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瑰广场舞:韩寒的崛起与病态的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41:02
  韩寒的崛起与病态的中国教育

                

  前一阵子,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韩寒现象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韩
寒的同龄人中,韩寒现象似乎颇有市场。就在一些自认为很成功的人士对韩寒当面
贬斥的同时,韩寒已被那些因升学而累的少男少女们奉为明星了。显然,韩寒事件
的本质已经起了变化,韩寒现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

  韩寒现象是现行教育体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说韩寒有什么罪过的话,那他
也不过是现行教育体制绽放的一朵“恶之花”。从建国到改革开放至今,除去“文
革”十年,中国的绝大部分事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惟独教育,几十年一贯
制,其原本就趋僵化的模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了进一步加强。分数、学历
、文凭成为衡量人能力的惟一标准;有学历而无知识,有文凭而无水平的情况,已
让人们痛心疾首。

  现行教育模式,你真的病得不轻。

  病态之一,我国的现行教育是由国家经营的垄断教育。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我国经济的市场色彩愈来愈浓,而惟独教育的计划性程度却越来越高。所有这一
切,都是由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操纵,这便是计划与指标。每年国家级的考试就有
无数,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每学期期末有统考。考试像个巨大
的磨盘,沉甸甸地压在求学者的心中,真可谓是考试中求生存,考试中求发展,等
到有一天再也不用考试了,生命的激情与想象力恐怕早已泯灭了。更为称奇的是,
前一阵子全国高校的重组也带有明显的长官意志。高校重组,优势互补,增强国际
竞争力,打造现代化的教育航母,初衷是好的,但这一切应该由市场去自主进行。
而我国的高校重组,基本上是由一个人一句话在起作用,原本相距甚远且品牌很硬
的医科大学硬被并入理工大学,不知这样的的组合能发挥什么优势。

  病态之二,我们的现行教育是在以虚假的繁荣为代价,维系着一部分人的既得
利益。通过计划与指标,教育主管部门拥有对本行业的生死予夺权;通过升学率的
增加,学校可以提高生源的数量与质量,并以此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通过文凭的
取得,一些人在加官晋级的路上又多了一份筹码。甚为可笑的是,有一个全国闻名
的贫困县,其政府各级官员与企事业干部各类大专以上文凭的拥有率竟达到90%
以上,遗憾的是在该县知识终究没有转化成为经济,干部的位子坐稳了,经济却更
糟了。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现行教育正在制造一个巨大的泡沫,这个泡沫看起来
光怪陆离,但算不准哪一天就会突然破灭。

  病态之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不适合也不可能开展素质教育。报刊杂志、名
家大家,常常大谈特谈素质教育,殊不知素质教育是要一定的大环境的。“问渠哪
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大环境,哪有小气候?没有春风春雨,哪有芳
草连天?可惜的是,我国现行教育仍是我行我素,讲得更多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
虽然大家对应试教育恨之入骨,但应试教育仍然像块臭干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韩寒是个理所当然的“差生”,而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
韩寒恐怕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生”,韩寒就这样被抛入了一个边缘地带,成为一个
不被我国现行教育所认同的“边缘学生”,这是他自己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
哀。

  病态之四,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正在成为禁锢广大青少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牢
笼。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
的。”但现行的中国教育却在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摧残中国未来一代人的天性,从幼
儿园到大学,谁也走不出这个阴影。从国外归来的人常叹息中国的孩子好苦,真是
苦啊,中国的儿童为了所谓的智力开发被人为地与大自然割裂开了,他们听不到风
的声音,看不到云的形状,感受不到泥土的温馨,他们将由此失去一些最最宝贵的
东西——那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所产生的最原始的生命的激情和植根于大自然
之中的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状况若不迅速改变,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很
可能会出现整体平庸的一代,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颜面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个
意义上讲,我倒是真希望再出现几个韩寒。

□ 光明书评网

  〖编者注:韩寒,男,今年17岁,曾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
学生,嗜好文学创作。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曾
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2000年,由作家
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然而,1999年,因考试7
门课亮红灯,韩寒不得不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因期末考试又7门课亮红
灯,韩寒只好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