,也不是永恒不变。领导者人格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的形成会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发生改变,领导者也需要调整和适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需要领导者做到: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古人云:“学贵有恒”。要维持高尚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就必须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终身的学习以防道德滑坡与“变质”,真正做到“勤学不辍,苦学不止”的境界。二是要抓住学习契机。领导者要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契机,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机制,把一些只顾忙于政务、疲于应酬、不愿学习的领导干部加以督促和引导,使之把学习成为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积极主动学习。三是要以身示范的学习。党的主要领导干部需以身作则、榜样示范,主动提倡学习,形成一股“人人学习、天天学习”的良好氛围。领导者不仅自己要学还要带动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须学习的风气与氛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与学习斗志。
第二,提高领导者的应对力。应对力是新形势下领导者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处置复杂事物问题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判断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一个重要指标。首先,领导者要提高处理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凸显复杂、层出不穷,突发公共事件不断涌,这意味着领导干部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与群体事件能力和水平,也成为领导者的棘手问题。要求领导者提前认真分析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和树立危机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切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的隐瞒、回避、逃脱、敷衍,而更应该迅速反应及时准备应对,做好群众沟通工作。突发事件之后还应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领导者要增强处置复杂事件能力。社会转型时期的党群关系复杂,群众利益复杂化,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局势之中党的主要领导干部更要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深入群众与打成一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加强群众的支持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解深层次的矛盾,从而领导者的威信力和公认力自然而然的提升增强。最后,领导者要苦练内功防止“应对恐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化“危险”为“安全”,临危不乱,处“危”不惊慌,坦然而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第三,端正领导者的职权力。职权力是反映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为民办事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领导者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端正党政领导者的职权力,切勿滥用职权,以权谋私。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政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力都来自人民群众,属于广大群众,群众是权力的本源、所有者。要做到领导者的职权力不被损失,一方面领导者要抵御灯红酒绿的诱惑,抵制和防范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作风,以高尚追求塑造新的形象,以实际行动树立领导者的公信力。领导者无论坚守何种岗位都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权从群众来就应到群众中去,以群众满意作为行使职权的根本依据和重要目标。
二、努力提升领导者的“科学政绩力”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端正职权的外在表现与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方面。领导者在实践中应重在科学认识政绩、创造政绩、评判政绩,来作为提升和彰显自身的信誉度、公认度,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其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落实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者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者树立正确、科学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政绩为广大人民群众,使得群众受到最大实惠,从而提升领导者的公信度。把发展好群众、实现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领导者的政绩,就需要领导者做到:一方面需要领导者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工作精神,要自觉主动地选择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锻造和磨砺,肯拣“硬土挖”,愿啃“硬骨头”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需要领导者作出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预防“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结果。要求不做表面文章、不讲虚无缥缈官腔、不搞重形式轻实效的虚假事情,杜绝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拿出真正的“看见本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第三,需要领导者不搞“速效”政绩工程、“快餐”政绩工程、“泡沫”政绩工程等杀鸡取卵短期行为,防止领导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丧失。反而做之,会使领导者的威望和信誉大大提升,,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信任。
其二,要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领导者一切政绩的根本要求和最终衡量依据。俗话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领导者要把“金杯银杯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工作岗位的座右铭。认真落实群众的问题需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要紧密联系群众。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领导者的拥护者和墓志铭,领导者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之中去,应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在群众的“土壤”中营造一片天地。二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领导者要把以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以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来有力督促和严格要求自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思想作风,在实际中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实在在的好事,以致在广袤而肥沃群众“土壤”中树立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崇高的威信。
其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作为领导者工作与取得一切政绩的思想基础和根本方法。实践证明,以群众路线为核心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领导者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公信力是指人民群众对执政者信任度、认知度和认同感,一种检验领导者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可信程度。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而可以看出,突出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领导干部作为一切决策和提出的一切任务以及最终的落实都要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展开,而为了做到这一切的落实工作就须采取群众路线的思想准备与工作方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领导干部不仅要信任、依靠、服务群众,而且要把工作业绩表现在群众的满意程度上,示范和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此外,领导者还以民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领导者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领导者执政绩效显著突出将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提高领导者的公认性、荣誉感。
三、大力提升领导者的“制度保障力”
制度是一种能够约束和保障领导者公信力的外力因素。以制度来保障、塑造、强化领导者的公信力,促进领导者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履行其职责和义务。要求完善领导者选拔任用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调查考评机制,来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提升其凝聚民心和号召民力。
首先,完善领导者选拔任用机制。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拥护、支持,这是公信力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领头人、指引者,是制定党与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作为标杆和旗帜的领导者选拔任用就必须丰富完善,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选人用人原则,真正做到透明化、“阳光化”,让广大民众心服口服,拍手称好,毫无置疑,从源头上树立领导者公信力的关口。丰富和完善领导者选拔任用制度,最重要是要加强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出具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在选拔领导者中要辨其德,对无才者不得委任,对有德有才者、出类拔萃者予以重点培养和岗位重用,让其脱颖而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领导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党选拔、培养、造就领导干部的目标和根本标准,把领导者的“德”培养锻炼放在首位,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引导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的中层干部树立起以“德”为重。
其次,完善领导者监督管理机制。监督管理是保障领导者公信力的重要措施,一个领导者能否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最关键的还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体制,有利于保证领导者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是领导者公信力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维持领导者无私清廉既要从思想自律因素方面加以控制和约束,更要靠外部的监督管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领导者手握“大权”极其容易导致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走上贪污腐败不归之路,陷入腐败泥潭不能自拔。要预防和遏制领导者滥用职权,“小错酿成大错”的结局,保持领导者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就必须丰富和完善领导者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领导干部职权。加强对权力过于集中的“一把手”进行重点约束和监管,积极构建上级、下级、群众共同参与监督体系,完善监督举报措施,重点监督领导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领导者的鞭策力和威慑力。
其三,完善领导者调查考评机制。群众满意度是考察考评一个领导者公信力的重要标志。领导者公信力程度不是自己给自己封号也不是上级组织授予,而是群众认可程度为尺度。通过以信访、电话、网络等“明线”形式和从“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普通群众中聘请监督信息员等“暗线”形式,来获取群众评论。一是要确立领导者公信力的考评主体。所谓领导者公信力是指以群众公认、满意、信任的程度,群众给予领导者信誉、认可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是领导者公信力考评最有发言权,只有群众作为考评领导者是否具有公信力,才科学、合理、客观,才是群众值得信赖真正公仆。二是要确定领导者调查考评内容。要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作为领导者考察重要内容和指标,以此考核领导干部职务类型、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等,作为权衡领导者领导水平。调查评价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内容要全面科学,能够从各个方面调查和测评出一个领导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