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红色娘子军金奖: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三,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新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1:05:30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八十三,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

(新编)

“德国GMP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 在设计上海南外滩(十六铺至南浦大桥)的滨水区域,在网上邀请我作为上海历史方面的专家以及上海市民,加入到对南外滩设计中来,为他们的设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未来的南外滩滨水区域能够更好地扮演其重要的历史角色!

在此我专写了一集《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抛砖引玉,广开思路,供大家参考。

南外滩的黎明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而且在南外滩长大,对老上海有割不断的情结,退休后近十年来一直留心老上海的历史,沉醉其中。

老上海建县于元代,尽管历史年代不及松江,甚至昆山、苏州久远。但是从元代到今天,这里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史的浓缩,灿烂的文化和复杂的社会演变,随处可见历史变迁沉淀下来的诱人的艺术人文气息。《老上海的痕迹》就是体现这个宗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说明人们对上海的热爱,对老上海历史的眷恋。

在我看来上海历史分三个阶段;1),元代至上海开埠之间:是封建社会的产物。2),开埠至改革开放之前:是近代社会进程在中国演变的代表。3),改革开放以后:是全国范围城市突飞猛进的典范之一。

为此,当我们站在外滩就要充分体现这三个阶段:浦东是新区,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它的氛围要现代化,即使超前也没有问题,因为它要反映的是美好的远景,这就是上海历史第三阶段。浦西原来的外滩,也就是原来的英租界地区,万国建筑处处透着“维多利亚风格”的气息,也就是上海历史的第二阶段,不要去破坏它。

从新开河以南一直到南码头,这是老上海的发源地,这一段是最值得上海人留念的地方,也就是人称南外滩地段,这里应该处处体现老上海明清时代的风格。明清时代的风格是不是都是低矮的砖瓦结构平房?我看不是。刚解放时北京的十大建筑也不是大厦嘛!就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清代校场

如果南外滩还是四四方方的水泥柱,而且摩天攀云,欲与世界建筑比高,那就太使人失望了。这一次十六铺地段新楼规划降低了层高,这就很好,但是,楼高只是一个因素,关键在于风格,在于规划的理念,有了这个理念和宗旨,那么整个布局将趋于完美。

像上面这张现在南外滩的照片,哪里能体现出老上海的风貌,我的希望是:有一天漫步在外滩,上海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都能得以体现,那有多美!从情感上来讲:也对得起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奠基的先祖们!

已经失去的老上海历史印记令人心痛:第一次建县时的外咸瓜街如今成了什么样子?东门外大街(方浜东路)又去了哪里?花衣街、荳市街虽然著名,但也已名不副实!篾竹路、猪作弄更是名存实亡!人们牵挂的董家渡路面目皆非;小南门、大东门的繁荣不复存在……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一幕幕老上海的历史演变都曾在这里真实上演过,现在没了!全都没了!谁的责任?都没有责任!这就是历史的无奈!

    南外滩仅存活化石——吉庆里东段

为了重现这段历史,我以为,南外滩观光通道(南起南码头;北至东门路,西从中山南路;东到江边)可以沿外马路建一排老上海雕塑,按每个路段曾经的标志性历史为主题,例如:东门路处以当年十六铺码头的繁荣景象为原型;太平弄处重现上海建县的历史;大码头(复兴东路)处还原一派装卸南北货的热闹景象和上海沙船的兴衰;新码头街处“讲述”花衣街、荳市街、篾竹路、猪作弄的故事;白渡路处最早的小舢板正在载人过江;董家渡路处浦东人忙碌地把菜挑进城去;小南门处人们在建城墙,抵御倭寇……这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故事,还原在这条路上,还不要忘了路中央有过华界第一条有轨电车;铛铛!铛铛!1路电车从南码头开到东门路,人们既可以尝尝老电车的味道,也可以替代观光车。

城里

进城

把猪送到猪作弄去

这些故事我在我在《老上海的痕迹》中已多次谈到,历史学家在这方面比我们要清楚得多。

集思广益,如果这个雕塑墙(或雕塑长廊)能成功建成,这是老上海历史的重现。到时候,新建筑有老上海的风格,而老上海的历史又凝固在这里,那些已经消失的街巷里的故事正在“娓娓道来”,这是何等样的氛围?

这些雕塑将会长期保留下去,成为上海新景观,将老上海历史在每一个观光客的眼前重现,同时,用历史的厚重来提升上海的形象,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那真是造福上海人民的一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如能成功,那我深感欣慰,《老上海的痕迹》没有白写!

    老上海的故事还原了,气氛还不够怎么办?人气怎么办?一条现代化商业街配上老上海的故事是没有用的,我们可以在这里再造一个真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街面商铺

江边的街面上;真正的老酒店、老茶馆、老书场、老杂货铺、老字号的铺面等一应齐全,包括白渡路上的大关桥、里关桥、龙德桥、外郎家桥也可以复原(重开肇家浜东段),重塑江海大关,这样绝对要比郊区的老街真实。江边一溜老式的码头,让现代化的游船停到东门路以北,这里停的都是古色古香像沙船一样的游船。江边纵深地区开拓古老的集市,搬一个古戏台过来(因为复兴东路南面原来同乡会里就有一个古戏台),城隍老爷在那里巡视(用雕塑再现“三巡会”的热闹场景),让庙会的气氛在这里永存,使“江北大世界”(原来在董家渡与南码头之间)重现风采,搞一个老上海风味的游乐场,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玩,这样就可以把氛围弄得活灵活现。做这些并不难,因为上海有文化底蕴;有一流的创意、规划、设计、建造人才和财力,就要搞一个一流的老上海,不要搞什么海边沙滩之类不着边际的东西。

街市

饭庄

可以试想,在这样氛围贴切,犹如回到几百年前人们生活中来,哪会没有人气?不是说“新天地”商业开发很成功吗!而这里开发的主题历史比“新天地”更早,内容范围更宽,更吸引人,更有历史意义,更有国际影响,打造一个世界品牌岂不更好。如果有一天,上海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有到过“老上海一条街(南外滩)”就是没有到过上海,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说到不可违避的商业价值;人们风尘仆仆地去古镇旅游,还不是玩一下老街,新建的古镇“召家楼”就是一例,现在就地就有不是很好?而且它有扎实的历史根基。二千万上海人加上每年来上海的旅游人次,那是多大的商机?真是多赢!就是不要忘了多设一点停车场。

构思这东西有时要有一点狂妄,不要计较,既然要我谈自己的想法,作为上海人的一员,有义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这些思路可能有一些独特,因为我没有听过别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凭着我长期写《老上海的痕迹》体会和对老上海的感情,自然而然早就产生了。

会成功的!一定会成功的!到了成功的一天,功德无量!